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微微一顿,语锋陡然一转,带着少年人独有的锐气与自信:“然小子甘罗,有一计,愿请命出使赵国。此策非但可化解燕国之局,更能使我大秦不动刀兵,不折一卒,便坐收赵国数城之地。”
此言一出,厅堂内顿时响起一片极低的哗然。
所有目光,包括吕不韦那带着审视与探究的眼神,都聚焦在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年身上。
不费一兵一卒便得赵城池?简直是天方夜谭!谋士们脸上写满了荒谬与难以置信。
出乎意料,吕不韦并未嗤笑或斥责。
他身体微微前倾,手肘支在案几上,十指交叉置于颌下,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有审视,有惊奇,更有一丝被撩拨起的浓厚兴趣。
“哦?”
他拖长了尾音,语气带着一丝玩味:“不费一兵一卒而得赵城池?口气确然不小。甘罗,你且细细道来,本相洗耳恭听。”
那姿态,分明是认真倾听,却也隐含着一份沉甸甸的考验。
感受到吕不韦的关注,甘罗精神大振,思路愈发清晰流畅,侃侃而谈:
“禀相邦,诸公。燕王惧赵,故而求救于秦,欲借我秦国虎威以自保。此乃其情急怯懦、势穷力孤之明证。
至于赵国,其眼下最大的软肋何在?不在外敌环伺,而在新君赵偃得位不正,根基虚浮。
邯郸城内,宗室旧臣暗流涌动,廉颇被逐,军心涣散未附。
他此刻最畏惧者为何?非是燕国那点疲敝之卒,亦非我秦国一时之攻伐,乃是其国内有变。是惧那些宗室、勋贵、宿将借外患之机陡然发难,掀翻他那刚刚窃取的权柄。”
甘罗稍作停顿,让众人消化他的判断,随即抛出核心:
“而燕国,同时也是赵偃心头一根刺。燕赵世仇,积怨如山。今燕王主动结秦伐赵,此消息若传入邯郸,赵偃闻之,必如惊弓之鸟。
他会想:秦国本就虎视眈眈,若再加燕国从北面夹击,赵国岂非陷入夹攻之绝境?
外患当前,那些本就心怀不满的臣子们,会不会趁机作乱?
他的王位,还能否坐稳?
此乃赵偃绝不愿见、避之唯恐不及的双刃剑死局。
故小子料定,赵偃此刻最迫切的愿望,便是稳住西面,避免陷入两线作战,以稳固内政,收拢人心,稳固其篡夺的权位。
此时若有外力强逼,确易迫其同仇敌忾,凝聚人心。但若……”
甘罗话锋一转,语速稍快,带着自信,继续说道:“若我秦国不以雷霆兵锋相逼,反示以‘善意’,予其喘息之机,同时以燕国之患稍加引导呢?”
说着,他环视众人,目光最后落在吕不韦脸上:
“相邦方才一言中的,此刻伐赵,乃助赵偃稳固根基之下策。然,拒绝燕国之余,我秦国岂能毫无所获?小子之计在于:借燕为刃,胁赵割肉,以燕国之贪,迫赵国吐城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