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和李咎在忙碌之中又抽出空来,委托一路往京畿去的驿站、行商、官差等帮忙打听杨青娥的消息。
事实上这姑娘也的确正往江南而来。
她虽然天真烂漫不知人间险恶,却不是呆蠢好骗手无缚鸡之力的娇弱女子,吃了两回亏,她就知道怎么办了。
恰好她遇见从北海都护府前去金陵求学技术站的使者。
这北海都护府出了名的大杂居小聚居,百姓中倒有一半是番邦来定居的人,汉化虽然很溜,对中原却不算特别了解。这一队使者也是如此,凡五十七人,倒有二十六人是番邦和番邦混血。算人头,能认得字儿的不过十四五人而已。他们来金陵路上已经听说金陵李园授课分三级,为了节约时间多学点东西,他们提前请了先生,一路行来一路恶补,争取到李园时可以少花时间在基础课程上。
北海都护府的使者里有三分之一是女子,及到了关内,就难得遇到愿意教女子的先生。且他们请的先生多数只能教一段路,再远也不肯跟了去,沿途换来换去到处寻摸,也颇让人心烦。
那日在河庆县,杨青娥帮着其中几个逛街的女孩子躲过了拐子的坑骗,便和北海都护府的使者结交了。
得知她们要去金陵李园求学,杨青娥便暗忖:“今回京也是被两个杨家太太折磨,但若在外游荡不找个地方停驻,怕是这点钱也经不得花销。且小莹、小玉几个也是娇滴滴的姑娘,总不能就这么在外面胡混。听闻城阳公主和驸马极好,他二人都是温和宽大的性子,何不去投奔了他们?即便不通姓名,只借李园的机会暂且躲过这一劫,怎不比在外漂泊的强?若在江南得遇上如意郎君,我还可请城阳姐姐帮忙压制家里两个不着四六的妇人。此地离金陵不知几千里也,我的盘缠就那些,车马住宿伙食,岂能样样俱全?何不与北海人同去?借他们车马便利,还可护身以防宵小。”
如此想来,杨青娥主动提出教她们中原、江南的文化,两边一拍即合,杨青娥就做了北海都护府的女先生,一路教课一路南下。
这一路就顺风顺水得多了,当然也就和李园打听她下落的商人、捷足擦肩而过。
杨青娥和北海都护府的人抵达李园的时间又是一年初冬。
“十月里,江南还这么暖和,你看,那边儿还有海棠花开着呢!这难道就是四季如春地意思?咱们老家早俩月就要冻死人啦!”
“这是不是就是书上写的那样?因为我们在个球上,又是什么自转,又是什么公转,所以北边和南边光热不一样。南边儿呢四季温暖,北方呢冷热分明。”
“我觉得就是,这不就合上了么?因为太阳在南北之间来回直射,冬天直射南边,北边越往北就越倾斜,那,阳光就越少,当然就越冷了……”
来自北海都护府的尹阑珊、尹灯灯姐弟俩一到金陵地界就移不开眼,特别今年入秋来好几次回暖,内城更是温热,以至于海棠、桃花、樱桃花又开了几次,恰好落在他们这里看了个稀奇。
他们把李园杂学上听来的“知识”和目前所见做了个对应,虽然差着十万八千里,听起来却像是那么回事,还真强行扣得上。
正因为扣得上,他们才更觉得李园的杂学很厉害。常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李园的杂学就更厉害了,不仅能让人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还能让人知道不同地方的事到底是为什么。
他们在驿站住下等待两边交接,比较活泼的一些学生耐不住,就先跑出来到处乱逛了。
这一逛就逛到了最有意思的李园附近,恰好李园门外的海棠桃花开了几朵,他们便对着附近的几棵花树议论纷纷。
巧合岭南南道的书生路过,见她们一堆小姑娘小孩儿地扎堆在那叽叽喳喳,听了一耳朵,听出来他们是误解了书上的知识,情不自禁地解释道:“并非如此。四季如春的地方还要再往南一些,至少也得是‘回归线’附近。江南的地理位置更偏北,属于四季分明降雨丰沛,但是冬天不结冰的那么一圈儿。这里的春花秋开,是因为最近有了小阳春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