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1 / 2)

当初,长水校尉廖立,觉得自己的才能和名声,应该能当个诸葛亮的副手,可一直担任的都是些闲散职位,心里那叫一个不痛快,整天抱怨、说坏话。后来诸葛亮把廖立贬为平民,流放到汶山。等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来,廖立哭着说:“这下我这辈子都只能在蛮夷之地生活了!”李平听说诸葛亮死了,也发病去世了。李平一直盼着诸葛亮能重新启用自己,让自己官复原职,他觉得后面接替诸葛亮的人不会这么做。

习凿齿评论说:以前管仲夺走伯氏三百户的骈邑,伯氏到死都没一句怨言,大家都觉得这很难得。诸葛亮让廖立伤心哭泣,李平抑郁而死,可不仅仅是让人没有怨言这么简单啊!水极其平静,即使是行为不正的人也会以它为准则;镜子极其明亮,即使是长相丑陋的人面对它也不会发怒。水和镜子之所以能洞察万物而不招人怨恨,是因为它们没有私心。水和镜子做到无私,都还能免遭指责,更何况品德高尚的君子怀着爱护生命的仁心,广施怜悯宽恕的德行,法律在不得不施行的时候才施行,刑罚施加于那些明知故犯的人身上,封爵不是出于私心,诛杀也不带有愤怒,这样天下还有谁会不心服口服呢!

蜀汉各地的人都请求为诸葛亮修建庙宇,蜀汉后主不同意。老百姓就只能在过节的时候,在路边偷偷祭祀。步兵校尉习隆等人上奏说:“请求在靠近诸葛亮墓地的沔阳建一座庙,这样就能禁止民间的私自祭祀。”蜀汉后主同意了。

蜀汉后主任命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授予符节,让他都督汉中;任命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揽国家事务,不久又让蒋琬兼任都护,授予符节,兼任益州刺史。当时刚刚失去了诸葛亮这位统帅,远近的人都感到危险和不安。蒋琬才能出众,在众多官员中脱颖而出,地位在众人之上,他既没有悲伤的表情,也没有高兴的神色,神态举止和平常一样,渐渐地,大家对他越来越信服。

东吴得知诸葛亮去世,担心魏国趁着蜀汉衰落攻打它,就增加了巴丘一万的守兵。一方面是想着可以救援蜀汉,另一方面也打着趁机瓜分蜀汉的主意。蜀汉得知后,也增加了永安的守军,以防意外情况。蜀汉后主派右中郎将宗预出使东吴,东吴老大问他:“东吴和蜀汉,就像一家人,可听说你们西边增加了白帝城的守军,这是为啥呢?”宗预回答说:“我觉得东边增加巴丘的守军,西边增加白帝城的守军,都是形势所需,这没什么好互相询问的。”东吴老大听了大笑,赞赏宗预坦率直言,对他的礼遇仅次于邓芝。

东吴的诸葛恪认为丹杨郡山势险峻,当地百姓大多果敢剽悍。以前虽然征过兵,但也只是得到了丹杨郡外县的普通百姓。那些地处偏远、深山老林里的人,根本没法全部抓完。诸葛恪多次主动请求去担任官职,把这些人弄出来,还说三年就能得到四万精兵。大家议论纷纷,都觉得:“丹杨郡地势险要,和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个郡接壤,方圆几十里内,山谷重重叠叠。那些住在深山里的百姓,从来没进过城,也没见过长官,整天拿着兵器在野外生活,到老都在山林里;还有那些逃亡的罪犯、一贯作恶的人,都逃到这儿藏起来。山里还产铜铁,他们自己就能铸造兵器。当地风俗尚武好战,崇尚力量;他们爬山越险,在荆棘丛中穿梭,就像鱼在水里游,猿猴在树上跳一样。还经常瞅准机会出来抢劫,每次派兵去征讨,找他们的藏身之处都很难。他们打起仗来一拥而上,打败了就像鸟一样四散逃窜,从古至今,就没人能管住他们。”大家都觉得这事儿太难办了。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听说后,也觉得这事儿最终办不成,还叹气说:“诸葛恪要是不能让我们家族兴旺,恐怕会让我们家族遭灭顶之灾啊!”但诸葛恪还是详细地陈述了他一定能成功的理由,东吴老大就任命诸葛恪为抚越将军,兼任丹杨太守,让他去实施自己的计划。

冬天十一月,洛阳发生地震。

东吴的潘濬讨伐武陵蛮,经过几年征战,斩杀和俘虏了数万人。从此,武陵的各蛮族势力衰弱,当地恢复了安宁。十一月,潘濬回到武昌。

评论

这段史料以诸葛亮去世为时间节点,串联起蜀吴两国的政治变动与人心向背,字里行间尽显乱世中的权力逻辑与人性幽微,更折射出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