第485章 邯郸残影(1 / 2)

大秦哀歌 癫叁捯肆 1235 字 20小时前

甘罗深深一揖,声音洪亮,充满了真诚的赞誉,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赵国此举,避眼前之祸,启霸业之基,必为后世史家称颂不已。

以五城之暂时割舍,换取西境安宁、北疆开拓之千载良机,此等胸襟气度,实乃雄主之风范。

秦赵结盟,共襄安定,此诚两国之福泽,天下之幸事。

我王闻之,亦必感念大王诚意之深重,外臣代秦王,先行谢过大王高义。”

外交辞令流畅而出,殿内剑拔弩张的气氛骤然缓和不少。

随即,双方在满朝赵国文武神色复杂的注视下,有惊愕,有无奈,有愤懑,亦有少数人眼中闪烁的精光,于龙台宫大殿之上,正式签订了秦赵结盟国书。

案几被移至殿中,宦者令立刻铺上洁白的帛书。

赵国的史官与萧何,共同执笔,将双方议定的条款:河间五城归属秦国,以及赵国击败燕国后,将再割让部分燕地城池作为谢礼,一字一句,清晰地书写于帛书之上。

甘罗代表秦国,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盖上了象征使节身份的青铜印信。

轮到赵偃时,他握着笔的手在满殿死寂的注视下,他停顿了片刻,才沉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宦者令捧出赵国国玺,蘸满朱砂,盖在了帛书之上。

整个过程中,赵偃脸上一直维持着一种极其僵硬、近乎扭曲的和煦笑意,仿佛在极力说服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赵国的“长远大计”。

仪式完毕,赵偃脸上挤出堪称温和的笑容,扶起行礼的甘罗:“甘使臣少年英才,谈吐不凡,见识深远,真乃国之栋梁。

寡人今日得见,方知英雄出少年。望秦赵自此永结盟好,共襄盛举!”

“赵王厚爱,外臣愧不敢当。愿秦赵之盟,如大河奔流,绵长稳固,利泽苍生。”甘罗谦逊回应,顺势起身。

然而,就在赵偃转身,背对着甘罗和满朝大臣,一步步重新踏上台阶时,他脸上那刻意维持的和煦笑容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怨毒与刻骨的屈辱,嘴角微微抽搐着。

宽大的袍袖下,他藏在袖中的手,想必已是紧握成拳。

甘罗与萧何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瞬间的变化,心中俱是一凛。这赵偃,绝非善类,今日割城之辱,他日必思报复。

这份怨恨的种子,已然深深埋下。

签盟已毕,甘罗与萧何婉拒了赵王“盛情”的宴请,以“王命在身,需即刻返秦复命,不敢片刻耽延”为由,迅速告辞,几乎是片刻不停地带人离开了邯郸城。

当车驾驶出邯郸城门,甘罗与萧何都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骤然减轻。

“速将此盟约,快马加鞭,呈送大王手中。”

甘罗将那份承载着赵国妥协的帛书,郑重交给一名护卫:“沿途换马不换人,昼夜兼程,务必以最快速度抵达咸阳。此乃国事,万不容失。”

“喏!”

护卫双手接过帛书,贴身藏好,翻身上马绝尘而去,迅速消失在通往西方的官道尽头。

这份捷报,将比他们的归程更快抵达嬴政的案头。

甘罗目送着信使消失的方向,长长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