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70(2 / 2)

天官纨绔 枫香 18264 字 2天前

“四哥不会有事吧?”

“能有什么事?这么皮,我都想打一顿。”

赵茂用一种“早就知道你是这种人”的眼神看了一眼赵辰。臭大哥自己没本事, 就想着打弟弟。

哼!

赵骅懒得搭理这几个蠢儿子, 问赵茂:“今天晚了,你是住在你四哥这儿,还是跟我回家住?”

虽说分了家,但赵骅这个当爹的, 不至于连家里给儿子一间客房都没有。

其实休沐的时候, 赵茂一家基本都会过来住,家里给他留的说是客房,其实那个院子基本就只有他家住。

“跟你回去。”赵茂说完, 就跟着老爹和兄长一起下楼去送来赴宴的宾客。

看到赵淩好端端在门口,他凑过去问:“四哥,你没被翊哥打?”

赵淩瞪他一眼:“什么话?我还能被打?”

他和豆豆可恩爱了, 怎么可能家暴?

他想家暴弟弟。

赵茂看出不对,等客人们都走后,赶紧一溜烟跑了。

晚上宴会,白天还要去上班,赵淩就不是很精神,但活还是要干。

他特意提早到的吏部,手上还拿着好几本册子。

窦荣不太放心地把他送到位置上,叮嘱赵文敏:“看好你先生,别让他乱走,你自己多记着点路。”

赵文敏深感责任重大:“我会尽力的。”不敢保证,他先生行踪诡秘,真想开溜,他也盯不住,毕竟他的体育课成绩不太好。

窦荣看着眼瞅着能说亲了还瘦巴巴的赵文敏:“今天中午我带你去一趟太医院。”

这孩子小时候当乞丐到底是伤了底子,哪怕这些年好吃好喝养着,身体还是瘦弱。

赵文敏感激地应下。

其实这些年他没少调理,就是干吃不胖。

他都觉得对不起自己吃进去的粮食。

赵淩对窦荣摆摆手:“我这儿能搞定,中午记得过来一起午膳。”

窦荣觉得他够呛能在吏部吃饭,只是没多说什么,就往兵部去了。

他这种外放的将领回来,除了大朝会和皇帝召见,并不需要像赵淩这样坐班,去兵部也只是随便溜达一圈,看看有没有搞出新的武器装备。

赵淩虽说自从当了吏部左侍郎之后,就一直待在宁吴,但吏部肯定有他的位置。

他平时在宁吴也能看到延迟的吏部的各种工作内容,现在做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

赵文敏也差不多。

他和余飞、余琪都是被照着科研人员的路子培养的,但自从他们的基础课程完成后,天天跟在赵淩身边,除了学习以外,自然是赵淩做什么,他们也跟着做什么,给当个助理绰绰有余。

白川到的时候,赵淩这边已经干了一会儿活了。

看到白川,赵淩赶紧站起来给白川行礼。

白川回了礼,笑眯眯地考校了赵文敏的功课:“咦?这孩子……”路子有点歪?

嗯,不能这么说。

白川若有所思:“这就是……大学?”

赵淩微笑:“是。白爷爷觉得怎么样?”

赵文敏很有眼色,给白川倒了一杯热茶,又从带来的食盒里,用竹夹子夹了几样精致的小点心摆了两小盘。

白川很是受用,笑眯眯地坐下,取下腰间的玉佩递给赵文敏:“很不错的孩子。”

赵文敏在赵淩的示意下接过玉佩,道谢。

白川在吏部已经待了三十多年,虽然觉得科举确实不错,但局限性也很明显。

国子监改制重开后,新科进士的表现好了很多,只是他总觉得哪里还欠缺了点。

刚才他跟赵文敏聊了几句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只是具体怎么做,他还不清楚。

赵淩其实也不确定。

科举制度在如今不能说是最好的制度,但肯定是最不坏的制度,推翻是不可能推翻的。

而采用他上辈子的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的培养体系,目前的国力还不支持,大部分人的观念和财力也不支持,只能在一些相对繁华的地区进行试点。

先一步一步来吧。

吏部的其他官员陆续开始办公,对赵淩这个不怎么来的侍郎很好奇。

赵淩这几年属于人不在朝堂,但朝堂之上一直有他的传说。

只不过传说中只是略微提及赵淩的长相不俗,重点在赵淩做的功绩,甚至于婚姻和财富,对于一些新晋的或者是刚从外面调任神都的官员,完全没料到赵淩的长相会不俗到这种程度。

赵淩很会长,年少的时候线条圆润,面相更偏向于自己的生母,现在年纪上来了点,青年的轮廓显现,有了赵骅的影子。

赵骅那是出了名的才貌双全,一张脸到现在都很帅气。

赵淩结合了父母的优点,加上也算是从小锦衣玉食,又身居高位,现在的长相气质,哪怕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一些人都会惊叹,更别说是初次看到他的人了。

景尚书都从隔壁厢房溜达过来,专程过来看热闹:“咱们家小水灵长大了。”

赵淩感觉自己跟动物园的猴儿似的,叹气:“您就别取笑我了。”

景尚书看着赵淩,有些无奈地摇摇头,觉得配窦荣可惜了。

但凡赵淩正常嫁娶,这会儿不知道多少人要把自家姑娘送过来。

赵文敏很有眼色地给景尚书搬了椅子过来。

景尚书倒是没像白侍郎那样考校赵文敏,很是干脆地也摘了一枚玉佩给他,难得鼓励了一句:“跟着你家先生好好学,将来别丢你家先生的脸。”

赵文敏顿时感觉到压力。

景尚书本来只是过来串门,现在坐下了,就开始跟赵淩、白川一起说起明年科举和恩科的事情。

“新皇登基,理应开一次恩科,只是明年本就该是春闱。我的想法是,明年下半年或者后年增开一科。”

赵淩和白川对此都没有什么异议。

白川说道:“还是放在后年再开。廉租公寓楼的新楼明年怕是来不及建成,后年倒是肯定能再添两栋,届时参加考试的举子也有地方可住。如今神都的住宿……”说着他摇了摇头。

赵淩刚回来,还没了解目前的物价,多问了一句:“多少钱?”连一名三品大员都觉得贵。

“靠近贡院的小院,一个月二三十贯,偏一点的一个月也得五贯。几个人合租一个院子还算便宜的,住客栈更贵。一些地方能住同乡会馆倒是便宜,不过毕竟是做生意的地方,那环境休想安静读书。码头和新城那边的房子倒是有便宜的,只是太吵了。有些学子只能住到城外寺庙、道观去。”白川突然想起来,“你种桃子的那个小湖村,如今文风鼎盛,有不少人租住。”

小湖村距离神都不算太远,又住着魏学海一家。

赵骅经常跟一群文人墨客去小湖村登高泛舟。

关键是小湖村几乎每天都有车往返神都。

也就是赵淩还没来得及了解,不然就会发现他们家的送菜路线,已经具备了私营公交的雏形。

赵淩意外也不意外。

小湖村原本就有人想要租房子,只是数量比较少。而且早前村里的房子并不怎么好,很多想要过来租房的学子都没租住。

现在估计是租房条件改善了一些。

赵淩听着这租房价格咋舌:“活不起了。确实得多盖廉租房和公租房。”

以前他那会儿学子考个会试,比较节省着用,起码也得两百贯,现在恐怕还打不住。

廉租房和公租房从有楼房开始就在推进,如今也算是广受好评。

这属于官吏相关福利,归吏部管。

“驿站已经全都改成了四层楼,客房比以前多了好几倍,今年回京述职的官员能够多安排一些。”

按理来说,官员出差都可以免费住驿站,食宿都有标准。

但像神都这样每年会在短时间内迎来入住高峰的驿站,很多官员来了也没地方住,就得自行解决住宿。

有些在京城有房产有亲友可以借住的还好说,自费租房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赵淩看着白川拿出一份目前神都建成的、在建的、以及规划中的廉租房和公租房的册子,翻看了两页突然感觉周围有些安静,抬头:“怎么不说话了?”

景尚书微笑:“盖房子要钱。”

钢筋混凝土的房子盖起来确实又快又扎实,能够盖四层楼,也不怎么占地皮,就是贵。

他们吏部盖这种造福官员的房子,无论是钢筋还是水泥还是建筑队,都没有任何阻碍,唯一的阻碍就是钱。

赵淩迟疑了一下:“嗯。”

景尚书的微笑更加真诚:“你去搞钱。”

赵淩:“……嗯?”

第167章 第一百六十七章 新科、特科 去搞钱?……

赵淩不理解:“吏部怎么会缺钱?”

吏部要钱, 难道户部会不给批?

户部还真就不批。

理由很充分,户部也没钱。

赵淩更不理解了。

要是户部有钱不给批,那他作为赵骅的亲儿子, 还能去说说情, 现在既然户部没钱, 他还能干嘛?

难道他能变出钱来?

景尚书和白侍郎还真是这么想的。

在他们看来, 赵淩搞钱的能力, 就跟变戏法似的,随便几句话就能点石成金。

“你都能让大狱赚钱, 怎么就不能让吏部赚钱?”

赵淩都不知道自己有这本事:“你们也太看得起我了。”吏部能搞什么三产?“抓几个贪官抄家?”

吏部算是最讲人情世故的部门了,这些官员背后查一查, 谁都不干净。

哪怕本人想干净,也会有家人族人防不胜防给捅娄子。

景尚书和白侍郎听着倒是还能笑出声, 在同一个厢房里办公的其他官员后背直接一身冷汗。

看出赵淩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给吏部搞钱的主意,话题又重新转回到恩科上。

“恩科就定在后年。”

“贡院要改建一下, 增设女性学子的入口。检查方面的人手……”

“由宫中的女官来。还得增设女厕。”

“考官要用女官吗?”

“考官不用, 监考可以用两个女官。”以防有出现跟男性不好处理和沟通的情况,“明年春闱开始,配备大夫。”

好不容易考到了神都,因为身体原因被筛下去也就算了, 起码别死在贡院里。

都有举人功名的人了, 哪怕没法入仕,回乡当个教书先生,也是给国家培养人才。

尤其是一些举全族之力供出来的, 真要被抬着回去,一个家族的天都塌了。

景尚书听到大夫,不是很赞同, 倒也没反对:“你给贡院的号房按上那么多琉璃窗,已经够照顾考生了,现在还要给配大夫。那些考生是豆腐做的?”

厢房里的一个年轻官员听景尚书这么说,不由得抬头看向赵淩,小声问身边的同僚:“贡院号房的琉璃窗……”

这位赵侍郎瞧着跟他年纪差不多,可是号房的琉璃窗装了已经有些年了。

同僚岁数比较大,知道得多:“是赵侍郎装的,他十六岁中了状元,当时是工部郎中,就在号房装了琉璃窗。”

十六?状元?工部郎中?

这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

同僚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赵侍郎不一样,别跟他比。”

十六岁的状元,那确实没法比。

赵淩叮嘱学生:“文敏,把大夫记上,记得要配女医。”

景尚书无奈:“这些女官女医,你去跟太后娘娘或者皇后娘娘要人。”

“好。”赵淩突然说,“到时候得去跟现在的太子妃要人了。”

后年恩科那会儿,太子妃就已经是皇后了。

现在的太后和皇后应该会去吴州的翠宫待着。

景尚书看他:“那也是你去要人。”这小子跟太子妃也熟悉,论亲戚得叫一声表嫂。

“哦。”赵淩没有异议。

景尚书看他一副惫懒的样子,感觉手指有点痒,突然理解赵骅为什么总要教训儿子。

赵文敏在边上记录,问:“明年后年科举住宿怎么登记申请?男女分别怎么管理?住宿有食堂吗?不需要的有食宿补贴吗?”

赵淩支使学生:“你一会儿做一张申请表格。”又看向白川,“廉租房那儿应该有食堂?”

白川:“有的。”

“这两天你去看看食堂那边怎么个情况,再出具体细则。原则上保证每个考生两个人一日三餐能吃饱。剩余想吃好的住好的就由他们去,反正他们有钱,在神都多消费消费也没什么不好。”不能阻止别人花钱。

赵文敏一一记录:“到时候我估一下要花多少钱。”

哪怕只是个托底,按照一个考生进神都起码会带一个随从来算,需要给两千人提供几个月的食宿,不是一笔小费用。

当然,不可能所有人都住廉租房,也有可能有人住一阵不住一阵,有人空占着房子不住之类,具体细则还得再定。

景尚书和白川对此都没什么意见,问他:“这钱哪儿来?”

赵淩没好气:“抄家。”

景尚书这下真抬手了。

赵淩挨揍经验丰富,一瞬间就从椅子上蹿到了房梁上,动作快到别人压根没看清楚他怎么上去的。

景尚书刚还只是想着做个样子,这回是真被气到了:“你给我下来!”

堂堂吏部侍郎,待在房梁上,像话吗?

赵淩纯属条件反射。

这会儿反应过来,他也觉得不好意思,但他看着景尚书手上多出来的戒尺,手心幻痛:“您怎么还带戒尺呢?”

景尚书大怒:“你管我带什么!下来!”

赵淩眼神飘忽,突然毫无征兆地下了房梁就从窗户往外面一蹿:“我去贡院!”

景尚书把戒尺拍在桌上,一看赵淩的学生也溜了出去,气得不行:“一天天的,尽干工部的活!迟早把他那工部郎中的职给革了!”

白侍郎笑眯眯地把戒尺拿过来,放到一边:“你说你,也算是看着赵瑞长大的。他什么脾气,你还不知道?平时还说赵尚书对赵瑞管教太严,你现在还狗拿耗子。”

被说狗拿耗子的景尚书:“……”

他不生气!

白川作为吏部老人,景尚书也只能是晚辈,被说了也只能把气咽回自己肚子里。

他转而说道:“我看他不急着回宁吴,干脆让他主持明年的科考。”

白川一点都诧异:“你自己去跟他说。”

景尚书想了想:“我直接去跟陛下说。让他把新规矩全都一起弄了。”

白川笑眯眯:“嗯,钱也让他自己去找户部要。”

“谁管他是去找户部还是去找陛下。”景尚书说的时候只是随口一说,但说出口之后突然一拍手,“没错。户部没钱,陛下有钱啊。我这就去找陛下。”

白川看他说着就往外走,叫住他:“把坐垫留下。”

景尚书拿着坐垫不放手,脚步更快:“我去找陛下!”

他怎么就没想到过给自己椅子放个坐垫?

一天天的在那么硬的椅子上坐那么长时间,果真脑子已经不好使了。

白川摇摇头,看着赵淩椅子上绣着猫扑蝴蝶的丝绸坐垫,再回头看看自己案头的活。

嗯,不错。

年轻人干活速度就是快,要是一直留在神都干活就好了。

这样他也能有时间早点下班,逛个街,听听戏什么的。

十二月,经过三辞三让后,顾潥退位成为太上皇,顾朻继位。

次年正月颁布科举新政,对于参加春闱的学子进行一系列便利措施,并且公布即日起,科举允许女子参加,考试通过后和男子一样可以当官。

在神都开特科,让有意的学子可以不用回原籍参加科举,直接在神都从县试开始直接参加考试,一月一次,一直考到乡试。

赵淩现在每天回家都先去赵家关心考生情况:“娘,你怎么不复习功课?”

赵王氏前几天还装装样子,装了几天就懒得装了:“烦不烦?五月份开始考,早着呢。”

“五月份很快了。你不能轻敌。”赵淩觉得考生的态度不端正。

赵王氏懒得搭理他:“我又不追求连中六元,我只要保证自己是状元就行了。”

听听,这是人话吗?

赵辰觉得赵淩烦死了:“你还替娘操心学问?”

赵淩一想也对,又觉得不放心:“真不用外公、师公过来给您补习一下?要不我去请裴先生和汪先生?可惜殷先生现在不在神都。我还是去请聂院使过来吧。”

赵王氏本来看着邸报,根本懒得搭理,不过听赵淩说的这些人,也突然有些兴趣:“能请到聂院使?”

“能。请他过来吃红烧肉、烤鸭。”小老头嘴可馋。

赵王氏放下邸报:“要不你跟我说说朝中的事情。”

她这些年一直都在忙教育,对于上头具体怎么制定的国策关心的方向确实有些脱节。

赵淩就跟她细细开始讲起来。

赵辰在边上也进行了一些补充。

过了一会儿赵骅回来了,也加入进来。

小辈们在边上听得认真。

三月,赵淩作为本次会试的主考官,进入封闭式管理状态。

这次暂时还没有女性学子参加,只不过贡院已经改建完毕,增加了一个检查的口子,让检查速度加快;增加了一个茅房。

茅房也安排了专人每天清洁两次,尽可能减少干预考生。

经常参加科举的考生们都知道,参加一次会试得脱一次皮。

不过眼瞅着会试的条件是一年比一年好了。

赵淩的脸色是一天比一天臭。

考生们待了九天就出去了,他不仅得提前进场,还得阅卷,前后大半个月待在贡院里,出来感觉自己整个人都臭了。

“怪不得没人愿意主持科举,都推给我!”赵淩一出贡院,没回家直接去的猫猫汤。

窦荣给他搓澡,听着他吐槽:“别人求不来的好差事,你还嫌弃上了。”

作为主考官,这一批准进士们,将来都得称赵淩一声先生,这是赵淩培养自己朝堂势力的大好机会。

赵淩嫌弃:“我要这差使来做什么?我又不稀罕。”

他也不能培养。

第168章 第一百六十八章 陪考 南迁

赵淩放松了没两天, 马上就得参加殿试。

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

但皇帝肯定不可能盯着考生考一天。

赵淩这个主考官得陪着。

他在洛城殿内坐了没一会儿,就来了一只长毛狸奴。

他伸手摸了一下。

狸奴瞬间仰倒在地。

他又伸手摸了一下。

等午膳的时候,赵淩的官袍上已经粘满了猫毛。

小太子顾恒过来转了一圈:“赵侍郎已经开始用膳了?”

“是, 太子殿下是来找下官一起用膳的吗?”

顾恒看了看赵淩, 和他身边围着的一堆狸奴:“那我就陪你吧。”

小太子也不挑, 就和赵淩吃一样的饭食, 和殿内的考生们吃的一样。

考生们很好奇, 只看到一个瘦瘦高高的小少年,语气一本正经的, 却跟赵淩很是亲近。

简单吃过饭,太子也没走, 就在赵淩边上摆了张桌子开始做功课,时不时还得清理一下桌面上的狸奴。

赵淩看到他不会的, 就小声跟他讲题。

好不容易等到考生们考完出去,赵淩还得跟其他考官一起加班加点看文章。

三百篇文章全都看一遍, 简直要了命了。

千军万马杀上来的, 这三百篇文章都有可取之处。

确实有几篇看得出学子可能因为情绪激动心态不稳没发挥好,但底子在这儿,不会差到哪里去。

赵淩心里面嫌烦,但还是认真把三百篇文章全都看了一遍。

以前的主考官一般只是把其他考官选出来的卷子看一遍而已。

不过赵淩看文章的速度快, 即便全都看过, 也没耽误时间,最后将选好的十篇文章呈给顾朻。

第一、第二名是所有考官已经商议定下的,第三名交给顾朻来定。

当然这种排名不绝对, 作为皇帝拥有一票否决权。

尤其是顾朻刚登基的第一次科举,大臣们都会给皇帝一个面子。

赵淩这个主考官很了解顾朻的心思,最后敲下的排名很合顾朻的心意。

顾朻并没有改动名次, 就让开传胪大典。

窦荣这个在神都打酱油的也跑不掉。

大朝会上新科进士们心情激动又忐忑。

有人注意到文武百官中年轻人的比例不低,感觉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很大。

要说赵淩那会儿考试的时候,还会担心考试名次低,在朝中没有人,导致长期坐冷板凳,没有官职可以做,现在完全没有这个担心。

尤其是一些国子监出来的考生,那种笃定的样子跟旁的新科进士们完全不一样。

最近几年,别说是同进士了,就是举人都有官职可以干。

只要不介意去一些比较远的地方当官,同进士很快就能升个八品,三年时间里有个好表现,升个七品不是问题。

不要以为七品是个很小的官,一县的县令也就是七品,某种程度上已经能够掌握数万人,乃至十数万人的生计。

尤其是现在大量技术革新涌现,朝廷对各种作坊的支持力度很大,去地方上是很容易做出成绩来的。

不提铁脊县,宁州、吴州,乃至于正在迅速被排干的黑龙泽,都是大有可为的地方。

这些考生自踏入大殿的那一刻起,就没有为自己未来的仕途担心过。

等新科进士们出去打马游街回来,参加琼林宴,自然少不了给赵淩这位主考官敬酒。

赵淩喝的是明明白白的茶水。

以他今时今日的地位,没人会硬逼着他喝酒。

新科进士们跟他了解目前市舶司和宁州、吴州、海州的情况,还有跟他了解下一科女性科举的情况的。

问这个问题的,有些是家中有姐妹想参加的;有的是了解到这个事情是赵淩主推,对他投其所好的。

能回答的,赵淩都一一回答了,只是没表现出对哪位新科进士的特别偏好。

新科进士们倒是对赵淩都更亲近一些。

一来,赵淩是他们的主考官;二来赵淩的年纪跟他们相仿,甚至比其中一部分人还年轻一些,更好沟通。

哪怕赵淩身边站着个看上去不太好接近的窦荣,他们也更乐意往赵淩身边凑。

全程陪在赵淩左右的窦荣,觉得这群新科进士们烦死了。

好不容易结束了琼林宴,窦荣在车上就开始抱怨:“他们怎么不找别人,光找你呢?你也是脾气好,还给他们引荐六部的官员。”

赵淩脸上的笑容已经撑不住了,垮着脸埋在窦荣胸口:“怎么说我也是他们的座师,反正我们马上就要走了,帮忙引荐一下,就当是结个善缘吧。”

不然以他和窦荣现在的牵扯,还真不好多跟自己这些门生多接触。

窦荣有些小不开心:“新科的探花一直往你跟前凑呢,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

赵淩打了个哈欠:“有吗?我都没注意到。唉,你让我靠一会儿。这几天看卷子都快看吐了,看到这些新科进士们的脸就像是看到了卷子,头疼。”

窦荣一下就开心了,调整了一下姿势,让赵淩靠得更加舒服:“过两个月母亲就要参加科考了,真不留在神都?”

“不留了。我在还容易瞎操心。新科这一批的文章,我娘的水平甩他们八条街。”他自己也知道,但在的话就很容易产生高考冲刺的氛围感,“反正我在也得避嫌,干脆避远点,免得有些人乱说话。”

窦荣轻轻拍抚赵淩的后背:“我还挺好奇二姐和小蝶堂妹的名次的。”

“二姐原本的水平就不差,以前我们学的都差不多,只不过这些年不知道有没有荒废。这次说是陪沈壮壮一起考,明年考个进士问题不大。小蝶平时在家也不干什么,天天跟着苏嘉珍一起学,接风宴的时候苏爷爷不还夸她了嘛。她倒是该考个好名次,将来在大学里当个先生,省得一天天的在家里没事干。”

苏家人口简单,苏家老夫妻和苏嘉珍、赵婉蝶的性格都不是什么斤斤计较的人。

赵婉蝶如今生了两个儿子,伺候的下人也足够多,不用她太过劳心劳力,脾气还跟小姑娘似的无忧无虑,一看就是日子过得很好。

赵淩本来想眯一会儿,跟窦荣聊起来,倒是没了睡意:“我们几号走?堂姐妹和嫂子们都准备好了没?”

他说的堂姐妹和嫂子是窦家的堂姐妹和嫂子。

窦家连年征战,在火器被用于实战之前,对塔尔罕并没有代差优势,马匹方面可能还更差一些,窦家的男丁死亡率极高。

这就造成窦家的寡妇很多。

无论是嫁进窦家的女子,还是嫁给军中将士的窦姓女子。

她们中有儿子傍身的还好一些,没有所出,或者只有女儿的,或者是儿子死了的,在窦家那么个连窦凤夫妻俩都觉得头疼的环境里,日子过得绝对不算好。

尤其是一些侍妾和姨娘,她们几乎只能依附于窦家生存。

她们其实可以选择离开窦家改嫁,但在凉州,与其改嫁还不如就这么在窦家苟着。

铁脊县的出现让她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如今塔尔罕的威胁基本消除,窦家的重心也开始转移布局。

窦家的男丁们可能还得继续扎根在凉州一两代人,但这些孤儿寡母去往更加温暖的南方生活,并不打眼,也能理解。

窦荣这些天一直在忙这个事情,说道:“二十五号走吧。这两天我让她们先去庄上住着,到时候直接从庄上过去。”免得浩浩荡荡一群人太打眼。

虽然这个事情被人知道了也没什么,但能低调还是尽量低调一些。

到了码头就无所谓了,现在码头上客船货船多不胜数,每天都非常热闹。

窦荣伸手按住摸到自己腰上的爪子:“干嘛?”

赵淩动动手指尖,轻轻挠了一下,语气一本正经:“看你刚才没吃什么东西,饿了没?”光忙着瞪人了。

窦荣喉结滚动了一下。

哪种饿?

哪种都饿。

为了一个科举,两人都有一种小别胜新婚的感觉了,然后就被堵了被窝。

听到房门那一声“陛下驾到”的时候,窦荣直接骂出声,急忙从床上起来穿衣,打开门吼了一声:“一大清早的干嘛!”

顾朻看着怒气冲冲的表弟,脸皮厚厚的微笑:“什么一大清早的,都中午了,快起来,有事情跟你和瑞瑞说。”

窦荣“嘭”一下关上门,黑着脸把已经从床上坐起来的赵淩抱住亲了一下:“还想在床上待一整天的。”

这一次实在是“饿”得有点久。

现在这天气不冷不热的,哪怕什么都不做,无论是相拥而眠还是依偎在一起看看书聊聊天都很舒服。

赵淩想着房门外还有人,再厚脸皮也有些不好意思,赶紧起床洗漱:“别气了,看看陛下有什么事情。”

两人很快洗漱完出来,才发现顾朻不是一个人来的。

余姝和顾恒也来了。

顾朻开门见山:“过来蹭个饭。你们中午吃什么?”

赵淩和窦荣刚起呢,哪知道中午吃什么,把来福叫过来问。

来福说道:“准备了鱼肉馄饨、春饼……”

侯府没客人的时候自己吃饭,并不讲究要多少道菜,主打一个食材新鲜。

只是招待客人,还是天底下最尊贵的这一家,显然有些失礼。

好在顾朻他们都不介意,侯府准备什么他们就吃什么。

赵淩的鱼肉馄饨是纯鱼肉,别人的鱼肉馄饨里混了切细的韭菜。

春饼的配菜有十六样,各种荤素搭配。

另有两道汤两道点心,每一样分量不多,但其实挺丰富的。

吃完,顾朻才说正事:“你们这次去吴州,把稳稳带上,让稳稳跟着你们好好学。”

第169章 第一百六十九章 弹劾新角度 专业……

赵淩倒茶的动作都停住了, 还是窦荣眼疾手快把茶壶放回到茶炉上。

赵淩不可思议地看着顾朻和余姝:“让稳稳跟着我们,不是跟着姨父姨母?”

顾潥夫妻和如今的太皇太后,勉强在神都过了个年, 就马不停蹄去了吴州穿短袖, 不想待在神都里三层外三层。

顾潥作为一个资深皇帝, 带一带自己的大孙子, 传授做皇帝的经验是对的。

把太子爷交给他和窦荣算什么?

窦荣也不是很情愿。

他想和赵淩在一起, 不想别人分走赵淩的注意力。

等等。

要是顾轮胎能把赵淩的活接过去,那他不是和赵淩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了嘛~

可以, 好事。

书房里没外人,顾朻说话也没什么顾忌:“他们都不知道去了哪儿, 还带稳稳呢。吴州现在的建设可以做个模板,没别的势力掣肘, 正好让稳稳跟着学。”

宁吴算是一个储君上手的简单模板,非常难得。

顾恒很是稳重, 跟父母保证:“放心, 我给妹妹打下一片江山,让妹妹当女皇。”

顾朻:“……你要这么说,父皇不是很放心。如今的大虞版图形状不错,剩下西南和东北部边境还可以再小修改一下, 往后几十年, 重点应该放在发展内务,提升国力上。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要不是水泥道路的铺设, 车辆轮胎和蒸汽船的应用,让交通变好,缩短了通讯距离, 现在的大虞版图其实已经过大了,不利于掌控。

他忽然想起年少时,赵淩说过的远大志向,“让百姓们吃饱穿暖。这个目标,父皇做不到,希望你能够往这个目标多前进几步。”

顾恒不太能理解这种看上去朴实无华的目标:“不是文治武功?”

“这可比文治武功难多了。”顾朻叮嘱赵淩,“这孩子我只安排了学军和学工,还没安排学农,到了吴州之后,你看着安排。”

说着,他还抬手拍拍顾恒的小肚子,“放心,饿几天没事。”

顾恒立马躲到自己母亲身后,对着自己的父亲怒目而视:“娘,你看爹!”

余姝拉过顾恒,皱眉看着他微微凸起的小肚子:“刚才就看你吃了很多,下次一顿别吃那么多。去了吴州也别把水果当饭吃。”顿了顿,她看向赵淩,“水灵……算了,你跟稳稳一样。”转而叮嘱窦荣,“翊表弟,稳稳到时候麻烦你多看着了。稳稳的喜好和水灵差不多。”

刚才一顿饭,窦荣已经看出来了一些:“放心,稳稳还没水灵那么挑食,捎带手的事情。”

顾稳稳吃饭还是能够接受一盘菜里出现第三、第四样食材的,主要是食材要新鲜,烹饪方式要简单清爽,不吃腌菜腌肉这点倒是和赵淩一样。

赵淩觉得自己遭受了歧视:“我怎么挑食了?我大部分东西都是吃的好嘛。”

顾稳稳也觉得自己一点都不挑食:“就是。”

其他人把他们俩的话当放屁,转而说起顾恒要带的随行人员、目前的功课、需要重点教育的地方,以及未来宁吴的发展计划等等。

等把顾朻一家送走,赵淩和窦荣才有了点私人时间。

两人就靠在一起喝喝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聊天,晚上出去逛了个以前神都难得的夜市。

第二天出门上班的时候,赵淩看着穿着一身男装准备跟自己去吏部工作的余琪说道:“去换女装。”

余琪一下就明白了赵淩的意思,顿时高兴起来:“好勒!先生等我一下!”

赵文敏和余琪、余飞三个人换着班跟赵淩一起去吏部上班,充当私人助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以前在吴州的时候,风气相对开放,别说是余琪一个姑娘穿女装,就是余飞一个男人穿女装也没人会说什么。

当然主要是当地服装的男女装差别不大。

当地普通百姓的衣服没什么款式不款式的。

如今虽说朝廷已经颁布了招收女性学子和官员的政令,但朝野依旧有很大的反对声浪。

原先余琪跟着赵淩去吏部,都是穿男装的。

大家都知道她是个姑娘家。

现在大家都已经适应了隔三差五会有个姑娘跟着赵淩到吏部,换成女装应该没那么大冲击力。

余琪换了一身干练的骑装,走进吏部衙门的时候,除了门口等着来吏部办事的陌生官员比较惊讶之外,吏部的官吏们都很平静。

年长一些的还会夸奖两句:“小余姑娘今天穿得很精神嘛。”

“这么穿多好看。”

其实余琪的样貌算不上多出色,还因为喜欢经常往外面跑晒得偏黑,只是姑娘读书多,见识多,自信开朗,整个人的精气神就很足。

别说是上了年纪的人,一般人都喜欢这种朝气蓬勃的人。

有人问她:“小余姑娘参加这次科考吗?”

余琪否认:“不参加。我没怎么学四书五经。”

“咦?”众人非常惊讶。

伴随着政令的颁布,现在神都的官家女眷们不管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赶时髦,对于科举的热情很高。

甚至有一些类似科举培训班冲刺班应运而生。

像余琪这样办事能力很厉害的姑娘,还是赵淩这种提出让女性参加科举的人的学生,他们想当然会认为余琪会参加,应该还会考取不错的名次。

没想余琪到不但不参加,甚至都没学四书五经。

哦,她说的是没怎么学,不是没学过。

赵淩出去了一趟,回来就见一群人围着他学生:“怎么了?”

一群人就叭叭地问他怎么不教余琪四书五经,不参加科举。

赵淩明白了:“令仪有她的专业,在这儿不过是暂时帮我忙。”令仪是余琪的字。

“什么专业?”

余琪大大方方地说道:“我是研究抗生素的。”见一群人不理解什么叫抗生素,补充说明,“可以理解为效果更好的大蒜素。”

大蒜素有不错的抑菌效果,目前已经广泛应用。

按照这会儿的理解,就是能够有效抵御外邪。

但是大蒜素只能起到一个辅助治疗的效果,确实能够有效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但效果远不如真正的抗生素。

虽然抗生素有耐药性之类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效果比大蒜素肯定要好很多。

目前实验室已经能够生产一些青霉素,只是产量显而易见的低,实验效果倒是很不错。

明白抗生素是个什么东西后,一群人敬佩之余,对余飞和赵文敏的专业也产生了兴趣。

“陆离在研究石脂水,思睿研究的是植物杂交。”

陆离是余飞的字,石脂水就是石油。

他给国子监投钱研究石脂水的进度不太理想,余飞倒是已经在实验室把沥青搞了出来,只是对于剩下主要的汽油柴油煤油这些暂时还没头绪。

因为国子监也在研究石脂水,吏部官员们有些是知道的,对此不算特别陌生,并没有多好奇。

思睿是赵文敏的字。

这孩子显然因为年幼时的乞丐生涯影响很大,对食物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求。

研究起吃的东西,尤其是甜甜的水果,那种研究热情谁也挡不住。

“植物杂交是什么?”

赵淩就说起目前赵文敏在研究的芸香科植物大混战,橘子、香橼和柚子进行各种乱七八糟的杂交,得到各种奇奇怪怪的橙子、柑橘、柠檬。

赵文敏在海州有很大一片果园,自己都已经带了几个学生。

余飞和赵文敏的研究成果没法展示,抗生素余琪是带回来一些的,交给了太医院。

只不过数量真的不多,对于怎么从实验室进入工业化生产,还有待进一步的技术突破。

听着赵淩对自己学生们研究内容的介绍,吏部的官员们大概明白了赵淩为什么没让余琪他们学习四书五经参加科举。

其实最近几年在吏部的官员都知道,赵淩对用人的要求不低。

他看似不要求功名,但在另外的方面要求很高。

真要是要求低,那他也不会对算数和外语方面进行额外的考试。

市舶司的差使对比其他衙门的确实待遇优渥,但这差使也得看有没有本事干。

市舶司里的官吏们,每年都是要进行重新考核的。

考核要是不通过,要么降职,要么直接走人。

宁州和吴州的官员们也差不多。

赵淩没几天就要离开神都了,跟吏部的官员们交接完手上的工作后,又去工部和户部待了两天,然后就带着庞大的船队准备返回了吴州。

走之前他还特意跟景尚书要求:“您多给我留点人。”

这次他虽然主持了春闱,但是春闱结束后,新科进士们有探亲假。

赵淩走的时候,新科进士们的探亲假还没结束,他想抢人都没地方抢。

景尚书很不高兴:“你想要人就留下来自己干,不行你就在宁州和吴州自己培养。”

赵淩一想自己拿到了设立大学的圣旨,确实不用指望吏部,顿时就不跟景尚书说好话了:“那我自己弄了。”本来这些人也不太符合他的用人标准。

赵骅看他这么跟景尚书说话,假假地批评一句:“怎么跟景尚书说话的?”

好歹人家还特意来码头给赵淩送行了,多少得给点面子。

赵淩道了歉,趁着还没上船的时间,跟两人一起聊了一些政务。

没想到这么一耽搁,一封弹劾直接弹到了他脸上。

“啊?我意图谋反?”什么时候的事情,他怎么不知道?

特意给儿子送行的顾朻夫妻也是猝不及防,看着一群官员带着一大群学子被侍卫们拦在码头外面,高呼:“赵瑞、窦翊狼子野心,裂国分疆,意图谋反!”

第170章 第一百七十章 王山长 赵王氏:骂人我……

朝中早就有人对赵淩不满, 背地里骂得多脏的都有。

说赵淩就是个奸佞小人,哄骗太后、哄骗太上皇、哄骗皇帝、哄骗太子。

说赵淩以色惑人,让窦荣这么一位战功卓著的猛将放弃凉州主战场, 放弃镇国公的爵位, 转而去训练不知所谓的水军, 碌碌无为。

说赵淩跟太监走得近, 奴颜谄媚, 没有节操。

说赵淩大肆敛财,生活奢靡无度等等等等。

其实归根结底, 还是因为赵淩升官太快,权力太大。

他自己是不觉得自己的升官速度有多快, 毕竟他爹赵骅二十五岁就当上了户部侍郎。

只是赵骅当年的情形和赵淩完全不一样。

赵骅当年在神都,可谓势单力孤, 靠着自身能力被顾潥看重,又得到管博澹夫妻像对待亲子女那样教导, 才在神都勉强站稳脚跟。

赵骅高中探花的时候, 顾潥刚亲政不久,要培养自己的班底,提升了大量的年轻官员,赵骅只是其中之一。

当时还有如今的景尚书分摊火力。

景尚书当年也是青年才俊, 家世好学问好, 办事能力强,行事高调张扬。

赵骅并不算太显眼。

赵骅行事相当谨言慎行,一直到现在, 赵家行事都很低调。

赵淩就不一样了。

赵淩从小开始的经历就有攀附的嫌疑,其后做出的功绩,难免带点神话色彩。

在不知情的人看来, 那不就是运气嘛。

赵淩只是运气好,所以什么好事都让他碰上了。

读书成绩确实不错,但会试不过第五名,外面没有流传的诗作,连文章都很少,考上状元是因为赵淩跟顾潥关系好。

至于赵淩一手把市舶司壮大,发展宁吴,那是他手上有钱有资源。

有那么多钱和资源,谁上都行。

总之,赵淩如今的成就,全是靠骗靠哄得来的,自身就是个不学无术天天招猫逗狗的纨绔子弟。

一直到赵淩一力主张让女子参加科考担任官员,这下完全戳到了这群人的肺管子。

只是平时他们闹不到赵淩跟前,更闹不到皇帝面前,现在可算是被他们逮到机会了。

其实这些人不清楚赵淩具体做了什么,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层级不够,并没有够到权力的核心圈子。

赵淩拿出一篇制作火药的小论文,给他们看,他们敢看吗?

赵骅还把小论文挖坑埋在书房里呢。

至于赵淩写的文章,参加科举的文章都是封存在翰林院的,一般情况下,除了翰林院的人和当时的考官,别的官员基本看不到。

另外赵淩“找到”的牧草还能说是运气好,后头推广的玉米……象州外国商人又不是一天冒出来的,怎么赵淩能弄到香料种子和玉米种子?

改良琉璃、制造蒸汽机、烧水泥这样的事情,他们全都是睁眼瞎。

赵淩现在的官职,一是因为他当初年纪小,上头想着压一压;二是上头现在没有缺可以让他升;三是赵淩自己没什么意愿。

这些弹劾他的人有一点倒是说得对,赵淩的权力确实很大,几乎没什么约束,想干嘛就干嘛,把“便宜行事”用到了极处。

但这些人也不看看,他那么大的权力自由度是怎么来的?

再说他哪里真的那么自由了?

他奏折写得少,不代表他和皇帝的沟通少啊。

顾朻本来送儿子远行还有点小感伤。

孩子长这么大,头一回离开他的羽翼,虽说以前也在吴州住过小半年,身边有人照顾,但总归有些不放心。

现在被这么一折腾,顾朻顿时什么想法都没了,对赵淩他们摆摆手:“上船吧,别耽搁了。”

他这个新帝登基没出重拳,别人以为他不打人是吧?

余姝看着他开始同手同脚,就知道他情绪有些起来,赶紧扯了他一下,表面看是挽着他的手,小声道:“没得为了这些人生气。”

景尚书躬身请命:“臣请和这些人辩一辩。”

女子参加科举,可以入仕,确实是赵淩提出来的;但是能够成为政令推行下去,那是通过了朝会,由整个吏部在执行。

景尚书作为吏部尚书,这时候站出来应当应分。

至于这群人说的谋反,纯属胡咧咧。

赵家拿什么去谋反?

真以为有一个窦荣就能谋反了?

现在窦荣掌握的水军确实要钱有钱,要粮有粮,但离了大虞朝廷的支持,船呢?兵器呢?

真以为靠着一腔热血就能造反?

赵淩和窦荣在宁吴几年,这群人就算不知道顾潥他们也在海州吴州,总知道太子监国吧?

景尚书都站出来了,赵骅更得站出来。

没别的,他是亲爹。

然后这两人都没抢过赵王氏。

她是嫡母,还是下一科要考状元的女子。

虽说考不考这个状元,都不影响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有没有官身,对于这个世间的女子很重要。

她想世间的女子多一条出路,少一点身不由己。

她这么多年,把慈幼院附属的一个小学一直开到现在的弘瑞学堂,教授的学生不知道有多少。

尤其是在码头这样的地方,不少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和管事都上过弘瑞学堂。

他们大概知道景尚书和赵尚书是高官,但官职再怎么高,也不能高过山长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赵王氏一站出来,码头上几乎一大半的工人都下意识立正站好,做出聆听山长教诲的样子。

“山长好!”

赵王氏微笑:“你们好。”又面对一众明显被吓了一跳的官员和学子说道,“我知道你们在不满什么,无非就是不满自己的地位可能会被女子影响。可你们为什么会担心这个呢?”

一群人顿时几乎跳起来高声大喊,什么牝鸡司晨,什么女子就该在家相夫教子之类。

话还没说完,围拢到码头上的许多女工顿时丢出手上的垃圾甚至小石子。

“呸!我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和家里人,不出来干活,在家相夫教子?谁给我多一口饭吃?”

生存,这是老百姓最低的要求。

这群读书人高高在上惯了,不知道平民百姓的生活,也看不到平民百姓。

今天因为送行的队伍中有皇帝皇后,赵王氏作为命妇,特意按照礼仪打扮过,虽然没有像参加宫宴那般隆重,一身装扮从头到脚也都很华贵庄重。

她如今也不是什么只在家里说一不二的当家主母,而是有一番自己事业桃李满天下受人尊敬的山长,由里到外气势迫人:“圣人言,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本就是‘父’的责任。若是‘父’教不好,倒确实得由女子来管教丈夫和孩子。”

她说这话的时候,眼神看向一群闹事的官员学子,只差没明摆着说他们爹没把他们教好,才让他们出来乱吠。

“诸位都是百姓的父母官,或者想成为父母官。父亲的角色都没有当好,母亲的角色想必更没能力当好。做父母的,看不到自己的孩子缺衣少食,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勤勉上进,只知有子,不知有女。诸位就是被这样教养长大的?也是这么教育你们自己子女的?还是你们只孝敬自己的父亲,不孝敬自己的母亲?”

没家教!

没教养!

数典忘祖!

这些官员和学子,都是自诩文人,不管背地里怎么样,平时都是自诩君子,品行高洁,做出一副姿态来。

官员们高高在上惯了,其实大部分官员都不怎么关心平民百姓如何。

爱民如子的官员是极少数。

只是这种事情好做不好说。

无论是官员还是学子,不能张口就说当官就是为了发财,谁管百姓死活这样的话。

要脸。

整个码头瞬间安静。

还是顾朻说道:“记下这些人,看看他们家是怎么教育的,是怎么孝顺父母的。”

一群闹事的官员和学子瞬间脸色惨白。

谁家能真正没一点龃龉?

真正能说得上一句家风清正的官员,整个朝廷能有几个?

现在顾朻说这个话,哪怕他们真的家风清正也没用,而是说明他们的仕途到此为止。

顾朻的话还没说完,“不是说赵侍郎谋反?来人,全都带走。朕好好听听,赵侍郎怎么谋反了。”

赵淩是他看着长大的,什么性子他最清楚不过。

虽说他时不时会酸两句父皇待赵淩比待自己亲,其实内心很清楚,赵淩再怎么受重视,在父皇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可能高过自己。

赵淩从小就一直站在这边,甚至因为赵淩的一部分原因,他从太子到如今登基走得格外顺畅。

赵淩还谋反?

他就没见过几个比赵淩更加不贪慕权势的人。

信赵淩会谋反,还不如信他自己谋反。

这群人还以为法不责众,纠集了一群人之后胆子大得很。

等看到顾朻动真格的,纷纷软倒在地瑟瑟发抖,被护卫和衙役们拖死狗一样拖走。

五月,赵淩到达吴州港没多久,神都就迎来了新帝登基后的恩科,也是女子能够参加的特科。

众多年龄不一的女子进入贡院参加县试。

比起女子,男子的数量更多,毕竟世上读书的男子数量远远多于女子。

六月府试,七月院试,八月乡试。

每次公布名次,王蔷薇的名字或者座号都高居榜首。

为了表示公平,吏部、国子监、礼部、御史台、门下省等官员纷纷上书要求公开考试前十名的卷子。

《神都周刊》特别加印副刊,邀请当世公认的大家和高官对卷子进行评点。

赵淩年底回京述职的时候,赵王氏这位考生态度很是嚣张:“哎呀,我这一不小心就要连中六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