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朝堂定策建飞虎(1 / 2)

建康城内,朝野内外依旧沉浸在辛弃疾大败北魏的喜悦中,庆祝之声不绝于耳。

含章殿内,气氛却凝重起来。

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沉思许久,目光缓缓扫过群臣,语气坚定地说道:“朕意已决,辛弃疾数月前所呈《九议》,于国于民皆为良策,朕准了!”

此语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支持辛弃疾的大臣们满脸喜色,纷纷向文帝行礼,高呼万岁;而少数持反对意见的大臣,虽面露忧色,却也只能将不满藏于心底,不敢再多言。

“陛下圣明!” 老臣王弘率先出列,声音洪亮地说道,“辛弃疾之才,众人有目共睹。若能顺利施行其策论,我大宋边防必将坚如磐石!”

文帝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然而,刘义隆心中清楚,《九议》等策论的实施,仅仅是个开始,后续还有诸多艰难险阻等待着他和臣子们去克服。

“陛下,臣还有一事启奏。” 就在这时,辛弃疾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

“辛爱卿但说无妨。” 文帝说道。

辛弃疾深吸一口气,说道:“陛下,臣在《九议》之中,还提出了组建一支精锐之师的构想。”

辛弃疾接着说道,“此军名为‘飞虎’,将士皆需从各地精心挑选,加以严苛训练,使其成为我大宋的王牌之师,专门用以应对北方平坦之地势。”

“飞虎军?” 文帝微微皱眉,“可是濉水之战中与辛爱卿一同冲锋陷阵的那支不足千人的强军?”

辛弃疾答道:“陛下,正是微臣在屯田户中匆忙组建、训练而成的‘飞虎军’。只是当时战马稀缺,仅能凑齐一千兵士所用。经此一战,俘获与战损数量相近。为北伐大计考虑,微臣需组建三千之数的‘飞虎军’,方能适应北方地形作战。”

文帝思索片刻,缓缓说道:“组建如此一支精锐之师,所需钱粮必定数额巨大。如今国库本就紧张,此事恐怕难以成行。。。”

话音未落,左民(隋为度支部,唐为户部)尚书王歆之出列时,匆忙间他的朝服下摆扫过了阶前铜鹤都不自知。

只见王歆之神色焦急地说道:“陛下,臣附议。如今国库空虚,各地灾荒不断,赋税征收艰难。若再耗费巨资组建飞虎军,恐怕会使国家财政陷入绝境,还望陛下请听微臣细细道来!”

“陛下,” 户部尚书王歆之继续说道,“臣查考《晋史》,太康年间武帝伐吴,仅粮秣便耗去太仓三成储积。今辛将军欲扩飞虎军至三千,甲胄、战马、粮饷合计,年需缗钱九千余。去年北伐已空国库,若再强征,恐蹈桓玄征兵致民变之覆辙。”

他抖开账册,竹简上的朱砂数字刺眼:“淮南诸州遭兵灾者六,流民逾十万,正需赈济。若将冶铁工坊收入尽数投入军伍,春耕农具何来?”

殿内响起低低附和,袁淑握着麈尾的指节泛白 —— 他虽愧于前事,却也深知钱粮窘迫。

辛弃疾上前半步,破旧的披风扫过地砖上的烛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