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终结恩怨(2 / 2)

眼前的桓王妃,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秦济的目光落在叔母略显苍白的脸上——当年,仅仅因为太祖在御花园偶遇桓王妃,问了几句家常,大娘便认定她“狐媚惑主”,罚她在冰冷的石阶上整整跪了一夜!那一次,便落下了终身的病根,每逢阴雨便骨节酸痛。

而他的三叔母,温柔娴静的蜀王妃,同样未能幸免。太祖本意是给蜀王妃从“郡夫人”进为“国夫人”,以示对三弟的格外优容。然而,大娘得知后,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太祖对三弟一房过于偏宠,是对她权威的挑衅。她不仅极力反对,更是在宫中处处刁难、羞辱蜀王妃,手段之刻薄,令旁观者都为之侧目。

蜀王妃生性隐忍谦和,面对大娘无休止的逼迫和侮辱,为了丈夫蜀王的前程,也为了不使太祖为难,更为了保全自身,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含泪主动上表,言辞恳切地“自陈才德浅薄,不堪重任,恳请陛下收回成命”。此举在外人看来,自然是蜀王妃“淡泊名利”、“谦逊知礼”的典范。可这其中的辛酸、委屈和恐惧,只有当事人和少数知情人明白。

这桩旧事,便如同一个无形的烙印,深深烙在了蜀王府。也正因如此,造成了如今这无比尴尬的局面:蜀王妃本人的封号,依旧只是“郡夫人”,甚至可能低于普通亲王妃的规制,而她的三个女儿,成都、天府、绵竹,却早早封了公主,爵位显赫。

母女四人相见,女儿们是高高在上的公主,母亲却只是低一等的郡夫人。行礼问安的规矩,身份地位的落差,每一次相见,对蜀王妃而言,都是无声的刺痛;对三位公主而言,目睹母亲在礼法上的“卑微”,心中更是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憋闷和心疼。这份别扭,如同一根无形的刺,横亘在母女亲情之间。

桓王妃的声音将秦济从沉重的回忆中拉回:“所以,成都她们三个,一听说朝堂上可能会有削爵的风声,立刻就慌了神。她们年纪小,未必完全知晓当年旧事的细节,但她们能感受到母亲心中的委屈和那份尴尬。她们天真地以为,只要她们自己削了爵位,和母亲‘平级’了,或者至少差距没那么刺眼了,母亲心里就能好受些,旁人看她们母女时,就不会再有那种异样的眼光了。”

桓王妃的语气带着深深的怜惜,“她们是心疼娘亲,不想让娘亲再因为爵位的事,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原来如此。”秦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声音低沉而郑重,“是我疏忽了。竟不知三叔母心中,还压着这样一块巨石,也不知成都她们竟存了这样的心思。”他看向桓王妃,眼中充满了感激,“多谢叔母直言相告,解我心中之惑。若非叔母点醒,我险些辜负了妹妹们的一片孝心,也委屈了三叔母多年。”

桓王妃微微颔首,她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看着秦济眼中流露出的理解和决心,她知道,那位隐忍多年的三嫂,和她那三个懂事的侄孙女,终于等到了拨云见日的一天。她不再多言,优雅地行礼告退,留下秦济独自站在春风里,心中已有了决断。

东郊的游宴依旧热闹,群臣的笑语喧哗隐隐传来。但秦济的心思,早已不在眼前的春光之上。他目光投向远方,仿佛看到了蜀王府那压抑已久的庭院。一个清晰而坚定的念头在他心中成形:是该彻底了结这段由上一代恩怨造成的、不合情理的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