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在知道自己得癌症的时候,宁绍贤满心想的是以后的好日子,不管怎么样都要把自己的病治好。
可是他完全不了解治病的过程中自己需要经受怎样的折磨,化疗有多痛苦。
即使医生跟他说过,他也没往心里去,觉得之前腿疼成那样,他都经历过了,再难受还能比那种骨头缝里钻出来的痛那么难受?
事实证明,还真有,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宁绍贤看到赵如玉和宁绍明来了,不知道想起什么,眼睛一亮,直直地往他们的方向扑。
宁绍明看宁绍贤扑的方向更偏向赵如月,忙往前一步,把赵如月护在身后拦住他:“大哥,你这是做什么?”
宁绍贤紧紧地攥住宁绍明的胳膊:“老三,你帮帮我吧!我实在受不住了,老三媳妇儿她三叔不是特别厉害的老中医么,我不在医院治了,回老家让他给我治,我宁愿喝苦药,也不要在医院遭那些罪!你不知道,在这里治又难受又吓人,还不如让我死了算了!”
宁绍贤只做过一次化疗就受不了了,一心只想回家。
他担心家人不答应,所以才闹了起来,想着闹得厉害点,医院受不了自己,家人也受不了,自己才能回去。
在场所有人听了他的话,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宁绍明是不太想给媳妇儿三叔找事的,更何况他哥这病已经是癌症晚期,想治好简直除非有奇迹出现。
别到时候他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到处跟人说媳妇儿三叔坏话,坏了老人家的名声。
宁绍明对自己大哥的人品不敢信任。
他不敢满口答应下来,只含糊地说:“我媳妇儿她三叔没治过这种病,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治,我回去只能先帮你问问,要是他不会的话,再给你找别的中医。”
宁时春看他爸闹得不像样子,跟宁丹萍一起上来把他拉开:“爸,你先别这么激动。”
“我能不激动嘛!难受的又不是你们,你们倒是能站在这里说风凉话!”宁绍贤赤红着眼睛瞪向他们几个,“我要回家!听到没,我要回家!”
“听到了听到了,我们先去找医生商量一下。”宁时春无奈,本来留在医院治只是有可能延长他的生命,还不知道到底能延长他的生命多久,这个连医院的医生专家也不敢保证的。
既然他觉得那么痛苦,那想回去就回去吧,至少最后的日子里能少遭点罪。
但越到后面,病情越严重,这种病临终前想一点不遭罪是不可能的,医生说到后期止痛药都不一定有用了。
宁时春说是先去找医生商量,其实只是他和宁丹萍、王海燕一起出去商量,是不是要带他回去,回去后又该怎么办。
毕竟给他办出院,把人带回去,就相当于是放弃治疗,回去等死了,他们作为家属,必须得先好好商量。
商量好之后,再去找医生提出要出院的想法,再让医生开药,买了药后,办理了出院手续就带着宁绍贤回去了。
刚好宁绍明和赵如月是开车来的,直接一车拉回镇上了。
带去探望宁绍贤的东西也一起拉到他家,放下东西后,他们跟宁绍贤也没什么好聊的,把探望亲戚要包的钱给了宁时春,他们就离开,去了隔壁再看看宁达和黄秀华。
黄秀华还是老样子,不过比起当初干农活又累又晒,面黄干瘦的样子,现在的她每天活动量比较少,吃得也好,整个人倒是看起来比以前白胖很多。
有时候她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屎尿,但宁达照顾得还算仔细,也搬得动她,有时候宁美婷也会来给她洗澡,她身上倒是没什么异味,也穿得很整洁,没长褥疮之类的。
只是她人都糊涂了,过得好不好,她自己也不知道。
偶尔他们回来探望她和宁达,她似乎也有清醒的时候,看着宁绍明,知道叫儿子,只是不知道叫的哪个儿子。
反正宁绍明自己是不太对她抱有期待的,毕竟是亲妈,人都说小儿子大孙子,老人家的命根子,可宁绍明这个小儿子没得到过偏爱。
甚至得到的母爱都不是兄弟姐妹几个平分的,而是先给他二哥,剩下的一点他妈才施舍一点给他,以前很多时候他都要让出自己的利益。
亲生的母子,宁绍明这个当儿子的也是她养大,他不可能一点不在乎。
他私下也有点酸地跟赵如月说:“我妈每次叫的八成是我二哥。”
可惜她二儿子一年到头也没怎么回来看望过她,一年能见上两三次都算多了,有时候就过年来一次。
而宁绍明会那么想,是因为宁时秋回来看望两个老人的时候,他妈处于看似有点清醒的那个状态,就知道小秋小秋地叫,可见有时候并不一定认不出谁是谁。
她见到宁时秋就兜想给宁时秋找糖吃,不过她兜里什么都没有。
宁达怕一个没注意,她自己吃糖噎住嗓子,什么都不让她往兜里放。
她还知道冲着宁时夏瞪眼。
宁绍明听他爸说,老太太没病之前,宁时夏每次被她逮住念叨,就爱找她薅零花钱。
她每次都骂,但是又每次都给。
宁绍明没跟宁达说宁绍贤的病有多严重,他爸也上了年纪,孩子走在自己前面,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事他不一定受得住。
宁达也只以为是良性的肿瘤,老一辈迷信中医,他听宁绍贤说医院里治病多难受,多可怕,还很赞同宁绍贤回家的做法。
宁达跟宁绍明说:“你帮你大哥问问你媳妇儿她三叔,每个大夫擅长治的病不一样,我知道他不擅长这个,但是他们当大夫的,总认识几个同行,保不齐就认识擅长治这个病的大夫。”
宁绍明应下:“好,我等会儿就去问问。”
宁达又叮嘱道:“记得带点东西,别因为是亲戚就空着手去,你也别自己出钱,让小春出,你大哥现在这个样子,小春也该担起他们家的事来了。”
说完顿了顿,觉得自己后面那句就是白说一句,小春早就把那个家担起来了。
自从镇上整体改建旅游小镇后,不少人没法建楼房,就把钱拿到县城,给家里孩子买商品房,孩子结婚也是当父母的出钱操持。
小春对象是自己找,结婚是自己出钱、买房的钱他借老三的,也是自己还。
这些事老大就出了个人,一分钱没出,还找事惹孩子生气,你说你帮不上孩子,那就老实待着不给孩子扯后腿行不行?
宁达真是骂他都骂倦了,现在看到他都觉得心累。
宁绍明说:“放心,到时候小春跟我一起去。”
“那就好,这些人情世故,你也带带他,你大哥我是不指望他,他别再闹出什么事情来就行。”
宁绍明和赵如月开车回去的时候捎带上了宁时春,中途先绕到自己家,拿了些礼品,还有赵如月托别人帮她三叔搜罗的药材,才又绕路去了赵如月三叔家。
宁时春怪不好意思,本来他爷爷说让他出钱买礼品,可他临时买的肯定不如三叔家的东西好。
给钱又显得太见外了,三叔三婶肯定不收。
宁时春只好先跟他三叔三婶道谢,然后把这事记在心里,等回去后问问自己媳妇儿,该怎么还比较好。
三个人带着宁绍贤的病历本就去了,让老人家先看看病历,问问他这种情况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缓解一下他的病症,治是不指望能治了。
顺便也跟他说说宁绍贤的情况,以后宁绍贤要是来看病,请他老人家帮忙瞒一下,毕竟现在宁绍贤还不知道他自己的病情,还以为真是良性的肿瘤。
赵如月她三叔看完宁绍贤的病历,问宁时春:“你们在医院开了药吧?”
宁时春点头:“开了,但是我爸不太愿意吃医院开的药,总觉得医院的东西都不好,会害他。”
他出钱给他爸住院、看病、卖药没觉得心疼,但是应付起他爸这些问题是真头疼。
当初喊着要去省城治病的是他,不相信医院、不相信医生、不遵医嘱的也是他!
作为行医多年的老大夫,赵如月她三叔早见惯了这种事:“你回去跟他说,把医院的药吃完后去复查,复查后再来我这里,要不然,我不给他看。”
宁时春听到他的话就知道他答应帮忙了,急忙应下。
有这位老大夫的话,回去后他爸应该会消停点。
回去后,宁时春把老大夫那些话跟宁绍贤一说,宁绍贤果然老实了些。
他似乎也知道自己现在要倚仗别人的照顾,对王海燕也不敢跟以前一样那么嚣张了。
王海燕一朝翻身,又在家成了那个说一不二的人,当然前提是家里只有他们夫妻两个。
宁时春没继续在镇上多待,他现在压力挺大的,明天还想开店挣钱,当天晚上就跟着赵如月和宁绍明赶回了县城。
回到县城的家时,已经是晚上,孙佳佳已经做好了饭,在家里等着他回来。
宁时春洗了手和脸,边吃饭边跟她说今天发生的事。
说完问孙佳佳:“你觉得我们给三叔三婶送什么比较好?三叔三婶好像什么都不缺,我能想到的东西送着好像都不太合适。”
孙佳佳道:“你也说了,三叔三婶什么都不缺,我们送他们东西,他们还担心我们太破费,不如给小秋和小夏买点东西,给他们买就好买多了,我们对小秋小夏好,三叔三婶只会更高兴。”
“对啊,不过买什么?现在流行的学习机他们成绩好,也用不上,要不名牌的衣服或者鞋子?我看现在好多小孩和年轻人都讲究穿牌子货。”
孙佳佳无奈地看他:“你觉得三叔三婶家是讲究这些的?花那买名牌衣服鞋子的钱,还不如直接买个小金条,或者按照他们的生肖,打个小金饰送他们实在,金子还能升值呢,以前你给我买的那些,现在用以前的价格可买不到了,翻倍地涨!”
“翻倍涨!?”宁时春震惊了。
他们结婚前,孙佳佳怕自己的工资被她父母抢走,发了工资都给他拿着,他每次都添点直接给她买成小金条或者金首饰放着。
后来跟他一起开店,孙佳佳就不要工资了。
那时候,她爸妈默认她算是已经嫁给了宁时春,虽然还没结婚,也算宁家的儿媳妇。
孙佳佳有了靠山,对他们的态度又比较强硬,他们就不敢再肖想她的钱。
店里和家里管钱的人,就从宁时春变成了孙佳佳,从那时候起,宁时春就没再买过金饰,当然就不怎么关注金价了。
要不是这次他爸生病需要钱,他估计都不知道自己家的家底有多少。
他甚至以为自己家当初借三叔的钱都没还呢。
其实早还完了,也攒下来不少存款。
如果没发生他爸的事,孙佳佳已经打算让他去学车,然后也给他买一辆面包车方便出行和拉货用了。
“是的,翻倍涨了,我跟三婶都买了不少,你可别说出去,让人知道可不好。”
“我明白,那就等小秋和小夏生日的时候给他们买那个。”
另一边,宁绍明和赵如月回到家,孩子们在房间里玩游戏,他们坐在客厅,只开了小灯,疲惫地坐在沙发上,谁也没说话。
他们也不是身体累,只要不是忙得昏天黑地,他们的身体就不容易累,现在是心累。
宁绍明想想自己家这边,兄弟姐妹四个,一个快病死了,一个差点变成他妈那样,只剩他跟他姐现在看起来没什么问题。
可是以后的事情谁也算不准,难怪赵如月那么紧张他的身体情况,她娘家那边这种情况就很少。
宁绍明现在只希望,自己两个孩子遗传媳妇儿那边更多点,可千万别遗传了他家这边的毛病。
沉默半晌,宁绍明说道:“改天我也劝劝大姐,每年定期去体检。”
“家里老人也要定期去体检了。”以前赵如月就想提这个事,但是现在的人有病都不一定愿意去医院,更何况身体看不出有什么病的时候去体检?
要是体检出病来,没准还要怪体检,觉得体检才检查出事来了,不体检就没那么多事。
宁家的事,也算一个提出带老人去体检的契机。
赵如月除了担心宁绍明,也担心她爸,她妈还是相对来说比较长寿的,她爸上辈子走得就太早了,比生活不能自理的黄秀华走得还要早。
想来现在她娘家生活条件好了,他爸不用那么辛苦,再每年定期体检,身上有点小毛病的,该治就治,应该能更长寿些。
赵如月这么计划着,过了一段时间,送走一批在云山县总公司培训好的员工到省城去后,稍微有了点空闲时间,孩子也刚好不用去市里上兴趣班。
她就开车带着孩子回了镇上,拉着孩子一起劝两家的老人去体检。
三个老人跟她猜的一样,觉得体检没必要,但有宁家突然生病的人当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也犹豫了。
再加上她家的两个孩子在旁边劝,三个老人半推半就地就答应了。
赵如月不给他们反悔的机会,第二天就直接一车把人拉到省城去检查。
检查过后,三个老人除了有点小毛病,暂时没有其他问题,赵如月才稍稍放下心来。
顺道带着她爸妈去妹妹家的店里看了一下。
赵如媛的店,现在生意非常红火,客人太多,夫妻俩都忙不过来,请了两个员工帮忙,林彩柔下课后,写完作业也来店里帮忙,才勉强应付得过来。
看到赵如月带着爸妈来了,赵如媛想好好招待他们来着,可客人一直催,她也只能跟他们说几句话就赶紧去招待客人了。
反而是赵如月几个临时帮了一会儿忙,过了最忙的那一阵之后,赵如媛和林国豪才能坐下来跟他们好好说话,给他们也做几盘了几盘小龙虾尝尝味道。
吃得差不多,他们要走的时候。
赵如媛把赵如月叫到房间里:“姐,彩柔说有点东西想让你带回去给小秋和小夏,你跟我进来拿一下。”
赵如月正跟林彩柔说话,注意到林彩柔有一瞬间疑惑,但又很快反应过来,什么都没说。
她就明白了,那大概是她妹妹有话想私下跟自己说,随便找的借口。
第152章
“怎么了?”进入房间关上后,赵如月问道。
赵如媛满脸担忧:“姐,你还记得妈过寿那天,主动去送礼的远房亲戚吗?”
赵如月当然记得,那几个远房亲戚给她的印象还挺深的,因为她完全没想过,他们竟然会来找自己家谈合作。
“记得,他们也来找你谈合作开店的事了?”
“如果是这事,我就不用发愁了,直接拒绝就是。”在开店这方面,赵如媛也学的她姐,不轻易扩张,更别说接受别人的投资,开什么连锁店。
她虽然很想多挣点钱,但不贪,不喜欢这种让她感觉有可能会失控的挣钱方式。
赵如媛继续说道:“他们是对你家的面包店还没死心,想从别的地方逼你们答应跟他们合作!”
“别的地方?”赵如月在听完她话的一瞬间,脑子里闪过自家孩子的脸,不由担心起来,难道他们想耍些不好的手段?
好在赵如媛接下里的话打消了她的疑虑:“他们好像跟你们找的那个中药材企业负责人有交情,还是亲戚来着,我也不太懂,反正肯定是有关系,他们来的时候就是暗示我,让我给你转达他们的意思,大概就是,如果你们还不同意的话,就要搞黄你们仓库的生意,让你们仓库白白空着,把钱压在那里动不了。”
这也是赵如媛这么担心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建仓库那块地可是她家卖给她姐家的,她姐要不是为了帮她,不至于跑到省城郊区买一块本来用不上的地。
哪怕以后有可能会拆迁到那边又怎么样?
也有可能不拆迁啊,这种事谁能预料到呢?她们家里又没有内部消息。
在赵如媛看来,二姐帮自己担着有可能让那二十万白白压在块地的风险,她很希望二姐家的仓库建好后,能尽快开始挣钱,把压在这块地的钱尽快挣回来。
一得到这个消息,赵如媛马上就想联系赵如月,可店里生意太忙,她正想着忙过客人最多的这一阵就给她姐打电话说,结果她姐带着爸妈来了,也是赶巧。
把这事说出来,赵如媛心里就好受多了,她有些焦虑地说道:“姐,我们得想想办法,可不能让他们得逞!”
赵如月倒是挺淡定,毕竟事情还没发生:“别担心,现在还不知道他们说的话保不保真,我先去查查,如果是真的,我回去再跟你姐夫想办法解决。”
她现在可不是当初那个遇到麻烦,除了一条命之外,什么本钱都没有,只能以身犯险的人了。
苏胜楠的维修家政服务公司有她的一份,这是她们没怎么往外说过,知道的人不多。
这个生意目前看起来不如房地产之类的大买卖高大上,也非常不起眼。
但想要获得什么信息,也是能用上的,用起来还很方便、很管用。
因为这,她们在跟员工签合同的时候,还把不得泄露客户家庭信息的条款写进了合同里。
不过客户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在合同条款规定的范围里,毕竟很多客户觉得她们公司里的某个员工好,也会互相介绍。
如此一来,客户之间的关系,也就不算什么说不得的秘密了。
赵如月去了一趟省城的分公司,先把客户的档案拿出来查阅。
现在一点简单的修理问题都找维修人员上门的人家,多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单身女性和家庭。
这个年代,很多普通人家里的男人多少都会一点简单的修理,不到不得已必须要找人修,一般不舍得花钱请人。
她那几个远房亲戚,经济条件非常好,省城能让经济条件好的人扎堆住的也就那么几个地方。
她们公司的选址就在这些地方的居中位置,不管去哪个距离都不远,分公司这边为了迎合目标客户群体,装修得又比较上档次。
赵如月对自己培训出来的员工很有信心,也对公司很有信心,如果她那几个亲戚找过维修或者家政,找的八成就是她们公司的员工。
她仔细翻找,果然找到了,客户档案上,详细记录了哪个员工为那几家提供的服务,是谁介绍的。
到这一步,后面的事情就简单多了。
赵如月继续往后查,确实查出那几个远房亲戚里,有一个确实跟自己谈下来的客户有关系,那个客户是那个亲戚的小舅子。
查到这层关系,赵如月不免猜测,她家仓库之所以在还没能投入使用的时候,就找到一个优质客户,是有人在背后推动。
不知道对方是太过傲慢,还是太看不起她和宁绍明,做这种事不遮掩就算了,还特地跑去找她妹妹说。
这让赵如月很难不认为这是不是在向自己家示威。
赵如月也是感觉挺无奈的,不过有一点也多亏他们的这些小动作,要不然她还不知道自己家面包店的价值比自己和宁绍明想象中还要高。
既然这样,有钱当然是自己挣,凭什么分给这种会在背后耍手段的人呢?
他们有钱是他们的事,有钱向投资别人就一定要接受吗?
赵如月憋着一股气继续查下去,她得先确认对方还有没有其他过硬的关系。
查到最后,发现他们也只是比较有钱罢了,搬到省城这么多年,生意做得不温不火,跟她老家比起来,肯定算是特别有钱的,可在省城也排不上号。
所以虽然在省城也认识一些人,但也仅限于认识,背后并没有什么大靠山,赵如月这才稍稍放心了。
他们敢让她妹妹传话,透露自己的意图,大概是想仗着信息差,表现出一副他们在省城很厉害的样子,赌她探不清他们的低。
可惜那几个人对赵如月的判断有误,也太小看她和宁绍明了。
赵如月查完对方的信息后,也不着急反击。
对方暂时还没动作,但是主动暴露了出来,现在他们在明,赵如月打算暗地里做准备,明面上仍旧当做不知道这回事。
继续做仓库的收尾工作,同时摆出一副等待着客人货物运进来存放的样子。
借着这个烟雾弹,赵如月找了个时间,跟宁绍明商量起网店的事。
早就有客人催着他们在网上开店,而且已经不只有市里和省城的客人,还有一些去镇上旅游,在她们家镇上的老店吃过东西,被吸引的外地客人。
只是宁绍明挺忙的,在这方面顾虑也比较多,就一直拖着。
很多人让赵如月催他,赵如月也没催,她还希望宁绍明能多点休息时间呢。
只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他们有仓库,也就是说,有地方可以存放很多货物。
甚至开辟出一块作为操作间,大量生产面包。
很多网店都没有门面,只要有个地方放货,就能做起来,他们自家有那么大个仓库,就算不租出去,能做的事也不少。
以前考虑出租,只是觉得挣这个钱没那么麻烦而已。
其实如果他们愿意折腾的话,以这仓库为基点,就可以辐射四周,往省城和省城周边开店,每天从这里把东西做好,当天运到店里卖都行。
只是他们并不打算在线下开太多店,首先是线下各种成本比较高,其次目前大概率还会有人捣乱。
但是线上销售,那些人的手伸不到那么远。
到时候她家的合作对象也就食品原料公司、包装公司和快递公司。
这几种公司数量多,竞争大,那几个亲戚也没法从中作梗,哪怕他们也认识一些这三种公司的人,想跟人合伙坑她家,她家转头就能换别家合作,选择多得很。
近几年快递行业发展得也不错,比前几年好很多,当初他们担心的运输问题也差不多解决。
宁绍明早在有客人提出想让他邮寄面包的时候,就开始琢磨保质期比较久、味道又好的面包,陆陆续续地尝试下来,也积攒了好几种。
现在也勉强算来到合适的开网店的时机了。
赵如月和宁绍明商量着做好计划。
没有马上开网店,而是先Q.Q上建了个群,小批量地开始在老客户里试卖。
同时申请网上店铺,一开始店铺等级太低,搜索排行肯定不高,赵如月就先养养店铺,打算养得有点样子,再花钱买网站的推广。
宁时秋和宁时夏发现他们要搞网店后,自告奋勇地表示自己可以帮忙。
他们俩在网上开店挣钱的时间比他们爸妈可早得多,很多东西早就摸索会了,拍照、修图、做详情页、宣传页、商品上架,玩得比赵如月和宁绍明都溜。
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两个皇冠店,直接就能拿来用。”
他们在网上开店的事,赵如月和宁绍明早就知道,但是两人都没干涉,也不经常去看他们的店铺。
毕竟他们做的都是虚拟产品,给别人翻译、带别人打游戏、帮别人解决一些电脑上的小麻烦之类的,完全不需要父母帮忙或者帮衬。
赵如月对他们网店的等级一点不惊讶,倒是对他们把网店拿出来,给她和宁绍明用这事感觉很意外。
“你们不做你们的小生意啦?”
两个孩子都摇头说:“不做了。”
赵如月有些担心起来:“是不是遇上什么事了?需不需要我和你们爸爸帮忙?”
两个孩子又摇头:“不是。”
宁时秋解释道:“老师选我去参加奥数比赛,我去参加培训之后,觉得奥数挺有意思的,下学期打算报个奥数班,继续深入地学习,再加上还有其他的兴趣班,时间就不够用了,钱什么时候都能挣,我可不想以后错过培训和比赛,锯子也跟我一样,而且他还要顾着他家里的事,时间比我还少。”
姚据家里的事,赵如月一家都知道,他们平时不谈论这个,只是会尽量多关心他一些。
最近姚据来她家比以往少了些,赵如月要忙的事多,顾不上问,现在才知道,原来是他家有事。
宁时夏年级太小,在她不缺零花钱之后,也对挣钱这事兴趣就不大,平时都是跟着哥哥们玩。
哥哥们不干了,她就也不想干了,多出来的时间,她还能分到更让她感兴趣的事情上。
比如她的野外生存技能兴趣班。
“少年宫的老师说,我今年可以参加夏令营了,我想在这方面多花点时间多学点东西,提前做准备,”宁时夏兴致勃勃地说,“要是这次夏令营有意思,我以后还想参加别的活动。”
赵如月听完心中了然,原来孩子们不继续在网上做他们的小生意,是因为对未来有了新的规划。
不是遇上事,这她就放心了。
不过孩子们的东西,赵如月和宁绍明也不白拿,两人在工作的间隙,就会想想该给孩子们点什么补偿。
第153章
两个孩子给的两个网店,加上赵如月已经申请的网店,她现在手头上就有三个网店。
两个是可以马上就修改经营范围,上架商品的网店。
虽然现在赵如月对网店十窍只通了九窍——一窍不通,但为了不让店铺空着,赵如月还是在三个孩子的帮助下,先在有皇冠的两个网店上架了一些保质期比较长的东西。
比如宁绍明做的曲奇饼干、牛轧糖、雪花酥、蛋黄酥、桃酥、凤梨酥之类的商品。
其他的东西,暂时还是只在Q.Q群里试卖,主要卖给县城周边、市里和省城的客人。
已经上架的商品详情页、商品图片这些大部分都是三个孩子帮忙做的,这让赵如月和宁绍明十分汗颜。
作为大人,他们跟孩子们接触网络的时间差不多,可是在这方面,会的技能竟然还不如三个孩子。
纵然这其中有他们平时要忙着工作的缘故,但确实也有判断失误的地方,两个人都觉得自己以后不会开网店,然而人生中总有意外。
他们没刻意去往这个方向发展,现实却一步步把他们往这个方向引。
不说刚接触电脑的时候,就说刚买那块地,甚至开始建仓库的时候,家里都根本没人想过,这仓库要自己用。
赵如月和宁绍明不得不在工作之余,又给自己加上网店各项技能培训,他们以后不一定要自己亲自做,但现在想在小县城找到这方面的人才也非常不容易。
找现成的人才,还不如他们先自己学会,再招愿意学的新员工,进行相关技能培训来得快。
当然,网店刚起步的时候,还不需要把职能划分得太细去招员工,这些活肯定得他们自己先做着,打包的事暂时由面包店的员工来负责。
面包店的员工多了这项工作,宁绍明也给她们加工资,现在的年轻人特别能吃苦耐劳,只要能涨工资,她们都愿意多干点活。
赵如月和宁绍明夫妻俩一起学新技能,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学得倒是还挺快的,有现成的搭子,学的过程也不觉得枯燥无聊。
只是休息时间难免会减少了一些,两个人又都不想减少休息和陪伴孩子的那点时间。
工作上可以缩减的时间又不多。
这个时候,宁绍明就特别庆幸,自己在招收学徒的时候,教学徒手艺从不藏着掖着,跟他学手艺的人绝大部分都能学到真本事。
现在这些学徒就派上了用场。
网店没特地宣传,但也有一些订单,数量不多,都是那些喜欢在网上购物网站闲逛的网友找到,下单买的。
这部分订单宁绍明就交给了擅长做这些的学徒们来做,还有店里的一些产品,也按照他们擅长的分配给他们做,让他们在学徒工资之外,能多一点收入。
这样一来,宁绍明自己手头上的事就少了。
赵如月则是把自己夜校的一个同学调到老店这边,让那个同学当老店的店长,另一个同学在新店当新店的店长。
她只需要偶尔抽时间去看看,店里不出问题就行。
现在店里一系列章程都是她定下的,订货渠道也在自己手里,她本人又没离开县城,店里想出问题都难。
店里必须由她来解决的事情,也就只剩下一些特别难修,她两个同学都搞不定的有问题的电子设备。
这其实也不是什么问题,难维修的东西,持有者自己也知道需要花的时间会比较多,这个维修日子可操作的区间就比较大,她可以抽空慢慢修。
安排好这些之后,赵如月和宁绍就多出不少时间专注于网上的生意。
在学习阶段,他们拍的照片、修的图不太好,但这些图都是放在Q.Q群里,给实地来过他们店的外地老客户看。
老客户真正吃过他们家的东西,也喜欢吃他们家的东西,所以哪怕图片拍得不太好看,P得非常简陋,也不会影响老客户复购的热情。
仓库原本是按照药材储存的要求去建,储存药材的要求比储存食物的要求要高一些。
现在仓库还用不到,以后要用之前,按照需求改改也没有多麻烦。
仓库即将建好的那天,赵如月和宁绍明按照约定,去那家早就跟他们定好的,要租他们仓库的公司,找负责人谈租借仓库后续的事情。
赵如月心知肚明,当初对方虽然也给的定金,但只是口头说好要租。
由于那时候仓库还没完全建好,对方说要等仓库建好之后,再补合同,赵如月也答应了。
现在那负责人就拿没有签订正式合同来说事。
那负责人的说辞,如果是不知道情况的人,可能还会以为他是想要什么好处,很难会想到有人从中作梗,负责人是助纣为虐,保不齐会给这个负责人送不少礼。
赵如月既然知道了,又不打算按照对方安排的剧目走,当然不会惯着他们:“看来贵公司是打算食言,不想继续跟我们家合作了。”
那负责人耸耸肩,满不在乎地说道:“我可没那么说过,只是提醒你们没有纸质合同的事实,你们非要这么想的话,我也没办法,想要继续合作,那就争取拿到正式的合同吧。”
至于怎么拿,他没说,一脸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们应该懂得的表情。
赵如月冷笑:“我知道了,那今天我们先告辞。”
那负责人以为他们走这一遭算是了解了自己的态度,之前一直拖着面包店的合作没松口,这次回去后,应该比较识时务了。
他没有注意到,赵如月只是说自己知道了,然后直接告辞。
她完全没有给出任何承诺,连口头上的承诺都没有。
回去后依然迟迟不见松口的迹象,赵如月和宁绍明在网上出货,动静又不大。
毕竟赵如月跟快递合作,这事已经是常态了,没开网店前,她的店铺也有打电话跟她买东西,需要她邮寄出去的客人。
她店里还兼着代收代发快递、代网购的业务。
一开始只跟邮政合作,后来快递行业发展起来,她跟各个快递都有合作,每天各家的快递员都要来一趟。
新开的面包网购业务混在其中,根本不显眼。
直到赵如月和宁绍明的作图技术练得越来越好,三个网店齐发力,线上的单子越来越多,线上买东西的收入比线下实体店的收入多出很多倍。
因为出货量太大,县城的店已经超负荷,需要启用省城郊区的仓库的时候。
那几个觊觎他们面包店的远房亲戚才猛然发觉,赵如月夫妻俩利用别的途径,自己把面包店的生意做大了。
虽然没有开分店,更没有做连锁店,但赵如月家面包店的生意,现在那体量和出货量,已经不是他们当初不太能看得上的两家县城小店小打小闹的样子。
如今连县城官方组织开展的,本地优秀企业家座谈会之类的会议,竟然也邀请了他们夫妻俩。
在本地,他们算是在本地相关部门领导面前挂了号,这可能对外地人来说不算什么,可是外地人来本地,别想欺负到他们头上。
至于仓库那边,只要他们好好做生意,那几个远房亲戚也没本事去动。
他们要是有那在生成只手遮天的本事,也不会在看上她家面包店的前景,想合作被拒接后,不会还需要拐着弯,装腔作势一番唬住她妹妹,才敢耍手段。
最后还连累得那个跟赵如月家做了口头约定,后面却拿捏架子的负责人吃了挂落。
升职这事,他在近期内肯定是没机会了,除非给自己公司立了大功,才有可能升职。
那个负责人所在的企业,正要从外面找合适的仓库储存一批即将到达的药材。
本来他公司的仓库就不太够,转为储存药材建造的仓库更是不多,就算以前有,那也被本地大部分跟与他们公司差不多,甚至更厉害的企业瓜分完了。
公司正急需仓库用,他却把好端端的合作搞吹了,现在上哪去找这样专门为储存药材建造、价格又这么公道的仓库?
这负责人跟他姐夫碰头后,提起姐夫让自己为难赵如月夫妻俩的事,难免会抱怨几句,话里话外是自己为了帮姐夫忙,才会丢失这么好的升职机会,还在领导那里落下了不好的印象。
一开始他说的时候,亲戚朋友都向着他,可后来他说得多了,又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反反复复地说,很多人就觉得烦,听的人如果是跟这件事相关的人,难免会心里不舒服,尤其是当事人。
两人因为这件事,竟然闹掰了,期间那负责人的姐姐在中间充当和稀泥的和事佬,想劝他们都让一步,结果越劝矛盾越深。
发展到后面,双方几乎老死不相往来了。
赵如月那几个亲戚,也因此失去了这一个倚仗,就更没资本来觊觎她家的生意了。
不过防人之心不可无,赵如月也加强了仓库那边的安保。
仓库启用后,赵如月和宁绍明就按照需求,设置出一些岗位,招了好几个员工。
有些员工,老板简单跟她说几句,需要她学习什么,以后做什么,就能很快学会并且上手。
有些是真不行,不知道怎么回事,不管怎么教都不会,这样的就只能安排最基础的打包工作。
好在他们这还不需要那么多聪明厉害的员工,搬货、卸货、打包这些重复性强、不太需要脑子的体力工作需要更多,他们还不至于在有人反复地去教的情况下,还学不会。
仓库这边,赵如月和宁绍明跟接送孩子的时候差不多,谁有空就谁就去仓库那边看看。
这天轮到赵如月去仓库那边,车子开到一半,有人打来电话。
赵如月开着车不好拿起手机看,宁绍明又没跟她一起来。
她就暂时没接那电话,想着等自己到了仓库,再给未接来电复电。
谁知电话铃锲而不舍地挂了又想响。
赵如月只好把车子靠边停下,拿起手机一看,竟然是宁时春。
宁时春一般没事是不会这个时候给她打电话的,有事也多是去找宁绍明,宁绍明就会私下跟她说。
更是从来没有重复给她打过那么多电话。
赵如月心想,这个时候打这么多电话,肯定是有急事了。
电话铃声又响起,赵如月这次刚接起电话,还不等她说什么,电话那一头就传来了宁时春沉重的声音:“三婶,我爸走了,你跟三叔今天能赶回来吗?”
第154章
“我现在就赶回去,你三叔的电话打不通吗?”赵如月问。
宁时春说:“对,我给三叔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没打通,我跟佳佳都在镇上,大姑也在,说是等你们和二叔二婶还有其他亲戚回来了,再商量什么时候送去火葬场。”
赵如月想起宁绍明说今天要试试新的配方,估计在厨房里捣鼓东西太入神了,没注意到手机铃声。
宁绍贤的生病进入倒数这件事,知道内情的人都早已有了心里准备。
只是没想到,他走得竟然比想象中的还要快。
明明前段时间,她跟宁绍明回去探望公婆的时候,宁绍贤看起来状态还挺不错的,脸上没有多少灰败的样子,还说感觉这段时间的药吃着挺有用,下次去医院复查,还让医生给自己开那个药。
赵如月赶回县城的时候,宁绍明果然还在新店的操作间里干活。
他的手机放在外面的包里,专注于手上的工作时,铃声又被包和房间隔开,传到操作间的声音很容易被忽视。
赵如月进进来的时候,宁绍明还觉得奇怪:“你不是说今天要去仓库那边看看,怎么那么快就回来了?”
今天是星期六,遇上星期六和星期日,家里孩子去市里上兴趣班,一般他们都是在仓库那边待到下午,再直接从仓库那边开车到市里的少年宫,接上孩子回家吃饭。
赵如月:“小春给我打电话,说你大哥没了,让我们赶紧赶回去。”
宁绍明一愣,半晌才回过神来:“我大哥……没了?前段时间我们回去的时候,看着还挺好……”
他本来以为,至少还能坚持几个月,他大哥可能会因为那个病,慢慢虚弱,渐渐地站不起来,走不了路,然后起不了床,最后实在连饭都吃不下了才会离开。
那天回去的时候,他看宁绍贤精神头确实还挺不错,在街头街尾到处溜达,跟人侃大山,完全不像要死的样子。
赵如月跟他有一样的疑惑,但是他们在这里猜来猜去也猜不出个所以然来:“回去就知道了。”
“也是,我洗洗手,让人来接手剩下的活,你找个地方坐着等等。”宁绍明把手洗干净,跑去拿出手机,上面果然有不少宁时春的未接来电。
他给宁时春回了个电话,就赶紧给今天休息的学徒打电话,让人来接手自己的活:“这次算加班,等我的事办完,回来再给你多放两天假,跟星期六星期日一起连放。”
接到电话的学徒一听这话,立马赶来了,加班有三倍工资呢,他帮了这个忙,老板回来肯定还会给他发个红包。
等连放假好几天的时候,刚好能拿这加班的钱和红包钱出去旅游!
接替干活的学徒来得很快,宁绍明叮嘱了他几句需要注意的地方,就跟赵如月往回赶。
他们回去得急,就没记起来要去学校接孩子。
到了镇上才想起这事,好在送去火葬之前,没什么需要晚辈做的事,可以等晚点再找机会去接。
晚上开始吹吹打打办丧事之前,他们家孩子及时到场就行。
赵如月和宁绍明到老宅的时候,宁时春正在给宁绍德打电话,不管以前闹过什么矛盾,宁绍贤好歹也是宁绍德的亲哥。
他们两家也没断亲,互相之间是有走动的,尤其是宁绍贤从牢里出来之后,更是因为心里不满宁时春更听宁绍明的话,而故意跟宁绍德一家走得更近,来往得也比他蹲大牢前更频繁。
只是宁绍德同样嫉妒宁绍贤在镇上还有房子,能搭上镇上街道改景区的车,自己却失去了这个机会,同时也看不起宁绍贤坐过牢,所以对于宁绍贤主动的靠近,他当宁绍贤是上赶着巴结自己,根本不怎么搭理。
宁绍贤本来也不是那能受气的人,热脸贴了几次人家的冷屁股,没得到想要的回应,心里很不爽。
后来就没怎么贴上去了,但是今年过年的时候,两家也还有正常的人情往来。
那时宁时春给他们送的年礼是好东西,补品、水果、干货之类的都有。
他们的回礼是街上随便买的米粉、红糖、米糕之类的东西,宁时春也没说什么。
可现在宁时春给宁绍德打电话,宁绍德和叶菁却借口宁绍德身体不好,说没法来了。
宁时春劝了又劝,求了又求,他们夫妻俩才终于松口,说自己会回来。
宁时春悬着的心正要放下,就又听到叶菁问:“丹洁年纪还小,什么都不懂,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不但影响学习,还可能给你们添乱,我就不让她去了行吗?”
她觉得带孩子回来麻烦,而且这么小的孩子,去了也干不了什么,还不如留在家里继续上学,过几天她女儿还有个竞赛要参加呢。
宁时春被这话气了个仰倒,但还是压着火气,耐心地说:“二婶,虽然丹洁年纪小,但她跟我是同辈,不来的话,是不是不太好?
到时候她晚上不守灵也行,现在丧事简化了很多,没那么多讲究,也不像以前那么麻烦。
办丧事的日子也就三天,只有这三天不能沾荤腥,而且第三天清晨送我爸出殡下葬后,回来就能脱麻衣除孝,她第三天当天上午直接回去上课都行。”
王海燕红肿着眼睛从房间出来,听到宁时春的话,冲过来问:“怎么回事?”
宁时春本来不想让他妈知道,但有个亲戚在旁边听到了一些,心里对宁绍德夫妻俩这样很是看不过眼,对宁时春道:“这事你年轻人搞不定,得让你妈来。”
接着就给王海燕说刚才他们在电话里说什么,完了还说道:“不管小春他爸以前怎么样,现在人都走了,他是丹洁的亲大伯,于情于理丹洁都该来送一程才是,亲大伯去世都不来,像什么话!”
王海燕一听就气炸了,在乡下大事也就是婚丧嫁娶、生娃过寿。
她觉得老二这一家子,在这种大事上不来,就是不给自家面子,也是看不起自己全家,这可还得了!
王海燕直接抢过宁时春的手机,对着手机那头不管不顾地大骂:“丹洁一个小学生,三天不上学能影响什么学习?!
我告诉你们,她要不来,你们也不用来了!
你们两口子少给我叽叽歪歪,爱来不来!不来我转头就把小春结婚的时候,你们给的礼钱退还给你们!
从今往后我们两家也老死不相往来!
你们是觉得,你们家以后一辈子都遇不上这种婚丧嫁娶的大事,到时候不需要亲戚小辈去帮忙了是吧?
以后宁老二死了,我肯定也不让我家小春和丹萍去,也不许你们埋在我们家地里,我说到做到!
我倒要看看,你们家这么办事,到时候还有谁愿意去帮衬你们!”
王海燕一通骂,比宁时春又劝又求说了半天,说得口水都干了都有用得多。
两个小时后,宁绍德夫妻俩赶到了镇上,没敢不带宁丹洁。
毕竟当年他们兄弟三个分家的时候,因为有铁饭碗工作,户口早就转到他单位,就不能分地。
如果他不想花钱买公墓,确实要回老家跟老家人商量,以后在老家的地上找一块风水好的地方埋。
要是他没跟宁绍明闹翻的话倒是能有其他选择,可是偏偏他当初算计人家的时候,没想到这一茬,现在就尴尬了。
分家的时候可没在分家协议里黑子白字写清楚,老大和老三一家拿了地,必须给他们准备好以后埋的地方。
于是宁绍德夫妻俩,既打从心里看不起老大一家,为了这事,又不得不给老大家面子。
至于自己花钱买公墓,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别看宁绍德和叶菁的户口早早就转到了城里,成为城市户口。
可人的观念却很难改变,在他们看来,自己过世之后,能回老家安葬才是落叶归根,更别说他们还不想花钱。
宁绍德知道自己那个病犯过一次后,有很大的概率会复发,他距离死亡可不算遥远,王海燕说不让她家小辈去可真是直戳他痛处了。
他没儿子,要是到时候侄子也不来,他都不敢想那场面有多寥落。
叶菁看到赵如月身边没带着宁时秋兄妹俩,本来还想说几句,问问王海燕是不是区别对待。
宁绍德察觉她的意图,扯了扯她,示意她别乱说话。
本来他们今天就够得罪人了,现在谁不知道老大家为老三家马首是瞻,她在这里挑老三家的事,可没人会帮她说话。
叶菁不服气地小声说:“你扯我干什么?就许他们放火,不许我们点灯?”
宁绍德语气酸溜溜地跟她嘀咕:“你不看看外面停着的车,人家现在发达了,有两辆小汽车,想什么时候去接孩子不行?哪像我们家,就一辆破摩托车,开起来铁包肉,风吹日晒的。”
听到他这么说,叶菁心里也泛起酸来,也暗暗埋怨宁绍德以前做的那些事,要是他能沉得住气,婆婆就不会发病,婆婆要是还在,就算一时生他们的气,很快也会气消,继续帮衬他们家。
宁绍德自己也不会发病,不会被调到闲职,家里日子不会那么难过。
可惜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等近亲都来齐了,宁时春就跟王海燕,还有两个叔叔一起,给宁绍贤擦身体,换上体面的新衣服。
然后把人装进提前准备好的棺材里。
他们给宁绍贤遗体收拾体面的期间,赵如月开车去县里买办丧事要用的东西,顺便接自家的两个孩子。
等他们给宁绍德收拾好之后,火葬场的车也来了,赵如月带着两个孩子直接从县城去火葬场跟他们汇合,等骨灰烧好了,再一起回家。
在排队等待的期间,赵如月跟王海燕聊起来,才知道宁绍贤怎么会那么突然就走了。
原来他发现了自己的病不是良性肿瘤,而是癌症晚期,就算在怎么挣扎,自己没多少时间可以活。
不得不说,在生病时,一个人的精气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知道自己是癌症晚期,没法治好之后,宁绍贤整个人就跟泄了气的皮球似的,一下子瘪了下去。
很快就从还可以溜达的样子,情况急转直下,一下子躺床上没法起来了。
还觉得骨头痛,甚至浑身都觉得痛。
本来吃着还有效的止痛药,这时候也觉得没用了。
短短三天之内,他再也吃不下任何东西,身体和精神就这么一天天衰败下去。
王海燕和宁时春找了赵如月的三叔来看,镇上的医生也找了,可他们看过之后都摇头,说没办法了,人的精气神没了,又身患绝症,没必要再花钱折腾,让他们准备丧事。
人还没去的时候,他吃不下东西,全靠镇医院的护士来输液,直到连输液都输不进去,人就这么走了。
对于宁绍贤的离世,最接受不了的人是宁达。
宁绍贤去看病回来后,其他人担心他受不了,也没告诉他真相,他也乐观地以为大儿子的病能好。
毕竟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从那么小一个,养到这么大,就算养的是条狗,这么多年也有感情。
猝不及防之下,得知那病不是良性而是晚期,儿子真要死了,宁达一时接受不了,也跟着病倒了,宁美婷就留在家里照顾他和黄秀华,没跟着去火葬场。
而黄秀华不知道是不是也能感知到大儿子没了。
宁绍贤的遗体被送到火葬场后,她在家里就频繁地念叨起宁绍贤的名字。
看到宁绍明和宁绍德,也对着他们叫宁绍贤的名字,直到赵如月让宁时秋过去陪着她,她才没再继续频繁地叫宁绍贤的名字。
叶菁见到这一幕,心里酸溜溜的,心想如果自己家的也是儿子,今天哪有老三家儿子出风头的份!
她心中不平,但是到了晚上,宁时夏和宁丹洁这样年纪小的孩子不用守夜,十二岁的宁时秋要守夜,她又开始窃喜自己家孩子不用遭这个罪,还撺掇着宁丹萍跟宁时夏去宁时夏镇上的家睡。
小孩子不懂大人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心思,宁时夏跟宁丹萍关系不错,她还是很欢迎宁丹萍去自己家的。
其实叶菁完全不用算计这个,宁丹洁只需要跟宁时夏说一声,宁时夏就会答应。
第二天,两个孩子继续回来宁绍贤的灵堂前守孝。
叶菁找了个机会,私下悄悄问宁丹洁,宁时夏家里都有什么,她房间是什么样,里面又有什么好东西之类的,问得特别详细。
宁丹洁心里觉得很不舒服,但又说不上为什么。
她不想说,可不说她妈妈又会生气,只好一五一十地告诉她。
但是这天晚上,叶菁再让宁丹洁去宁时夏家睡觉。
还说她去宁时夏家的时候,看上什么,只管问宁时夏要,反正她三叔家有钱得很,肯定不在意给她这一星半点,他们大人沾不上光,老三夫妻俩总不会跟小孩子计较。
可宁丹洁这个年纪也知事了,这次说什么都不愿意再去。
叶菁气得想动手打孩子,可宁丹洁一溜烟跑到了别的亲戚身边,她顾忌着面子,不想在亲戚面前丢脸,只好暗自狠狠瞪了宁丹洁一眼,先把气憋回去。
宁丹洁看着她的反应,心中若有所思。
第155章
在宁绍贤葬礼剩下的时间里,宁丹洁认真地观察,其他人在场的时候,跟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她妈妈是什么表现。
然后她就发现,有外人在场的时候,她妈妈总是会装作是贬低她,实际上炫耀她的一些优点。
而且只要有外人在,她就不会轻易对自己发火,更不会一生气就动手打她。
宁丹洁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硬生生改掉了自己怕生,不爱跟不太熟悉的人接触的性格。
尤其在不太熟的亲戚面前,以前她总是能避开这些亲戚就避开,叶菁回家后没少骂她小家子气、上不得台面。
她之前才会在电话里问宁时春,能不能不带宁丹洁来,这孩子在亲戚亲戚面前不太会来事儿,也是原因之一。
宁丹洁突然之间变得在亲戚面前这么会来事,这大大满足了叶菁的虚荣心,叶菁完全没意识到孩子突然有这么大的转变,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只觉得这次她被逼着带宁丹萍来参加宁绍贤的丧事,竟然因祸得福,这件事在她看来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的事了,毕竟现在孩子能给自己长脸。
至于孩子回家后变得更不爱说话,喜欢自己一个人待着这点,对于叶菁和宁绍贤来说更加不算什么需要重视的事。
毕竟宁丹洁以前回家,要么自己看书,要么帮叶菁做点她从工业园一些厂里接的,缝珠子亮片的手工活,给家里挣钱,这在他们看来都是懂事的孩子应该做的。
老三家那两个孩子不也帮家里干活么,只是做的事情不一样而已,老三家孩子以前甚至还跟老头子一起出去捡破烂,他们觉得自己家丹洁在家帮忙还能坐着,多轻松啊。
可他们只看到人家的孩子帮忙干活,却没看到人家的孩子干完活,人家家长给多少零花钱,人家孩子挣的钱,大人也没要。
就算赵如月和宁绍明以前还在苦兮兮打工的时候,也不会一点零花钱都不给孩子,更不会要孩子自己攒下来的钱。
赵如月听宁时夏说,宁丹洁没有零花钱,只有过年时能自己留下一点点压岁钱当零花钱,还挺惊讶的。
毕竟宁老二夫妻俩再穷,也不至于给不出孩子每天几毛的零花钱,现在的孩子对零花钱的要求也不高,每天给个三五毛钱孩子都很开心的。
宁时夏还说,宁丹洁要买什么都得先申请,每一分钱花在哪里,全都要详细地跟父母说清楚。
比如她要买铅笔,就得先申请,不能虚报,也不能卖太贵的,一支铅笔三毛,如果她爸妈有三毛,绝对不会多给一毛。
如果给五毛,找回来的两毛,也得带回来给父母,换做大部分父母,剩下的两毛钱,可能就直接给孩子,让孩子自己买点零食吃了。
“不行的,”宁时夏又说,“丹洁姐说,二伯和二伯娘不许她买零食,说那些都是吃不饱的玩意儿,花钱买不划算,买了都是浪费钱,家里又不是吃不饱饭,没必要吃那些。
丹洁姐自己有一点压岁钱,也不能花自己的钱买零食和课外书,她的压岁钱都是有数的,买什么也得详细地记下来,二伯娘和二伯会查账,要是买了他们不让买的东西,他们会生气打骂孩子。”
宁时夏说着都忍不住抖了一下。
她见过二伯娘板着脸瞪堂姐的样子,那个表情特别阴森可怕,好像看仇人一样。
赵如月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说道:“那以后丹洁来找你玩,你多带点她喜欢吃也能吃的零食,不过给别人吃东西,得提前问清楚别人吃了会不会不舒服再给。”
她家是跟宁绍德夫妻俩不来往了,但孩子是无辜的,孩子之间玩得好不只因为她们事亲戚,还因为她们之间又友谊,要不然那么多亲戚,不见得互相之间都能玩得来。
宁时夏点头:“我知道的,我每次都给丹洁姐带书和好吃的,她也悄悄给我带过,有时候丹洁姐的舅舅阿姨家会给她家送零食,这时候二伯娘和二伯就让她吃零食了,妈妈你说怪不怪。”
“确实挺怪的。”赵如月知道怎么回事,却不好对孩子说。
无非就是家长不想给孩子花钱。
别人送的不用花钱,当然会让孩子吃了。
虽然觉得宁丹萍有点可怜,但那是别人家的孩子,她也管不着,况且这种事说出去,有些人可能还觉得父母做得对,她自家的事都忙不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