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1 / 2)

司马懿和诸葛亮对峙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来应战。诸葛亮就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首饰,想羞辱他。司马懿气得不行,上表给皇帝请求出战,皇帝派卫尉辛毗拿着符节担任军师来节制司马懿。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拿着符节来了,敌人肯定不会再出战了。”诸葛亮说:“他本来就不想打仗,之所以坚持请求出战,不过是在他的手下人面前显示一下他的威风罢了。将领在军队里,有时候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制服我,还用得着大老远去千里之外向皇帝请求出战吗!”

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不打听军事情况,反而问使者诸葛亮睡觉、吃饭怎么样,处理事务是繁琐还是简便。使者回答说:“诸葛公每天起早贪黑,处罚二十棍以上的事儿,都要亲自过问;吃的东西也不多,一顿饭吃不了几升。”司马懿对别人说:“诸葛孔明吃得少,事儿又多,他还能撑多久啊!”

诸葛亮病情加重,蜀汉后主派尚书仆射李福来探望,顺便咨询国家大事。李福到了后,和诸葛亮聊完就走了,过了几天又回来了。诸葛亮说:“我知道你回来的意思,前几天咱们虽然聊了一整天,但有些话没说完,你再来也是为了把事情确定一下。你想问的,蒋琬是合适的人选。”李福赶紧谢罪说:“之前实在是疏忽了,没问清楚您百年之后谁能担当大任,所以才又回来。请问蒋琬之后,谁还可以担当重任呢?”诸葛亮说:“费祎可以接替他。”李福又问费祎之后呢,诸葛亮就没回答了。

就在这个月,诸葛亮在军中去世。长史杨仪整顿军队开始撤退。老百姓跑去告诉司马懿,司马懿就带兵追击。姜维让杨仪掉转军旗,擂响战鼓,做出要向司马懿进攻的样子,司马懿赶紧收兵后退,不敢逼近。于是杨仪整顿好队伍慢慢撤离,进入山谷后才发丧。老百姓因此编了个谚语说:“死诸葛吓跑活仲达。”司马懿听到后,苦笑着说:“我能预料他活着时的举动,却预料不了他死啊。”司马懿查看诸葛亮留下的营垒,感叹道:“真是天下奇才啊!”一直追到赤岸,没追上才返回。

当初,蜀汉的前军师魏延,勇猛过人,很会带兵,深受士兵爱戴。每次跟着诸葛亮出兵,他都想自己带一万人,和诸葛亮兵分两路,在潼关会合,就像韩信当年那样,可诸葛亮总是制止,不答应他。魏延总觉得诸葛亮胆小,还感叹自己的才能没得到充分发挥。杨仪这人精明能干,诸葛亮每次出兵,杨仪常常负责规划部署,计算粮草,脑子转得快,很快就能安排妥当,军队的调度指挥,都靠杨仪来办理。魏延性格高傲,当时的人都躲着他,顺着他,只有杨仪不迁就魏延,魏延因此特别生气,两人关系就像水火一样不相容。诸葛亮很珍惜他们两人的才能,不忍心偏袒一方而不用另一方。

费祎出使吴国,吴国老大喝多了,问费祎:“杨仪、魏延就是两个没见识的小人物,虽然对当前的事务有点小用处,但既然已经任用了,又不能轻易抛开他们。要是哪天没了诸葛亮,他俩肯定会惹出祸乱。你们这些人却稀里糊涂的,不知道提前防范,这能说是为子孙后代考虑吗!”费祎回答说:“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只是个人恩怨罢了,他们并没有像黥布、韩信那样难以驾驭的野心。现在正要扫除强敌,统一天下,功业要靠人才才能成就,大业要靠人才才能拓展,如果因为担心以后的祸患就舍弃他们不用,就好比因为害怕有风浪就干脆不用船,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啊。”

诸葛亮病重时,和杨仪、司马费祎等人安排自己死后军队撤退的调度,让魏延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后;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军队就自行出发。诸葛亮死后,杨仪秘不发丧,派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想法。魏延说:“丞相虽然去世了,可我还在啊。丞相府的亲信和官员,可以护送灵柩回去安葬,我要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敌人;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就荒废了国家大事呢!再说了,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要受杨仪的指挥,当断后的将领!”魏延就和费祎一起商量哪些人留下继续作战,哪些人护送灵柩回去,还让费祎亲手写下和他联名的文书,通告下面的将领。费祎骗魏延说:“我回去给你跟杨长史解释解释。长史是个文官,不太懂军事,肯定不会违抗命令的。”费祎说完出门,骑上马就跑了。魏延很快就后悔了,可已经追不上了。

魏延派人去打探杨仪等人的动静,得知他们打算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各营依次带兵撤退,魏延气得不行,不等杨仪出发,就率领自己的部队直接往南返回,还把经过的栈道都烧了。魏延和杨仪各自上表给蜀汉后主,指责对方谋反,一天之内,紧急文书就都送到了。蜀汉后主就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该怎么办,蒋琬和董允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杨仪等人命令士兵开山修路,日夜兼程,紧跟在魏延后面。魏延先到了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等人,杨仪就让将军何平在前面抵挡魏延。何平大声呵斥魏延的先头部队:“丞相刚去世,尸体都还没凉呢,你们怎么敢这样!”魏延的士兵们知道是魏延理亏,都不听他的命令,纷纷散去。魏延只好和他的几个儿子一起逃跑,往汉中方向去,杨仪派将领马岱追上去把魏延杀了,还灭了魏延三族。蒋琬率领负责宫廷警卫的各营士兵前往救援,刚往北走了几十里,就传来魏延已死的消息,于是又返回了。一开始,魏延想杀杨仪等人,是希望当时的舆论能让他接替诸葛亮辅佐朝政,所以他不向北投降魏国,而是向南攻打杨仪,实际上他并没有谋反的意思。各路军队回到成都后,蜀汉宣布大赦,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当初,诸葛亮给蜀汉后主上表说:“我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子孙们的衣食是足够的,我也没有别的谋生手段来增加财富。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让家里有多余的丝绸,外面没有多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的信任。”他去世的时候,果然就像他说的那样。丞相长史张裔常常称赞诸葛亮:“诸葛公赏赐不遗漏关系疏远的人,处罚不偏袒亲近的人,没有功劳就得不到爵位,犯了法就算有权有势也不能免除刑罚,这就是无论贤能还是平庸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命的原因啊!”

小主,

陈寿评论说:诸葛亮担任丞相,安抚百姓,明确法规制度,精简官职,因时制宜,推心置腹,公正无私;对国家尽忠、对时政有益的人,即使是仇人也一定奖赏;触犯法令、懈怠失职的人,即使是亲人也一定处罚;认罪态度好、真心悔改的人,即使罪行严重也一定释放;花言巧语、掩饰过错的人,即使罪行轻微也一定严惩;善事再小也会奖赏,恶行再小也会贬斥;对各项事务都很精通,能抓住根本,根据名分来要求实际效果,厌恶虚伪不实的人。最终在蜀汉境内,人们都既敬畏他又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因为他做事公平,劝诫明确。可以说他是懂得治理国家的杰出人才,是仅次于管仲、萧何的人物啊!

评论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诸葛亮晚年北伐的最后时光,以及他去世后蜀汉的权力震荡,其中既有军事博弈的智慧较量,也有人性复杂的深刻呈现,更暗藏着王朝兴衰的历史密码。

五丈原对峙:心理战背后的生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