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滑杆悠悠,纵贯巴蜀山河(2 / 2)

康定的扎西则把藏族的"吉祥八宝"纹刻在竹杆上。宝瓶纹在杆头,寓意平安;莲花纹在中段,象征洁净;金鱼纹在杆尾,代表富裕。"这不是装饰,是给竹杆开光,"扎西边刻边念诵经文,刻刀在竹皮上留下的痕迹,像给竹子开了扇窗,"让它带着祝福走山路。"

年轻的滑杆师傅也在给传统添新东西。成都的小杨给滑杆装了减震垫,让游客更舒服;重庆的小陈用防水布做棉垫套,雨天也能保持干燥;康定的卓玛给竹杆系上彩色流苏,风一吹像经幡飘动。但他们都没丢了老规矩:竹杆要亲手选,绳结要亲手编,脚步要亲手练。

滑杆上的岁月故事

巴蜀的滑杆,载过太多难忘的人。老周抬过位战地记者,记者的相机包磨破了,就用竹杆上的麻绳捆着,在九十九道拐拍下了《中国的脊梁》;老王抬过对度蜜月的夫妻,丈夫在滑杆上给妻子求婚,戒指掉在石阶上,竹杆的影子正好罩住它,像个天然的证婚人;扎西抬过位植物学家,学家在滑杆上发现了新的兰花品种,用扎西的名字命名为"扎西兰"。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平凡人的故事。成都的李师傅抬过位拾荒老人,老人攒了半年钱,想坐滑杆看看天府广场的升旗仪式;涪陵的老陈抬过位留守儿童,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想坐滑杆到码头,看看父母乘坐的船从哪来;乐山的老何抬过位环卫工,环卫工每天清扫大佛景区,却从没好好看过大佛全貌,老何特意绕路,让他把大佛看个够。

这些故事,都刻在竹杆的包浆里。有的是汗水浸出的深色印记,有的是泪水晕开的浅痕,有的是欢笑震出的细纹。就像巴蜀的山河,既藏着险峻,也藏着温柔;既刻着沧桑,也写着希望。

小主,

滑杆悠悠,情系巴蜀

当暮色漫过巴蜀大地,滑杆们也歇下了。峨眉山的滑杆靠在古松下,竹梢还缠着最后一缕夕阳;重庆码头的滑杆立在石阶旁,江风吹着湿漉漉的麻绳;康定草原的滑杆躺在帐篷边,经幡在杆头轻轻摇。它们像一群疲惫却满足的行者,在山河间舒展着筋骨。

滑杆师傅们聚在小馆里,喝着烧酒,聊着一天的见闻。老周说今天抬了位画家,画家把滑杆画成了"会走路的山";老王说遇到位诗人,诗人说滑杆是"竹制的桥梁,架在人与山之间";扎西说带了位摄影师,摄影师镜头里的滑杆,影子比雪山还长。

酒过三巡,有人唱起了古老的歌谣,歌声混着窗外的竹影,在夜色里飘得很远。这歌声里,有竹杆与石阶的私语,有师傅与徒弟的叮嘱,有客人与山水的邂逅,更有巴蜀儿女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滑杆还会继续走下去。在剑门关的险峻里,在成都平原的平坦里,在重庆码头的起伏里,在川西高原的辽阔里。它会载着更多的故事,刻下更多的印记,把巴蜀的山水、人情、岁月,都缠进竹杆的年轮里,悠悠转动,永不褪色。因为它不仅是代步的工具,更是巴蜀大地的血脉,是世代相传的精神,是那根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沉甸甸又暖融融的竹杆。

滑竿号子:巴蜀山道上的劳动之歌

在巴山蜀水的蜿蜒小道与巍峨山间,曾有一种独特的声音久久回荡,那便是滑竿号子。这号子与滑竿紧密相连,成为了巴蜀地区交通运输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滑竿,在古代也被称作“肩舆” ,其构造并不复杂,选取两根粗细均匀、直径约6厘米、长度在2.3米左右的竹竿,将它们牢牢地捆绑在椅子的脚架上,再在竹竿的两端加捆两截用于压肩的横杠,简单实用的滑竿便制成了。在一些地方,横杠与滑竿并非直接捆绑,而是用绳子连接,如此一来,既能根据轿夫的身高差灵活调节倾斜度,又能降低乘客乘坐时的高度,使乘坐体验更为舒适。在炎热的盛夏,有的滑竿上还会加绑凉篷,为乘客遮挡炽热的阳光。因其富有弹性的竹竿,加上前后轿夫配合默契,行走时那悠悠晃晃的感觉,常让乘客沉浸在怡然自得之中。

抬滑竿是一项需要两人密切协作的工作,在行进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而用号子来传递信息,便成了轿夫们必备的技能。在大巴山、巫山等山区,滑竿号子更是喊得热火朝天。过去交通不便,许多乡镇不通公路,在那些蜿蜒曲折的石板路上,常常能听见轿夫们喊号子的声音。这些号子,是他们在漫长山路上的交流密码,也是他们抒发情感、缓解疲劳的独特方式。

滑竿号子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比如,当遇到路况时,前后轿夫会通过号子来沟通。前面的轿夫看到路上有积水,便会喊出 “天上明晃晃” ,后面的轿夫则回应 “地上有个凼” ;看到路上有牛粪,前面喊 “天上乌鸦飞” ,后面答 “地下一大堆” 。若是前方有马,前呼 “右手一匹马” ,后应 “由他骑来由他耍” 。这些号子不仅押韵,还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诙谐,让原本枯燥的旅途变得生动起来。

当需要爬坡上坎时,号子又能起到鼓舞士气、协调步伐的作用。爬坡时,前呼 “步步高” ,后应 “踏稳脚” ;上陡坡喊 “紧爬坡” ,回应 “慢慢梭” 。而下坡时, “梭下来” 对应 “踩稳来” ,通过这样的号子,轿夫们能够保持一致的节奏,确保乘客的安全。

若是长途运送客人,轿夫们对沿途村落间的距离了如指掌,需要定点歇气时,也会通过号子来传达信息。当看到歇气地点的黄葛树时,前面的轿夫会扯开嗓子喊 “远看黄葛树” ,后面的轿夫便知即将可以休息,心中也有了盼头。

在一些山道上,两旁栽满了果树,乘客坐在滑竿上,有时会顺手摘一两个果子,这时轿夫们会及时调整滑竿位置,满足乘客的采摘需求,这期间也少不了号子的配合。甚至当滑竿经过乡场,碰到草台班子唱大戏时,若客人有兴趣,轿夫喊的号子往往一语双关,既提醒同伴客人的意愿,又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曾经有一位乡镇中学的教书先生,为了体验生活,要求轿夫坐在滑竿上,由他来抬一回。轿夫无奈之下答应了,还为乘坐的先后顺序用 “剪刀、石头、布” 来决定。这位教书先生不但抬了滑竿,还和轿夫兴高采烈地喊了一通号子,令人忍俊不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路修进了山区,汽车、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逐渐普及,滑竿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在一些着名的景区,如峨眉山、青城山、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景区等,滑竿作为一种特色旅游体验项目保留了下来,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收入。在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景区,就有68位从事滑竿服务的人员,他们大多是景区附近的农民,景区为他们提供了就业平台,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他们的年均收入在5万元左右,平时每天大约有20人常驻景区为游客服务。景区规定轿夫和游客自行商量价格,但一趟不得超过400元,价格会根据游客选择的路程、体重等因素而定,游客也可以和轿夫还价 。

然而,在网络时代,滑竿也遭遇了新的问题。一位旅游博主在重庆某景区雇人抬滑竿上山的视频引发了争议,一些网友指责这是 “花钱糟蹋他人尊严” ,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劳动交易,轿夫靠力气挣钱,游客付钱买服务,合情合理。这次事件的发酵,使得重庆武隆、奉节白帝城等景区轿夫的业务量骤减,让靠此为生的轿夫们面临困境。他们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看待这份职业,尊重他们靠劳动吃饭的权利 。

虽然滑竿在现代社会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但滑竿号子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依然散发着它的魅力。在一些民俗活动、文艺表演中,滑竿号子常常被演绎,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那段巴蜀山道上的历史,感受到轿夫们的坚韧与乐观,它承载着的不仅是过去的交通记忆,更是巴蜀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