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童出世,才华横溢
锦官城外的文曲星光
简阳,地处蜀地腹地,沱江穿城而过,自古便是文风氤氲之地。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这座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小城,迎来了一个注定要照亮宋代文坛的生命——张孝祥。他出生时,据说有紫气萦绕于陈家宅院上空,邻里皆言此子非凡,而这份“非凡”,在他咿呀学语时便初露端倪。
张孝祥的父亲张祁,时任简州推官,是个饱读诗书、为官清廉的文人。张祁深知蜀地文化积淀深厚,从司马相如到苏轼,这片土地从不缺文采风流之辈,因此对儿子的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张孝祥四岁那年,夏日午后,张祁在庭院中吟诵李白的《蜀道难》,年仅四岁的他竟能在旁跟读,且字音顿挫颇有章法。张祁又惊又喜,取来纸笔,小家伙竟握着毛笔,歪歪扭扭写下“蜀道之难”四字,虽不成体,却让张祁看到了潜藏的天赋。
自此,张祁为儿子量身定制了一套启蒙方案:清晨教《论语》《孟子》,午后临摹书法,傍晚则带他漫步沱江边,指点山川草木,引导他感受自然之美。张孝祥似乎对文字有着天生的亲和力,七岁时便能独立撰写短文,文中对“沱江秋汛”的描写——“浊浪拍岸,如万马奔腾;渔火点点,似星河坠江”——让来访的简州知州惊叹不已,连称“此子乃文曲星下凡,他日必成大器”。
名师指路,墨香浸润
为了让张孝祥得到更好的教诲,张祁特意聘请了当时隐居在青城山的学者李石为师。李石是蜀地着名文人,曾与陆游、范成大等交游,学识渊博且性情洒脱。他见张孝祥不仅聪慧,更有一股对知识的执着——寒冬腊月,别的孩童在院中嬉闹,他却能在书房里一坐就是半天,手指冻得通红仍不肯放下书卷——便决意倾囊相授。
李石的教学不拘一格,他不局限于让张孝祥死记硬背,而是带着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春日里,他们登上简阳的武庙山,俯瞰全城风光,李石便讲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故事,让他明白“文以载道”的重量;秋日里,他们泛舟沱江,看两岸红叶似火,李石便吟哦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教他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感慨。
在李石的引导下,张孝祥开始系统研读《诗经》《楚辞》,并对苏轼的词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常常模仿苏轼的豪放风格,写下“少年自有凌云志,敢向苍天借剑光”这样的诗句,虽显稚嫩,却已透出一股不被世俗束缚的豪气。有一次,李石让弟子们以“松”为题作诗,张孝祥挥笔而就:“挺然立危岩,不为风雪折。虚心纳清露,高节昭日月。”诗中借松明志,让李石抚须长叹:“此子心胸,已非寻常少年可比。”
触景生情,即兴成篇
张孝祥的才华,尤其体现在即兴创作上。十三岁那年,他随父亲赴成都办事,恰逢青羊宫庙会。庙会上人头攒动,杂耍、说书、卖艺者络绎不绝,张孝祥却被墙边一位卖画老人吸引——老人正对着一幅《蜀山图》挥毫题诗,苦思冥想却难成一句。张孝祥驻足片刻,轻声道:“晚辈不才,愿献一句。”随即吟出:“青城横翠色,锦江绕郭流。”
老人听罢,眼前一亮,连呼“妙哉”!这两句不仅点出了成都“青城拥翠、锦江穿城”的地理特征,更以“横”“绕”二字赋予山水动态之美。周围的文人墨客纷纷围拢过来,有人再出一题:“以庙会热闹为题,试作一绝句。”张孝祥略一沉吟,脱口而出:“鼓乐喧天动锦城,游人如织踏春行。青羊宫外香火旺,不负东风不负情。”诗句通俗易懂却充满生活气息,众人无不拍案叫绝。
类似的故事在他少年时屡见不鲜。一次随父亲游览峨眉山,行至清音阁,听泉水叮咚、鸟鸣清脆,他当即吟道:“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泉声传佛语,松涛伴客吟。”“牛心”指清音阁旁的牛心石,此诗将自然景观与禅意融为一体,让同行的高僧赞叹:“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悟性,难得,难得!”
随着年龄增长,张孝祥的笔触逐渐从写景转向更广阔的天地。他读史时,为岳飞的冤屈扼腕,写下“忠魂埋骨西湖畔,千古谁为雪沉冤”;他见蜀地百姓因赋税繁重而生活困苦,便有“苛政猛于虎,黎民盼青天”的感慨。这些作品虽未正式流传,却已显露出他“以文载道、关注民生”的创作倾向,为他日后成为兼具豪放词风与爱国情怀的大家埋下了伏笔。
二、科举夺魁,名动京华
初入科场,崭露头角
绍兴十七年(1147年),二十岁的张孝祥赴临安(今杭州)参加乡试。此时的南宋王朝,刚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偏安江南,临安城内虽歌舞升平,却难掩收复中原的无望与士人的压抑。张孝祥带着蜀地的锐气与对时局的忧思走进考场,他的答卷《论恢复中原策》在众多试卷中脱颖而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中,他没有空谈口号,而是结合历史与现实,提出“民心为根本,吏治为关键,兵备为保障”的主张,写道:“中原父老,日夜盼王师北定,若朝廷能轻徭薄赋、整饬吏治,使百姓归心,再练精兵强将,则恢复之志可成。”主考官读罢,击节赞叹:“此文有苏轼之风,议论切中时弊,言辞慷慨激昂,实为难得佳作!”张孝祥因此以乡试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晋级,获得参加会试的资格。
会试的竞争更为激烈,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中,不乏名臣之后与文坛宿儒。张孝祥在策论中再次展现出独特的见解,他在《论人才选用》中写道:“人才者,国之栋梁也。然有才而无德者,如利刃在顽徒之手,反为祸患;有德而无才者,如驽马负重,难成大事。故选用人才,当以德为先,以才为用。”这番话既体现了他对儒家“德才兼备”思想的深刻理解,也暗含对当时官场“任人唯亲”现象的批判,最终他以会试第五名的成绩,跻身殿试行列。
殿试交锋,龙颜大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的殿试,注定要被载入史册。这一年的考生中,有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早已暗中安排,欲让孙子高中状元。然而,命运却在考场上与这位权倾朝野的宰相开了个玩笑。
殿试当日,宋高宗亲临集英殿,亲自主持考试。考题为《法天不息策》,要求考生论述如何效法天道,永不停息地追求治国之道。秦埙的答卷早已由秦桧幕僚代笔,辞藻华丽却空洞无物,满篇都是对秦桧政策的吹捧。而张孝祥则紧扣“不息”二字,从“求贤不息、纳谏不息、富民不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文中写道:“天道运行,昼夜不息,故能生生不息;人君治国,当如天道,求贤若渴则人才至,从谏如流则政事明,轻徭薄赋则百姓安。”
他的文章不仅逻辑严密,更饱含真情,当写到“中原未复,百姓流离,陛下当卧薪尝胆,以图中兴”时,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宋高宗读罢,连连点头,再对比秦埙的答卷,不禁皱起眉头。
随后的面试环节,宋高宗问及“如何安抚蜀地百姓”,张孝祥答道:“蜀地险远,自汉唐以来便是天府之国。如今蜀地百姓苦于赋税与徭役,朝廷当减免苛捐杂税,选拔清廉官吏,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同时,蜀地多志士,可鼓励他们参军报国,为恢复中原积蓄力量。”他的回答有理有据,既体现了对家乡的了解,又兼顾了国家大局。
最终,宋高宗拍板:“张孝祥文采出众,见解独到,且心怀天下,当为状元!”当唱名官喊出“第一名,张孝祥”时,整个集英殿一片哗然——谁也没想到,这个来自蜀地的年轻人,竟能压倒秦桧的孙子,夺得魁首。秦桧在旁脸色铁青,却碍于宋高宗的金口玉言,不敢发作。
京华扬名,诗酒风流
高中状元的消息传遍临安,一时间,张孝祥的名字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有人赞叹他“初生牛犊不怕虎”,敢在秦桧权势之下崭露头角;有人诵读他的殿试文章,感慨“朝廷终于有了敢说真话的年轻人”;更有蜀地在临安的同乡奔走相告,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状元而自豪。
按照惯例,新科状元要游街夸官。那一天,张孝祥身着红袍,骑着高头大马,从皇宫出发,沿御街而行。街道两旁挤满了百姓,有人抛洒鲜花,有人高呼“状元郎”,场面热闹非凡。张孝祥面带微笑,向百姓拱手致意,他的从容与儒雅,给临安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后,张孝祥被授予秘书省正字,负责典籍校勘。这份工作虽清闲,却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宫廷藏书,得以博览群书,进一步提升学识。工作之余,他常与当时的文坛名家交往,其中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人的交往最为密切。
他们常常在西湖边的酒楼聚会,饮酒赋诗,畅谈国事。一次,众人泛舟西湖,杨万里提议以“西湖夜月”为题作词,张孝祥挥笔写下《念奴娇·过洞庭》的初稿(后经修改成为千古名篇),其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一句,以洞庭月夜比喻心境的纯净,让杨万里赞叹:“此句一出,凡俗之笔皆可弃矣!”
在与这些名家的交流中,张孝祥的词风逐渐成熟。他吸收了苏轼的豪放、柳永的婉约,又融入了蜀地文人特有的洒脱与炽烈,形成了“豪而不放,婉而不柔”的独特风格。他的词作在临安城中广为流传,甚至连宫中的妃嫔都能吟诵几句,真正做到了“名动京华”。
三、《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千古绝唱,爱国悲歌
淮水悲歌,时代背景
隆兴元年(1163年),张孝祥调任建康(今南京)留守。此时的南宋王朝,宋孝宗刚刚即位,试图改变“绍兴和议”后的屈辱局面,启用主战派大臣张浚,发动了“隆兴北伐”。然而,由于准备不足、将领不和,北伐很快失败,宋军退守淮河一线,与金军再次形成对峙。
小主,
建康地处长江下游,是抵御金军南侵的军事重镇,而淮河则是前线与后方的分界线。张孝祥到任后,多次亲临淮河岸边视察,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如刀割:曾经肥沃的土地因战争变得荒芜,村庄被焚毁,百姓流离失所,不少人拖家带口向南逃难,沿途饿死、病死的人不计其数。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淮水两岸,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百姓见我等官吏,哭诉求告,言及金人暴行,无不泣血。吾虽为文臣,却恨不得执戈上阵,杀贼报国!”这种亲身经历的悲痛,与对朝廷软弱的失望,在他心中积蓄,最终化作了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