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清代状元骆成骧的教育报国之路(2 / 2)

开学那天,骆成骧站在学堂门口,看着前来报到的学生,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在开学典礼上说:“从今天起,这里不再是求神拜佛的地方,而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我要教你们的,不是如何应付科举,而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报国。”

与传统私塾不同,资中中学堂的课程设置充满了“新学”气息:除了保留《论语》《孟子》等经典课程,还增设了算术、博物(生物)、物理、化学、外语(英语、日语)、体操等课程。骆成骧特意从成都、重庆请来懂“新学”的教师,甚至说服了一位在四川传教的英国牧师来校教授外语和自然科学。

他还亲自编写教材,把西方的科学知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比如在教算术时,他会用当地农民种地的例子讲解比例;在教博物时,他会带着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讲解资州的动植物种类。他常对教师们说:“教学生,就像栽树,不能只往上拔,还要往下扎根,根扎在本土的泥土里,才能长得高大。”

为了让学堂的理念深入人心,骆成骧写下“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的箴言,让石匠刻在学堂大门内侧的石碑上。他解释说:“‘吃饭难’,是让学生们知道百姓的疾苦,不能忘本;‘读书高’,不是说读书人地位高,而是说读书能让人明白道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每天清晨,骆成骧都会站在石碑旁,看着学生们入学。他会检查学生的衣着是否整洁,询问他们昨晚的功课,遇到调皮的学生,他不打骂,而是拉到身边,讲自己当年用树枝练字的故事。渐渐地,“石碑旁的骆先生”成了资中中学堂一道独特的风景。

3.2 寒门学子的“引路人”

在资中中学堂,骆成骧最关注的是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他常说:“我自己就是穷孩子出身,知道没书读的滋味。学堂的门,永远为肯读书的孩子敞开,不管他有钱没钱。”

学堂开办的第二年,一个名叫邓孝可的少年引起了骆成骧的注意。邓孝可来自资州乡下,父亲早逝,母亲靠纺线供他读书。他常常在学堂外徘徊,隔着篱笆听里面的讲课声,眼神里满是渴望。有一次,骆成骧看到他在地上用石子演算算术题,便走了过去。

小主,

“孩子,你想上学吗?”骆成骧问。

邓孝可吓了一跳,低着头说:“想,可我没钱交学费。”

骆成骧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谁说上学一定要钱?你看这学堂的石碑上写着‘世上唯有读书高’,没说‘有钱才能读书高’啊。”他拉着邓孝可走进学堂,当着全体师生的面宣布:“从今天起,邓孝可就是我们学堂的学生了,学费全免。不仅如此,他还可以在学堂的厨房帮忙打杂,换取笔墨和膳食。”

邓孝可激动得热泪盈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先生的恩情,学生一辈子不忘!”后来,邓孝可果然没辜负骆成骧的期望,他刻苦学习,尤其在算术和外语上展现出过人天赋,后来留学日本,成为着名的实业家,还创办了四川第一家近代纺织厂,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学用结合”的理念。他常对人说:“没有骆公,我这辈子可能只是个乡下的放牛娃。他不仅给了我读书的机会,更给了我改变命运的勇气。”

在资中中学堂,像邓孝可这样的寒门学子还有很多。骆成骧专门设立了“助学基金”,资金来源主要是他的俸禄和士绅的捐款,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他还鼓励学生们相互帮助,家境好的学生捐出多余的笔墨纸砚,成绩好的学生义务辅导后进生。学堂里渐渐形成了一种“互助互爱”的风气,大家虽然出身不同,却都怀着“读书报国”的共同理想。

有一年冬天,资州下起了罕见的大雪,气温骤降。骆成骧巡查宿舍时,发现一个名叫李准的学生只穿着单薄的棉袄,冻得瑟瑟发抖。他立刻把自己身上的棉袍脱下来,披在李准身上。李准不好意思地推辞:“先生,您年纪大了,更需要保暖。”骆成骧却说:“我老了,抗冻;你年轻,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时候,可不能冻着。”

后来李准才知道,那件棉袍是骆成骧中状元时,光绪帝赏赐的御用品,他一直舍不得穿,只在重要场合才拿出来。这件事让李准深受感动,他发奋读书,后来成为清末着名的海军将领,曾率舰队巡视南海,扞卫国家领土主权。晚年时,李准回到资中,特意在资中中学堂旁修建了一座“忆骆亭”,亭中刻着他写的诗:“寒夜棉袍暖我身,恩师教诲记终身。男儿当效公之志,一寸山河一寸心。”

3.3 走出课堂,拥抱大地

骆成骧常说:“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把书读死了,更不能死读书。”他反对传统私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主张学生要“走出课堂,拥抱大地”,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生活中领悟道理。

每个月,骆成骧都会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考察”。春天,他带着学生去沱江岸边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让他们记录水稻、小麦的生长周期,讲解“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夏天,他带着学生去考察资州的溶洞,用蜡烛和绳索测量溶洞的深度,讲解岩石的形成原理;秋天,他带着学生去镇上的集市,让他们用算术计算商品的价格,用外语与前来贸易的外商交流;冬天,他则带着学生去参观当地的手工作坊,了解铁器、陶器的制作过程,探讨传统工艺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

有一次,他带着学生去考察都江堰。站在宏伟的水利工程前,骆成骧对学生们说:“你们看,李冰父子没中过状元,没读过《水经注》,却能修建出这样利国利民的工程,靠的是什么?是实地考察,是因地制宜,是为民之心。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不在书本里,而在天地间,在百姓的需求里。”

他让学生们测量都江堰的水位,计算水流的速度,分析“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设计原理。有个学生问:“先生,我们学这些水利知识,将来又不当水利官,有什么用呢?”骆成骧回答:“就算你们将来当农民,懂水利能让庄稼增产;当商人,懂水利能知道船运的风险;就算当老师,也能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让更多人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除了田野考察,骆成骧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事务。当时资州的街道泥泞不堪,雨天更是难以通行,他便组织学生们带头修路,用学堂里学到的算术知识计算工程量,用物理知识设计排水系统。不到一个月,一条平整的石板路便修好了,百姓们都称赞:“骆先生教出来的学生,不仅会读书,还会干活!”

他还让学生们参与赈灾。光绪二十九年,资州遭遇旱灾,庄稼颗粒无收,许多百姓流离失所。骆成骧带着学生们挨家挨户统计受灾人数,发放赈灾物资,还用学到的博物知识,教百姓识别可食用的野菜,缓解粮荒。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以前觉得读书就是为了考功名,现在才明白,读书是为了能在百姓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做点实事。”

3.4 与时俱进,兼容并蓄

进入20世纪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爆发……面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骆成骧没有固守传统,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思想、新事物,他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深知,要想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必须让他们接触最前沿的知识。为此,他不惜重金从上海、广州等地购买新式书籍和仪器,包括《天演论》《物种起源》等西方名着,以及显微镜、望远镜、物理实验器材等。学堂里专门设立了“实验室”和“阅览室”,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做实验、读新书,眼界越来越开阔。

有一次,一个保守的乡绅看到学生们在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愤怒地找到骆成骧:“你这是在教孩子们搞‘洋鬼子’的东西,是要毁了祖宗的学问啊!”骆成骧却平静地邀请他一起观察:“您看,这显微镜下的细菌,我们肉眼看不到,可它确实存在,会让人生病。就像西方的学问,我们不能因为它是‘洋鬼子’的就排斥,只要对国家、对百姓有用,我们就该学。祖宗的学问要继承,但不能固步自封。”

在骆成骧的影响下,资中中学堂的学生们思想活跃,积极参与社会变革。辛亥革命爆发后,许多学生加入了革命队伍,有的参与了四川保路运动,有的奔赴武昌参加起义。其中有个名叫喻培伦的学生,后来成为着名的革命烈士,在黄花岗起义中英勇牺牲,被孙中山追授“大将军”称号。

有人劝骆成骧:“先生,您还是管管学生吧,搞革命太危险了。”骆成骧却说:“我教他们读书,就是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坚持、什么该反对。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总要有人站出来。他们选择革命,是因为他们相信这能让国家变好,我为他们骄傲。”

尽管支持学生参与革命,但骆成骧始终坚持“教育中立”的原则,他告诫学生:“革命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国家富强、百姓幸福。无论将来时局如何变,你们都要守住‘读书报国’的初心,不能为了权力、金钱而迷失方向。”

四、薪火相传:状元风骨的百年回响

岁月不饶人,进入民国后,骆成骧已年过六旬,两鬓斑白,身体也大不如前。但他依然坚持每周到资中中学堂讲课,风雨无阻。他的学生们都说:“先生讲课的声音虽然小了,但每一个字都像钉子一样,钉在我们心里。”

4.1 咳血授课,至死不渝

民国五年(1916年)冬天,骆成骧因长期劳累,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常常咳血。医生劝他卧床休息,他却摇摇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能多教一节课,就是多给学生们留一点念想。”

有一次,他咳着血上完《论语》课,学生们看着他染血的手帕,心疼地哭了,纷纷劝他:“先生,您歇歇吧,我们自己会好好读书的。”骆成骧却笑着说:“别哭,我这血没白流。当年我在月光下读书,想着有朝一日能为国家出力;现在我能看着你们这些年轻人成长,知道国家有了希望,这血流得值。”

他喝了口温水,继续说道:“我给你们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是希望你们能扛起国家的未来。我老了,扛不动了,但你们年轻,肩膀硬,一定能扛起来。”

这堂课,成为骆成骧一生中最后一次完整的授课。一个月后,他的病情急剧恶化,躺在病床上,依然惦记着学堂的事。他让学生把学堂的章程和学生名册拿到床边,一页一页地翻看,嘴里喃喃着:“这个学生数学好,要鼓励他学工程;那个学生口才好,要让他多参与社会活动……”

临终前,他把校董和教师们叫到床边,留下最后的遗言:“学堂……要办下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要让穷人的孩子……有书读……”说完这句话,他便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61岁。

4.2 清贫辞世,万民相送

骆成骧去世后,人们才发现,这位曾经的状元、着名的教育家,家中竟清贫得让人落泪——除了几件打满补丁的旧衣服、一箱泛黄的书籍,再没有像样的家产。他的俸禄,大多用来资助学生和办学;别人送的礼金,也都纳入了学堂的“助学基金”。

他的葬礼没有奢华的仪式,没有官员的排场,只有自发前来送行的百姓。送葬的队伍从资中中学堂一直排到城外的沱江边,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背着书包的学生,有他教过的弟子,也有素不相识的乡亲。有人抬着“一代宗师”的匾额,有人捧着他写的书稿,有人哭着喊“骆先生”,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资州的上空。

那个曾经受他资助的农学家邓孝可,跪在他的墓前,泣不成声:“先生,您教我们‘天下无如吃饭难’,可您自己,一辈子都没吃过几顿饱饭啊!”

百姓们为了纪念他,在资中中学堂内修建了“骆公祠”,把他的画像供奉其中,祠堂的楹联写道:“状元本是清贫士,教育长为天下谋。”每年清明节,都会有大批学生和百姓前来祭拜,讲述他的故事,传承他的精神。

4.3 文脉永续,光照未来

时光荏苒,百年沧桑。资中中学堂后来更名为资中一中,成为四川着名的重点中学。校园里那座刻着“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的石碑,依然矗立在阳光下,历经风雨侵蚀,字迹却愈发清晰,仿佛在向每一个路过的学子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今的资中一中,延续了骆成骧“教育报国”“学用结合”的理念,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更重视实践能力和品德教育。学校设立了“骆成骧奖学金”,专门奖励家境贫寒却品学兼优的学生;开设了“骆成骧实验班”,鼓励学生们像当年的骆成骧一样,胸怀天下,勇于担当。

在学校的校史馆里,陈列着骆成骧当年用过的树枝笔、抄录的书稿、捐赠的棉袍,还有他与学生们在田野考察时的照片(复制品)。每天都有学生来这里参观,听老师讲述骆状元的故事。

有个名叫骆小川的学生,是骆成骧的后人,他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祖先没有给我们留下金银财宝,却留下了比金银更宝贵的财富——读书的种子,报国的心。我要像他一样,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家乡做贡献。”

从草屋寒门到状元及第,从朝堂献策到杏坛耕耘,骆成骧的一生,是一部“读书改变命运,教育振兴国家”的生动教材。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真正的状元,不是金榜上的名字,而是刻在百姓心中的口碑;真正的学问,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融入血脉的担当。

如今,沱江的水依旧奔流不息,资中的城依旧文脉昌盛。骆成骧的故事,就像这沱江的流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又像那石碑上的箴言,提醒着每一个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知识的敬畏、对教育的重视、对国家的热爱,永远是照亮人生与民族未来的不灭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