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2 / 2)

我在古代搞文娱 林跃然 11991 字 2个月前

楼家书铺这个位置,原本就是个偏僻的,再加上还有闹鬼的传说,刚开始时,别说客人了,就是连个路过的都没有,还是楼欣月想出了连环画册这一招,这才吸引了附近几条街的小孩儿和少年们的注意。

后来楼赛郎在书铺门口摆了几个小凳子,给这些小家伙们提供一个租书看书的好地方,小书铺的人气就慢慢旺了起来,好些个家长们,找不着自家孩子,就上楼家书铺去寻,这人都来了,倒也不是不能顺便看看有没有新话本,若是有合意的也不是不能买。

等后来,他们发现楼家书铺的新话本,竟都是城中最为风行的,别家书铺一时还未必能买得着,她家倒是早早都摆上了书架,也就乐得到她家这边来了。

近日更是多了一种从未听说过的新鲜物事,名叫挂历。

那挂历既能当日历用,上头又有画得精美的话本人物故事,还能当个年画使,价格也合适,再一个街坊们家里都有了,若是自家没有,过年时走动起来,岂不是叫人笑话自家竟是一年都没挣着钱,要这般节俭起来?

因此这挂历卖得也是极快。

百来份三天就卖得差不多了。

楼赛郎看着自己的小账本,算着挣着的小钱钱,嘴都合不拢了。

楼欣月则是弄了个小炉子,摆在角落里,又在炉子上坐了一小壶茶。

铁炉子的边上,烘烤着些花生、栗子、桔子和核桃。

她就坐在炉子边上,时不时地用小夹子将烤熟的果子拨拉到一个小盘子上,等稍凉些就开始剥,一半扔进自己嘴里,一半扔进小瓷碗里,攒满了半小碗,就端过去投喂自家妹子,倒是惬意又逍遥。

楼赛郎卖出去最后一份挂历,把一把干果全倒进自己嘴里,就坐不住了,

她在铺子的空地里来回转了几个圈,嘴里还嘀咕着。

“我让小六子捎口信给书坊那边,让他们再送一百份过来,怎么还没来啊?”

现在她们家里开了铺子,客人还不少,她这个掌柜,可就不能跟过去那样一般,有闲工夫走去王记了。

这不,花上几个大钱,叫街坊上的小子去跑个腿,捎个信儿,也是便宜得很。

哎呀,她这边挂历已是开了天窗,下个客人再来,她可就没得卖了呀!

楼欣月却是一点也不急。

斯条慢理地拎了小壶,倒出了两杯茶。

自己就行端起一杯,嗅了嗅这茶的香气。

这时代的人,比较流行果子泡茶,先将茶煮好,再加上些干鲜果品之类,比如说松子核桃,红枣金桔,桂圆杏脯这些。

这不就是围炉著茶么?

终于能有些闲暇了,楼欣月可不就尽情地享受起来了么?

她给自己的红茶里洒了点松仁,又给第二杯里头放了两枚金桔,就招呼楼赛郎过来。

“钱是挣不完的,着急也没用,兴许王记的印坊,就没印那么多的挂历呢,还是坐下来烤烤火,喝杯茶吧!呶,你不是喜欢金桔泡茶?”

楼赛郎这才不大甘愿地坐了过来,不过她摸了摸杯子,只觉得烫手,就自己剥了个栗子吃。

大概是习武之人火力壮,楼赛郎就不像楼欣月那般怕冷。

楼欣月呢,虽然身上穿的是新棉袄,外头还要罩个皮坎肩,可在卧室里就总挨着壁炉,到铺子里就凑到小炉子边上,那是一点冻都受不了。

楼欣月觉得也不能全怪自己,虽然原身是从苦水里泡大的,这区区受冻小事不算什么,可楼欣月却是打小就住在有暖气的商品房里,大冬天热得要开窗吃冷饮的,身体能适应,这心理上也适应不了啊!

“大姐,我看你就是练得太少了,才会这般怕冷。”

自打搬来了栖云城,大姐每天早上也会起来,跟着她练上一小会儿拳脚。

当然了,大姐那些动作虽然看着挺唬人,却都是花拳绣腿,没啥力道的。

但天气冷了以后,大姐就死活不跟着练了,宁愿躲在房里里头伸胳膊踢腿的……那才能活动个啥呀!

“等天气暖和些了的……”

她是真不扛冻啊,往外头一走,那寒风吹过来,就觉得脑门子生疼。

楼欣月咳了一声,兴致勃勃地岔开话题,“我听说这条街的铺子,后日就要歇息了,咱们是明日关门歇息,还是后日呢?”

反正书铺也不像肉铺和杂货铺,采购年货的客人那么多,挂历也卖完了,正好关门躺平休假。

“那自然是后日了。”

这多开一天,就多挣一天的钱呢!

去年在长兴县,她那挂历不到一个时辰就卖空了,那会儿她还可惜带来的太少呢。

如今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她还不卖个尽兴的?

想起长兴县,她就想起了刘师傅。

虽然年礼已经托长兴镖局的人捎了回去,但楼赛郎还是觉得十分遗憾。

要是师傅能来栖凤城,住上一年半载的就好了。

反正屋子多,尽够住的。

楼欣月对于请刘师傅来长住的想法倒是不反对。

楼赛郎才跟刘师傅正经学了几个月而已,好些个搏斗经验,还是需要有师傅指点的。

再说了,刘师傅那可是难得的女镖师,若是能在自家小院住着,不光能指点弟子,还能镇宅呢!

“那等开了春,你就写信给刘师傅过去,跟她说说咱们这边的情况,看看刘

师傅有没有空闲?”

不过据楼欣月估计,怕是很难了。

之前刘师傅是因为受了伤,所以才能闲下来教弟子,但她们上栖凤城的时候,刘师傅的伤已经好利索了,长兴镖局又只有她一个女镖师,哪里能闲啊!

姐俩自说着话,就听到外头街上马嘶车响的,很是热闹。

楼赛郎忙抢到了窗前,朝外头张望。

“呀!是王记送货来了!”

第147章 闲话华泽镇上,倒是有位写话本的行家……

自打楼家开了这么个小书铺以后,就都是王记书坊直接将印好的新书给送过来,实在是方便又省事。

一般来送货的,就是一个车夫,一个伙计。

当然了,这来的伙计,也是在书坊里干了许多年,精通事务,也晓得楼家大姐对于王记的份量,每回来送货的时候,那可都是笑容满面,勤快倍至的。

有时候,还会得了王掌柜的委托,送来些年节礼物、生鲜土产之类的。

楼赛郎听到声音,三两步就出了门去迎。

“哎呀,可算是把你们给盼来了……咦?”

看到从车上下来的年轻男子,楼赛郎不由愣了愣。

不是以往过来送书的那位中年老伙计了。

车夫见了忙笑着介绍。

“五哥这几日有旁的活计忙,这回来的是十四郎。”

那年轻男子身穿青绸棉袍,头上戴了顶灰鼠皮的风帽,脖子里也围着灰鼠皮的风领,衬得脸皮白净光滑,眉眼干净又斯文。

楼赛郎觑了这王十四郎几眼,心想果然是开书坊的人家,这小郎君看着就挺斯文的。

楼赛郎自己习武,跟她来往的也都是习武的糙汉子,对于斯文小白脸,她是有些天然不喜欢的,不过王记跟她们有交情,王家的小白脸,倒是不会引起她的反感,无非是气场不合罢了。

楼欣月放下手上的茶杯,听到门外的动静,楼欣月也起身迎接。

先进门的是扛着大包的楼赛郎,不用说,这大包里,就是才送来的挂历了。

楼赛郎的身后,就跟着个年轻男子。

这年轻男子的手里,却是拎着两个大礼品篮。

时近年根,亲朋好友之间,自然要互相送年礼。

这大半年来,王掌柜很会办事,给楼家的节礼就没少过。

像这种大的礼品篮,是城里比较高档的品心铺子里推出的,一个篮子里头有八样点心,八样干果,八样蜜饯,八样糖果。四种八样,颜色好看又体面,少说也得二两银子,两个礼品篮子就是四两多,相当不轻了。

而拎着篮子的年轻人,长相斯文白净,未语三分笑,十分的讨喜。

“这是八堂哥吩咐我带来的,两位可……莫嫌弃。”

楼欣月收王记的礼,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因此就客气了两句收了下来。

又见这年轻人长相不错,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心想这老王家倒是人多,有王掌柜那样八面玲珑的,也有这样满身书卷气的。

这王十四倒不像是个普通伙计,反而更像个学堂里的学子。

等再稍稍攀谈,楼欣月才知道,原来这王十四,之前就一直在城中的书院里念书来着。

不过等过了年,王十四就不再念了。

王家族里的年轻人,只要能念书,就都供着,就是有个年限。

超过十年,还没考中秀才,或者没考到书院里月考前五,那族里就不会再出这个银子了。

王十四虽然考中过童生,但秀才却考了两回都不成。

正好今年也满了十年之期,王十四自觉科举无望,索性回族里做个营生,也好挣份工钱养家糊口。

因王十四在族里算是念书还不错的,族老们便让他年后去栖云城东郊的华泽镇上管书铺子……

楼欣月听他提起华泽镇,就觉得有些耳熟,只一时想不起在哪里听过。

等又闲聊了几句,这才想起来。

那位常写女子当主角的东华小生,可不就家住华泽镇么?

因就笑着提了一句。

“华泽镇上,倒是有位写话本的行家。”

她一提,王十四也就想起了。

虽然这些年,他都在书院里念书,可书坊是王家最重要的产业,身为王家子弟,哪怕是那些话本都不一定看过,但书名和作者起码是了解的。

“楼先生说的可是东华小生?”

那东华小生是栖云城东郊的本地人,本名叫贺秀贞。

当然了,她夫家姓任,她都成亲二十来年了,在镇上人称任贺氏。

任贺氏夫家原本也算得上小康,田产铺子都不缺,也有几个奴仆下人使唤。

只可惜任贺氏之夫任大为人糊涂,不但没有经商之才,也没有自知之明。

短短十年,就将家业给败得差不多了。

最窘迫时,一家人差点连祖宅都保不住了。

任贺氏的婆母生了病,都没有钱请大夫。

得亏任贺氏急中生智,将自己早年闺中写的游戏之作,拿去书坊里卖了,得了十两银子,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当然了,这书坊收话本,也不是顺顺当当,去了就收了的。

也是任贺氏病急乱投医,连跑了几家书坊,这才有青溪书坊慧眼识珠,花了十两银子买下了任贺氏的书稿的。

任贺氏在闺中才思敏捷,文采斐然,又有闲情逸志,因此再接再励,接连写了四五本话本。

这些话本可不就都卖给了青溪书坊。

栖云城里能写话本的读书人并不少,但是专门为奇女子立传的,也就只有东华小生任贺氏。任贺氏从话本中得了好处,自然也就拿起久已不动的笔,继续写起了闺阁话本。

青溪书坊慧眼识珠,算是为栖云城的话本开创了个新类型。

而城里读书识字又有闲钱的女子们,比如原太太这般的,就有了固定的消遣话本子。

“正是,东华小生的话本,是极有特色的一类。可惜这小半年,倒是不见有新书了。”

虽然东华小生这些年写的故事,不如早期的灵性十足吧,但也是中规中矩,细品之下很有韵味……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放心入不会踩雷。

王十四点点头,笑道,“看来楼先生倒是对东华小生惺惺相惜啊。”

“那待我去了华泽镇,闲时打听打听,这里头有什么缘故吧?”

虽然王记有楼先生这样一个摇钱树,但东华小生在城里的读者其实也不少。

若是东华小生跟青溪书坊起了什么龌龊,那他倒是可以趁机去挖一挖人。

若真能挖过来,也算是他为王家做的贡献。

两盏茶工夫后,楼家姐妹将王十四送出大门。

挂历到手,楼赛郎赶紧在门外贴出了挂历到店的字样。

还没清闲一会儿,就又迎来了一波一波的客人。

这一忙,就忙到了傍晚关门。

第148章 灯影傻小子因祸得福?

这是楼欣月穿越以后,在这个世界过的第二个新年。

栖云城果然是让长兴县城中老百姓向往的繁华大城,老百姓的购买力强,楼家铺子里几百份挂历不到七天就卖空了,让楼赛郎乐得早早地就将店门关了,美滋滋地拉着大姐去逛街购物。

今年跟去年不同,姐妹俩算是有了自己的小窝和铺子,手上还有几百两银子的家底,眼见着翻了年只会收益更多,因此两个人花起银子来大手大脚,看见好的就买买买。

去年过年,她们姐俩还得亲自干许多的活计,比如准备年夜饭和打扫和装饰院子等。

今年因为有了杨家三人和彩枝,这些琐碎的活计,就不用她们俩来做了。

可不就多出了许多空闲的时间吃和玩么?

庙会赶了,灯会看了,各种小吃也尝了,还买了几串鞭炮在铺子门口热热闹闹地放了。

正月十五灯节的时候,楼家书铺的门前,也跟街上其它铺子一样,挂起了一排彩灯。

栖云城的灯会从初八到十八,一共十天。

这十天里,一到夜里,大

街上都是出来观灯的城中百姓。

甚至还有好些个郊县的,大老远地进城住上一宿,也要来大饱眼福。

但见大街小巷,千灯万盏,光彩灿烂。

这些彩灯都是城中各家商铺精心制成,挂在自家铺子门前,各色各样,争奇斗艳。

尤其是那些极有实力的商铺,为了成为整条街最吸睛的所在,甚至还要搭起灯山,那灯山的题材多种多样,有神话故事,花鸟虫鱼……

凡是这般精彩的灯山,都会被围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

这个时代的娱乐,远不如现代丰富方便,因此有这种难得的不要钱的灯会可看,城中的男女老少,那自是要倾城而出的。

这种难得的找乐子和宣传机会,楼欣月自然也不会放过。

就带着家中众人也制做了一批花灯。

像那种普通的灯,纸皮上画些花鸟山水的,虽然不起眼,但也能烘托气氛,不能少了,便做了十个。

而带文创性质,宣传自家特色的,才是重头戏。

正月初八这天傍晚,姐妹俩带着下人们,将自家店铺门口及二十步内,全都挂上了自家的灯笼。

此时一条街的其他人家,也陆陆续续地挂起了彩灯。

街上的大小孩童们,从这家门前跑到那家门前,叽叽喳喳,欢声笑语。

“呀!这兔子灯上的兔子会动!”

“这只仙鹤灯上的仙鹤还会飞呢!”

“快看快看,这上头的好汉在耍大刀!”

“这个最好看,这是两方的将军在过招哩!”

这些好奇的孩子们,围到了楼家书铺门前,抬头拍掌,赞叹叫好,压根不舍得挪开。

楼家书铺前的热闹,又吸引来了不少街坊。

待他们走近一瞧,登时都不由得叫声好。

“好精巧的走马灯!”

“这简直仿佛活过来一般!”

楼家铺子门前挂的那些寻常花灯也还罢了,不过照出些亮光,烘托些气氛而已。

但挂在正中显眼处的十盏花灯,却都是略有些难做的走马灯。

走马灯虽然难做了些,但也不过费些材料罢。但楼家的这些走马灯,却是做得格外精妙,做灯的人心思灵巧,将那一格格的灯壁上,画出了相似却略有不同的图画。

就如这其中最令人叫绝的两军交战灯。

两位将军一持刀,一持矛,你来我往地,竟真的过起了招!

大家一面看着灯,一面赞叹,打眼就看见楼赛郎从铺子里走出来,便向她攀谈。

“楼掌柜,你家的灯是谁做的?着实是精巧!”

“这般绝妙的走马灯,怕是人要抢着买哩!”

楼赛郎出来,可不就是要跟大伙显摆来的?

“是我大姐和我一起做的!”

“自然是我大姐画的,我可不会。”

“哈哈哈,笼共就做了这几个,哪里经得住卖?”

楼赛郎挺起胸膛,满脸生光。

听着街坊们不住嘴地夸她家的灯好,心里可不就越发得畅快。

“这也不算什么,今年是仓促了些,来不及准备,等明年,那还有更好的呢!”

在做花灯的时候,大姐可是说了,这种会动的走马灯,还能做得更好。

现如今这些,是因为灯太小,画不了太多的故事,等明年得空了做些更大的,能把一整本小故事给讲完的那种!

其实她不知道的是,楼欣月想要做的灯,可不光是灯那么简单的。

楼欣月想的,是动画片!

既然有幸穿越,光写点小说话本啥的,也实在是单调了些。

电影电视有声小说舞台剧什么的,一时资本不足,科技条件也不成熟,但动画片可就不一样了。

只要找到合适的胶片替代材料,其余的画图和放印,以及声音同步都好说。

完全可以效仿皮影戏嘛!

元宵节期间,楼家姐妹俩那是又逛街,又看灯,各种小吃都尝了个遍,连吃带拿的,家里的下人们也跟着沾光。

晓文彩枝两个小丫头,明显的个头蹿高,小脸变圆了。

就连杨家老两口,似乎背没那般驼,脸上的皱纹都少了些许。

这般吃喝玩乐的日子飞速而过,楼欣月终于开始收心,准备开新文了。

过了个年,城里的书铺书架上,居然多出了三本武侠话本!

楼欣月这一个多月都几乎躺平摸鱼,这三本自然都不是她写的了。

租来一看,发现这三本倒是比先前的那些摸索着写武侠的,质量好了不少。

可见这个时代虽然科技还不成,但人文素养高啊。

卷这种文字类的工程,那是不缺能人的。

假如武侠这股风吹遍了全朝,没准过不了十年八年,就能出上好多本武侠巨著出来了。

这倒是让楼欣月心生了几分紧迫感。

她可得趁着武侠大能还没涌现的时候,抢先把那几样熟悉的套路给写出来。

虽然套路可耻,但是很有用啊!

没有原始积累,她的文娱版图什么时候才能开拓成功呢?

跳崖不死梗是已经用过了。

傻小子因祸得福?

双剑合璧龙凤配?

灭门遗孤报仇雪恨?

楼欣月琢磨了半天,最后还是选了傻小子因祸得福。

第149章 什么?得该出手时就出手。

傻小子因祸得福这种梗,可以说是老少咸宜了。

光是楼欣月就不知道看了能有多少。

不过这个题材看似欢乐,实际上要能写好,也是不容易。

楼欣月也不可能把在现代的那些故事,直接搬过来。

每日她写上几千字,写到卡壳时,就去前头铺子里,看楼赛郎卖书接待客人。

如此过了一个来月,新书的上册也就差不多完成了。

也得亏这个时代的话本都需要印刷,也就限制了一册书的字数,不会超过十万字,不然这十万字放在现代的小说网站上,才不过刚刚起步而已。

这一日,楼欣月站在窗前,练着眼力。

而丫环晓文,经过了半年多的练习,那一笔字倒是也能看得过去了。

楼欣月就让晓文来做最后这一遍的誊抄,给自己省点力气。

还别说,楼欣月誊写到一半的时候,还常常会有种面对文山字海的烦燥感,只恨这时候没有打字机和电脑。

但晓文誊抄的时候,就十分的认真和耐心。

看样子,很有能培养成能干小助理的潜力。

嗯,除了助理,楼家应该还缺一个能管起琐碎事来的管家。

可惜,要找到一个称心又没那么多的小心思的女管事,怕是不那么容易啊。

彩枝的大嗓门在门外响起。

“姑娘,王家的十四郎来了。问姑娘可有空闲?”

那王十四,自打上回来送过一回货以后,后来又上门来一次。

是王十四从华泽镇上回来一趟,顺便接下了来送货的差事,还给楼家带了点华泽镇的土产。

这王十四,年轻斯文,长相虽称不上俊美吧,却也算得上一表人才。

不光是读过不少书,在家族影响下,还对经营买卖有些见识,自己接手的,还是一间书铺……自然就跟楼家两姐妹能聊上几句。

楼欣月这会儿正有空闲,想着找行内人士聊一聊也不错。

“请他进来吧。”

晓文听了就要动身去泡茶,楼欣月抬手压下,“你接着抄就是。”

天天埋首在书案上,肩肘和脖子可遭老罪了。

如今好不容易培养了个晓文能替自己分担一点,她倒是乐意去做点泡茶这样的小活来放松下。

楼欣月才刚泡上茶,王十四已经跟在彩枝身后进来了。

王十四瞄了眼,见这位年轻女郎,身穿了绯红锦缎家常小袄,灰鼠皮的裙子,一头长发随意地挽了个圆髻,除了一支木簪外别无饰物,剩下的头发则编了条松松的辫子,懒散地垂在一侧肩上,越发地显得整个人眉目舒展,举动随心。

这位只靠着一支笔,就牵动了整个栖云城的人的喜怒哀乐,闲谈话题的女郎,此时显得寻常,又不那么寻常。

大户人家是不可能让自家姑娘随意见外男的。

小家碧玉的年轻姑娘,见了外男,多多少少会有些个紧张,又绝不会似楼家大姐这般的自信松散。

当然了,楼家二姐在年轻姑娘里头也是个异类。

不过大姐二姐的感觉,是迥然不同的。

他见了二姐,哪怕对方是穿着裙子带着头面,也会一不留神地以为对方就是个小子,不过是玩闹穿了姐妹的裙子而已。

而他见了大姐,他感觉在大姐眼里,他,跟楼二姐,跟二姐的丫环彩枝,都不过是人而已,没甚分别。

楼欣月也打量了下王十四。

这王十四比上回见时,略发福了点,面上那种刚出校门大学生似的清澈少了些,步入社会后的圆滑多了些,一举一动倒是自然了不少。

总之,有那么点子当掌柜的模样了。

两方寒暄客气一番,分主宾坐下。

彩枝看到茶水已经泡上,便提了茶壶,倒好了两杯茶,又去灶房里端了两碟子茶果。

摆好了这些,她就站到了房门口,一副听候差遣的模样。

彩枝本是乡下丫头,家里孩子多,亲爹又娶了后娘,后娘又生了两个儿子,家里就将才八岁的她给卖了。

此后辗转了两家,那两家都嫌弃她太能吃,这才又到了楼家。

来了楼家,彩枝怕新主家也嫌她能吃,便在吃饭的时候强忍着少吃……最后还是被主家给看出来了。

偏偏楼二姑娘不但不嫌弃她,还教她拳脚。

如今在楼家的日子,就是做些杂事,陪着二姑娘练拳脚,在前头铺子里卖话本子,当真是从未有过的快活。

家里年纪最长的杨大娘见她这般,便教了她一些伺候主家的规矩。

杨大娘还说,楼家两位主家,正好一边一个,谁也不用怕抢了谁的差事。

但虽然一人伺候一个,若是遇上今日这种情形,那也是得眼里有活儿的。

她守在门口,就瞧着屋里这位王十四郎和大姑娘有说有笑的,谈得挺投机的样子。

就想起无意中听到杨大娘和杨大爷两个说悄悄话来了。

他们还在那儿琢磨呢,主家就是两位姑娘。

大姑娘过了年十九,眼看着快二十了。

在乡下,这个年早就已经出嫁,没准都是孩子他娘了。

就算是在栖云城里,也通常是在十五六定亲,十八十九成亲。

主家姑娘们上头没个长辈,估摸着亲事是要自己找了。

可他们吧,眼瞅着姑娘一点没这个意思。

跟那刘中人倒是常打交道,却完全没有找媒婆的打算。

如今这位王十四郎君,时不常地来楼家上门送货,还要寻大姑娘攀谈几句,听说他未曾娶亲,也未定亲,如今又自己新开铺子当掌柜,与大姑娘年貌相当,还能说得来,岂不是良缘一桩?

杨大爷就说让杨大娘莫要多嘴,主家的事自有主家做主张。

他们不过是才买来没多久的下人,不要惹了麻烦才好。

彩枝当时听过也就罢了,倒是没多想。

可如今瞧着王家郎君跟大姑娘谈笑风生,好像确实,有那么一点配?

彩枝正在胡思乱想,忽然就听到大姑娘声音提高。

“什么?竟是如此?”

吓得她赶紧回神,看向大姑娘。

“大姑娘?可是有什么吩咐?”

二姑娘可是说了,她们俩是家里负责武的,大姑娘和晓文是负责文的。

她们俩得该出手时就出手。

第150章 病了这方向错了,可不是怎么也寻不到……

彩枝这一插话,倒是让正闲聊着的两个人愣了下。

楼欣月这才反应过来,刚刚是她一惊之下,声音有点高了。

便笑着冲彩枝挥了挥手,“这里无事,你去前头看铺子吧。”

原来刚刚是王十四说起了东华小生任贺氏的事儿。

近来不见东华小生的新话本,原来竟是那任贺氏病倒了!

而且这病,听说还不是一般的小毛病,几天就好了的那种,而是已经病了有半年多了。

所以才有楼欣月那句惊呼,“什么?”

见彩枝应了声,往前头铺子里去了。

楼欣月才继续发问,“她得的是什么病?怎么就病了半年多?”

说到这个,王十四就挠头了。

楼先生这个问题他能怎么答?

东华小生再上了年纪,那也是位妇人,能打听出来对方病了,至于是什么病,那可是人家的隐私,他上哪儿打听去呢?

不过东华小生现如今的境况,他倒是知道一二。

“究竟是什么病倒是不知道,不过听说东华小生在家里过得很不如意,因她总要吃药看大夫,花费不少,家中人怨言颇多。”

“我在那华泽镇上开书铺,都有那任家的人拿了东华小生的手稿来问收不收?”

写话本虽然是小道,为正经读书人看轻,但再是小道,也还是只有读书人才能写得出来。

而且能写话本且还能以此为生的读书人,还要比那连话本也写不出来,只能写写春联和代书家信或者抄书的,要强上许多的。

在读书人的鄙视链里,也还不是最垫底。

况且一本话本写出来,就有许多的读者和书迷。

如东华小生这样写了许多年的,固定的读者自然不少。

只要她的书一出现在书架上,就会本本不落地花钱买回去。

就算是一时钱不凑手,也会花几文去租来看。

既然这样,这般的老作者,也会将自己的手稿妥善珍藏。

如果不是病得已经没法子,而且家里人对东华小生不但不关切反而厌烦,又怎么会拿着她的手稿去兜售呢?

楼欣月皱眉问,“不是说东华小生家里,全靠她得的稿酬过活?”

“正是呢,听说最落魄时,差点连自家的二进宅子都保不住,后来靠着东华小生写话本,才算是喘了口气,后头又置办了一百亩田地和铺子,两房下人,在那镇上,也算是殷实人家了,若是好好经营,自然能越过越好。”

“可惜,那任爷和任大郎父子两个人,都是无能虚荣之辈,守不住家业,大手大脚,东华先生挣来的银子和田地出息,年年都花用得干净,少有结余……”

说到这里,王十四忙补充,“那华泽镇也不大,不过四五百户人家,整个镇上,就只有任贺氏一位写话本的先生,而任家父子又大手大脚不知节俭,因此他家的事,早就传得热闹了。”

“任贺氏病倒,再也没法子写新话本,自然就挣不来银子,反而还要吃药花费,久病床前无孝子……任家对她照料不周,多有怨言,倒也不算奇怪。”

楼欣月听着这话,只觉得心里直冒寒气。

这个时代也是男尊女卑,虽然比最封建保守时期是好多了,但也有类似七出之条的规则。

恶疾久治不愈,便是一条。

一般的平民之家,若是家里的女子病倒,治病求医,若是能花点小钱就能治好,还会去请医问药,花上些小钱。

但若耗费不菲,还不见得能治好,那多半就直接放弃了。

而东华小生得病,之所以还能看病吃药这么久,多半还是任家人觉得她还能好起来,为任家码字挣钱。

一旦久治不愈,再也不能当牛马挣银子……

楼欣月想到这儿,不由沉默不语。

忽然间就抬起头来,“王兄,你什么时候回镇上,我能否跟你同去?”

王十四愣了下,“楼先生……莫不是想,去任家探病?”

楼欣月点点头,“东华小生的话本,我都看过,十分佩服她的文才,神交已久,如今听说她病成这样,虽然从来没有见过面,也觉得物伤其类,就想去探望一番。”

楼欣月在现代的时候,是很有几个码字的朋友的。

平时拉了个群,大家在里头吹牛灌水打屁聊天。

有同城的,也有异地的,同城的就时不常地聚个会,腐败吃喝。

就算是异地的也有时候会过来面个基。

有点什么行业内的信息,比如靠谱的美工啊,哪个地方收出版和影视啊,也能

互通有无。

有回一个群友得了大病,大伙在群里可没少替她出主意,想办法。

有人脉的还帮着找靠谱的主治医生。

群友住院,同城的都拎着东西过去探病。

而不同城的,也都发了红包。

甚至大家伙还开玩笑,将来老了,这就是个养老群,大伙可以去气候好的地方买个楼,大家一起养老。

所以在楼欣月这儿,同为话本作者,还是同为女子,在对方有难的时候,伸一把手,也不是什么很稀奇的事儿。

王十四沉吟了片刻,才迟疑着点了头。

“楼先生既然有这个想法,自然是可以的。”

族里的长辈们都说了,楼大姐并不是一般的女子,只要楼大姐一直为王家书坊写话本,王家书坊早晚有一日能超越城里所有的书坊,跃升为第一书坊。

甚至若是好生经营,将来能成为全朝知名的大书坊也未可知。

而王家族里,能堪堪配得上楼大姐的,也就只有他了。

只要他能跟楼大姐情投意合,楼大姐成了王家的人,那自然也就不会被别家书坊给挖走了。

要知道,那几家书坊,可是想尽法的要挖青萍客和艮岳散人呢!

也得亏他们都觉得这二位,一个是阅历深的有识老先生,另一个是心有江湖的锐气青壮年,怎么也不会想到,竟然是位十七八岁的年轻小娘子。

这方向错了,可不是怎么也寻不到么?

他得趁着这段时日,尽早地达成愿望,让楼大姐心悦于他。

所以哪怕楼大姐这个想法实在是奇怪,他也得尽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