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第一百七十一章 办报 一脉相承
赵王氏作为弘瑞学堂的山长, 被一些自诩清高的学子上门踢馆不是一次两次了,甚至可以说是每三年一次的保留节目。
每次那些学子都是怀着高高在上的态度,想要教训弘瑞学堂这样“不知所谓”, 不教圣贤书的歪门邪道, 每次最后都是灰溜溜地离开。
今年因为赵王氏参加科举, 上门踢馆的人更多。
不仅有针对赵王氏本人的, 还有针对整个弘瑞学堂全体师生的, 更有骂上报纸的。
赵淩回来去见赵王氏……好吧,赵王氏就待在他家花房里, 低头写文章回应《神都周刊》上的骂战。
她抬头看了一眼赵淩,随意道:“昨天晚上什么时候回来的?起这么早不累?”
赵淩在她对面坐下:“戌时快亥时的时候吧。本来想早上回家蹭一顿早饭吃。娘你怎么这么早过来了?”
不用赵淩吩咐, 就有下人去给他准备早膳。
这几年他和窦荣长时间不在神都,偌大的家业当然不可能靠着来福一个管家来打理, 还是交到了赵王氏手上。
侯府人少清净,赵家现在都是米氏在打理, 赵王氏反倒更喜欢待在侯府。
赵王氏继续埋头写文章:“趁着小蝶那丫头没过来, 我早上过来偷几颗草莓吃。”
“噗。”赵淩一口茶勉强喝下去才笑出声。
要说野草莓刚被葛家商队带来的时候,确实稀罕了两三年;但现在草莓的价格虽然还是偏高,但已经不那么稀罕了。
赵婉蝶自己就弄了个花房专门种草莓,还培养出了两个新品种。
只是偷草莓这个事情, 在他们家是过不去了。
侯府太大, 下人们只是把早膳端过来都得走一段路。
赵淩就去看赵王氏写的东西。
一看,他就笑咧了嘴。
他还有不会写诗的短板,赵王氏可没有。
她还能写诗骂人。
赵淩看了之后, 只有一种感觉。
得亏那些读书人不修道,不然一个个都得道心破碎走火入魔。
过了一会儿,赵淩用过早膳, 赵家人也陆续溜达过来,连赵婉清也带着大女儿沈妆过来了。
赵王氏写完放下笔,觉得在报纸上骂人还觉得不够痛快,说道:“等我高中之后,得自己办一份报纸。”
跟着一起回神都过年的赵缙原本低头在看赵王氏发表的各种文章,困得脑子还不是很清醒,闻言下意识问道:“专门骂人的报纸吗?”
赵王氏抬手就给了他胳膊一下:“会不会说话?什么叫专门骂人的报纸?这群人读书把脑子都给读坏了,不是说咱们弘瑞学堂教的不是正经学问嘛,我就给他们看看弘瑞学堂教出来的东西。”
哦,这是要办学术期刊。
赵淩理解了。
弘瑞学堂的教的东西确实没那么多圣人言,普通百姓生活也不管,起码现阶段不用管什么圣人言。
圣人还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呢。
普通百姓首先要做的是吃饱饭。
弘瑞学堂教的东西从一开始就是就普通百姓谋求工作最需要的技能和技术。
这些从学校出去后真正参与工作的学生,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学习总结了经验,再把这些经验反馈给学堂。
有学生在参与工作有了一些积攒后开始创业的。
有社会上对用工需求比较大的作坊,不想或者自己没有能力培训合格工人,委托弘瑞学堂培训的。
弘瑞学堂一直奉行实践出真知。
这些“真知”是真正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百姓生活的,也是官员们、尤其是外放的官员们需要学习并且推广的技术。
只是过去的技术革新慢,现在的技术革新明显已经上了水泥官道,许多官员们的认知却还停留在小土路上。
赵淩就很支持赵王氏:“办!发表技术革新的文章,经过验证有效的给发稿费,每年评选几个最厉害的,给高额奖金。”
赵辰随口一问:“稿费多少?高额奖金是多高额?”
“一篇一贯?一年拿个一千贯出来当奖金?”赵淩随口一说。
赵缙脑子里简单过了一遍:“这得贴进去好多钱。”
赵淩说:“技术类文章应该没那么多,我们每期选主题,对应可以多印一些广告。譬如说第一期主题是纺织和印染,就选择介绍相关的技术,后面刊印用相关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哪里可以购买。这种广告就可以找愿意出钱的作坊和铺子收钱。”这样可能学术性没那么强,但是能科普,还能带动消费。
赵王氏听着觉得可行,刚想说什么,眼睛扫到赵婉清在伸懒腰,一个眼刀子扫过去:“功课做完了吗?还要不要给大壮做榜样了?这次乡试考了第几名,你自己说!还好意思偷懒。”
赵婉清没想到自己只是心血来潮陪女儿参加考试,竟然要受到这样的折磨。
但她敢怒不敢言。
她都三十多的人了,眼瞅着女儿都能说亲了,还得被母亲训,简直比以前在家当姑娘的时候还严格。
赵淩疑惑:“二姐不是考了第三?”很不错的成绩了。
说起来沈壮壮呢?刚才还在呢,怎么一眨眼就不见了?
赵婉清也觉得自己考得不错,奈何她娘不觉得。
“她以前在家读的书都不知道忘哪儿了。小蝶以前就在族学上课的那点基础,学习也不怎么认真,都考了第十。”要不是赵婉蓉现在在封地,作为王妃也不方便随意离开封地,她高低得让赵婉蓉也参加考试。
这次最后乡试前十名,有八名女子,让一群自负的男人都破了大防。
其实女子这么高的成绩,并不是说女子就真的就比男子读书要好,而是证明了良好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差距。
如今对子女教育重视的人家很少,哪怕是有条件读书的人家,基本就是把孩子送到书院,或者请个西席在家教。
别看赵淩以前年纪小的时候,出门只要碰到个长辈就要被考校功课,但像赵家这样,赵骅天天亲自盯孩子功课的是极少数。
而且赵家往来的都是些什么人家,哪怕是官员里都是最重视教育的那一拨。
通常一家人里,也就是重点培养上一两个孩子。
如果按照正常轨迹发展的话,赵淩和赵茂得到的教育资源肯定是远远比不上赵辰、赵缙两个嫡子的。
这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而是先生的精力就那么点,肯定是集中在一两个学生上更加容易出成绩。
很多人觉得赵淩名不副实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是在文华殿读的书,身为太子伴读享有最好的教育资源。
赵淩对那些诗词歌赋之类的不感冒,也不愿意花太多心力在那方面,对比的还是祝阳、米希这样的天才,偶尔会有一两句赵淩读书不好的话传出去。
不过说的人是开玩笑,听的人就未必了。
男子的读书资源都如此稀缺,更何况是女子。
想也知道这一科能够参加科举的女子,一个个能够接受的教育水平,超越了99%的大虞家庭。
不过前十的八名女子中,赵家占了三个,可见赵家是多么优秀,以及王家是多么重视教育女儿。
没错,王家。
王太后证明了王家女的武功;赵王氏证明了王家女的文才。
他们正说着,赵婉蝶溜达过来了:“小婶说我呢~”
她一张小圆脸上满含笑意,语气还带着少女的娇憨,跟他们一一打过招呼,坐到赵婉清对面,“清姐姐你这么努力,是怕会试输给我吗?”
赵婉清:“别说大话,你考一个试试。”嘿,她这不服输的性子!
赵婉蝶端起下人倒的茶水喝了一口:“考就考了。嘉珍和爷爷都给我复习呢。”
她以前在族学就学得不错,只是族学教的不深。
后来她和苏嘉珍成亲后搬来神都,苏家的家务简单,她没多久就学会了。
空下来的时间也没什么事情干,苏嘉珍备考,她就跟着在边上学。
她不好打扰苏嘉珍学习,但不懂的可以随时请教爷爷奶奶,也可以请教小叔小婶和堂兄。
后来生了孩子,老大启蒙的时候,她就跟着老大重新再学了一遍基础,老二启蒙的时候又学了一遍。
这次科举,她也没怎么复习,就是凑个热闹,没想到考出来的成绩还不错。
“哎呀,现在家里其他人比我还紧张。”赵婉蝶自己一点压力都没有,“大壮呢?”
赵淩觉得小蝶堂妹真的是最理想女儿模版,就喜欢女儿这样无忧无虑,听到她说大外甥女,也四处张望了一下:“不知道,刚还跟二姐一起进来的,一眨眼人就不见了。”
赵婉蝶立刻就站了起来:“大壮应该去骑马了吧?我也去!”
赵王氏看着她出去,笑着摇摇头:“走路还一蹦一跳的。”说着,她也站了起来,“我也得练练骑马了,不然到时候打马游街,我难道坐马车吗?”
一群子女就跟着赵王氏一起出去。
走了没几步,果然看到小姑娘在骑马。
窦荣给她牵着缰绳,沈兰在边上神情紧张:“大壮,要不你先下来吧?爹有点害怕。”
沈妆骑在马背上,不明所以地看向自己的父亲:“我不怕。爹你害怕就不要看,陪娘做功课去。哦,你就是个探花,指导娘功课还是差了点,娘已经有外祖母指导了,用不着你,你还是陪着我吧。”
小姑娘一脸“我不嫌弃你,谁叫你是我爹呢”的表情看着沈兰。
沈兰:“逆女!白疼你了!”
窦荣在边上要笑不笑的。
这算是一脉相承的“爹不行”,还是“探花不行”?
第172章 第一百七十二章 盘算 满意不满意……
赵茂是最后一个到的, 路上遇到了苏嘉珍带着两个儿子,耽搁了一点时间,跟赵英娘一家前后脚。
“哎呀, 我竟然比三姑姑都迟了。”
其实他们一家这会儿过来已经很快了。
赵淩、赵缙昨天晚上回来的时候都宵禁了。
赵缙一家是直接休息在尚书府, 当时赵骅和赵王氏都已经歇下了, 还是赵辰和米氏起来安排的。
赵王氏都是今天一早, 才知道三儿子一家回来的。
今天一早坊门开了后, 赵家派人过去通知赵茂,赵茂立刻就赶了过来, 早饭都没吃。
只是要带上三个孩子,乱七八糟收拾的东西多才慢了点。
赵英娘作势虚虚拍了他两下:“倒是会跟我嬉皮笑脸了。”对三个孩子招招手, “过来三姑奶奶这儿。”
三个孩子上来叫人。
又招呼苏嘉珍和两个孩子,一群人热热闹闹进门, 得到通报的赵淩和窦荣赶紧出门迎接。
都是自家人,不用客气, 进门先去用早点。
几个小孩子早上起来太着急, 过来睡了一路,用过早点才算清醒,立马像是打开了什么开关一样撒欢,跟着大孩子们一起去骑马, 撸猫撵狗。
瞬间, 整个侯府都热闹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窦桓夫妻俩也带着几个小孩儿过来了。
到下午,邻居家都知道窦荣和赵淩回来了, 纷纷过来串门,原本不带孩子的,也都带了孩子们过来一起玩。
大一点的孩子, 也带了点相亲的意思。
虽说成亲这个事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孩子们能够自己看对眼肯定是最好的。
这边的人家都知根知底,也门当户对,能够撮合成是再好不过。
赵家在朝中肯定是有支持有反对,但赵家若是作为亲家,那几乎是没一个不愿意的。
看看赵家的儿女,一个比一个出息。
尤其是这一次科举,乡试上赵家女可是出了大风头。
说女子无才便是德,那是君子对女子的降低要求。女子若是有才,那肯定是最好的。
谁不希望家中主母是个学识渊博的聪明人?
以前只知道赵家女擅持家,学识也不错,如今才知道赵家女的学问那么好。
赵家子也很不错,只是相对于赵家女,稀缺程度没那么高。
以上,只是长辈们的想法。
对于小辈们而言,想法就很单纯——长得好看!
赵家人本来就长得好看,娶的媳妇嫁的夫君也都长相不俗,生下来的孩子再怎么不会长,容貌也在平均线以上。
更何况,赵家孩子们都挺会长的。
头一回跟着来玩耍的林家人,都有些不知所措。
林家人不是窦桓妻子林氏的亲戚,而是赵婉蝶夫君苏嘉珍的父亲林屏一家。
林屏这次来神都,除了年底述职之外,还想着自己在象州同知的位置上已经待得够久了,听说象州知府要往上升,那他是不是也能往上升一升,想来神都运作一番。
另外就是想给适龄的孙子孙女找个合适的人家。
象州对于他们家,能够选择的门当户对的范围太小了。
他倒是没想到,一来就有这么个机会。
原本给小儿子娶了个乡野丫头,只想着他们小夫妻能安分过日子别多想就好,没想到竟然能有这番造化。
再看看侯府的气派,看看这些高门大户家的少年少女的言行举止,再看看被他严格管教的孙子孙女们,内心叹气。
哪怕吃穿上不输人,却都一个个的太规矩了,没了少年人的自信张扬。
林家孩子们显然也很想跟其他人一起玩,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去。
本来苏嘉珍和赵婉蝶的两个儿子虽然不同姓,但确实嫡亲的堂兄弟,可以带着一起玩,可惜双方岁数相差太大,总不能让几个十六七的去跟六七岁的一起玩。
好在沈大壮作为赵家这一辈里最大的孩子,在这时候发挥了作用,没多一会儿,就让林家的孩子们跟他们玩到了一起。
赵淩支使着人刚给自己扎了个吊床,就被沈大壮带了一群小孩给抢走,骂骂咧咧地告状:“姐夫,你能不能管管壮壮?”
破孩子力气忒大,差点一下就把他从吊床上推下来,得亏他身手还算敏捷。
沈兰相当得意:“哈哈哈,我家大壮就是好。”
赵辰在一旁说道:“妆儿一个姑娘家,你们还一口一个壮壮、大壮的,也不怕难说亲。”
沈兰不以为意:“我家大壮健健康康的比什么都强,人家爱娶病秧子就让人家去娶,跟我们家大壮有什么关系?”他瞧着自家花容月貌孔武有力的大女儿,露出一个老父亲的微笑,“将来我们家大壮还不一定嫁人,估计是要招赘。”
一般是独生女才招赘,不过沈妆这个情况……
赵淩和赵辰一下都想明白了:“确实。”
“招赘更稳妥些。”
“大壮这次没考乡试。院试的名次不错,将来当官的话,招个贤惠点的夫婿帮忙打理家务更好。”
沈兰认真打量着在大草坪上玩耍的少年男女们:“这方面的人比较难选。”
一般人家也不会宣传自家儿子贤惠能持家的。
他突然向赵淩取经:“你家平时是谁打理的?以后让我女婿来跟你们学学?”
侯府家大业大,管理家务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赵淩指指窦荣:“窦翊在管。我忙,他更有空一点。管理家务这些,直接跟二姐学不就行了。哦,姐夫,你也该学起来了。二姐往后可没那么多空了。”
沈兰一想也是:“没错。”
还好他们家没赵家那么大的家业,夫妻俩分工合作,应该也不难管。
赵辰倒是看向窦荣,感慨:“看不出窦翊一个小国公,竟然这么有耐心。家里那几个皮猴子,我这个亲爹都头疼。”
赵淩看着窦荣教孩子们骑马,放着孩子们各种作妖,眼里含笑:“嗯,他很好。”
赵辰看他的样子,看看周围没别人,小声道:“看来你是真喜欢他。本来想着当初是不是你年纪小被哄骗了,还想着如今新帝登基,你们就算不分开,也能纳个侍妾留个后……”他话还没说完,就见赵淩脸色黑沉,赶紧举起双手,“行了,我不说我不说。”
“切,我和豆豆跟你们才不一样。我们是要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赵淩鄙夷。
如今有两房妾室的赵辰:“……”
沈兰看兄弟俩气氛紧张,插科打诨:“水灵你以前还说要和抹布一生一世一双人呢。抹布呢?”
“在艾灸呢。艾灸完了还得推拿。到底上了年纪了,还整天不服老,早上爬树爬老高下不来,还是陆离上去救的。”
“还是你养得好。”他家的大胖小胖养了十五年,也已经算长寿了,“抹布都快三十了,竟然还能爬树。”
“它还能打架呢。昨天把虎先锋打了一顿。”颇有一种百岁老母亲教训八十岁好大儿的感觉。
下午比以往用膳时间更早地用了晚宴,免得晚了宵禁。
晚宴算是家宴,邻居们自然都回去了,不过只赵家在神都的亲戚也有许多。
林屏一家也留了下来,对沈妆是越看越满意,回去就问苏嘉珍和赵婉蝶:“听说沈家的大姑娘还没说亲?”
苏嘉珍一下就明白了:“是还没有,不过咱家就别想了。”
林屏原本笑眯眯的脸顿时拉了下来:“怎么?我们家还配不上了?”
苏嘉珍知道自己父亲的脾气,说话比较委婉:“不是配不配得上的问题,是沈家打算给妆儿招赘。”
别说招赘了,他还是他爹的亲生儿子呢,就因为跟了母姓,在家里活得像个外人。
他爹这种老古板,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孙子去给人当赘婿?
林屏一听,顿时就露出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沈家不是有儿子?怎么还给姑娘招赘?沈大姑娘有个秀才功名在身,已经能够嫁个好人家了,难道真要去当官不成?”
这话苏嘉珍都听不下去,更别说赵婉蝶了。
她是赵家最小的孩子,从小就受宠,也就是刚和苏嘉珍成亲的时候,有三个月时间在林家过得像个小透明,等到了神都之后,在苏家爷爷奶奶和小叔一家的照拂下,马上就恢复了活泼的性子。
她这辈子就没受过什么委屈,也当了好些年的当家主母,对这个相处时间不多的公公,直接就说道:“就您这想法格局,林家的孩子就配不上我外甥女。”
她去参加科举,确实是凑个热闹,但这会儿看着公公的态度,她的想法突然变了。
难道姑娘家考个功名,就是为了嫁好人家?
人话?
她公公就一个同知,一个从四品下,又不是什么多大的官。
她上她也行!
林屏气得还不知道怎么说儿媳妇,就见小儿媳一转身走了,顿时一口气上不来下不去的,胸闷:“你、你看看你娶的什么媳妇?”
苏嘉珍一脸无辜:“这不是您给我订下的亲事吗?”又补充,“我妻子挺好的,这次乡试第十呢,明年会试说不定比我的名次还要高。爹,您就放心好了。”
林屏气得手都哆嗦了。
他放心什么?
他放心被这不孝的儿子儿媳气死吗?
第173章 第一百七十三章 手炉 当家主夫……
赵婉蝶是个心里面不太能藏住事的性子, 隔天就跟赵淩蛐蛐了一通公公:“什么人啊。”
赵淩就把赵婉蝶带到书房,给她讲课:“来,考个状……”状元不行, 状元是赵王氏的, “考个榜眼, 吓死你公公, 往后当个比你公公更大的官。”
赵婉蝶顿时就捋了捋袖子, 准备奋战,刚坐下就怀疑地看着赵淩:“十三哥, 你跟我讲策论就行,诗赋不用讲。”
第一次发现宝贝妹妹有气人的天赋。
“闭嘴, 我讲你听着。”
“好的。”
赵淩的这个私人小课堂,很快就扩大了师生规模。
赵婉清为了备考, 干脆和沈兰暂时搬到了娘家住。
做先生的针对每个考生的情况进行多对一的辅导。
沈兰顺势接管了所有沈家的家务,忙得两头跑。
沈妆倒是关心了一下父亲:“爹, 你现在这样打理家务, 你同僚会不会笑话你?”
沈兰自己还挺乐呵的:“他们怎么样,跟我有什么关系?他们只有羡慕的份。”顿了顿,有些感慨,“这会儿有点像以前我刚成亲那会儿, 天天到大书房读书, 只不过我跟你娘反过来,当时是我考试,你娘打理家务。”
沈妆也有好几年混迹大书房, 对大书房很是怀念。
可惜后来外婆家搬走了,舅舅们也搬走了,现在的大书房也没了人。
“要是大书房还在, 我这次也能参加乡试,考个好名次。”
沈兰就笑她:“不是你在武艺上花了更多心思?”
“嘿!”沈妆不乐意了,“我那也是上课!四舅舅说了,强健体魄很重要的。”
“嗯,你四舅舅说的没错。”沈兰也觉得孩子们健康最重要。
他也试图习武,可惜没什么天赋,现在身体倒是比他那些同僚们好得多。
再看看他母亲和岳母,两人岁数差不多,可他母亲的状态明显比岳母差了许多。
他岳母瞧着还跟三四十的人似的。
“壮壮!休息完了没?换好骑装,过来骑马!”四舅舅人不知道在哪里,喊声已经响起。
赵淩其实没多少时间放在家里人的教育上,他还有工作要做。
转过年就要恩科,他这次虽然不是主考官,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逃不掉。
年底又是吏部最忙的时候,右侍郎白川毕竟年纪大了,哪怕脑子依旧清明,精力到底不如年轻人。
赵淩去年回来的时候,还是三个学生轮番给他当小助理,今年回来天天带着三个人一起到吏部。
三个人的工作能力比吏部的很多官吏都要强,和赵淩也配合默契。
只不过赵淩还觉得不够,干脆把太子顾恒也给抓了壮丁。
作为太子,本来就该熟悉整个朝廷的运作。
只是众人没想到,年纪不大的太子,过来竟然不是看个热闹,而是真的能干活,还能干不少活,比新科分到吏部的进士们利索多了。
好不容易忙到年底把工作做完,赵淩才算是松了一口气,看着小吏们糊了浆糊给衙门贴封条,把手炉递给旁边的白侍郎,感慨:“我明年再也不那么早回来了。”
白侍郎早上带出门的手炉早就冷了,也没重新弄暖和,不客气地接过赵淩的手炉,拢在暖手捂里:“说什么气话?你明年得早点回来,我把活都留给你干。”
两人正说着,两家的马车到了。
白侍郎坐上车,跟赵淩摆摆手就走了。
窦荣等白家的马车走了,才从车上下来。
赵淩略微惊讶:“怎么刚才不下来?”
窦荣的精神不是很好,走到赵淩身边,就拉起他一只手,偏头靠过去:“懒得打招呼了。教那群小鬼,真恨不得一个时辰打三顿。”
临过年,一大家子人往来更密,尤其今年还打算一起回泸阳县去。
大人们要不就是忙着备考,要不就是忙着收拾回乡的东西,孩子们全都托管在侯府。
窦荣本来觉得无所谓,完全没料到一群孩子在一起能有多疯。
这才没几天,他已经感觉心力交瘁。
几个贴封条的小吏一直拿眼梢偷偷瞧赵淩和窦荣,以前也见过窦荣,只是通常就是过来一起吃个饭,或者接个人,没想到竟然人高马大的还会撒娇。
古往今来,辅导孩子功课是最让家长崩溃的事情,没有之一。
赵家孩子们读书好,也不全是一点就通的天才,得先生耐心辅导,细心解说。
尤其是刚开蒙的孩子们,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知轻重的执行力,亲爹娘都得给逼疯。
赵淩心疼又好笑地抱了抱窦荣,拍了拍他的后背:“辛苦了。”
在外面,窦荣也不好太腻歪,很快就摆正了赵四夫人的态度,跟干完活的几名小吏额外送上一份年礼。
小吏们很是感激地接过。
他们当吏员的,收入是死的。
听上去在吏部肯定有很多油水可捞,实际上怎么可能?
确实有人送钱,但拿人钱财是要给人办事的。
他们几个小吏,能给人办成什么事?
哪怕是给人递话,真以为吏部的官员们都有空听他们说话?真以为跟人递个话就真的只是递个话?
像这种上官给的礼物,是很难得能够名正言顺得到的好处。
赵淩等马车走了一段路,才打开车上剩余的盒子,去看里面都准备了什么。
窦荣说道:“就是甜咸两层点心盒子,压了一串百花银裸子。”
家里每年都会去银楼打一些金银裸子,用来打赏和应急用都方便。
赵骅投钱给赵英娘开了个银楼,花样每年都会翻新。
一串银裸子其实也就是二两银子左右,胜在精巧。
赵淩就见过余琪拿金银裸子拆了做成首饰。
银裸子瞧着体面,其实点心盒子才更贵。
赵家糕点铺子里,这么一盒点心,没五贯下不来。
年关这会儿送礼高峰期,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侯府自己做的,肯定比点心铺子里的更好。
赵淩把盒子重新盖好,等马车到了户部,去接了赵骅一起回家,顺手把剩下的点心盒子送给了户部最后走的几个小吏。
赵骅上了马车,问了一句:“你们大哥呢?”
“大哥中午就走了。今天大部分人就干半天,白爷爷陪我留到最后。”赵淩感觉自己的手空荡荡的,抓起窦荣的手捂好,“白爷爷应该是要跟我说什么话,不过他最后没说,我也就没问。”
“唉……”赵骅摇摇头,“老爷子早就该致仕了,可惜后继无人。他有个侄孙,这次乡试考进了前十,明年会试的成绩估计不会太好,已经是白家下一辈里最优秀的了。”
乡试前十的成绩确实不错,但会试可不是只有“应届毕业生”考试,不少人是积累上几年再考的,面对还是来自全国的考生。
虽然这次乡试说起来也是全国的考生,但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赶来神都考试的人数其实不算多。
会试的竞争要比乡试激烈多了。
坐到侍郎这个位置,可不是简单的劳心劳力。
白侍郎已经七十多的人了,若是致仕在家里好好养着,真能多活好几年;若是坚持留在这个位置上,很可能真的没两年就会在位置上病故。
窦荣说道:“应该是白侍郎想让你多照拂一下,只不过我们这几年都在宁吴,怕托付给你也只是给你徒增烦恼。”
赵淩想着自己一个左侍郎,干活还得自己带上学生们去,也跟着摇摇头:“除非我回神都,不然我在宁吴也没法管到神都这里。要不然就把白家那个侄孙带去宁吴?”
“还是别瞎猜了,说不定人家根本就不想去宁吴。”但凡有点背景的,谁会愿意去宁吴那么偏远的地方?
像白家这样的,万一白侍郎真的不在了,白家这位侄孙去了宁吴,很可能就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一辈子就待在宁吴了。
其实这个事情更妥善地应该去找景尚书帮忙。
景尚书是吏部尚书,给一个新科进士安排个在神都的小官当当还是很容易的。只是景尚书的脾气向来是只看得见别人的才华,什么关系什么情面,都得往后捎捎。
赵淩一想也是:“白爷爷把我手炉拿走了,我一会儿去找他要。”顺便看看到底怎么想的,不然这个时候不去,明天他就回老家了。
过年不能空着手上门,他们一行回家收拾了一份像模像样的年礼才过去。
赵骅不放心,也跟了过去:“真有什么事情,我好歹在神都,更能照应。”
白侍郎家是租的院子,离桃溪巷有点远。
赵家马车到的时候,白家人已经在准备晚膳了。
白侍郎笑道:“怎么拿你一个手炉,还追到我家来了?”
赵淩拱手行礼,才随口说道:“明天就就要回老家过年了,怕您不还我。”
白侍郎一边把他们迎进屋,一边惊讶:“明天就要回了?过完年是直接去宁吴了?”
“是。”
白侍郎顿时就明白了赵淩赶着过来的原因,看到赵骅,就把他们请到自己书房,去叫了自己侄孙过来:“我打算明年致仕回老家,这个侄孙怕是照拂不到。”
官场上有人照顾和没人照顾,仕途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像赵缙这样考试名次不靠前,但如今已经是个稳稳的从六品,也没那么多的官场倾轧,小日子过得特别舒坦。
赵厦这种考试名次不错,一直外放的,这几年也爬上了六品,在地方上也是风生水起,要钱有钱,要资源有资源,神都有什么先进技术和经验都少不了他。
像苏嘉珍的爷爷大理寺卿是不怕致仕后人走茶凉的,一是林屏这个女婿是从四品,二是姻亲赵家的关系,三是苏嘉珍本身就已经是六品,在朝中也算是有了一些人脉。
仕途一路,起点可太重要了。
无奈白侍郎没法扶持侄孙走最开始最艰难的一段路。
第174章 第一百七十四章 出行不易 船票……
白家侄孙的读书成绩当然不能说差, 但基本一甲前三无望,二甲前十都够呛。
三甲的话,运作就很重要了。
赵淩询问了一下白家侄孙的志向和特长, 白家侄孙显然有些懵懂。
白侍郎也是无奈。
他这个侄孙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读书上。
赵淩倒是有了些想法, 说道:“得空的时候, 不妨去国子监和弘瑞学堂转转, 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方向。其余的, 明年春闱后再谈。”
毕竟现在还不知道具体名次,说不定发挥好了, 名次很高呢?
白侍郎听赵淩这么说,就知道他侄孙这个事情已经有了七八分, 当下十分热情地把人送出门。
到了马车上,窦荣问赵淩:“是打算让他去大学?”
“看吧。”赵淩没说死, “明年娘要办大学,需要的人不少, 不管是教书还是管理一些内务都用得着人。这差事也稳定, 不想到处跑的话,可以在神都干一辈子。”
赵骅也觉得不错:“学堂的环境相对官场也简单些。我看那位白家的小郎君不善交际。”不知道是性格木讷,还是慢热。
这种性格在官场上混不开。
国子监也够呛。
新办的大学应该可以试试。
就妻子和儿女们讨论出来的大学的框架,需要的教职员工可不少, 很多职位也只是挂个官职, 并不需要怎么涉及官场上的那些东西,只是晋升相对困难一些。
各有利弊吧。
赵家明天一早就要回乡,回去之后早早就睡下了, 天不亮就起床,和周家人一起,赶着一早就出了城门到码头。
这次回去又换了新的客船, 速度比以前的船更快,原本七天的路程,五天多一点就到了。
船还是停靠在了田家村。
到的时候差不多是中午,整个田家村的人都热情地过来帮忙。
赵金娘看到了不知道多少年没见到的妹妹赵英娘,抓着她的手,只一个劲掉眼泪,一个字都说不出。
赵英娘也是泪眼婆娑。
赵婉清是第一次回老家,看到这样的情形,内心触动,小声跟大女儿说道:“女子出个远门都困难重重。”
沈妆有些困惑:“现在蒸汽船速度不是很快?为什么姑奶奶们不出门?”
赵婉清被问得一愣:“是。不过像咱们家这样可以随意搭乘蒸汽船的人家还是少数,现在的船票价格可不便宜。”
完全遗传到了赵家价格敏感型基因的沈妆还没了解过这方面,问:“像我们这一趟得多少钱?”
赵婉清也不清楚,她以前又没想着自己坐船回来?
她把赵淩叫过来问。
赵淩作为市舶司使,对这方面很清楚:“市舶司如今的蒸汽客船有不同的票价。按照房间不同,分四人间、双人间、单人间和套间,四人间分上下铺。另外按照船的速度不同,价格也不同。从神都到象州的十天慢船,最便宜的四人间上铺,单程六贯。”
六贯,差不多是神都普通五口之家一个月的开销,还是比较宽裕的开销。
现在出门还不是一个人能够成行。
如果赵英娘出门,身边起码得带两个丫鬟,另外带的行李也不少。
超出体积和重量的行李,要另外加收费用。
沈妆好奇:“那像我这次住的单人间呢?”
“现在五天的船,市舶司还没有。市舶司的快船是七天的。你住的不是单人间,是套间,带一间佣人房。”也是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特色,“快船单人间单程八十贯,套间一百贯。”
沈妆听得倒抽气:“这么贵!”
她一个月的月例是六贯,爹娘长辈们私底下再给点贴补,一个月平均下来也就差不多十贯。
她平时的吃穿用度都是家里出的,连首饰、胭脂水粉这些外婆也会每年都给准备,基本没什么开销,一年能够存下一百贯,还不算长辈们另外给的什么金银裸子之类。
她感觉自己还挺能存钱的,甚至已经有了置产的打算。
现在一听到船票的价格,顿时感觉自己还挺穷的。
他们家这一趟出行,爹娘、她、小弟四口人,另外加上四个仆役,已经算是轻车简从,住三个套间,单程就是三百贯。
“那么贵的船票有人买吗?”她想到登船时候码头上的人头攒动,顿时改口,“有那么多人买吗?”
“有。比起普通的陆路和水路交通,蒸汽船的速度更快。以前我们从神都回老家,船得开一个月,每天吃喝都要钱,隔两天还得去岸上客栈住宿,算下来也不比蒸汽船便宜。”赵淩故作神秘地说道,“运行成本其实没那么高。有能力自己买一艘还是很赚钱的。”
葛家商队不用说,如今已经买了三艘蒸汽船,开始做起了海运生意。
只买三艘,那是因为只能买到三艘。
船厂的造船速度没那么快,能买到三艘还是靠着赵淩的关系。
赵婉瑜也有一艘。
只是无论葛家的还是赵婉瑜的,都是货船。
对于他们这样做生意的人来说,更快的速度就是更快的资金流转,更低的损耗,也就能够更高效的赚钱。
赵婉瑜倒是也想多买几艘蒸汽船,只是黄家积累的时间太短,没法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
现在蒸汽船不愁卖,也就不存在分期付款的事情。
沈妆半懂不懂:“所以,是不够有钱才不出门?”
商人出门是赚钱做生意,普通人出门就是纯消费。
一家子出门哪怕住最便宜的四人间,一个来回几百贯就没了。
那么多钱,都够在神都买个小院子了。
赵婉瑜和赵淩都没纠正她的想法,钱确实是重要的因素。
只是相对于钱,女子出行更大的问题在于路引更难开,安全也更需要保障。
沈妆被外祖父领着跟田家的亲戚们一一见礼完后,没坐马车,就这么沿着两边村子拓宽的水泥路走到赵家村,才算是想明白:“我要把价格打下来。”
赵淩刚想说把修改好的老蒸汽船放在老家,方便出行,就听到沈妆的话,笑:“好啊。四舅看好你。”
坐船坐了好几天,像他们这么走路的人还不少。
他们卸船的时间不短,早就有人跑去赵家村报信。
赵家村已经有人迎出来了一段路,要不是中午赶着回去吃饭,两个村子的人都得站在山道上聊上几个时辰。
赵家老宅去年重新翻修扩建,窗户全都换成了琉璃窗,整个大宅宽敞明亮。
年近八十的赵爷爷健步如飞,等着儿孙们简单用过时间偏晚的午膳,就拉着他们往祠堂去。
“祠堂现在可气派了。”
赵家族人们听到说起祠堂,下意识抬头挺胸,一副骄傲的模样。
祠堂进行了扩建,扩建了起码一倍,还加盖成了两层楼。
原本的祠堂面积就挺大的,现在更大了。
最重要的供奉祖先排位的地方基本没怎么动,只是做了修葺,把一部分老祖宗的排位请到了加盖的二楼。
原本只有两间屋子的族学,变成了三间两层小楼。
增加了戏台。
曾经用来存放各种族中物资的仓库也扩大了许多,如今冬日里还有两间屋子点了炉子。
村里人白天过来做个手工,聊聊天什么的。
祠堂外面有一大片水泥广场是这次扩建最有用的地方,平时孩子们当做演武场,农忙的时候用来翻晒稻谷。
村里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土坯房,偶尔有一两间用做柴房。
赵爷爷得意极了。
村子里如今这么大的变化,全是他的儿孙带来的。
他觉得有必要再提高一下自己这一支在族中的地位,跟自己的尚书儿子说:“你看我们家这情况,是不是应该让你大哥当族长?”
赵骅回答:“不是,不应该。”
走在他们身边的窦荣差点没忍住笑,转头捂嘴掩饰了一下。
赵淩干脆没忍住:“噗哈哈哈!”
赵缙原本在到处转,一听赵淩笑那么大声,赶紧过来凑热闹:“怎么了怎么了?有什么好笑的事情?”
赵骅没好气得给他后脑勺一下,还想去打赵淩,却见赵淩已经躲远了,冷哼一声,对着自己的老父亲说道:“您别想那么多。实在闲得慌,不如让老三、老四带你去南方转转。”
赵爷爷连连摆手:“流放才去那种蛮荒瘴疠之地。好好的去那些地方做什么?我平时去府城逛逛得了,瞧着比起神都也不差什么。”
如今海洋贸易量越来越大,象州港作为大虞最早的港口,如今依旧是大虞最大的海港,经济极其繁荣。
且因为距离神都较远,各方面约束没有那么严格,在铁脊关、乃至神都需要朝廷来推行的各种作坊的时候,在象州已经自发形成各种大小作坊,并且已经形成了行业商会、本地商邦。
赵骅听老父亲这么说也不强求,问他:“那你过完年跟我回神都?我现在住的尚书府,你还没来过,就在皇城根下。”
赵爷爷听到尚书府有些意动,只是感觉自己那么大岁数了,出远门有个万一什么的,就很纠结。
赵淩跟赵缙小声嘀咕:“刚才爷爷想让大伯当族长,现在被老爹三言两语的,已经忘了这事情了。”
赵缙“啊”了一声:“爷爷真的是……”对最没出息的大伯竟然还是最在意。
赵骅还在忽悠:“也不用你干什么。这次新船过来一趟就五天。等再过一个月天气也暖和点了。从家里坐车到隔壁田家村的码头,然后上了船直接一路到神都,下船直接坐马车到家,都不用你走一步路。”
赵王氏笑道:“爹爹今年一定得来,看春闱的时候儿媳给您考个状元回来。”
赵爷爷是看邸报的人,当然知道女子已经能够参加科考,甚至知道他的小儿媳次次都考了头名,顿时背脊都挺直了:“去!”
第175章 第一百七十五章 掷花 姐姐!【破音】……
家里有一艘快船就很方便。
赵家住在村里, 但是去县城变得很近。
哪怕去府城,也能当天来回。
族中一些没出过远门的老人,被组织着去府城过元宵, 看灯会, 一个个都兴奋得满面红光, 回来能吹上一整年。
等过完元宵节, 赵淩、窦荣和赵缙一家就得换大船先南下了。
赵骅他们有一个月的假期, 还可以再多待几天。
三月恩科会试和殿试,王蔷薇不出意外地连中六元, 高中状元。
这是大虞第一个六元!
女子的状元袍是皇后亲自盯着制作的,和命妇的大礼服是不同风格的庄重。
赵王氏在宫人的帮助下, 换上状元袍,听着最近越来越多的“王蔷薇”, 不是赵王氏,也不是赵夫人, 整个人都发着光。
等传胪大典的流程走完后, 身着紫袍的赵骅从文官队列的几乎最前面,走到自己的妻子身边,小声道:“往后我就是状元夫君了。”
赵王氏忍不住轻笑出声:“一边去,我要去打马游街。”
考了第十名的赵婉蝶跟考了第九名的赵婉清咬耳朵:“你看小叔, 已经看不到我了。”
赵婉清忍着没翻白眼:“我这个亲女儿都看不见。”
赵婉蝶感觉一身轻松:“苦读了几个月, 还以为能考个好名次,结果还是第十。”二甲吊车尾。
会试也是第十,名次异常稳定。
不过她认真读书也就这么几个月, 考不过别人好像也正常。
“殿试的第十和乡试的第十能一样嘛?”赵婉清拉着她往外面走,“走了,去选马。”
出了大殿后, 有看女子不顺眼的新科进士阴阳怪气:“娘子们会骑马吗?要不一会儿坐马车好了。”
赵婉清微笑:“会,多谢关心。”
她骑马的机会不多,但是长期锻炼养成的对自身肌肉的控制力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原本年少时就学着骑过几回,如今只是重新捡起来。
在乡试结束后到到现在几个月时间,她搬到了尚书府住,在侯府学习,学累了就骑马放松一下。
她的骑术还不错,甚至骑射的本事也有几分。
赵婉蝶就更不用说了,连慢慢这种暴脾气的马都对她十分温驯,对马比对笔杆子更亲近。
两人到了赵王氏身边,看她先选好马,动作干净利落地上马开始小跑适应。
她们才先后随意挑选了两匹马。
前十名中,另外有几位女子,骑马的动作一看就是老手。
有一名更是骑着马比走路还灵活,到赵王氏身边一口一个王姐姐:“王姐姐您什么时候有空,咱们一起打马球啊。”
“王姐姐,听说您要办大学,缺不缺教骑马的先生?您看看我,我骑马、射箭、驾车都可以,枪法、刀法也很不错。要不是家里……我应该去考武举的。”
“王姐姐,我琴棋书画也都可以的。”
“王姐姐,您看我策论写得也还行。”
这位满口王姐姐的是这次的榜眼,出身郑家,夫家是崔家,两者都是不输给王家的世家大族。
彼此之间多有联姻。
非得要掰扯,肯定也能论到亲戚。
几个原本不怎么瞧得上女子的新科进士们,后知后觉终于反应过来,跟自己同一科考试的这些女子都是什么家世,顿时没了那点瞧不上这个瞧不起那个的傲气,也收了内心对同科女子们暗搓搓的各种评头论足。
真以为同科就大家都一样吗?
差得远了。
这一科能够高中的女子,哪怕没有进士功名,也是他们一辈子都无法肖想的。
赵婉清这样能回答一句的已经算是客气,像崔郑氏这样压根不搭理他们的,才是这些贵女们真正的做派。
听听崔郑氏的话,人家来考科举不过是只能考这个,人家能够拿得出手的地方多得是。
同科的男性进士们呢?其中九成九的家世都没好过崔郑氏等人。
他们的家族为了供他们读书到如今,确实已经很不错,但也几乎把大部分的资源放在了读书上,剩余的资源并不富余。
男人只要读好书就行了,女人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然而读书也没好过赵王氏和崔郑氏。
王蔷薇这个名字,在最近几个月时间里高频出现在任何跟读书人相关的场合。
学子们但凡能够知道一些神都上层那些学问大家圈子的,都知道王蔷薇属于学问方面最顶尖的那一拨人。
人家的学问已经能给他们的先生当先生了,他们拿什么去考?
殿试的策论不知道会不会公开,会试的卷子已经刊印出来,人家的见识、水平明显比同科的学子们要高出一大截,完全没法比。
新科进士们进行一番和马匹的熟悉后,就列好队伍出去游街。
大殿上文武百官这会儿气氛比较轻松,燕公公说了退朝之后,顾朻并没有第一时间离开,而是对赵骅笑道:“赵爱卿着急出去?”
赵骅脸上掩不住的笑:“是。臣要去给夫人掷花!”
新科榜眼的夫君礼部崔郎中笑道:“赵尚书同去,还得烦您匀我几枝花。”
三月底,这会儿花还不算很多。
桃花、杏花、梨花这些比较寻常。
赵家确定赵王氏会高中状元,早几年就开始研究控制花卉开放的时间,最近两年有在铺子里夹带着卖一些鲜花,只是数量不多。
传胪大典还没开始,赵家人就已经占据好了城中观看游行最好的位置,大捆大捆的鲜花搬运上来。
赵淩坐镇指挥:“把桃花什么的都摘下来,杆子太硬,小心别砸伤人。掉下来的花瓣攒一起,放篮子里,一会儿见人来了抛下去。”
有人认出赵淩:“赵瑞?”
“赵侍郎你怎么回来了?”
赵淩当然是回来给赵王氏送花的,但话不能这么说,而是说道:“有些事情要回来办,正好赶上了。”
现在还不能发电装灯泡来调节开花时间,花房里能够种出来的花其实还是这个时间段比较常见的种类,譬如牡丹、芍药之类。
赵淩特意从吴州运来了大量的鲜花,放花盆里装过来,到了直接剪下来。
花朵艳丽还新鲜。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蔷薇花。
他今天一早到的,直接从码头过来,家都没回,差点没赶上。
酒楼的掌柜见了都上前帮忙处理鲜花。
蔷薇花带刺,只保留花朵。
窦荣正在指挥一群人进行流水线作业,甚至还有斥候去打探汇报游街的队伍多久到达。
在神都的赵家和王家的亲戚朋友们,今天宛如过年,全都一个个兴奋地加入掷花的队伍中。
新科状元带领的队伍刚从宫门出来,就有数名穿着粉裙的少女提着花篮,往路边抛洒花瓣。
赵骅提着装满了牡丹、芍药、水仙和兰花的花篮出现在大道边上最高的酒楼上的时候,心情很不美丽,看着几个逆子,最终视线落在赵淩身上:“你回来干嘛?”
赵淩还没来得及回答,手上一大捧去了刺,包装得特别好看的蔷薇花就被赵骅毫不客气地抢走。
赵淩瞪眼:“我娘高中状元,我当然得回来。”
他不仅自己回来,还把赵缙、赵婉蓉一起带了回来。
“五妹妹呢?”怎么刚才还在边上的,一下就不见了?
赵骅愣了一下:“蓉蓉回来了?哪儿呢?”
他还在四处张望,看到窦荣急匆匆跑过来,下一刻就被一阵激动的尖叫炸得耳朵都聋了,见窦荣嘴巴张了张,压根没听见他说什么。
接着,他手上一轻,一道影子一晃而过,飞快地把他刚才拿着的一捧蔷薇花送到了王蔷薇手中。
姑娘们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姐姐!”
“姐姐!”
赵婉蓉已经飞快回到屋顶上,挥着手绢高呼:“姐姐!”
队伍中真的有她姐姐,但她冲着喊的是她嫡母。
赵骅感觉脑子发炸,还没来得及说什么,跟着他一起来的崔郎中招呼赵婉蓉:“姑娘,麻烦你帮我把花给我家盈盈,榜眼!”
崔郎中手上的一篮子花也不知道谁给弄的,也给扎成了一捧。
好看是好看,只是他要是把这么大一捧花丢下去,万一把他妻子砸到了怎么办?
他也不知道赵婉蓉是谁,见她身手利落,就让她帮忙。
男的不行。
赵婉蓉很爽利地接过,“飞”过去给崔郑氏递花的时候,还指了指崔郎中的位置。
崔郎中见自己妻子看过来,激动地把手上的花瓣一个劲往妻子身上撒。
赵骅也没空管儿子女儿了,见赵王氏看过来,激动地跟着一起叫:“姐姐——”
赵淩刚拿着两束花,准备去给赵婉清和赵婉蝶,听到差点从楼上摔下去,好悬被窦荣拉住,见鬼似的看向自己老爹兴奋地跟个小迷弟似的。
赵婉蓉在屋顶上,瞬间抢过他手上的花,又去给自己的姐姐和堂妹送过去。
完了之后她干脆也不上屋顶了,让人搬了花下来。
下人们在边上做好捧花和簪花,她就给队伍中的女进士们送过去。
姑娘们对这些女进士们的热情远远超出对男进士们的热情。
尤其是本科的探花郎,本来应该备受瞩目,结果跟个小透明似的。
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