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道的人稍微晚一点,但也赶在了春耕前抵达。
春耕的李园十分忙碌,这一批新学生到了,李咎也没二话,全部赶到地里去了。
先熟悉熟悉将来他们主要打交道的对象,庄稼和土地;再练练干农活的技巧,毕竟得干一到三年的体力活;最重要的是淘汰掉其中不那么诚恳的、怕事的、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部分人。
不过这一次送来的学生总计八十六人,比第一次第一轮送来的人靠谱,基本上他们都对自己来到金陵后的主要任务有比较深的了解。李咎让下地就下地,让挑水担肥就挑水担肥,至少表面上做到了言听计从吃苦耐劳。
李咎每天算一算大家的工作量,最后春耕春播结束的时候挑了挑眉,最近的年轻人让人觉得很有希望。
春播结束后稍微轻松一点的日子,李咎便开始教他们如何架构一个技术站。
根据前人的反馈,实务课和通识科普课放到一起,都改在前期上课,这样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一边实操,一边运用所学的知识。
为了最大限度地学到东西,第二轮来的学生其实都已经提前预习了通识课的内容。
他们是经历了选拔的自愿前来的学生,绝大多数人出身底子都不算太好,对于不那么“正道”的知识也抱以万分的热情,预习的通识课知识掌握的很扎实。
这让李咎十分惊喜,简直要喜极而泣。
多少年来,除了黄致这些老伙计,还有柳包打听孔郡守辛秀才那样的大聪明,再没别的书生对他如此友善了!像京里的书生那样堵着他家的门互骂才是常态。
第一轮被派到金陵学技术的学生,被李咎送走了多少?绝大多数一轮学生甚至都是从护卫里挑选的大字不认得一个的文盲!
没想到这几年过去,已经有一些扎根在底层的书生认真学过他的“杂学”,认真听他授课。
如此善矣,至少李咎不用担心他老去之后杂学被埋进故纸堆。古代未尝没有优秀的先进的技术,但是因为人们不重视,一代人过后,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李咎带着那么多物资来到大雍,钱花完了也就完了,种子用光了也就用光了,最后只有知识才能传递下去。但若是没有人愿意学,那么这些知识就会像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的技术一样,消泯无踪。多年后他的墓志铭上会记载,他是城阳驸马,爵在丰郡侯乃至丰国公,他在青山金陵京畿等地抚民有功,他是个善良、正直的贵族……可这都不是他想留下的。
心情愉悦的李咎对着八十六个学生每天也都和颜悦色的。他本来就不喜欢摆架势,和邻家叔叔伯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们一到金陵还没来得及紧张就被拽去种地,种完地人也都熟悉了,对着这样的李咎也很难再产生生疏感。
于是大家的话题就海了去了,大到一方政务,小到隔壁花猫生了小猫撺掇李咎去讨两个来抓老鼠,无所不包。
终于有一天,大家围着池塘边的网箱啃着大棚里刚出来的早熟西瓜时,说到了岭北道正在轰轰烈烈推行的改税政策。
“……倒不能说不好,只是看着,也太艰难了。”这是岭北道罗歇府学生的带队人毛举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