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0(2 / 2)

我在古代搞文娱 林跃然 13405 字 2个月前

将小报童叫进了铺子,看看左右没人,飞速地从怀里摸出一封信,塞给小报童。

小报童愣了下,正好开口,年轻伙计又塞给他一文钱。

“我看那报纸上写着,欢迎各界朋友踊跃投稿,若是没有空闲去栖云半月报社投稿,也可以交给你们代投的。呶,这是给你的跑腿费!”

小报童恍然大悟。

“哦!哦!对的,对的!”

“我们去领报纸的时候,管事的也是专门吩咐过的。”

说是若有客人想要往报社投稿,可以交给他们,收的跑腿费,就是他们纯赚的。

不过他送了这十来天,这还是头一个让他帮忙投稿的。

“客官,你可真厉害,都能在报纸上投稿啦!”

像他这样,只识几个大字的,是打死他也憋不出来啊!

年轻伙计小脸更红。

咳了一声,才扭捏道,“只是闲着没事写来玩的,就是试一试,你,你可别同人说去!”

得亏那报纸上角落里写着,若是没有空闲,可以托报童帮忙。

不然让他亲自去见报社里的那些先生,那他不得羞死?

而且小报童年纪还小,有些话还好说一些。

小报童拍拍胸脯,打起了包票。

“客官,你就放心吧!我嘴最严了!”

年轻伙计这才稍微松了口气。

“那行,那你快去吧。”

小报童点点头,将信收到自己怀里,几步出了店门,又亮开了嗓子。

“栖云半月报!咱们栖云城自己的报纸!”

“只卖最后两天!只卖最后两天了啊!后日想买都买不着了!”

“后日敬请期待第二期半月报,内容更精彩哦!”

而长安坊内,另一个小报童,在药神庙门口探了探脑袋,一眼瞄见了正在里头打扫的人影,便是眼睛一亮。

“刘秀才,刘秀才!”

那正认真打扫着院内青砖地的清瘦中年男子,闻言抬起头来。

见到是相熟的小报童,眼神中蓦然闪过喜意。

他放下手里的扫帚,赶紧走过去。

“刘秀才,嘿嘿嘿,恭喜呀!”

“上回你不是托我给报社投了稿么?我当时送过去,人家就把我的名字给记下了。”

中年男子紧张地扯了扯自己打着补丁的袖子,另一只手背在身后,还微微发抖。

“喜,喜从何来呀?”

小报童笑嘻嘻地,“刘秀才,今天报社的管事还专门寻我过去,同我说了,你投的那个稿子,人家看着很好,就要用上啦!后儿就能在下一期的半月报上看到啦!”

中年男子嘴角扬起,却还要压下,“真,真的?”

他多年科考,可惜文采不成,总被评为粗疏。

他家中贫困,路费都是家里老娘和妻子纺线织布一文文攒下来的。

所以他来到栖云城,又一年落第后,就给家里寄了信,寻了这不花银子就能住的药神庙住着,准备等到三年后再接着考。

在药神庙里住着,就要为庙里做些活计。

洒扫抄经都属日常,有时候壁画掉色,他也得提笔顶上。

当然了,药神庙里只管他们这些白住的人一顿晚饭。

剩下的一两餐,还得自己挣来。

他从家里带来的那些盘缠,早就用光了。

他挣银子的法子,就是替人写个信,到书铺里接些抄书的活儿。

这一二年里,栖云城中各种热闹,出了那么多火热的话本。

什么武侠,什么言情的……

那言情的也就罢了,听说若是能赶上武侠这股子东风,也写出武侠话本来,那得的稿酬,一本最少也是六十两银子呢!

他囊中窘迫,还是咬着牙买了风声最劲的那本铁血江湖。

好看也确实是好看。

可这本里写的那些内容,他是真的憋不出来呀!

他这辈子走的最远的路,也就是从他家乡来到栖云城了。

总共花了三天,就是跟着几个同乡步行,路上的风物,跟家乡也没多大差别。

等来了栖云城,他也只能跟同乡挤在最便宜的客房里。

落第后,他连这最便宜的客房也是住不起,只能来到药神庙。

那书里写的天材地宝,官场诡诈,刀剑招式,美酒珍馐,江湖行规啥的,他连听都没听说过!

这就是跟着学,他也学不了呀!

更不用说,人家那一波三折让人感叹又复欣慰的故事编排了。

与他同住在药神庙的郑书生,可能是年纪太轻,无知无畏吧,竟是从旧话本里截取一段来编造一番,投到曹记书坊里,居然也能付印,还挣得了一笔银子。

不过郑书生写得实在投机取巧,也只能挣这一回的钱,后头再如法炮制,就没有书坊肯收了,于是只能再换个笔名……

他虽然羡慕对方挣的银子多,可并不想效仿。

也是前些天,栖云半月报突然面世,成了城中人人谈论的好物。

他也花了五分钱买了一份。

这一看,就不由得赞叹不已。

弄出这半月报的人着实有大才啊!

看到报纸角落里写的征稿启事,不限篇幅,不拘题材,不管是话本,还是游记传记、地方传说故事,都可以去投。

而且投稿还极方便,只要给报童一文钱就行。

他可不是就动心了?

他虽然写不出话本,但他家乡,确实有好几个传说故事,他把这些故事写出来,总是成的呀!

于是他写了个三位仙姑的故事,托小报童投的稿。

这都过了五六天了,本以为没什么希望了。

却没想到,还真的被选用了!

后天就能看到自己的文章登在了半月报上了!

刘秀才在那儿傻乐,目光都发呆。

小报童歪了歪脑袋,脆声道,“刘秀才,人家报社的管事说了,你那篇稿子的稿稠是半两银子,要你亲自去领哩!”

刘秀才微微一愣。

“半两?”

小报童道,“半两银子呀!我卖一天的报纸,也才挣十文钱!”

刘秀才忙笑着摆手。

“啊!并不是嫌少,我是说,我是说,半两银子很好,很好了!”

他抄书的话,还是抄多了记得熟了,如此也要每天趁着天没黑拼命抄,一刻空闲都没有,才能七天抄完一本,也不过是二钱银子而已。

而他只用半个时辰,就写出了那个神话传说小故事!

毕竟,那故事他小的时候,都不知道听村里婆婆们讲了多少遍了!

自然不用绞尽脑汁地现编。

“小哥儿,多谢你告知!”

小报童抿嘴笑了。

“不用谢,你挣到了那什么稿稠了,我也挣到了跑腿钱呀!”

他不管是什么稿稠还是稿稀,他从刘秀才这儿挣了一文钱,那稿被用上了,报社管事又给他五文介绍费,他赚得不要太开心哟!

第177章 投稿恭喜刘秀才啊!

刘秀才得了这个好消息,喜滋滋地三两下扫完了院子,去同庙祝说了一声,便自己步行去往长明坊。

刘秀才边打听边走,依着那报纸上说的地址,很容易就找到了地方。

一个巷子深处的小院子,院子旁边是个小书铺。院子的大门旁,挂着牌匾,上头写着一列大字:栖云月报社。

刘秀才走到大门口,就不由得有些紧张,拉了拉自己身上的衣衫,拍了拍不存在的灰,有点气虚地上前敲门。

他才敲了两下,就有个五六十岁的老汉来开门。

听到他是来拿稿费的,老汉忙把他迎进门,请他在门房旁的小门厅坐下。

就匆匆地走了。

没过几十息,就来了一位中年文士。

略做寒暄后,老汉已是端来了茶水点心。

“那密语可带了么?”

中年文士邀请他喝茶吃点心,十分温和地问他。

刘秀才在栖云城奔波求生,所见的白眼和冷待居多,如这般客气礼遇的,可还是头一遭,难免让他有受宠若惊之感。

他忙起身,拿出他准备好的密语。

原来那报纸上征稿启事说得明白。

因为投稿作者未必有空闲亲自到报社来,多半会让下人或者托报童送稿子。

若是有人冒领稿酬,搞出不才之事来,那可就不美了。

所以报纸上就写明了,让作者在稿子的末尾上,加上一句密语。

待将来有人来领稿酬,必得能写出这句密语,才能证明身份,拿走稿酬。

中年文士接过那小纸条来看了眼,便微笑着点点头。”

是这个没错了。”

说着便拿出一个包好的红封来,交给刘秀才。

“欢迎刘先生下次再来投稿!”

刘秀才接过这红封,入手的重量便让他心中一喜。

等离开了报社,刘秀才瞧着四周无人时,这才打开红封来一看。

果然是只小小的银锭子,半两只多不少。

刘秀才爱惜地摸了摸这只银锭子……这还是他头一回靠自己的能力,挣到这么多的银钱。

若是他每月能挣到四五回,那他不但能养活得了自己,还能节余下来一点,隔两月就往家中捎去。

刘秀才一路往回走着,路过那钱庄,便进去将银锭子都兑换成铜钱。

一百个串成一串,一共五串。

揣在身上沉甸甸的,也是让他的心热乎乎的。

他一天花在吃喝上的钱,约莫是五文。

一个月就要花掉一百五十文。

除此外,一个月还得买那抄来的文试题集,这最少也得三百文。

他以往都是靠写信和抄书来挣到这些钱的,每一文钱,都得精打细算,一睁银,就没有一刻空闲。

如今这份稿酬,可就能够他一月花销了。

若是他再投稿……

想到这儿,刘秀才的脚步就不由得加快了。

到了长安坊,刘秀才略一犹豫,打量了一番路边的摊贩,最后终是在一个卖杏老翁处,花二十文钱买了一篮黄杏。

刘秀才回到药神庙,就取了半篮杏子送与庙祝。

“张庙祝,刚才在路边买了些杏子,这些请您尝尝。”

张庙祝已经年过五十,在这药神庙里已是做了三十年庙祝。

这长安坊是栖云城里最穷的地方,住在这儿的老百姓,手里都没几个钱。

若是得了病,哪里舍得去看病吃药呢。

多半是到药神庙来,向张庙祝求一碗香灰符水回去喝。

至于喝完了是病好了,还是病没了,那都要听天由命了。

求这一碗香灰符水,自然不可能白求。

穷一些的,就是给张庙祝送一碗粮食,两个鸡蛋,一块自家织的麻布。

手头有钱的,就是给上两三文。

张庙祝的日子,紧紧巴巴,但也饿不着,冻不着的。

除此外,他这药神庙里有几间空着的厢房。

若是有那在城里没住处投奔过来的,尤其是如刘秀才和郑书生这样的文士,识文言断字的,又要科举,并不敢作奸犯科,张庙祝略收上些好处,也就任他们住了。

有人帮着做杂活,不用白不用么?

这刘秀才在这里住了一年了,平时那个穷酸抠的,看得他有时候都想接济一番……就是可惜他手里也没有多少活钱。

张庙祝接过了那半篮子杏,一边往嘴里塞了个,一边点头。

“这杏子倒是甜软,借到药神爷座前,倒是刚好!”

“刘秀才,怎么就买了杏子?”

这刘秀才一天就吃两顿,中午那顿饭最多五文,有时候一个两文的饼子就打发了。实在是节俭得很。

怎么会买这不能饱肚子的果子?

刘秀才的胸膛不自觉地就挺了起来。

“先前写了一点小文章,投给了报社,人家给了些稿酬,所以就买些果子回来。”

“小小心意,多谢张庙祝这一年的关照。”

张庙祝惊讶地瞪大了一双老花眼。

“报社?可是那什么如今在城里火热得很的半月报?”

别看他一大把年纪了,可是消息灵通得很。

前儿他还去长安坊的茶馆里听小龚先生念报纸来着呢!

这报纸上的内容,可比话本还好听呢!

“正是。”

张庙祝上下打量了刘秀才几眼,一张向来板着的老脸,露出笑影儿。

“这可是大好事啊!”

“恭喜刘秀才啊!”

张庙祝笑呵呵地,“今儿晚饭,咱们就吃些干饭!贺一贺刘秀才!”

他丢下话,就勤快地张罗去了。

刘秀才一转身,就对上了一个身影。

唬了他一跳。

“郑兄弟,你什么时候站在这儿的?”

这怎么连声儿都没有!

这位郑书生虽然跟他一样,都是读书人。

但郑书生却并不是来栖云城参加科考的。

毕竟,郑书生身上,还没有秀才的功名,要科考也只能回乡云先考中了秀才再说。

郑书生对外的说法,是他在乡下死读书,不如到大城里来以文会友,请教名师。

不过,这一年多以来,他倒是没见郑书生去请教名师。

反倒是见郑书生写了好几本跟风武侠的话本。

郑书生写话本挣银子不少,所以出手比他可大方多了。

什么到酒楼点好酒好菜,又逛花楼之类的,他想都没想过。

第178章 瘟神难道还要来祸祸他们报社吗?……

郑书生呢,得了一笔银子就会去这些地方挥霍,直到银子快花光了,才会跟他一样节俭。

他能感觉到,虽然他身上有秀才功名,可是郑书生对他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而他也觉得跟这位不是一路人,平时很少打交道。

这会儿郑书生不声不响地就站到了他的身边,也不知道是想做什么。

不过刘秀才也没有不快,还笑着问对方要不要吃杏子。

“刚刚我听着,刘兄的稿子,已经被那个栖云报社给选中了?”

刘秀才点点头,笑道,“不过是一篇小文而已。”

他投的时候,也没想到会被看中呀!

不过他已经想好了,他家乡那不是还有好多的传说呢么?

等回去他就再写上两个。

万一每半个月都能被选中,那他挣的银子不但够自己用,还能给家里寄一点。

“那也很厉害了!刘兄不愧功名在身啊!”

郑书生虽然是在夸刘秀才,可刘秀才听到耳朵里,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但他也没闲工夫多聊,便回去取了几个杏子,给了郑书生,自己便把房门一关,又奋笔疾书起来。

郑书生也坐在房中的桌前,那几个杏子放在桌边,他也懒得去动。

哼,那刘秀才,忝为秀才,连个话本都不会写,年纪一大把了,连个举人都考不上,天天窝在药神庙里啃杂面饼子就白水……这样的日子,过得有什么意思?

刘秀才在房中磨墨动笔的时候,郑书生也拿起了笔。

郑书生准备再写一本话本。

如今不是流行武侠么?

那他就要写一本话本,就不信这个什么报社,会不收他的话本?

他可是细细看过了整版的半月报了。

上头有一个未完待续的武侠话本,一个什么言情话本。

武侠话本就是那个挺有名气的青萍客写的。

至于言情话本则是那个采莲客的。

听说那青萍客的稿酬,是全城里写话本最高的。

他自认写的也不比青萍客差呀。

只要他投到报社,跟报社少要一些稿酬,那没准就会被选中呢?

郑书生之前写过几本话本,如今再写,自然也不困难。

不过两三日,就写出了五千字,他细细抄了,按着那个报纸上写的法子,在最后设了密语,这才封好了。

他来到街上,左右看了看,还特意选了个看起来最机灵的小报童,大方地给了两文钱跑腿。

过了两日,他正躺在床上午睡。

忽然听到庙门口有孩子呼喊的声音,他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几步跑了过去。

“可是那报社来通知了?”

然而门口的小报童,却不是他托的那个。

而是个黑瘦的小子。

这小子咧嘴一笑,“是有通知,要寻刘秀才公的!”

说着就又扯着嗓子往里喊,“刘秀才公!刘秀才公!可在么?”

刘秀才此时,正举着个破碟子,手里拿着一支笔,蘸着颜料,在细细描补着偏殿廊下的壁画破损处。

听了声音,便放下东西,扎着两手过来了。

小报童笑嘻嘻地,“恭喜秀才公,报社那边让我来通知你,那两篇文章,报社可是都选中啦!不过不在同一期里印,要分成两期,你有空了去领银子就行!”

刘秀才满脸带笑地向小报童道了谢,又去拿了前两日没吃完的杏子给了他两个,小报童一边啃着杏子,一边蹦蹦跳跳地走了。

郑书生此时,心里酸溜溜地,仿佛闯进了醋坊。

他看着刘秀才冲他点了点头,就又顶着脸上的颜料去补画了。

他不由得跺了下脚,走到大街上,目光不住巡视着。

好容易寻到了他托付的小报童,便几步上前拦住。

“报社那边,可有消息?”

小报童愣了愣,目光一打转,便笑道,“那倒是还没有。”

这些日子,他们这些小报童,不但能挣到买报纸的钱,还能挣到投稿人的跑腿钱。

而且若是投中了,报社那边还会给他们好处哩!

因此小报童们哪怕是有大字不识的,对客官们要投稿,也是极欢迎的。

“客官不如再等一等,若不然,再投一篇?”

郑书生的脸色就黑了下去。

还等什么等!

那姓刘的写了三篇,竟然三篇都中了!

而他这样写出过话本的正经作者投的,反而没中!

小报童见他这般模样,不由得向后缩了缩。

正巧不远处有人对他招手,他赶紧丢下一句先过去看看,就溜了。

哼!

这小子鬼头鬼脑,说不准就没把自己的信送到地方。

为了稳妥,他还是亲自过去问问的好。

郑书生正要朝长明坊去,走了两步又折返回来。

在衣箱里翻了好半天,挑出一件最好的袍衫来。

换了衣衫,梳了梳发髻,这才出了药神庙,直奔长明坊而去。

郑书生来了栖云城有大半年。

他又不似刘秀才要科考,虽然号称要拜访名师,以文会友,但他一来没银子,二来没功名,三又没文名,栖云城里的正经读书人,哪里能看得起他呢?

也就是他得了写话本来银子的路子,出手大方,这才算是在城中结识了几个同他志趣相投的友人。

凡是栖云城里略有些名气的地方,他都跟着友人来过。

因此他到长明坊,压根都不需要问路,自己就找着来了。

等寻到了报社,又敲门进去,他就大咧咧地坐在椅上,喝着茶,吃着点心,等着报社里管事的人过来。

等来人到了一看,居然他还识得。

“啊,原来是曹九爷!”

曹九爷看着这位也是有些懵。

如果这位年轻人是相熟的,他应该有印象呀?

郑书生笑了笑,道,“曹九爷应该听说过我的笔名,紫电生。”

曹九爷顿时在心里暗骂了声。

紫电生,居然就是这个家伙!

看着人模狗样的,文品实在下乘啊!

想当初,那小舅子在曹记里胡搞瞎作,硬生生把曹记给弄得黄了。

这紫电生那些粗制烂造的话本,对曹记口碑的下滑,也是出过大力的。

只是他毕竟还有些涵养,喜怒没表现出来。

微微点头表示知道了,“不知道客人可是有什么事儿?”

郑书生笑道,“前几日我托报童向贵报社投了稿,如今也没有回信,便想着莫不是报童贪玩出了错,就亲自上门来看看,打扰曹九爷了。”

曹九爷心里惕然。

这家伙也往报社投了稿?

他们几个可没有谁一时不慎,真的把这人的文章给选中了吧?

曹九爷就打算一会儿回去好好查查,别让这厮给混水摸鱼进去了。

黄了一个曹记还不算完,难道还要来祸祸他们报社吗?

第179章 狭路你怎么在这里?

曹九爷嘴角含笑,问明白了郑书生,他那文章的内容还有密语,就请他稍等,自己回去查上一下。

曹九爷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在自己已经看过的投稿里找了找,选中的没选中的都看了一遍,并没有郑书生说的内容和密语。

于是就又去了隔壁楼欣月处和贺秀贞处。

栖云半月报开办将近两个月,买下了楼家书铺旁的铺子当报社。

报社不过是个办公的地方,倒不需要怎么装修布置,收拾出了几间干净的房子,配备上桌椅和书架既可。

报社里总共就三个人,两个半人。

三个人分别是曹九爷、楼欣月、贺秀贞。

一个半人是王管事。

王管事不需要每日过来坐班,他负责的是制版和印刷的部分。

只要每月过来一起开个会就行了。

楼欣月自任社长,曹九爷任主编,贺秀贞是副主编,王管事就是报社主管,主要负责报纸发售……

另一个半人,则是杨老汉。

杨老汉原本在楼家里负责看大门,劈柴挑水之类。

如今报社开办,门房空虚,楼欣月就让杨老汉先顶上这个门房。

当然了,若是报社盈利,后续自然可以再招两个人回来搞后勤。

而王管事那边,也可以推荐他们王家子弟到报社来全职。

自从报社公开向外界征稿以来,还真收到了不少投稿信,而且质量还真的都不错,让三人都大大地松了口气。

毕竟,要是收不到稿,他们就得亲自操刀写完这下一期报纸的啊!

这些投来的稿子,按照题材分类,游记和轶事都归曹九爷。

传记类归贺秀贞。

话本类归楼欣月。

至于能盈利的软广,虽然之前为卢家驴汤写的那篇,效果出奇得好,让卢家的小铺子天天都是顾客盈门吧,但因此来跟报社联系的,到目前为止,还只有一家。

当然了,这分类的活儿,也是由曹九爷干的。

楼欣月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用自制的铅笔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见了曹九爷,便笑问,“可是又有人投稿话本了?”

这一个月以来,投稿写话本的,还真不少,足足有十来篇了。

可惜,没有一篇能过了她的标准的。

想想也是,若是真写的好的,早就投了各大书坊了,哪里能等到现在?

至于那些已经成名的作者,也不太可能放下了身段,在从前没听说过的报纸上连载自家的话本啊。

曹九爷笑着将那位郑书生的事说了。

“哦,那我倒是略有点印象。”

楼欣月听到曹九爷说起的内容和密语,便起身到书架上翻找出了一封信。

打开来一看,果然正是郑书生的稿件。

“这个稿子开头的猥琐之气太重,且故事简介也没甚新意,因此算是没过。”

“既然稿件的主人来了,那便还给他吧。”

曹九爷的笑容反倒是加深了。

“幸亏没过!”

“这位郑书生,倒不是头一回写话本,经验丰富得很!”

这两句语意相反的话让楼欣月微讶。

“这是怎么说?”

曹九爷撇了撇嘴,冷笑,“那个让曹记在行里声名扫地的紫电生,可不正是这位郑书生?”

紫电生?

楼欣月一下子就回想起来了。

就是那个跟风号称写的武侠,实际上就是把传统话本里的故事截取一段扩写的家伙?

且不说

他那小说里的内容质量怎么吧……

就说楼欣月用了个青萍客的笔名吧,他就用了个紫电生。

仿佛这两个名头相似,水平都差不多似的。

实在是投机取巧,胡乱跟风,人品实在堪忧!

楼欣月也笑了,“曹记倒了,怕是在别处也不收他的稿子了,就投来咱们这了。”

“咱们这小小的报社,可经不起他来祸害的。”

曹九爷又跟楼欣月说了两句话,便拿着信去了门房。

“客人瞧瞧看,这可是你的稿件?”

郑书生已经将一盘的点心吃了个精光,茶水也早喝光,这会儿还觉得有点干想要再要点茶水呢。

接过那信,不用看里头,光看信封的模样,就知道正是自己托小报童带来的那一个。

不过还是打开看了一眼。

“曹九爷,我这话本的开头,可被选中了么?”

曹九爷微微一笑,“客人写的稿子,风格与小社不同,因此没有选中,客人可以带回去另行投稿。”

他连个多谢投稿都没敢说。

生怕这紫电生这个开头不中,隔三岔五地又投来别的开头。

这不是平白给大伙添劳累么?

郑书生的脸顿时涨得通红。

他抓紧了那封信,胡乱地跟曹九爷点了点头,便大步出了院门。

等出了这个报社的门口,又快走了几步,他这才停了下来。

这个什么狗屁报社,凭什么不收他的稿子?

他可是出过好几本话本的老作者!

他刚刚就该质问一番来着!

郑书生转身朝后望了望……这会儿再让他回去理论,他又失了勇气。

哼!有眼不识泰山。

日后,就是求着他,他都不会往这个破报社里投一篇稿!

郑书生冲着报社门口冷哼一声,甩了甩袖子,就迈开了大步……

可一扭头,就差点撞到对面走过来的人影。

不过对方的身手倒是灵活,虽然手里拎着个满是果子的大篮子,不过微微一闪,就避开了走路不看路的郑书生。

“是你!姓郑的?”

这一声厉喝,差点把郑书生给吓得一激灵。

定睛一看,就看到个高挑女子,眉毛倒竖,满脸厌恶之色。

不管是这声音,还是这长相,都很是熟悉。

只是楼家二郎那臭小子……怎么穿上了女装?

两年不见,这小子越发的高了壮了,也有些个发疯了不成?

而在楼赛郎眼里,这郑玉郎,虽然穿得人模狗样,可那脸盘子和身材虚胖了不少,一看这两年就没干什么好事,越发的让她看不顺眼了。

“你怎么在这里?”

莫不是这小子打听到自家姐妹在这里,就阴魂不散地过来,想要勾搭大姐吧?

想到两年前那些劝大姐不要被姓郑的骗,却怎么都劝不通的悲摧,楼赛郎瞬间就起了警惕心。

郑玉郎心里不由得暗暗叫苦。

在石盆村里,他最怵也最恨的,可不就是楼赛郎这小子?

每回见了都要绕道的。

这次可好,今日怎地这般乌云当头,投稿不中,还遇上瘟神。

还是个发疯穿女装的瘟神!

“这话可笑,这路也不是你家的,我在这里有什么奇怪的!”

郑玉郎清楚这小子的性子,生怕他凶性发作,自家要吃亏,才丢下这话,就绕开了路,快步疾走。

第180章 盈利最少纯盈利六十两了。……

楼赛郎走进屋里,把手里的果篮放在窗边的小茶几上。

“大姐,尝尝这个樱桃,才买回来的。”

楼欣月写完了一千字,正打算起身活动活动。

看到自家妹子的脸色有点怪异,还欲言又止的样子,便问,“怎么?遇上了什么事儿?”

楼赛郎便问,“刚刚我怎么看到那个姓郑的?他不会也是……来投稿的吧?”

楼欣月都听愣了。

“哪个姓郑的,哦!”

“你是说,郑玉郎?”

郑玉郎这个名字,在楼欣月这儿,都快忘到脑后了。

也就是那一脸踩到狗屎的神情,才让她想起了小妹最讨厌的人。

“不是他还能有谁?他不会真的来投稿了吧?大姐,你可千万不能选他的文章!”

虽然说如今大姐也算是事业有成,名利双收吧,眼光也高得很,就算是见着了那原家公子也不过多看上两眼而已,打交道都是大大方方的,还跟媒婆说了,要再等上几年才招赘夫婿,这夫婿吧,还得老实听话,孤身一个,无亲无戚的……

但万一呢,万一这厮要是来的多了,再多些花言巧语,哄骗了大姐去可怎么办?

她这么一说,倒是提醒了楼欣月。

刚刚曹九爷是到这儿来拿走了一份没被选上的投稿。

那个投稿是紫电生写的呀。

楼欣月就笑道,“自然是不会选的。你就放心吧!”

她让楼赛郎在屋里稍等,自己又去问了曹九爷。

“曹主编,刚刚那位紫电生,可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个头不高,面白唇薄,眼睛细长的?哦,对了,他是不是本姓郑?”

曹九爷点点头,“对,就是姓郑,生得就是这般模样,可是楼社长的熟人?”

哎呀,早说的话……

想起祸害小舅子,曹九爷倒有些个心里忐忑。

生怕楼欣月也来个乱讲人情,把正业给耽误了。

楼欣月笑容越发深了。

“也不算熟,不过是同乡而已,早先在老家的时候,就听说这郑书生人品低下,不可结交……”

楼赛郎这会儿已是站到了门外,听到这话就在门外插嘴。

“对对对,人品低下得很,不是什么好人。”

从她姐这里骗走了好些银钱呢……

听到这话,曹九爷算是把心放回去了。

也跟着笑道,“年纪轻轻,总算着投机取巧走捷径,哪里能行呢?”

“你们可知道,这位紫电生,可不光只有这一个笔名呢,最早艮岳散人的话本风头正劲时,他也学着写了一本,叫青云衣锦记,笔名为艮岳山人!”

说起来,紫电生基本的文采还是有一些的。

若是好好写话本,不要想着跟风糊弄,没准也能磨练好能力,写出有自己风格的话本来……

不过话说回来了,如今话本虽然风靡一时,如楼社长这般的,也算是名利双收,但在那些正统文人眼里,写话本不过是闲暇之余用来消遣的小道,上不了台面的,有轻视之心也不奇怪。

比如报社收稿至今,各种散文游记传记都收到了好些能用的。

可像样的话本,却是一个都没收到。

好在有楼贺二人坐镇,半月报是怎么都不会开了天窗。

艮岳山人!

原来那个想要山寨艮岳散人的家伙,居然也是郑玉郎!

楼家姐妹相视一眼,都是无语。

这姓郑的,文品实在也太差了。

怎么哪哪都有他!

楼赛郎分了曹九爷一盘樱桃,又去分给贺秀贞一盘,便跟着楼欣月回了她的办公室。

“大姐,那个姓郑的,他居然也早就来了栖云城!”

“他不是放下话来,此生要专心科举,暂不议亲的么?怎么跑到这儿了?”

楼欣月也略

有点可惜,在曹九爷提到紫电生的时候,没借故过去瞧上一眼,不然就能看到郑玉郎如今的衰样了。

毕竟,在原故事里,原主楼月娘就是因郑玉郎负心而死。

她正好来替楼月娘看看仇家的落魄,好开心一下嘛。

“想必是什么都没考上,手里又实在没银钱,便想着要到大城里碰碰运气吧?”

“但凡要是在这栖云城里交了好运,比如说被哪个富家女看中,他也不至于干出这些偷摸的勾当来。”

在村子里苦读时,好歹还有几分上进的心气。

而来了栖云城,繁华富贵迷人眼,再想回到过去,可就难了。

郑玉郎这辈子,除非走狗屎运,真能让富家女看上,不然这辈子是再难出头的。

楼赛郎使劲点头,“是啊,这人在村里多清高呢,整天鼻孔恨不得朝天,全村人就没一个他能看得上的……如今呢,他给大姐提鞋都不配!”

楼欣月噗嗤一笑。

“我如今呀,不需要给我提鞋的,倒是急需各种干活的人手。”

“赛郎,我想着如果第二期也能达到第一期半月报的销售量,就把咱们家里的两个丫头,晓文和彩枝,以后都安排到报社来干活。”

“当然,咱那院里的杂活没人干也不成,就再去买两个丫头,或者三个也行,回来让她俩带一带再接手……”

楼欣月虽然并不想当使奴唤婢的封建地主婆,但时代就是这个样子。

她也只能入乡随俗了。

毕竟,为了安全,在自己家里也只能用签了卖身契的仆人们。

不过,她会给家中的仆人一个上升通道。

如果晓文彩枝在报社做事做得不错,等到要谈婚嫁的年纪,她自然也会放了她们的身契,这样手里有积蓄,还有一份工作,已经赶超过这栖云城里百分之五十的女子了。

想到便去做,楼家姐妹俩又去找刘中人,花了几日的工夫,总算又挑了三个看上去有几分机灵的小丫头,年纪都在八岁到十二岁之间。

至于教规矩和识字什么的,倒不用楼欣月再多操心,自然有晓文彩枝和杨大娘负责。

第二期的半月报,虽然还没过五天,就已经卖出去了一万五千份。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头一期的一万份。

相当于最少纯盈利六十两了。

这六十两银子,若是他们街面上的其它铺子,一个月能挣六十两,一年七百二,已经是让这些小东家们,做梦都要笑出声来。

但对于一家报社来说,还是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