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邓细妹跟儿子儿媳还有女儿们千叮咛万嘱咐,他们几家刚过上好日子没几年,要懂得惜福,虽然是整寿也不用搞得多隆重,一家子聚在一起吃个饭就行,就像她和老头子五十整寿的时候一样。
可现在日子好了,物质条件丰富。
四个子女里,三个兜里都有余钱,还有个手艺特别好的女婿在,再怎么不隆重,能置办的菜色,也比以前他们五十整寿的时候好很多。
毕竟他们五十整寿的时候已经是九几年。
那时候他们几家经济条件都很差,一桌菜也就跟那年代过年时的年夜饭差不多的水平,真就是全家聚一聚、吃一顿饭就完了。
现在的不隆重,比那时候镇上隆重办整寿的人办得还要好。
只是请了血缘比较近的近亲们,就差不多有三四桌。
再加上赵如月姊妹几个,带着丈夫孩子来,加上父母和哥哥一家,又是至少两桌。
还有跟他们父母走得近,互相帮助过的邻居、父母的老朋友。
这些老朋友跟他们父母一样都上了年纪,难得能聚一聚,以后就是见一面少一面了,还是几十年的老交情,怎么也得请来,这又是一两桌。
另外再预备着一桌,以免临时有计划之外的人来。
别人特地来给祝寿,哪怕自己没邀请他们,在这种好日子,作为主家也不能说,我家没吃的了,你把礼物放下就走吧?总得让别人吃个饭再走。
这一算下来,怎么算都至少得预备够十桌的菜。
几个子女商量过后,就定下了十桌的菜量。
邓细妹嘴上说着,十桌每桌算十个人就是一百个人,哪有可能来那么多人,这样太铺张了,别搞这些。
可儿女们坚持该请的人一定要请,她拗不过,只好随他们了。
转头出去跟人说这些的时候,语气像是带着埋怨,嫌儿女大了不听话,可那脸上的笑,压都压不下去。
听人家说那是她儿女孝顺,才想给她好好办,别人想办还没那个福气,儿女这么孝顺,以后她只等着享福就是了。
邓细妹眼睛都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她只可惜二女儿送自己的金项链没法拿出来给别人看。
虽然儿女孝顺自己让她很高兴,可她也记着自己还有个女儿现在日子依然不太好过。
也不是说揭不开锅,现在镇上揭不开锅的人家几乎没有了,家家户户隔三差五都能吃上肉,只是大女儿家没有余钱而已。
现在大女儿至少不需要娘家接济,邓细妹已经十分欣慰了。
可是她要是把项链拿出来跟别人炫耀,倒像是在点其他没给自己送金饰的女儿一样,这可不是她想要的。
不管女儿送她什么,她都会很高兴很欣慰,只要心意到了就行。
炫耀的心有时候是会悄悄冒出来,但她脑子还没糊涂,可不想因为自己这点虚荣心,让女儿之间互相攀比起来。
二女儿送她金项链的时候是私底下送的,没当着别人的面送,还叮嘱她别让除了她爸之外的其他人知道,邓细妹就明白二女儿的想法跟自己一样。
他们兄弟姊妹之间,能和和睦睦互相帮助,邓细妹就很满足了。
事实证明,赵如月兄妹几个多预备几桌的决定是正确的,还真有那么多人来了。
这次办整寿,可让邓细妹在街上老年人群体里,被羡慕了很久。
邓细妹长一段时间,在街上走路都带风。
后来不是没人办整寿规模比她更大,但她依然一直记着孩子对自己的这份孝心。
寿宴当天,十桌人几乎都坐满了,赵如月兄妹几个还担心再有人来菜不够,好在该来的人都来了,临时来的人只有几个,除了自己听到消息带着礼物上门的几个。
另外几个就是她哥的朋友,经过门口正巧被她哥看到,聊着聊着他哥自己把人拉进来一起吃饭了,第十桌没做满,但提前预备的菜都用上了,没浪费。
倒是主动上门来的人让赵如月有些意外。
临时带着礼物主动上门的那几个,说起来确实跟她娘家有点沾亲带故,但是其实以前真没怎么接触过。
那几个人家早搬到省城去了,跟她父母互相来往都不太多,更别说赵如月。
她长这么大,跟那几家人见面的次数不超过五次,以前她父母过五十整寿,他们可没主动来。
那几家也只有过年的时候,隔个一两年,回来走一次亲戚,还有她三叔以前过五十整寿的时候来过。
也不是说人家发达了,看不起她家穷才这样,而是她家跟他们几家已经是远亲,以前他们来走亲戚,也只是去拜访家族里有辈分比她爸还高的老人的人家。
他们几家一起请亲戚们吃饭的时候,同族的每家只派一个人去吃。
要不镇上这么多同族亲戚,每次有远亲来,所有人全都一起去吃饭,也太隆重也太麻烦了。
一般这种不太熟的远房亲戚来,吃饭的时候不是她爸去就是她哥去。
所以他们几家这次主动派人来给她母亲祝寿,他爸和他哥倒是跟这几个人还算说得上话,不至于尴尬。
让赵如月意外的是,过年的时候,他们来都是不过夜,吃过晚饭就开车回省城。
这次竟然在跟他们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亲戚家住下了,第二天又特地去了她娘家一趟,请她哥给她打电话问问,她那边有没有空,他们想上门拜访。
电话里,赵如月有点懵:“拜访?来我家?”
她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一时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办。
她哥说:“对,他们刚才来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
赵如月想不通:“可我跟他们几家没什么交情,怎么突然来拜访我?”
她知道他哥估计也不明白为什么,所以也不是真想问他要个答案。
又问道:“他们有没有透露找我是为了什么事?”
“他们没说,只说如果你有空的话,想去拜访一下。”
赵如月皱眉:“怎么神神秘秘的。”
“我估摸着,可能是想找你们帮忙吧?你要是不想让他们去,我就帮你推了。”
“让我想想……”赵如月思考了一会儿,才接着说道,“毕竟是亲戚,人家还特地来给咱妈祝寿了,总不能妈生日刚过,我就那么不讲情面,连人家想来拜访都不愿意见一面,我星期日要陪两个孩子去市里,白天估计都没时间,星期一或者星期二吧。”
“那我就这么回他们了,”他说完又忍不住叮嘱了几句,“要是他们找你帮忙办事,那事情不好办,或者你不想办的话,就直接拒了,可千万别为了顾着我和爸的面子不好意思拒绝人家。”
赵如月笑着说:“哥,你放心,我知道了。”
赵鸿发挂了电话,一回头,看到三妹夫站在身后不远处,看到他这边结束,走过来问:“哥,是二姐的电话?”
其实林国豪刚才通过大舅子说话的内容,大概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事了,但是他还是想问一下。
赵鸿发点头:“是啊,有人找她,我问问她有没有空。”
“大姐什么时候有空,我们回去前也去大姐家看看,以前大姐给我家孩子买过那么多次衣服,我们现在手头宽裕了,也想带几个孩子去县城逛逛,顺便也给他们买点东西。”
赵鸿发听到这话心里很高兴,这说明三妹和三妹夫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但他嘴上还是说:“你们逢年过节也不是没给我和你们二姐家送过东西,自家人不用那么客气,还特地带孩子去买。”
林国豪到底也是做了生意的人,现在挺会说话:“过年过节跟平时哪能一样,逢年过节你们也给我们送了,我们好不容易不是年节的时候回来,哥,你可不能不同意我们带孩子去玩。”
“你们可悠着点,别孩子想要什么就给。”
“知道,明天刚好是星期天,孩子们都能休息,我们明天就带他们去。”
“明天你二姐要带小秋和小夏去市里上兴趣班,不一定有空。”赵鸿发顿了顿,又想着二妹对自家人跟对外人不一样。
别人上门去拜访,她和二妹夫得在家。
但自家人一起出去逛,不在县城逛也不是不行,赵鸿发以前也听赵如月说过,她跟宁绍明有时候送孩子去兴趣班,孩子在里面上课,他们要么在外面等着,要么自己去逛逛,如果家里的生意比较忙,就先回来,等孩子快下课的时间再提前一点赶去接。
赵鸿发又说道:“你让如媛给她二姐打电话问问,她俩商量一下什么时候、去哪里逛,这些事得是她们女的才知道。”
林国豪说:“那我这就去问问。”
他赶紧去找赵如媛,把她拉到没人的地方说话。
“我刚才看到哥给二姐打电话,说是有亲戚想去二姐家拜访一下。”
赵如媛不明所以:“那怎么了?也许是亲戚看我二姐现在发达了,想走动一下,不管以后用不用得上这个关系,好歹也是一条人脉。”
林国豪有些着急:“万一人家现在就需要二姐帮忙呢?”
赵如媛不以为意:“我二姐又不傻,人家一问就帮?”
林国豪提醒她:“那几家可不是什么打秋风的穷亲戚,人家是真有钱。”
“人家有钱更不需要二姐帮忙了,听说有钱人都看中人脉,人家可能真的只是想多一条人脉。”
“你还是没明白我的意思,”林国豪干脆把话说得更直白一些,“人家真有钱,来找二姐不一定是有需要二姐帮忙的地方,可能也有想拉投资。
你想想二姐和二姐夫手头上能动的钱也是有数的,如果人家真是来拉投资,二姐和二姐夫眼光那么好,肯定一看就能看出来,那项目是好是坏,万一真是好项目,二姐家的钱投进去了,那还有钱借给我们吗?”
“你也说了‘如果’、‘万一’、还不一定是真的呢,就算是真的,二姐家把钱投进去,那也是对二姐家有好处,不比我们那废地好多了?”
林国豪被她的话噎住,但他没放弃:“你可别忘了以前我那老板怎么说的,投资有风险,收益越大风险越大,虽然现在省城不往我们那块地的方向发展了,可土地就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能看到实物。
投资别人看不见摸不着,还跟人家不太熟,就算遇到好项目,有收益了,人家耍点手段,那钱可不一定能拿到手,土地才是最实在的东西!”
赵如媛有些不耐烦了:“对对对,就你那块地是宝贝,别人的都不是好东西,行了吧?”
“我可没那么说,我只是说别人的有风险,不过我们自己说再多也没用,总得先问问二姐和二姐夫的想法。
我也是为了我们小家着想,现在村里跟风养小龙虾的人家越来越多了,有些人本钱还比我们大,我们的优势越来越小,不是本地独门生意,还不想别的招,以后只会一直走下坡路。
难道你还想回到以前一分钱掰成两瓣花的日子?我们可有三个孩子呢,想回到以前都回不去,一分钱掰成两半都不行了,得掰成三瓣。
要是这次能盘下省城的铺子,以后我们就不用跟以前一样,那么看收货人的脸色,你总得给我个机会,去问问二姐和二姐夫吧?”
听到他的这些话,赵如媛有些动摇了,家里的钱捏在她手里,小龙虾生意她也是全程跟林国豪一起做,具体是什么情况,她也很清楚。
家里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万一小龙虾生意不成了,再让她过以前的日子,她肯定很难接受了,光是想想,半夜做梦梦到都得吓醒。
看到她态度有松动,林国豪再接再厉:
“你再想想,当初二姐夫的大侄子和徒弟当初买铺面,二姐和二姐夫是不是特别支持,而且早就劝他们早点买铺面开店了,没准他们也支持我们在省城买铺面呢?
再说了,我们有自己的货源,还有地来抵押,我们现在的情况可比他们好很多。”
他说了一大堆,口水都快说干了,赵如媛终于松口:“那行吧,我去问问我二姐。”
第142章
赵如媛一松口,林国豪立刻催着她给赵如月和宁绍明打电话,先把一起带着几家孩子去逛街的事敲定下来。
一起出去逛的时候,总能有机会提一下他们家的事。
就算不能马上把事情办成,能趁这次看看二姐的态度,也比直接去问让双方都尴尬为难要好得多。
赵如月接到赵如媛打来的电话,听到她说想带着几个孩子一起去市里逛逛,其实她也有点心动。
但赵如月不能直接答应下来,毕竟要带孩子去,也得问问两个孩子的意见。
明天星期日,她家两个孩子的兴趣班课程安排得比较满,如果要带他们一起去的话,他们至少要请假半天。
换了别的孩子,一听说可以出去玩,大多都恨不得让家长给自己多几天假玩个够。
可自己家的这两个,赵如月自己都拿不准他们会不会同意。
她自己不确定,在电话里也是这么跟赵如媛说的。
赵如媛对她二姐的这个做法也很理解。
春节她回娘家,跟她二姐聊天的时候,聊到各自的孩子。
赵如媛还记得那时候她二姐说,她家里孩子就是放养的,所以他们就比较独立,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不太需要家长瞎操心。
当然很多事情,家长也不能代替他们做决定了,得提前问问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做决定。
就比如这次,去玩这事会影响到两个孩子上课,她必须得先问问他们才能给赵如媛答复。
不能问都不问一句,就直接先斩后奏跟孩子说:明天我们要跟亲戚去玩,已经给你们请假了。
赵如月没让赵如媛等太久,在两个孩子上完一节课后的课间休息时间,她就去问了。
果然不出她所料,她家的两个孩子都不想请假,只打算上午上完课后,中午休息时间出去跟她们逛一会儿,下午的课继续上。
赵如媛也不强求,只要她二姐能去就行,给孩子买东西,一个中午的休息时间足够了。
星期日这天,因为要带着好几个孩子一起去,赵如媛和林国豪直接包车,让人上门接送。
赵如月是直接从县城去的市里,出门的时间还是跟以往一样。
虽然出发得比他们晚一些,但因为是在县城出发,反而比他们先到。
昨天赵如月就跟赵如媛约好了,在少年宫门口集合。
她把自己家两个孩子送进他们各自的兴趣班后,出来等了一会儿,赵如媛一行人就到了。
自己人用不着寒暄,赵如月上了车,让司机直奔她和赵如媛昨天商量好,今天首先要去的地方。
一直玩到临近中午,几个孩子都累了,赵如月又让司机回到少年宫附近,开了个房间,让几个孩子休息,同时也等自己家孩子下课。
赵如媛看孩子们都睡了,只剩他们三个大人,二姐家的两个孩子暂时也还没来,这是个很好的机会。
林国豪各种用眼神暗示她,别磨蹭,抓住机会赶紧说。
赵如媛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如果就这么直愣愣地说,感觉太突兀了。
她现在回想起,当初自己家刚准备养小龙虾,钱不够的时候,跟二姐家借三万块钱的那个情形,每回想一次都暗自觉得尴尬一次。
现在的她都无法理解那时候的自己,怎么就那么敢说呢?
她酝酿半天,她老公都要急得团团转了,她还不开口。
直到听赵如月提起宁时春他媳妇儿有个好朋友,现在就在市里开发廊,以前那个人在县城开发廊生意就很好,而现在来市里,自己买了铺面重新开张,生意甚至比以前在县城的时候还要好的事。
赵如媛可算是找到了切入点,说起开店的事:“能把铺面买下来再开店卖东西,确实更好。”
她说完一句停下了一瞬,回想自己的话有没有哪里不妥。
回想后觉得,开发廊卖的是服务和手艺,也是卖东西的一种,自己这么说应该也没错。
于是很快又继续说下去:“只要东西好,不愁没客人,不像我们这些养殖户,现在行情改变了,想把东西卖出去,还得看收货人的脸色。”
赵如月跟赵如媛电话联系不算少,也听她说过好几次,她婆家那边村子里的人,看她们夫妻俩养小龙虾卖真挣到了钱,一个个就开始跟风,也要养小龙虾。
这种事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少见。
赵如月把自己代入到妹妹妹夫的角度去看,自己都觉得难受。
好不容易当本地‘第一个个吃螃蟹的人’,冒着风险挣了一点钱,当初他们养这个,也不被人看好,甚至还有人背地里嘲笑他们瞎搞,等着看他们笑话。
结果他们真做成了,本以为可以长久做下去,却有那么多人跟风,跟风的人里,没准就有当初背地里不盼着他们好,等着看笑话的人。
一个村,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都跟风养小龙虾,还没算上临近的其他村子里也跟风的人。
赵如月已经可以预见,等到小龙虾长成的季节,竞争有多激烈了。
“那你们打算怎么办?得赶紧想个办法才行,要不养的人多了,市场很容易被他们搞乱。”
赵如媛等的就是这个时候,她急忙说:“姐,我和国豪想着,我们自己也在省城盘下一个店,到时候我们自产自销,你觉得这样行吗?”
“你们打算卖生鲜还是做熟了卖?”
赵如媛说:“我们打算把小龙虾做熟了卖,那样比较能卖得上价,我们只卖各种口味的小龙虾和酒水,应该不会太麻烦。”
“产品有点单一,不过也不是没有好处。”有时候缺点也可以变成优点。
如果一直坚持专注于做这一个品类,只要味道好、质量和卫生过关,等时间久了,也许省城人一说起吃小龙虾的店,就能想到他们家。
赵如媛试探着问:“你觉得可行?”
赵如月不敢打包票,原因还是当初她跟苏胜楠说的那样:“我觉得问题不大,但是做生意这事,影响因素太多,我可不敢说一定能成。”
赵如媛:“我明白的,姐,那个……”临到最重要的事,准备问出口时,她又不好意思起来。
“什么?”赵如月本来眼睛正看着电视,听妹妹哼唧半天,没把话说完,转头看过去,就看到妹夫拉着妹妹的袖子,怨夫似的,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无声催她赶紧说。
赵如月让他们逗笑了:“你们俩都多大年纪了,还做什么怪呢?有话直说呗,难道你有事想叫我帮忙,我不答应你,我们姐妹俩还能掰了不成?”
赵如媛忙道“那肯定不会!”
她一听她姐这么说,顿时豁然开朗,也终于想起来,当初自己为什么敢直接开口借那三万块钱了。
因为她们是关系很好的亲姐妹,彼此互相了解对方,她姐相信她不是那种会借钱不还的人。
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赵如媛在心里唾弃自己,真是年纪越大,越爱想那些有的没的,还不如年轻的时候坦然豁达。
“那我可直接说了,我跟国豪担心以后小龙虾多了,人家在我们这里压低进货价,我们养殖户卖不上价,他们卖到城里稍微一加工,那是翻倍的挣。
说实话我们确实眼馋人家那个收入,就想着不如自己也开一家,养小龙虾这几年,我们学会不少吃法,也自己琢磨了几种。
做出来之后,吃过的人都说味道不错,到时候我们自己给自己供货,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利润空间更大。”
赵如媛说了一大串话,说得口干,打算停下来先喝一口水再继续说。
林国豪刚才因为她一直犹豫着不知道怎么说急得不行,这会儿看她快要说到关键的地方,又停下,感觉自己心脏也要跟着停了。
干脆趁着她喝水的空挡,抢着说:“现在我们别的方面都准备好,只剩下买铺面了。
二姐,我也不敢瞒你,这几年我和如媛养小龙虾卖也挣了点钱,本来在省城买一间不大不小的铺面也是够的。
但去年我判断失误,在省城的郊区买了一块地,把手头大半现钱都砸进去了,以为会拆迁到那一片。
结果人家往反方向,就是省城的另一头发展,不往我买地的这边拆了,就导致我们现在买铺面的钱不太凑手,大概还差二十万。”
赵如媛嘴里含着一口水猛点头。
接着听到林国豪说:“姐,我觉得那边以后没准还会拆,你要是手头有余钱的话,要不要考虑接手?”
赵如媛那口水直接就喷出来,喷了他一脸。
老夫老妻的,林国豪倒是没嫌弃。
赵如媛咳了几声,缓过来后,却气炸了:“你怎么还临时改说法!我们来之前可不是这么说的!
明明说好是把这地抵押给二姐家,借了钱以后抓紧时间挣钱还上,这会儿到你嘴里成劝人买地了!谁乐意买你那破地!”
赵如月看她脸都气红了,不是装的,自己亲妹妹,是不是真生气她还是判断得出来。
担心她妹妹冲人动手,赵如月忙把她拉到自己身边,心平气和地问:“别光顾着生气吵架,先跟我说说,那块地在哪,省城郊区的地,可没多少是不好的地。”
赵如媛深吸几口气,把心头对丈夫的那股怒火压下去,尽量冷静下来对她二姐说道:“就是城北那边,往我们村那个方向,当初他是看那地方到老城区的距离比别的地方都近,觉得很有可能会拆,又听了不知道哪里传来的小道消息,说近两年肯定能拆迁到那边,他才着急忙慌在那边买了地。
想学着你们在镇上那样,先盖几间平房做生意,等拆迁的时候,地头上有房子有树什么的,也能多分点钱。
结果省城转向别的方向发展,他直接就傻眼了,要是先发展另一边的话,这边等拆迁还不知道得等到猴年马月去。”
赵如媛给她说了是哪个地方,赵如月就明白了,其实林国豪的想法也不算错,只是那一片地方,确实没那么快拆。
赵如月没具体跟他们说自己为为什么那么笃定,但可以说的东西,也没藏着掖着:“你们真要卖那块地?我实话跟你们说,我觉得那块地挺好,以后肯定能拆到,如媛别担心我买下会吃亏,从长远来看,不会亏的,其实我建议你们别卖。”
林国豪和赵如媛都不自觉苦笑:“要是我们不急用钱的话,倒是也愿意等一等,可我们现在是真的想把铺面买下来,租铺面太不稳定了,租金年年涨,但凡生意好一点,人家要么涨租,要么想法子把做得好好的租户赶走,自己干一样的生意,或者让自己亲戚干。
谁也不知道以后会拆到的这个‘以后’是多长时间,万一要等个十年八年,黄花菜都凉了,商机可不等人。”
第143章
听完妹妹和妹夫的话,赵如月沉默了。
即使自己有上辈子的记忆,她也仍旧无法判断,现在妹妹和妹夫是做生意更好,还是把地留着,等以后拆迁更好。
未来的事,谁都做不得准。
“你们确定要卖?”赵如月只能再次跟他们确认,“以后那地方拆迁了,也不后悔?这几年那块地没拆到,可不一定是坏事,以后真拆到那边的话,能拿到的钱也许比现在拆到更多。”
这个道理赵如媛和林国豪也明白,毕竟现在各种东西都在逐年涨价,以前在镇上,几毛钱就能吃一碗足够成年人吃饱的米粉,里面还有肉。
可是才过了几年?
米粉的价格已经翻倍了,更别说其他东西,倒是一些曾经比较贵的电子产品,还有可以由工厂大量生产的工业制品没有以前生产力不足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么贵了。
赵如媛点头认真地说:“我们很确定,现在就是更迫切地想把地换成钱,去买铺面开店做生意。”
“姐,你不用担心我们会吃亏,铺面不也是固定的资产么,万一我们这生意没做好,以后自己不做了,把铺面租出去,每个月也能有一些收入,不至于做不好就抓瞎了。”林国豪确实就是这么想的。
所以他才冒着回家被赵如媛收拾的风险,临时改了说法,把借钱换成卖地换钱。
反正那块地白白放着也没用,在那里起房子开店性价比也很低,林国豪就想着,不如换成一间马上就能派得上用场、解决他们困境的铺面。
他也知道,以自己媳妇儿和二姐的关系,就算只是把地抵押出去给二姐,她大概率也会把钱借给他们。
可他还是想用那块地来降低开店风险、减轻开店压力。
要不然只是借钱的话,他们要面临的压力就太大了,开店的风险也更大。
万一生意没做好,借的钱还不上,他们也会面临更难的境地,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背着债去做生意。
赵如月说:“既然这样,我回去跟我家那个商量商量,会尽早给你们答复。”
“谢谢姐!”他们看到赵如月的神色和态度就知道,她其实是愿意买的,只要她愿意,姐夫那边问题就不大,这事大概率能办成。
等宁时秋和宁时夏下了课找过来,早上起得太早,刚才在房间里提前睡午觉的几个孩子也睡醒了。
大家又一起出去逛街,赵如媛和林国豪心里感激赵如月,不知道该怎么报答,就加倍地对他家孩子好。
给宁时秋和宁时夏都买了不少衣服、书籍和好吃的,全程不让赵如月花钱。
回去后,赵如月跟宁绍明说起这件事:“我没马上答应他们,只说还得回来跟你商量,要你点头才行,要是你不反对的话,我们可以抽空去省城看看那块地。”
宁绍明说:“先去看看地,要是那块地还不错的话,我们买下来也没什么,省城的地,就算现在用不到,以后总不会亏。”
大不了就是把时间线拉长,反正攒下来的钱也暂时不知道该往哪里花,有时候猛然察觉到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心里也有点焦虑,担心这钱留着留着,现在还能买的东西,以后同样的钱却买不到了。
毕竟现在的存款都是辛辛苦苦开店挣到的,贬值了他们自己也心疼。
两个人商量好,赵如月就跟赵如媛约了去看地的日子。
赵如媛和林国豪接到她的电话激动不已,恨不得第二天马上带他们去看。
可惜第二天那个远房亲戚还要去赵如月家拜访,赵如月跟人家约定好了来家里做客的时间,总不好放人家鸽子。
这天宁绍明也没去店里,跟赵如月一起留在家里等客人上门。
那几个远房亲戚来得还算早,因为他们跟赵如月也不太熟悉,担心到时候没话题聊,场面尴尬,还特地请了赵鸿发和陈芳妮夫妻俩一起来。
赵如媛和林国豪夫妻俩还没回家,得等到带赵如月和宁绍明去看完地,才会回去,今天也特地跟着来了。
寒暄过后,几人在客厅落座。
赵如月特别好奇,这几个亲戚来找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事,可人家还没说到那里,赵如月也不会主动提。
只能耐下性子,跟他们扯些有的没的。
几人先是聊聊老一辈亲戚间的事情,攀攀交情。
等到气氛差不多了,话题拐到生意上去,才算是进入了正题。
几个人先是夸了她家生意做得好,他们家的店在县城算是比较有名气的,也受县城的人欢迎。
尤其是面包店,宁绍明这人喜欢下厨、热爱烘焙,又爱钻研。
再加上后来学会了上网之后,在网上认识了不少同好,经常跟同行业的同好们互相交流经验。
学会新东西之后,他不但会复刻出来,还会举一反三,去创新制作属于自己的新品。
现在他的面包店里有一个单独的橱窗,专门用来放他做的新品,哪些做出来后受客人欢迎,就会上架一段时间。
如果销量能比较高,而且一直相对稳定,才能成为店里的常驻产品,然后再铺货到另一家分店。
可以说因为宁绍明的爱钻研、爱创新,现在店里有不少他创新后经过市场考验,得以保留下来,非常受客人欢迎一直在售卖的产品。
就这么不大不小的一家面包店,不说多厉害,至少拎出来跟别人比,它也是非常有自己特色的一家店。
所以那几个亲戚夸完之后,话音一转,很是为他们可惜的样子:“我觉得以你们的能力,不该拘泥于小小的一个县城,我在省城都听说过你们家的面包店,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市里和省城都有人特地开车去你们店里买东西。”
赵如月点头,这个她和宁绍明倒是早就发现了。
不只是面包店,其他两家店也有外地的客人。
有些人原本冲着面包店来,来到之后,发现隔壁也是面包店老板家的店,好奇之下就进去逛逛,结果又觉得餐饮店的东西看起来也不错。
来都来了,就顺势在餐饮店吃一顿,吃完觉得很好吃,就又打包了一些餐饮店的东西,跟隔壁买的面包蛋糕一起带回去。
回家后东西吃完解了馋,过一阵又开始想念,就这么成了回头客,隔一段时间就来。
赵如月老店的生意也被面包店带动了不少。
因为她跟范小蓉关系好,范小蓉在羊城那边有什么新款电子设备,肯定会为她弄一些寄过来。
有些电子设备,县城别的店甚至市里都不一定有,但是在她这里就可以找到。
久而久之,很多客人也习惯了,新出什么电子设备,先来她这里问一问看她这里有没有。
本来只有县城的客人来,自从面包店那边吸引了外地的客人后,她这里也被外地的客人发现,外地的客人也跟着多了起来。
有些人回市里和省城之后,没时间再来,既想买她这里的新款电子设备,也想买面包店里的东西,干脆就远程购买,然后让赵如月帮忙一起装箱寄过去。
赵如月这边本来就有代网购和代收寄快递的业务,跟本地的邮局算是有合作,寄东西也很方便。
只是客人每次只能打电话过来订东西,嫌电话里说太麻烦,不能随意选,还不能看到图片,有时候她比较忙,就会顾不上这一类客人。
很多客人都在催他们开网店,要不然就组建一个卖东西的群,方便他们卖东西,也方便自己买东西。
这个事赵如月还在考虑。
不是她不想开,实在是考虑到现在的物流还没有以后那么厉害,很多面包店里的产品都是没法寄的。
宁绍明面包店里的面包不爱放各种添加剂,这就意味着,保质期不会太长,根据季节的不同,顶多能放个三五天,而且就算能寄的产品,味道也肯定不如实地吃新鲜的味道好。
毕竟开网店的话,需要面对的可就不只是省内的客人,还有可能有全国各地的客人。
另外她也担心丢件的问题,现在的监控也没以后那么厉害。
赵如月还以为这几个亲戚也是吃过他们的东西,然后念念不忘来劝他们开网店的。
赵如媛和林国豪还没把买店铺缺的钱拿到手,很担心人家手头有好项目,可能是来拉投资的。
但是这次他们全都猜错了,人家是想拿店铺授权,在省城以她家面包店省城分店的名义开店。
几个远房亲戚把这事说得天花乱坠。
说什么自己不缺资金,只缺好的项目,要是他们同意这事,要不了多久,他们家的店就能开成连锁店,在省城以及省内的各个县市遍地开花。
再过几年,发展成全国连锁也不是没有可能!
一番话把赵如月的哥嫂和妹妹妹夫说得晕晕乎乎,深感这个买卖做得,是个非常有前景的好买卖。
差点也跟着开口帮他们劝赵如月和宁绍明,千万要抓住这个做大做强的好机会了。
可宁绍明听着别人描绘的美好事业蓝图,却忍不住皱起眉头。
他第一反应是,如果答应了,自己以后是不是会很忙,太忙顾不上保养身体的话,他媳妇儿肯定会不高兴。
别说什么他可以只专注开发产品,出配方,别的全都不管,可以把大部分事情都交给别人去做,只管等着拿分红就行。
现实实践起来可不会那么简单,哪怕他只专注开发产品,这个工作一旦牵扯到的人和事多起来,就无法做到只是单纯地开发产品了。
自己的店,他可以自己说了算,做出来的新品不符合客人口味也没关系,大不了直接下架,自家吃或者给亲朋好友分一分就没了,有时候还不一定够分。
给企业做产品可不能这样随性,每一个产品都需要尽量去迎合客人的喜好,要绞尽脑汁地去想,客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
推出一个产品销售效果不好,甚至失败的话,那就意味着不但他自己,背后很多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付出的劳动都白费。
而且这几个亲戚又不是她媳妇儿手把手教导出来,还知恩图报、人品过硬的苏胜楠。
他们只是跟自家没多少情分、打交道的次数都不如邻居多的远房亲戚,他们甚至不知道这几个人真实的人品是怎么样的。
如果是他教出来的徒弟想自己开一家店,他会支持,因为他自己开过店,他知道该怎么做。
但他不想跟不熟的人,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搞这些。
开授权连锁、开加盟这些看起来都是开店,可实际操作起来,可不是那么回事。
他的技术、他的店铺授权、他的配方交出去以后,如果真如这几个人所说,确实成功做大了,他们以后真的甘心一直把利益分给他?
企业做大之后,后来者架空创始人,甚至把创始人踢出局的事可不少。
到时候可就不是单纯的合伙卖东西的事情了,其中涉及到的资本运作,他和他媳妇儿都不了解,很容易被坑,可别最后连现在这两家店都得赔进去才好。
这些话说出来,可能会让人觉得他杞人忧天,所以宁绍明没说。
他只是在他们天花乱坠地说完后,客气地拒绝了:“我暂时没有授权店铺和让人加盟的打算。”
说他胸无大志也罢,宁绍明觉得现在这样的日子,真的已经很不错了,他很知足。
那几个亲戚在他们家劝了半天,见不管自己怎么说,赵如月夫妻俩依然不为所动,看着天色不早,人家还要去接孩子放学,就只好先离开了,说改天再来拜访。
赵如月就没见过那么能说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他们还特别拉得下脸面、放得下身段,哪怕被拒绝好多次,人家也一点不觉得尴尬,还是能一直车轱辘似的在那里反复地劝说。
一开始还好,到后面赵如月都听到整个人有点烦躁了,只是还忍得住,没表现出来。
他们走的时候,她就没亲自出去送。
赵鸿发是在场的人里,勉强算是跟他们最熟的人,就站起身来帮忙把人送出去了。
那几个人临走的时候,还请他帮忙劝劝他二妹和二妹夫。
他把人送到门口看着他们的车开远,转身回到客厅,就听到陈芳妮几人正在那遗憾地说:“这么好的事,你们不答应真的太可惜了。”
赵如月笑笑,她跟宁绍明一样,并不觉得这算什么好事,反而微妙地有种被人盯上的感觉。
她不想再多说这件事,转移了话题,跟妹妹妹夫聊起省城那块地。
第144章
那块地四四方方的挺大一块,看起来特别规整,没有那些奇形怪状的边边角角。
赵如月亲眼见到后,就明白了,为什么妹妹妹夫会相信小道消息,当初又为什么,那么着急忙慌地选了这块地买下。
抛开拆迁需要等很多年这一点,这在附近确实已经是一块很好的地,她坐车的时候,一路看过来,很多在地上画了白线划分出来的地块都不如这块方正。
这让赵如月觉得,即使以后省城的发展,跟县城一样与她的记忆出现偏差,花二十万买这块地也很值。
这一片现在是郊区,等城区逐渐往外扩,哪怕不能跟城区一样繁华,远郊也会变成近郊,地价自然而然就会涨,只这一点就不会亏,只是需要时间和耐心。
宁绍明看了也觉得很满意。
他对赵如月说道:“这里看起来偏离了城区往外扩张的方向,但我看过地图,刚才也在附近转了一圈,周围的路四通八达的,还靠近高速路进出口,居住在这附近,可能会被路过的大卡车吵得睡不好觉,所以在这附近自住房的人很少,要是开店卖东西,客户群体就比较单一,可能大部分都是路过的司机,办个小厂子或者做仓库就很合适。”
听他这么一说,赵如媛和林国豪也跟着观察四周,他们当初买这块地的时候,也是参考过二姐和二姐夫在镇上的店。
赵如媛听她姐说过,他们刚开始店的时候,还特地请那个帮她家拉货的司机帮忙,给他相熟的司机发名片,让人家相信她家店,给店里拉客人。
她一看到这块地,就觉得这里的位置跟二姐家很像。
只是那时候她和丈夫买得匆忙,只见注意到附近来来往往的司机和车子,觉得这么多途径的车,那都是他们家的潜在客户群体,忽视了两家卖的东西不一样。
人家司机刚从附近的厂子里拉货出来,着急上高速送货,怎么可能一出来没走多远,就停下先吃个小龙虾喝几杯再上路?
也忽视了,她二姐家的店还有另一个稳定的客源,那就是镇上的街坊邻居们。
其实过路司机那都是锦上添花的相对不稳定的客源,镇上的居民才是真正能让一家店站稳脚跟的决定因素。
她姐家的店,说是不太近集市,周边住的人少,其实只是相对于位置就在集市上的那些店来说不近而已,走路也用不了多少分钟。
放在城里,如果集市那地方是个小区,她二姐家的店甚至能划进‘小区附近距离我家很近那家店’的范围内。
在看看她们买的这块地周围,买地的很少有以个人的名义买,大多是以公司的名义,很多公司跟她二姐夫说的那样,买来建仓库的。
如果是建厂子,这地方还能救一救,毕竟工厂的工人,总不会一直在厂里吃,肯定有想要出来解解馋的时候。
周边都是仓库,那还怎么玩?
就那几个管仓库的工作人员,那点客流,可撑不起一家店,更何况小龙虾这玩意儿不是日常非得消费的东西。
在这里开店卖小龙虾店,还不如开个小卖部卖点饮料方便面、烟酒、槟榔!
赵如媛只是在心里想想,但宁绍明和赵如月还真打算买下这块后,就先在这里开个小卖部。
他们看过地,确认这块地可用,不至于一到手就得白放着,等待不一定是不是真的会到来的拆迁。
在正式交易之前,还把他们觉得可以在这里做的生意,全都说给了赵如媛和林国豪听。
可赵如媛和林国豪满心都是去省城比较繁华的城区买铺面,而他们说的那些生意,几乎都要慢慢发展,属于细水长流的类型,跟他们的期待不太符合。
双方签了合同,交钱、过户后。
赵如媛才私下跟赵如月说:“其实我们非要在城区买房,也是不想让家里孩子在学校被人看不起。”
赵如月第一反应是:“彩柔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
“那倒没有,那孩子成绩好,我们没给老师送礼,老师也挺关照她。
只是她是在省城城区上学,当初考上的时候,我们单纯觉得她能考上这么一个好的学校,入学后跟那么多当初在小学时,也是各个学校班级尖子生的孩子竞争还能名列前茅,很为她高兴。
可后来去给她开家长会,人家家长看起来都特别体面,不是在省城城区做生意有铺面有房子的,就是在公家单位上班,有些职位还不低。”
赵如媛脸上带着苦笑说,“只有我们家,我跟她爸都是农民,我不想给孩子丢脸,已经尽量往好了去打扮,看起来还是不如别人,自身没有的东西,那气质装也装不像,就跟乞丐穿上皇帝衣裳似的,孩子没嫌弃我不给她长脸,但我自己觉得很丢人。”
听到这里,赵如月算是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执着于在城区买铺面了。
其实也并不单纯是为了给孩子争一口气。
“你是不是想着,既然没有的东西装不出来,那就想办法拥有,以后气质自然而然地改变,就不需要装了。”
赵如媛激动地一把抓住她二姐的手:“姐,我就知道你一定懂我!”
这一点赵如媛也是从她姐身上得到的启发,可能她姐自己灯下黑没察觉出来,对兄弟姐妹的态度也跟以前相比没什么两样。
可能是只觉得自己跟以前相比手头比较宽裕了,也就是现在买的东西,比以前买的贵了一点、好了一点。
但是如果把曾经的二姐和现在的二姐放在一起,要不是长相身形都一样,说是两个人别人都信!
以前因为穷,一遇上需要钱的事就发愁,小到隔三差五要给孩子买肉吃、家里买日用品的钱,大到孩子上学、以后分家的桩桩件件都有得是让她发愁的地方。
现在事业和家庭都顺心,她姐没了以前想遮掩起来不让家里人担心,却总是不由自主流露出来的愁态,整个人豁达许多,状态比以前更好,好似不管做什么事都能游刃有余的自信模样,看起来也比以前更好看了。
赵如媛继续说道:“我婆家那些亲戚,看我们俩买了地,又不要了,折腾着卖地去城区买铺面,觉得我们俩瞎胡闹,这个劝了那个又来劝,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真的有多关心我们呢!
以前我们刚开始养小龙虾的时候,也是这些人背地里想看我们笑话,结果怎么样?现在还不是自己打自己脸,也跟着养上了!
还想让我家国豪去教他们,我找了借口,没让国豪去!他们养小龙虾都是看着别人怎么养,就照搬过去了。
可我们养之前是特地去学习培训过的,他们这么瞎搞想不赔钱都难,现在我就想着,去城里,离那些人远一点,要不到时候他们真亏了,还得倒打一耙,怨我们不帮忙才让他们亏本!”
赵如月又问:“你们不是说小龙虾还要继续养,自己给自己供货吗?你们都去城里,老家的虾塘谁管?”
“我公婆帮忙,以后我时不时再抽空回去看看。”
她说着,往林国豪那边看了一眼,确定他正认真跟二姐夫说话,没注意到自己这边,才小声说,“我让国豪跟姐夫多学点手艺和经验,以后小龙虾也是他做,这样店里离不开厨子,他能回去的机会就少了。
公婆想看他和孩子,我宁愿把公婆接到城里来住几天,我小姑子嫁得不远,跟我们家关系也挺好。
到时候要是我公婆来城里住,可以先让她帮忙照看家里几天,她家现在也养小龙虾,但她家是我们自己愿意教的,让她帮忙看几天不会出问题。”
赵如媛自己心里有数,赵如月就放心了。
办好手续后,还跟赵如媛去看他们打算要买的铺面。
他们担心这次买铺面又跟以前买地一样,心里迫切地想要拥有,就忽视一些不该忽视的问题,考虑得不够全面,就请赵如月和宁绍明帮他们看看。
赵如月和宁绍明也要去省城,找人帮忙设计一下那块地该怎么建。
跟着到他们想买的那个铺面后,看了一圈,没想到还真发现了问题。
“你们是不是想着,这间铺面靠近学校,学生们手头松,以后不用愁客源了?”
赵如媛夫妻俩齐齐点头:“没错没错,我们也考虑到了学生放寒暑假的问题,但是觉得问题不大,要是生意好的话,学生放假我们也可以不那么忙,缓一缓回去看看老人、陪陪孩子。
而且这边有个小区快建成了,以后业主入住,也能发展成客人。”
但他们看着赵如月的神色,心里有些忐忑:“姐,是不是还有别的问题?”
“不是别的,就是关于学校和小区那两个。”
他们俩挠头自己想了一会儿,没想出来除了自己考虑到的那些问题,还有什么问题。
赵如月无奈道:“你们不看新闻吗?那所学校要搬迁到郊区去了,那边地方更大,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还有学生的宿舍建得更好,他们准备先慢慢把一些专业搬过去,用几年时间,全部搬完。”
她这话仿佛一个晴天霹雳,把赵如媛夫妻俩劈得脸都白了。
“你们不会已经跟别人定下,还签合同了吧?”赵如月看着他们的表情像是要晕倒的样子,不敢继续说下去了。
要是再让他们知道,那个小区眼看着都快建成了还烂尾,他们可能真的会晕过去。
第145章
“没有没有,我们看好的地方有好几个,只是这个是最看好的,所以才先带你们来这里看了。”赵如媛缓过神来,心里一阵后怕。
赵如媛十分庆幸今天请姐姐姐夫来看了,要不然他们还真的概率会买下这间。
她和林国豪是真不看新闻,也没什么时间看。
平时他们要照看虾塘,又要照顾三个孩子,家里还种着田地。
即使有公婆帮忙,家里主要劳动力也是他们两个人,大部分的活都是他们干。
每天两眼一挣就是干活,有时间吃饭洗澡上厕所都不错了,家里是买了电视,但大部分时候也是老人和孩子看。
他们最多看看天气预报和晚上八点档、九点档的电视剧。
偶尔再有多一点时间,比起看电视他们更想睡觉,有时候遇上三伏天,下午太热没法在外面干活,他们回家休息,看电视的事后,看着看着就会不自觉睡过去。
在乡下身边也没什么人买报纸看,报纸在乡下最大的用处就是糊墙、糊窗户,铺桌子。
一年之中不那么忙的时间,大概是每一批小龙虾卖出去后,新的一批还没开始养之前的那个空挡,可能没那么多活。
但只是相对特别忙的时候没那么多,养小龙虾的活暂时告一段落,可还有田地里的活要继续干呢。
赵如媛又带他们去看了另外几间,但赵如月都觉得不太行,劝他们道:“你们还是再找找。”
他们找的这些房子,乍一看好像都没什么问题,但一深究,背后都藏着雷,价格跟周边比起来也不算实惠。
赵如月怀疑卖家或者中介,就等着自己妹妹妹夫这样看不出来的人接盘,她听妹妹复述中介和有些卖家的话,觉得他们话里话外还一副‘买到这铺面,你们是捡到宝’的意思。
“你换一家中介吧,这家不行,你们得多问问多看看,不能太着急做决定。”
赵如媛夫妻俩心有余悸地点头:“好,我们明天就重新找。”
他们今天被这么一通打击,之前那躁动着想尽快买到铺面,尽快开店的心,已经平静下来。
虽然还是很想尽快买到合适的铺面,却没之前那么迫切和浮躁了。
“姐,你能不能再帮我们一回?我实在是被这一连串的问题给吓怕了,求求你了~”赵如媛抱着她二姐的手臂,老大不小了还跟小时候一样撒娇。
林国豪在旁边一声不敢吭,想想她在家生起气来吼自己时的那粗声粗气的大嗓门,再跟现在她在二姐面前跟小姑娘一样,夹着嗓子撒娇的样子一对比,真是很想掬一把辛酸泪。
所幸她也就在二姐面前这样,这待遇他岳父岳母都没享受到过。
这么一想,林国豪心里就没那么酸了。
赵如月倒是没发现这其中的差别,她都习惯了。
“没问题,不过时间上你可要跟我同步,要不我的计划就被打乱了。”她平时要忙的事情也不少呢。
每天要做什么,赵如月都是自己整合家里人的情况,提前安排好。
再新加入一件待办事项,她就得重新规划安排,很多时间都要调整,所以她希望实施计划的时候意外不要太多。
最好别出现自己都安排好,什么时候一起出去看铺面,别人又临时有事去不了。
这样她的计划就乱了,又要重新安排。
除非是对方自己或者家人生病之类的事,实在走不开,这她还能接受,要不然下次可别想她再帮忙。
目前她妹妹还没出现过那样的问题,所以赵如月还是很乐意帮她的。
两人商量好时间后,赵如媛和林国豪也陪着赵如月夫妻俩去了解省城的建筑公司。
建仓库这事不像乡下建民房,建民房他们找自己镇上的亲朋好友去帮忙就能建起来,因为都是一个地方的人,建的房子就那几个样式,需要做的活都大差不差,人家都有经验了。
但仓库不一样,它需要针对储存物品的特性进行有偏向的建造。
要是想自用就得按照自己家储存的东西的特性来建。
想出租就要先了解周边的市场,什么商品需要用到的仓库比较多,尽量按照周边的需求建造,这样也能尽快把仓库租出去。
虽然也有通用仓库,但不同的商品对仓库的要求不同,如果有得选,很多时候商家还是更偏向于专门的仓库。
只是专门的仓库一向比较短缺,毕竟做通用仓库可选择的客户类型更多,只偏向于一种类型的商品,对于仓库主人来说,空置的风险就比较大了。
这些赵如月以前也跟很多人一样并不知道,她和宁绍明也是买下那块地之后,特地在省城找专业的人咨询过,又上网查了不少资料才知道的。
她在知道仓库也会短缺的时候,也非常惊讶。
原本他们只是想着,不让这块地白白空放着,建个仓库租出去,只要平时维护起来不让她家亏本经营就行。
没想到一深入了解,才发现这个生意还挺有赚头,只是普通人根本用不到,所以平时关注到这一行的人比较少。
小卖部赵如月也还是要开,不能只靠着出租仓库回本,小卖部开起来比给仓库找客户要简单许多。
她打算把那块地分出一小块靠近马路的地方,建个小平房。
小平房建起来速度快,晾干就能入住,甚至不用装修。
现在很多人建自己家的房子也是这样,主体建好之后,没钱装修了,装上水电,墙面连水泥都不刮,砖墙就这么裸露着,就直接进去住毛坯房,慢慢攒钱再装修。
这个小平房一开始也可以暂时不装修,先给墙上刮个水泥,这样掉灰不那么严重,然后就可以给来建仓库的工人当临时宿舍住着。
等仓库建好,工人离开后,只需要简单地刷个墙刮大白,地面铺上瓷砖,翻修一下厕所,就又是一间新房子。
这样给仓库找客户的时候,小卖部就能开业了。
赵如月跟宁绍明商量好,两个人就各自分工,赵如月去省城陪妹妹看铺面的时候,顺便去了解建筑公司以及省城的市场,还有各个仓库的情况。
她帮着赵如媛找到合适的铺面后,没过多久,也把省城这边的仓库出租行情以及省城租赁仓库的主要商家类型都了然于胸。
最后赵如月把仓库的建造偏向,定在药材上。
他们这里经济算不上多好,但自然条件优越,产出的药材质量非常好,是省内发展得比较好的行业之一。
对仓库的需求量比较大,要求也不低。
前期的投入可能比她预想的要多一些,但后期几乎不用担心仓库租不出去,空置的情况。
赵如月的这些前期工作完成之后,后面就是宁绍明的活了。
虽然很不高兴承认,但现在建筑公司里确实是男人比较多,素质也都不怎么样,还隐隐会看不起人,女业主跟他们沟通起来非常费劲。
赵如月觉得把时间花在跟他们沟通上面,简直是浪费,费心费力说半天,可能最后还是得一句:你不懂这个,我还是跟你老公说吧。
不够气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