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260(1 / 2)

我在古代搞文娱 林跃然 14380 字 2个月前

第251章 班子不一样的歌舞。

吴家三人是一年前被买来的,主要的活儿就是看院子。

他们见过的,也就是楼欣月这个主家,彩枝和高家三口人。

虽然听主家提过,在南边还有好几口人,但也想不到,居然会是这么多啊!

主家是姐妹俩,就算有一位先生,一位表姑,也用不着这么多的人伺候吧?

不过他们只是下人,也轮不到他们纳罕。

他们迎了主家进院,吴大跟在身边给楼欣月说着这一年来的大小事,吴家的跟吴家小丫头赶紧去烧水泡茶。

当然了吴家三口人,只是看个院子,几乎足不出户,就算是买菜买柴之类的,也是每隔几日,吴大出去采买,也就不会有什么大事,无非就是说这院子的修缮情况和大致地报一下账罢了。

把少年们留在一进院中,楼欣月带着其余的人进了二进院。

楼欣月得了这个宅院以后,就靠着自己那个二把刀的画技画了个三进院平面图,一直就带在身上。

在南边买了那十个人的时候,楼欣月就已经想好了要怎么安排大家的住宿了。

二进中的东厢房给贺先生和她的小丫头住,西厢房自然是给刘师傅住。

二进里的正房三间,一间当待客大厅用,另外两间给楼家姐妹。

而丫环们,比如彩枝等之前就跟着楼家姐妹的,就住在耳房和后罩房里。

至于后来的六个小姑娘,则住到了花园子的三间小房里。

而吴家夫妻和杨家老两口,还有四个后来的少年,则都住到一进的倒座里。

当时修缮的时候,楼欣月是交待过,让吴家夫妻把每一间房子都收拾好来着,这会儿每间房子也确实能住人,只是那些空着的屋子里,也就是有张床而已。

而主家住的正房,这会儿除了床以外,也就是多了一桌一椅。

其余的陈设,就是按着楼欣月的交待,都是极简。

这倒不是楼欣月舍不得出银子全都给置办好,而是自己住的卧房,肯定是会想要自己布置的,不管是刘师傅,还是贺先生,那都是手里有银子的主,不如留给她们自己做主的好。

就是楼欣月自己,也打算趁着布置屋子的时候,好好地逛一下栖云城,好享受买买买的快乐。

这会儿见院子和

房舍打理得干净整洁,楼欣月就比较满意,而吴大也拿出了账本和剩下的银子,恭敬交上。

楼欣月走的时候,给吴家留了一笔银子,一个是用于修缮院子,一个是吴家三人的开销。

吴大上交的账本里,每一笔花销都记得清楚,还剩下了几十两银子,这倒是跟楼欣月估计得差不多。

主要也是当初楼欣月是打算在江州城住半年就回栖云城来着,后头住着住着就不由得不断拖后,就用了一年。

还是得亏她给的银子十分富裕,不然这一家子的吃用都不足了。

楼欣月点了点头,赞道,“这账记得不错,辛苦了……”

她想了想,又取了一锭银子,大概有十两重,交给了吴大算做奖励。

回到栖云城的前几日,几个各种大肆布置屋子和采购。

因知道以后再也不回江州城了,贺刘两个在江州城的时候,就买了不少当地产的心爱之物,比如小把件,小摆设之类的,如今又去采买了条案柜子等物,再把带回来的箱笼打开,这里摆摆,那里挪挪,忙活得不亦乐乎。

只是贺先生的卧房里,都是屏风供桌字画古琴香炉,清雅之致。

而刘师傅的卧房里,则是挂着长鞭长剑,摆着铜人像、玉山子……没点胆量的,可不敢进这屋子。

楼欣月就直接抄作业,自己的屋子参照贺先生,楼赛郎的屋子则参照刘师傅,当然了,也依着楼欣月的喜好,给多添两样装饰。

而杨家老夫妇和小丫环们,每人也拿到了主家给的五两采买银子,让她们自己采买必需用品。

这般忙乱了几日,才算是安生了下来。

楼欣月出门交际的第一站,就是百味茶楼。

朝中上下支持边城的呼声起来之后,去年一年里栖云城倒是有些恢复,好些个客居京城的大户人家,又悄悄地搬了回来。

楼欣月听百味茶楼的掌柜说,再过一个多月,他们东家原家,也要举家回来了。

掌柜的见楼欣月回来,还是要长住,直喜得眉开眼笑。

“楼先生这可当真是及时雨啊!”

自打楼欣月去了南边之后,他们百味茶楼的新戏,就不如以前新了。

虽然也不是没有排新的话本,但一来没有楼先生把关,二来没有东家小姐镇楼,那些演员们还略有些拿大,三来好几位豪客都移居外地……

总之,掌柜的都担心,这百味茶楼要是一年不如一年,只怕用不了几年,就得关门了。

这铺子属于原家小姐,关门了大不了原小姐再开个别的,但他这个掌柜的可就不一定还是掌柜了啊!

楼欣月笑着同他谈起了合作。

之前高家夫妻俩在百味茶楼里演小戏,因为有练手的意思,所以高家夫妻俩是从茶楼里拿一点月钱和一部分打赏的。

但如今高家夫妻在江州城里磨练了近一年,演技能力已经打磨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楼欣月给他们的定位是喜剧老戏骨。

所以就算他们已经快三十岁了,也不必担心有小年轻的来抢饭碗,他俩的戏路只会越来越宽,只要他们乐意,能一直演到六七十岁。

所以以后再表演,就是要按场算的了。

楼欣月跟掌柜谈下了一场五两银子的报酬。

这五两银子听起来不多,但高家夫妻的一场小戏,也就是十来分钟的时长。

就算他们俩一天只演一场,不算打赏,一月也能得一百五十两银子了。

这一百五十两,已经算得上栖云城里的高收入了。

当然了,楼欣月也没打算让他们天天演,演三天,休三天,一天演两场。

谈妥了高家夫妻的小戏,楼欣月又谈了让她训练的那十个少年少女来茶楼的歌舞表演。

这十个少年少女买来时,也就是十岁出头,一年的培养下来,都识得了些字,唱歌跳舞啥的都安排上了,还让高家夫妻俩教了他们一些技巧动作,比如双人空翻,各种托举之类。

十岁出头,放在现代还在上初中,让他们现在就去演戏,还是有些过早了,这会儿就只能学点文化课,再加上形体和音乐舞蹈之类的了。

因是新手上场,楼欣月做主,头一个月完全免费,给孩子们供应点吃喝就行。如果效果还行的话,从第二个月起,表演一场给一两银子。

当然了,半年后这个出场费再另算。

掌柜瞧了楼先生带来的这些孩子们。

见少年们都是唇红齿白,身姿如松柏,少女们都是亭亭玉立,眉眼水灵,不由得在心里暗赞一声。

果然还是南边的水土养人啊!

这些人的长相,显然总体上就是比他们楼里那些个小祖宗更好看啊!

楼欣月又让他们趁着茶楼未开门时,先上舞台上表演一场。

掌柜之前还在心里疑虑,既然茶楼里已经有了两套班子,为何楼先生还要另组一个。

等看了这一舞,掌柜算是全明白了。

茶楼里原先有的班子,是用来演新戏的。

而这个新班子,是纯歌舞啊!

歌舞啥的,一般的老百姓大概还不大接触,但在青楼楚馆里,那可是一点也不新鲜。

其实之前他也同东家姑娘建议过,除了演新戏外,是不是也能从青楼里请几位能歌善舞的花娘来歌舞?

不过东家姑娘想也没想就拒了。

说是青楼里的女郎虽然美艳,但难免要带出几分风尘气来,这与茶楼的风格不符。

而楼先生一手打造出的这个班子,跳的歌舞却是他从来也没见过的。

四名少年,都着一色的轻薄青衫,耳边簪花,两人执笛,两人持扇。

持扇的大开大合,舞步圆转回旋。

执笛的启唇发声,笛声悠扬飞出。

第252章 游方游方郎中。

掌柜的也不是没在青楼里见过少年们跳舞……咳,主要是去长见识去的,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嗜好。

但眼前的这些少年,就像是春天里奔跑的一群小马,又像迎着朝阳舞动枝条的新柳,只会让人心情愉悦,眼前一亮,而没有什么杂思邪念。

少年们半曲方歇,稍一停顿,便有四名少女如粉蝶般地飞入场中,少女的舞姿又与少年们略有不同,轻盈又欢乐,而两名弹琵琶的少女,又从两侧上场,边走边弹边唱,歌词清雅婉丽。

少年少女们都到了台上时,便如春天春景,且歌且舞,花团缭乱,当真是让人目不暇接。

待到一舞终了,掌柜点头赞道,“楼先生带来的,果然就是不凡!”

这一舞,也正好可以活络气氛,给茶楼里添点新花样。

也能给茶楼里那班子越来越傲气,对演新戏又不上心的小祖宗添点堵,让她们感受一番,茶楼里离了她们,也不是就不转了。

上回就有一个女演员,要死要活地非得跟着个富商走,东家倒也不难为她,拿了卖身银子,就放走了人,连着她一家子都放了。

这不,大概是见有了先例,今年就又跑了一个,估计要是知道这两人过得好,其余的女演员没准也会心思浮动呢。

楼欣月听了倒也不惊讶。

“随她们去吧,不是说原东家再过一月就要回栖云城,到时候,我同她再选新人就是。”

其实要是跟现代比的话,这个团队的离职率已经是很低了。

两年也就走了两个人。

其实她也能理解这些小演员的想法。

她们都是原家家生子,刚开始出来演新戏,又风光有人捧,又有人教各种本事,挣的银子比其他同年的家生子强百倍,自然是十分满意的。

但过了两三年以后,她们每个人手里的银子,少说几百两,多了应该有上千两,这个财产,都已经超过了城里一大半的人家的家产了。

当有了钱以后,肯定是先满足口腹衣食之欲,等这些都没啥稀奇之后,那肯定就有更高的想法了。

比如在现代,那些明星们,日入二零八,什么奢侈品什么享

受没有呢?到了这个程度的富有以后,那不就还想有点别的刺激么?

那不就出轨、酒驾、吸粉、犯罪啥的,都冒出来了么?

所以有的姑娘,想要更富贵自在的生活,倒也没什么大错,只是路子有些不大对头,只怕日后也未必能有多好。

而挑选新鲜血液进入团队,也并不是多难的一件事。

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人。

比如原来这两班少年少女的颜值,平均来说,比她从南边带过来的十个人,就略有不如。

不过么,这倒是提醒了她。

在培训她们的时候,也还是得搞一搞成功学,画大饼啥的,让她们有了更高的野望时,知道怎么做才对她们最好,而不是看着个富贵老爷就觉得后半辈子有着落了。

等到原家回到栖云城时,百味茶楼已经基本恢复到了当初盛况了。

高家夫妻俩的小戏幽默诙谐,南方少年少女的舞姿欢快又美好。

就连之前有点疲塌的原家戏班,如今也排好了新戏,走掉的两个人对新戏完全没什么影响,她们的角色迅速被队友们替代了,替代她们的女演员可能长得略微不如她们漂亮,但换上新的戏服,化上戏妆,再经过指点提炼,演出的效果,不但没有逊色反而更出色了。

而缺的小角色,也能用楼家的小演员给替补上。

大概是感觉到了竞争,其余的原家演员们,也都认真配合起来了。

这团队配合默契,演出的效果可不就更好了么?

原无瑕在包厢里同楼欣月一道看完了整场演出,拉着楼欣月的手,两眼满是星星,“楼先生,你这当真是有点睛之手啊!”

之前她还担心,她原家戏班里跑了两个人,怕是会动摇人心,其他的姑娘也都想着嫁入豪门从此改换身份享受清福呢。

这样看来,这两个人走了倒还是好事。

“我回去就再选几个机灵周正的家生子过来,让楼先生好好挑挑,选好的进戏班!”

楼欣月一心就是要搞这个的,原无瑕又是自己的合伙人,自然不会推辞。

不过她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无瑕,我看咱们也得给她们画饼了。”

“画饼?”

原无瑕又不是现代人,自然不知道这词儿的深意。

“对,这人么,不管做什么,总得有个盼头,尤其是那些总想上进的,没银子的时候,想挣银子,有了银子又想要名声,有了名声又想要地位……”

“比如这些演员们,辛苦练技艺,是为了有份轻松月钱又高的活计,但挣钱多了以后,有的人就想争一争在班子里的地位,争观众们的喜欢……之前那两个,不就都是班子里好看,最受观众们喜欢的么?”

“所以那些都得着了,就要再想其他了……”

“但这也是人之常情,咱们可以给想上进的人,再另指一条路。”

原无瑕问,“什么路?”

“可以承诺,等到她们赚到一个数目时,想要赎身就可以放良,以聘用的身份再来演戏,放良以后,自然就可以买自己的宅院,也可以自由地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其实这才是一条正路。

有财产,自由身,还有一份稳定又安全的工作,不比在深宅大院里当个朝不保夕的小妾强么?

原无瑕听着不住点头,却又想起些许疑虑。

“可若是她们都是自由身了,没有正经谈婚嫁,反而与观众们来往,却还要担着戏班里的台柱子名头,这不就毁了戏班和茶楼的名声了么?”

当初她们之所以要用家生子,从头培养,没去直接买些歌女舞姬回来,不就是担心这个风气会被带坏了么?

楼欣月道,“咱们可以同她们签契约,里头加上些制约的条款,若是在外影响到了戏班和茶楼的名声,那就直接解雇,永不录用便是。”

原无瑕点头笑道,“这倒是个好法子。”

二人定好了主意,便抽空给戏班子里所有人开了会。

听说东家小姐要给自己等人开会,戏班子里众人还有些忐忑不安,生怕前头那两个走了,东家小姐不快,要给她们训话呢,结果东家小姐说的这是啥?

说是好好演上六年的戏,时间一到,若是想要赎身,就可以赎身?还能全家都赎身?

而且赎身之后,只要愿意,就能跟茶楼签契,还能继续在这里表演挣钱?

期间成婚生子,都算假期,时间合适了还能再回来接着干活挣工钱?

天底下还有这种好事?

大家这两年谁手里没有个几百两银子啊!

能有自由身,谁不乐意啊?

只不过因为全家人都是原府的家生子,一旦赎身出来,全家人住哪儿,吃什么喝什么?

毕竟也不是谁都有那个本事做买卖,也不是谁都有一技之长的。

但东家小姐说的这个就考虑得很周到了。

六年到期,那时候手里的银子够买房子买铺子的,就赎身,还想接着回来表演挣钱就回来,不想回来,就把铺子租出去,也能顾得住日常开销了,想想到那个时候,也不过刚二十而已,手上有银子有房子铺子的,还用愁嫁?

估计招夫都行的了。

而且其实也完全没必要把一大家子都赎身了,有的在家里是娇惯受宠的,那全家都赎身倒也能过得好,若是原本就在娘老子那里受气受累,兄弟姐妹好几个的,全都是拖累,可真是不如只有自己一个赎身出去呢。

总之,这个大饼画出来,戏班里的演员们,可不就都动心了么?

动心就有动力,当初才被选上过来培训的那股子精气神,又回来了!

表演的事暂搞定,楼欣月又去将曹九爷请回来,同贺先生一道,将栖云周报社,又开了起来。

贺先生连载的,仍然是世情话本。

而楼欣月开的,则还是致富经的行业题材。

不过这回她在里头,又添加了少许的玄奇元素……给主人公加了个金手指。

这个金手指,就是主角每隔段时日,梦中就有一道药方自动浮现。

而且等醒来时,那药方不但不会被忘记,还会记得越发牢固……

如果是现代的读者看来,这不就是个系统么?一点也不稀奇嘛,而且隔好久才有一道药方,这金手指也太弱了些吧,顶多算是个铜手指了。

但在这个时代,能平白地多记得一道药方,已经是极为神奇了,再玄奇下去,可就得被归类为神魔话本了啊……楼欣月打算徐徐图之,让读者们适应一番再说。

栖云城中各大坊中,报童们奔跑得格外有力,喊声也透着说不出的欢快喜悦。

“栖云周报!栖云周报社又开了啊!”

“最新一期的栖云周报,最新一期,只要五文钱了啊!”

“孔方子先生的新话本,游方郎中!”

“采莲客先生的新话本,一代女皇!”

“走过路过的客官们,千万不要错过啊!栖云周报,它又回来啦!”

“栖云周报还面向广大才子志士们征稿,只要被录中,都有稿酬!”

长安坊中,一个陈旧却干净的小院中,正在房中苦读的刘举人,远远地听到几个字眼,便放下手里的书册,走出了房门,正在院中洗衣的妇人抬头瞧见,赶紧招呼。

“夫君,可是要喝些热茶?”

妇人虽然黄瘦,精神却是好得很,面上的笑容也很是真心。

主要是这日子越过越好了,怎么能不高兴?

去年她夫郎考中了举人,身份自然跟从前大不相同,县里就有好几家大户要来将田产记在她家名下,还送了厚礼。

她夫郎只接受了同族家的十来亩地挂名,也收了一半的礼,行事周到又小心。

还在栖云城里买了个小院子,把自己和孩子们都接到了城里。

这大城的日子就是跟乡下不一样,两个孩子都送去念书,她在家里做些家务,再也不用做那些苦活累活,所以她现下满足得很,看着自家夫君,那是恨不得将他供起来。

刘举人,正是曾经与楼欣月在城里的黑作坊有过一面之缘的那位刘秀才。

这会儿站到院子里,外头跑来跑去的报童的声音,就听得越发的清晰。

刘举人冲着自家太太摆了摆手,示意他不需要热茶,听了一会儿外头的声音,便对刘太太道,“我去买一份报纸回来。”

他出了院门,唤来一个左近的报童,买了一份报纸。

如今他身份不同,而且因为印黑作坊的话本,小赚了一笔,这笔钱,足够他买个长安坊的小破院子,还能将家人都接过来。

当然了,他也没有坐吃山空,时不时地卖几张画,或者替商户们写匾额之类,从前他一个穷秀才,画是卖不上价的,也没人找他写招牌。

如今顶着个举人身份,那真是处处都不一样。

起码他买份报纸,并不需要饿一顿肚子或者还要想半天了。

刘举人拿着报纸进了院子。

刘太太已经洗好了衣裳,正往绳子上头搭。

搭完了见刘举人坐在院中看报纸,便凑了上来跟着看。

她原本是不识字的,还是孩子们启蒙时,听夫君教孩子,她跟着学了几个。

“这就是报纸?”

刘太太小心地伸手去碰了碰。

刘举人笑道,“是呢,上头有城里发生的大事小情,还有好看的话本子,一会儿你也来瞧瞧。”

刘太太把手缩了回去。

“我才认得几个字,看不了的。”

刘举人又笑道,“那就等孩子们下了学,叫他们念给你听!”

刘太太笑了笑,“那敢情好!”

她转身进了灶房收拾,刘举人就坐在院中台阶上,细细地看这份失而复办的报纸。

“游方郎中?”

刘举人已经知道孔方子就是青萍客,所以对青萍客没有连载一点也不奇怪。

只是这个名字却让他瞧了一怔。

游方郎中,不就是游走乡间,医术半桶水,还常有坑骗的游医么?

第253章 郎中梦中学会了个药方。

游方郎中在刘举人的印象里,就是只会几个土方子,采些草药,四处游走,到那些去不起医馆,看不起病的穷人家里骗几个铜板,混口饭吃而已。

不是,这游方郎中,也能当主角的吗?

刘举人自己琢磨了一番,觉得实在是想像不出来这游方郎中能有些什么样的故事。

而且显然,这游方郎中,应该是一些治病救人的事儿。

难道说,楼乡君,连医术都懂一些么?

刘举人想到他看过的那些个楼乡君写的话本,有行伍的,有江湖的,有海商的,也有美食的……可以说内容几乎包罗好些个行当了。

楼乡君她是怎么能如此学识广阔的呢?

当真是让人不得其解啊!

刘举人心里纳罕着,也没耽误他翻页的速度。

话本的开篇,就是一个采药少年傅小郎,为了采一株灵芝,从山崖上滚了下去,幸好被崖上斜长的柏树绊住,才逃得一条小命,但那株原本能卖出去几十两银子的灵芝,却是落入了崖下。

可怜傅小郎,不但没采着灵芝,还差点送了小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才爬回到了崖顶,好容易得了性命,也还是落了一身的伤,实在是悲催得紧。

其实傅小郎的父亲,是一位本地的名医,原本家中也有大屋良田,傅父坐地开着医馆,附近十里八乡的人,都来寻傅父看病。

因此傅家的日子过得也算富裕。

只是傅父为人心慈,收了个弟子邓三,从小当做子侄教养,将自己的医术尽数传于邓三。

而傅父成亲比旁人晚了好些年,因此傅父都年近四十了,傅小郎才七八岁。

邓三为人心胸狭窄,虽有几分学医的天分,却总是疑神疑鬼,觉得师父没把看家的本事教给他。

因此傅父还没教过他的方子,他就偷偷摸摸地学,结果,这一学,就学出了乱子。

有一回傅郎中的一位病人又到傅郎中这里复诊,正巧傅郎中不在家,邓三就把病人的方子给诓了过来,自作主张地给那方子做了添减,还觉得师傅能做到的,自己也行。

谁知那位病人吃了改过的方子,竟然从此一命呜呼。

病人家属们自然不干,纠结了一帮人,气势汹汹地闯到了傅家。

而邓三听说了风声,早就逃得远远的了。

傅郎中就成了为徒弟顶锅的了。

不但被家属给打伤,还赔出去一大笔银子。

而那邓三,怕师傅寻他算账,索性带着那些偷来的方子,去投奔了县城里的一家医馆,而那家医馆,是跟傅郎中还有些过节来着,当然这过节,也不是什么杀人放火的深仇大恨,而是医馆的客人在医馆看病一直没好,却让傅郎中给看好了这种。

傅郎中受此打击,身子骨就弱了下去,家计一落千丈,傅母再也过不下去,就丢下这两父子,改嫁去了另一家。

傅郎中也就坚持了半年,就过世了,剩下傅小郎这个还没长成的儿子,家里越发的什么都没了,只剩下了一间建在山脚下的茅草屋。

傅小郎身无分文,又无田产,只有一间四面透风的破屋和几样破破烂烂的家什。

幸好他在还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过认药材,虽然年纪还小,也认识了十来种常见草药,这些草药,也正好是附近山里出产的。

他采到了药材,就晒干了攒起来拿到药铺里去换几文钱,渐渐地也学会了些炮制手法,这些手法,其实也是他父亲在的时候做过的,傅小郎连蒙带学的也就会了。

傅小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回了崖顶,便力气枯竭,仰面朝天,昏睡过去。

在睡梦中,他就仿佛看到虚空里,有个小人,长相同他一模一样,不停地在采着地上的野草。

这些野草,有一两样,是他熟悉的,比如刺儿草,这种草捣碎成糊抹到伤口上,是可以止血的。

还有一种蒲公英,捣碎成糊则可以防止伤口化浓。

但另有几种,就是他从来没采过的了。

可那小人,就不停地在采药,等采足了药材,就开始做处理,比如那止血的药草,加了一味旁的药材,一同捣碎了敷在了小人自己的身上。

原来那小人不光面容长得似他,就是伤口,也跟他身上的一般无二啊!

只见那药材敷上去没过几息的工夫,小人身上的伤口就止了血,结成了血痂,小人转而炮制起了另外几种药材,动作如飞般快。

洗切,烤干,磨粉,混和……最后弄出来了一包药膏。

小人将这药膏涂在了自己的血痂上,就见那血痂利索地掉了,长出了新皮,竟是跟没受过伤时,一模一样!

小人看看自己的胳膊和腿儿,一点伤都没有了,小人兴奋地蹦跳起来……

小人蹦跳的时候,傅小郎就醒了。

傅小郎站起身来,发现自己身上的伤口,是真的跟梦中小人身上的,一模一样!

此时就像梦中一样,他胳膊腿上的好几处刮擦伤,此时都还在渗着血,看上去十分的凄惨。

傅小郎想到梦中所见,转头四处搜寻。

果然,他头一个瞧见的,就是那止血草和蒲公英两种药草!

他这次出来,是带了两个小背篓的,可惜一个背篓已经掉入崖下,幸好还剩下了一个。

傅小郎将药草装入背篓,一转头,就看到了他在梦中见过的那几样中的一种……他不认识但是小人用来做药膏的!

傅小郎将这药草也采下来,想到那剩下的几样,傅小郎鬼使神差的,就往附近搜寻过去。

这些新药草,有的是他见过但不知道是药的,有的是他没注意过的。

他花了一个时辰,终于将这一副药给凑齐了。

傅小郎寻了个干净背风的地方,将止血的药草拿出来,洗干净,用身上带的药钵,将这药草捣碎成泥,敷在自己的伤口上。

其实这种止血草,他从前也用过。

但炮制法跟这

次的略有差别,不过他觉得这次的药泥似乎更加有效果一些,只觉得那火辣辣的刺疼,似乎都轻了许多。

傅小郎坐在地上歇着,从篓子里摸出干粮来啃了着,一直到觉得自己又有了力气,伤口也不大疼了,这才背着背篓下了山。

回到自己的小屋里,傅小郎又给自己的伤口上换了一次药泥。

到了第二日,傅小郎发现自己的伤口已经结了痂。

他就学着睡梦里的小人那样,炮制出了一个小木盒的药膏。

傅小郎将药膏涂到了自己那些伤口上。

这次倒是没啥感觉。

不过傅小郎想着自己一个大男人,身上有没有伤疤啥的,倒也没那么要紧。

虽然昨日差点就送了命,傅小郎还是收拾了一番,又进了山里。

毕竟,他实在是太穷了,闲着一天,就有可能饿肚子一天。

这次他行动不如昨日利索,就没再想着去采那些爬悬崖采能弄到的药材了。

这一次采药的收获虽然实在一般,但他运气不错,在山里捡了一窝野鸡蛋,又采了些能吃的蘑菇。

如此进山三四次,傅小郎就发现,自己做的那份药膏,居然格外的有效,这才四天,他身上的那些伤疤,居然已经要掉痂了。

他这才明白过来,原来,他在睡梦中,是真的学到了个神奇的方子!

第254章 神药神仙呼吸之术。

傅小郎登时就和打了鸡血一般,连着做了好几盒药膏,准备了一些干粮,他要去往离村子最近的大城,看看能不能将他得的新药膏卖出去。

之所以不去县城,是因为他的仇家在县城,可以说是邓三恩将仇报,将傅家害得家破人亡,那邓三投了县城的医馆之后,凭借着傅父的几张独门秘方,竟然让他在那医馆站稳了脚跟,邓三又花言巧语,娶了东家守寡的女儿,越发的在医馆里说话有份量了。

而正巧那东家的长子不成器,不是学医那块料,好几次都差点捅出大篓子。

吓得东家再也不敢想着让自己的长子来接手医馆,只得越来越倚重邓三。

因此渐渐的倒让邓三在县城里有了几分势。

邓三自己知道自己的事,生怕傅小郎有了本事以后,要来寻他算账,就暗中指使县城中的地痞无赖,让他们只要看到傅小郎就上去就寻个由头欺压打抢。

傅小郎来县城卖药,哪怕不是去邓三那个医馆,也总是会被人打一顿再抢了钱,傅小郎就明白过来是谁在背后使坏了,从此就只在镇子上卖些草药,哪怕价钱少了近一半,也再不去县城白费工夫。

傅小郎临晨出发,一直走到了傍晚,才到了大城。

此时进了大城,他也没钱住店,因此他就到了城外的破山神庙里住了一宿。

却没想到破庙也是有主的。

几个乞丐打从外头回来,就发现正睡在供桌下的傅小郎,气势汹汹地就要将傅小郎赶出去。

傅小郎急中生智,正巧看到那个年纪最长的乞丐脸上有新疤,赶忙献上一盒药膏,并且将这药效还夸大了几分。

怕他们不信,还在自己身上寻摸了一个漏下的疤,涂给他们看。

乞丐们半信半疑地收下了。

当下就在一个小乞丐的脸上涂了些。

因为收了药,傅小郎又嘴甜,这些乞丐生起火来,烘烤吃食,他们甚至还分了半个饼给傅小郎。

于是一番攀谈,乞丐们得知傅小郎是来城中卖药的,便纷纷摇头。

说是这城里大小药铺医馆加起来,也有个七八间了。

傅小郎是从外头来的,这个药膏又从来没听说过,怕是很难卖得出去。

他们力劝傅小郎加入他们,他们虽然地位地贱,但这城里富人多,酒楼多,办婚丧寿宴的也多,乞丐们总是不缺吃的,就是可恨城北有一伙乞丐,占了城中的药神庙,住的比他们好,还长住在城里,有好事儿都叫那些人得了。

那些人跟这群乞丐打过好几场,这群乞丐实力不足,经常落败受伤,他们看着傅小郎应该懂那么点医术,以后他们再打架受伤了,可不就有人给治上一治么?

虽然傅小郎看上去,也实在不像是多懂的,但有总比没有强。

傅小郎思索再三,还是婉拒了这么有前途的行当。

到得白天,傅小郎还是带着他的膏药,进城里去碰了碰运气。

不出乞丐们的预料,傅小郎的膏药,那是一盒也没卖出去,还好他来的时候,也带了些自己炮制好的药草,其中就有他新学会认的那些,倒是将这些药草给卖了出去。

傅小郎有些丧气地往回返。

路过破庙时,就把他做好的止血药和伤疤药都送了两盒给乞丐们,只当是酬谢。

告别乞丐们,傅小郎往自家赶路,眼看着快到了地方,傅小郎路过河边的时候,看到一群人抱着个小童大哭。

原来那小童,是跟同伴们玩水,不小心就溺了水,等救上来的时候,已是没了气息。

傅小郎双目一亮,赶紧上去跟那些人说,自己有个法子可以试试看能不能把人救回来。

那些人倒是也认识傅小郎,毕竟附近村子的村民可都是找傅父看病的。

可惜傅父人没了,他们再想看病,就只能去镇子上花从前两三倍的钱,还不一定能治得好。

如果这会儿来的是傅父,村民们肯定会大喜,觉得自家孩子有救了。

但来的是傅小郎啊。

傅父去世的时候,傅小郎也就十岁出头,他就算认得几种草药,但那又能抵得了什么事呢?

不过如今孩子已经淹死了,傅小郎又这么热心,就让他试一试,应该……

他们这般想着,就见傅小郎解开孩子的衣领,露出胸口,就一按一压,没一会就去亲孩子的嘴。

这个时代虽然城里有那富贵人家的浪荡子喜欢男风,在身边养清秀小厮什么的,但乡下人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个,因此他们都是惊骇莫名,一时倒也想到那些邪恶的。

大家都目瞪口呆地看着。

就见傅小郎折腾一番,他自己的额头上都出了汗,还请他们中的一个学着他的模样,去按压孩子的胸口,就都觉得实在不靠谱。

只是孩子父亲心里悲痛,无论如何都想要试,这才又坚持了半炷香的工夫。

正想着劝说一番算了罢。

却没想到,孩子竟然呛咳出声,是真的被救活了!

孩子被救活了,孩子的亲爹抱着孩子给傅小郎磕头道谢,还邀请傅小郎去家里吃饭。

傅小郎赶紧婉拒了,说孩子受凉了还得好好照顾,要请他吃饭以后也不迟。

傅小郎回到自家,却是激动莫名,在家中手舞足蹈,原来昨夜他在乞丐堆里睡着了,又梦到了那个小人,那小人从水里捞上一个没了呼吸的小孩子。

就是

用他用的法子,将小孩子给救活了。

他做完了梦以后,还当就是个梦,毕竟那破庙附近压根就没有河,又怎么会遇到落水的孩童呢?

真没想到,会在快到家的路上,遇到了邻村的落水小童。

难道说,是他无意间得了奇遇,有神仙见他活得艰难,因此要在梦中教他神医之术?

那要是他每夜都能得一个方子或者救人之术,岂不是早晚有一天,他能变成比父亲还厉害的神医?

傅小郎激动不已,草草吃了点东西,就去睡觉。

可惜他这次睡着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梦到,反而是这两日太累,居然一觉睡到了第二天的早晨。

他还没爬起来呢,就听到外头的热闹,原来是那邻村的孩童家长,带着麦粉和肉,还有那个小童,上门来感谢傅小郎了……

而同村的村民们,听到了这番动静,也都过来看热闹了。

那孩子的爹大声夸赞着傅小郎,村民们也点头附和,啧啧称奇,将傅小郎给夸得老脸通红。

从前村民们也得过傅父的帮助,傅父过世,就是这些村民们来帮忙下的葬。

傅母改嫁后,村民们也会接济一下傅小郎,不然他也不可能独自活到了十六岁了。

但时间长了,村民们家里也都不宽裕,傅小郎看着也是个半大小子了,因此大家伙也就不大关注这个住在村边的小子了。

却没想到,傅小郎居然还真传承了些傅父的本啊啊!

来感谢的邻村小童及小童之父走后,村民们叮嘱了傅小郎几句,也就散去了。

傅小郎得这些吃食,很是过了几天温饱的日子,只可惜后来再睡着,又再也没有做过小人的梦了。

想了想,他觉得之前做梦,都是他遇上了需要治病之人,这才会做梦的,不如他还是多出去转转,没准还有什么机缘,于是带上新晒好的药草,还往大城而去。

这次他仍然去破庙投宿,可他刚刚在庙门口晃了下,就有乞丐们欢快地迎上了来。

“傅小哥,你可算是来了!”

“你那药膏,当真是神了!”

第255章 药膏神奇药膏。

刘举人正看到了最后一段,那未完待续四个字,猝不及防地映入眼帘,刘举人心里瞬间哀叫一声。

哎呀,怎么就没了下文呢!

刘太太端着一壶茶出来,就看到自家男人坐在台阶上,急得直拍大腿。

“这是怎么了?”

刘举人叹道,“可惜这话本是连载的啊!看不到后头!”

刘太太笑问,“是什么话本,让你急着这般?”

“是一个讲游方郎中的话本。”

“游方郎中?”

刘太太有点疑惑,是讲游方郎中怎么到处坑蒙拐骗吗?

“是啊,那傅小郎,梦中得了仙人指点……”

刘太太听了自家相公讲的话本故事,却是若有所思。

“哎呀,那个仙人渡气之法,不知道是不是真有管用啊!”

“咱们村子里五嫂子,好不容易得了个儿子,金贵着呢,偏偏去池塘里捞鱼,脚一滑,就跌进深处了。”

“那时候正好周边无人,就任他在水里沉了下去,等捞上来的时候,五哥背着他绕着池塘跑了一圈又一圈……可惜最后还是没能救下来。”

刘太太话中满是惋惜。

“要是那个时候,也来一个傅小郎就好了!”

刘举人却听得头脑中灵光一现,又是狠狠一拍大腿。

“着啊!”

刘太太反被吓了一跳。

“这又是怎么了?”

刘举人又寻到傅小郎给小童用神仙之法渡气的段落,细细看了一回,方才叹道,“孔方子先生,当真是天生奇才,心胸宽仁,爱我世人啊!”

刘太太就没太明白,“不就是写个话本么,怎么就到了心胸啊世人啊了呢?”

刘举人就站起身来,在狭窄而干净的小院里转了两圈儿,兴奋地道,“是了,这神仙渡气之法,定然是能实用的了,不然孔方子又何必将它讲的那般细?”

“应该就和海上捞金记、饕餮游记一样,字里行间,那可都是千金难买的学识和技艺啊!”

饕餮游记是从南北传过来的,据说南边各大城里,都有打着饕餮游记全菜品的酒楼饭庄。

半年前起,栖云城里也有打出饕餮宴旗号的了。

更不用说,多少富贵人家,都暗挫挫地让管家采买按着饕餮游记来买食材,让厨房照着书来试做那些美味的新菜,比如他有一回去参见知县大人的赏荷宴,宴席上就有一道饕餮游记上的菜,名为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有莲藕、云耳、胡萝卜、虾仁,口味淡雅鲜甜,又契合菜名,着实是道妙思好菜。

也就是说,孔方子先生所写的,都是有来由,可由虚转实的。

那这个救人的法子,还有那个治疤的药,定然也都是可从书上学来的。

刘举人想到这儿,心里一阵火热。

要是他按着方子做出了那个治疤的药膏,岂不是可以大赚一笔?

“相公?”

听到刘太太的唤声,刘举人这才拉回了些一路狂奔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