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三十九年(1659年)正月,正值寒冬之际,莫斯科的克宫却热闹非凡。朱由校在此召开了一场重要的御前会议,与会者皆是一时之选。
列席的前阁臣包括卢象升、史可法、洪承畴、孙传庭、茅元仪、袁崇焕等人。由于铁路已经延伸至叶卡捷琳娜堡,洪承畴等四位名臣得以在近期抵达莫斯科,为俄战区的政府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列席的武将则有多尔衮、济尔哈朗以及14个军的中将军长,以及几十名日籍、斯拉夫籍将领。如今的俄战区,明军本土军队多达45万人马,俄仆从军也有10万人马,再加上刚刚赶到的从缅甸抽调而来的日缅籍官兵10万人马,总兵力竟然达到了惊人的65万人!
然而,与此同时,大明帝国面临的局势却异常严峻。罗马教廷毅然决然地回绝了交出耶稣会的请求,这无疑给双方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而神圣罗马帝国也毫不犹豫地撤回了外交人员,使得外交局面愈发紧张。此外,波兰和奥斯曼一直对大明帝国心怀敌意,这无疑给朱由校的决策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如果不采取强硬手段,罗马教廷可能会继续挑衅,甚至可能会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抗大明帝国。
在这个关键时刻,朱由校深思熟虑之后,终于下定决心,向众臣宣布了他的计划。
在北方战线,朱由校决定快速攻灭瑞典。和瑞典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快三年了,是时候彻底解决该国了。他认为,只有通过武力手段,才能让瑞典屈服并割让部分国土,从而削减其国力,为最终吞并该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在南方战线,朱由校则决定采取相对温和的策略。他计划稳住奥斯曼帝国,甚至可以考虑与其结盟,共同针对波兰和神圣罗马帝国。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避免与奥斯曼帝国发生冲突,还可以借助其力量来对抗其他敌人。
至于西线,朱由校决定集中优势兵力猛攻波兰。他相信,只要能够在短期内攻灭波兰,就可以顺势攻入神圣罗马帝国和荷兰,消灭这几个反抗大明帝国的罪恶势力,还欧罗巴以太平。
众臣们听完朱由校的计划后,纷纷表示赞同。灭国之战,在坐的这些文臣武将不要太熟悉。
异教徒?不存在的,君不见如今的大明帝国既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只要是愿意臣服于大明帝国,不管你是什么教都是好教。以大明帝国海纳百川的胸怀,没有什么教是不能折服的。
然而,朱由校心里清楚,这个计划虽然看似完美,但实施起来却充满了变数和困难。战争的胜负往往难以预料,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全盘皆输。但无论如何,他都决心要为大明帝国的未来而战,哪怕道路再崎岖,他也绝不退缩。
制定好方针后,便是要做好战争的前期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