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建听完韩赞周和鲁总监的轨道铺设方案,当场点头认可。
尤其对预留三丈高度的设计颇为赞同:
“这高度好,地面通道不受影响,将来就算有汽车之类的新物件跑起来,三丈高也够用;
河道上的内河船,也能顺顺当当从桥下过。”
至于造价,他也觉得合理——
混凝土原料多是伴生矿,淀粉成本不高,杂铁放着也是锈化,拿来用正好物尽其用。
话锋一转,他忽然想起高处作业的风险,赶紧叮嘱:
“高空施工可得注意安全,安全绳怎么系、安全帽怎么戴,还有安全鞋、手套这些,都得让工人用起来,保命的东西不能马虎。”
鲁总监笑着应道:
“圣上放心,皇庄工坊早在用墨家传下来的安全网和配套工装了。”
他解释道,那安全网是活扣绳结做的,工人四肢套进去,胁下四个结各牵一根绳,用榫扣固定在梁架上,就算脚滑也掉不下去;
安全帽叫“公输冠”,里面是鱼鳞状簧片,外头缠藤条,能防碰撞,还能护着颈椎不受伤,用着也方便。
朱有建听得暗自咋舌,心里直犯嘀咕:
“墨家公输班难不成真是从未来穿过去的?
这安全网比后世的安全绳考虑得还细,安全帽连颈椎都护到了……
难道先秦才是真·高科技时代?
后世反倒退化了,直到西方工业革命才慢慢捡起来?
说不准‘文艺复兴’叫‘科技复兴’更合适。”
越想越觉得不可思议,他忽然意识到,大明的科技或许正站在一个特殊的节点上,而墨家的智慧,正是推着往前走的重要力量。
或许不会比西方慢多少,毕竟我们是恢复科技,而它们没有方向,需要摸索前进。
他定了定神,又问:
“要是轨车在桥上侧翻,岂不是要掉下去?
到时候救援都难,有没有防备的法子?”
徐卫匠立刻接话:
“这问题一开始就考虑到了。
机车和车厢的钢轮间距处,都装了防倾斜辅助轮。
一旦倾斜到临界点,辅助轮会自动弹出来修正;
要是修正不过来,就会伸出支撑架,同时发出尖锐的镝声,一里地内都能吵醒人,提醒控制人员赶紧关汽停车检查。
第二节车厢带龙门架,能处理简单故障;
要是轨床出了问题,还能断开故障段车厢,让尾端机车拉回总站报修。”
朱有建听得目瞪口呆,思考着:
“你们这都搞出什么黑科技了?
连防侧翻装置都想得这么周全!”
他本以为这问题能难住众人,没想到方案早已现成。
徐卫匠又补充:
“车厢里还预留了些道床预制件,只要道床没出现应力损坏,紧急情况下能维修更换,基本营运不会受影响。”
朱有建这才彻底放下心来,看着眼前这群工匠,只觉得大明的科技之路,果然藏着数不清的惊喜。
朱有建本想再出些难题,见众人应对得从容不迫,便又抛出一问:
“要是轨道上有阻挡物,或是钢轨上卡了东西,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