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131 沈大人不是给我们找事嘛
沈临川告了辞, 约定了来取货的日子,让林掌柜的快些做,家中的幼子着实闹人了些,林掌柜哈哈笑了起来, “行, 我亲自下手做, 我家有一个不足半岁的小子,到时候也用用看。”
林掌柜的亲自送了沈临川出来,回去就带着几个工匠做了起来。
沈临川依旧是日日去翰林院当值,一连几日文殊院都没事,沈临川和叶景兰翻看着自己喜欢的书。
唐掌院五天能有两天露面都不错的, 一应都有杂役打理着,沈临川他们都没有什么事, 孙世安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沈临川就是心里不喜欢他,但该做的样子还是要做,倒也相安无事。
渐渐一同刚进来的几个庶吉士松懈了下来,也跟着学早早就下了差事,沈临川和叶景兰依旧每日到点了才离开。
一连多日, 文殊院的的活计儿差不多日日都如此,不少人渐渐松懈了下来。
沈临川这些天也把整个文殊院给摸透了,里面的书有些放得杂乱无章, 有些无人问津的书发霉了也没人修补。
叶景兰也日日在文殊院里翻着一些外面没有的书,看书累了就同一些杂役一道整理整理书籍或者担担灰儿,日子过得也是逍遥自在。
沈临川在书案那正写着东西呢,叶景兰拿着本书满脸兴奋的过来了,“临川兄你看, 是一本傅怀玉大师的一本山间杂记,没想到傅师还写过杂记轶事呢,这本书倒是头一次见。”
沈临川也看了过来,是一本前朝的先人著作,不知道在角落里放了多久了,书脚都被虫蛀了。
叶景兰见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很是高兴,“虽然书有些糟污了,但好在里面的字都是好好的,我拿来晒晒补补一样好好的,哎,沈兄,你这是在写什么呢?”
“来文殊院也有些日子了,见里面的书册典籍有些杂乱无章,借阅起来不好翻找,想重新编份纲目,也好方便借阅。”
“哦,我看看。”
叶景兰看了起来,只见纸上面写着文学、医药、历史、农学、律法……详细得列了几十个类别。
“沈兄这纲目倒是比现在文殊院的分类详细了不少,若是按照这样放的话,那找寻的时候也方便了不少。”
沈临川嗯了一声,“每本书的外面制作一层书匣,外面贴上编号,用简体的数字编号。”
沈临川把对应的1234这些阿拉伯数字一一对应写了下来,这样给书册编号的时候也方便不少。
叶景兰大惊,“沈兄这套数字倒是比我们平日里写得简单了不少。”
“就算是不识字的幼童也能一天之内学会儿这些简易版的数字,也是偶尔从一本杂书上看到的,记数字倒是极为方便。”
叶景兰也来了兴致,一道在旁边参谋有什么地儿需要补充或者改动的。
“这么多的书册典籍要搬动的话肯定要经过唐掌院的同意,这还好说点,就是沈兄你说得这书匣制作起来肯定得费些银钱,不大好办。”
“只管把章奏交上去,到时候我先做出来一本给唐掌院的看看,用不用书匣就看他的了。”
挪动书册的位置还好说些,文殊院有杂役,指挥杂役做就是了,但给每本书都包上书匣确实要费些银钱,但能很好的保护这些书,文殊院里面有不少的孤本,损坏了着实可惜了。
沈临川的书册分类规划了两天才整理好,又在家用牛皮硬纸外面糊上一层锦缎,给书做了书匣,用的时候只需要把书匣给打开就行,而且还方便美观。
沈临川把自己的提议和书匣一道交给了唐掌院,唐掌院来文殊院五六年了也没什么事,看见沈临川才来文殊院没多久给就他弄了这么一打厚厚的提议,先是皱了皱眉,又见那书本上的书匣做得极为漂亮,眉头又舒展开了。
唐掌院刚开始以为这厚厚一叠子纸上写得是什么针砭时政的策论呢,打开了才发现是一套新的书册典藏法子,还有一套新的数字,唐掌院来了兴致,这法子倒是不错。
沈临川的提议交上去好几日都没个动静,就连叶景兰都觉得唐掌院肯定是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这样吧,何必在把这些书册给挪挪位置呢。
沈临川身为典籍,这些都是都是他的分内之事,忙碌了这几日反倒被同僚嘲讽他多管闲事,沈临川也没放在心上,用与不用就看唐掌院的了。
唐掌院那边没有动静,眼瞅着到了他和林掌柜约定取货的日子,沈临川一下了职就和他爹一道去了木匠铺子。
林掌柜的看见沈临川很是高兴,忙把人往后院领,“沈相公,你瞧瞧,我先给我家小儿用了宝宝椅,果真方便了不少,吃饭的时候往上面一放,给点馒头自己捏着就吃了起来,果真方便啊!”
别看小孩子年纪小,吃饭的时候得有个婆子专门抱着,要不然不得安生,林掌柜的很是喜欢,“还有那宝宝台也挺好使的,家中的嬷嬷用了,说在上面换衣裳尿片不用弯腰了,下面的台子还能放上一些杂物。”
看见新做的宝宝椅沈临川也很高兴,这小两个小家伙吃饭的时候就能坐上面自己玩了,给个硬饼子啃着玩就成了。
“不瞒林掌柜的,我家大哥也是个木匠,原是家中有一套的,只是千里迢迢不好带过来,这才另外要做上一套。”
“是个好东西,寻常人家没有仆从的,有了这宝宝椅可省不少的事。”
林掌柜的叫了小二把东西给搬到了马车上,又吩咐铺子里的大师傅打上十来把,要是有人来买摇篮的就一块让人家看看。
家中有了宝宝椅可算是方便了不少,晚上吃饭的时候就用上了,林掌柜的还在宝宝椅上编了草席子,让小儿坐上去舒适一些,现在天也渐冷了,周宁早两日就让婆子给缝了垫子出来。
宝宝椅一拿过来就又给铺了层棉花垫子,靠背也给绑了棉花软垫,这样软和又舒适。
两个小家伙坐在上面安静了不少,吃饭的时候把宝宝椅往桌子旁一拉,给个小碗和勺子,里面放了一些咬不动的饼子,两个小家伙高兴得不行也不闹人了。
一旁的嬷嬷夸道:“哎呀,这椅子做得可真好,郎君您瞧瞧,两个小家伙儿坐在上面也不闹了。”
周宁也笑着说道:“是乖了不少。”
解决了两个小家伙吃饭闹人的事,沈临川也挺高兴了,大人吃了饭就拿着鸡蛋羹喂小孩子,可算是轻松了不少。
沈临川照常去文殊院当值,他交给唐掌院的编册法子还没有回音,见书阁里有不少书要修补,索性修补了起来,该抄录的抄录,该糊纸的糊纸,每日也有个事做。
孙世安背着手过来了,“沈大人何须自己做这些,让杂役来做就是了。”
“闲来无事,杂役有些地儿不懂得如何修补,就自己来了。”
“不懂让他们来问就是了,咱这都是进士,就算是古籍讨论一下也能给补上个一二,现在冷得不行,冻手。”
沈临川笑笑没有说话,只是自顾自补着被虫蛀的书。
后面传来一声轻咳声,几人回头看去纷纷起身,“唐大人。”
唐世明背着手哼了一声,“你们倒是会躲清闲,户部剥了一笔修缮费,都过来一趟。”
孙世安脸色有些难看,他刚不过是想和沈临川套下近乎,哪知道刚好被唐掌院给听见了。
叶景兰抬头看了一眼沈临川,上次的事成了这是!
两人收拾了东西也赶紧去了,这是来了文殊院两个月来头一次议事,唐世明把沈临川的编录册子拿了出来,让众人传阅着看看。
“文殊院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大动过了,户部给拨了一笔银子,就把这笔银子用做书册典籍修缮,按照上面的法子把书册典籍都重新整理了,眼下快年关了,尽早把这事给做了。”
众人拱手称是,唐明世把这事交给了沈临川来办,银子也拨给了他,让他自己看着办,若是办得不好了但时候拿他是问。
沈临川行了一礼应了下来。
文殊院的同僚都聚在一起看了起来重新编制的册子,有人有些不满,“好好的这些年了,何必在重新搬来搬去的,还要修缮书籍,制书匣子,这么大的工程,怕是过了年也做不完。”
叶景兰抬头看了过去,“在其位谋其职,沈大人也是为了文殊院好,这里面的典籍杂乱无章,也该好好整理上一番了。”
“哼,大冷天的,沈大人也该体恤些我们这些做下属的。”一位姓黄的同僚说道。
“要如何体恤,这文殊院内风吹不到雪淋不到,怎么就挪动不得了。”
沈临川拉住了叶景兰,“好了,大家都是同僚,若是不想做的就自行散去吧,若是想帮忙的,就一道先对着旧年的册子把书重新给分分,在拿给杂役挪动书册。”
“沈大人你这法子倒是挺好的,按照沈大人重新编制的分类册子,果真明朗了不少,还有这简化的数字,当真是好用极了,这些本就是我们的分内之事,沈大人只管吩咐就是了。”
十来个同僚,有人觉得沈临川无事找事,有人觉得重新整理书册也是件好事,不愿意做的全当没看见,愿意做得兴致极高,特别是那简化的数字,用来极为方便。
沈临川带着几人忙碌了起来,一帮人开始重新整理书册排序,单是这项工作都用了小半月,同时让杂役给每本书制作书匣,改用统一的硬纸糊宝蓝色暗纹锦缎,一本一裁。
有书发霉或者虫蛀的,也都一一给修补好在封入书匣。
沉寂良久的文殊院热闹了起来,就连罗青山也听到了消息,空闲的时候也过来修补典籍,日子过得倒是充实了不少。
余逢春背着手过来借阅书籍,看见文殊院忙碌成功一片,就问了杂役,“今儿怎么这么热闹。”
“余大人有所不知,是今年新进来的进士向唐大人提议要重新编录书册,这会儿正大动着呢,余大人有什么想找的书吗,这会儿还没放好呢,不大好找。”
“无事,我就过来转转。”
余逢春自顾自进来了,只见书阁内忙成一片,已经有书架上放好了编排好的书,倒不像以前用木匣子封存着,而是用了锦缎包着,看着倒是典雅了不少。
余逢春随手拿下了一本,拿下来才知道原来外面的书匣换成了锦缎糊硬纸的,倒是轻便又好看,书匣侧面又糊了一张小纸,上面写着他看不懂的字,倒是稀奇。
“你说沈大人不是没事找事吗给我们,咱文殊院的杂役原是最清闲的,现在好了,一两个月都不得闲,这么多书都要重新放置,得弄到什么时候呀。”
“小点声,别被沈大人听见了。”
“那有什么,我说得本来就是实话。”
“行了,别说了,你没瞧见沈大人也日日忙着,不仅和其他几位大人重新编录书册,还要修补典籍,有时还和咱一道搬书糊侧签,可比咱这些杂役忙碌多了。”
余逢春听了一会儿就背着手出去了,去暖房看看老唐今儿在不在,他来得也巧,来得时候唐明世也正在修典籍呢。
余逢春呦了一声,“老唐,今儿怎么来文殊院了,倒是稀罕。”
唐明世头都没抬,“有公务要办自然来了。”
“你这文殊院最是寂静清闲,今儿一来倒是热闹,听说要重新排书册呢。”
唐明世把编好的书册给了余逢春,“瞧瞧,都已经编制好了,杂役挪好就成了。”
余逢春看了一眼,“这重新分的倒是比之前合理了不少,这是什么文字,之前怎么没瞧见过?”
“今年刚入院的进士,叫沈临川,说是从古书看见了,写起来倒是很方便,编录的时候也好往书脊上写,倒是个好法子。”
余逢春笑了起来,“倒是难得见你在书院忙碌的,今儿倒是转性子了。”
“我一把年纪了还能折腾什么,年轻人有想法,咱这些老头子支持一下。”
余逢春哈哈大笑了起来,“我说前一阵怎么听说唐大人在户部撒泼呢,原来是为了这呀。”
唐明世哼了一声翻了个白眼,“我们文殊院久未修来,要笔银钱不是应该的,等文殊院的书册都挪好了,你再过来瞧瞧。”
唐明世给户部上了折子要银子,户部不给批,把唐明世气得不行,大冷天的就冲了过去,往吏部一坐不走,看他们什么时候给银子,几百两银子抠成这样,他们文殊院使银子最少了,难得要一次还不给批,他能不生气吗。
就这样在吏部坐了三天,户部尚书张昌言烦得厉害,这才给批了,唐明世冷哼一声揣着银子走了。
“今儿不用给圣上讲学了。”
“圣上受了寒凉,讲学就先不用去了。”
唐明世嗯了一声,“到了三月又要经筵了,到时候有你忙的。”
“你这数字倒是稀奇,教我认上一认。”
两个好友在暖房里认起了新数字。
第132章 132 节礼
文殊院里面也忙得不行, 几万册典籍呢,全都给封了书匣在编上编号,这可是项大工程,忙碌了月余了才整理了一半出来, 剩下一半就等到年后整理了。
好在所有书册都已经封好了书匣子, 年后给编上号挪动到相应的书架上就好了, 到时候找得时候也好找。
沈临川看着日益完善的典籍很是高兴,“年后把书号给编上,重新放置到位子就好了。”
叶景兰擦了擦额头的汗,刚搬了半天书了热得他一头的汗,“是呀, 看起来比之前好了不少。”
那位姓黄的庶吉士听见了冷嘲热讽了几句,“沈大人一封折子上去, 倒是累得整个文殊院都不得安宁的。”
沈临川撩起眼皮看了他一眼, “这些日子黄大人似乎也没出多少力,倒是这嘴皮子没少动,指挥得那些杂役团团转。”
这人是早些年进了文殊院的,一直是个庶吉士,整理懒懒散散的, 现在重新整理书册,不帮忙就不说了,还暗中使绊子, 乱指挥那些杂役做活,惹得一些人对沈临川颇有微议。
而且这黄庶吉士平日里喜欢围着孙世安转,听说孙世安最近入了一位翰林大学士的眼,有意把自家哥儿许配给他,孙世安时常往外面跑, 整修书册的事倒是没有伸手帮忙,看样子是想早点调出了这文殊院。
沈临川也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孙世安在给他搅和,他也不是泥捏的没有脾性。
黄庶吉士被堵得不知道该怎么接,沈临川看起来一向随和,今儿竟然说话如此锋利,一点都没给自己留面子,气得他甩着袖子走了。
“沈兄不用搭理他,他就是不想做活罢了。”叶景兰劝慰道。
“无妨,和这种置气都是浪费自己时间的。”
唐掌院给了三百两银子,书匣都做好了还剩了将近一百两,沈临川拿着给送了回去,唐明世很是满意,这书册重新翻了一遍果真好看了不少。
“这一阵辛苦了。”
“是下官该做的,也不是下官一人的功劳,书院的同僚和杂役都一道出了力。”
唐明世嗯了一声,这两个月众人做事他都看在眼里,有懈怠的,有积极做事的,“先回去吧,过几日就要休年节假了。”
“是。”
唐明世见银子还剩下不少呢,原本以为三百两银子不够用呢,没想到还剩下这么多,这沈临川倒是个会办事的,人又踏实勤劳。
现在临近年节了,银子还剩了不少,文殊院这一阵有人私下抱怨他不是不知道,文殊院一向清闲,有了点活计就开始抱怨,都是懒散惯了。
官中的节礼已经发了下来,按照品级赏了银子米面和羊肉点心这些,倒是不少,沈临川挺喜欢这实在的礼的,过节都省得买了。
整个文殊院都喜气洋洋的,得了赏赐又要休年节假了能不高兴,唐明世咳了一声,“今年吏部给拨了一笔银子修缮文殊院,还剩下不少,我做主拿了五十两出来做赏赐,这两月大家都辛苦了。”
唐明世直接给了银子,文殊院都是一些小官吏,还要养家糊口,还是给银子划算一些。
文殊院的众人更是高兴了,没想到今年唐掌院的还有一笔奖赏,唐明世发了银钱又拎出来两个人训斥了几句,“若是明年再如此懒散,考核的时候小心了!”
“是,大人。”
被拎出来的一位就有那位姓黄的庶吉士,心里越发记恨沈临川,觉得是他背后告状,他和沈临川不大对付,要不然怎么就单说了他了。
京城官员是三年一考察,若是不合格就会贬谪,他现在只是个不入流的庶吉士,在贬就要贬出京城了!
今年虽然辛苦了一个多月,但唐掌院的给了赏赐了,都顶上他们一个月的俸禄了快,这可真是意外之喜。
沈临川抱着东西出来了,又邀了叶景兰年三十的时候来家里吃饭,叶景兰高兴得应承了下来,又约好了头两日一道去给掌院同僚送节礼。
周大早就赶着马车在外面等着了,一旁有个穿着青色棉袍的小厮一直在和他说话,周大不太爱搭理但又不想得罪了他,只能默不作声,只是脸色不大好看。
那小厮还在说着呢,“你是不知道,那安平县主闹着要他爹帮他说和,你说这不是让人笑话嘛。”
周大看见沈临川拎着一堆东西出来忙迎了上去,“怎么这么些东西。”
“有官中赏的,文殊院又赏了一遍,今年的过节的东西就不用怎么买了。”
周大露出笑脸地都给拎到马车上,那什么县主关他家什么事,他家哥儿婿一向是好的,一旁的小厮也伸着脖子看了看,这东西可真不少。
两人又等了一会儿罗青山也出来了,周大这才赶着马车走了,罗青山笑着说道:“转眼来京城都好几个月了。”
“可不是,就连我家小煜和晏晏在过两月都要一周岁了,到时候过来喝酒。”
“那是自然。”
周大日日在翰林院门口接沈临川下职,和各家的小厮也都能搭上几句话,各家的私事没少听说,只是没想到今日听见了他家的闲话。
“今儿听说北方那边起了流寇,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沈临川撩起了帘子,“爹,你怎么知道的?”
周大乐呵呵笑了起来,“那门口的小厮说的,听说是因为徭役太重,那小厮好像是大学士家的。”
周大的消息比沈临川他们都灵通几分呢,就连各家的阴私都知道不少,回家了常常说给沈临川听,谁知道哪一句就能用上了呢。
周大赶着马车回了家,又帮忙拎了东西下来,两人一道把东西给放在了厨房。
周宁听见动静也出来瞧瞧,“这么多节礼呀。”
“快进屋,外面冷,爹,走进屋喝点热茶去。”
几人都进了堂屋,屋里燃着炭火,周小煜和周晏晏正在摇篮里玩呢,看见沈临川回来了,周晏晏高兴得拍了下小手,惹得沈临川高兴不已,“呀,我们晏晏今天乖不乖呀。”
见沈临川抱周晏晏呢,周小煜也啊啊伸着手要抱,沈临川也给抱了起来,手臂上各坐了一个,哄得两个小家伙高兴得不行。
“各家的节礼都已经备好了,明日就能去送了。”
“辛苦我家夫郎了。”
沈临川也会是头一次给上司同僚送节礼,送多送少都不合适,还是周大给说了各家送多少合适,到年下了,就连等在外面的马夫都知道主人家怎么送礼的,给沈临川省了不少的事。
他只是个小官,给他大哥大嫂的年礼一个月前就送出去了,备了京城中时兴的布料,又送了沈虎子一套好刻刀,沈小鱼的是一套文房四宝。
送同僚的礼就一家一只自制的茶叶熏鸡,一封点心,一坛子酒,明天和叶景兰一块把礼给送了,另外还有林掌柜那边也送上一份,京城中也就这么些人要送礼了。
林掌柜的节礼前两日就送了过来,有这两月卖宝宝椅这些的二十两银子,另外还有一条羊腿,两只老母鸡。
果真和林掌柜说得差不多,沈临川要分红的话说不定还不如当初一百两银子挣得多呢,沈临川觉得这样挺好的,这一阵他一直忙着整理书册典籍的事,无暇顾及木匠铺子那边,等开了春再说吧。
沈临川在屋里正点着各家的节日呢,外面有人喊了一句,“可是沈临川沈大人家。”
几人撩开帘子一看是个没见过的汉子,看见有人出来了说道:“我是开平县那边过来的,周家田庄那边托我们商队给带了节礼。”
几人赶紧出来了,周大卸了门槛让那汉子把车拉到院子里。
那汉子笑着说道:“还好紧赶慢赶年前过来了,在晚上两日都要过年了。”
这一车的东西装得满满当当的,几人下手给卸了下来,又给了那汉子一些辛苦钱,虽然沈家那边已经给过了,但这马上就过年了,大冬天的也不容易,就又另给了一些。
这下灶房更是被堆得满满当当的,几坛子油酱菜还有不少的肉干,田庄上自己晒的柿子饼、红枣还有梨圈这些,还有蒸熟的红薯干,都是田庄上产的东西。
更有沈大嫂和沈小鱼做得小衣裳小鞋子,等开春暖和了两个小家伙就能穿上了。
“大哥大嫂有心了,单是这些东西置办起来也得不少的时日。”周宁看着这么些东西很是高兴。
“想来咱家往田庄上捎东西的时候,大哥大嫂也是那时候让人捎过来的,想必咱家送的东西也到了吧。”
京师离开平县千里迢迢,这车马费都比东西贵,都是他大哥大嫂的一番心意,单是小衣裳都做了不少出来,可是够两个小家伙明年穿得了。
“刚好这有不少特产,给各家送节礼的时候再搭上一些柿饼梨圈什么的,也是一份情谊。”
随着节礼过来的还有书信,沈临川打开念了起来,说田庄上一切安好,今年的红薯也收了不少,都已经妥善安置好了。
原想送过来一些红薯的,但怕商队的人没见过给私藏起来一些,索性就蒸晒了一些甜薯干出来,外人也看不出来是什么东西,捎过来尝尝。
又说冬喜儿快年底的时候相看了人家了,沈大嫂问日后成亲了看要不要冬喜儿的男人也过来做活,小两口一道也不好分离。
说他们也都一切安好,无须挂心,又问了两个小家伙怎么样,到京城那边怎么样了,一封信足足写了七八页,还说了不少田庄上的趣事,一看就是小鱼写的。
几个人听得都一脸的笑意,周小煜和周晏晏也啊啊地伸着小手,到了年底了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
第二天一早吃了饭沈临川就先送节礼去了,罗青山那边就让他家夫郎去送,两家住得近,关系又亲近,田庄上带的不少特产都能给送过去。
沈临川赶着马车先去接了叶景兰,两人同僚上司都是一样的,索性一道给送了过去,叶景兰靠俸禄吃饭,年礼也就备得薄了一些,一坛子酒加两盒子点心,也算不得差的。
沈临川赶着马车呢,回头和叶景兰说道:“那篮子里是给你的,我家夫郎做了茶叶熏鸡,你尝尝,昨儿我大哥大嫂还送了一些土仪,你带回家去。”
张小意和叶景兰这两家的年礼都备得厚上不少,三家关系亲厚,不仅是同僚同榜,更是一个地方出来的。
叶景兰看着那满满一背篓的东西感动不已,“多谢了。”
“谢什么,都是一些土仪,你尝尝,我大嫂的手艺很是不错,特别是油酱菜,这次送过来了不少。”
两人一路说着闲话架着马车去送礼,同僚这种也不用进去,敲了门给了小厮就走了,唐掌院是上司,两人就亲自拎着东西进去拜访。
两人来的时候唐明世正和几个好友在暖房喝茶呢,听说是沈临川叶景兰来了就出来了,唐明世对二人印象不错,特备是重新排布书册这件事,办得很好。
两人捧着节礼送了上去,沈临川很是恭敬地说道:“都是我家夫郎整治的一些东西,请大人不要嫌弃。”
唐明世摆手让两人坐下了,这次进文殊院的进士里面就数这两个踏实了,唐明世有心提拔一下,就让小厮引了余逢春出来,介绍给了沈临川二人。
余逢春也对沈临川挺感兴趣的,上次的简易数字用起来极为方便,沈临川忙行了礼,没想到唐掌院一下子给引荐个这么厉害的人物。
余逢春是什么人呀,当今圣上的老师,身上虽然没有什么官职,但这朝中不少的官吏都是出自他门下。
余逢春满意地点了点头,“文章做得不错,日后有什么想请教的尽管去文思阁。”
又问了二人之前是从何人,两人一一给说了,叶景兰提起他师从童司业,两人笑了起来,“那老东西在白鹿书院可好。”
童司业在先帝那会儿为官,刚正不阿,敢骂得先帝气得摔了杯子,要不是本朝太祖有不杀言官的规矩,先帝气得恨不得把人给斩了,只能一贬再贬,把人给弄得远远的。
唐明世拿出来书信,“你干爹年前给老夫寄了书信,要不是他说我还不知道你是他儿子,那老东西在白鹿书院倒是逍遥自在。”
叶景兰讪讪没有说话,听这语气他干爹和唐掌事的关系不错。
两人在这略坐了一会儿就走了,唐明世抿了口茶,“那沈临川你瞧着怎么样,要不要收为弟子。”
余逢春摇了摇头,“人家都高中了探花,哪里还需要我这个老师,若是日后他有什么困难,帮扶一二也不是个事,老童既然亲自开口打了招呼了,我看那叶景兰不如先放在御史台,沈临川的话再看看。”
唐明世点了点头,“只是瞧着这叶景兰没有老童当日那种劲儿,也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老童看中的人差不了,你怎知不是个外柔内刚的。”
两人起身去了暖阁,唐明世让小童把沈临川带的土仪装碟子里,让各位好友都尝尝,小童很快给端了上来。
那碟子鸡闻起来很香,色泽又金黄诱人,几人不由都下了筷子尝尝,余逢春嗯了一声,“这鸡弄得倒是不错,老唐,给我留上半只,一会儿我带家去。”
“得得得,算你有口福,小厮说了送了两只,你一会儿带回家去。”
众人也纷纷点头,“这茶叶熏鸡倒是第一次吃,口味醇香,唐大人你这是哪买的呀,这大过年的,我也去买上两只去。”
“下属送的,说是自家夫郎做得,这可买不到喽。”
“可惜了,这鸡做得倒是极好。”
沈临川两人送完节礼就回去了,又嘱咐了叶景兰除夕的时候过来用饭,到时候三家一起过热闹。
沈临川回来的时候天开始落雪了,雪花不大,沈临川怡然自得地赶着马车回去,转眼又是一年。
回家的时候屋里点着炭火呢,一进屋一股暖气铺面而来,沈临川解下了斗篷,“小煜,晏晏,爹回来了,来让爹抱抱。”
周宁给沈临川倒了些热茶暖身子,“节礼都送完了。”
“送完了,年前就没啥事了。”
“尝尝大嫂做得红薯干,很是劲道又甜,倒是个不错的蜜饯。”
第133章 133 何故如此欺负人
沈临川也拿了一个, 他大嫂信上说这红薯干是蒸了好几道又晒了好几道制成的,吃起来有点像软糖的口感,“大嫂这手艺以后卖红薯干都是能挣铜板的。”
转眼到了除夕,罗青山张小意一家带着节礼过来了, 两家亲厚送得节礼也很是丰厚, 周大直怪两人拿得东西也太多了些。
意哥儿笑着说道:“哪里就多了, 不过是一些寻常的东西。”
叶景兰也过来了,一屋子人围着炭火说闲话,张郎中说年后要寻了铺子接着开医馆,位子都已经看好了,一直在家中坐堂地方不够, 还是得寻一家铺子。
周宁也说道:“我想开家面馆。”
张小意头一个捧场,“开面馆好呀, 宁哥儿你力气大, 面揉得又劲道,开家面馆挺好的。”
周宁也是这么想的,开了春两个小家伙也周岁了,到时候让家中的嬷嬷带着,他就去经营一家面馆, 开平县那边面食种类多,到了京城这边倒是没有那么多花样,周宁就盘算着开一家小面馆。
沈临川也是支持的, “大嫂不是送了好多油酱菜,到时候能拿到铺子里当小菜,等暖和了我就看个铺子,咱也租上一间。”
众人热热闹闹说起了话,晚上又支上了桌子一起守岁, 到了半夜才散去,天黑外面又落着雪,沈临川就邀了叶景兰在这住上一晚在回去。
过了年又是一阵忙活,沈临川领着人把最后一些书册给编号了好,按照分类给编好,总算是完成了这项大工程。
叶景兰被唐掌院举荐去了御史台,先担任没有品级的主簿,这也惹了不少人羡慕,去了御史台也总比留在文殊院强啊。
辛劳几年到时候还能升个正八品的监察御史呢,总比他们在御史台升任得快。
沈临川年后借调去了户部,惹了不少人羡慕,以为他会留在户部,沈临川去了户部几日做事,日日忙到二半夜,后来才知道原是他得罪了户部尚书,安平县主的爹。
安平县主在家闹,张昌言心气不顺就借调过来沈临川磋磨了几日,沈临川倒是好脾性,他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张昌言想摆布自己动动手的事,过去那几日就老实做事。
就算是张昌言让人刁难自己,沈临川也没太放在心上,日后外派出去做县令也不失为一条出路。
沈临川刚开始借调出了户部惹了不少人眼红,知道他得罪了张尚书之后纷纷对他投来了同情的眼光。
沈临川也只是无奈摇头,这安平县主怕是话本子看多了不成,好在沈临川去户部半个月之后就回来了。
过了年大家都忙碌了起来,张小意赁了间铺子依旧和他爹开医馆,小哥儿女娘行医的少,张小意日日挺忙的,罗青团儿就留在医馆里玩。
周宁也托了房牙子开始找铺子,京师热闹非凡,就算是条小街小巷都有不少的铺子,随处可见哥儿女娘在做活计。
脚店沽酒的年轻妇人,拎着篮子卖杏花的小哥儿,挑着担子卖针线彩线的婆子,还有登门卖货的卖婆,多是卖一些珠花首饰香粉胭脂之类的。
风气比小地方开放了不少,周宁找起来铺面也快了不少,只等着两个小家伙周岁之后就把铺子给张罗起来。
沈临川的书册重新排序的活计也做得差不多了,从户部回来之后只剩下一些污损的典籍需要修补抄录下来即可,文殊院这么多人呢,慢慢来就是了。
“老师说得那本《山野清贡》倒是颇有趣味,听闻前朝繁盛的时候万国来朝集市更是通宵达旦,可惜,不能愧见当时一二。”
余逢春捋了捋胡子,“上面记载的美食倒是可以让御膳房琢磨琢磨,春光正好,邀上几个好友也是难得的风雅。”
景和帝二人身着便服进来了,两人课上提起前朝隐士所做的《山野清贡》一说,这会儿日头正好,索性一道过来了。
两人进来的时候文殊院的上上下下正忙着把最后一架书给整理了,看见景和帝来了忙惶恐地过来请安。
景和帝摆了摆手,“忙你们,找个人过来帮朕找本书就是了。”
孙世安头一个站了出来,“臣带陛下过去。”
景和帝点了点头,孙世安满心欢喜地带着两人进了文殊院内,景和帝有一阵没来文殊院,再进来不由吃了一惊,“这文殊院倒是比之前雅致了不少。”
“文殊院多年未动,臣想着索性带着文殊院的众人把书册给重新整理了一遍。”孙世安说道。
景和帝点了点头,“倒是恪尽职守。”
余逢春撩起眼皮看了一眼孙世安,这小子倒是会抢功,若不是他和唐明世交好怕也被混弄了去,老唐修补古籍的时候有地儿拿不准主意,还和他商议过一二呢。
景和帝随手拿了一本书册,只见现在文殊院内的书册都不用之前笨重的盒子了,改用锦缎做了书匣,既漂亮又雅致。
只见书匣的正面是相合的如意祥云图案,两片祥云相切合,打开就能看见里面的书册,“唐掌院费了心思的了。”
余逢春乐呵呵说道:“那陛下就不知了,年前唐明世可是坐在户部撒泼这才要了些银子,要不然也不能弄这么漂亮。”
孙世安也在一旁称是,“文殊院重新排布了书册放置的位置。”
景和帝又问了书脊上的奇怪的文字是什么,孙世安哪里答得出来的,只说是简化的数字,这样编成号之后更好写一些。
景和帝来了兴致就问孙世安这本书上的数字是什么,孙世安面皮涨红,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景和帝一向随和,只当他是没记太牢。
余逢春懒得见这人过来邀功,索性说道:“陛下要找一本《山野清贡》的书,你去替陛下寻来。”
“是。”
孙世安赶紧退下了,在外人看不见的地方擦了擦额头的汗,这事是沈临川一手办的,他哪里知道那些数字怎么念啊!
这会儿陛下让找书呢,又着急忙慌找去了,一头雾水地在里面乱转,最后喊了杂役帮他一块找。
余逢春都比孙世安记得清楚,拿着书册和景和帝说了起来都是怎么念的,景和帝点了点头,“确实是比之前的数字好写好记了不少。”
“我听唐大人说这叫小写,之前的叫大写,也好区分,是文殊院一个叫沈临川典籍从古书中发现的。”
景和帝记了起来,“沈临川,不是去年的探花郎?”
“陛下好记性,是去年的探花郎,现在在文殊院做典籍。”
“朕记得他,生得一副好相貌,听宫里的人说他游街的时候掷花满怀,惹得不少小哥儿女娘争相打听可否婚配,安平县主还闹了几场呢。”
“这探花郎呀,他当得起。”
景和帝想起了什么小声问道:“我听说那沈临川是入赘的?”
“是,听说他家夫郎是杀猪家的哥儿,相貌生得,生得不似小哥儿,沈临川珍爱异常,当初还是个小童生的时候和他家夫郎当街卖肉,同僚邀请喝酒也不大爱去,说要回家养孩子去。”
宫中有时候没什么乐趣,景和帝身旁的小太监就会和他说些宫外的新鲜事,去年沈临川刚中探花郎的时候,在京城可以说是风头无两,就连景和帝都听闻了一二。
景和帝被勾起了兴致,“倒是个性子纯善的人,你说这重新整理书册的事,是沈临川提出来的?”
“我也是听唐明世说的。”
两人正在说话呢,孙世安很快就捧着书册回来了,“陛下,找到了。”
景和帝抬眼一看,见这人一头的汗,若是熟知书院布置的人怎么会找这么久,景和帝微微沉下了脸把书册给接了过来,打开一看之间里面的书册糟污一片,都发霉了!
景和帝冷哼了一声,吓得孙世安腿都软了,“这书多久没有翻新了。”
余逢春也呵斥了一声,“怎么能拿这种书给陛下!”
孙世安拿到书压根没有打开看,哪里知道里面的书都已经发霉了啊!连连磕头解释道:“这些都是沈典籍在做,下官早就吩咐了他早日修缮,谁知道他竟懈怠至此,请陛下恕罪!”
“叫沈临川过来。”
身后跟着的小太监赶紧喊人去了,沈临川正和杂役对着最后一架子书呢,刚就听闻景和帝来了,他在后面没来得及见驾,不知道突然喊自己做什么。
沈临川跟着去了,撩起官袍规规矩矩行了礼,“臣沈临川,见过陛下。”
孙世安暗中欣喜,这些事本就是沈临川的分内之事,原想抢个功在陛下面前留名,没想到弄巧成拙,那也是他沈临川的活,不干他的事。
“起来吧,看看这书,可是你失职。”
沈临川接了过来,这本《山野清贡》既不是名家大儒所做,也不是什么有名的书册,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这才发了霉,哪知道景和帝心血来潮给翻了出来,好在前些日子所有的书册都已经清点完毕。
“臣和同僚前一阵已经重新抄录了一份,只是没来得及替换,臣失职。”
孙世安握紧了拳头,没想到沈临川竟然已经抄录好了!
沈临川唤了杂役去书案那去取,没一会儿一本重新抄录的书就送了过来,景和帝面露笑意,这沈探花差事做得不错。
景和帝点了点头,没说什么,只是拿着书就走了。
孙世安有些恼怒,“已经抄录了一本,为何不放进去!”
沈临川有些莫名地看着他,“孙大人,我未卜先知不成,文殊院这么多本书,我哪里知道陛下就单单拿了那本,若是你有心的话,也应该知道文殊院破损的书册都已经补得差不多。”
沈临川不在搭理孙世安,脑子有病似的,原本以为是个心机深沉的,哪知道和孙世平没差上多少。
沈临川下午依旧在整理书册,这一阵在文殊院整理书册抄录典籍,也涨了不少的知识,眼瞅着到了半晌了,沈临川想起昨儿带回家整理的一些文稿落在了马车上,这个点儿也不知道他爹来了没有。
沈临川索性去外面瞧瞧,要是他爹来得话就拿下来一道给装订好了。
沈临川来门口一看他爹竟然来这么早,抬脚走了过去。
“哎,周大,往旁边让让,就这个地儿有点日头,你全给占了去。”
现在虽然已经开了春了,但墙角的阴凉地依旧冷,接人的马夫都喜欢占有日头的地儿,暖和。
周大有些不乐意,“那一边不还有。”
“不是,你没听见小爷说得话呀,你拉着马去那不成了。”
周大只好跳下了马车,这家是从七品检讨家的马车,周大不想给他家哥儿婿得罪人了,跳下了马车就要往旁边拉拉。
沈临川沉着脸过来了,“何故如此欺负人!”
那小厮一看是个穿官袍的大人忙下来行了个礼,“是他先占了我的地儿的。”
“我分明看见是这辆马车先占着的,你不过刚过来而已,怎么就占了你的地儿了。”
周大怕沈临川因为自己得罪人了,忙劝道:“没事没事,我往旁边拉拉就是了。”
“你是谁家的小厮?”
“小的是郑大人家的。”
“郑大人?”
小厮连连点头,“是是是,郑检讨郑大人家的,大人您见谅,我拉过去就是了。”
“爹,你怎么来这么早,离下职还有好一会儿呢。”
沈临川一声爹喊得周围的马车小厮们都看了过来,爹?这年轻人穿着官袍,看品级虽然不高,但哪成想这周大是这位大人的爹啊!
刚才那位小厮更是吓得一头冷汗,这,这,谁家大人让自己亲爹过来当马夫啊!
“在家没事就先过来了,临川,你咋这会儿出来了?”
“爹,我早上放马车上的文稿忘记拿下来了,想出来瞧瞧爹在不在。”
“哦哦,爹没动马车上的东西,你看看在不在。”
沈临川拿了东西就下来了,“爹,辛苦您在等会儿,我一会儿就下职了。”
“哎哎,你快去忙。”
沈临川拿着东西走了,只是眼神扫了一眼刚那欺人的小厮,吓得他一头的汗。
翰林院内有不少清闲的职位,不少大人早早就下了职了,门口不少马夫小厮来得都早,时常聚在一起说着闲话。
有人识得沈临川,见人走了过来凑个热闹,“周大叔,这沈典籍是你儿子呀?怎么没听你说过啊?”
“是我家哥儿婿。”
众人看周大的眼神都不一样了,那沈探花也是去年满京城的风流人物,都知道他是那入赘给了杀猪家的哥儿。
有时候大家伙儿聚在一起还说起各家大人的阴私,说沈临川必是心里不服气,又说他家夫郎肯定貌若无盐,以后飞黄腾达了肯定会在找了美貌的小哥儿女娘的。
周大每次也都是乐呵呵地听着,哪知道竟然说道了正主的头上啊,再看周大的时候带了几分心虚。
刚才那郑检讨家的小厮过来不停地作揖,“周大叔,周大叔,小的有眼无珠,不知道你是那沈大人的爹,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您别和我计较,千万不要让沈大人说上些什么。”
这小厮边说边轻打着自己的脸,周大连连摆手,“我家哥儿婿不是那样的人。”
那小厮这才惴惴不安回家去了,虽然这郑检讨的官职比沈典籍的大,但他只是个小厮,那周大是人家的亲爹啊,若是沈典籍告上他一状,他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
沈临川下职就出来了,接过周大手里的马鞭,“爹,你坐上,我来赶马车。”
“哎哎哎,怎么能让你赶马车,你这还穿着官袍呢,哪有大人赶马车的,让人笑话。”
“那又如何,你是我爹,我给您赶个马车不是天经地义的。”
这会儿不少下了差的大人出来,沈临川执意赶马车,从周大的手里接过马鞭坐了上去,周大心里说不出的感动,知道这是他家哥儿婿帮他出头呢。
第134章 134 升迁
周大不在乎这些, 不过是因为他家官职小,平日里对一些大官家的马夫挤兑两句,他也没放在心上,不想给他家哥儿婿惹上麻烦。
“爹, 快些上来, 宁哥儿在家等着呢。”
周大连声应了赶紧坐了上去。
众目睽睽下, 下差的大人看着身着深青色官袍的沈临川赶着马,反倒是他家的马夫坐在了车上。
一位大学士一脸的惊讶,问自家的马夫,“这马夫怎么让他主人家赶马车,倒是头一次见。”
这日日都是同一个时辰下差的, 众位大人对各家的马夫也都眼熟上几分,周大又生得高大, 很好认是谁家的马夫。
马夫说了今儿发生的事, “哪知道那郑检讨家的马夫欺负周大叔,刚好被沈典籍给碰上了,沈典籍气不过就亲自赶着马车带他爹走了。”
“沈典籍的官职小,这各家的仆从有的看人下菜碟,有时候就欺负人, 周大叔脾性好,有时候言语说上两句也都是应和着,今儿偏巧被沈典籍给碰上了。”
那大学士轻笑了一声, “这沈大人倒是个性情中人。”
沈临川赶着马车朝家走去,倒不是他是个性情中人,而是他护短,家里人不许外人欺负上分毫。
“爹,现在家中有些粗活需要有个汉子来做, 爹日日过来接送我当差辛苦了,我另外寻个马夫。”
周大知道他家哥儿婿这是怕他受委屈了,“不急着找,等暖和了再说,这找个马夫一个月少不得要花上几两银子的,爹闲着也是闲着,这银子就当是爹给挣了。”
“爹……”
沈临川还想劝劝,话都没说完呢就被周大给打断了,“不过是言语刻薄了两句没啥事,等宁哥儿的面馆开张了,到那时候再找也不迟。”
“行,听爹的。”
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沈临川换了个笑脸,远远就听见院子里传来的笑声,沈临川牵着马车进了院子,周宁看见他回来很是欢喜,“沈临川,你瞧瞧,小煜快会走路了。”
只见周宁护着周小煜在地上走了两步,周小煜跌跌撞撞走得不稳当,往前一跌落在了周宁的怀里,觉得好玩咯咯笑了起来。
沈临川也很是高兴,“小煜这么厉害。”
看见沈临川回来了,周晏晏也划着学步车过来了,伸着小手啊啊要抱抱,沈临川下手把人给拎了出来,“啊,晏晏是不是也快会走路了。”
院子里很是热闹,天暖和一点两个小家伙也穿得薄了一些,就特别喜欢动,现在都不乐意往床上躺了。
第二日依旧是周大把人送去了翰林院,不少大人纷纷看向沈临川,沈临川面色如常进了翰林院,外人爱怎么看怎么看,他做好他的事就行。
一早不少翰林院的大人都听说了昨儿的事,读书人重视脸面,哪有亲自穿着官袍赶马车的,不少觉得沈临川性子纯善,纷纷夸赞了起来。
那姓郑的检讨一来不少人纷纷看了过来,郑检讨一脸的莫名其妙,还以为自己衣冠不整的,还下手理了理官袍,哪知道还有人看着他呢。
还是他的好友过来说了是因为什么,郑检讨没有放在心上,一来他是从七品,可比沈临川的从八品高了两级呢;二来不过是马夫间争辩了两句又不是什么大事。
“郑大人,你要不要去向沈大人道个歉,现在翰林院不少人都知道了昨儿的事。”
“无妨,我下了差让马夫去磕个头就行了,又不是什么大事。”
郑检讨该做什么做什么去了,虽然他不在文殊院,但他官职可比沈临川高,一点小事罢了,他算起来还是沈临川的上司呢,哪有上司给下属赔不是的。
沈临川依旧兢兢业业地翻新一些书籍,就算是没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若是懒散懈怠,那什么时候有出头之日啊!
昨儿面见了景和帝,沈临川拿不住景和帝的态度,但让景和帝记住自己是件好事。
沈临川静下心抄录,一个面皮白皙的小太监过来传口谕,“传升上口谕,沈临川接旨。”
沈临川笔下停顿了一瞬,从容地放下了毛笔起身接旨去了,“圣上口谕,着沈临川升任翰林院编修,可御前行走。”
一同跪听旨意的翰林院同僚一脸的惊愕,文殊院算是个不大好升迁的地儿,沈临川来了文殊院不过半年,竟然从一个从八品的典籍升到了正七品的编修!
这可是连升了三级啊,翰林院还没有哪位大人升任如此之快!
沈临川也错愕了一瞬,竟然升了三级。
传旨的太监笑着说道:“沈大人请起,圣上还另外赏了三月三的杏花宴,还许您带着家人一块去,圣上听闻您家中有一对小儿,让带着一块去呢。”
“多谢大人了。”沈临川行了个礼。
传旨太监摆了摆手,“大人客气了,那是您呀入了圣上的眼。”
传旨的太监又没有指名道姓的训斥了两句,文殊院的众人心知肚明,这是在说孙世安呢,昨儿是他接的圣驾,孙世安跪在后面一头的汗,完了,他和张翰林家的婚事正在商谈中,这下彻底完了!
沈临川一下子连升了三级,虽然只是个正七品的编修,翰林院不乏五六品的大学士、侍讲这些,但能短短时间连升三级还只有沈临川一个,而且还格外赏了御前行走,特例让去参加三月三的赏花宴!
郑检讨也听说了这个消息,惊得站了起来,“什……什么?升了三级!”
“可不是啊,我劝你去给沈大人说些好话,那毕竟是人家的爹啊。”
上午的时候郑检讨还一脸无所谓,不过几个时辰就变了天了,郑检讨举起袖子擦了擦汗,这沈临川现在圣眷正渥,虽然连升了三级,但也不过是个正七品的编修,竟然能去参加杏花宴!
郑检讨忙去文殊院找沈临川去了,态度很是谦和支支吾吾提起昨日之事,沈临川只是给倒了杯茶,“郑大人客气了,不过是言语争执了几句,不必放在心上。”
郑检讨连声说是,这话沈临川能说,他不能说啊,自家马夫欺负了人家亲爹,听说沈临川读书还是人家供得呢,这可不就是亲爹啊!
“郑大人也无须迁怒了那马夫,老百姓讨生活不容易,不能因为两句话就让人家失了活计,都不容易。”
郑检讨连声说是,说自己马夫也太鲁莽了些,郑检讨怕沈临川因此记恨自己,刚心里就在想今儿就让人滚蛋了去,哪知道沈临川开了口,只能给留了下来。
沈临川看起来并没有生气,和郑检讨喝了会儿茶就把人给送了出去了,郑检讨回去还和他好友说沈临川性子好,竟然一点都没有生气,还出言保下了那马夫。
沈临川只是觉得没必要和一些小人物一般见识,若是因为昨儿的事,郑检讨赶了那马车走,有心之人不知道怎么编排他呢,说不定轮到说他仗势欺人了。
沈临川连升了三级,不少人过来恭贺,沈临川谦虚地应和着,他也知道,虽然自己官职低,但得了圣上的青眼。
周大依旧早早赶着马车来到了翰林院门口,一旁的小厮忙给让了个好位子,“周大叔,来停这。”
“多谢了。”
不少马夫围上来恭贺,“周大叔恭喜了,恭喜了。”
周大一脸的迷茫,“喜从何来呀?”
“沈大人升了翰林院编修,还赏了参加三月三的杏花宴,您不知道?”
周大哪里知道的,他刚停好马车这些人就围了上来,呵呵笑了两声,“那挺好的,挺好的。”
别看大家都是各家的马夫,但消息都极为灵通,周大不疑有他,没想到他家哥儿婿这么快就升了官职了,倒是好事一件。
经常欺负周大的郑检讨家的马夫瑟瑟发抖,他哪里知道这周大是沈探花的爹呀,他要是知道哪里还敢欺负周大啊。
这下好了,他昨儿欺负人被沈大人给撞见了,今儿沈大人就连升了三级,比他家郑检讨的官儿都大呢,他肯定完了!
沈临川下了差就出来了,围在周大身旁的马夫也都赶紧散开了,只是偷偷看着沈临川。
“爹,来了。”
“哎,上车,走,回家。”
沈临川笑着上了马车,等马车走了一阵了周大才问道:“临川,刚听人说你升了官职了?还有能参加那什么杏花宴?”
“嗯,升了,三月三陛下格外赏了杏花宴,到时候能带上宁哥儿一道去。”
“这可是大喜事一件,一会儿爹去买坛子酒去,咱家今天好好庆贺一番。”
“好。”
郑检讨也下了差,马夫噗通一声就跪了下来,“大人,小的知错了,以后一定好好做活儿,您千万不要赶我走啊,求您了!”
郑检讨也知道他是因着什么事,“起来吧,以后少这么刻薄,原是想赶了你去的,沈大人开了口,怜你日子过得也不容易,我还没说要赶了你去,人家就先说让留下你。”
马夫这才松了一口,又磕了两个头,“多谢大人,也多谢沈大人,小的以后再也不敢了!”
“起来吧,起来吧,人来人往地像什么话。”
马夫赶紧起来了,心里念叨着多亏了沈大人开口了,要不然他的活计儿可就不保了,他拿什么养活一家老小啊!
沈临川回了家给周宁说了这事,周宁也高兴不已,升官是好事呀,“那杏花宴是什么,我不大懂京城的规矩,别给你丢脸了,要不然我就不去了。”
“去,陛下那日也会带着后妃参加,陛下还特意说了让带着晏晏和小煜去,还有一阵呢,大嫂年前不是送了不少的衣裳,刚好省得给两个小家伙做了。”
周宁啊了一声,“陛下也要来呀。”
“嗯,在皇家的别院里,我也没去过,咱一道去长长见识去。”
沈临川升任了编修,就跟着一道编纂国史起草诏书,虽然官职不大,但可是天子近臣,在翰林院也越发忙碌了起来。
升了官职之后先摆了桌酒请亲近的同僚一起庆贺,没多久就是二月二两个小家伙的生辰,沈临川也是头一次在京城,这办席面的事一头的雾水。
还好家中嬷嬷是自小在京城中长大的,听沈临川和周宁商议要请厨娘借桌登,他们初来京城也没有同族的帮忙,还得找一些端酒菜的小厮丫头。
嬷嬷听着哎呦了一声,“沈大人这办席面哪有需要这么麻烦的呀,这京城中有茶酒司,专做那宴席的,桌椅板凳、器皿合盘一应都是俱全的,还有那专管饭食酒菜的厨司,就连那下帖安排坐席、尊前执事的白席人都有的。”
“那倒是能省不少事。”
沈临川没想到这京师中竟然有和现代差不多的专办席面的地儿,而且就连招待这些事都有专门的人做。
周小煜和周晏晏的满月酒那会儿是回了乡下办的,请了厨娘,桌子板凳碗筷,摘菜洗菜切肉都是同族人家帮忙弄得,上菜的时候族中年轻男子一人管上几桌上菜,在乡下各家各户历来都是这样办红白事的。
“那价儿可贵?”周宁问道。
“郎君放心好了,这看各家宴席的规格了,多了少了到时候商议就是了,那几个菜几个盘的,冷菜热菜果子蜜饯什么的,一样都是能商量的。”
周宁也觉得不错,倒是省力了不少,就让嬷嬷去帮忙请人来家商议去了。
茶酒司的、厨司的还有白席人都过来了,沈临川三人和他们坐在一道商议了起来,厨司的问了沈临川的职位大小和预算,列了菜单给沈临川看,若有不和心意的改就是了。
厨司这边订好了菜单,白席人问了大概要宴请多少人,他们管下请帖,到时候招待客人,这些都不用主家操心了,沈临川在京城也没认识多少人,除了亲厚的罗青山和叶景兰,就剩下翰林院的同僚的,差不多七八桌就成了。
都订好之后,茶酒司最后订下要用多少桌椅板凳碗碟器皿之类的,倒是不大一会儿功夫就给订了下来。
送走了人,就连沈临川都感叹,“这在京城中办事就是方便。”
只要和人家说好就成了,其他都一概不用管了。
办周岁宴的头一日茶酒司那边就送来了桌椅器皿这些,厨司也送来了采买的点心蜜饯新鲜蔬菜这些。
到了办周岁宴这天沈临川他们一早就起来了,给周小煜周晏晏换了两身喜庆的红色缎面菱花纹小薄袄,头上带着虎头帽,两个小家伙一黑一白的甚是可爱。
罗青山和张小意一早也过来帮忙,一看都有专门的人管着呢,张小意也是这会儿才知道京城中原来还有专门办席面的呀!
张小意带着罗青团儿和两个小家伙玩,这会儿两个小家伙放在高栏摇椅里玩呢。
没一会儿邀请的同僚就陆续过来了,沈临川刚升任编修不久,上次庆贺的时候没请几个人,也就罗青山叶景兰还有文殊院的几个同僚。
这次也就是之前的老同事和现在的新同事,置办了八桌,还多备下了两桌,沈临川想着六桌应该就用不完呢。
第135章 135 周岁宴
沈临川在院子里招呼客人, 都是携家眷过来的,院子里很是热闹。
妇人夫郎都进屋看看小孩子,看见两个可爱的小家伙不停地夸赞,“哎呦周郎君可真会生, 这哥哥活泼, 弟弟文静。”
不少人都听说过周宁的名号, 去年因为知道探花郎的夫郎是杀猪家的哥儿。
这各家说小话的时候议论纷纷,都觉得搭这探花郎着实高攀了些,还有人说估摸着长得丑陋,要不然也不会到了十九也嫁不出去。
今儿一见才知都是那些闲人乱说的,这沈大人的夫郎虽然身形高挑了些, 皮肤不那么白皙了些,但也生得极为周正, 若是遮了那眉尾的孕痣, 可不就是个俊俏的少年郎。
周宁不善应和,就脸上带着笑不停地点头就成了,还好有意哥儿帮着一道说着话,他这才觉得能喘口气,这京城的夫人郎君可真热情。
能不热情嘛, 沈临川连升了三级,虽然官职不大,但也能用平步青云来形容了。
沈临川原本以为来的人不多呢, 哪知道还有不少没发请帖的翰林院同僚过来了,白席人赶紧过来说这备下的席面不够,又是一阵慌忙,三家赶紧又着人送东西动使过来。
这会儿日头大了一些了,沈临川就让嬷嬷拿了学步椅出来, 把两个小家伙抱了出来,让同僚都见见。
外面热闹不已,周小煜又是个喜欢热闹的,早就想出来了,这会儿一放到学步椅上,倒腾着小脚就乱逛了起来。
周晏晏也坐在上面慢慢走着,眨着大眼睛东瞅瞅西看看也不认生的。
来的宾客惊奇不已,“这是什么东西,倒是很方便,这周岁小儿坐在里面行动自如。”
周小煜是个人来疯,高兴得不行,划着学步车就往人堆里扎,小脚闹腾的飞快,惹得众人哈哈笑了起来。
沈临川笑着说道:“这叫学步车,在如意坊那买的,现在满了周岁了两个小家伙不肯坐床上玩了,有了这学步车自己想去哪去哪。”
这东西稀奇,不少人都是头一次见,沈临川打了一波广告,特别是周小煜完美展示了这学步车的好处,家里有幼儿的都起了心思。
开席的时候足足摆了十六桌,比之前备下的席面多了一倍,吃饭的时候两个小家伙又换了宝宝椅,和沈临川周宁坐一桌,上面放个小木碗让自己吃饭,脏了换身衣裳就是了。
有人问道:“沈大人,你这椅子可也是在那家如意坊买的?”
“是呀,叫宝宝椅,专门给宝宝吃饭的时候用的,林木匠说能用到三四岁呢。”
“这椅子倒是好,明儿也给我家小儿买个去。”
学步车各家有适龄的小孩少,这宝宝椅可以买一个回家呀,谁家没有年岁小一些的小孩啊,这宝宝椅多好用啊,看沈大人家的小孩,不到周岁就能自己吃饭了,好用!
吃了饭又铺了席子,在上面放上了抓阄之物,周小煜哼哧哼哧就爬了过去,一手抓小木剑一手抓包子,惹得众人都哈哈笑了起来,“这小公子以后怕是个将才呢。”
沈临川也满眼笑意地打趣了句,“怕是个喜欢吃的。”
沈临川话音刚落周小煜就抓着包子往嘴里啃,周宁吓了一跳忙给夺了去,这小家伙手真快,现在还小吃不得这些。
周宁又放了周晏晏上去,周晏晏刚开始坐那不肯动,沈临川蹲前面哄了半天小家伙才爬了过来,什么都不看就单单抓了沈临川面前的官印,举着啊啊地就要给沈临川。
沈临川笑着给接了过来,“我们晏晏真乖。”
“呀,小郎君竟然抓了官印,难不成以后是个做官的?”
众人说着玩笑话,周晏晏被沈临川抱着怀里笑得开怀,沈临川低头一看嘴里有个小白点,以为是什么东西想下手给擦去了,擦了两下没擦掉,这才反应过来扎牙了这是!
席面到了下午半晌才散去,往来接送回礼都有白席人一应照顾着,送走了人厨司的洗了碗筷,酒茶司的拉了骡子过来拉桌凳。
最后核算下来花了三十两银子,各家送礼也不少,有三司照应着倒是给沈临川省了不少的力。
办完了两个小家伙的周岁宴,周宁的铺子也定了下来,趁着沈临川休沐一道去了林木匠的铺子去打些桌椅板凳。
沈临川和周宁一人抱着一个,两个小家伙又生得可爱,一个小子一个小哥儿,不少人纷纷看了过来。
林木匠正在柜台后面拨算盘珠子呢,看见沈临川来了呦了一声忙过来了,“沈大人来了。”
“林掌柜的生意看起来不错呀。”
林木匠乐呵呵笑了起来,“托大人的福,最近这一阵宝宝椅学步车这些卖得格外得好。”
林木匠那日也去参加了周岁宴,知道这都是沈临川的功劳,若不是他在那些大人里面帮自己说话,他这生意哪里有这么好的。
“我家夫郎要开间面馆,想托林掌柜的打上些桌椅,不需什么名贵的木柴,结实就成。”
“呦,那恭喜周郎君了,那面馆离这可近,我去瞅瞅去。”
“不远,隔了两条街。”
“那我去看看,沈大人放心,这里面要用的桌椅案子柜子的这些,我一应都给您做好了。”
“多谢林掌柜的了。”
林木匠跟着一道去了铺子,刚租下的铺子挺宽敞的,林木匠丈量了一下,“这地儿不小呢,能做上八张桌子呢,台面也要做。”
林木匠都给丈量好了,到时候打好了给送过来就成了,“沈大人给个板料钱就成。”
“不好占你便宜,按市面价都成,找林掌柜的做我们也省事不少。”
沈临川和周宁订好桌椅之后就带着两个小家伙逛街去了,买了不少的吃食儿还有小孩玩具,别管玩不玩,沈临川看中的就买买买。
周宁在一旁都觉得买得多了,“够了,现在还小哪里能玩得了这么多,那七巧板和九连环,他们两个哪里玩得明白的。”
“也不单是给他两完的,我两先玩,等我们玩完了在给他两玩。”
玩具也没说非要给小孩子玩呀,若是他和他家夫郎能玩,一份玩具四个人玩,那岂不是更划算。
沈临川晃着手里的七巧板,突然灵光闪光,“好宁哥儿,你可真是咱家的福星。”
周宁莫名其妙看着沈临川,“怎么了?”
“突然想起个好玩的,到时候让林掌柜的帮忙给做出来。”
“沈大人,周郎君,你们也来逛集市呢。”
来打招呼的是翰林院同僚的夫人,前一阵来过周岁宴,看见两人在买小玩意呢就过来打了声招呼。
周宁不记得这是哪家的夫人了,对着人家笑了笑,沈临川记性好,当即就寒暄了两声,见这位夫人身旁还跟着个六七岁的小丫头,还给买了个娟孩儿,小丫头拿着很是欢喜。
“沈大人也太客气了些。”那夫人笑着说道。
“一个小玩意罢了,我家晏晏也有个,刚买的,小孩子都喜欢这些东西。”
寒暄了两句就错开了,沈临川和周宁也逛得差不多了,两个小家伙也玩得高兴,扭着脖子来回地瞅。
别看现在只有十来斤不重,但抱着逛久了胳膊都酸,沈临川垫了垫怀里的周晏晏,“小家伙抱久了还挺重,宁哥儿你胳膊酸不?”
周宁点头,“小煜身上的肉都是瓷实的,是个实心的。”
听他家夫郎这么说,沈临川哈哈笑了起来,周小煜许是知道是说自己的,挥着小手呀呀两声表示自己的不满。
两人拎着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回家去了,沈临川一会去就拿出纸画了起来,他今儿买了七巧板,突然想起来既然七巧板能做,那岂不是还能做积木。
不仅能做那些简易版的积木,还能让木工雕刻成一片一片的,刷上各色的漆,能让小孩子自己搭成房子。
沈临川对建造房子不大熟悉,只画了些简易版的,林木匠是专业的呀,能让他做呀。
只不过是把建造房子的图纸给缩小,林木匠的木匠铺子能承接各种宅院建造,和他一说定是明白的,到时候又是一笔收益。
转眼到了三月三,景和帝在皇家园林设下了杏花宴,排得上号的王公贵族都会去参加,沈临川尽管连升了三级是个正七品的编修,但是没资格参加这杏花宴的,景和帝特许了才能进来。
一早周宁就起来,沈临川还想睡会儿呢就被周宁给拉了起来,“快些起来洗漱,别误了时辰。”
“早着呢,天刚亮,再睡会儿也不迟。”
周宁紧张了一夜,他头一次参加京城的宴会就是皇家的,让他怎么不紧张,上半夜翻来覆去睡不着,沈临川索性拉着做上了一番,周宁这才睡了过去,心里记着事呢,这一早就醒了。
周宁起来洗漱去了,沈临川也跟着起来了,先吃了早饭,又喂了两个小家伙,衣物什么的都是早早备好的。
参加皇家宴席呢,沈临川和周宁都新做了一身衣裳,两个小家伙的他大嫂给做好了,直接挑了两件漂亮的给穿上就行了。
沈临川的是一身宝石蓝色暗纹白色翻领直缀,内衬红色素布,腰间是皮革腰封,头上带着银发冠,衬得整个人风度翩翩。
周宁很是满意沈临川这身打扮,“原以为这么老成的颜色你穿着不好看,衬上红素布倒是极为相称。”
沈临川摇了下扇子,“还不是我家夫郎眼光好,给我挑了这么身好看的衣服。”
周宁轻咳了一声,“正经一点。”
沈临川还想对着他家夫郎多开会儿屏呢,笑眯眯收了扇子,“我给你束发。”
周宁地则是一身天青色的料子,里面内衬月发色绸缎,和沈临川身上的衣裳是同一个款式,连料子都是用得一模一样的,一看就是一家人。
周宁头上挽着玉簪子,他甚少穿这么华贵的衣裳,有些别扭地问道:“沈临川,我穿这个好看嘛,我有点黑。”
“好看,好看,好看死了,我现在都有点忍不住想把你往床上带。”
周宁轻打了一下沈临川,“别胡说。”
嬷嬷也给两个小家伙换好了衣裳,“大人,郎君瞧瞧怎么样。”
两个小家伙穿得红艳艳地很是讨喜,嬷嬷给周小煜梳了个满头髻,周晏晏的是三丫髻,不同的是周小煜头上用得是红绳,周晏晏用得是坠着珍珠的红发带。
“嬷嬷的手艺是极好的。”周宁夸了一句,两个小家伙的头发梳得又齐整又好看,平日里两个小家伙是不梳头的,这次去参加皇家的宴席呢就给梳了起来。
沈临川扶着周宁哈哈笑了起来,周宁杵了他一下,“笑什么,这不是挺好看的。”
“周小煜头上的发髻也太多了些了哈哈哈,像只小刺猬哈哈哈。”
周宁不满地说道:“哪里像刺猬了,我瞧着挺好看的。”
沈临川笑得停不下来,惹得周小煜也跟着傻笑了起来。
一切都收拾妥当,两人一个抱着一个崽上了马车,周大赶着马车给送到了金明别院,还没走到地儿呢,半路就碰见了不少华丽的车马,周大赶紧拉着马车避让让人家先过了。
听说这参加杏花宴的都是皇亲贵胄,这马车一驾比一驾华丽,就连下面提香炉的小丫鬟小哥儿都比他们清河镇的富家女娘哥儿穿得都好。
沈临川也撩着帘子往外看去,御道上车马迎门,走上两步就要停下来避让,他爹牵着马车生怕碰到了人家。
“爹,快到了,我和宁哥儿就在这下吧,前面人多不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