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物资方便面和调料。
此时,院门外有少年的声音传来。
“柳二哥,柳二哥!”
柳二郎揉了揉眼睛,走过去开了门。
少年问,“可是都好了?客人已经等着了。”
柳二郎赶紧应声,“都好了!”
他说罢,就去一间破屋里寻了个独轮车,将那些印好的话本都塞进了麻袋里,又招呼刘秀才抬上车。
交割的地点,是一处破庙的后门。
楼家姐俩租了个马车,由楼赛郎赶着,停到了后门。
倒不是她们不敢将马车停到黑作坊门口,而是那条巷子实在是太过狭窄,而且路面坑洼不平,泥水处处,实在是没法子进马车。
也就是柳二郎机灵,知道弄个破独轮车子来,方便运送话本。
一千本话本,他来回了三趟。
到了第三趟时,刘秀才也实在是忍不住,就跟着过来。
等走到那客人的马车处,看到牵马的车夫,刘秀才瞬间明白过来,忙上前行礼招呼。
“楼二姑娘!”
他之前常常往报社投稿,又常去领稿酬,去的次数多了,虽然没跟楼家姐妹说过几句话,但也是认得人的。
“好久不见,您可是同楼先生一道回栖云城来的?”
楼欣月听到这话,正在清点话本数目的动作,也停了下来。
她跳下了车,果然,见到了一个熟面孔。
是那位从前常在报社投稿写民间传说的刘书生!
楼欣月也拱手行礼,“原来是刘秀才。”
刘秀才目光一亮,恍然大喜。
“原来真是楼先生!”
他就说能写出金瓯缺这等话本,不似常人么。
还想着哪里又出了位奇人呢,没想到还是青萍客啊!
刘秀才同楼欣月寒喧几句,有心问一问详细,但又觉得这里还有旁人,不好多说,便含糊问道,“楼先生,鄙人拜读了这本大作,只觉是当世雄文,不知道先生印了这么多的话本,是打算放在书铺里出售么?”
如果是没有真假系列那些事,这般的好话本,自然是哪个书铺里都会收的。
但如今的书铺情况,跟一年多前,可是不太一样了。
尤其是这样小黑作坊印出来的话本,怕是不一定会收啊。
楼欣月笑着看向之前牵线的少年。
这少年当初也是靠当报童挣几个辛苦钱的。
“便如当初真假公子旧例……”
青萍客之前的那些话本虽然畅销,可加在一起,都没法子跟真假公子的流量相比。
这就是一家推广,不如紧追热点,百家推广,口耳相传了。
她写这个话本,原本也不是为了钱。
能如她所愿地推广出去,让尽可能多的人看到,这才是写这话本的初衷。
刘秀才不由得长揖到地,深施一礼。
“楼先生大义。”
嗯,他明白了。
之前柳二郎想要自己私下里印一些,他还在犹豫着要不要劝阻一二,这会儿明白了楼先生的本意,他就不劝了,不但不劝,还会在一边当帮手,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大魏朝百姓,看到这本金瓯缺。
马车载着一千本话本回到客栈。
之前被她包下的小院子,如今已是十分热闹。
几位妇人坐在一间空房里,由高丽娘领着,飞针走钱地做着寒衣。
而另一波妇人,则是在空地上搭起了一个大灶,架起油锅,在里头炸着一板板的面条,又将炸好的面条晾干切块,五个一包,用油纸包好,再放到一边的大筐内。
小院里飘出了阵阵诱人的香气。
一位客人招来了伙计,打听道,“今日灶上做了什么?竟如此之香?可否给弄一些来尝尝?”
伙计挠挠头,为难道,“这不是我们客栈里的灶上做的,是包下那边院子的客人自己做的,我们也不晓得是在做什么?好像是要出远门,做一些路上方便带的吃食。”
此时已经进了院子的楼欣月,正走到大灶旁边,拿起一块面饼,掰了一小块尝了尝。
也不知道是不是穿越过来好几年了,很久没吃过方便面了,这会再尝,倒觉得十分美味,比记忆里的面饼更香了。
楼欣月就打算多做上一批,不光自己这些人在路上可以吃,还能做为军粮送去拥军。
楼欣月记得后世网上有人问过一个问题。
说是如果在乱世里,能给流民提供吃不完的方便面和榨菜,那能组织成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下头好几百条回答都是大同小异。
得到最多赞的那条,就是都是有这般的粮食供应了,别说一统中原了,要是再能加个火腿肠和卤蛋,那就是打下整个大陆,都是小菜一碟!
楼欣月可没那个财力,给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方便面,她能送的军粮,也就是提供七八百斤的方便面,以及做方便面的方子了。
她在南边的时候,已经制好了五百套寒衣。
这些寒衣,有一半是用的鸭绒鹅绒,另一半则是用的传统的棉花。
之所以这么个配置,她也是怕送出去以后,人家没见过没用过的,若是同人家说,寒衣里用的都是些奇怪的绒毛,怕不是还以为自己是个沽名钓誉之辈呢。
而来了栖云城,她就打算再制出五百套寒衣来。
南边的布料和绒毛都比北边便宜多了,如果不是考虑运费和大批购买原材料会涨价,她就恨不得都在江州城里做好了再带过来了。
如今十天过去,寒衣已经都赶制得差不多了。
此外,楼欣月还在本地的布庄里,订制了一千多双的暖袜。
倒不是她舍不得订制靴子,而是军靴自有制式,不是民间能做的。
至于方便面,在南边做好了再带去不太现实,因此只在那边做好了几百个调料包带来了。
楼欣月也考虑过要不要直接送些粮食啥的。
但想了想还是作罢,直接送粮食的话,她那几万两银子,少说也能买上几十万斤的粮食的,但这么多的粮食要运过去,就很是麻烦,不是专业运粮的商队,路上损耗颇多,怕是要事倍功半。
楼欣月又在城里盘桓几日,将路引和通关文书都办好。
衙门里负责的师爷听到楼家姐妹俩是要往边关赠送物资的,不由得半晌无语,让姐俩稍待。
一炷香的工夫过后,跟在师爷身后的,便是林县令了。
这位林县令,平时在城中低调得很,几乎听不到有关林县令的什么故事。
上次楼家抓住了来放火的无赖,送到公堂上,就是这位林县令审的。
楼欣月对这位县令大人的印象,还算是不错的。
林县令不等楼家姐妹俩行全了礼,便直叫免礼请起。
“楼大娘子,竟是打算要去边关捐一批物资?”
“不知这物资,都是什么样的物资呢?”
楼欣月倒是早有准备,来的时候,就把两种寒衣、袜子、方便面及调料,各样都带了样品过来。
林县令先看的是一件寒衣,这件寒衣是用棉花做的,也是做成了可折卸方便洗的样式,领口袖口都是罗纹织出来的,有松紧,这样在冬天里更挡风,穿起来也更利索。
林县令微微点头,心里暗赞。
没想到啊,这位楼先生,不但话本子写得好,居然还能做出这种新样式的寒衣来,不过小小衣物,都能有这么多的巧思,当真是个奇人。
更奇的是,这位楼先生倒是视金钱如无物,说捐出来就真捐出来了。
而且还不是那般大户人家,只捐出些银子来,还要大肆宣扬一番,给自家挣个响亮的好名声,但最后那些银子用在了哪里,那些人又全不管了。
而楼家姐妹俩,不过是农家女出身,全靠自己在外打拼挣下的这些家业,却能说捐就捐,还默然不张扬,若非是要来县衙开具通关文书,怕是就连自己这个县令,都还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儿呢!
之前楼家姐妹俩来到栖云城,又买了两处房产,
还跟原家小姐合作,在百味茶楼里占了点份子,而这些,都是要到城里办契的。
打从那时起,楼家姐妹俩,也在栖云城里办了户籍。
因此如果林县令给楼家姐俩开办通关文书的话,治下良民,倾家犒军,若是上报了上去,也能算是林县令的一份政绩。
想到这儿,林县令便笑得露出了几颗白牙。
他夸了几句,把这寒衣放在一边,心想等回头他也让人仿着这个做上一件。
然后就看到另外一件颜色略有不同的。
之前那件是黑色的,这件却是灰色的。
灰色的寒衣,看着似乎比黑色的要薄上一些。
他就有些纳闷,这怎么还有薄有厚呢?
心里一边疑惑,一边就上手拿了起来。
他一掂,就怔住了。
这寒衣,也太轻了吧?
他虽然没去过边关,但据说那边比栖云城的冬天可是冷多了,朔风如刀,雪大如席的。
这轻飘飘的寒衣,送过去,也就只能秋日凑和穿了吧?
楼欣月看出了林县令心里的嘀咕,便笑着介绍。
“大人,先前那种是普通的絮棉花的寒衣,这种的里头用的是鸭绒和鹅绒,这种新寒衣十分轻便,却比棉花寒衣更为保暖。”
应该就更适合轻骑兵和侦察兵这种灵活机动,需要减轻负重的兵种。
不过这些话,也就不必跟林县令这样一个文官说了。
林县令半信半疑,想了想,便招手唤了个小吏过来,让小吏将寒衣试穿在身上。
那小吏也是头一回穿这般好料的寒衣,很是新鲜。
他转了几个圈,咧嘴笑道,“这寒衣倒真是轻便,和没有穿一般。”
不过他才穿了几十息,额头就冒出汗珠。
但这也不稀奇,如今已经是初夏,天气原本就热,出汗也属平常。
林县令其实心里很是好奇,这种鸭绒和鹅绒制成的寒衣究竟效果如何,他也很想亲身体验啊!
但如今天气热,真想体验,怕是还得等到冬天时。
就见楼欣月又掏出一份报纸,奉给林县令。
“大人,这是草民在江州城中办的新报纸,上头便有用鸭绒和鹅绒制作寒衣之法。”
林县令接了过来,草草浏览,心里越发的震憾。
没想到这楼先生,竟然还懂这么多杂学。
还这么大喇喇地就登在了报纸上!
不过心里那份对这种新寒衣的疑虑,也就此消除了。
看完了寒衣,林县令又拎起袜子来看了眼,这个是布坊订制的,就是寻常样式,倒也没什么独特之处,因此他只轻轻拉扯了下布料觉得还不错,就放下了。
这些衣物看罢,林县令又打开一个竹编的盒子。
盒子就是个普通食盒,里头摆着一块怪模怪样的东西。
林县令拿在手里,就闻到了若有若无的油香气。
显然这是个吃食,看上去,应该是面条,可又弯弯曲曲的。
“大人,这是快食面。适合赶路时吃,可干食,可泡食,数月不坏。搭配调料味道更佳。”
林县令听了这话,还真的掰了一小块,尝了一尝。
剩下的大半面饼自然也不能浪费,他便交给了手下人,让大伙都尝尝。
油香气和麦香气在口齿间流连,这个快食面的口感,着实令人着迷啊!
林县令不由得连连点头。
“味道果然不错!”
第242章 边关心意更稀有。
旁边的属下们都跟着点头称赞。
好些人都在心里嘀咕。
这可是麦粉做的面饼,似乎还是炸过的,这能不好吃吗?
这位年轻女郎,实在是有钱又任性,那么多的银子,居然说送就送,还要送去边关!
换成谁家女子这样,岂不是得愁死?
当然了,这女郎想法那么多,也确实是有才的。
林县令把这些样品都看过了,便点了点头。
“二位这般大义,实在是令人钦佩。”
当下利落地为楼家姐妹开具了通关文书。
甚至还问清楚了出发的日期,再听到楼家姐俩雇了城中镖队,还有原家商队的一位管事,同行的有数十人之后,便点了点头。
“二位考虑得很是周全,既如此,本县派几个差役,送你们一程。”
果然是能写出真假公子的奇女子,虽然想法大胆,但也是计划周全的,可不是那等看话本看傻了的毛头小子或丫头,带一个小厮丫头就敢离家出走,走不了几日就被人给坑了的。
楼欣月忙谢过了这位林县令。
她大概也能明白这位县令的意思。
无非是见他们这一行车队里货物不少,而主事者又是年轻女子,担心在栖云城地界里,若是遇上了那不长眼的无赖或者奸吏,反而坏了栖云城的名声,而偏偏这车队里的货物又不是做买卖用的,而是捐给边关将士的,这传出去可就影响太大了。
林县令就喜欢跟这样聪明的人打交道。
送走了楼家姐妹俩,林县令就特意挑了几个靠得住的差役,让他们这几日多过去巡视,等到车队出发那日,便跟在一边护送,只要护送出栖云城地界就成,且定要态度良好,不可偷奸耍滑,颐指气使。
几个差役纷纷点头称是。
心想这二位女郎,一个就是大大有名的青萍客先生,另一个可是位练家子,他们是吃多了撑的,才会去把好事变成坏事,平白惹县令大人的嫌呢。
待得五日后出发,几个差役果然早早地就来到客栈帮忙。
看着客栈里的掌柜都疑惑不已,觑了个空儿,就凑上来打听。
这二位女客,也不晓是什么身份,出手又大方,还雇人做活,他们客栈里伙计家里的女子,也还跟着学了点手艺,挣了点银子呢。
如今要出发了,居然还有衙门里的差爷们来帮手!
“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青萍客先生啊!”
差役只丢下这一句,就忙追着车队去了,只留下目瞪口呆的客栈掌柜。
啊!
早知道居然是青萍客先生,他就,他就……
哎呀!
临近傍晚,差役们从城外回来,手上还拿着几份纸卷。
这些纸卷,就是青萍客先生为了感谢,送给他们的几份报纸了。
这报纸,是水云周报,是青萍客去了南边又办的新报纸。
别看这报纸听起来不算多值钱,在栖云城里,可是想买都买不着的呢!
尤其是这几期上头还有做快食面和新式寒衣的法子!
可见青萍客先生为人的大气厚道了。
各人都忍不住感慨。
“可惜青萍客先生竟去了南边,将来从边关回来,也不知道能不能再回咱们栖云城了。”
“我看多半是不会回了,咱们这边城里,还不是边城呢,好些有钱有势的,就都走了,不是去南边就是进了京城。””
也不知道这仗要打多久,什么时候才能将北荒彻底打败呢?”
“要是那些有钱人都能跟青萍客先生一般,哪怕是去了南边了,也舍得出银子出力,北荒怕不是早就被灭了呢。”
“哎,这世上又有几个能跟青萍客先生一般呢?”
有那家里比较宽裕的差役,心里甚至都有些后悔,他也该出点银子,交给青萍客先生,哪怕只多做一套寒衣呢,也是他出了一点力了。
他这般想着,与同伴们告了别,往自家巷子走去。
可谁知道才拐了个弯,就看到有个小子打横里就冒了出来,冲着他嘿嘿一笑。
“大爷,这里有新话本,极好看的,可要看看么?只要一两银子!极划算的,咱们这里的书铺子里,可是买不着!”
两个月后,镇边城。
镇边城原本是大魏朝的北方雄关,总辖八座险关。
自从开战以来,北荒国与大魏朝双方互有胜负,战事胶着。
最危急的时候,八座险关就有五座都失陷于敌手。
还好朝廷援军到来,又夺回了三座。
余下两座险关则成了双方激烈争夺的目标。
据说这两座险关之下,死伤无算,白骨累累,双方都已经填进去了几万条人命。
论理北荒国人口没法跟大魏朝比,物产贫瘠,气候恶劣,哪怕是王公贵族,生活水准也不如大魏朝的寻常富户,这场战事,北荒国早该落败才是,可这一年以来,北荒国却是不计后果,前仆后继,一波接着一波的攻势,似乎根本不在乎北荒国的子民死活。
镇边关地处北部高原,虽然才是初秋,却已经草木凋落,天气清寒。
镇边关内,原本也有上万人口,城中有近百间大小铺子。
不但周边村堡的百姓可以进城买卖,就是北地各部族的边民们和商队,也常常到镇边关来做交易。
不过如今战事已开,异国边民和客商自然是绝了迹。
就是周边村堡的百姓,也大大减少了进城的次数。
在大魏朝中的栖云城,位置居中偏北一些,都受到了这场战事的波及,更何况是镇边关这种前线呢?
战事持续到如今,城中的铺子已是关了大半,只剩下了少许关乎民生的商铺还在开着门。
如粮铺、盐铺、药铺、当铺以及两三家客栈。
比如城中最大的客栈,平安客栈中,灶房内正飘着阵阵鲜香热气。
彩枝丫头守在大锅跟前,用大勺子搅着锅内的热汤,一边偷偷地咽着口水。
还别说,这镇边关里,吃食的种类实在是太少了。
就连这里本地的面粉,哪怕是上品的,颜色也是发黑,吃起来还有点子苦味,就跟本地水的味道一样。
不过这边倒还有一样好。
羊肉极为鲜美,不管是南边,还是栖云城的,都没法比。
尤其是大姑娘从南边带来的调料,和新鲜的羊肉同炖,再加上些本地的山药和萝卜,不断搅和上一个多时辰,出来的羊肉汤,那滋味,简直是绝了。
“彩枝,这羊汤,可是已经煮好了?”
楼赛郎大步从外头走来,不住地吸着鼻子,一脸馋相。
彩枝嘿嘿一笑,“二姑娘先尝尝,应该是能吃了。”
她这话才说完,楼赛郎已经迫不及待地抄起一个小碗,从彩枝手里接过大勺,给自己盛了一小块肉,半勺汤,拿起筷子就开吃起来。
她才尝了一口,双眼就是一亮。
便狼吞虎咽地几口吃光,“可以了!我去寻大姐!”
楼赛郎放下空碗就朝一间客房疾走而去。
楼欣月坐在窗下,拿着自己自制的简易笔在小本子上奋笔疾书。
在这古代,要想来个长途旅行,可是真不容易啊!
她们还是弄了个车队,还有经验丰富的江管事带路,有镖队护卫呢,就这从栖云城来到镇边城,也用了四十多天!
之前楼赛郎还怀疑呢,她们送来的都是寒衣,而那会儿天气正热着呢,怕送来用不上。
瞧瞧,这才不过初秋而已,定边城已经寒风飕飕,冻手冻脚了。
就她这会儿,身上还穿着羽绒背心呢,屋子里和屋子外几乎是一个温度,写一会儿字,就觉得手有点冷了得伸进袖子里暖暖。
听到楼赛郎的声音,她就把摊子一推,起身去喝羊汤了。
主仆三人一人都盛了一大碗。
而大锅里自然还有许多,楼赛郎便喊来江管事和领队镖头。
她们这一队人,来的时候,一共有十二辆大车。
这些大车里,有十辆都是装满了劳军的物资。
来到镇边关,在听取了江管事的意见之后,楼欣月便将九辆大车的物资都交到镇边关的军需官齐将军处。
楼欣月这一路上,都是尽力低调,看上去跟普通客商没啥区别。
而到了镇边关,则是尽量高调宣传起来。
比如入住这个半死不活,没几个客人的平安客栈,就大手笔地将半个客栈都包了下来,而且在掌柜和伙计打听的时候,就大喇喇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甚至还把自己带来的物资给他们展示了一番。
也正是因此,在楼欣月同军需官联系的时候,其实半个镇边关都已经听说过了这事了。
其实十车物资也不多,对于近十万大军来说,这点东西,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但这却是破天荒头一遭,有人花自己的银子,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地送了物资过来啊!
用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跟一家新开的小医院,头回来了个送锦旗的患者一般啊!
东西虽然不算太多吧,但心意绝对珍贵啊!
第243章 羊毛能挣点是一点。
楼赛郎吃饭向来比旁人快。
三人几乎同时开吃,楼欣月和彩枝的碗里还有一半羊汤呢,楼赛郎这一碗已经见底了。
不过,她刚放下碗,外头就有人来了。
“听说,这里有人收羊毛?”
一个穿着件灰色布袍的妇人怯生生地找了过来。
别人都在吃着饭,正好楼赛郎空闲着,就过去接待。
“没错,我们这里收羊毛。三文一斤,这位大姐可有羊毛要卖?”
她们送这十来车的物资到镇边城,那可是真不容易啊。
同样一匹南边产的细布,在江州城里只要三十文,到了栖云城可就得花五十文了,而越往北,这价格就越贵,卖两百文的她们都见过。
也别以为这中间的巨利,都是被商家们给赚走了。
这走商道,也实在是艰苦得很。
不光是长途跋涉,路上雨雪风霜的,还时不时地碰到地痞路霸的,越往北,这危险就越大,还有可能遇上不知道是从哪里过来的马匪,来去如风,烧杀一阵,抢了就跑……
运气稍差点的,别说挣银子了,人货两失都有可能。
也就是她们这一队,有经验老道,人脉广阔的江掌柜,还有镖队护卫,再加上楼赛郎自己也是个练家子,这才能有惊无险,平安到达的。
等到了这镇边关,城中的铺子就没几家开着的。
就是这平安客栈,也跟关了差不多。
虽然客栈的房费不多,跟白住一般,但在这小城里住着,一天人吃马嚼的,花费那是真不少。
大姐就说,也在这边收点货物,带回栖云城去,好歹能挣点路费。
这边打打杀杀,气候寒冷,出产贫瘠,能有什么物产?
往年不打仗的时候,倒是有些皮毛皮子之类的。
但那等好皮子还得往东北方向寻,这边的顶多是中下等。
收毛皮倒是可以,但楼家姐妹俩对这一行又不熟悉,一来不会鉴定好坏品级,二来不就算运回去了以后还得寻门路销售。
总之,倒卖这些很容易白折腾还赔钱,肯定是不能收的。
然后,大姐就提出来,要收羊毛了。
羊毛这东西吧,在这边,就跟鸭毛鹅毛在南边差不多。
都是十分不值钱只能用来烧火的。
她们回程的十几辆车子,就是全都收了羊毛,总共也花不了一百两银子。
就是收来卖不出去,也赔不了太多。
不过楼赛郎却是很有信心,大姐这个点子,应该就跟海上捞金记里那些发财小故事一样,都是不经意之间,就天上掉了金饼子了。
就她现下身上这件羽绒背心吧,穿起来轻飘飘的,可刚穿上,就觉得前心后背都跟捂了个小火炉似的,是真比棉花的暖和。
所以这些羊毛,没准也能点石成金呢?
这收羊毛的消息一放出去,一开始这边的人都不信。
还是有那军需官手下的军汉们,试探着拿了杀羊时得的那些羊毛,看着又脏又臭的,弄了两大麻袋子过来,结果还真地换了二百来文钱去。
后头渐渐地来送羊毛的就多了。
眼看着,只要再过三五日,这些羊毛就收满了。
到时候,她们这一行,也就可以开始回程了。
楼赛郎热情地接待着来送羊毛的妇人。
这妇人听了楼赛郎这般说,便飞快地转身,从门口拖了一个大麻袋过来,楼赛郎这才
看清,原来,妇人的身后,还跟着个六七岁的小童,看样子应该是母子。
这母子两个,都是衣衫单薄破旧,身形消瘦,脸颊处黑里透着被冻出来的红。
妇人吃力地拖着大麻袋,小童也懂事地双手托着麻袋的一角,努力地想要给阿娘减轻负担。
楼赛郎上前几步,一把就拎起了那个大麻袋。
妇人费力拖着的麻袋,楼赛郎一只手就轻松拎起来了。
楼赛郎轻车熟路地打开麻袋,伸手掏了掏,又倒出来一半,查验过了没什么大问题,便给称了重量。
“一共四十斤。能换一百二十文,可换么?”
妇人的一只手搂着小童,将自家孩子护在怀里,闻言两眼直放光,“换!换!”
她家男人也在军中,三个月前受了重伤,没了一条腿,只能回家养着,一共得了二十两银子,还有两只羊。
这羊是从北荒军那边得来的战利品,分给了各伤残归家的老兵。
两只羊自然是得不了这许多的羊毛,这麻袋的羊毛,是她儿子帮着村里其他人家放了两年的羊攒下来的。
镇边关附近自然是有军户的。
军屯的地都不是什么好地,种的粮食都不够口粮,好在可以再养些牛羊,等秋时将这些养好的牛羊卖给商队,倒也能勉强贴补过活。
这一带的军户人家都穷,本地又不产棉花,只能买从南边运过来的,那价钱就贵得多了,几乎没人舍得做,就做了也是一件袄子能传家的。
因此有那实在做不起棉花袄子的,就将羊毛絮在袄子里。
可这羊毛袄子臭哄哄的,还容易生虫跑毛的,做出来的袄子实在没法子跟棉花的比。
也正是因此,羊毛在这边的价钱极为低贱。
而在南边,越发的没啥用场。
楼家姐俩来这边的时候,是带了不少的铜钱方便花用来着。
只是在路上花了不少,又收羊毛啥的,这会儿手上的铜钱就不多了,楼赛郎给妇人寻了一小块碎银子和几十枚铜钱,正好是一百二文。
妇人连声称谢,小心翼翼地接了钱,拉着小童走了。
送走了这对母子,就又有陆陆续续的人过来卖羊毛。
其他的人吃完了饭,也过来帮忙。
三骑人马不疾不徐地走在街道上,路过平安客栈时,便停下了。
“便是这里?”
“正是呢。”
为首的将士,从座骑上一跃而下。
身后的二人也跟着下了马,随着为首之人,与拎着羊毛袋子的平民和军士们一道进了客栈。
“楼大姑娘!”
正在一边数钱的楼欣月,听到这声唤,抬起了头,将手里的钱交给彩枝,让她接着数,自己则是朝来人走过去。
“方将军。”
第244章 女将我这样的行不?
这三位里,只有一个人楼欣月认得。
正是军需官之一方将军。
楼家姐妹俩捐献物资,对于战事胶着,粮饷供给也大不如前的将士来说,有如一碗十全大补汤,虽然顶不了饿,但是振奋人心啊!
所以这位楼大姑娘说有一位故人在军中,想要送几件衣裳给这位故人,那必需满足啊!
就问这位故人姓甚名谁。
听到楼大姑娘说起卫绍平这个名字……众军需官还真知道。
这位年轻小子,一年前投军,便崭露头角,杀敌数十。
等到积够了军功后,又自请去了战事最激烈的杀虎关。
杀虎关那边的八千将士,原是裴大将军旧部。
当年裴大将军得胜回朝时,便有许多老兵解甲归田了。
而还有八千将士,家乡已无亲人,便被裴大将军留在了最为险要的杀虎关。
这些年来,别的关隘还有可能被北荒攻陷,杀虎关却绝不可能。
而裴大将军的威名,竟也绵延至今,北荒人如非必要,是宁肯来攻打镇边关,也不敢去碰杀虎关的。
而杀虎关将士,不但镇守着杀虎关,还会随带着将周边的三座关口罩在其中,因此大战以来,虽然杀虎关没受过攻袭,但大小战役近百次,次次都是得胜的。
这般战绩,让杀虎关的裴家军,亦成就了边军中神一般的威信。
据说这位卫绍平,在裴家军中,倒是如鱼得水,很受那些老兵的照拂。
再加上卫绍平人物生得英挺俊秀,在这全是糙老爷们的军士里,那简直就是仙鹤立在了秃鹰群,因此卫绍平此人,在镇边关绝对是个名人。
军需官方将军,一听楼大姑娘是想寻卫绍平,便露出了“我都懂”的微笑。
明白!
不就是年轻小娘子心仪小郎君,为了向小郎君表达心意,居然耗费家财,千里送物资么?
这手笔,也实在是太大了呀!
可惜啊,他年轻的时候怎么没有这般的好事呢?
不过杀虎关离着镇边关,路途最远。
以往也是最多半个月才会送军需粮草过去。
所以小娘子虽然芳心可嘉,但从镇边关到杀虎关,危险重重,可不是平民百姓能去的。
那就只能等着到了杀虎关那边来了人押运军需时,才能将备好的物件托人送过去了。
可惜啊,这卫绍平,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明明在其它几关中,也能上阵杀敌,偏偏要去杀虎关那边绝地,看看,就连小娘子千里迢迢地来了,也够呛能见上一面,岂不是悲催?
也就是今日,杀虎关终于来人,听说了楼家姑娘之事,就上门来了。
方将军冲着楼欣月一笑,“楼大姑娘不是想要给卫郎君捎些物事?”
他转头看向身后两人,“这位是杀虎关的季将军,正好有事来镇边关公干,楼大姑可以将物事交给季将军,请季将军带给卫郎君。”
这三人一进来,楼欣月其实就注意到了那位季将军了。
无他,实在是这位季将军,居然是位女将!
季将军看上去四十来岁,皮肤黝黑,身材精瘦,并不算高大,甚至比起楼欣月来,还要低了一个指节的高度。
然而久经战场的老将就是跟普通人不一样,行动间气势逼人,眼神厉如冷电,这会儿正朝着楼欣月望过来,楼欣月下意识地,都不敢跟对方多对视一秒。
季将军那慑人的眼神上下一扫,便露出了笑容。
“某今日才到镇边关,就听说了你们姐妹的事迹,实在是令人佩服!”
这怎么能不让人佩服呢?
看样子这位楼大姑娘,也就是二十出头的样子。
能筹备出十几车的物资,千里迢迢地送过来,别说年轻姑娘了,就是许多上了年纪的汉子们,也做不到这样啊!
尤其是那些物资,虽然棉衣就是千件,速食面是百来箱。
能分给飞虎关的顶多十来件棉衣和一两箱的速食面了。
但她看过了那些棉衣,那独特的做法
实在令人惊艳,正是边关弟兄们用得上的好东西呀!
还有那个速食面,有火有锅的时候能煮,没火没锅没闲工夫的时候,直接干吃都可,味道可比兵士们常备在身上的干饼子可强多了!
想到这儿,季将军看向楼大姑娘的眼神,就越发的热切了。
这姑娘心系小将军,定然给小将军准备的更好啊!
楼赛郎原本正在检验羊毛的好坏,听到几人的对话,立时顾不得许多,扎着两只手冲了出来。
等看到季将军,双眼登时就放了光。
知妹莫若姐,楼欣月看到她这般,心里就是格登一下。
不会吧?
但预感归预感,楼欣月还是笑眯眯地同季将军介绍了楼赛郎。
“季将军谬赞了,这些不过是微末小事,聊表我等小民心意而已,跟将士们英勇守边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哦,这位是我家二妹。”
楼赛郎双眼灼灼,声音里都透着激动。
“季将军好!原来女子是可以从军的?”
一听这话,楼欣月都想抚额。
可见这孩子,心里早就有这种想法,今日一见季将军,那从军的血脉之力,就压不住了。
只好尬笑打断,“三位且先请进来坐坐,我去把要捎的东西拿来。”
像卫绍平那般的人,楼欣月直觉,他去了哪里都会是天命之人。
所以在准备物资的时候,楼欣月就专门给他留了一箱。
一点也没考虑过,卫绍平在这一年里,已经战死沙场的可能。
楼欣月还专门使唤楼赛郎当长工。
省得这孩子凑到季将军面前问东问西,别问出个想法来可就不太妙了。
然而楼赛郎几下就将箱子给搬到了季将军面前。
“季将军,若是我想投军,可能行么?”
季将军明显地愕然了下,还没等她答话,楼赛郎已经开始了自我推销。
“我今年十八岁,有把子力气,也会点功夫,季将军看我行不行?”
楼赛郎那个热切样,恨不得当场就给季将军表演一套功夫。
其实季将军看到楼赛郎的第一眼,就看出了这个年轻女郎是个练武的好材料,也是略有心动。
不过想到这姐妹俩千里迢迢的过来送物资,又没有家里其他人跟着,想来就是姐俩相依为命的,因此心动了下,也就消停了。
却没想到,这小女郎,竟然如此胆大热忱。
第245章 方子两个方子。
季将军笑道,“自然是行的,我手下就招女兵。不过杀虎关可是苦得很,小娘子家有余财,还有长姐,还是莫要自寻苦吃了。”
如果这姐妹俩是相依为命的,她还把厉害的妹子给招走了,那长姐怎么办?
楼赛郎听着双眼越发的亮晶晶的,脸上的笑容就没落下过。
不过这会儿当着这么多人,她眼神闪了闪,只一个劲儿的笑,却是不再说话了。
楼欣月还当是她打消了这个念头了呢,忙打开了那个大箱子。
季将军目光盯上去,就再也移不开了。
这箱子里头,怕不是少说也有几十件的冬衣!
而余下的空隙里,那个包好的速食面,是塞得满满当当的。
好,非常好啊!
这次季将军来押运粮草,除了粮草外,也是见着了这一次楼家姐妹送来的新鲜物资。
那冬衣她自己亲自试穿过,那面也就是只尝到了半块面饼而已。
而分给他们飞虎关的也实在不多,估计带回去以后,就够几个斥侯们穿的寒衣,那即食面饼能拿出十来块煮上一大锅,多多添些水,让大伙尝尝味儿罢了。
余下的肯定都是给要外出杀贼的弟兄们随身带着的。
却没想到啊,这姑娘对小将军那是痴心一片,看看这个大箱子,吃的用的全有了。
她没准还能跟着小将军沾点光呢!
季将军乐得合不拢嘴,激动地搓手。
“啊,这怎么好意思!我,我可就代小将……哦,卫小郎多谢楼大姑娘了。”
方将军也是看得心中微酸。
这么大一箱子好东西,要是给他的,他做梦都得笑醒啊!
众人一番客气叙话,季将军就忍不住又问了。
“楼大姑娘,你们这是在收羊毛?”
这羊毛吧,他们杀虎关多的是。
除了一小部分是自己养的羊,大部分都是缴获的战利品。
这些活的羊,能养起来肯定是要养着的。
可有时候,一场大雪连下数日,这些羊都能冻死大半。
冻死了也不耽误吃,羊皮还能做袄子,那羊毛啥的,可不就留下来了。
楼欣月点点头,“我们打算过几日就启程回去,正好见这边羊毛价贱,便收上一些,回去可以做些加工,也能做出御寒衣物。”
见两位将军都满眼兴味,楼欣月便去寻了自己写的一份手稿来,递给了二人。
“这个便是羊毛制衣之法,若是边关将士能用得着,便送与二位。”
羊毛纺成线,有了毛线,那用处可就大了,什么毛衣毛裤,帽子围巾啥的,花样可多着呢!
如果这个法子能传得开,北方的百姓们也能多一种冬季衣物的材料了。
其实这法子,那可是穿越女们的最爱。
收羊毛纺毛线开作坊,就算最后少不了法子会流传出去,但在流传出去之前,挣个几万两是没问题的。
但楼欣月对实际动手操作这个并不感兴趣。
所以随手就写出来,送给对方了。
楼欣月给得随意,那二位依次看了,却都不由得神色庄重起来。
不是,这种泡制羊毛的法子,别看他们这边经常杀羊吃羊的,还真是打死也想不出来啊!
如果这纸上的法子真能奏效,那些价贱的羊毛,真能做成保暖的衣物,这绝对是大功一件啊!
毕竟,大战一年多,耗费颇多,粮草补给,都有些吃力了。
现下有了这个法子,完全可以多收些羊毛,如法炮制,再叫军户中的女眷们制作衣物,既能自家用,又能供给军中,岂不是就能解决了一部分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