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 历史的不同(2 / 2)

是冬从太祖观郊坛,令左右导之农家,遍观服食器具,又指道旁荆楚曰:“古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明史·孝康皇帝列传》

等朱标回来后,朱元璋还带朱标去了农户家里,让他看看农民的器具,又指了指路边的荆棘,说荆棘虽然带刺,但实际上是治疗风寒的中药,虽然总用这东西抽人,但没办法要命。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不要乱砍人……

虽然后来朱元璋自己打了自己的脸,但在早年,他确实是想培养一个温和的接班人,用来弥补元末战乱。

朱标也确实获得很多资源,徐达是太子少傅,李善长是太子少师,常遇春是太子太保,而且常遇春还是朱标的老丈人,并且太子府还有一大堆狠人。

中书省都督府请仿元制,以太子为中书令。帝以元制不足法,令詹同考历代东宫官制,选勋德老成及新进贤者,兼领东宫官。于是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端、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佥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明史·孝康皇帝列传》

而且在朱标死之前,朱元璋完全没有换太子的想法,这也是所有人都说朱标是地位最稳的太子。

但这不意味着朱标有能力和朱元璋叫板,毕竟朱标不是李世民,地位最稳的太子也就是说说,和权力最大的太子还是有区别的。

特命尔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惟仁不失于疏暴,惟明不惑于邪佞,惟勤不溺于安逸,惟断不牵于文法。——《明史·孝康皇帝列传》

洪武十年,朱元璋开始把一些政务交给朱标处理,这也是很多人说朱标掌权的开始。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时维孟秋,礼严祫祭,兹为父皇时巡汴梁,经略中夏,不及躬致孝诚,乃命臣某谨以牲醴庶品恭诣太庙,用伸追慕之情。

丁酉,享太庙,皇太子摄行祀事。

辛丑,将有事于方丘,皇太子摄告于仁祖庙。

庚子,上以秦王樉、晋王棡及今上将之国,命先往凤阳观祖宗肇基之地,俾知王业所由兴,且命皇太子率之祭开国功臣,然后行。

甲子,孝陵殿成,命皇太子以牲醴致祭。

整个洪武朝,朱标能参与的只是一些礼仪性的事务。

这种活动的特点就是繁琐隆重,但并没有起到什么权力的作用。

而且朱标经常出现的场合就是训话。

时皇太子侍侧,上指谓之曰:太子年幼,未历世故,朕甞以此意诲之,使他日汝子成立,与吾儿共享太平,常如今日,则子子孙孙无有穷也,羣臣皆拜谢而退。

自古帝王以天下为忧者,唯创业之君、中兴之主,及守成贤君能之,其寻常之君不以天下为忧,反以天下为乐,国亡自此而始,何也?

总之就是教育朱标要仁慈,节俭。

很显然,朱元璋可以做到节俭,但仁慈,朱元璋就做不到了。

虽然经常受到朱元璋的教育,但朱标实际上根本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

就算是朱元璋宣布让朱标管事之后,朱元璋又立刻让李善长进来掺和,等处理完之后,朱元璋还要亲自检查。

这样也确实有好处,朱标确实被培养成了一个仁厚的老好人(相对而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之后朱元璋开始改变,朱标和朱元璋之间也出现了裂痕。

比如胡惟庸案,朱标的老师宋濂的孙子被牵连,按照朱元璋的性格,这一家子必须死。

朱标知道宋濂没有掺和,所以就和马皇后一起去求情,这才让宋濂活下去。

宋濂以孙慎党逆被逮,太子泣谏曰:臣愚戆无他师,幸陛下哀矜,贷其死。帝怒曰:俟汝为天子而宥之。太子惶惧,不知所出,遂赴溺,左右救,得免。

这段记载也体现出了朱元璋和朱标的关系,严父和憨厚儿子。

从朱元璋的一生中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个在面对皇权时是一个毫不手软的封建统治者。

这种人是绝对不允许其他人动摇他的皇权,哪怕是儿子。

虽亲信如骨肉,朝夕相见,犹当警备于心。——《皇明祖训》

所以朱标当时所处的环境就是如此。

然则诸侯之子不为庶母服,而况于天子之嗣乎?

洪武七年,孙贵妃去世,朱元璋想让朱标服丧,但朱标不乐意了。

上大怒,以剑击之。

最后朱标直接跑了,最后是在大臣递台阶下,这才和好。

朱标二十五年的太子生涯中虽然有一群顶级的老师,但朱元璋没有让朱标单独开府培养人才。

虽然也让朱标处理政务,但也只是处理一些关于礼仪的事,其他的大事,朱标也只是一个旁听者。

这个所谓的地位最稳的太子和后来征北大将军的儿子相比,权力差太多了。

朱标一生做的权力最大的,最自由的事也就是去陕西调查秦王不法的事和查看西安能不能当都城的事。

但朱标的下场都知道,在洪武二十五年时,人就没了。

所谓的朱标穿龙袍,也就是调侃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但千万别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