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媺娖看了看朱由检,当即起身回到了房间,这个爹不能要了。
小媺娖的脸也红了,这真是自家爹?换人了吧?
李世民算是和李丽质杠上了,还真不打算短时间离开:“张彦,李白会不会剑术?”
“朕说要和他比剑术时他说自己的剑术差,不敢比。”
“李白不敢比很正常,陛下,你可是在战场上杀出来的,而且又是皇帝,李白又不傻,干嘛要和你比试?”
“刀剑无眼,万一伤了你,他还有活路吗?”
李世民来了兴趣:“这么说的话李白的剑术真的那么厉害?”
李世民对自己的剑术非常有自信,而且听张彦的意思是,李白有伤到他的能力。
“对,李白是盛唐诗人,盛唐时期侠客之风盛行,而且在后世,李白有一千多首诗流传,其中提到剑这个字的就一百多首。”
李世民微微一笑:“有意思。”
“李白有一个粉丝叫魏颢,他也说过,李白曾经手刃数人。”
李世民眉头一皱:“这吹得有些过分了,官府不是假的。”
“没错,确实不可信,不过李白确实有实战的案例,也写过回忆诗。”
“这首诗叫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泰伯让天下,仲雍扬波涛。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开吴食东溟,陆氏世英髦。多君秉古节,岳立冠人曹。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间宰江阳邑,翦棘树兰芳。城门何肃穆,五月飞秋霜。好鸟集珍木,高才列华堂。时从府中归,丝管俨成行。但苦隔远道,无由共衔觞。江北荷花开,江南杨梅熟。正好饮酒时,怀贤在心目。挂席拾海月,乘风下长川。多沽新丰醁,满载剡溪船。中途不遇人,直到尔门前。大笑同一醉,取乐平生年。”
李世民眼前一亮:“好诗,不过既然是诗仙,那也不足为奇了。”
“差不多,既然是被围攻,在朋友突出重围后还能坚持到救兵到来,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而且人到中年的李白对剑术也非常执着,也写下了一篇诗,非常出名。”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一个人能从少年到中年一直保持着一份执着,这是很难得的。”
“哦?”李世民来了兴趣:“他从少年就练剑?”
张彦点头:“对。他给荆州长使韩朝宗写求职信时就说了自己十五练剑,三十写文章。”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与韩荆州书》)
“既然是在这么重要的求职信中写了自己好剑术,那就说明剑术的造诣不可能低。”
“当然,后世也说裴旻李白剑术的师傅,实际上这事是假的。”
“裴旻?”李世民抓到了重点。
“他是大唐剑圣,,其剑舞与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并称唐代三绝。”
“你小子,有时间给朕挖来。”
。。。。。。。。。
“好。”
“行了,后世是怎么推断李白不是裴旻的剑术徒弟的?”
“李白喜欢赠别人自己的诗,而且还喜欢赞美别人。”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一封简单的求职信就可以这么赤裸裸的赞美,如果李白真是裴旻的徒弟,怎么可能不写诗赞美裴旻?”
“毕竟王维都给裴旻写过一首诗。”
(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赠裴旻将军》)
李世民在天幕空间足足待了三个时辰才回去。
等李世民回去后,李丽质才偷偷摸摸出来:“唉,差点挨揍。”
张彦也挺无语的:“那你怪谁。”
“唉,算我倒霉,夫君,我趁着这段时间看了看历史,明太祖那么重视嫡长子继承制,那明朝历史上有多少了嫡长子继位的皇帝?”
“怎么说呢,三个半,只能说越想要,越得不到。”
李丽质来了兴趣:“说说。”
“从明太祖开始算,嫡子就五个,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
(取自明朝官方记载,如有疑问,请亲自问明太祖和马皇后,感激不尽。)
“这里面,太子朱标提前没了,明太祖就从孙子里选了个傻孩子。”
“就这么说吧,朱标的嫡长子叫朱雄英,只不过朱雄英提前夭折了,后来吕氏扶正,朱允炆那个傻孩子就成了嫡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且明太祖一直把朱雄英当第三代君王的最佳人选,所以很多人就不承认朱允炆是嫡长。”
“最重要的是,朱棣登上皇位后,整个明朝就不承认朱允炆是皇帝。”
“所以名义上的第二任皇帝是明成祖,但不管怎么说,明成祖不是嫡长子。”
“下面是洪熙朱高炽,这个没有任何争议,他就是明成祖和徐皇后生的,这也是明朝第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
“下一个是朱瞻基,这是朱高炽和张皇后的长子,也是嫡长子。”
“但到了明英宗就复杂了,原因就是孙氏是妃子,原本朱瞻基的正妻是明成祖选的,但朱瞻基不喜欢。”
“他一直喜欢张皇后身边的孙氏,只不过因为明成祖的干涉,孙氏无缘正妻之位。”
李丽质开口了:“果然,千古一帝的眼光是真的无可挑剔。”
“差不多,最后朱瞻基把孙氏扶正了,这也让明英宗成了嫡长子,这个水分就有点大了,他也就是那个半个。”
“从明英宗开始,别说嫡长子,就连嫡子都没几个,明宪宗朱见深是庶子,明孝宗朱佑樘也是庶子。”
“到这里,又出了一个嫡长子,那就是明武宗朱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