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1 / 2)

第141章坦言相告

这有年头一家子人, 兄弟几个分别选择去投靠不同势力的存在。

有带走一部分家眷、留下一部分家眷,以策万全的存在。

同时也有自己在外行走,将自己的家眷安置到比较安全的地方的存在。

但陆离其实一点都不符合这几个大家族通用的“保全手段”, 首先他们家现在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前两条必然是不能用,也没有办法用的。

其次,青州那里难道很安全吗,真要说的话,明明是带在自己身边更加安全吧。

如果不是为了安全, 总不能他是为了自己的单身人设吧,这人设除了给他带来了各种蛐蛐外,也没带来什么好处啊, 有什么可维护的?

袁绍在一开始得知看起来打定主意不婚不育的陆离,实际上早有家眷并且偷偷将人安置在乐安郡时,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那种具体的感受非要说的话, 就带着点奇奇怪怪的幻灭感。

虽然陆离的单身人设没有给他跟人带来什么好处,但在袁绍心中,这却是在他眼中对方喜欢自讨苦吃的倔强、甚至固执人设的构成部分。

乍然知道对方其实在老家中偷偷安置了家眷,那种感觉不亚于追星遇到自家星星崩了人设塌房。

虽然这算是人之常情, 但这种人之常情放在陆离身上就是不对劲,好像看到了刘宏冰清玉洁, 充满着一股浓浓的违和感与难以置信。

虽然派去的人只说看到了一位美貌妇人,知道最开始有人送上山了一些东西,再结合一些情况, 推测那可能是陆离的家眷。

但都安置到自己跟父亲隐居的地方了,这不是家眷又是什么。

袁绍没有打算用这个来威胁陆离, 也没有让人强闯进去惊扰对方的家眷,但这不妨碍他一封阴阳怪气的信写好后给陆离发过去。

阴阳怪气这种技能,也并非你陆伯安一人仅有。

可是现在信件发过去了,袁绍发热的大脑逐渐冷却下来,又突然觉得这事有些不对劲。

他找出那封自青州而来的文书,上面关于貌美妇人的描述倒是没有让袁绍感到熟悉,但是联想到陆离的性格,他并不是那种会将家眷藏着掖着的人。

而且有些东西也不是想藏着掖着,就能够藏着掖着的。

作为大汉顶流人物,陆离的一举一动都是备受关注的,从未听说过对方有关家眷的消息,如果真的有,想必是在山中寂寂无名时拥有的。

可这……也不对劲啊。

那个时候对方名义上还是跟着父亲在山中为大母守孝呢,谁家会在这个情况下增添家眷,生怕让人不知道你这个孝顺水分有多大是吗?

袁绍曾经也是专门认真守过好几年的孝的,最是清楚这种事关孝道、名声上的事情。

爱惜羽毛这种事情,怎么谨慎都不为过的。

曾经在陆离舞勺之年给对方送姬妾的陆离大父:……

他要是还活着,虽然那所谓的“家眷”是假的且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但是面对如今袁绍的不相信,高低得怼上一句,知不知道什么叫做长者赐,不可辞啊,而且你哪里懂得一脉单穿且眼看着就要传没了的痛苦。

但因为如今老爷子已经老老实实在地底下躺了好多年了,所以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跑出来反驳袁绍这个大众认知里面不存在任何问题的想法。

不过别人不反驳,袁绍自己却会质疑,不是质疑自己想法的对错,而是质疑自己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想这个。

明明这个时候最值得关注的是曹操与袁术的战况,可偏偏袁绍的心思就是控制不住的往这件事情上发散,他潜意识里觉得这件事情更加重要一些。

但是到底重要在哪里,他又有些摸不清楚,总感觉这件事情好像不止关系到陆离,还与自己有着不小的联系。

这感觉未免也太奇怪了,总不能对方的家眷是他袁氏的女郎吧。

少部分知道此事的谋士,有一部分认为自家明公这是老毛病又犯了,但也有一部分跟袁绍有着类似的感觉。

那感觉很微妙,说不出具体原因,但也许是划分谋士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并非是一种纯粹心上的第六感又或者是什么微妙的玄学,而是一种对于风吹草动的敏锐感知与精准判断,在大脑清晰得到结果之前,感官已经抢先一步进行预警。

可真的有些没有道啊。

不过是家眷而已,难不成陆离还能偷偷娶了一位公主不成,虽然按照先帝那个在意程度,肯定非常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先帝也没有那么大的公主可以让他陆离啊。

甚至别说大小,先帝唯一的女儿早就去世了,只有两个儿子而已。

儿子……

脑海中似乎有什么想法呼之欲出,又被固定思维与逻辑推下的不可能压了下去。

原本是袁绍提前下了命令说要礼待对方留守的家仆,也正因如此,上山的人遇到家眷后没有放肆,遇到迷阵也没有强行突破。

袁谭也是清楚自家亲爹对昔日的陆侍中如何心绪难平的,自然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找对方的不痛快。

但他没有想到,自己亲爹在得知了这件事情后,竟然来信要让他将对方家眷的具体情况调查一下,如果可以,将人从山上请下来,礼送至邺城。

袁谭:?

这是什么意思?

亲爹,怪不得你能跟曹孟德玩到一起去呢(划掉)

难道说你对陆侍中的爱屋及乌直接及到了对方家眷身上,这是想要做什么?

虽然忍不住想歪了一些,但是这事情一经调查,又立刻正回来了些许,不,应该说许多。

凡事只要做了,总是会留有痕迹的。

哪怕乐安陆氏是乐安郡的地头蛇,哪怕陆离自己也在这里又深耕了几年,但乐安陆氏的人真的太少了,唯一一个离开这里更是已经近十年,他当年还在这里惹下了不少仇怨……

尽管当初安置的时候走的是最隐蔽的路线,石锤还动用了不少当初陆乔送给张角的路线,可时间擅长掩埋秘密,同时也擅长让牢固的锁链腐朽。

袁谭看着自己调查出来的那个堪称敏感的时间点,一边迅速给亲爹送去消息,一边安排人将那座山的出入口围住,死死盯紧那里的一举一动。

因为“投靠”及时,如今依旧是乐安郡郡守的曹田注意到袁谭的动作,忍不住在心里长长叹了口气。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1】,府君啊,你看看你这事做的,到底还是东窗事发了吧。

早就隐有察觉的曹田一边在心里想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一边也没有忘记尝试救一救。

毕竟这事要是爆出去,那可太爆炸了,而且极大可能是个大汉范围内的爆炸!

事实上不止是曹田知道这事很爆炸,陆离同样明白。

在收到袁绍的信件后,陆离就开始思考要不要将此事告知曹操了。

其实这事压根没有必要想,怎么可能选择不告知呢。

袁绍都已经将信送过来了,或许你死命的往好处想,那俩位毕竟是众所周知的死人了,况且又过了这么多年,说不定站到袁绍面前,对方都认不出来。

但事情不能这样做的,不说料敌从宽,反正陆离不觉得自己有这个运气遇到这样好的情况,他要是真的有好运气,对方压根就不可能发现。

决定了要将此事告知曹操,可怎么告知也是一个问题。

是去信一封相告,还是自己直接过去将这件事情告知对方……

不管是哪一种,陆离都能想象到对方得知这件事情后的震惊。

随着石锤收到了来自乐安郡那边袁谭相关动作的消息,并将那份密报拿给陆离,本就不多的侥幸被彻底打碎了。

都这个动静了,难道还能是没有发现吗。

带着怀疑逆推曾经,陆离其实破绽也是不少的。

夏侯惇看着来找自己的陆离,明明对方一开始是要来跟自己一起看着袁绍的,结果收到了几封信之后,现在却说有要事要去见曹操。

夏侯惇倒不觉得对方会在这种事情上骗自己,也没有问具体是什么事情,他只是给对方准备了好了马匹与护送的人员。

临行之前,陆离私下里与夏侯惇道:“青州乐安郡曹季牧为可信之人,若有消息,劳烦将军接应一二。”

夏侯惇目送陆离打马而去,心中隐有不妙之感。

————————————————————

扬州。

运气这种东西可能真的是此消彼长的,但陆离苦恼到往曹操这边拼命赶的时候,曹操这边高歌猛进到一个怎样的地步呢。

反正袁术已经给袁绍去信了,大家懂得都懂。

但是在袁术的信件到达袁绍手里之前,陆离先一步来到了曹营。

听到陆离突然跑到这里来,曹操还以为是袁绍那边出现了什么情况,难不成是袁绍攻向许昌了,也没有收到荀彧的来信啊。

虽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曹操在听到通传后立刻让人进来,此刻正巧吕布、刘备、郭嘉、荀攸等人尽数在此。

对于陆离的突然到来,大家事先也都是没有任何准备的,此刻突然发生,总不免猜测与袁绍是否有关。

这事你说无关吧,还真的就是被他给挑出来的,可你要说有关,这也不是人家栽赃陷害、设下了陷阱不是。

陆离从来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早在做的时候,他就做好了会被发现的准备。早在当初还能斩草除根却未曾付出行动的时候,他就有了可能付出代价的预感。

自己的选择,怪不得他人。

风尘仆仆的陆离没有请罪***,大汉的臣子救了大汉的太后与陛下……王太后与弘农王,如何算得上是罪过呢。

他只是看向曹操,带着几分愧疚道:“离此来,盖因曾经有事相瞒,如今被人发现,不愿司空为最后知晓之人。”

他没有让曹操将其他人遣下去,似乎准备坦白就真的事无不可对人言,可在说话的时候又没有直白的表明到底是什么事情,又像是想要私下里与曹操单独说这件事情。

刘备闻弦知雅意,也不用别人赶或者留,自己主动表达了离开的意思。

吕布觉得自己是妥妥的自己人,没有半点自己有事情不可以听的认知。

郭嘉看到陆离如今的姿态,心中不由一紧,倒是荀攸反而带着几分波澜不惊的淡然,似是早已知晓。

虽然反应各不相同,但最后没有一个人被遣出去,所以他们一同听到了陆离的那句:“弘农王及王太后,如今还活着。”

第142章意欲何为

曹操:?!

刘备:??!!

吕布:?。

郭嘉:……

荀攸:。

弘农王与王太后, 好耳熟的两个称谓啊,比起这个,他们还有更加令人耳熟的称谓, 比如少帝与何太后。

众所周知, 他们死在了董卓手中,可你刚刚说什么,你说他们还活着,伯安你……

曹操是真的一懵,刘备是更甚于曹操的懵。

吕布懵了一下之后就平静了, 因为当时他就在董卓手下办事,对于这事并非一无所知。甚至有关这件事情跟陆离的关系,他都是有所猜测的。

比起震惊于他们还活着, 他更加惊讶的其实是这事被人发现了,且陆离此刻竟然当众将这件事情说出来。

带有看透人心天赋技能的郭嘉在听到这件事情后,有点尘埃落定与果然如此的感觉。至于荀攸, 他是真的早有猜测, 又或者说判断。

至于怎么判断出来的,当时他因为疑似涉及刺董在洛阳牢里蹲,董卓杀死他们的地点也在洛阳,四舍五入一下可以说他当时所在地距离案发现场没多远, 而好巧不巧的,他又有着够用的洞察力与一个足够聪明的大脑。

将隐瞒的事情一言概括后, 陆离几句话带过了自己当年救下了他们的过程,主要说了一下袁绍疑似,又或者说八成……肯定已经发现的过程与现状。

如果说大众认知中已经死去的弘农王与何太后, 实际情况是压根没有死,并且是被陆离暗中救下来的, 这是一种震撼。

那么袁绍因为派人前去乐安陆氏帮忙打扫祭奠,继而发现了这个秘密,那就是另一种震撼了。

袁本初……你也挺难评的。

去冀州见过袁绍德性的刘备这次不懵了,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也都知晓一些袁绍对陆离的执念,同样没有什么疑惑。

这次疑惑的变成了荀攸,但因为他的面部表情仿佛自带牢固锁定的淡定表情包,可谓是先天处变不惊圣体,就算是疑惑也看不出疑惑来。

其实当年他到洛阳后在何大将军那里混过,跟袁绍也是有所接触的,但那个时候对方跟陆离关系好着……好吧,因为当时袁绍跟着何大将军,所以跟陆离之间在好的同时还存在争端,在意或许是有的,但反正不存在什么特别的偏执。

谁能想到几年之后,俩人发展成这种样式的了。

如果第一波震撼来自被陆离救下的何太后母子,第二波震撼来自袁绍发现的原因,第三波震撼就来自于陆离安置他们的办法了。

你说陆离对他们不好,他废了那么大力气将人救了出来,从董卓手底下办这事,说是将脑袋往刀尖上送也不为过,能够让人去做这样的事情,可想而知陆离花费的力气与付出的东西。

但你要说对他们好,你将人救出来就让人去山上住着,好听点说是隐居,难听点说不就是当农户吗。

可仔细想一想,陆离当初的条件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为什么将他们藏起来而非带到讨董联盟那里,大家其实都能想明白。带到讨董联盟里面做什么,当工具人吗,救出虎穴再推入狼窝?

现在想想,对方离开袁绍后跑到郑玄那里去,恐怕也是给那俩人让地方,以及不让人发现他们吧。

陆离没有解释自己的心路历程,但大家都已经揣摩出了一套能够说服自己的论依据。

总之,这是陆侍中与先帝的双向奔赴,其他人或明或暗的打量着曹操的反应。

以前提起先帝与陆离二人之间的君臣相得,先帝因为地位与给予上的主动权,看起来毫无疑问是付出更多的那一个。

而陆离因为如今的改弦易辙,反而带着几分“负心薄幸”。

可现在这事一出,曹操自己都觉得自己可能拿的不是付出总会有收获、从一开始就被坚定选择只是阴差阳错,但最后好歹终成正果的剧本。

而是努力男二终于在男主死后感动佳人,得了个安慰奖的励志剧情。

前后几个大震惊过后,那些小震惊都算不上震惊了。

对方怎么将人从董卓那里偷出来的,当初速至洛阳的捷径可以解释。

谁帮忙将人偷出来的,不会有人认为陆侍中在洛阳毫无人脉吧,就算没有别的,先帝这个人脉一个顶百个。

本该被严肃讨论的袁绍得到少帝后会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在这些震撼面前,如今获得的关注度都不免一退再退。

在陆离“详略得当”的将自己认为该说的都说完后,营帐之内突然就静了下来,静到只是呼吸稍稍重一下,似乎都能发出一种震耳欲聋的音量。

因为这事实在太有的可说了,物极必反下,大家反而都无话可说了。

而陆离刚刚将能够说的都说完了,现在再要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尤其是看着暴涨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后世传唱度,更是无言。

有的沉默是默契的无需多言,有的沉默则是尴尬的无言以对,如今这个营帐中发生的沉默就颇有几分演变成后者的趋势。

而英勇救场的,是我们打小就机灵的“子布”同学,他好似半点不知道当年董卓根本没能杀死人一般:“我道当年董贼缘何杀人后反而面色愤恨,还以为是有人言语相激,原来竟是伯安的功劳。”

这圆场打的,让陆离都忍不住想要“嘶”一声,奉先,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没有必要为了帮我解围,就给自己挖坑。

好歹当年也是叫过义父的,人都已经死了,哪怕就是你杀的,也不必一口一个“董贼”。

奉先你名声不好,也别老怪别人“不解”,你自己是真的要负责任的。

虽然这圆场打的没有多大的情商,但到底还是成功破开了沉默的氛围,有了第一个人发言,还用担心没有第二个吗。

郭嘉与曹操对视一眼,上前做了第二个发言人:“伯安来时,乐安郡可有消息?”

陆离:“确有消息,他们二人的身份应当是已被袁绍知晓。”

大家听着陆离详细诉说当初自己是怎么安排人安置的,虽然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当初做的似乎算不上完全的缜密,但同样可以看得出来,对方当时真的竭尽全力了。

甚至可以说但凡不是袁绍自己执念难平、心血来潮搞了这么一出,这或许就会成为一个永远的秘密被埋葬在青州乐安郡。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当年先帝送的不是木桃,但当他以美玉相赠时,可曾想过自己会得到毫不逊色的回报?

先帝从未带着索取的心态给予,但他又真切的得到了陆离带着几分不计后果、甘愿冒险的回报。

距离先帝死去已经过去了七年,这个时间远超当初他与陆离之间相处的时间,可有些人哪怕死去,却也好似阴影一般笼罩在一些人、一些事身上,让人难以视而不见。

曹操不由想到当初陆离对自己说的日后自会去与先帝分说,那时他自得于自己被选择,可如今再看,对方分说的到底会是什么还犹未可知。

或许是顾虑有刘备这个汉室宗亲在场,或许是考虑到那毕竟是陆离冒险好不容易救下来的恩主遗孀,明明最该被提及的何太后母子,此刻却仿佛成了烫手山药,让人不敢触碰。

刘备再次委婉表达了退场给他们倒地方的意思,这次曹操顺声与对方谈论了几句,便顺着他的意思让他离开了。

几人中最先离开营帐的刘备,在走出营帐一段距离后,不由回头望去,好似在透过那营帐,看到里面自己曾经以为早已改变,如今细想却又可能分毫未变的人。

可惜,对方可能心向先帝,心向少帝,甚至向着如今的陛下,却独独不可能向着他刘备。

便是选择曹操,也绝对不会选择刘备。

侍中似乎依旧是侍中,却永远不会是我的侍中。

刘备的离开,好似也一并带走了好不容易结束了死寂沉默的氛围。

陆离讨厌冷暴力,从前世到今生,他都讨厌。

这事其实放在他跟曹操之间,也谈不上什么亏欠又或者是背叛。

不说他在做这些的时候压根就没有追随曹操,真说现在,大家同为汉臣,救一救先帝被奸臣杀害的子嗣与遗孀难道是什么难以饶恕的错误吗。

非要追究,能够追究的也不过是他在选择了曹操之后,不曾将这件事情告知对方罢了。

陆离面色淡然:“此事已告知明公,不知明公作何想?”

被提问的曹操狠狠闭上眼睛,又迅速睁开看向陆离:“此话该我来问陆侍中,伯安如今究竟意欲何为?”

陆离:“若无袁本初突然动作,此事本该被埋藏在先帝陵寝之内,埋葬在乐安郡之中,少帝与何太后死于贼手、葬入皇陵,被我安置在山上的,是故人之子与故人遗孀,仅此而已,再无其他。”

陆离这话结合如今的情况看,说的似乎有些天真,可曹操是相信的,这或许就是对方的初衷,只是世事总是不如人意。

曹操道:“可如今他们落入袁本初手中,伯安以为袁本初会认为他们仅是你陆伯安的故人之子,故人遗孀吗?!”

曹操其实并没有多么担心袁绍会借着刘辨来跟自己打擂台,真要说担心这个,如今的陛下该比自己更加担心才是。

正统之争中,别说兄弟,便是父子都是要反目成仇的。

不过按照曹操对袁绍的解,对方借着刘辨搞“迎奉天子”那一套的可能性并不高。

当初在众人所知的正统只剩下刘协一个人的情况下,对方都是真的不争不抢,难道多出一个选项来,对方反而会改变主意吗?

不会的,尤其是在袁术称帝之后,就更加不会了。

尽管当初刘辨上位,袁绍也是跟在何进身后出了一把力气的,当初董卓兴废立之事,对方是坚决反对的。

可是不要忘记,当年将刘辨“扶下”帝位的人,是袁隗。

那可不是什么袁绍的外八路亲戚,那是正儿八经的亲叔父。

就算抛开这些不谈,曹操想错了,对方偏偏这一次就是不按照套路出牌,硬是要拉着刘辨做旗跟曹操这边打擂台,我们的董将军怕是要冲的比曹操还快。

不只是他,满朝公卿这些年来跟着刘协颠沛流离,付出了那么多,好不容易站稳了现在的位置,妥妥的“患难之间不离不弃”都get到了。

曹操不懂“沉没成本”这个后世的心学名词,但这不妨碍他清楚人性。

他跟袁绍之间会来临的对立,不会因为两个人的死而复生而改变太大,最多就是对对碰下碰掉了根本镇不住对方的大义名分。

现在比起袁绍,他更在意的陆离如今到底是想要做什么?!

第143章两不相负

我想要做什么?

陆离是真的被曹操这个问题给问住了。

抛开感情不谈, 作为曹操如今的谋士,作为选择了阵营的有立场的人,他该与对方说这件事情对他们这边的影响与应对办法, 他该说如果袁绍真的拿着少帝母子做文章, 他们可以谴责对方是在指鹿为马,胡说八道,坚决否认那两个人身份的真实性。

但这话或许单纯作为曹营谋士的人可以说,却不是陆离能够说的。

他将人救了,现在又要冷眼推着他们去死, 他难道是有精神分裂症吗。

在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情况下,最好的回答就是反问:“明公以为如何?”

曹操同样被问住了。

这个问题陆离不好回答,难道他就很好回答吗?

他是能够说别管那俩人的死活, 还是主动要将那俩人从袁绍那里救回来?

当年落在董卓手中的刘协不好救,难道在袁绍手中的何太后母子很好救吗。

曹操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会面临这种难题,但他也没有哑口无言, 他想不出说法, 但这里除了陆离外,还有他的其他两位谋士在呢。

郭嘉上前建议道:“何不将此事速报许都,毕竟是涉及宗亲之事,嘉私以为合该叫陛下定夺, 不知明公意下如何?”

反正他们如今的陛下不是特别想要权力吗,现在这种事情, 正是给他权力的时候。

至于刘协决定了但是不合曹操的意怎么办,到时候自然也有相应的办法。

曹操点头:“奉孝言之有。”

说完,他看向陆离, 似乎在等待对方的看法。

陆离对此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不仅没有, 他甚至主动请缨要回去许都向陛下告知此事,顺便回去当朝自辩道。

都不用陆离真的回去,曹操现在就能想象到,他到时候会面对怎样的为难,如今面对自己说不出话来,回去难道就有的可说了?

曹操拒绝了陆离的主动请缨,也不用别人帮忙,自己提笔迅速写好了相关文书,叫人进来将事情吩咐了下去。

陆离看着那人被曹操叫进来交代了几声,迅速拿着文书离开,一时之间……

曹操要是让他回去还好,现在对方这种保护姿态的让他留下,反而让陆离不知道该怎么好了。

事情是自己当年做的,话是自己选择了对方后却不说的,现在总不能让他跟对方说,其实当初救完人之后,有那么几次,他是有过后悔、想过动手处掉这些麻烦的想法的。

就算是推心置腹、敞开心扉,也不是这么玩的。

人性里面过于黑暗的东西是不能展露给别人看的,那种将自己剖开后露出黑泥的模样,换来的大多不是怜悯、同情,又或者是爱惜,反而往往是厌恶与避之不及。

陆离不想做展露阴暗面的人,也不想做考验人性的事情。

眼看着两个人好像又要回到最开始那个别扭状态,郭嘉这次却一点都不担心。

如今看起来好像没话说的两个人,实际上压根就是因为在场还有其他人才没话说。

郭嘉与同样看出这一点的荀攸一同表达了告退的意思,吕布也不是什么一点气氛都读不懂的人,就算他是,郭嘉那眼神就差直接用眼睛讲话了,这还能够看不明白?

他看了一眼陆离,又看了一眼曹操,那眼神好像生怕他们这群人一出去,这里就要上演什么家暴现场一般。

陆离莫名读懂了对方眼神,他不想去思考读懂这个的自己跟吕布之间有着怎样的等号,只是给了对方一个放心的安抚眼神。

等到营帐中只剩下他们两个人,曹操却背过身,做出了一副拒绝交流的姿态。

可明明如果真的想要拒绝,该开口叫他一并离开才是。

陆离:“明公若是不愿再见我,我自回乐安郡去便是,左右如今那里已经空出来了,也不至于让离无家可归。”

曹操转身看向某位东汉掌管气人的神:“伯安便只想与我说这个吗?”

陆离倒打一耙:“不是明公不愿与我说什么吗?”

曹操差点抬脚将面前的桌案踢翻:“前尘如何,本也不是我应该追究之事,今日操只有一问。”

陆离:“明公但问无妨。”

曹操问道:“伯安可还有他事相瞒?”

陆离诚实道:“有。”

曹操被这份诚实晃了一下,但立马稳住心神追问道:“何事?”

曹操自认做足了准备,就算是陆离现在说袁术手中的玉玺是假的,真的其实当初被先帝暗中交给他了,曹操都不会为此感到惊讶了。

但当听到当初先帝压根没有嘱托子嗣的事情,全都是陆离自己上赶着将先帝交给他保护自己的力量,拿去保护了对方的子嗣……

曹操:……

他素来欣赏那些知恩图报的忠义之士,可放在此刻的陆离身上,他想得却是,其实没有那么忠义也未必是什么坏事。

不过不保护自己的妻儿,反而给自己的爱臣安排后路,这听起来不像是先帝会做的事情。

但如果这位爱臣姓陆,名离,字伯安,逻辑便又瞬间通畅了起来。

——没错,这就是先帝会做出的事情。

但逻辑通顺归通顺,丝毫不影响这件事情的炸裂程度。

而此刻,陆离的坦白局显然还未结束。

陆离:“先帝临终前所属意的继任之人,并非少帝,而是当今陛下。”

这事比起前面那个,都有点算不上坦白了,毕竟这事当年可以说是大家心里都有点数的,不然作为嫡长子的少帝继位,怎么还需要何进带着一干士人火急火燎的各种谋划呢。

用这种几乎人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一点的东西进行坦白,曹操不由想到当初宦官们传出来的消息:“伯安莫非当真得到了先帝的立储诏书?”

陆离摇头:“并未,我只是见到了先帝教导幼子国事相关的东西。”

这种事情放在刘宏身上,关于储位人选就已经很明显了。

陆离这话是真的,更准确说他是不止一次的见到过,要不是经常来接受教导,刘协怎么总能看到陆离跟先帝的各种相处呢。

况且当初陆离与刘宏说“愿为东汉除弊事”时,帘子后面露出的衣角,正是属于刘协的。

曹操看着陆离,他一开始还有些不解,但很快他就明白了,对方说这件事情,想要向自己坦白的并非他知道先帝属意的储君,而是他当年知道先帝的意思,却在先帝灵前保持了沉默。

如果没有暗中保全何太后母子这一出,他的这个行为是妥妥的要往冷清冷血、见风使舵、忘恩负义、贪生怕死方面解读的。

可如果搭配上他后面暗中保全何太后母子的行为,曹操长叹一声:“伯安,我与你相交多年,如今看来,却好似从不知你。”

陆离却笑了:“人何必一定要追求完完全全的知晓另一个人呢。”

“先帝就从来不会执着于这个,而我虽是世人眼中最受先帝偏爱之人,却也从来不懂得先帝到底在想什么。”

曹操刚因为前半句“先帝从来不会”感到有点对比拉踩的破防,就又被后面半句补回来了。

曹操:“却不知伯安追求为何?”

陆离拱手:“离已不求知己,知己难觅,只求两不相负。”

两不相负,先帝不曾负他,所以他救了何太后母子,不愿意有负先帝,仅此而已。

至于如今的陛下,其实从陆离对何太后母子的安置就能看得出来,他不愿意辜负先帝没错,却也不会为了不辜负拼尽所有。

就跟先帝给他的一样,在外人看来对方给的东西简直令人眼红,可究其本质,那都是对方随手便能给、随手便能收的东西,他所有的给予都是不会令自己难受的存在,更不用说牺牲什么去给予。

所以陆离的回馈,或许存在冒险,但大多也只是努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

如保障了他妻儿的性命,至于最后具体如何,这不是他一个提供保底的人要考虑的事情。

曹操倒是还不清楚陆离这些关于两不相负的具体划分标准,但他看到陆离此刻的态度,心里反而有些微微放松了。

两不相负好也不好,不好就不好在对方与先帝之间两不相负,可再想想,对方对待自己岂不也会是两不相负,这不就又好起来了。

————————————————————

冀州邺城。

袁绍看到被带到自己面前来的妇人与青年,因为他提前交代过要礼待,再加上袁谭通过打听出来的消息隐隐猜到了些东西。

所以当他们出现在袁绍面前的时候,不仅看起来并不怎么狼狈,反而比起在山上耕作的时候要光鲜亮丽不少。

上一次袁绍见到他们,还是何进死了,他带着一群人诛杀宦官之时。

后面董卓进京,有废立之心,而他也因为反对,近乎狼狈的逃离了洛阳。

如今多年过去,农户的日子与宫中的天下奉养自然是没得可比的,可这一点都不妨碍袁绍认出他们。

其实如果不是有着调查结果,真的在人群中看到这俩人,袁绍最多就是觉得这俩人长得跟少帝与何太后相似而已,但如果带着这可能是少帝与何太后的探究去看,结果就是认出来。

现在想想,当年陆离在他面前表现的破绽还真的不少。

不说对方信誓旦旦的,那所谓的先帝告知于他,没有多少人知晓的捷径。

就说火烧洛阳后,对方回来与自己决裂,当初还是袁绍主动说起的何太后与少帝之死,但对方更加愤恨的还是他欲立刘虞,恨得是他面对董卓重重暴行,带着联军在这里无动于衷、裹足不前。

当时他不觉得有什么,只以为是因为何进产生的厌屋及乌,又或者这两个人的死亡包含在对方对洛阳的痛惜之内。

可现在想来,不管是那场决裂,还是后面见面对方跟他聊过往,何太后母子的死似乎从来不在对方所列举的“袁绍罪行”之中。

明明当初对方弃官离开洛阳时,还因为这俩人专门警告过董卓,不该有后面的无视作为才对。

想明白了陆离的破绽,也认出了眼前的两个人,可袁绍既没有向着他们行礼,也没有出言为他们“正名”的打算,他只是对着下面的人道:“先请这位夫人与公子下去歇息吧。”

何太后与刘辨也不曾多言,只是顺着对方的安排下去了。

他们清楚自己如今没有任何的自主权,只顺从对方的安排就可以了,但袁绍及其帐下的文武们需要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第144章天无二日

许昌。

刘艾看到刘协自从收到曹司空遣人送来的文书后, 就一直在那里愣神,手下意识抬起来似乎想要拿什么东西,但动作造成的后果是险些将一旁的饮具打落到地上。

眼看着这份愣神似乎要一直持续下去, 刘艾不由关切也是提醒道:“陛下?”

再过一会儿, 今日给陛下讲学的人可就要来了,总不好让陛下用这幅愣神的样子去见对方吧。

刘协听到刘艾的声音,虽然走掉的神还没有回来,但手已经下意识的迅速将文书合上了。

这是非常明显,却本不该出现在他们二人身上的防备动作。

刘艾好似不曾看出刘协这个动作的含义一般, 只是维持着一份关切道:“陛下可是有何不适,是否需要与尚书令说一声?”

今日要来讲学的正是荀彧,不论是因为这个, 还是因为曹操带兵出征后,对方是负责留守的人,刘协要是真的有什么问题, 总是要知会对方一声的。

刘协想要故作无事的将文书放在一旁, 可最后他还是正正当当的摆在了自己面前。

皇兄跟何太后当年被陆侍中救了下来,现在还活着,只是被袁绍发现了……

简要精炼的文书中,带着将刘协冲晕了的巨大信息量。

当初汉宫里面就他们两个皇子, 要说没有兄弟情,那是假的, 但你要说兄弟情有多么重,同样没有多真。

刘协的生母便是被何皇后毒死的,生母死的时候, 刘协还只是一个婴儿,哪怕未必有多大的感情, 但绝对有实实在在的仇恨。

因为生母早亡,他自小养在董太后那里,对方跟何皇后之间关系也称不上好。

而他们的亲爹虽然只有两个儿子,却也不爱欣赏什么兄友弟恭的戏码,想起来了便将他们叫过来瞅两眼,想不起来就自己玩自己的,儿子什么的,有就行了,用不着太精细娇贵了。

不客气的说,在刘宏死之前,他们兄弟二人加起来活了二十多年,跟他们亲爹总共的相处时间,可能都比不上陆离跟刘宏相处的时间多。

毕竟对方做侍中随侍左右,除了沐休,一般都是一跟就是一天。

陆离没有出现之前,刘宏更喜欢在后宫里跟美人玩,跟宦官们各种狼狈为奸。

陆离出现之后,对方又换成喜欢跟陆离玩。

至于亲儿子,反正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一个不被对方想起来的状态。

之后父皇盛年而逝,陆侍中的远大前途似乎戛然而止,被对方暗示自己的储君之位也不得不拱手让人。

戚宦相争也好,董卓入京也罢,当时从大宗入小宗,但是跟大宗关系最近的刘协,与新帝可称得上是患难兄弟了。

可这一切从他被董卓扶上帝位后,就全都变了。

虽然这皇帝当的没有半分他父皇当年的肆意,但皇位就是皇位,只有被人赶下去的,万万没有拱手让人的道。

当皇帝都当不肆意,难道成为从皇位上被贬下去的宗室,反而会更好?

刘协可不会有这样奇怪的幻想。

所以莫说是被废了的兄弟,就算是他父皇从皇陵里面爬出来了,那也只能当太上皇。

陆侍中,刘协看着面前的文书,心中种种情绪复杂极了。

怎么会是你,怎么偏偏就是你。

若当真是要报答父皇,你可知我才是父皇心中属意之人。

你是真的不知道,还是跟袁绍他们一般——不愿意知道。

在得知这份消息后,曹操他们有属于他们的震惊,刘协也有着属于刘协的震惊。

何太后与皇兄还活着,是一种震惊。

他们是被陆侍中救下的,是一种震惊。

他们如今在袁绍那里,就是又一种震惊了。

袁绍从来都不喜欢他,这种不喜欢甚至在董卓出现之前。

当时对方跟在何进那边,就等着推刘辩上位好搞宦官了,对刘协是阵营不同的不喜欢。

后来董卓入京,刘协作为要被对方立的那个,得到的就是另一种更加复杂深入的不喜欢了。

哪怕他们袁氏的袁隗也站在董卓那边,与对方一起拥立的自己,可这丝毫没有改变袁绍对自己的不喜欢。

之后讨董联盟明明打的旗号之一有救他出贼手,偏偏刘协没怎么认真救,倒是对刘虞热乎的不得了。

后面明明对方有的是机会先曹操一步迎奉天子,可偏偏人家就是不干。

可以说袁绍有多喜欢陆离,就有多不喜欢刘协,喜欢与不喜欢都搞得非常偏执。

刘协看得明白,但有些事情他心里真的没谱。

也因为如此,他才会有下意识的遮掩、防备动作。

便是他如今的侍中,难道当真便会毫无保留的忠诚于自己吗?

大多数人的忠诚总是要加上许多前提要求的,正因如此,真正的忠诚才可遇不可求。

而就算是人们所向往的真正意义上的忠诚,也并非全无所求,只是所求的是人们划分的更高等级一些的东西,如大义、如公,又如情谊。

利益、情谊……

刘协不期然想到了曹操曾经在对待陆离的态度上,给自己上的“一课”。

如果是情谊,是否真的能够打动你呢。

刘协侧首看向刘艾,将案上的文书放到一旁方便对方拿的地方:“此乃曹司空送来的,卿且观之。”

刘艾没想到刚刚还表现的这份文书见不得人的刘协,现在竟然愿意让自己看了,我倒要看看这到底是……

真的一看一个不吱声。

简短的句子里面,带着大大的信息量。

何太后母子还活着,是陆侍中当年偷偷救下来的,现在人在袁本初手上……

这,这到底是什么家写出来的。

两个人没有一个认为这是什么误会又或者谎言,不只是因为这是曹操写了送来的,还因为有的时候事情越是让人难以相信越是容易是真的。

毕竟但凡不是真的发生了,谁能想得到这么离谱的剧情。

现在曹操将这事发过来,显然是踢皮球让他们帮着陆侍中解释,又或者说善后。

乍一看真是倒反天罡,再一看更是倒反天罡了。

皇帝帮臣子善后,善的还是可能动摇自己位置的后,这到底是什么纯纯的大冤种。

刘协给足了刘艾消化时间,然后毫不犹豫的开问:“卿以为如何?”

刘艾一边感动于刘协的信任,一边也真的认为这是个烫手山药。

但这事你往复杂里想自然是要多复杂有多复杂,但你要是简单点想,抛开这个令人惊讶的消息不提,解决办法当初陆离其实早就对董卓说过了。

如今刘艾拿出来再说,似乎也毫不过时,只是有些词汇需要改一改而已:“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废立已定多年,便是亡者还灵,自以弘农王及王太后相待便是,陛下无需忧虑。”

况且这事其实也没有必要一味地悲观,谁知道袁绍那边要怎么做呢,不说对方如今可是朝廷册封的大将军,就说先前有机会迎奉天子的时候不动弹,如今找出了个死而复生的弘农王,难不成对方还想要效仿董卓,再行废立不成。

对方要是真这样做了,他们再担心也不迟。

这件事情中,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主动权的袁绍如今在做什么呢?

他看着自己手下文武在那里争议不断,作为需要拿主意的存在,却个人一副游离在外,与我无关的样子。

曾经劝说袁绍迎奉天子的沮授,此刻半点没有让对方立起少帝跟许昌那边对打的意思。

原因也很简***单,时机不对。

太了,少帝“复活”的太了。

如今的陛下已经当了八年多的皇帝了,如今明面上又无过错,你袁氏的袁公路前不久还称帝了,你这个时候要是搞废立,绝对比董卓还名声差。

有几个人会认为这是拨乱反正,又有多少会觉得你袁氏果真狼子野心。

再者说,万一陆伯安那边狠心一下,你都不好证明他们的身份。

如果当初讨董联盟时,陆离救出人之后立刻带到联军这里来,一切或许会大不相同,可他偏偏不曾这么做。

是那个时候就已经不再信任联军了,还是他另有打算?

可如果是另有打算,他那个时候能够打算什么呢,总不能对方那个时候就已经想好了日后投奔曹操,帮着曹操迎奉天子吧。

沮授不赞同,自也有赞同的。

不赞同有不赞同的道,赞同自然也有赞同的原因。

这原因说起来还跟袁术有着不小的关系,对方在面对曹操一败再败之后,终究还是选择了朝着袁绍低头,信中破天荒的对着袁绍就是一顿夸,总结为天命在你、玉玺给你,保我一命,中不?

别看袁绍之前还被说动了帮忙对付他,但是面对倒霉兄弟难得一见的低头,袁绍还是选择了点头。

毕竟这可是袁术的服软,况且对方还要带着传国玉玺来向自己低头呢。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无意中翻出了陆离的“陈年旧账”,袁绍绝对要好好说道说道这番“破天荒”的情况。

不说大摆筵席,至少也会分出心力来得意一二。

但现在,派一些人马去接应对方,就已经是袁绍全部的兄弟情了,反正他们之间本也没有多少这些东西。

赞同的道之一,就是袁术那边即将带着传国玉玺而来,而好巧不巧的,他们正好就在这个时候发现了先帝仍存于世的嫡长子,这不是妥妥的天命在此。

虽然对方曾经被废除帝位,但废除的那个人是奸贼董卓,因为敌人的奸邪,被废除的莫名就自带一股正义感。

至于从未有过废帝再立的情况,这凡事都是从无到有的,过去没有,那就从他们这里首开先例又能如何。

他们这才叫做拨乱反正,众望所归,顺天应命。

况且如果不这样做,那何太后母子俩岂不是就这样砸在他们手里了。

杀了是绝对不能的,这性质比董卓还要恶劣。

毕竟人家都已经隐姓埋名藏于山野之中了,你将人找出来不说,还要再将人杀了,这未免太决绝狠毒了些。

而如果不杀就这样养着,说不定就会传出什么他们明公当年便对何皇后有非分之想,所以非要将对方找出来养替身。

别的消息或许流通起来总是各种麻烦,但是像这种带着低俗色情想象的东西,传播起来那叫一个快,而且传着传着就容易失真。

真的按照后者来,说不定传到最后,事情会变成——其实少帝刘辨就是袁绍与何皇后的孩子,当年陆侍中就是知道了这件事情才跟他决裂的。

第145章穷途末路

赞同与不赞同的各自说完, 还激烈掰头了一番,结果抬头一看,拿主意的那个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会他们的意思, 自己一个人孤立了他们全部, 现在正不知道在想什么呢。

哪怕是已经有些习惯了对方某些执念的众人,这个时候也不由开始破防了。

明公,你可千万别告诉我们,你这个时候还在思考陆伯安。

你说你要是真的这么在意,上次人家来的时候, 你强留下来不就行了,那个时候你非要搞风度,结果现在自己在这里没完没了。

你这到底是要折磨自己, 还是借着陆伯安在这里pua我们?!

许攸忍不住道:“明公缘何不言?”

他是站在不赞同党里面的,不过他不赞同的原因跟沮授的不一样,他纯粹就是对灵帝的恨屋及乌依旧没有结束。

况且如今正统人心所在, 皆不属少帝, 何必非要做无谓之举。

被众人等着给一个结果的袁绍,其实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因为陆离走神,他们说的话他都听到了,也正因为他都听到了, 才为这些各有各的道的计策,迟疑难定。

袁绍沉思片刻:“此事容后再议。”

田丰见不得容后再议:“明公缘何迟疑不定, 此番虽是误打误撞,但到底叫我等占尽先机,正该速定计策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如何犹豫辗转,坐失良机!”

袁绍心中不快, 却也没有立刻发作:“元皓言之有,只是此事陆伯安怕是已经知晓了,算不得占尽先机。”

田丰道:“事以密成,言以泄败,陆伯安会知晓,不也是明公相告,明公缘何一而再、再而三对外人知无不言。”

袁绍不由冷下了脸:“此番事前,谁曾想会有如此结果,元皓莫要本末倒置才是。”

说完,袁绍说起了关于接应袁术的相关事宜,不愿谈论的意思表达的很明确。

不过其实这次袁绍是真的被冤枉的,他可不是知道情况后主动跟陆离泄密,他一开始只以为那是陆离藏匿起来以策万全的家眷,后面觉得事情不对劲让人去调查,这才查出了所谓家眷的真实身份确实是家眷。

只不过这个家眷不是属于陆离的家眷,而是属于先帝的。

真要说起来,这番在田丰口中的“占尽先机”,还是源自袁绍对陆离的特殊关注呢。

袁绍不准备解释这个,毕竟真解释起来,好像比田丰的误会还要让人觉得上赶着。

大家顺着袁绍的意思说起了袁术,毕竟袁术也是有点重要的。

袁术此刻的情况是如何的呢?

自从来信向袁绍表达了服软求接纳的意思,并且得到了对方同意接纳的回复后,袁术这边就已经开始准备着去邺城了。

他此刻正在扬州,要是选择从荆州那边绕,不说刘表的态度,这个距离也实在是拉得太长了。

而如果从豫州走,袁术不觉得在正面战场打不过曹操的情况下,自己一群人有本事走过豫州,再穿过对方的大本营兖州,去到袁绍那里。

最合适的行进路线,就是从徐州那边走,到青州跟袁绍那边的人碰头。

袁绍给出的回复里面,计划的接应方案也差不多是按照这个来的。

至于曹操会不会想到这一点,那八成是会的。可别管他想不想得到,这确实就是最佳的选择了。

如今关于何太后母子的情况,消息仅仅只在曹操几人、刘协几人以及袁绍那边流传,袁术半点不曾得到消息。

但是在收拾离开要带的东西时,除了绝对不可能不带的传国玉玺外,袁术拿过了一个锦盒,盒子里面装着的,是当年陆离为了让孙坚与他一起前往洛阳,来袁术这里要粮草时抵押给他的那块玉佩。

哪怕得到了传国玉玺,袁术都不曾将其弃若敝履。

事实上当年陆离刚刚跑到曹操那里去的时候,袁术还想过要给对方写信的。

但后来一想到袁绍,他突然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倒不是因为有兄弟情所以顾忌对方的想法,而是如果他写了信真的把对方招来了,那自然是欢天喜地的大好事。

可如果他跟袁绍一样都被拒绝了,这不瞬间就成了难兄难弟了。

敌人的失败固然让人喜悦,自己的失败也很令人心寒。

比起不能确定,又或者说很有可能失败的尝试结果,袁术宁愿不去尝试,这样还能有立场嘲笑袁绍心心念念却被人家拒绝,这不瞬间就赢了。

可如今,我竟然要向着自己最讨厌的人低头求生,袁术感觉自己心中好像被一块沉重的石头给压住了,说不出的憋屈与烦闷。

袁绍并不是他的第一选择,在给袁绍去信之前,袁术联系自己安排在其他地方的部下,联系自己的旧部,甚至联系孙策。

在接受了无数明里暗里的拒绝,不曾拒绝带兵而来的,也不过杯水车薪,他这才选择了袁绍,而对方没有拒绝。

“他一定得意坏了。”

袁术看着进来想要跟他汇报如今情况的阎象,开口便是这样一句话。

明明战胜了袁术,让对方狼狈不堪的人是曹操,但阎象却清楚此刻对方话中的“他”指的是袁绍。

之前袁术各种骄奢淫逸的时候,阎象恨不得来点什么事情让对方清醒一下,现在对方看起来似乎是清醒了,他又忍不住想要叹气。

嫁错人就是这样的(划掉)

选错明公就是这样的,你但凡不是脸皮够厚、底线够多变、身段够灵活,这辈子是富贵还是穷困,就全都绑在对方身上了。

碰着个不靠谱的,那也只能自认倒霉,毕竟人是你自己选择,难不成还能怪到别人身上吗。

他开口想要安抚:“自古谁无落难之时,明公不过一时困顿而已,岂不闻勾践卧薪尝胆之事。”

袁术虽然并非人之将死,但这么明明白白的输了一场,到底是真的清醒了些:“先生之美我者,私我也。”

反正袁术是非常清楚的,自己做不来勾践那等卧薪尝胆的事情,况且如今的他,哪里有什么资本去当勾践呢。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也不过如此了。

阎象不由沉默,但凡袁术之前有这份清醒,可能都不会有今天他们二人的相对无言。

距离陆离的《项羽论》问世已经过去好多年,但这篇文章可以蛐蛐的对象,还在一刻不停的增加着。

现在新的一位可蛐蛐选手,姓袁,名术,字公路。

不管是清醒还是混沌,他们迅速收拾好应有的东西,就带着为数不多的兵力出发了。

阎象清楚袁术心里不痛快,可是直到他们在下邳被拦住,想要退回寿春,却发现寿春这个被袁术称帝时选为都城的地方,此刻已经插上了写有“曹”字的大旗。

袁术一口血喷了出来,阎象才真正对袁术心里不痛快的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知。

当时阎象就在对方身侧,眼看着袁术吐完血要往后倒,他急忙上前第一个扶住对方,又有其他几人过来帮忙,这才将袁术扶着慢慢坐下。

情急之下,他也不再叫明公了,脱口而出的是最开始见到对方的称呼:“将军!”

当初袁术到底是哪里吸引了他的,是意气风发、还是骄傲炽热,又或者可能是对方最开始有过的礼贤下士……

阎象记不清楚了,曾经令人心动的特征,被骄奢淫逸挤占了空间,满怀的希望,也早就变成了认命。

可哪怕如此,他从未期待过袁术的死亡。

哪怕向着厌恶的人低头,哪怕舍去那身骄傲……可这样的袁术还是袁术吗?

他只是吐了一口血,阎象却好似已经看到了他的死亡。

阎象:“将军,明公。”

阎象与他人一起合力将袁术抬入车架内,并且立刻吩咐远离这里。

本就涣散的军心,在与袁术一同看到城楼上插着的“曹”旗后,更是散的不行。

要知道城里不仅有袁术的家眷,也有不少兵卒的家眷。

袁术原定的计划是,只要自己成功跟袁绍那边汇合了,不说成功翻盘,从曹操手里将家眷要回来并不是什么难事。

可如今呢,他走不了,也回不去。

而对于一些兵卒来说,寿春的换主,又何尝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四面楚歌”呢。

阎象看得出这里面的问题,也清楚自己的无力回天,或许早在寿春的百姓中找不到什么喜欢袁术的存在时,这一天就已经是早的事情了。

他阻止不了军心的溃散,阻止不了兵卒的逸散,就如同当初阻止不了袁术称帝,此刻阻止不了袁术的死亡。

袁术一觉醒来,已是天黑。

一直守在对方身边的阎象听到动静,立刻点燃了灯具,微弱的光亮比起曾经的欢饮达旦与金碧辉煌,简直不知道要差到哪里去。

袁术看着那抹微弱的光亮,目光专注的好似曾经拿着传国玉玺端详时。

阎象倒好了水端到对方身边:“明公且饮些水吧。”

袁术侧头看向对方,许是天太黑了,他总觉得眼前之人看不真切:“先生。”

他不再看对方,只是抬头看着车架的上方:“天命缘何不眷!”

只是到底是天命不眷,还是他袁术能力不济、自寻死路,袁术还是很清楚的。

阎象:“天无绝人之路。”

之前活蹦乱跳的时候,袁术不想死,现在一口血吐出来,却又好似将袁术的求生欲也一并吐出来了一般。

袁术道:“先生可知我,若让我郁郁而活,何若一死。”

他此刻面对生死的态度,到是跟当初面对陆离的态度未免重合了。

因为不确定招揽了能不能成功,心里清楚失败的可能性更大,索性便不去招揽了,还能保持一个不索求的姿态去嘲笑袁绍。

此刻不确定不能不能活,心里清楚死亡的可能性更大,索性便不去狼狈挣扎了,总不能叫袁绍看更多的笑话。

身体的无限虚弱,换来的却是感官的敏锐加倍。

外面的动静,与他所拥有的人马是不匹配的,他似乎能够感知到休息时呼吸数量的减少。

他也是军伍中闯荡过的,非常清楚自己如今的情况会遭遇什么。

只是逃兵还是好的,干脆反水拿着你去换取新主家的功劳的,那也是大有人在。

他拒绝了阎象的搀扶,自己努力坐起来:“我欲向先生托付后事,不知先生可愿应允?”

阎象拱手道:“象微末之人,全赖明公方有今日,今命一条,愿为驱使。”

袁术扶住对方的手:“先生不负我。”

将对方扶起来之后,他从车架的暗格中拿出了包裹的四四方方的包袱。

第146章物归原主

虽然包裹的严实, 但阎象知道那是什么,那是将袁术推入深渊的传国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