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1 / 2)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庚戌年)

春天的时候,吴国老大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带着一万精兵,乘船漂洋过海,想去寻找夷洲和亶洲,打算抓点当地人回来扩充自己的人手。陆逊和全琮都劝说道:“当年桓王创业的时候,手下也就那么点人。现在咱江东的兵力,足够干大事了,没必要跑那么老远去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跑万里之外去攻打别人,海上风浪啥的太难预测了。而且士兵们换了水土,肯定容易生病,本想增加人手,结果反而损失了;本想捞好处,结果反而有害。再说了,那些地方的人跟禽兽差不多,就算抓回来也没多大用,没有他们也不影响咱啥。”但吴国老大根本不听。

这边呢,尚书琅邪人诸葛诞和中书郎南阳人邓飏等人互相拉帮结派,还互相吹捧。他们把散骑常侍夏侯玄等四人称为“四聪”,诸葛诞他们这八个人称为“八达”。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儿子。中书监刘放的儿子刘熙、中书令孙资的儿子孙密、吏部尚书卫臻的儿子卫烈,这三个人都比不上前面那些人,但因为他们老爸有权有势,就勉强把他们列为“三豫”。代理司徒事务的董昭给皇帝上书说:“凡是统治天下的人,没有不看重那些质朴、忠诚、讲信用的人,而特别讨厌那些虚伪不实在的人,因为这些虚伪的人破坏教育、扰乱治理、败坏风气。之前建安末年魏讽被处死,黄初初年曹伟被斩杀。想想前后皇帝的诏书,对这种浮夸虚伪的行为那是深恶痛绝,一心想打散这些歪门邪道的团伙,恨得牙痒痒。但执法的官员呢,都害怕这些人的权势,没人敢去揭发他们,结果风气越来越差,不良行为越来越严重。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把做学问当回事儿了,专门一门心思搞社交。那些所谓的名士,也不把孝顺、友爱、品德修养当首要的,反而把追名逐利放在第一位。他们拉帮结派,互相吹捧,谁要是说他们坏话,就像受到惩罚一样;谁要是跟他们一伙,就像得到奖赏一样。对自己人那是夸得天花乱坠,对不跟自己一伙的,就找各种毛病。甚至还说:‘现在这世道还怕过不下去?只要会搞人际关系,随便混混就行;还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给他灌点迷魂汤,哄着就行。’又听说还有人让奴仆冒充在职官员家属,偷偷进出宫廷禁地,传递书信,刺探消息。这些事儿啊,法律绝对不能容忍,犯了就得严惩,就算是魏讽、曹伟的罪行,也不过如此了!”皇帝觉得他说得很对。二月,下诏说:“社会风气的质朴和浮夸,会随着教化而改变。战乱以来,经学都荒废了,年轻人学习都不按照经典来。这到底是教育没做到位,还是选拔人才不看品德呢!从今以后,郎吏要是精通一部经典,又有治理百姓的才能,经过博士考核,成绩优秀的,赶紧提拔任用;那些华而不实、不务正业的,就辞退!”于是诸葛诞、邓飏等人就被免官了。

夏天四月,定陵成侯钟繇去世。

六月戊子日,太皇太后卞氏去世。秋天七月,安葬武宣皇后。

大司马曹真提议:“蜀汉老是来侵犯,咱不如从斜谷去讨伐他们。让各路将领分几路一起进攻,肯定能大获全胜。”皇帝同意了,还下诏让大将军司马懿沿着汉水从西城进发,到汉中与曹真会合,其他将领有的从子午谷进军,有的从武威进军。司空陈群劝说道:“太祖当年去阳平攻打张鲁的时候,收了好多豆子麦子来补充军粮,结果张鲁还没拿下,粮食就不够吃了。现在咱去讨伐蜀汉,没地方补充粮食,而且斜谷地势险要,进退都困难,运送粮草肯定会被拦截。要是多留兵把守险要之地,又会减少打仗的士兵,这事儿可得好好考虑啊。”皇帝听取了陈群的建议。曹真又上表说要从子午道进军,陈群又指出这条路的不便之处,还算了算军事开支啥的。皇帝把陈群的建议发给曹真,曹真却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出发了。

八月辛巳日,皇帝往东巡视;乙未日,到了许昌。

评论

这段史料记录了三国时期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吴两国的重要事件,从中可窥见当时的政治、军事与社会风貌,其背后反映的问题在历史语境中具有典型意义:

吴国的海外探索与决策困境

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率军赴夷洲(今台湾)、亶洲的行动,是中国古代官方首次大规模对台湾地区的探索,具有一定历史突破性。但从决策逻辑看,其动机是“俘其民以益众”的实用主义扩张,忽视了陆逊、全琮关于“远涉不毛风险高、土着难同化”的谏言。这一事件既体现了吴国开拓疆域的尝试,也暴露了君主集权下“个人意志凌驾于理性建议”的局限——最终卫温等人虽抵达夷洲,却因“士卒疫死大半”无功而返,印证了谏言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