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朱厚照也是明朝事实上最稳的太子。”
李丽质不解:“啊?咋回事?”
“很简单,因为他不止是嫡长子,还是独子。”
(这里有个小插曲,朱厚照出生后,张皇后就一直没有怀孕,所以很多大臣和宗室就说让朱佑樘纳妃。)
(朱佑樘也有这个想法,但每次一提就有大臣出来反对,估计是受张家人的指使,所以别说朱佑樘一心一意了。)
“但问题是朱厚照绝嗣,这个皇位就从武宗一脉专到了朱厚熜这里。”
李丽质眨了眨眼:“哦,这个张皇后看了一辈子,结果皇位到了别人手里了啊。”
按照古代礼法,庶子也要叫主母一声母亲。
“对,而且朱厚熜不认朱佑樘,只认兴献王,这也是大礼仪事件,明成祖的开端。”
“从朱厚熜开始,整个明朝就没出过一个嫡出的皇帝。”
“明太祖最初的心思就是想让明朝别出元朝那样的乱子,结果明太祖刚走,就出问题了,而且越往后,这条规律就越完蛋。”
李丽质看了看小天幕:“夫君,现在有四个半了,朱慈烺嘛。”
“呃。”张彦语塞:“好像还真是,没想到还拨乱反正了。”
朱由检一脸无辜:“哦,那朕还要谢谢你呗。”
“没关系,不客气,给钱就行。”
“滚。”朱由检不想搭理这个家伙:“你看好了那个小丫头就行,还有就是别让长乐公主祸害朕另一个闺女了。”
李丽质现在就是一身反骨,你不说还没事,既然你都说了,那不动手就有些不合适了。
“小媺娖,过来,姐姐带你去玩。”
小媺娖一头问号:“我好像比你大吧。”
朱由检大惊,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拦住李丽质,他不想在丢一个小棉袄了。
李丽质轻哼一声,管的那么严干嘛?都偏了多好。
闲来无事的李丽质看了看小天幕:“夫君,辽金宋哪个才是正统?我有点看不明白,你为啥把他们并立了?”
“这件事也吧元朝愁坏了,和我不同,我觉得宋不是,那他就不是,但元朝不同,他需要正统。”
“元朝在消灭南宋后就该修史书了,但关于宋史,元朝内部吵反了。”
“南宋投降的人就认为宋是正统,其他的都是蛮夷,都要写进宋史。”
“这也是历代的传统,有人说拿秦的领土来判定大一统,但事情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西汉初年少了岭南,西晋没有河套,隋朝没有辽东,唐朝没有云南。”
李丽质挠了挠头:“呃,这次有了。”
“所以大一统的标准就是在认知的范围内,只有一个老大,这个老大可以是皇帝,也可以是唐高宗自称的天皇,反正叫什么无所谓,只要是老大就行。”
“所以皇帝只能有一个,这也就解释了赵佗称帝后,西汉会急眼,无论如何都要让南越称臣。”
“等到后来修史书时,这些称臣的国家自然就不能单独写史书了,需要写在大一统王朝的史书中。”
“就比如南诏国,就在唐史中,不管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一样。”
“这样其实很简单,唐朝就是大一统王朝,其他的都是附庸,你别管唐朝把南诏国收拾的有多惨,名义上南诏国一直都是唐朝的臣子。”
“但是这一套放在宋朝就不行了,宋真宗一个中原王朝被北方蛮夷逼迫签订城下之盟。”
“贵为天子的宋朝皇帝认了蛮夷太后当叔母,认了蛮夷首领当弟弟,还承认地位相同,还要送岁币。”
“更狠的是这个宋朝天子后来还被抓走了,之后还称臣,最后还被灭了,丽质,你来说说。”
李丽质撇了撇嘴:“还能怎么说啊,丢人呗,难怪你不承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然了,如果承认了,那这个正统不就臭了?所以只能并立。”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人家忽必烈还等着继承大统呢,怎么可能允许宋朝把这个名号搞臭?”
“最后这个史书一直拖到元朝快没了才解决,那就是并立,所以在元朝眼中,宋也好,辽也罢,都是大号的军阀,和南北朝三国一样,都是割据势力。”
李丽质愣了一下:“所以呢?”
“所以宋朝上一个大一统王朝是哪个?”
“啊?”
(元朝的正统制度继承自北宋的法统体系,但通过法律文件明确将唐朝视为正统朝代,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身法统。 ?)
(元朝在法律文件中明确规定唐朝为正统朝代,认为北宋通过统一中原实现了历史延续性,而南宋因与金朝签订父子国条约被排除在合法性之外。元朝认为自身继承了北宋的法统,但因南宋的臣属地位,最终确立以唐朝为正统的法律依据。)
李丽质有些无奈:“还能这样的?”
“对啊,历史就是一句话的事,所谓的正统也是文化的传承。”
李丽质叹了口气:“随便吧,所以按照元朝的看法,辽宋金都不能代表正统呗。”
“差不多。这也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不然闹起来,元朝的国运会更短。”
“永远不要低估士大夫的能量,你可以说他们坏,但不能说他们菜。”
“虽然和世家没办法比,但他们还是拥有左右国家的实力,就像明太祖,一开始不一样也要妥协嘛。”
“不然明太祖没办法登上皇位,没有他们的支持,按照当时的条件根本没办法组织底层。”
“底层组织不起来,统一天下不过是痴人说梦。”
李丽质明白了:“只要组织起来不就行了,士大夫只是一个媒介。”
张彦点头:“对,他们只是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