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功在千秋万代(2 / 2)

对李咎来说,这是一件小事,城阳有动作,他就丢开不管了。

这件事恐怕还不如地里的庄稼来得让他紧张。

实验田也好,庄稼地也好,技术站也好,学塾也好,都在既有的轨道上往前奔跑,每年的目标和产出都有定数,丝毫不必李咎再劳心劳力地从中捭阖。

需要李咎出手的只剩下抄书、答疑和检查。抄书和答疑也是简单活计,李咎都干了十年了,唯独检查监督的活儿,是近些年才逐渐凸显出重要性的。

就和夏刺史之前为难的走私情况一样,技术站和各个联营会,监督手段低下而利润财帛动人心,稍微放松一点就不知道要被人弄去多少了。

从实验田和技术站里往自家扒拉东西的倒不能说都是坏人,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公家私家的概念,只有别人的和自己的,想让人们短短几年内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未免强人所难。现代地球的人能做到是因为人们有更远大的志向,更宏伟的目标和更高的道德标准。而大雍绝大多数人连生存问题都没解决,要他们考虑太虚无缥缈的东西,有点不人道。

李咎能做的也就是引入更强的财务监督手段了。

这一块儿李咎也是硬着头皮上的,他不过看得懂收支,又多了解些各地的情况,知道数据自然分布的一般定律,所以看得出来有些账目有问题而已,这都是依靠经验和地位在强行抓漏洞。要从技术上解决财务监督,其实得靠大雍简化版的精算师。

大雍有这样的人才吗?有。之前皇帝陛下从城阳府提拔的一个账房就是。小莲也是,杨大郎若是肯专心钻研,多半也能成;除了这些,还有户部很多老道的主簿,各地算粮草、物价的功曹……人是不少的,缺在一个系统地培训和教学相长上。

然而这样的技术人才全国都缺,李咎想像技术站那样把人集中到一起,基本上没可能了。技术站是别人来金陵学,而伴随着更先进的生产力和国营海贸而来的财务核查,恐怕会是刚好相反的传播路径。

恰在此时,朝中传来消息,今年秋收结束后要按照夏刺史提议的税法进行试点改革,试点就选在了定波港。

而负责在京城兜住这一次税制改革的人是三皇子。不过那时候他应该已经大婚开府,改称秦王了。

三皇子在户部顶住了方方面面的压力,财物人丁粮草算得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上下内外均称服,皇帝陛下遂起了心思,让他代为主持这次税法改革。

成了,不必多说,功在千秋万代。败了……那也就是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