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的“浮华案”与政治整肃
诸葛诞、邓飏等人结党标榜“四聪”“八达”,形成以交游、虚名相标榜的政治小圈子,本质是东汉以来“清议”风气的变异,演变为权力攀附的工具。董昭的上疏直击要害:这类群体以“趋势游利”为先,将学问、孝悌抛诸脑后,甚至通过奴客勾结禁中传递消息,破坏了官僚体系的严肃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魏明帝的应对颇具针对性:一方面认同董昭对“浮伪毁教”的批判,另一方面以“经学取士”为抓手,通过“博士课试擢高第、罢退浮华者”,将整顿落到制度层面。这不仅是对结党行为的打击,更是对曹魏政权“以儒立国”传统的回归——曹操虽重刑名,但曹丕、曹叡均强调经学教化,此次罢黜诸葛诞等人,实质是通过规范选官标准,遏制门阀势力抬头,维护中央集权。
曹魏的对蜀战略分歧
曹真主张从斜谷伐蜀,试图以多路并进突破蜀汉防线,而陈群以“太祖攻张鲁时粮乏”为由反对,强调秦岭地形对后勤的制约。这场争论折射出曹魏对蜀战略的核心矛盾:主战派希望以国力优势速战速决,保守派则忌惮蜀地险峻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最终曹真坚持出兵,却因“大雨三十余日、栈道断绝”被迫撤军,印证了陈群的担忧。这一事件说明,地理环境与后勤保障仍是三国时期军事行动的关键制约因素,即便强如曹魏,也难以仅凭国力硬撼天险。
其他事件的象征意义
钟繇之死标志着曹魏开国功臣集团的逐渐凋零(钟繇为“三公”之一,是曹操时代重要谋臣);
卞太后(曹操之妻)的去世,则象征着曹魏皇室“创业一代”的落幕,政权逐渐进入“守成期”。
整体而言,太和四年的历史事件集中反映了三国中期的态势:吴国尝试对外扩张却受制于现实条件,魏国通过整肃内政巩固统治、但对蜀战略仍存分歧,各方在相持中积累着决定最终走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