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梦佛赴西竺求佛典(2 / 2)

济公传奇 王钟亭 4354 字 9小时前

此时释迦牟尼佛主以天眼观察在中国的皇帝刘庄,以大念之力令汉明帝刘庄得见佛之圣容。

汉明帝忽然有一天,在夜间梦见一个金人,头顶上含有白光,驰行殿庭,正要向他指责询问,那金人突然飞升,向西径去。汉明帝不由的惊醒转来,睁开眼睛一瞧,残灯未灭,方知是一场梦。

第二天早上,上朝的时候,汉明帝刘庄就召集文武百官,把昨晚的梦境告诉他们,汉明帝问群臣说道:“你们当中,不论是有学问的,或者通达天文地理、算命卜卦的,都应该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你们有谁能够替我解这个梦呢?”

群臣闻言,俱不敢率先回答。

当时朝廷中有位太史官,名叫傅毅,他站起来说:“周昭王时,西方有佛出世,其身长一丈六尺,遍体金色,陛下梦中所见的金人,或许就是佛吧。”

傅毅继续进言道:“臣闻西方有神,传名为佛,佛有佛经,即有佛教。从前汉武帝元狩年间,骠骑将军霍去病,出讨匈奴,曾得休屠王所供金人,置诸甘泉宫,焚香致礼,现在已经战乱后,金人当不复存。今陛下梦见的金人,想就是佛的幻影呢!”

这时,又有位博士(官名)叫王遵,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也告诉汉明帝,说:“刚才太史官所讲的,我认为说得很对。照我所了解的,在周朝时代,有部书叫《异记》,里面记载了当时发生的许多奇怪的事情。其中有一项记载,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日,大地发生六种震动,天上有五色的祥光出现,一直照射到太微星。当时,周昭王也感到很奇怪,问他的大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中有个叫苏由的太史官,禀告他这是西方有大圣人出世,他的教法在一千年以后,就会传到我们中国来。这一说,周昭王就令他们记下来,刻在石头上,然后把它埋在地底下,算一算,到现在刚好一千年。所以皇上您所梦到的,想必是佛无疑,梦境才会有这样的祥瑞。”

汉明帝刘庄听了众大臣的报告以后,心里引发了许多的奇思妙想,虽然心生欢喜,每天日夜都在想着,佛教什么时候才传得来呢,正是梦寐求之。可是,就这样几年过去了,汉明帝却没有听到中国有一点关于佛教的消息。于是汉明帝决定应该派人去求取佛法。

到了永平七年(公元六十四年),汉明帝刘庄就派了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位当时朝廷中有学问的大臣,到西域的天竺国去求法,也就是专程去请佛经到中国来。

天竺就是身毒国,身毒读如捐笃,即天竺之转音,就是今天的印度国便是。距洛阳约万余里,世人称为佛祖降生地。

佛祖叫作释迦牟尼,为天竺迦维罗卫国净皈王之太子,母摩耶氏梦天降金人,方才有娠,生时正当中国周灵王十五年,天放祥光,地涌金莲,已有一种特别预兆。

及年至十九,自以为人生在世,离不开生老病死四字,欲求解脱方法,惟有屏除嗜欲,自去静修。乃弃家入山,日食麻麦,参悟性灵。经过了十有六年,方得成道,独创出一种教旨,传授生徒。教旨又分深浅,浅义的名小乘经,深义的名大乘经。

释迦牟尼在世宣佛法口授身传,没有文字记录的经典。释迦牟尼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了避免佛教教义日久散失,也为了防止其他“外道”异说渗入佛法,对于他的言教进行了整理,是为“结集”。释迦牟尼的学说内容,可归纳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乘经有地狱轮回诸说,无非劝化世人明白因果道理;大乘经有明心见性诸说,乃是标明真谛,这也是一种独得的学识。不过与儒家不同,儒家讲修齐平治,佛氏主清净寂灭。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曾经在鹿野苑中,论道说法。又至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借灯喻法。从前天竺国多有邪教,一些能使水火毒龙,好为幻术,当释迦苦修时,邪教多去诱惑,释迦牟尼毫不为动。及道术修成,摧制一切,众邪帖服,都信心皈依,愿为弟子。

释迦牟尼在悟道后,就为创建“僧伽”制度的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僧伽”即是僧团,是出家佛教徒的组织形式。起初只准男性加入,后来妇女也被允许出家。

男号比丘,女号比丘尼,剃须落发,释累辞家。释迦教他防心摄行,悬示五大戒:一戒杀;二戒盗;三戒淫;四戒妄言;五戒饮酒。这五戒外,尚有许多细目,男至二百五十戒,女至五百戒。

释迦牟尼所建立的僧团吸纳了社会上各行业的人,如商人、猎人、理发师等,甚至杀人犯也可入教。相对于其他宗教来说,佛教僧团是平等的,没有种姓歧视的。创教初期,释迦牟尼并没有为僧团制订任何制度。僧团的戒律是根据所发生的事件逐渐创建形成的。遇到事件发生时,僧人们就请释迦牟尼做出裁决,他的决定被认为是关于处理此事的“法律”,也就是“戒律”。释迦牟尼所制订的戒律,涉及到个人品德行为,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的一系列禁忌。除此之外,释迦牟尼还为僧伽规定了云游乞食、雨季安居和犯过忏悔等制度。这些建制构成了信徒们的宗教实践,也成为维护僧团组织和秩序的有力保障。

总计释迦牟尼在世,传教约四十九年,甚至天龙人鬼,并来听法。后至拘尸那城圆寂,圆寂便是尸解的意思。或说他圆寂以后,复从棺中起坐,为母说法,待至说毕,忽空中现出三昧火,把棺焚去,本体化作丈六金身,涌起七尺圆光,顶上肉髻,光明透彻,眉间有白毫,毫中空右旋,宛转如琉璃筒,然后又不见。故事太荒唐,让人多难于听信。弟子大迦叶与阿难等五百余人,追述遗绪,辑成经典十二部,嗣是辗转流传,渐及西域。

惟中国在秦汉以前,未听闻有佛教名目,汉武帝在位时始有西域使者携入金人,才有佛像。汉哀帝元寿元年,西域大月氏国,使伊存来到长安,能诵佛经,博士弟子秦景宪,请他口授《浮屠经》,但是语多费解,因此也不以为意。

到了蔡愔、秦景,奉了汉明帝的诏令,出使天竺国,经过了万水千山,饱尝那朝风暮雾,方才到天竺国,访问僧徒。

天竺人深信佛教,僧侣甚多,听闻有中国使人到来,却也欢迎得很,彼合掌,此拱手,虽然是言语不通,尚感觉主宾相洽;且有翻译官互传情意,更知中国使者是奉命求经,于是取出经典,举示二人。

蔡愔与秦景学问优秀博长,在洛阳都城中,也好算是文人领袖,偏偏看到这种经典,字多不识,还晓得什么经义?幸好有沙门摄摩腾与竺法兰,略知中国语言文字,与蔡愔和秦景二人讲解,尚可模糊领略,十成中约知晓一二成。

沙门就是高僧别号,住居寺中,蔡愔、秦景与们盘桓多日,好似方外之交一般,遂邀他们同往中原,传授道法。

两位沙门也想到中国观光,于是慨然允诺,遂绘就释迦牟尼佛遗像,以及佛经四十二章,用一白马驮着,出寺就道。绕过西域,好不容易得于来到洛阳,蔡愔和秦景进入宫阙向汉明帝报告情况,并引入摄竺两位沙门,谒见汉明帝刘庄。两位沙门未习中国朝廷礼仪,奉旨得从国俗,免拜跪礼。

两位沙门惟呈上佛像佛经,由汉明帝粗阅大略。佛像与汉明帝的梦中金人,未必一模一样适符,但也不暇辨别异同。所有佛经四十二章只看了开卷数语,已经是感到莫明其妙,急切不便索解,想来总是玄理深沉。

汉明帝遂命人就洛城雍门西偏,筑造寺观,供置佛像,即使摄摩腾与竺法兰两位沙门,作为住持,就是驮经东来的白马,亦留养于寺中,取名为白马寺。寺内更造兰台石室,收藏佛经,表明郑重的意思。这便是佛经传入中国的权舆。表明眉目。

汉明帝刘庄日理万机,哪里有什么空闲工夫,研究那佛经奥义?王侯公卿以下,多半是不信佛道,当然不去顾问;只有楚王刘英身处外藩,听闻得佛经东来,意欲受教,特遣使者入都,向二位沙门访求佛法。

楚王刘英是汉光武帝刘秀庶出的儿子。母亲许美人无宠,故刘英封地较小。他在建武十五年(39年)封为楚公,建武十七年(41年)进爵为楚王,建武二十八年(52年)就国。年轻的时候,刘英喜好交接游侠之士,迎纳众多宾客。

二位沙门录经相示,楚使亦茫乎若迷,不过将如何斋戒,如何拜祭,得了一些形式,返回报告给楚王刘英。英遂照式持斋,依样膜拜,在楚宫中供着佛像,朝夕顶礼,祈福禳灾。

小主,

当初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得很深,挖到的都是黑灰,不再有土。整个朝廷的人都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去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愚蠢,不能够知道这件事。”然后又说“可以去问一下西域的人”。当时汉武帝认为东方朔自己都不知道,那就很难改问其他人了。到东汉明帝的时候,西域道人进入中原,来到洛阳。当时有人想起东方朔的话,于是就试着用汉武帝时发现黑灰的事情去问西域沙门。西域道人说:“佛经说:‘天地的大劫将要结束就会有劫火焚烧。’这黑灰是劫火焚烧留下的灰烬。”人们这才知道东方朔说的话有含义。

适当永平八年(65年),汉明帝刘庄下诏,让各国犯死罪的人缴纳生绢即可赎罪。

楚王刘英准备了黄绢白绢三十匹送给国相,让他上奏朝廷说:“托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

汉明帝看了以后,感到奇怪,于是下诏给楚王刘英,上面写道:“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并把这道诏书颁示给各诸侯国中傅们。

托在藩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绵帛,以赎愆罪。

伊蒲塞亦僧徒别名,语本天竺,桑门即沙门。

楚王刘英接得复谕,颁示国中,于是借着信佛为名,结交联通方士,创制金龟玉鹤,私刻文字,冒作祯祥。哪知后来竟求福得祸,化祥为灾,好好一位皇帝的庶弟啊,反弄得削藩夺爵,亡国杀身。有诗叹道:

无功无德也封王,只为天潢属雁行;

我佛有灵宁助逆,贪心不足总遭殃。

楚狱将起,先出了一种藩王逆案。欲知何人构逆,容待下节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