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70(1 / 2)

天官纨绔 枫香 18264 字 2天前

第161章 第一百六十一章 女学【下】 【二更】……

赵淩“切”了一声不理他, 问他:“你们不带小宝出来,回去孩子不会闹吗?”

夫妻俩出来就带了女儿和大儿子,把小儿子丢家里。

赵缙不以为意:“那小不点跟着奶娘早就睡着了, 我们不告诉他不就行了?带他出来还得全程抱着, 我可抱不动。”

赵淩看向他的眼神顿时更加不屑了:“你这点就像爹。”

“啊?”

窦荣一下就想起来刚认识赵淩的时候:“水灵小时候特别羡慕别人的爹爹能把孩子架脖子上走。”

两个吃着荔枝的小孩儿顿时把眼神投向自己的父亲。

赵缙:“……”感觉到压力(物理)。

回去的时候, 赵淩和窦荣一人扛着一个孩子, 赵缙扛着自己的脖子。

羊氏在边上面容扭曲, 嘴角一边上扬一边下压,要笑不笑的, 痛苦极了。

到了家属院,羊氏还得先带赵缙去物业找了值班的大夫, 给赵缙脖子上热了一副膏药贴上。

赵缙感觉自己就不该逛这个夜市。

那点吃的喝的又不是只有夜市能买到。

早上醒来,他刚觉得脖子没那么僵硬了, 就看到小儿子扁着嘴爬上床,爬到他身上压着。

“爹~”

“唔。”儿子太敦实了, 爹快被压得喘不过气了。

“爹, 哥哥姐姐说你昨天让他们坐你肩膀上了。我也要~”

羊氏已经起了,在梳妆,听到小儿子的话,手一抖, 差点把眉毛给画歪了, 但还是不能由着小儿子这样,赶紧说道:“你爹身体不舒服,等你爹好了, 再抱你。”

夫妻俩好说歹说,先把小儿子劝出了房。

赵缙起床,捂着胸口:“想起小时候我爹举五妹妹的时候, 把腰给闪了。”

以前他只觉得好笑,现在想来那是父亲的重担啊。

羊氏感觉自己今天这眉毛是画不好了:“还有这事?”

“后来我爹对外说是抱四弟的时候闪的腰哈哈哈……哎哟!”赵缙笑得太张狂,不小心又扭了一下脖子。

羊氏给他检查了一下脖子,没好气道:“你就该多锻炼锻炼,瞧瞧家里人身体都好。我回去瞧着爹现在的身体也好着呢。”

“我这不是忙……好好好,我练!”孩子们渐渐大了,他不能真的像爹那样举不起儿子女儿。

他都不敢想,当初他爹拄着拐上朝,面对同僚和皇帝得承受多大的压力。

他不想年纪轻轻就拄拐上班。

一家人收拾完,赵缙把羊氏和女儿送去女子学堂,才转身往市舶司衙门走。

女子学堂就在市舶司家属院的西侧,市舶司衙门则在家属院的东侧,赵缙只是绕着家属院转了半圈。

路上遇到赵淩和窦荣两个手牵手从家属院里出来,赵缙觉得腻歪得慌:“你们忙着,我去上班了。”

那么热的天,还牵手,啧。

赵淩关心了一句:“脖子难受去医馆看看。”

物业的大夫其实更像是护士站,能够简单处理一些小病小痛,能帮忙煎药之类,真想看病还得去正经医馆。

赵缙也不是不知好赖:“知道。中午要是没好,我就去瞧瞧。”反正医馆离得近。

告别了赵缙,赵淩和窦荣就去了女子学堂。

羊氏正等在门口,把两人接进去。

女子学堂的规模不大,前后两排两层小楼,中间是一个大操场,结构很简单。

羊氏指着两排小楼说道:“前面这排上的是四书五经,和男子科举一样的课程,只是先生比较少,目前只有我、薛夫人,另有一名我族中的姑姑在教。”

薛夫人就是海州知府的夫人,同样出生大家族,一身学问不一定比自己相公差,也是和赵王氏一样一生要强的性子。

羊氏提出要办女子学堂,教授跟男子一样的学问,简直正中薛夫人下怀。

“姑姑?”这个倒是没听羊氏说起。

羊氏把他们先带到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才说道:“我这位姑姑夫君早逝,只留下一个女儿,在夫家日子过不下去,回到族里日子也不好过。她不愿意再嫁,只想把女儿好好养大。姑姑颇有才名,学问方面娘也是认可的。南边这里风气对女子比较宽厚,我就让姑姑来这儿了。”

她这位姑姑,做姑娘的时候确实没受过什么委屈,琴棋书画样样都出彩,又嫁了个如意郎君,谁知道丈夫会早逝,之后婆家说她克夫,娘家又觉得没道理让一个已经出嫁的姑娘带着孩子回来住,只想再找个男人把她嫁出去,免得在家丢脸。

一个“克夫”又带着女儿的女子,再嫁能有什么好对象?最好的也不过是去给人做妾,连当个续弦都不够格。

羊氏不理解,为何带着孩子回娘家住就丢脸了?

家里又不差娘俩的那点吃穿。

给人当妾,娘俩的日子又怎么会好过?

她在海州安定下来后,感觉海州在这方面的民风不错,就写信给姑姑,本来想着自己将来开作坊,姑姑能帮忙,现在开学堂,就更加有姑姑发挥的空间。

羊氏跟赵淩说得很直白,哪怕她跟这位小叔子相处时间不算多,也很清楚地知道赵淩的认知跟大部分的男性都不一样。

赵淩那是让太后赐字的状元。

不是攀附权贵,是在皇帝各种表达自己想给赵淩赐字,公开说赵淩是自己的学生后,赵淩还坚持让太后给自己赐字。

其实赵家的男人们都没有那种男尊女卑的想法。

她很高兴能够嫁进赵家,也希望有一天她的女儿能够有比自己更加广袤的天地,或许真的能够成为一名官员。

赵淩听着点点头:“姑姑一个人带着孩子不容易,现在住哪儿?”

“就住在学堂里。”她的手指透过办公室的琉璃窗往后指,“后头那一栋楼教的和弘瑞学堂一样的课程,再往后院墙有一道门,过去就是学校的家属院。”

赵淩问:“安全方面有什么措施?”

提起这个羊氏有点愁:“我们这里是女子学堂,应该是要请女护院的,只是太难请了,现在只能让衙役多过来巡逻。”

赵淩说道:“我让梓萱给找几个合适的过来。”

羊氏当然知道梓萱。

她在神都的时候,也跟着梓萱练过一些强身健体的功法,但是:“这么厉害的女师傅还有?”

梓萱这么厉害,那是曾经太后身边的人啊。

像这样的厉害姑娘,她们一个小小的女子学堂也能有吗?还能有几个?

“像梓萱这么厉害的应该不多,不过当个护院应该也不用那么厉害,可以过来当个武先生,教孩子们锻炼身体。”不管干什么,身体好才是一切的前提。

羊氏顿时郑重谢过:“多谢四弟。”

“咱们一家人,三嫂跟我谢什么?您有什么困难直接跟我说就行。”

时间差不多了,羊氏带着赵淩和窦荣去大教室。

女子学堂里,正经学四书五经的学生不多,一个大教室坐了学生和老师还显得空落落的。

窦荣跟老师们一起坐在后排,听赵淩上课。

这些几岁十几岁的小姑娘们见赵淩这么一位翩翩公子来给她们上课,刚开始还红了脸,等正式开始上课,她们立刻就听入了迷,觉得平时一些晦涩难懂的地方一下就听明白了,还十分生动有趣。

赵淩平时给自己的学生们讲课,如今换了一批学生,讲课内容虽然不一样,但四书五经的内容他是从小学到大的。

这些学生们的程度普遍比较低,难度只在怎么讲得深入浅出。

对于赵淩这样把学问吃透的人来说,这点难度也约等于无。

本来说上一堂课,结果赵淩连着上了三天。

三天后,赵淩得回吴州了。

最后一堂课下课,薛夫人叫住他,问:“赵侍郎,男子学习四书五经能科举入仕,女子读这些真的有用吗?”

赵淩笑笑:“要是不介意在宁州和吴州当官的话,很快就可以同样参加考试。宁吴正值用人之际,各方面条件可以放宽一些。只是女子要和男子同朝为官,可能要承受一些多余的闲言碎语,也得更加注重自身安全。”

薛夫人一听顿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深呼吸了好几口气,才能成言:“多谢赵侍郎。”

多余的感激,她一个字都说不出来,脑子里感觉像是炸开了烟花,高兴又想流泪。

赵淩说道:“等我回吴州后稍作安排,再来信给学堂,到时候可以组织感兴趣的学生们来宁州和吴州参观。”

窦荣已经等在了一旁,招呼赵淩:“水灵,走了。”

赵淩跟薛夫人和其他人道别,坐上马车离开。

窦荣刚才没听到,好奇问他:“你跟薛夫人说什么了?我看她眼眶都红了。”

赵淩就把刚才说的话给窦荣小声说了一遍。

窦荣想了想:“暂时只在宁州和吴州的话,问题不大。反正对朝廷中很多人来说,海州都算得上是蛮夷之地了,更何况是宁吴,让女子当官也算不得什么。真有来当官的女子,安全方面的问题倒是不大,能够现在送女子学这些的,家里肯定不差钱请几个护卫。学堂也可以多教授一些武功。闲言碎语的没法避免,那些嘴碎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碎嘴子。实在不像样的,增设一条律法,抓住了直接当众掌嘴。考试时候的贡院得分开……”

赵淩听他一条条讲,暗搓搓想,这要是在他上辈子,窦荣肯定得劝他姨父姨母离婚。

姜姨母是旺夫,但顾姨父是衰妻。

比起当皇后,姜姨母其实更愿意成为驰骋疆场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将军。

有些人就是不能想,赵淩刚想到皇后娘娘,就在码头看到了皇后的身影,并且没有看到皇帝。

啊这……真离了?

第162章 第一百六十二章 下南洋【上】 【一更……

离是不可能离的, 闹别扭倒是真的。

路上闲着也是闲着,又不是在皇宫,皇后娘娘就跟他们简单说了说自己独自出现在宁吴的原因:“你们姨父事情忙, 我没什么事情, 就先出来了。瑞瑞不是要去南洋?那边路我熟, 正好我带你们去。”

意思就是皇后娘娘懒得待在皇宫里母仪天下, 直接就撂挑子走人, 探索自己的星辰大海了。

再说,什么叫对南洋的路熟?

上次皇后也就是沿着宁吴的海岸线转了一圈而已, 并没有到真正的南洋。

她也就去了一次,能怎么熟?

能熟过窦荣这个天天穿梭在宁吴各大水系之间的水军头头?

简简单单一句话, 里面的水分可海了去了。

但皇后这么说了,作为小辈还是得听的。

话是这么说, 也不能说走就走。

南方虽然没有北方的严寒,但台风明显又多又强。

吴州新城沿海, 他们刚到的时候, 刚刚经历一场台风。

不少人在路上清扫刮落的树枝和杂物。

有不少人在捡椰子。

其它水果可能被风吹烂了,椰子这种个头大且壳硬的问题不大。

也有倒霉的被椰子砸到的。

路上行人看到他们,还热情招呼:“皇后娘娘,赵侍郎, 窦都督, 快去海边捡海货,好多!”

皇后热情回应:“好!”

然后她还真去了。

剧烈的台风会把海里的生物吹到海边,退潮的时候大量留在海上, 成为老百姓们的补给。

如果不捡拾,要么涨潮的时候被带走,要么就是太阳一出来被晒臭。

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赵淩把皇后赶海的画面给画了下来, 在寄回神都还是自己留着之间,选择了自己留着。

这些海货老百姓们除了留着自己吃,一部分还可以直接卖给加工这些海货的作坊。

最新鲜的还是直接现捡现吃。

这次的台风不大,造成的损失也不大。

水泥房屋带来了安全。

吴州城在建造之初,就开始在迎风面建造大量的水泥建筑。

沿海的渔民村落确保每个村子都能有一座水泥建造的,能够应对台风的建筑,确保可以在台风来临的时候,尽可能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缺少砂石没有关系,本地渔村有大量坚硬的生蚝壳可以代替,垒出来的墙也非常坚固。

这些海货原本在当地非常不值钱,小孩子会去捡一些来喂鸡喂鸭。

但自从有了可以远销内陆的航线,有了加工作坊,这些东西就成了可以换成钱的资源。

钱可以用来买大虞产的大量精美的瓷器等生活用品。

当然喂养家禽也很不错,吃着海鲜长大的鸡鸭,下的蛋又大又香。

这些家禽以及蛋类,不需要运往太远的地方,本地市场就能消耗个七七八八。

老百姓不关心当家的姓顾还是姓别的,自己生活质量提升肉眼可见。

处理完台风的损失,赵淩就写信给女子学堂。

没过多久,羊氏就带着十二名学生到达吴州。

皇后对女子学堂的师生们很感兴趣,特意让赵淩把人安排在翠宫居住,甚至还陪同一起参观游玩了半天时间,和学生们聊天,谈论了她们未来的志向。

“现在想不明白也没关系,有多少人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呢?”皇后很容易就能看出姑娘们眼底的迷茫,“我十几岁的时候也不知道将来要当皇后。”

姑娘们全都笑了起来,神态轻松了许多。

皇后笑道:“不管什么时候,学习总是不会错的。掌握了知识,就是掌握了能力,机会到来的时候,你们才有能力去把握住。相夫教子是不错,但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远大于相夫教子。你们这一步跨出去了,就给后来的女子们踩出去了一条新的路。哪怕走不远,只能走出去一个脚印,后来的人顺着也能走出去更远。”

这些姑娘们或许还意识不到,如今摆在她们面前的是多么珍贵的机会。

如果当年她也有这样的机会,她才不当皇后呢。

皇后娘娘接见完了年轻的女学生们,假装没看到窦荣和赵淩的愁眉苦脸。

自从皇后丢下顾潥自己跑了,顾潥肯定不能责怪自己皇后,就每天一封密信骂窦荣和赵淩,怪他们拐走皇后,两个逆子。

窦荣其实对此不痛不痒。

小老头只能在神都跳脚,还能真杀到吴州来?

真杀过来了,又能拿他怎么样?

瞧瞧,这信都是攒一堆一起收到的。

从神都到吴州,远着呢。

蒸汽船也不是每天都发,跑马更慢。

他还劝明显看上去压力很大的赵淩:“读那么多书,天高皇帝远还不知道?我姨父那个人你还不知道?他就是随口说说,反正你干什么,他都只会说好好好。”

窦荣经常在背后蛐蛐他姨父,赵淩其实也没少蛐蛐。

他压力大的原因不在于顾潥这些骂他们的信,而是他准备启用女官的事情,完全是自作主张:“我瞧着陛下要不了多久就会过来,到时候我就惨了。”

他本来想着自己先斩后奏,等被发现的时候木已成舟,还能怎么样?

他把信一丢,跳起来就扑到窦荣身上,埋胸哀嚎:“啊——我明明算得好好的。”

他是算准了自己起码有一年的空间,如果顺利的话,甚至能有三年。

宁吴的政务相对独立,绝大部分事情他自己就能说了算。

这些未来的女官大都来自于本地势力,或者跟本地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作为既得利益者,这些势力绝对不至于自己去捅破这层窗户纸,现在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也注定了没这个能力去捅。

官员名单确实得上交给朝廷报备,但谁会特意在名字后面写个性别?

赵淩不会。

啥名字一看就是女的?

很多地方都有给小时候身体不好的男孩子取个女名好养活的习俗,朝中不仅有叫“XX美”的,还有叫“XX娘”、“XX妹”的呢,一点都不稀奇。

而且像这种特招的地方官,能有多大概率到神都去?

很有可能一辈子在宁吴工作。

再说了,不出意外的话,他未来几十年时间都会在吏部,还能有啥他搞不定的?

等这些姑娘们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政绩,他就更有话说了。

现在他好好一个温水煮青蛙计划,很有可能半路夭折。

皇后对女官的事情乐见其成没错,但皇后只是皇后,皇后的权力并没有大到能够左右皇帝。

甚至在女子为官的这件事情上,顾潥可能还是持赞同态度。

作为上位者,他愿意更多的人来分散权力,方便他的统治。

但作为如今享受权力的男性官员群体,被触及到自身利益后,会骂的话可脏了,牝鸡司晨都算是好的。

赵淩焦躁:“真怕大殿上每天都有人撞柱子。”

窦荣不以为意,抱着他拍拍背:“他们爱撞不撞。你要是担心他们撞死,就给大殿柱子上裹一层杜仲胶。”

赵淩以为窦荣只是把他以前的玩笑话重提,没想到窦荣还真的把这个提议正正经经写了一封奏折送到了神都。

为了这个事情,田公公特意写了信过来,描述了一下翰林院里的几个大人明明气得手抖,却不敢压窦荣的奏折,还得毕恭毕敬呈给皇帝的情景。

赵淩收到信的时候,台风季已经结束了。

下南洋的船队准备好,赵淩马不停蹄就跟着皇后开溜了:“再不走,我爹都得亲自过来打人。”豆豆真是啥都敢写。

窦荣不怕:“大不了我们蹲屋顶呗。”反正他老丈人就那点武力值。

皇后听着窦荣的话都想打人:“你小子,小时候打少了。以前挺听话一个孩子,怎么心越来越野?”

果然放出去没人管就无法无天了。

窦荣回头看了一眼姨母,什么话都没说,又仿佛什么话都说了。

皇后:“……”要不是窦荣在开船,她高低得把臭小子摁着抽一顿。

船队总共就十艘船,规模其实不算大。

但十艘三千吨级的蒸汽船一同驶离港口,已经足以让吴州城万人空巷,纷纷到码头来围观。

大船能够携带的补给多,更加适应长途航行。

于是等顾朻赶过来的时候,皇后他们早就不知道跑哪儿去了。

没错,这次来的是太子,不是皇帝。

宁吴本地当然很高兴。

先是太后和皇帝皇后在宁吴长住,现在又来了太子和太子妃,这说明什么?

说明中央对宁吴的重视啊!

宁州和吴州的本地官员更是立马拜见太子。

顾朻在里面还发现了好几个熟面孔,都是曾经的“赫赫有名”的犯官,没想到还真的通过这样的形式起复了。

当然,他们彼此都知道,这些犯官哪怕重新当上了官员,这辈子乃至于未来的两代或者三代,都必须扎根在宁吴这片土地上。

刚开始他们做出的只是一个两害相较取其轻的选择,但现在伴随着宁吴发展越来越好,他们觉得把家族扎根在这个“毒瘴之地”也没什么不好。

第163章 第一百六十三章 下南洋【下】 【二更……

赵淩他们这一走, 就是半年。

他的目的是找橡胶树,然而并没有找到,只找到了榴莲。

万万没想到会通过这种形式, 获得榴莲自由。

现在的榴莲很多还是原生种, 并没有被驯化, 口感也没赵淩记忆中那么好, 但吃起来也很不错。

赵淩让常娘子给他做榴莲千层、榴莲冰淇淋、榴莲酥、榴莲糖、榴莲各种各样。

窦荣本来对榴莲没什么恶感, 但赵淩这么个吃法,搞得他以为自己天天抱着个榴莲在睡觉。

嗯, 梦到自己在被榴莲亲。

还挺甜。

赵淩吃榴莲吃到流鼻血才算消停。

顾朻看着赵淩坐在自己下首,用帕子捂着鼻子, 都不知道说什么好:“跟伽罗湿陀螺国建立邦交,不会就是为了榴莲吧?”

“对啊。”赵淩理所当然, “榴莲不好吃吗?”

顾朻实在不爱吃榴莲,偏偏他的妻子儿子都挺喜欢的, 还抱在手上的小女儿也能吃上一两口。

他也不管榴莲好不好吃这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问题, 准备提桶跑路:“你回来了就把这儿的事情接手过去,我得回去了。”

赵淩还在想伽罗湿陀螺国这个音译名字太拗口,正式文书上最好换个好听又好记的意译名字,听顾朻这么说, 十分诧异:“神都有陛下在呢, 你回去干嘛?”

顾朻没好气:“我回去登基去。”

宁吴的开发程度远比他预想中要低得多,在一张白纸上作画简单,也繁杂。

本地官员数量少, 经验不足,能得用的几乎都是当初发配到宁吴的犯官,还得防着他们继续干坏事, 顾朻又是非常认真负责的性子,代班的这半年来,把儿子都给自己抓来干活。

真的,他在神都,都没那么多事情。

赵淩一听就愣住了,凑到顾朻身边,眼睛亮晶晶的:“朻朻哥,你终于要造反了?”

顾朻抬手就要打人,奈何他一激动就控制不好自己的手脚,明明照着赵淩的胳膊上去的手,一巴掌歪到了桌角上,直接把桌角拍出……没拍出什么来。

他只是气急,没想打死赵淩。

“父皇要退位当太上皇,我得回去继位!”

赵淩听着明显带着情绪的解释,不是很相信:“真的假的?陛下这种……心系家国的人,怎么放心得下?”

“怎么不放心?”顾朻看着赵淩,还是觉得手痒痒的想打人,“他觉得待在你身边更开心。”

自己亲爹更喜欢别人家的孩子,生气!

赵淩“噫”了一声:“你都三十多的人了,还做出这幅样子来。”

顾朻冷哼:“那你都马上二十七的人了,不也还跟个小孩子似的?我家轮……稳稳都比你稳重。”

都怪赵淩和窦荣一口一个顾轮胎,把他都给带偏了。

他真怕等自己儿子继位了,赵淩和窦荣这两个三朝元老当场就得祭天。

“在外人面前装一装得了。”赵淩不以为意,“你什么时候回去?要我们陪你一起回去撑场子吗?”

“我有我父皇给我撑场子,用不着你们。”还撑场子?顾朻放下手上处理政务的笔,一看面前的文件更加糟心了。

他本来就是给赵淩和窦荣代班,现在两个人都回来了,为什么这些事情还是他在做?

“你还是以前在梁州军营里的时候最好。”那时候他天天给赵淩讲课布置功课,做不好就骂赵淩,赵淩还会哭唧唧,多乖一小孩儿。

怎么现在就这么没脸没皮了呢?

跟窦荣待久了?

赵淩听他一说梁州军营就搓搓手:“那时候我还捣腾火药呢。”

对,差点忘记了,他可以捣腾石油。

水泥铺路还是太慢了,等他把沥青搞出来,到时候先把全国的国道搞出来。

哦,也不一定要他亲自搞。

国子监的工学院里现在应该有许多人了,让他们研究去,石油的副产品可多了,说不定有生之年还能看到的确良。

他想起自己身上一直挂着的工部郎中的官职,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事情,就跟顾朻说:“我写封信,你帮我带回去交给我娘。”

带信没问题,问题是:“你想做什么?”

毕竟是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小孩儿,哪怕现在已经老大不小了,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憋着坏。

赵淩看他这幅警惕的样子,就觉得不高兴:“我就是想让我娘帮忙给国子监捐点钱!”

没事会捐钱?

捐什么钱?

顾朻觉得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刚想继续追问,就见他表弟那个坏种未经通报就跑了进来,一进来就瞪他:“干嘛?”

他是马上就要继位的太子好嘛!

给点尊重!

窦荣完全不怕顾朻。

他是听到赵淩提高的嗓门进来的,想着自家特别好说话的水灵,再想想老奸巨猾的表哥:“你别欺负水灵。他现在压力已经够大了。”

宁吴启用女官的事情彻底曝光,简直就是引爆了大虞的官场。

得亏他们远在宁吴,不然都能弹劾到赵淩脸上。

赵淩差点忘了这茬。

顾朻一时间也没想起来。

毕竟宁吴太远了,从神都过来的消息大概得延迟一个月。

现在听窦荣说起压力不压力的,顾朻一下就似笑非笑地看向赵淩:“刚不是还说要回去给我撑场子吗?好啊,回啊。”

赵淩连连摆手:“不不不,我不回去。”

一番争执后,最后赵淩还是陪着顾朻一起回去了。

皇后舍不得回去,但儿子要登基,她作为母亲,肯定要回去。

这次回去之后,她就“升职”当皇太后了,到时候就更加自由。

路上,她还跟赵淩嘀咕:“我们这一走,也不知道翠宫能不能照着图纸盖?你不亲自盯着,我总有些不放心。”

她要在翠宫养老。

她年少时在苦寒的北境,后来到了神都,就已经觉得温暖了很多,四季分明。

等有了小琉璃宫之后,冬天可以吃的蔬菜水果品种丰富了很多。

但是她到了吴州后,才觉得原来可以生活得如此惬意,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轻薄的衣衫,可以吃到美味的水果蔬菜,随时都有色彩艳丽的各式花卉。

其实当地百姓的生活并没有那么惬意,皇后能够享受到这一切,那是因为她有足够多的钱和资源。

有钱人在哪里都能过得好。

更何况皇后不仅有钱,而且有权。

作为一座宫殿,当然不可能短短两三年就能建好。

翠宫一直都在修建中,不过规模并没有很大,比起神都的皇宫,大概只有四分之一。

现在的建成面积更是只有其中的三分之一左右。

赵淩偷工减料……不是,是顺应潮流,使用了大量的混凝土为主体,配合大量的花色瓷砖来建造,建造速度比起传统的雕梁画栋要快得多,也更加适应本地多雨且多台风的气候。

赵淩觉得皇后的担忧有些多余,安慰她:“没事。我让我大堂姐亲自过来盯着,肯定不会出什么纰漏。等回来要是您有一点不满意,就让他们返工。”

没错,承接翠宫建造的,就是赵婉瑜的建筑团队。

如今赵婉瑜的建筑团队已经开启了承包商模式,接下来的工程,靠着黄家和赵家人根本就吃不下,只能分包出去。

但是像翠宫这样的重点工程,还是自己做的,绝对保质保量。

皇后想到赵婉瑜,放心了,去盯自己小孙女的功课。

顾朻对翠宫怎么样倒是不怎么关心,就是对赵淩跟着是有些不理解:“你不是说不回去吗?真要给我撑场子?”

赵淩面色凝重:“有些事,总得我回去面对的。”又问顾朻,“大殿上的柱子都包了杜仲胶没?”

顾朻没忍住,直接丢给他一个白眼:“你说呢?”不对,“你这么问是打算怎么样?真打算朝会上弄死几个大臣?”

他要登基啊,别给他一上来就搞出这样的事情来。

赵淩一本正经地保证:“我肯定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那些老大人们的气性……你也知道的。”

一大把年纪了,天天跟个火药桶似的,谁知道说中他们什么了,一点就炸,动不动就炸,偏偏身体还贼好,完全不会把自己炸中风什么的。

窦荣在边上说道:“放心。开朝会的时候让太医院的太医们都在旁边候着。他们要撞柱子,安排好侍卫让他们把人拽住……干脆让侍卫绕着柱子站一圈。”

顾朻抬手就给了窦荣一下:“你少出馊主意!”

真要这么干,老大人们立马就能原地爆炸。

因为要赶着回去登基,一行人沿途并没有停留,从吴州港出发走海路北上至象州港,转内河航道,走大运河到达神都。

提前准备好的仪仗摆好,浩浩荡荡恭迎皇后娘娘、太子殿下、太子妃一行人回宫。

赵淩和窦荣在队伍中,像是被夹带的私货。

不是没人注意到他们,但队伍实在过分庞大。

甚至比起回来的人,百姓们更加关心带回来的货物。

这么一来,赵淩和窦荣第二天出现在大朝会上的时候,把许多人都吓了一跳。

第一反应:赵瑞瑞回来了?

第二反应:臭小子还有胆回来!

第164章 第一百六十四章 来,单挑 虚伪……

赵淩自从去了宁吴, 过年要不就是根本不回神都,要不回来的时候就已经快过年了,参加的大朝会基本就年终总结的那一次。

这次距离过年还有两个月, 他就回来了, 让许多人都非常惊讶。

但仔细一想, 又不奇怪。

再怎么说, 赵淩也是太子伴读出身。

太子要登基了, 于情于理,太子伴读都得回来。

只是这次情况不一样, 赵淩回来,恐怕分不到功劳, 还能不能全须全尾地回去宁吴都是个问题。

赵淩在宁吴,别人拿他没办法;回来神都, 那别人有的是办法。

赵淩这次没站在自己老爹背后,而是站在吏部景尚书的身后。

景尚书看到赵淩微微笑了笑, 眼神中还有赞许, 趁着朝会还没开始,小声道:“不用理那些酒囊饭袋,唯才是举才是正道。一群尸位素餐的蠹虫懂什么?”

果然吏部的老大就是厉害,无差别攻击所有人都不虚。

赵淩拱手拜服:“下官也觉得如此。”

他本来还想卖卖惨, 现在……滚他丫的!

不服就干!

“嗯哼。”

赵淩看向在清嗓子的赵骅, 微微歪了一下身子过去关心:“爹,你干嘛又蓄须,看上去老了好多。”

赵骅的胡子又蓄了起来, 瞥了一眼不管几岁都让人糟心的儿子:“不能好好说话?”

赵淩就换了个方式说话:“老爹刮了胡子就是一枝花。”

“花……”花你个头!

赵骅抬手就用笏板敲了一下赵淩的脑袋,发出“咚”地一声。

他自己都没料到能打中,力气用得有点大, 着急:“傻啊,怎么都不躲?”

他换了好多年的铜笏板,本来想着用来万一朝会上互殴的时候有个自保的手段,这么多年没用上,没想到直接开张到了自己儿子身上。

赵淩捂着脑袋无辜:“往哪儿躲?”都站得密密麻麻的,他刚才往边上让了一下,不知道踩到了谁的脚。

他顺着刚才避让的方向看过去,看到身边自己的同僚、吏部右侍郎白川老爷子。

他赶紧拱手道歉:“对不起,白爷爷。”

白侍郎笑眯眯道:“分我点宁吴的特产就没关系。”

“您不说我也会送过来。”赵淩赶紧说道。

别人也想上前搭话,有想讨好巴结的,也有想怼人的,但伴随着一声“皇上驾到”,一群人都只能安静下来,行礼。

今天大朝会的重头戏是皇上退位。

但是皇帝退位不是顾潥说一句“朕不干了,让我儿子来顶班”就可以的。

按照惯例,他得虚伪地说自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要退位;太子多么多么好,足以担当大任;再要求大臣们辅佐太子。

太子就得虚伪地说自己能力不行,还得老爹接着当皇帝。

大臣们也得跟着虚伪地劝谏,说皇帝干得很好,得接着干。

这么来来回回拉扯得起码三次,才能最终“无奈”妥协。

赵淩听得耳朵无聊,后背紧绷,感觉自己身后被无数枪管炮口指着。

什么叫如芒在背!

他下意识看了看大殿里的柱子,一会儿别真的撞上去吧?

讨论完最重要的议题后,接着马上就有人上前弹劾赵淩,套了一堆什么有违人伦之类的屁话,就是攻击赵淩采用女子当官。

赵淩无聊地听着好几个人“臣附议”,“啧”了一声,出列回怼:“敢问本朝有哪条律法规定女子不能当官?”

他这话一出,大殿内立马落针可闻,随即响起一片小声议论的嗡嗡声。

好像确实没有明文规定。

赵淩又补了一句:“宫中历代女官,都是违法的吗?”

虽说现在宫中女官的职责是协助皇后管理后宫事宜,偏向于内务,而非朝政,俸禄也是由宫中支出,但就说有没有品级吧,是不是女官吧。

当年王太后还是王皇后的时候,她是有正经一整套朝堂班子的,是真的处理政务的,尤其是先帝驾崩后,她执掌朝政多年,协助她的女性官员中有一部分也是真的干的和朝堂上的这些大臣们一样的工作,区别只在于她们并非通过科举入仕。

后续,这些女官们也因为太后的退居后宫,而跟随隐退。

要说赵淩真的开了什么先河,顶多就是让女子参加科举。

而科举……

“考试考不过,不怪自己蠢笨,倒是怪别人是个姑娘?怎么不去怪别人比你年纪大,多读了几年书呢?”

“朝廷科举是选拔优秀的人才,难道放着优秀的人才不用,去选些不那么优秀的?”

“谁说女子就该待在后宅,还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

“来!站出来!你出钱养她们!让全天下的女子都不用出去耕地劳作,可以‘安安分分’待在家里相夫教子,不用为生计发愁。”

“一个个眼睛长在头顶,有多久没看到百姓们了?”

“还父母官?谁家摊上你们这样的父母,怕不是早就饿死冻死了。”

“女子不行?女子怎么不行?你母亲生出你这么个当官的儿子不是很行?只是她大概不知道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竟然会看不起自己的母亲。”

“哦,你是你爹教的。也对,子不教父之过。怪不得养出你这么个不敬母亲的人,令尊确实有不教之过。”

“不像我,我长于妇人之手,我母亲教我教得好,我先生教我教得好。”

“母亲、太后教养我长大,有什么可羞耻的?您为您的母亲感到羞耻吗?”

“我父亲当然也教养我了。我父亲是官员,所以我母亲也有当官员的才能啊。难道您只孝顺您的父亲,不孝顺您的母亲吗?”

“女子参加科举怎么就动摇国本了?”

“太后带兵救下先帝的时候,怎么就不动摇国本了?”

“大虞国本岂是几个人能够动摇的?”

“如今宁州和吴州的女官共计八人,这八人目前全是从九品。什么时候国本是八名从九品能够动摇的?诸位高居庙堂,倒是可以试试自己能不能动摇国本。”

本来大朝会大概会开上一两个时辰,基本就是把这段时间全国发生的大事说一遍。

今天赵淩火力全开,一直叭叭到了中午。

顾潥是个孝子。

他很清楚自己的母后为他付出了多少心血。

明知道赵淩这时候把太后拿出来说事,是为了达成他自己的目的,但赵淩说错了吗?并没有。

尤其说到国本,没有他母后当年去救他父皇,如今大虞在不在不好说,起码坐在这个皇位上的不会是他顾潥。

什么是国本?

这才是国本。

如今整个大虞有大量的作坊,产生了大量的女工。

这些女工通过自己的劳作,养活自己养活家人。

更有大量的女性在田间劳作,在城里从事各种行业的工作,在家操持家务。

绝大部分普通的大虞百姓,男性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优秀的男性可以当官,优秀的女性不能当官呢?

同样是考试嘛。

不用开后门,不用降低要求,就比谁的题答得好,谁的文章写得妙。

女子的才学武功真的不如男子吗?

未必吧。

咋?还不敢比?

本来还有许多人是站在赵淩一边,想要给赵淩帮腔的,没想到赵淩一个人就能把一群人给喷到哑火。

没错,对于女性当官这个事情,虽然有很多人反对,但是赞同的人也有,最多的是观望的。

赞同的人就如景尚书这样,觉得谁有能力谁就上,管他是男是女。

这种是对自身实力非常自信,底气足,且想法比较开明的。

观望的其实也分成两派。

一派是觉得不管有没有女官,也不会影响自己的地位,自己不会因此多领一文俸禄,也不会因此少领一文。同僚就是同僚,只要能干好活就行。

另外一派是觉得女官究竟会如何不好说,女子要怀孕生子,期间不能好好工作,具体怎么样,现在女官的数量太少,官职也太低,等真出了问题再说,现在讨论再多也没什么用。

真要统计的话,朝中对此持不反对意见的官员居多。

赵淩把一群老古板怼到集体失声,确定没人撞柱子,恭敬道:“臣有本启奏。”

顾潥看得津津有味,大概能猜到他想奏什么:“准奏。”

“臣请允许宁州、吴州、海州和神都官学试点招收女性学子;国子监招收女性学子;在吴州设立国子学,以便学子就近入学。”

顾潥:“……”小子要求还不少。

赵淩:你就说同不同意吧?

顾潥没当场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而是说道:“赵瑞,一会儿来御书房一趟。”

没错,赵瑞,你的名字不叫赵瑞瑞。

赵淩:“……”

他都二十七了,现在已经没什么人叫他赵瑞瑞了好嘛。

说是去御书房商量事情,但去了之后先吃饭。

吃完饭也不说事,赵淩就这么出来了,被等在翰林院的赵骅第一时间叫去了户部。

赵淩看着老爹:“咋?”

赵骅没好气:“陛下跟你说什么了?”

赵淩“哦”了一声:“陛下让娘考个状元。”

第165章 第一百六十五章 伤疤 敝帚

“啊?”

“然后让娘当个大学山长。”

“啊?大学是?”不是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吧?

赵淩解释:“之前娘编的教材设立的学校不是小学和中学吗?对应小学和中学, 设立大学,培养一些适应大虞需求的专业人才。现在的学堂和国子监培养的人太少了,我们需要一些专门搞研究的人。娘的水平没问题。”

“你娘的水平肯定没问题。”赵骅下意识附和, “不是, 你娘都五十的人了。”

“那有什么?五十岁的山长不是挺年轻的?”

赵骅整个人都傻了, 算了算时间:“那也来不及考试啊。明年三月就是春闱, 你娘明年开始考, 怎么也得下下科了。”

“新帝登基不是会开恩科嘛,到时候出个新政也没什么。”赵淩回来的路上就写了详细的奏折, 刚才去御书房已经交给顾潥了,“我回去跟娘说。”

赵骅拉住他:“你这就回家?”

“对啊。我留在衙门里等人过来骂?”他才没那么傻。

赵骅就说:“你知道家门在哪儿嘛你就回家。”

“我还能不知道自己家在哪儿?我从小到大, 从宫里到家里的路还能走丢?”他熟得很!

赵骅就知道他会这么说:“儿啊,咱家搬家了。”

“……哦, 对。”差点忘了,“原来祝尚书家嘛, 我知道的。”跟侯府同在桃溪巷, 也就隔了两栋宅子,怎么可能走丢。

“你这会儿回去,你娘也不在家。现在管家的是你大嫂,你娘比我还忙, 我也不知道她白天待在哪儿。”有可能在弘瑞学堂, 也有可能在国子监,或者在和朋友们逛街,或者是在蔷薇汤泡澡或者别的什么地方, 反正大概率不在家里。

“哦,那我先回家待着。晚上到我家来吃饭,接风洗尘。”赵淩说完就想开溜。

赵骅也不留他, 说道:“你有空去看看你师公。他致仕了,应该在家。”

“好的。”

赵淩飞快跑回了家,没想到赵王氏在侯府,管博澹也在侯府。

“娘!”

“师公。”

“裴先生。”

“汪先生。”

另外有几个自己不认识的夫人和长者,还有几个跟自己年纪差不多的年轻人,自己最早的三个学生也在。

一群人纷纷介绍见礼,原来是神都和京畿地区比较有名的学堂、书院的山长,以及他们的得意门生。

这次聚会也不是第一次,而是准备进行一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弘瑞学堂教授的内容,涉及科举的很少,但学问过分实用。

将来不管是当官还是谋一份差使,都是很有用的。

尤其是阿拉伯数字的引入后,采用的新式记账法,如今学子学习的教材都是弘瑞学堂出的。

神都和京畿的这些书院和学堂,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已经算得上是优异,但有多少学子将来能当官?

不管当官还是干别的什么,哪怕只是家庭记账,弘瑞学堂教授的记账法都是用得上的。

在座的另外两位夫人,不是这几位山长的夫人,而是两座女子学堂的山长。

另有一位胡子快垂到胸口的老爷爷开办的书院,招收的学子不分男女。

弘瑞学堂在这方面就更加不用说了,从一开始招收的学生就不限制男女老幼。

赵淩坐到赵王氏身边,一时间倒是不好说让赵王氏考状元的话,陪着在暖融融的花房里聊学术交流和办学理念。

赵淩就把设立大学的想法拿出来讨论:“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当官,各行各业都需要优秀的人来引导。敝帚自珍没有前途,只有不断创新,在技术上不断精进,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几乎人人都能切身体会。

尤其是眼前的这群人,个个都是技术革新派。

农业方面,高产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育种和推广,让更多的百姓能够吃饱饭;大规模养殖让家禽家畜的成本降低,百姓能够以更低的价格吃到肉蛋奶,从而强健体魄;

工业方面,更是百花齐放。

百姓生活中已经出现大量工业制品。

工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更是随处可见。

譬如伴随着水利纺纱机的诞生,布料价格降低;伴随着缝纫机的诞生,加工制作服装减少了大量的时间,现在神都已经有了大量售卖成衣的裁缝铺。

对于一些在作坊工作的家庭,没有那么多时间自己裁剪制衣的,直接上成衣铺购买一些款式简单质量也不错的衣服,比自己买了布料花时间制作要划算,衣服的样子也更好看。

当然,像赵家这样几乎每件衣服都得刺绣的人家,缝纫机暂时还没法取代。

不过仆役们的衣服没那么考究,缝纫机还是减少了大量的劳动时间。

伴随着冶炼技术的飞速发展,铁锅的销量飞速上升。

一部分官员这才后知后觉,原来在大虞这样的盛世下,有很多百姓家庭原本是连铁锅都用不起的,还在普遍使用陶罐。

商人们南来北往,不仅促进了商品交流,而且诸如葛家这样的大商队开始投入金钱搞研发。

“把蒸汽机搬到车上?可以啊。”蒸汽火车嘛。

只不过现在连水泥路都还没覆盖所有官道,柏油路还停留在赵淩的笔记上,铁轨火车更是连长什么样子都没人有概念。

汪先生把如今的国子监的蒸汽车设计图简单画了一下,给赵淩看:“现在大致是这样,做一个车头,把蒸汽机和锅炉放在车头的位置,取代牲畜提供动力,类似蒸汽船的设计。道路不比水面,车厢不能过宽,倒是可以设计成这样的长条形。现在蒸汽船能拉数万石,蒸汽车刚开始可以试试从几千石开始。拉多拉少,可以通过车厢增减……”

除了没有铁轨之外,外形已经很接近火车的样子了。

赵淩也没一下子说铺设铁轨:“模型做过没?”

“还没有。”汪先生有些不太好意思,“哪怕是模型,经费也……”

“不是有投资?”投资的还不只是葛家一个商队,应该不缺经费吧?

“现在蒸汽机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东西。”他突然看向赵淩,“瑞瑞啊,你能弄来蒸汽机吧?”

赵淩被叫得头皮发麻,下意识想往赵王氏背后躲:“实不相瞒,我跟现在的工部不太熟。”

这不是他推托,是真实的人走茶凉。

当然,他非得要也不是不行,只是得重新梳理关系。

他现在身上背着一堆骂,实在不好这时候再乱伸手,不然分分钟又是一堆弹劾。

让女子参加科举,让女子当官,可不是一场大朝会就能成的。

皇帝禅让、重臣致仕都得让三回呢。

汪先生现在也不是埋头只管研究学问的人,想想赵淩如今的处境,确实不好强人所难,就没再说话。

倒是有一名和赵淩年纪相仿的青年说道:“如今蒸汽船已经不算罕见,为何不能上书拨一台蒸汽机给国子监研究呢?或者把图纸给国子监,我们实验室里自己造不行吗?”

另外一名年轻学子也表示赞同:“技术就该拿出来交流,不该敝帚自珍。”

赵淩顿时用一种看傻子似的眼神看向他们:“蒸汽机的名额很紧张,你们的实验室造不出来,材料那关就过不去。材料不达标,造出来的锅炉很容易爆炸。敝帚确实不需要自珍。蒸汽机不是敝帚。”

蒸汽机从诞生到目前为止,已经从材料到设计、到燃料各方面迭代了好几个版本,真怕一知半解的去乱搞,锅炉爆炸把自己给炸死也算求仁得仁,连累别人可就不好了。

说白了国子监的工学院只是给工部培养预备役,起码就现阶段而言,比不上工部的一堆官员,更加比不上工部那些积累了几代人的大师傅们的技艺。

国子监的教学也以科举为主,各学院只是对应的专业课不一样。

学子们对此的重视程度没那么高,反倒是国子监的先生们更加重视。

赵淩说的时候,语气严肃认真,让原本多少有些轻视的山长们也摆正了态度。

赵王氏笑道:“我就说这东西得拉着工部一起研究,我们自己没法搞。水泥都没法自己烧出好的来呢,怎么烧出好铁?”

赵淩怕他们不知死活,说了一声失礼,拉开衣服领子,给他们看自己后背上的疤痕,只露出了一点,就把一群人看得变了脸色。

“这是试蒸汽船的时候锅炉爆炸受的伤。”

原本白玉无瑕的皮肤上,突兀出现的淡红色疤痕,像是一块上好的绸缎被揉出一团褶皱。

其实不算多么触目惊心,但让人不敢想衣服底下还有多大面积的伤疤。

赵王氏脸都白了:“你怎么不说!”

“回来的时候伤都好了,就忘记了。”其实他的衣服要是再脱下去一点,就没了。

他也不可能真当着一群陌生人的面光膀子,反正吓唬吓唬人够了。

他就不信一群怕是菜刀都没拿过的“小朋友”,敢真的冒着生命危险去乱试锅炉。

赵骅今天是和赵辰、赵茂、窦荣一起回来的。

父子几个进门,顺着下人的指示找过去,就见赵王氏在扒赵淩的衣服。

赵骅脸都绿了:“干嘛!”

嫡母和庶子能不能有点分寸?被外人看到成什么了?

亲母子也不行!

赵王氏比他火气还大:“你过来看看淩儿背上的伤!”

火气最大的是窦荣。

赵骅父子几个只扫到一眼赵淩的后背,窦荣就快步上前,把赵淩的衣服穿好了抱进怀里:“放烟花的时候没注意,被火燎了一下。我每天都给水灵上药的。”

赵王氏愣了一下:“放烟花?不是锅炉爆炸?”

第166章 第一百六十六章 房租 廉租房和公租房……

赵骅父子几个还是找机会检查了一下赵淩背后的疤, 确定真的只有鸡蛋大的一块,皮肤看着也在逐渐恢复正常,才算是放下心。

赵淩这个伤还是刚从南洋回宁吴没多久的事情。

其实就是烫出了个大水泡, 换成一般人应该都好的差不多了, 无奈赵淩体质就不容易好。

他现在已经好了伤疤忘了疼, 跟家人炫耀自己捣鼓的烟花:“不是我吹, 我做的烟花炸得又高又好看。我还带回来了几个, 等过几天休沐了,咱们去庄上放。”

得找片空地, 在城里放烟花容易发生火灾。

窦荣刚找过来就听到赵淩的话,脸都黑了:“你怎么还把烟花带回来了?”

赵淩立马往赵骅背后躲:“爹, 你看他!”

赵骅压根不搭理他,让开位置。

赵淩瞬间落入魔爪, 嗷嗷叫着被扛走了。

赵辰和赵茂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