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归澜心知不可操之过急,很快便告辞离了衙门,此刻天色已是不早,霍危楼当机立断派侯府侍从往相国寺去。
此刻往相国寺,天黑之前已赶不回来,他们又在衙门留了片刻,本想等吴襄归来,看有无线索,可等到日暮时分也未见到吴襄的面,二人只好先归家。
霍危楼虽少问朝事,可他躲了多日的懒,建和帝已颇有怨责,近来他身上也多了些差事,薄若幽自不能霸着他整日不放。
回程的马车上,薄若幽叹气道:“铃铛可招魂?难道凶手杀人,也是为了招魂不成?又或者,他杀人与什么诡奇之事有关?不管是佛家道家,我都不曾听过这样的说法。”
霍危楼不假思索的道:“或许是。”他只是顺着她的思路说下去,倒也不曾深想,“如今佛教盛行,道家又是老祖宗们留下的东西,即便如此,民间还会时不时兴起别的教派,大部分都可称,这些教义狭隘偏激,要么是有人为了谋求私利故弄玄虚,要么便是将佛道二家的教义加以曲解,诱导人向恶,甚至有人想利用教众称王造反的。”999xs.net
他说完握住薄若幽的手,问了个紧要的话:“程先生不允你再管这案子,你打算如何?”
薄若幽早间的愁绪又上心头,无奈道:“也不能总瞒着义父出来,今日归家,我得好生问问义父他为何如此,多半有什么缘故,只是此番义父态度与往常不同,我昨夜问他竟分毫不露……近来义父在为我准备嫁妆,也颇忙碌,我也不忍令他不快,从小到大,我与义父还未起过争执。”
霍危楼自出言安抚,至程宅门前,他又道:“嫁仪诸事你不必担心,我会令福安多过府帮忙,程先生时而出门看病,腿脚亦不便,可让福安带着人多分担些,你也不必为这些烦忧。”
薄若幽眉峰微展,一双眸子流波微漾的望着他,“侯爷都为我想周全了。”
霍危楼将人往怀中揽了揽,“婚仪不过是些繁文缛节,不算要紧,只再待三月将你娶回府中,我方才安心。”
薄若幽倾身入他怀中,片刻温存,方才下马车归家。
此时夜色初临,程宅内华灯次第,薄若幽瞧着,只觉今夜的程宅似比往日热闹两分,待到了主院,良婶从内迎出,开口便道:“小姐,薄氏二老爷和二夫人来了。”
薄景礼和魏氏来了?
薄若幽狐疑入院门,刚走到中庭便听见屋内语声。
魏氏唏嘘道:“和林家闹得不好看,如今可算是老死不相往来了,要我说也是她太不会做人,为何非要争这数月时光呢?这下好了,京城谁都知道薄家的泼闹名声了。”
“大嫂是彻底死心了,就是娴丫头我瞧着还没想明白,前儿有人来府上说亲,大嫂有答应的意思,是大嫂一个族中表兄家的孩子,家里是行商的,这孩子未考名,行商却是一把好手,就是听说身上有些病疾,家里又已有一二侍妾,要是放在从前,给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来薄氏提亲,可如今不同往日了……”
虽与魏氏无关,可薄家没落,二房也是一落千丈,她语气不免带了几分凄凉。
薄若幽在门外停了几息,见话头止了方才入屋,薄景礼与魏氏自然热络寒暄,程蕴之不由问:“今日长公主殿下如何?”
薄若幽要扯谎,心底发虚,面上却还算镇定,“用了义父的药,好多了,不再喜怒无常,晚上亦能安眠,我和侯爷不曾近前,远远瞧着气色也好了许多。”
程蕴之点了点头,魏氏亮着眸子道:“幽幽今日与侯爷探望长公主殿下
去了?”
薄若幽应是,魏氏便又一番感叹,又言薄若幽婚期将近,她们也可为婚事出力一二,程蕴之应付几句,魏氏夫妻二人见天色已晚方才告辞离开。
马车上,魏氏唏嘘道:“你可看到了?我说过的,幽幽这赐婚和册封,定然都是侯爷的意思,长公主殿下多年来深居简出的养病,眼下还未进门,蕴之为其诊病,幽幽也可去探望,这般亲厚,足见侯爷对幽幽的看重。”
薄景礼忙道:“夫人说得对,只要不惹人厌弃,我也愿意多来走动。”
待回了薄氏,刚进大门,便见小厮在内面露焦急的候着,一见他们回来,小厮快步上前来,“老爷,夫人,大夫人又和大小姐闹了一下午,如今大夫人等在正堂,说是要等你们回来商量大小姐的亲事呢。”
薄景礼蹙眉道:“这是何意?当真要将娴儿那般嫁了?”
小厮也不知胡氏如何想的,魏氏哼笑一声,“咱们去看看不就知道了?便是要嫁,大嫂是娴儿的亲生母亲,自然是她说了算。”
薄景礼无奈道:“可……可那家的孩子你知道,如此也太委屈娴儿了。”
魏氏冷笑一声,“亲娘都不觉得委屈,你觉得委屈什么?人家给了她那般多财银,可不就是想要她的女儿。”说完又去看薄景礼,“你眼下说好,将来娴丫头过得不好,她必定怪你,你说不好,将来她还要怪你,你可莫要随便说话?”
魏氏说完便往正堂去,待到了门前,便见胡氏一脸郁气的坐在主位上,一见她们回来,胡氏忙坐直了身子,“你们终于回来了。”
薄景礼二人落座,魏氏笑道:“大嫂有什么吩咐?”
短短数月,胡氏早不复端容气度,人似老了十岁一般,纵然满身绫罗金玉,也难掩容色衰颓,她叹了口气道:“表兄家的孩子虽是没有功名,可他们府上在京城也算是头列的商贾,尤其他们保证会对娴儿好,我觉得很是不错,娴儿被林家退婚,京城内又有颇多传言,要想找书香仕宦家的孩子,也实在不容易”
薄景礼欲言又止,魏氏道:“此事自然是大嫂做主,不过大嫂也要想好了,此番亲事一旦定下,可就容不得你再后悔。”
胡氏这下倒是踌躇起来,转而去看薄景礼,“二弟以为呢?”
薄景礼正要开口,魏氏忙一眼刀瞪了过去,薄景礼连忙道:“自然是大嫂做主。”
胡氏一时也打不定主意,眼珠儿一转问起了他们去程宅的境况,魏氏一听,自将薄若幽如何得武昭侯看重诸事说来,胡氏听完,心底更不是滋味,“真是没想到,那样命格的人,竟也能有如今的福泽。”
魏氏道:“这话大嫂可千万莫要乱说了,大嫂也知道武昭侯是何等人物,且如今幽幽乃是陛下亲封的县主,可不是贫民百姓能指指点点的。”
胡氏纵然不甘,也的确不敢当着外人的面再说薄若幽的不好,可她不知想到什么,神情竟变的阴郁起来,“命格之事的确不好说,可二弟和弟妹应该还记得当年的事。”
魏氏眉心一跳,便是有心维护薄若幽也一时语塞。
胡氏冷冷勾唇,“这事放在当年是忌讳,可如今我却不必管那许多,她眼下瞧着一切都好,可她就是个身带凶煞邪祟之人,万一哪一日她又发了疯,纵然成了武昭侯夫人,也是京城最大的笑话。”
说完此话,仿佛还不够解气,她又道:“还有,倘若叫人知道她当年小小年纪便那般狠毒无义,也不知武昭侯还会不会爱重她?”
……
用过晚膳,薄若幽陪着程蕴之入书房,见程蕴之要写方子,她颇为乖巧的上前磨墨,片刻后忍不住问:“义父,您昨夜为何”
话只说到一半,程蕴之抬眸看她,那目光竟仍是严肃的,“你今日去了何处?”
薄若幽瞬间被慑住,片刻叹了口气道:“不敢瞒义父,今日与侯爷去了衙门。”
程蕴之啪的一声将手中笔放在了桌案上,“你不听义父的话?”
薄若幽忙道:“不是不听话,是义父未曾告诉女儿缘故,女儿心中不解,如何能说不放下案子就放下案子?还请义父明示,倘若真查不得,女儿定听义父的。”
程蕴之唇角紧抿着,初见老态的面上流露出一丝悲色,很快又隐去,他坐直了身子,默然半晌也未道出一字,仿佛内里缘故十分难以启口。
薄若幽越发狐疑了,“义父在担心什么?这案子凶手虽是诡奇狠辣,可女儿保证不会再像此前那般出意外,义父到底有何担心?”
程蕴之忽而抬眸看薄若幽,“你今日去衙门可有新线索?”
薄若幽摇头,“不曾,吴捕头还未回城,今日去衙门,不过是女儿怀疑此案凶手有可能与明公子当年被绑架有关,并且女儿还怀疑,这些年来凶手极有可能还在继续作案。”
程蕴之眼瞳微颤,“和明家孩子的案子有关?他当年不是被绑架吗?”
见程蕴之对这案子上心,薄若幽也乐得解释,当下将明归澜证供与当年案子说了一遍,“两案有巧合之处,且明公子的案子表面上看是绑架案,可倘若明公子当年未曾逃出,后面会发生什么皆无人知晓,因此不能完全定性为绑架案。”
程蕴之眯眸,“我记得明家那孩子出事是建和十七年的秋天。”
“不错,是建和十七年十月。”
程蕴之放在桌沿的手紧攥起来,“这案子凶手手法残忍,你查案子的时候,可会觉得不适?”
薄若幽奇怪道:“怎会呢?因被害对象是孩子,因此格外不忍些,可这般害人手法,尸体模样并不骇人,且女儿验尸数年,怎会觉得不适?”
程蕴之虽是松了口气,面色
却仍是严峻,他又仔细看薄若幽,见她一双深秀眼眸巴巴望着他,眼底尽是疑惑不解,终是叹了口气道:“你若放不下,也可继续帮忙查证。”
一时不令她查,一时又令她查,这中间变化薄若幽尽是茫然,“所以义父到底是为何……”
“义父心疼你,这些年你受了许多苦楚,如今行仵作一道,也不知你父母在天之灵看着会否怪我。”程蕴之长长的叹了口气,语气竟有些苍凉自责意味,瞬间令薄若幽的心揪了起来。
见程蕴之面色难捱,薄若幽忙道:“不会的义父,义父莫要多思,女儿不问了,若义父实在不放心,此案了了,女儿便在家里好好陪义父过年,暂不管衙门案子了。”
程蕴之又看她,“这阵子天气寒凉,你要多穿些,若何时觉得身子不适,便要告诉我,莫要病了。”
薄若幽糊里糊涂的,只当程蕴之是真心疼她,自然连声应下,待晚些时候回房歇下时,总觉的有何处被她遗漏了,然而程蕴之不再拦阻她便已足够,她也不必刨根问底令程蕴之难受。
第二日一早,薄若幽先往武昭侯府去,然而霍危楼清晨入宫,午时方才归来,也是在午时之后,昨日派去想过的侯府侍从回来,将在相国寺探问所得禀告于二人。
书房里,侍从恭敬的道:“属下昨夜到的相国寺,表明来意之后,是相国寺的惠明大师见了属下,属下提及凶手害人之法,惠明大师说佛家讲求慈悲渡人之道,佛家经文内绝无此等向恶之言,不过佛家讲求六道轮回,且佛家兴盛多年,大周内外各兴教义,而此间与血有关的,只有一种关于地狱的说法”
薄若幽和霍危楼瞬间提起了精神,侍从继续道:“民间常有十八层地狱之言,而在这十八层地狱中的第十三层,名为血池地狱,凡不敬他人,不孝父母,不正直,歪门邪道之人,死后将打入血池地狱受苦。”
薄若幽和霍危楼对视一眼,血池地狱是用作惩罚,倘若凶手是以此谋害人性命,那此番文瑾应该是淹死在血池之中,而不是被放血。
霍危楼道:“还有那铃铛呢?”
“铃铛在佛家又叫手铃疑惑铃铎,乃是佛家法器,除了普通的铃铛可为法器之外,佛家还有金刚铃杵,金刚铃与金刚杵是为一套,皆是佛教弟子修行所用,佛教经文中有将金刚铃比作毗卢遮那佛和金刚自在母,又说铃铛为佛陀传法妙音,许多高僧伴以铃音修行得道。”
侍从说完,薄若幽道:“无缘无故出现铃铛,虽不一定与佛门有关,可加上凶手害人的手法,动机极有可能与某些古怪信仰有关。”
这侍从继续道:“惠明大师也如此说,只是惠明大师不认为凶手是佛门中人,他提到了道家一种修身之法,名为枯骨练形的修死之术,也与人之血躯有些关联。”
“修死之术?”薄若幽还是头次听到这般说法。
侍从应是,接着道:“听着是修死之法,可实际上却是求长生之法,此法极其凶险,常出现在那些知道自己不能久活于世的人身上,譬如一些大限将至的老道士。”
“他们会提前寻一处风水宝地,例如人迹罕至的洞穴,做为自己身躯的安寄之处,而后驱元神入太阴,此后皮肉会似尸体一般腐烂,可五脏与血液仍是鲜活,少则三两年,多则二三十年,修得大道,元神回归,便可血肉再生,生津成液,不仅身体恢复如初,而且能练成长生不老之仙体。”
霍危楼听得剑眉拧了起来,“此乃惠明亲口所言?”
侍从应是,又道:“另外道家也以铃铛为法器,铃铛在道家称三清铃,又号帝钟,乃是十大镇教法器之一,寻常道士都会使用此物修行。”
霍危楼沉思片刻,“惠明也算相国寺高僧之一,想来不会打妄语,去查一查,看看京城内外的道观有无修行高深的道长在,我要查问详细些。”
侍从应声而去,薄若幽站起身来踱步,“佛家的血池地狱与此案并不吻合,因凶手并无惩罚死者之意,而只是从死者身上取血,道家的修死之法以图长生,倒是有些意思。”
“我是仵作,人死之后尸体腐烂,是绝无法再生的,会否有人以此而生邪门歪道之说求长生,因自己的血肉无法再生,便想拿别人的血肉来填补……”
薄若幽说完,自己先觉得有些不寒而栗,她看向霍危楼,“我也不肯定凶手动机依据,可我觉得这般解释许离真相近了一步,求长生之术并非道家独有,民间甚至许多地方亦有陋习恶俗,有人会食紫河车,道此物可益寿延年,而若信奉神怪,便更无所不用其极,前次黑水村的案子,便有人拿新生婴儿做祭。”
但凡古怪而难以解释的案子,多半与神鬼有关,霍危楼道:“莫急,待寻个道长相问,看看道家这俢死之术到底是哪般。”
薄若幽是报以希望的,比起早前毫无头绪,如今至少有了个怀疑方向,而凶手行凶之地挑在了相国寺附近,是否是想将矛头往相国寺引从而扰乱官府调查?
“也不知吴捕头在城外是否找到了什么线索。”薄若幽缓缓道。
薄若幽心中挂念,却不知衙门的侯炀也到了侯府之外,待表明来意,侯府侍从带着侯炀进了主院。
侯炀见到薄若幽二人便道:“县主,捕头带了个小证人回来,是个镇上的小孩子,您应当见过,他说他认识文瑾,事发当日,他还见过文瑾。”
薄若幽一听便站了起来,“我跟你去衙门看看。”
作者有话要说:来啦!文中描写是资料剧情需要的夸张杜撰,有来源,但大家看看就算不要当真。
继续求营养液
第177章 九回肠09
薄若幽离开侯府,与侯炀同去衙门,此案未被直使司接手,霍危楼有公务在身,便未同行。
待到衙门,吴襄已归来,与他一道回来的还有个六七岁的孩童,那孩童看着面熟,正是当日那个带着鬼差面具回答薄若幽问题的小娃娃,他跟着衙差们来,人有些紧张,吴襄正令人去街边买了些糖糕予他吃。
看到薄若幽,这小娃娃有些惊讶,却不敢上前来说话,薄若幽对他笑了笑,吴襄在旁道:“这孩子叫张铎,是后街上一农户家的孩子,你应该见过。”
见薄若幽点头,吴襄又道:“我去了相国寺之后,便在镇上走访,除了客栈里的客人,力求将其他与文瑾认识的人都找出来,这时客栈的小厮说,有几次文瑾在客栈门口玩的时候,和几个孩子一起玩过,我便去镇上找。”
“而后便找到了他,他家中人也知镇上出了事,却不知是文瑾,问了他之后,他说他在冬月十一那日见过文瑾。”
薄若幽蹙眉,“记得清楚吗?”
“记得清,因那日是他祖母过寿,他因此穿了新衣,可跑去街上玩耍之时却跌在地上弄脏了衣裳,也是那时,他看到文瑾跟在一个戴着面具的人身边,如你此前猜想的那般,那是个戴着猴王面具的男人,而文瑾面上戴着个狐仙面具,因看到了他,还高兴的摘下面具来炫耀,这张铎也是那日回去求家里为他买个鬼差面具。”
吴襄说完去看张铎,张铎吃完了糖糕,一双眼睛带着些好奇的望着他们,薄若幽上前道:“你记得我对不对?”
张铎点点头,薄若幽便问:“那日我不知你认得文瑾,今日你可能再想想,那日带着文瑾的男人去了哪个方向,身上穿着什么,你此前是否在镇上见过?”
张铎眨了眨眼,又有些紧张,吴襄道:“这些我已问过,他说文瑾被带走正是往梵音客栈方向走的,当时他还以为那男子是文瑾的父亲,身上衣饰也十分寻常,看不到脸的话,他也不知道此前是否见过。”
吴襄说完又道:“不过他说那男子有些奇怪,牵着文瑾的时候,虽然看不清脸,也并未说话,却一直在咳嗽,咳的身体弯曲下去,此外,在他牵着文瑾的手背上,还能看见些淡色的淤瘢,我怀疑那男子有病,因我辨不出,所以才将他带回来好与你细说。”
薄若幽这才明白吴襄将这孩子带回衙门是何意,她心底微动,连忙细问张铎,张铎小声道:“咳嗽听着好似染了风寒一般,文家少爷要与我看面具,他不让,拉走文瑾的时候低声说了句什么,那时候天色刚黑,因为离得近,才看清他手腕上有些瘢痕,不是伤疤,倒像是摔了碰了的淤瘢,是紫红之色,也不是大片的,就这么大”
张铎比划了个桃核大小的圈,薄若幽看的直皱眉。吴襄满眼希冀的望着她,“如何?能辨别的清是何种病症吗?”
薄若幽摇头,“暂不能确定,不知是肌肤患病还是别的内症,我要回家问问义父。”
吴襄点头,又问张铎那人衣饰气度等,张铎本就是个小孩子,只能含含糊糊一番形容,“不是很凶的,文瑾想与我说话,他似乎不许,却也是温声细语,我都未听见他说什么,所以我才当那是文瑾的父亲,多高……我到他腰间吧……”
他这般形容,越发让薄若幽觉得和那卖面具的老伯看到的是同一人,若是如此,几乎能将凶手的指向再缩小一圈。
吴襄不敢让张铎多留,命人送他归家,待安排完,薄若幽正等他,“捕头可知道明公子的事了?”
“知道,你
还让人查这几年有无同样的案子。”
薄若幽点头,“是,昨日明公子说起了当年遗漏细节之后,我越发觉得极有可能是同一凶手,且铃铛再加上凶手害人的法子,总显得诡奇,因此侯爷派了侍从往相国寺走了一趟。”
薄若幽将侯府侍从在相国寺所得说了一遍,吴襄听完面色越发凝重起来,“所以你们已经怀疑此事与道家的俢死之术有关?”
薄若幽点头,“不错,且这等俢死之术,常发生在大限将至的老道士身上,可倘若人患了重病,同样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是否也可能施这等邪术?”
吴襄眼底生亮,“带走文瑾的人极有可能真的患有重病!”
薄若幽应是,“侯爷已派人去打探城内外道观,欲寻个厉害的道长问俢死之术到底是何种修道之法,倘若凶手当真为患病之人,想来多有线索可查。”
吴襄想了想又道:“既是如此,我先去城内三清观走一趟,凶手若真是修道之人,又患有重病,说不定常出入佛寺道观之地,寻常人得了大病,一开始不都先求神问佛吗?”
如此正合薄若幽之意,二人又去内库见了胡长清,这两日间,胡长清带着文吏们又翻出几件可疑案子,薄若幽交给吴襄审看,自己先回家去找程蕴之。
她所习医道尚浅,只听张铎所言,并不确定是何种病状,待归家向程蕴之说完,程蕴之沉思片刻道:“只这般说,难有论断,初冬天气转寒,偶感风寒不算什么,手上的瘢痕,则有可能是受伤,又或者患了别的病状,而两者分开来看,此人患病的可能性极多,且不一定是重病。”
薄若幽道:“那若是重病呢?”
“若是重病,咳嗽或为痨病,而身上生紫红瘢痕……”说至此,程蕴之忽而眸色微沉,“我倒是想起来,有一病症,人容易生感了风寒一般的咳嗽,与此同时,身上亦会生瘢,此症名为血症,多为五脏疲弱而致,凶险起来可两月便要人性命,而有些人,则会拖上数年之久,此症为绝症,难以根治,一旦患此病,几乎可备下后事了。”
说至此,程蕴之语声微顿,“此病还有一表征,寻常人倘若受伤流血,伤口多会凝血愈合,而患有此症的病人,一旦受伤,哪怕是小伤,也会血流不止,极可能殒命。”
薄若幽对此症也有所耳闻,她暗自记在心里,至黄昏时分,侯府侍从请她过府。
心知是请道长的事有了结果,薄若幽忙乘马车出门,待到了侯府,福公公正在门口相候。
薄若幽上前便问:“公公,可是请来了道长?”
福公公笑道,“是请来了道长,不过这位道长身份特殊。”
薄若幽略觉诧异,福公公却卖个关子,“你到了便知。”
一路行往正院,路上薄若幽瞧见府内西北方向模样大变,正是霍危楼令匠人造出的南边园景,她定下心神,待到了厅门之外,赫然觉出几分意外来。
厅内主位上坐着霍危楼,可陪在侧的人竟是多日未见的忠义伯冯钦,下手位上,霍轻鸿和冯烨相对而坐,众人不知说了什么,面上皆有笑意。<a href="<a href="http://www.999xs.net"" target="_blank">http://www.999xs.net"</a> target="_blank"><a href="http://www.999xs.net</a>" target="_blank">www.999xs.net</a></a>
霍危楼当先看到了薄若幽,他起身迎来,众人便都看了过来,于是纷纷起身。
忠义伯并非第一次见薄若幽,当初只知薄若幽为薄氏女,可如今薄若幽贵为县主,又与霍危楼有亲事,自然今时不同往日,他笑眯眯的看着薄若幽,待薄若幽福身见礼之时,他颇为和蔼的与她寒暄起来。
待薄若幽坐定,霍危楼方才道:“三清观的观主如今未归,去城外颇耽误工夫,伯爷得知我们要问什
么,便到府上为我们解惑。”
霍轻鸿笑道:“说来也是巧了,我过来的时候,正听见大哥吩咐人出城,我想着,干嘛出城,京城内修道之人不少,旁人我不认得,可伯爷这几年修身养性算半个修道之人我知道,正好冯烨下午与我有约,我便提了此事。”
薄若幽便知这其中有霍轻鸿一份功劳,待他说完,冯钦笑道:“我也的确只算半个修道之人,也不过为个修身养性,你们要问的那俢死之术我知道,可那法子十分凶险,过程也极为痛苦,寻常人哪怕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也不敢尝试。”
“我虽不知是何等案子,不过极有人作恶,想来也非常人,这俢死之术可算作道家秘术,真一守内,先死后生,可代价极大,而此法也源于道家度人经之中的一段经文,元始天尊说,说经十遍,枯骨更生,又说大行梵炁,周回十方,中有度人不死之神”
“此经文虽为道家宝经,可正统道家并不提倡这等修道之术,且被许多人看做邪门歪道,可冲着回骸起死之说,许多人想用这等法子羽化登仙,脱胎换骨求长生,可世人都知道,这哪里可能呢……”
冯钦叹息的摇了摇头,忽而疑惑,“是有人用此法修道出了人命不成?”
薄若幽略一迟疑,并未说透,“还不确定是否和道门有关,眼下只是怀疑有人用此法害人。”
冯钦听得云里雾里,却也知道不该多问,便道:“道教在大周兴盛多年,入教的人多了,自然会有心思不纯之人……”
冯钦说至此又喃喃道:“不过这俢死之术乃是修炼自己的肉身凡胎,为何会害人呢?”
霍危楼道:“既是心思不纯,自然修不得正道,怕就怕此人不露踪迹,隐藏在寻常道观之中行凶为恶。”
这般一说,冯钦似乎想起什么来,“侯爷如此一言,我倒是记起来一事,我因修道,时常出入城外几个道观,我曾记得,去岁秋日城外飞云观曾有个道长被逐出道观,后来听人议论,说那道长私下与人传讲道法,可他讲的道法却与正统道法不同。”
薄若幽神色一紧,“伯爷可知那人道号?”
冯钦摇头,“道号没问,不过此事就在去岁,眼下去飞云观查问必定查问的出来。”
这指向分明,薄若幽立刻来了精神,冯钦一时也帮不上别的,见天色已晚,便提出告辞,霍危楼和薄若幽送了几步,由霍轻鸿将冯钦父子二人送出了府门。
事不宜迟,霍危楼派人往衙门去通报,一并将程蕴之道出的血症告知衙门,薄若幽则留下陪霍危楼用完膳,霍轻鸿回来时,便见霍危楼正陪着薄若幽看府内园景图纸。
霍轻鸿撇撇嘴,只觉此景牙酸,霍危楼抬眸道:“你与冯家关系很近?”
前次霍轻鸿用黄金膏便是拜冯烨所赐,他虽并非故意,可冯烨颇有些不务正业,他心底多有些警醒。
霍轻鸿摸了摸鼻子道:“也并非是近,只是太常寺多与宗亲们打交道,自然也与冯家走动多了些,冯家也算乐善好施,许多要宗亲出力的事,他都十分配合。”
说至此,他有些哀怨的看了眼天色道:“罢了,我也要回府了,明日一早要出城去相国寺,整日都不得闲。”
薄若幽眼珠儿一转,“可是为了阿弥陀佛佛诞法会?”
明日乃是十七,正是佛诞正日,霍轻鸿苦着脸叹气,“是呀,这法会两位殿下也要去,陛下还要派内府的人去献佛宝,可不也要太常寺出面。”
薄若幽本有意去这场法会,可想到案子还无头绪,便将此念压了下去。
作者有话要说:来了!
第178章 九回肠10
飞云观坐落在城外南山以西,观内外湘竹翠叠,颇有雅意,主殿供奉着三清天尊,可因如今京城内富贵人家兴信佛家,除了年节前后,观内几乎不见香客。
观主道号玄清,年过半百,吴襄带着衙差们到观内之时,玄清正在打坐修行,见衙门来人,小道士们颇为发慌,这玄清道长倒是神色平和。
可吴襄一问起去岁被赶出道观的道士,玄清道长的脸色便微微变了。
吴襄看的分明,“道长,此人到底因何被赶出道观?”
玄清道长眉头拧着,一身道袍显得他有几分仙风道骨之味,他甩了甩袖子,“此人已经离开飞云观,之后任何事端,都与观内诸人无关。”
吴襄有些无奈,“道长放心,府衙不会随便牵连人,如今怀疑此人与一桩命案有关,特来查问,还请道长据实已告。”
玄清这才神色微松,请吴襄至茶室落座,一开口,玄清道长的语气仍有些唏嘘,“他俗名叫李绅,道号玄灵,比贫道小了十二岁,他是七八岁上被师父捡回来的,因体弱,颇得师父照顾,可他自小不学好,后来甚至还俗过几年,可因了无生计方才又回了道观,回道观之后倒是比此前更喜修习道法了,可他却走上了邪门歪道,常用法事去骗钱,还私下收徒。”
玄清道长叹了口气,“师父在的时候,对他多有庇护,他也藏着掖着不敢明着作闹,可前岁师父走了,他便越发放肆,收的徒弟不教人正统的山医命相卜,反倒教些奇怪的经义,后来他的徒弟在外惹出事端,差点害了人命,贫道这才做主将他逐出观去。”
说罢,玄清道长看向吴襄,“他又用法术骗人了?”
吴襄摇头,反问他:“他此前骗人是哪般骗法?”
“有人身患难治之症找上门来,他炼了灵丹高价售卖与人,后来差点害死了人,别人找来道观要个说法,他却一走便是两月,待风头过了才回来。”
老道长指了指外面冷清的殿宇,“捕头也看到了,这道观上下几十号人,皆需口粮,如今观内香客越来越少,这些人总要活命的,他差点害了人命,又难得规劝回正道,我便
是念在师门情谊,也不能容他。”
道士炼丹不算什么,可丹药大都对人有害而无利,这李绅用此法骗钱还差点闹出人命,难怪会被逐出道观去。而此人既然心术不正,便越发令吴襄怀疑。
吴襄道:“道长说他体弱多病,他可是身有隐疾?”
说至此,玄清道长长叹了口气,“他的确有病在身,就是他二十多岁还俗的那两年,离开道观两年之后回来,回来的时候便得了病,师父怜他,留他在道观养了两年才好了些,他那病十分古怪,受不得伤,但凡有一星半点的伤口便会止不住的流血,平日里”
“是血症?”吴襄没等玄清道长说完便忍不住问。
玄清道长略有讶异,而后点头,“正是这个病,频道师父医术高明,等于是师父亲手将他治好的,只不过此病无法根治,年纪越大,便越是难捱。”
吴襄一双眸子雪亮,“敢问师父可知道家俢死之术?”
“俢死之术?”玄清道长沉了脸,“捕头问这个做什么?这俢死之术并非正道,且极为凶险,只有骗子才会用此法来骗人。”
吴襄忙问:“李绅可用此法来骗过人?”
玄清又叹一声,“大抵是骗过的,他四处骗金银,将自己的灵丹和法术说的神乎其神,类似俢死之术这等妄语更是张口便来,许多人以为跟着他修道便能脱胎换骨,羽化登仙,于是不惜重金,可他教的不过是道门浅显五术……”
“道长可知此人下落?”
玄清眉心微蹙,“这个我不知,他被我逐出去,心中愤恨,且他名声已毁,只怕早已离开京城,去外面坑蒙拐骗了。”
二人在茶室内说话,门口几个小道士窸窸窣窣的偷听,这时其中一人忍不住出声,“师父,师叔并未离开京城,一个月之前,有人在洛河河畔见过他。”
玄清朝那小道士看去,吴襄亦起身走到门口去,“谁人见过?可能将人找来?”
见过李绅的小道士很快被找到,吴襄细细一问,才知当真有人见过李绅,他又问起李绅形貌,身量体型都与张铎形容的相差无几,吴襄不禁大喜!这李绅的嫌疑越来越重了!
问清此人年
岁生平,吴襄甚至寻来个会作画的道长画出了李绅样貌,在飞云观耽误了大半日才回了京城,回到衙门,薄若幽恰好也在。
白日无事,薄若幽到衙门查看卷宗,又在十多宗与幼童有关的案子里寻出了十来宗一一排除,最终发觉最近五年内,有两宗案子十分可疑,见吴襄回来,薄若幽自然先听他说飞云观所得。
“的确有个道士去岁被赶出去,此人患有血症,只是病状并不迅猛,加上多年诊治,病情暂被稳住了,他今岁四十二,在十七年前,曾还俗过两年,十五年前患病回了道观,倘若他是凶手,那极有可能十四年前明家公子的案子便是他因病而为。”
吴襄又将老道长言他心术不正诸事道来,薄若幽顿听得乌瞳明灿,“未曾想到真有所获!既然有人见过他,如今又得了画像,那去相国寺山下镇上探问,定然探问的出,还可找到那卖面具的老伯问问,他或许还记得。”
吴襄亦是满怀希冀,“我打算用衙门内全部人手去摸排,便是把那镇子掘地三尺,我也要将此人找出来。”
薄若幽看了一眼内库里拿出来的厚厚一摞卷宗,“既是如此,倒也不必从卷宗上找线索了,这几日大家也可轻省些”
吴襄应是,胡长清和文吏们也松了口气,时近年末,衙门内本就事务繁多,此案出了人命亦十分紧要,因此众人几乎无沐休之时,眼下在飞云观内得了重要线索,众人都松了口气。
吴襄自去调派人手,薄若幽便告辞离了衙门,飞云观乃是忠义伯所言,薄若幽想了想,还是驾车往侯府去,好将案子进展告知霍危楼。
马车辚辚而行,前几日的积雪半化,拂面而来的寒风多有些刺骨之意,而马车刚到侯府门前,薄若幽却见霍危楼正从府门内出来,欲乘车而走,她连忙出声将人唤住。
霍危楼闻声迎来,薄若幽下了马车便问:“侯爷这是要去何处?”
“去相国寺”
薄若幽有些意外,霍危楼接着道:“今日佛诞你当知道,适才鸿儿派人回京,说今日陛下献的佛宝出了岔子,令我前去救急。”
作者有话要说:啊我来晚了!
第179章 九回肠11
此番佛诞,皇家颇为看重,建和帝不仅令两位殿下去相国寺上香,还令内府出面,献出七宝舍利塔于寺内供奉,霍轻鸿新入太常寺不久,建和帝也觉他须得历练,便将此差事派给了他。
七宝舍利塔虽为佛门至宝,却是邻邦齐国所赠,多年来一直为天家祈福所用,此番建和帝献出舍利塔,亦是彰显对相国寺之看重,霍轻鸿本以为这差事稀松平常,不过是跟着走个过场,却万万没料到会在献宝之时出差错。
霍危楼到相国寺之时已是深夜,相国寺内灯火通明,包括主持和知客僧在内的数位寺内长老皆在方丈室内严面相候,而霍轻鸿焦急的等在门口,看到霍危楼的刹那,好似看到了救星一般的明眸大亮。
“大哥”他快步迎上来,面上沉凝化作几分委屈,还未说缘故,先瘪了嘴。
霍危楼蹙眉道:“是何变故?”
霍轻鸿低声道:“佛宝是假的。”
霍危楼一听此言,面色顿时生变,“假的?”
霍轻鸿颔首,“主持慧能大师见过这件佛宝,他觉得此物为假,同来的两位殿下知道此事,已经带着内府的太监回宫禀告陛下了,我心知不妥,便叫人回去找大哥。”
霍危楼拧着眉头进了方丈室,几位大师迎出来,见了佛礼之后,带着霍危楼去看那七宝舍利塔。
七宝舍利塔为方形单檐,由台座、莲座、塔身、塔檐、刹顶构成,银丝串起的金玉饰品镶嵌其上,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雕刻更非凡物,整件宝物宝相庄严,却又华美万分,刚看到此物,霍危楼便觉心神一肃,因从形制上看,实在与他印象里的七宝舍利塔别无二样。
霍危楼看向主持慧能:“敢问大师,为何说此佛塔为假?”
慧能神色凝重,指着佛塔之上雕刻的水晶和水晶金刚杵道:“此七宝舍利塔在大齐万佛寺内供奉百年,期间还曾供奉过一枚佛顶骨舍利,乃是大齐佛教至宝,八年前赠与大周,为皇室珍藏,这舍利塔之上雕刻许多走兽鱼虫,亦雕刻了许多佛家法器,与金刚杵便是其中两样,可这七宝舍利塔上的金刚杵应为一端三股的人形杵,可此处雕刻的,却是一端两股的人形杵,少了一股,便大不相同,此物为假”
许是怕霍危楼不信,慧能又道:“三十年前,贫僧曾在大齐万佛寺修法一年,最是知道这舍利塔是何种模样,绝不会记错,八年前大齐来使赠此物之时,贫僧还曾入宫谒见,彼时所见,亦是一端三股人形杵,贫僧记得清清楚楚。”
霍危楼再不敢置信,此刻也觉问题颇大,
霍轻鸿愁眉苦脸的站在后面,“当年大周收到此物之后,一直保存在国库珍宝司之中,怎会是假的呢?”
霍危楼拧眉道:“此事非同小可,宫里若知晓,势必要派人来查证。”
霍轻鸿抓了抓脑袋,“那我现在该怎么办?”
霍危楼看了眼窗外漭漭的夜色,“你什么都不必做,待宫里来人。”
霍危楼说完此言,叫了个太常寺跟在霍轻鸿身边办差的小吏来,那小吏在太常寺已久,比霍轻鸿还了解衙内事物,霍危楼问起这七宝舍利塔这些年放在何处,可有从珍宝司内取出,那小吏道:“五年前曾取出过一回,是过年的时候,宫里行祭天之礼,当时相国寺内的几位师父也进宫祝祷过。”
这般一言,几位大师皆想起此事,纷纷应和,霍危楼问起当日情形,慧能道:“当日未曾近前细看,不知当时此物为真为假。”
霍危楼又问:“此物在宫内大殿亦为太常寺负责?”
小吏道:“正是,当年是王”
小吏的话戛然而止,又颇为心虚的抬眸看了霍危楼一眼,霍危楼如何不知此人在想什么?五年前,太常寺卿乃是王青甫,而王青甫卷入十年前法门寺命案之中,在法门寺自戕而亡,当年的命案虽破,可当年法门寺舍利子的下落却仍然不明。
霍危楼沉眸看向这七宝舍利塔,此佛塔同样为佛门至宝,而倘若眼前佛塔为假,真的又去了何处?两件佛宝的丢失,都有可能与王青甫有关,这是巧合吗?
霍轻鸿在旁道:“照大师这样说,这佛塔之上只有法器金刚杵雕刻的与真的舍利塔不同,那何人才能辨别的如此细致?”
佛塔上走兽飞鸟雕刻的繁复而细密,一众佛门法器点缀其中,若不细看,根本难以分辨到底是还是金刚杵,而寻常不懂佛门法器的人,更看不清一端两股和一端三股的区别。
慧能沉思一瞬,“此佛宝闻名于世已久,早年间一直在大齐万佛寺,且在万佛寺内,也只有佛诞这样的祭祀大典上才会出现,平日里再身份贵胄的香客也难看到,因此,万佛寺的主持、长老,又或者照看此佛宝的小僧必定知道,再来,贫僧记得世间有两副佛宝图流传于世,一张在大齐皇室,另外一张当年一起被送到了大周来,如今多半也在珍宝司内。”
霍轻鸿明白过来,“这佛塔上雕刻的纹样有几百个,单单只是看上片刻,根本难以重新雕刻一个一模一样的,除非有佛宝图。”
“正是此理。”慧能颔首。
霍轻鸿看向霍危楼,见他神色凝重,便问:“大哥在想
什么?”
霍危楼先问:“此事可有其他人知晓?”
慧能摇头,“只有我们在场五人知晓。”
在场僧人皆是相国寺管事僧,霍危楼便道:“此事暂不得告知外人。”
言毕,霍危楼又问:“大师可知道法门寺佛骨舍利丢失一事?”
慧能自然点头,此事皇室虽然秘而不宣,可相国寺的几位高僧却是知道,当年佛骨舍利,为整个大周佛教之痛,皇室还请几位高僧帮忙推断其下落。
“那一枚佛骨舍利,和这七宝舍利塔可有渊源?”
霍危楼如此一问,慧能不由面露疑色,片刻之后摇头,“并无渊源,当年供奉在这座七宝舍利塔之内的舍利子为佛陀留下的佛顶骨舍利,而法门寺内的舍利子,为佛指骨舍利,且法门寺的佛骨舍利现世之初便有五重宝函装裹,与七宝舍利塔并无牵连。”
霍危楼闻言只觉自己多思了,可这时慧能道:“不过……万佛寺的那枚舍利子几十年前毁于一场大火,法门寺的佛骨舍利便是世上唯一一枚佛骨舍利,极为珍贵,而这七宝舍利塔在万佛寺供奉百年,其受三世诸佛大智大悲之力加持,可说是三宝所依,是佛陀法身,倘若再有一枚佛骨舍利供奉其内,可说佛陀在世也不为过,阿弥陀佛”
霍危楼便是不信佛,也听的心神微震,此时夜色已深,霍危楼又问了些关乎今日佛诞的安排,确保今日一切章程无错漏之后,宫里果然来了人。
来的人是福全,一见到霍危楼,福全便道:“来时先去了侯府,知道侯爷先一步来了相国寺,小人便马不停蹄到了,陛下已知道了,十分震怒,陛下有意令侯爷查证此事,这是陛下亲自手书的谕旨。”
福全将一份谕旨交给霍危楼,霍危楼展开看完,道:“公公回去复命吧,今夜我留在相国寺查问寺内事宜,明日回宫向陛下禀明。”
夜色虽晚,福全也不敢多耽误工夫,很快便趁夜离开了相国寺。
霍危楼留在寺内,并未查问相国寺诸人,反是将跟着霍轻鸿的几个太常寺小吏依次问了一遍,问到最后一主事之时,霍危楼问:“王青甫被抄家之后,他的妻小,你可知下落?”
这主事从前得王青甫看重,也与王青甫一家多有来往,霍危楼这一问,果然令他神色紧张,“王大……王青甫的家被抄后,他的妻小搬了宅邸,却还在京城内。”
霍危楼点了点头,眼底露出了几分深思,天明时分,霍危楼带着霍轻鸿一行和假的七宝舍利塔离开相国寺,快马加鞭回了京城。
作者有话要说:来了……
第180章 九回肠12
相国寺的事端并未在京城内掀起任何波澜,天明时分,吴襄带着衙内所有空闲的差役出了京城,直奔洛河河畔和相国寺山下小镇。
薄若幽若往常那般起身,跟着程蕴之看了一上午嫁妆单子,而后到底放不下案子,便出门往衙门来,此刻衙内只剩下胡长清和些许文吏,薄若幽仍入内库翻看卷宗。
她无法若衙差那般奔走摸查,若吴襄此番扑了个空,至少查阅卷宗或许还能找到线索。
胡长清如今复职,自比从前用功许多,薄若幽一入内库,他便又指出几桩案子来,“这里又有三宗案子,我看了觉得十分相似,只是都是五六年往前的了,那时衙门的仵作并非是我,我也无法确定当时情景。”
薄若幽接过卷宗来看,很快皱了眉头,胡长清为仵作,相较文吏,看验状记载自然能更准确的判断,这三宗案子,分别发生在建和二十六年、建和二十四年,最后一个则在建和二十年。
三宗案子起初都为走失案,且都发生在秋末与冬日,失踪的三名男童五到七岁不等,前面两宗生在洛河河畔,第三宗竟生在未央湖,也是这第三宗案子,孩子丢失三日之后,尸体在未央湖中被找到,彼时正值腊月,未央湖面结冰,孩子最终以踏冰落湖溺水而亡结案。
比起建和十七年的卷宗,建和二十年之后的卷宗记载更为详尽,哪怕这是十年前的案子了,可光看验卷,薄若幽便发现了一处疑点。
“这孩子溺死在冰湖之中,当时天气严寒,湖水冰冷刺骨,因此身上惨白无血色,这看起来无错处,可此处记载,这孩子脸上亦毫无血色,口鼻内亦无任何异常,这便不对了”
薄若幽说完,胡长清眼底微动道:“溺死者因在水中,水要比人身上的温度低,因此尸斑多为浅淡之色,可并不表示不会出现尸斑,并且溺死者头部较重,头脸往下,脸上应当有些淤紫之色,最少也该有些瘢痕才是,而在冰水里,尸斑不会消散的那般快,至于口鼻之中,应当有些溺液和泡沫才对”
薄若幽颔首,“正该如此,可这个孩子身上苍白,尸斑瘢痕几乎不见,也无大的外伤创口,而尸斑乃是死者血液沉积所致,因此……至少可说明这孩子曾失血过多。”
胡长清想了想,“踏碎冰面坠湖,倘若是在湖中失血太多,附近的碎冰必定会沾染上,打捞尸体必定会发现”
薄若幽攥着卷宗的指节一收,“也不知还能不能找到这家人。”
她又往后翻去,而后蹙眉:“平宁坊?我记得这座民坊在几年前被拆了。”
民坊被拆,这家人必定也搬了家,如此便难寻到家属。
这时胡长清想起什么似的道:“不找这家人也行,有一位在衙门多年的老衙差我认得,此人十多年前还是个小年轻,两年前我到府衙时,他已年近四十,也是那时受伤瘸了条腿,便离开衙门回家养老去了,当年那些衙差在我来之前几乎都退的退走的走,唯独此人与我共事过几日,按他入衙门的时间算,应当经手过此案。”
薄若幽眼底顿时一亮,“可知住处?这些案子陈年已久,倘若当真能找到当年的老衙差,那是再好不过了。”
胡长清
点头,“我知道!就在京城城南,去岁我还去探望过他,已有许久不曾去了,应当不会搬家。”
薄若幽看了眼天色,见日头西斜,距离黄昏却还早,便神色一定,“那我们走一趟!”
此时衙门里也只有些文吏可用,薄若幽想着此行是去见老衙差,并无危险,便当机立断做了决定,胡长清见她如此,亦生出些意气,很快便随她出了衙门。
胡长清御马而行,走在路上,薄若幽忍不住掀帘道:“这位老衙差在衙门多年,想来大部分案子的情况他都了解?”
胡长清闻言苦笑一声,“衙门的衙差更迭很快的,他在衙门日久,可也做些别的差事,到底这桩案子他记不记得我也不肯定,姑娘莫要太抱希望。”
胡长清不敢将话说的太满,薄若幽又何尝不知,自然应了。
马车一路往城南而来,而天上虽有日头,寒风却仍刺骨,待马车停下,薄若幽手脚皆被冻得冰冷,她下马车来搓了搓手,抬眸便看到一处简朴的小院。
胡长清上前敲了门,很快园内传来一阵脚步声。
“谁呀”
伴随着一道苍老的声音,院门被打了开,一张皱纹满布的古铜色脸出现在门内。
胡长清上前道:“赵叔,是我。”
赵和没想到是胡长清来了,一愣之后面露喜色,再一眼看到薄若幽,又有些疑惑,胡长清忙道:“赵叔,这是衙门帮忙的仵作姑娘,我们今日来,是为了一桩旧案子。”
赵和迎二人入院,又入上房落座,上茶时还有些不好意思,“一口粗茶,你们莫要嫌弃。”
赵和的左腿果然不便利,走的时候一瘸一拐,而他虽然离开衙门没有几年,身形却已佝偻不少,从家里布置看,也不过将将吃饱穿暖。
薄若幽寒暄了两句便进入了正题,一听问的是十年前的案子,赵和面露难色,他仔仔细细的回想,胡长清忍不住道:“赵叔我记得是建和十七年来的衙门,就是不知道这案子当时是不是赵叔经办的。”
赵和闻言道:“每年京城里走失的小孩子都不少,一半是真的走失,能被找回来,一小半出了意外,另外一些孩子只怕被拐子拐了,自此杳无音信,你这般一问,我实在想不起来……”
薄若幽和胡长清都有些失望,她忍不住道:“烦请您想想,每年出意外的孩子虽然不少,可冬日落湖的应当比夏日溺亡的孩子少许多,那家孩子姓常,住在早前的平宁坊,就在如今西市以南……”
薄若幽的话令赵和想起了什么,他眼底微亮道:“就是未央湖不远的那片闹市?”
薄若幽立刻点头,赵和道:“如此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些,当年平宁坊那块地方距离未央湖本来就近,这家人孩子丢了,府衙先去未央湖那边找,可家里人非说孩子不可能自己去湖边玩,于是府衙便换了方向,可没想到三日之后,孩子果然在湖里找到了,只是人已没了,这孩子乃是家里独子,当时这家人给孩子办了丧事,还在未央湖畔搭了灵幡,闹得动静不小。”999xs.net
薄若幽忙问:“您可还能想到此案别的疑点?”
那卷宗上虽有简单的验尸记录,可到底最终定为意外,并无再详细的记述,赵和又仔细回想片刻,忽而眼瞳微沉,“非要说疑点,便是那孩子死状诡异的惨白,他身上没有外伤,至多有些淤伤破口,当是看的吓人,还有人说孩子是遭了水鬼索命。”
薄若幽背脊挺直,微微前倾,“淤伤?哪些地方有淤伤?”
这可难倒了赵和,他苦着脸想了半天,终是道:“这个实在想不起来了……”
薄若幽心知时隔多年,的确难记着细节,便道:“那之后的几年,您可还记得有没有类似的孩童意外而死的案子?比如都发生在冬日,都是在热闹处走失,死的孩童也都年纪很小。”<a href="<a href="http://www.999xs.net"" target="_blank">http://www.999xs.net"</a> target="_blank"><a href="http://www.999xs.net</a>" target="_blank">www.999xs.net</a></a>
“小孩子意外而死来报官……这样的案子并不算很多,每年官府都会接到那么几宗吧。”赵和眯着眼睛想了片刻,“和这个落湖的案子相似的,在这之后的几年我一时想不起来,有些案子也并非我经手,不过,在我刚进衙门的第一年,有一桩案子与这个有些类似。”
薄若幽和胡长清都凝神细听,赵和道:“也是一个孩子没了,那孩子听说才四岁,还是大官家的小公子,是在城外洛河边上。他们起初是一对姐弟走失,家里人都以为两个孩子都被拐子拐走了,可没想到第二天姐姐自己出现了,唯独弟弟没回来。”
赵和摇了摇头有些唏嘘,“那个姐姐被吓傻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人也好似被水鬼上身了总说胡话,家里人问她弟弟去了何处也问不出来,大抵过了七八日后,在城外发现了弟弟的尸体,弟弟的尸体泡在冬天的洛河里,最终也被判为坠河而死。”
薄若幽拧眉,“又是坠河?”
赵和叹气,“不错,不过呢,那地方距离姐弟二人失踪的地方相隔了两里路,那段河水里面皆是暗石,按理说人倘若坠河,尸体被水流冲着沿河而下,会被石头撞的浑身是伤,可你们却想不到,那孩子的尸体虽然都发肿了,可身上硬是没任何撞伤,唯独几道细小的伤,一点都不像在上游坠河而亡的,说他自己跑到发现尸体的地方跳下去还差不多。”
薄若幽和胡长清如何不懂,若是被放血而亡,伤口本就小,再加上在水里泡了数日,那唯一的小伤口也会被忽视。
胡长清忍不住道:“那这极有可能不是意外!”
赵和无奈摇头,“可那孩子身上也未见任何外伤,找不到致命伤,也没有其他被谋害的证据,只能说是坠河而亡,可惜了,那个姐姐好似被吓傻了,竟最终都未道出当日发生了何事,后来此事便也不了了之了,那时我刚进衙门,头次见到小娃娃的尸首,记忆深刻。”
薄若幽和胡长清对视一眼,二人神色都觉此案亦有可能为漏网命案,薄若幽道:“是建和十八年的事?”
“不错,建和十八年年初,我是年过了入职的,这事应当就在建和十八年上元节前后,那时我入衙门没几日。”
薄若幽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您说这家人是大官家?您可还记得是哪家吗?”
赵和终于面露笃定神色,“这个我没忘,他们家的名头好记,不是别家,正是那一门三尚书的薄家,听说前阵子出事被抄家了”
薄若幽眼底带着希冀的光一暗,面上血色瞬间褪了个干净。
作者有话要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