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极度丰富的未来社会,都有大把的人不了解化肥的意义,何况是对肥料的作用感知有限的古人。
李咎寄予厚望的化肥技术分支,在其他人看来总是特别容易被忽略。
也确实化肥合成的实验是真的进入了实验室领域,仪器、器皿、刻度……把工业感的氛围烘托好了,导致一般人就更难理解。这么一堆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看上去阴森可怕,怎么和地里的庄稼扯上关系了呢?
其实不仅化肥技术已经走到了这一步,用于蒸汽机密封的树脂、兽骨胶,用于大棚的玻璃配方,用于制备种子的种子实验室……都已经差不多进入了实验室阶段。
李咎在金陵城郊又起了一个院落,尽量把通风口和废液池、冷却系统都预留了出来,这里就是将来的实验楼群。
在每个实验楼后面往外扩大概三十米,也是预留给实验室的,很多实验初步在实验室里做,接下来就要去场地实测,留这点儿空地说不定还不够,以后得把商业赞助体系也弄上,直接去狗大户的工厂和农场里上实验,不然等他离了金陵,还不知道金陵的这点儿实验地能保住多久呢。
除了买地建实验楼群,李咎又把现在的实验田略扩张了些,以为将来更多的技术站学生腾挪出地方。
第一批的技术站学生,除了北海都护府以及差不多远的安西等地的使者外,其他学生都已经毕业回乡。
看看这个春节的节礼洗地的情况,李咎感觉是时候建议开二轮技术站了。
二轮技术站可不是每个省道再派一地学子来求学那么简单,还有第一轮技术站扩张的意思。
李咎原本构想的技术站就有一个先学者帮助后学者,先进技术层层传递下去的路径。倘若第一批先学者传授技术时出现了问题,或者进展不如人意,李咎还得修订技术站的模型。
此时还得感谢去年大湾府那事儿,把很多地方的官员都吓破了胆。
绝大多数官员是偏怂的——他们拥有的太多,一旦被抓到失去的也太多,所以敢做小手脚,却绝对不敢闹出大事来。
大湾府的张郡守那么谨小慎微,只差没把律令翻烂,其实在官员中也算是胆子大的那一类。现在是治世,圣天子在上,朝廷百官勤勉,吏治还算清明,地方官喜欢多吃多占不假,却也不敢竭泽而渔。他们中有几个敢真的把平头百姓逼到杀人放火那程度?
于是至少近两年,各地忌惮李咎的存在,那么技术站还能安安稳稳地发展下去。再往后,得看进度如何,还得有配套的律令约束。
总之现在各地要么是真心想从技术站里学到点东西,盘活一方经济,要么是对李咎心生畏惧,反正不敢横加阻拦。
而距离江南越近,人们就越能感受到李咎的能量,就越信得过他的理论和学说。
于是北海都护府的人还没走,淮南道、岭北道、两江道、鲁东道的第二批学生已经前后脚到了。
淮南道和鲁东道根本就没有第一轮资格,李咎最先在这两个省开的实验田。好容易等到出口风要搞二轮了,他们甚至等不到朝廷出敕文,就先由当地官府预支了盘缠、口粮、月钱等,先把人送到了金陵。
而岭北道的夏刺史和李咎神交已久,最先启动二轮甄选。只因为这次派了岭北道最南部的罗歇府的学生前来,而岭北道是个很狭长的省,因此罗歇府的学生在路上花了足足三个月,到的比鲁东道的要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