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48(2 / 2)

院子里又是一阵忙活,沈临川给说了钱家的事,周宁点了点头, “应该的,不在京城就不在京城, 我们去渭阳县也好, 一家人在一起就好。”

“好。”

沈临川被贬官的事闹得沸沸扬扬,听说他这次赈灾立了大功,没想到没有升反而遭了贬斥。

当日沈临川连升三级何等的风光,现在也只是个小小的从八品渭阳县县令。

“你说那沈临川会不会和钱家有什么牵连,钱家这么有钱, 他沈临川能干净了?”

“别瞎说,小心祸从口出,这次去赈灾可是余大人去的, 余大人是帝师,他能包庇沈临川不成。”

叶景兰也听见,气得他把手上的折子丢了过去,又一把拉住那人的胳膊,“你不是说沈临川和钱家有勾结, 走,和我去御前说说去,若是那沈临川有罪,那陛下岂不是头一个包庇纵容他的!”

那人吓得腿都软了,“叶大人,叶大人,我只是说笑的,说笑的,您别放在心上。”

“说笑,有你这么说笑的吗,你要是不服,大可上折子参沈临川一本,背后做什么小人!”

那人不敢在说什么,拱手连连讨饶,叶景兰哼了一声这才走了。

沈临川的事他知道的一清二楚,陛下亲自下的旨,户部从上到下察了一个遍,牵扯的官员悉数落狱,沈临川不仅拿自己的功劳,还自贬为渭阳县县令,这才保住了钱大志一家。

岂容他人在背后诋毁了去!

谁要是在背后乱嚼舌根,叶景兰也不是吃素的,有一个是一个全给参了一本,看他们还在背后乱说。

渭阳县那边还有好多灾后重建的事要做,马上第二茬庄稼就要下了,要是再不下,那冬天可就难熬了。

今年头一茬庄稼颗粒无收,现在只能靠朝廷赈济,若是耽误了第二茬庄稼下种,那到了冬天不知道要冻死多少人呢。

沈临川只在家住了三日就准备启程了,现在渭阳县虽然安定了下来,但还不大安稳,沈临川怕周宁过去有什么闪失,就约定了等那边彻底太平了就把人给接回去了。

一同过去的还有罗青山,罗青山见过三县的惨状,也请调为三阳县的县令,虽然罗青山也是县令,但是是升了从七品过去的。

周宁抱着两个小家伙送沈临川离开,沈临川也舍不得,但那边的事还没处理完,“最快秋收的时候我就能接你过去。”

“好,你放心去做就是了,我和爹在这能有啥事。”

这次和上次去赈灾不一样,那边已经太平了不少,粮食都是按户发了下去,足够撑到秋收的时候。

匪患也镇压了下去,只是水患刚过了两个来月,沈临川怕瘟疫没清干净,两个小家伙年岁又小,这才让留在了京城。

周宁这次也放心不少,脸上带着笑送了沈临川离开。

张小意也带着罗青团儿挥挥手,等马车不见了影子一起去了周宁家,“那边也没啥事了,到时候安稳下来了我们就能过去了。”

周宁嗯了一声,“沈临川说渭阳县那边第二茬庄稼要种红薯。”

“红薯,那是什么东西?之前怎么没有听说过。”

“是田庄上种的,已经种了三年了,沈临川说繁育出来的种藤这次让送到了渭阳县那边,有了红薯,百姓冬天就不会挨饿了。”

周宁和张小意说了什么是红薯,张小意很是惊讶,“一亩地竟然能种出来这么多啊,这可是个好东西啊!”

两人坐在院子里又说起了周芳姐儿,张小意说道:“这次周芳姐儿也算是惊险,差点脑袋都要掉了,牵扯进来的王家和马家,都是秋后问斩,家眷全都没为了官奴。”

这次周芳姐儿能平安无事,周宁也松了一口,之前芳姐儿还救过他呢,钱财都是身外之物,没了就没了。

南陵州府牢狱内,周芳姐儿在里面都关了一个多月了,虽然有吃的,但东西也就那样,好在两个孩子都没有生病,年岁这么小要是在这个地儿生病了可如何是好。

她婆母倒是病了一场,周芳姐儿把手上的镯子撸了去换了药,吃了两副药这才好多了,就是精神头没之前那么好了。

就这么一直给关着,周芳姐儿也急,怎么一点音讯都没有,她们一家都被关了这么久了,沈临川就算离得远也应该知道了,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这牢房里很是闷热,她日日在里面担心两个小的生病,还好没有生病。

周芳姐儿正坐在地上给钱金花理头发呢,锁门的铁链哗啦响了起来,这么多天了,这牢门还是头一次打开,这一开,不是生就是死。

周芳姐儿一把护住两个孩子,“大人,可是要提审了。”

“出来,出来吧。”

“大人,是要去哪呀?”

“哪那么多话,赶紧出来!”

周芳姐儿牵着两个孩子出来了,还朝后面喊了一声,“娘,走了。”

外面的阳光照在脸上,周芳姐儿一个多月都没见到太阳了,突然见到这么好的日头不由掉下了眼泪。

她心里战战兢兢的,也不知道让她们出来做什么。

狱卒把人推出来扭头就走了,周芳姐儿这才反应过来她们是被放出来了!

周芳姐儿大惊大喜,搂着两个孩子哭了起来。

“可是周夫人,走吧。”

前面一个脸生的汉子牵着马车,周芳姐儿有些防备地问道:“你是谁,是不是大志过来接我们了?”

“我是周家田庄的护院,沈大人写了书信,小的好几日前就在客栈等着了。”

周芳姐儿擦了擦眼泪,“沈临川果然记着我呢。”

马车一路朝着开平县而去,周芳姐儿叹了口气,没想到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了这开平县,曾经的富贵仿佛做了一成梦。

开平县离南陵州府没多远,十来日月就赶了回来,马夫把几人给送到了桃花村,钱大志一身粗布衣正在院子里生火呢,呛得他直咳。

钱金花下了马车头一个跑进了院子,“爹!”

“小花!”

周芳姐儿也牵着钱满山进来了,朝着一脸高兴的钱大志邦邦就是几捶,“死鬼!你是怎么弄得,害得我们差点被杀了头!”

周芳姐儿擦了擦眼泪,“瘦了。”

钱大志举着袖子给周芳姐儿擦了擦眼泪,“都在呢,都在呢,都在呢就好。”

马夫把人送到桃花村就回去了,这桃花村就在周家田庄下面,离得没多远,沈家哥嫂按照信里说得,给钱家买了所小院又置办了几亩地,以后钱家就在桃花村扎根了。

经此一番,钱大志两人的感情更亲厚了起来。

周芳姐儿撸起袖子拿过来了锅铲,“老娘都好几年没做这粗活了,没想到到头来还是嫁给了个种地的,也不知道这做饭的手艺生疏了没有。”

钱大志嘿嘿笑着在一旁搭手生火,“在牢里没受苦吧。”

“窝头青菜豆腐,倒是比其他人吃得好了不少。”

“沈临川和我说了,他是请了余大人亲自写信给知府,这才对咱家多加照拂,那余大人可是皇帝的老师呢,这面子可够大的。”

“你个没良心的,到底犯了什么事,害得我们娘三差点掉了脑袋。”

钱大志一五一十给说了,这是连钱老太太都不知道,上一代人他们就和京城那边有联系,到了他这代想脱手都脱不开,人家当官的捏死他个商人跟捏死个蚂蚁似的。

又说了渭阳县的事,他可是把所有能弄过来的粮食都弄过来了,又有余大人和沈临川作保,这才只没收了家产。

“其他牵扯进来的大粮商可都是砍了脑袋,家眷也成了官奴,咱家现在能全须全尾的团圆,也不容易。”

听钱大志这么说,周芳姐儿才松口气,“我就知道沈临川不会忘了咱家的。”

钱大志叹了口气,“沈临川为了咱家的事贬出京城了,现在去那渭阳县做县令去了。”

周芳姐儿擦了擦眼泪,“还说你们钱家有钱风光,到头来还不是靠我们周家才活了过来,以后都不许对我叫嚷。”

“那是,那是,我娶了你可算是娶了个福星回来。”

周芳姐儿举着铲子翻菜呢,突然想到了什么气得把锅铲给扔锅里了,“钱大志,你当初娶我不会是,其实是看中沈临川吧!”

钱大志心虚不敢说话,那会儿确实是看中了沈临川,这是他钱大志这辈子做得最划算的生意了。

周芳姐儿一把揪过钱大志的衣领子,“好啊,还真是,我说我长得又不漂亮,你一个粮食铺子的东家怎么就看中我了!原来是因为这呢,沈临川那会儿是案首,在白鹿书院又是拔尖的!”

“娘子放手,放手,我快被你给勒死了。”

钱大志虽然瘦了,但还是个胖子,被衣领勒着差点喘不过来气。

周芳姐儿抬手就是一巴掌,“好啊,钱大志,你差点害死了老娘,还有金花满山!”

钱老太太在一旁不敢吱声,钱家败落了,全靠周芳姐儿才活了性命,她现在在周芳姐儿面前更是不敢吱声了。

钱大志连连讨饶,“娘子我错了,我错了,当初是这个主意,但后来,后来这不也有了夫妻情谊了。”

“我呸!你从头到尾都是算计老娘!”

周芳姐儿气得扭头进屋了,“钱大志,做饭去!”

“哎哎哎,我这就给娘子做饭。”

现在一家都成了平头百姓,一家五口抱团过日子了,钱大志刚开始是打着寻靠山的主意娶了周芳姐儿,后来也渐渐有了情谊,有了钱金花和钱满山,更是没了其他念头。

只求一家人能平安就行了,这桃花村好呀,以后粗茶淡饭,人都齐全就好。

钱大志无比庆幸当初他拐弯抹角找了个好靠山,心里越发感激沈临川。

沈临川现在应该都已经在渭阳县了吧,也是被他们钱家连累了。

沈临川去了渭阳县,罗青山去了三阳县,两个人一到任就忙得跟陀螺似的,虽然定河堵住了缺口,赈灾粮也都发下去了。

但今年头一茬麦子都被埋在泥土里,颗粒无收。

官府发下来的粮食也只够饿不死,发下来让种地的庄稼有的人家还偷偷给吃掉了,现在得赶紧把第二茬庄稼给种下去,要不然耽误了秋收,到时候更是酿成大祸。

沈临川早就给田庄那边去了信,让田力把田庄上繁育的种藤都给送到渭阳县这边,让镖局押过来,沈临川到任没多久,红薯苗就送了过来,田力亲自跟过来的。

沈临川看着拉过来百十来车红薯苗,忙活了好几日了,脸上总算是露出了喜色,“一路上可还算平安。”

“碰上了几伙流寇,以为是押送的粮食,想上来抢都被镖局给打退了去。”

“好,辛苦了,快进屋吃饭去。”

“哎!”

沈临川让人去隔壁县喊了罗青山,要把红薯苗分过去一半,罗青山没见过红薯藤,像麦子稻子都是种子种下去的的,这看着不像粮食倒是像菜。

“这真的能种出来庄稼?”

“能,在田庄上已经种了好几年了,所有地都种上肯定是不够分的,一家就只能分上一亩地的,剩下的就种苞谷,足够吃到明年了。”

“好!我信沈兄。”

沈临川教了罗青山这红薯怎么种,分了一半给他,眼下就要忙着安排种第二茬庄稼了,为了防止发下去的种粮被吃了,沈临川下了严令,若是到时候谁家的地空了,那就罚苦役,看谁家还敢吃了种粮去。

沈临川又叫了各镇的镇令,说了下种子的事,这红薯大家伙都没见过,有的镇令不敢种,“大人,就算是一家只种上一亩,但那可是一亩地啊,若是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可是要饿死人的。”

沈临川下了重誓,“若是这红薯结不出来什么东西,我沈临川愿意革去官职,永不为官!”

几个镇令这才没说什么了,他们都是认识沈临川的,都是老熟人了,沈临川在渭阳县赈灾,事事亲力亲为,和那些只知道鱼肉百姓的官不一样。

一个老镇令站了起来,“都听沈大人的,沈大人的为人大家伙难不成还信不过,若不是沈大人借过来了粮食又堵住了定河,现在还不知道闹成什么样子呢。”

“对,都听沈大人的!”

“多谢大家了,请大家务必辛苦一阵,一定不要耽误了今年第二茬庄稼的收成。”沈临川拱手说道。

“沈大人放心,我们一定每个村子都走一遍。”

红薯种藤发了下去,各镇的镇令带着种粮回去了,到时候发到各个村子,一家必须种上一亩这叫红薯的,其余都种上苞谷,谁家地要是荒了,那就去填定河做苦役去!

渭阳三县这次受灾,朝廷给免了五年的赋税,没了赋税,到时候家家有余粮了,人口也能上去了。

沈临川也天天往各镇跑,视察农桑,务必保证不要把地荒了。

现在的乡下还一片荒芜,房屋都被洪水冲垮了,有年轻劳力的人家忙着重新做土胚房,有的人家就只在原来的院落上搭建了草棚子住着,放眼望去一个个都面黄肌瘦。

沈临川也没有什么好法子,朝廷的赈灾粮只能保证饿不死,吃饱是不可能,要填饱肚子还得靠自己。

沈临川亲自下田教民众怎么种红薯,这一抹绿色在荒野上格外的亮眼,渐渐的绿色连成了一片。

能坚持到秋收就行,到时候吃饱了就有力气做房了,冬日里也不用忍受寒冷的侵袭了。

第146章 146 丰收

沈临川在田间地头忙活了一个多月, 渭阳县下面的十五个镇他都走了个遍。

原本有些镇令觉得沈临川年轻,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哪里懂这田间地头的事,见沈临川亲自挽着袖子下地, 身上一点都没有那些当官的骄矜, 心里越发佩服了。

现在庄稼虽然种下去了, 但村子里不少屋子还没有做起来呢,乡下绝大多数都是土坯茅草屋,没几家能盖得起青砖房的。

那土屋子被水一泡,十家有八家都得倒的,好在朝廷每个月都会发上一些赈灾粮, 搭着野菜吃也饿不死了。

好在现在夜里也不冷,睡在外面也没事, 有能力的人家已经陆陆续续开始做房子了, 没有能力的人家就先住在茅草棚里,一切都渐渐好了起来。

第二茬庄稼种下去之后,沈临川也暂时能喘口气了,等到了秋收就好了,到时候能吃饱了, 家家户户都有力气做房子了,冬天也不会受冻挨饿了。

渭阳县的事不少,之前灾荒闹得厉害的时候, 有的地方还起了匪徒流寇,虽然镇压下去了,但鸡鸣狗盗之徒也时不时发生。

沈临川还要忙着捉贼,修整官道,断官司, 只希望早早把渭阳县治理好了,能早早地把他家夫郎给接过来。

罗青山和他离得近,两人时常互通书信,三阳乡那边的情况和渭阳县差不多,那会儿发水的时候,那边灾情还轻一点呢。

罗青山很是高兴地和沈临川说,种下去的红薯长得极好,而且叶子吃起来细嫩软滑,虽然还没到九月收割的时候,但这会儿都已经暂时能吃个半饱了。

沈临川看着罗青山的书信也很是高兴,到了秋收的时候,大家的日子就能好过起来了。

京城那边他也和他家夫郎没断过书信,那边也一切安好,只是他想他家夫郎和小崽子想得紧,恨不得早早能把人给接过来。

转眼到了九月,天也不那么热了,苞谷叶子已经黄了,红薯也长得把土都顶破了。

田间地头又热闹了起来。

沈临川穿着一身粗布短褐准备出城去城郊看看,还没出门呢就有衙役过来递名帖了,“大人,外面有位自称姓余的大人。”

沈临川认识的姓余大人就一位,名帖还没打开看呢就快步出去了,外面果真站着余大人,只是穿着一身朴素的长袍,身旁还站着一位牵骡子的小童。

沈临川快步迎了上来,“余大人。”

余逢春拍了拍沈临川的肩膀,“你小子,瘦了,也黑了些。”

沈临川时常往田间地头跑,大夏天的人也晒黑了一些,沈临川笑了,让他想起大学考驾照的时候,那会儿也是晒得黑不溜秋的,过了冬人才又白了过来。

沈临川不在意这些,黑的白的,要不是余逢春说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笑着把人往衙门里请,“余大人,你怎么这身装扮呀?”

这一身粗布衣裳,脚上一双黑布鞋,身后跟着个牵骡子的小童,瞧着像云游的方士。

余逢春笑着捋了捋胡子,“沈大人呢,你怎么这一身装扮?”

“余大人来得巧了,正准备下地看看呢,就换了身方便干活的衣裳。”

“那好呀,我就不去你这衙门了,走,我和你一道下地去。”

沈临川笑着应了下来,原是打算骑马过去的,快一些,这会儿余大人过来了,又让人给换成了骡子,两人骑着并道而行,身后跟着县城主簿和七八个衙役。

两人边走边说着话,余逢春感叹了一句,“短短几个月再来这渭阳县,都不一样了。”

余逢春伸手指着茂盛的田地,“咱夏天过来的时候,这地里的庄稼全都被泥沙给盖住了,一眼望去,除了那树还能看见个绿,地上连杂草都给盖住了。”

“是呀,一转眼这今年马上都要收第二茬庄稼了。”

“是你的功劳,这地呀,我一路行来,没看见荒废的。”

沈临川轻叹一口气摇头,“虽是都种上了,但这次定河决堤伤到了人口,百姓靠着赈灾粮也吃不饱,大人您看,那村子里还有人家的房子没垒上呢。”

“能做成现在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我瞧着这庄稼长得都挺好的,朝廷又免了五年的赋税,这庄稼一收下来就好多了。”

提到这个沈临川也松了口气,可不是呀,这庄稼总算是快要收了,这几个月渭阳县的老百姓也不容易,饭都吃不饱,但地又不能荒废,若是荒废了那可真是要冻死在冬天了。

若是这茬粮食没种好,那到了冬日又冷又饿,百姓吃不饱肚子,饥寒交迫可是要闹出人命的,到时候恐怕又祸乱四起。

他想着的是让老百姓吃饱了有力气垒房子了,这样能平安度过冬日,到了来年春日青黄不接的时候也能吃上口饭。

老百姓想得是不想挨饿受冻,要不然冬日不好熬呀,尽管这几个月肚子都吃不饱,但也知道有力都留着往田里使,要不然更难。

沈临川问道:“余大人,你还没说你怎么这身装扮来渭阳县呢。”

“我呀,和陛下请辞游历了,这大半辈子都困在书册之上,才知道这真正的民生要自己去看,等游历了几年再回京城,到时候再看着书上的东西就不一样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余逢春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了起来,“沈大人说得及是,老夫前半辈子读万卷书,下辈子要行这万里路喽。”

余逢春出了京城就一路边走边看,白天了解风土人情,晚上的时候就点着灯写游记,他打算写好之后呈给陛下看,也让陛下知道这下面的老百姓是怎么过日子的。

都熬到秋收了,沈临川也总算暂时能缓口气了,这几个月他实在是忙得脚不沾地的,农桑要视察,案子要审理,盗贼要捉捕,河坝要巡视,房屋要督建,淤泥要清理……

好在渭阳县渐渐稳定了下来,等过了秋收就能接他家夫郎和小崽子回来了。

沈临川想到这不由笑意更浓了,他指着一块地和余逢春说道:“大人来得也巧了,刚好这地里有个新奇的庄稼要收了,大人一道过去瞧瞧。”

余逢春来了兴致,“走,瞧瞧去。”

余逢春这一路行来也认识了不少庄稼,来到渭阳县地界儿也看见了隔三差五种着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原以为是菜呢,也就没放在心上。

沈临川来的是大河村,下了骡子就领着余逢春往地里去,蹲在地上把红薯秧给拨到了一边,“大人看看。”

余逢春也蹲了下来,只见那土里埋着什么东西,把地都给顶裂开了,都能看见里面露出的红皮东西,“这看着到像是什么果子。”

沈临川把土给扒了扒,让里面的东西露出大半,“大人,这是红薯,今年种藤不够,一家就只能种上一亩,收了这一季,来年各家就能多种上几亩了。”

“红薯?倒是没听说。”

沈临川给红薯是从哪来的,一亩能产多少斤,余逢春听着大喜道:“这可真是个好东西啊,有了这红薯老百姓说不定就能填饱肚子了!”

没想到来了这渭阳县,沈临川竟然给自己这么大个惊喜,当即决定等着红薯收了给陛下送过去两篓子过去。

沈临川嗯了一声,“定河决堤后卷上来的泥沙把原本的良田都盖住了,肥力供不上,大人看一旁的苞谷地就知道了,定是要减产的,这红薯不同,耐干耐寒,就算是沙土地都能成活。”

余逢春说道:“今年各地都不大太平,渭阳三县入了夏就暴雨不停足足下了十日,定河决了,三个县都淹了,南边的平陵县又发生了地动,又死伤了数百人,北方游鞑族又时常骚扰地边。”

余逢春叹了口气,“新任的游鞑王前一阵入了京,想和我们大丰通商,并求娶一名公主下嫁,陛下已经允了,让安平县主来年春日和亲。”

沈临川没想到这去和亲的竟然是安平县主,原本以为张昌言落了大狱,安平县主被接入宫中教养,没想到竟然要去和亲了。

边外哪里能和富贵的京城相比呢,安平县主过去了怕是要吃些苦头了。

“各地渐渐有了些动摇江山的言论,说陛下上天不佑,人心不稳呀,现在有了这红薯,大肆推广开来,那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呀!”

两人正说着话呢,旁边的苞谷丛中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里面传来呵斥声,“谁呀!我不过是拉泡屎,你们就敢偷老子的红薯了!”

那苞谷叶层层叠叠的,人蹲在里面都看不见的,那人走得急,话音刚落就钻了出来,手上还拎着裤子没系好呢。

只见是个半大小子,一脸的怒气,以为人家偷他家的红薯呢。

沈临川也看了过去,那小子一看原来是县令大人呀,忙慌手慌脚的行礼,“县,县令大人!”

两只手行礼,那手一松裤子又掉了下来,那小子又手忙脚乱拽裤子,脸红得都出了汗了,嘿嘿傻笑站在那,“我,我以为是贼呢。”

沈临川拍了拍手上的土站了起来,“这地还要看着?”

“回,回大人,这不是马上就要秋收了,肚子都饿了小半年了,这现在谁家都常常往地头跑,俺娘怕地里红薯被人家偷了,时常叫俺过来转转。”

说着那半大的小子挠了挠头,“不瞒大人,这红薯俺家已经刨了一些出来了,又甜又软,能饱肚子,俺妹子最是喜欢了,要不是俺娘不让吃那么多,她都要来刨红薯哩。”

沈临川也笑了,“那就好,我看着红薯藤都快老了,这几天都快能收了。”

“是哩,是哩。”

见沈临川要走了,那小子忙刨了一棵出来,追着给沈临川送了上去,“大人,您拿回家吃,要不是您让种这红薯,我们哪能吃上这好东西了。”

沈临川没有推拒给接了过来,刚好余大人过来了,蒸出来让他也尝尝,“多谢了。”

“大,大人客气了,要是俺娘知道俺不给您尝尝俺家的红薯,她回家非要抽俺一顿不行。”

那小子笑得一口大白牙都露了出来,沈临川把红薯放在了布袋子里,又拿了一个苹果丢给那个小子,那小子笑得更高兴了。

沈临川一行人也骑着骡子走了,在田间地头转了一圈,又去村里看看各家房屋都怎么样了,村长要留饭,沈临川哪里肯的,这现在各家吃得都还是赈灾粮呢,推拒了一番就走了。

看着如今村子里渐渐热闹了起来,余逢春看着高兴,“这都是你的功劳,想起几个月前那会,哎。”

“会好起来的。”

到了衙门沈临川把红薯给了后厨,一半让蒸出来,一半让抓把米煮锅粥,晌午饭就一碗蒸红薯,一碗红薯粥,一道小炒肉,在搭上一个炒青菜。

余逢春吃着那红薯赞不绝口,“果真是个好东西。”

原本余逢春打算在这住几天就要去其他县看看,现在打算在渭阳县住到过了秋收再走,到时候买上两筐红薯给陛下送过去尝尝。

如了秋天就凉了下来,就连路边的草都有了倾颓之意,地里的苞谷叶子也黄了,红薯藤上也有了黄叶,各家各户都全家出动,田间地头热闹了起来。

秋收的时候沈临川和余逢春二人时常去转转,听着小孩子的欢笑声,余逢春脸上也露出了笑,会好起来的。

各家各户都有一亩地的红薯,当初种的时候有人怕这东西长不成,有的人家还不大乐意种,还是镇令下来劝村长,村长劝农户,这才让每家都种了上去。

村长家也有一亩地的红薯,这会儿正热闹地在地里刨红薯呢,就连村长家七八岁的小丫头都高兴得在帮忙。

沈临川也想早点知道这一亩地红薯能种出来多少斤,在田庄上那会儿一亩地差不多能种出来四千斤,到了这就不知道了,土壤不一样,渭阳县刚发了水,沙地多些,肥力也差上一点。

沈临川挽起袖子也下地去帮忙,村长赶紧阻止,“大人,这么多人呢,您站着就成了,哪能让您下手呀。”

“无妨,我也是田间地头长大的,这些活儿也是做惯了的。”

沈临川说谎不带脸红的,他哪里做过几年活儿呀,也就到了周家之后做过几年,沈临川已经麻利地拿着锄头开始刨地了。

余逢春看着眼热,这村长家有三个儿子一个闺女,两个儿子都成了亲,还有两个不大的孙儿,这会儿都在地里呢,不大的一块红薯地里站满了人。

余逢春也下手帮忙干活,村长听说这位年岁大的是京城来的,更是惶恐了,只让他帮着把红薯藤给割掉就行了,他的小儿子小闺女还在一旁帮着把红薯藤给抱一边去。

半晌的功夫,一亩地的红薯都给翻了出来,两个不大的孙儿看着满地的红薯流口水,偷偷捡了小的在衣裳上擦擦就啃了起来。

村长满脸笑意地看着假装看不见,想吃就吃点,难得今儿丰收。

衙门的人也帮着把红薯给装竹篓里,一篓一篓给称了出来,村长目光灼灼看着堆成小山的红薯,一亩地的苞谷丰年的时候能有个八百来斤,麦子有个五百来斤,这一堆的红薯看着不少呢!

村里不少人也跑过来看,自家的红薯也都翻出来,都想知道这红薯有多少斤。

人手多,没一会儿就全给称了出来,“一共四千五百斤!”

“多少?多少?”

“四千五百斤!”

“啥?四千五百斤!”

围看的村民热闹了起来了,嘴上纷纷说着四千五百斤,还有人问了句,“真的假的,我老头子长这么大岁数了,还是头一次见这么能结的庄稼哩。”

“真的,真的,你刚不都瞧这称的,是真的!”

第147章 147 一路平平安安过来了

各家各户都兴奋了起来, 还有没开始刨的赶紧回家刨去了,这个冬天说不定比往年都要好过呢!

余逢春也激动得红了眼眶,没想到沈临川竟然找到了这么个好宝贝!

秋收这一阵余逢春日日往村子里跑,附近几个村子让他跑了一个遍, 沈临川干脆偷懒让余大人帮自己督促秋收, 他手上还有一堆公务要处理呢, 反正人都在这,不用白不用。

余逢春很是乐意,看着各家各户的墙头都挂上了金黄的苞谷,那红薯也堆成堆,饿了好几个月的人们脸上都露出笑容, 小孩子终于能吃饱了,也有了力气追逐打闹了。

“栓子, 你家今儿开始盖屋子呢?”

“可不是, 你家啥时候盖呀?”

“也是这几天,现在肚子吃饱了,也有力气盖屋子。”

“可得快点了,现在天冷了,在睡窝棚冷得慌。”

“那是那是。”

余逢春远远听着人家的交谈声, 脸上也跟着露出笑容,现在各家各户都热闹,磨粮食的磨粮食的, 翻地的翻地,下种子的下种子,做屋子的做屋子,村里村外都是一派热闹之象。

秋收一过沈临川就给京城那边去了信,派了四个衙役帮他去接人, 沈临川想他家夫郎想得紧,恨不得那马车长了翅膀把人给带过来。

沈临川在忙着秋收,周宁那边已经在路上了,小面馆那会儿已经买了下来,就找了个掌柜的帮忙照顾,周宁几人带着家当朝渭阳县赶了过来。

一路上周大都很是紧张,生怕半路遇见了贼寇,那渭阳县可是刚遭了灾,谁知道啥情况呢。

衙役笑着说道:“周老丈放心好了,我们这渭阳县现在太平着呢。”

到了渭阳县的地界儿周大也不敢掉以轻心,天不黑就找了人家借宿,衙役也都是穿着短打,有人问就说是探亲的。

一路上倒是平安,又稳稳当当走了两日就赶到了渭阳县,周宁一路上见田间地头都有人在忙着呢。

这会儿地里的庄稼都已经收了,放眼望去都是平地,有人在拉犁翻地,有人拿着锄头敲土块,小孩子在刚翻过的地上追逐嬉闹,若不是还有倒塌的房屋还没搭起来,周宁都觉得这地儿没有遭过灾。

周小煜和周晏晏也扒着窗子往外看,“小爹,人~”

周宁摸了把周小煜的脑袋,“一会儿就能见到爹了,想你爹不想呀?”

周小煜周晏晏齐齐扑到了周宁身上,“想爹!”

两个小家伙嘻嘻哈哈闹了起来,周宁也笑了起来,他也想沈临川,去年五月渭阳县遭了灾,那会儿沈临川跟着去赈灾,到了京城就住了一日就上任了,算来也有快五个月没见过人了。

还好秋收之后他们就过来了,要是冬日的话沈临川肯定不让过来,两个小家伙年岁小,天冷了赶路容易得风寒。

马车没一会儿就入了城,外面也更热闹了起来,吆喝声响了起来,周宁心里也激动了起来,总算是能见到沈临川了。

衙役走在旁边隔着窗子说道:“郎君,马上就到了,往前走就是县府大街了,那是我们渭阳县最热闹的街道了,咱县衙门也在那。”

“嗯。”周宁应了一声。

周大也放松了下来,这一入了渭阳县他就提心吊胆的生怕有个什么,现在终于到县城了,一路平安。

两个小家伙一听见外面的热闹声更是坐不住了,两个小家伙到了明年二月就两岁了,现在知道哪里好玩那个好吃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听见外面那么热闹,坐了半个月的马车了就想下去,被周宁一手一个给拉住了,“坐好,要不小爹生气了,一会儿告诉你们爹,谁不听话就不抱谁。”

两个小家伙这才老实了下来,周晏晏坐在软榻上,小手乖乖放在膝盖上,“要爹抱~”

“好,那就听话不许闹了。”

马车停了下来,早有衙役先一步去禀告去了,沈临川也算着日子呢,也就这几日过来,日日都要去衙门看看,看有没有他家的马车过来。

衙役过来禀报的时候,沈临川正在批公文呢,听见衙役跑过来说他家夫郎过来了,手上的毛笔都劈叉了,赶紧放下来笔往门口跑去。

沈临川这一跑,当差的衙役以为发生了啥大事也跟着跑了过来,到了门口呼啦啦站了一片。

沈临川站在县衙门口往街边望去,哪里有马车的影子呀。

赶前一步来报信的衙役忙说道:“大人早着呢,估计还得一炷香的时间呢,小的骑马过来的,快。”

后面捕头衙役哗啦啦跟过来一堆,“大人,可是哪有什么事!”

沈临川只顾着看前面呢,回头一看身后跟了一二十个人,沈临川额角微跳,“没事没事,你们接着去忙,我来接我夫郎和孩子。”

“大人的夫郎孩子要过来了呀!”

“是呀,一会儿就过来了。”沈临川语气里带着自豪,时不时地抬头往远去看去。

一听说沈临川的夫郎孩子要过来了,那些衙役更是不走了,“那我们也迎一迎郎君他们。”

主簿赶紧挥手道:“都站好站好了,一个个伸着脖子像什么样子。”

众衙役赶紧分列两班站好,沈临川扶额,“没你们的事,都去忙去。”

众人不依,非说要帮着迎一迎,沈临川哪里不知道的,他们就是想看热闹,沈临川板着脸都给轰走了,众人这才不情不愿地走了。

走是走了,但没有走远,都躲在门后面等着看呢。

沈临川从五月初就来了渭阳县赈灾,后来又任了渭阳县的县令,之前跟着吴县令胡作非为那些人该下狱的下狱,该赶走的赶走,留下来的都是手上干净的。

另外又招了一些年轻汉子补了上去,衙门的人手是齐全的,也听沈临川的话,给他省了不少的事。

渭阳县的衙门年轻人居多,差役多是二十出头的年轻汉子,有的连亲都没成呢。

沈临川和他们吃过一次酒,听沈临川说他家夫郎多么多么漂亮,两个孩子多么多么可爱,不少人都会瞧瞧长什么样子。

“咱家县令可是探花郎,生得又俊俏,你说什么样的天仙儿能配上在大人。”

“我也想知道,咱家大人看上得是什么人。”

沈临川站在门口望眼欲穿,等看见了家中马车快步迎了过去,周大赶着马车呢也看见沈临川了,拉着马车站了站。

沈临川喊了声爹,周大笑着应了。

“宁哥儿,小煜晏晏都好吧。”

“都好着呢,好着呢。”

听见沈临川的声音,周宁也撩开了帘子,沈临川看了过去,眼神交融见,沈临川心都要化了,“宁哥儿。”

周宁还没说话呢,身后就冒出来两个小脑袋,“爹啊~”

看见两个小崽子精神头很是好,沈临川更是高兴了。

周小煜已经好久没见到沈临川了,扒着周宁就要往下跳,急得不行,沈临川赶紧给抱住了,周晏晏伸着小手也要抱,沈临川一条胳膊上坐一个,“爹,宁哥儿,走,先衙门去。”

“哎哎。”

周大有些拘谨地搓了搓手,往衙门里去他还是头一遭,他心里有些紧张,这衙门里面是啥样子呀,他们开平县的县令坐在衙门里开堂的时候很是威风。

衙门口不少人伸着脖子看呢,“看见了,看见了,大人抱着两个小孩呢。”

“看见大人的夫郎没,是不是长得貌若天仙?”

“没看见帘子放下去了。”

沈临川路过衙门口的时候轻咳了一声,吓得那些想看热闹的脑袋赶紧缩回去了,沈临川抱着两个小家伙一脸的骄傲。

他引着马车去了小门,他住在衙门的后院,县令都是住在那,他上面的吴县令喜好奢侈,后院弄得又大又宽敞,还建了个小花园。

马车直接进了院子,周大松了口气,他还以为要从大门进去呢,那么多人看着他还挺紧张的。

到了院子沈临川把两个小家伙放在了地上,手上想接他家夫郎下来,周宁不让他接,自己跳了下来。

两个小家伙虽然被放在了地上,但一左一右抱着沈临川的腿,周小煜更是想顺着沈临川的腿往上爬。

沈临川还想和他家夫郎说上两句体己话呢,奈何裤子都要被扯下来了,沈临川只好把人又给拎了起来。

看沈临川这有些顾不过来的模样,周宁笑着接过来了一个,沈临川这才腾出来一只手牵住了人,“走进屋,爹,快进来歇歇,箱笼什么的不用管了,让小厮弄就行了。”

沈临川早就着人把住得地方安排好了,衙门后院有十来间房呢,足够他们一家五口住了,田力也在这呢,后院他帮着管呢,今年过来送种藤,就留在了沈临川身边做事。

沈临川看见他家夫郎满心地欢喜,但两个小家伙缠人缠得紧,沈临川想说话都说不上的,赶紧让婆子拿糕点哄着吃上一些。

“这一路没遇见什么事吧?”

周宁摇头,“好着呢,一路平平安安过来了。”

“路上辛苦了,一会儿洗个澡吃了饭歇歇。”

京师离渭阳县半个月路程呢,坐马车过来也很是辛苦,沈临川让人好好歇歇,周宁看着沈临川,“你瘦了。”

“没事,眼下大事都忙完了,过了个冬就又养回来了。”

周大也附和着,“临川是瘦了,这渭阳县刚遭了灾,要忙得事多。”

“我把家里养得鸡都带过来了,我去给你杀一只补补。”

周宁心疼沈临川辛劳,说着起身就要杀鸡去了,沈临川拉住了他,“不急在这一时,让厨娘弄就是了。”

后院有一个粗使的婆子,一个做饭的夫郎,还有个小厮伺候茶水,另外还有田力,足够用了。

没一会儿小厮就过来说热水都准备好了,沈临川也起身了,“爹,你也去洗个澡舒展舒展筋骨,一会儿就吃饭了。”

“哎。”

沈临川和周宁一人抱着一个小家伙先给洗澡去了,两个小家伙碰着水别提多高兴了,小手拍着水弄得沈临川两人身上都是水,两人一人照顾一个给洗了出来。

又换了一身干净舒适的衣裳,两个小家伙又香喷喷的。

沈临川还想帮他家夫郎洗呢,被周宁给赶了出来,“两个小的没人照顾着要闹,这里又没有熟人,一会儿哭起来哄不住,趁着日头好,你去带着在院子里晒太阳去。”

沈临川这才不情不愿带着人出来了,两个小家伙是高兴了,都伸着手要沈临川抱,沈临川给抱了起来,“你小爹呀,现在有了你们两都不心疼我了。”

周宁在屋里听得耳朵发红,都当爹的人了,怎么还跟小孩子似的。

沈临川带着两个小家伙在院子里玩了起来,衙门的后院又大又宽敞,比在京城租的小院大多了,上面还都铺了砖,两个小家伙可算是有地儿玩了。

沈临川让人买了不少的玩具,这会儿一股脑全给抱了出来,什么沙包毽子风筝竹球,往地上一扔让两个小家伙自己往。

两个小家伙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小沙包,沈临川陪着丢了一会儿,逗得两个小家伙哈哈笑了起来,寂静地后院热闹了起来,墙头上不少人伸着头往里看呢,看见两个小家伙闹着也笑了起来。

沈临川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咳了一声吓得那些年轻的小伙赶紧跑了。

“小公子和小郎君长得很真好。”

“小公子长得可真结实,小郎君也漂亮,咱家大人可真有福,等我成亲了也要生个漂亮孩子。”

“你呀,得了吧,你要想生漂亮孩子得找个漂亮的哈哈哈。”

周宁洗好澡也出来了,坐在一旁晒着太阳,沈临川挤过来偷亲了一口,周宁赶紧推开了他,“别闹。”

“没闹,这后院又没什么人,前面的人都不往后面来。”

后院是沈临川的住得地儿,他办公都是在前面,最前面是三班皂吏,一堂是审案衙门,二堂是典史主簿处,办公都在那,三堂就是沈临川住得地方了,平日里没有人外人进来。

没一会儿做饭的夫郎就端着上菜了,今儿是县令大人家的夫郎头一日过来,田力特意去街上买了肉回来,吃得也比平日里好上不少。

周大收拾好也过来了,他从自己房里走过来,“这后院可真大呀。”

“嗯,爹,你没事可以去前面转转,没事的。”

吃了饭沈临川抱着两个小家伙亲昵了一会儿,前面主簿就要有事要和他商量,沈临川又忙去了。

平常还不觉得这时间难熬,审案子批公文去田间地头转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他家夫郎来了之后,沈临川就有些坐不住了,恨不得这天早早就黑了,他也好回去了。

自从秋收之后衙门的事就少了一些,沈临川也没那么忙了,一些小事能交给主簿的就让主簿去做,下了差沈临川就匆忙去后院了。

沈临川回来的时候就看见他爹和小厮哄着两个小家伙玩呢,看见沈临川回来了,两个小家伙哗啦啦跑了过来,你一句爹我一句爹,哄得沈临川嘴角都下不来。

“你小爹呢?怎么没看见。”

“爹,饭饭!”周晏晏伸手指了一下。

沈临川听懂了,他家夫郎做饭去了。

“等爹换身衣裳,一会儿去找你们小爹去。”

沈临川进屋要换便服呢,两个小家伙跟小尾巴似的跟了上来,沈临川门没关,由着跟了进来。

晌午头的时候沈临川哄了两个小家伙睡觉,这才去当差去了,两个小家伙醒来没看见他们爹又闹了起来,周宁哄了半天才给哄住。

第148章 148 快让我抱抱

周宁端了鸡汤过来, “回来了,吃饭了。”

“来了。”

周宁特意给沈临川炖了鸡汤,炖了一下午了,软软烂烂的, 就连两个小家伙都能跟着吃上一些。

周宁先给沈临川盛了一碗, 又把两个小家伙给塞到了宝宝椅里, 省得闹得他爹没法吃饭,又一人给弄了一些鸡肉糜让自己拿勺子吃。

“先歇歇,路上辛苦,一来就忙前忙后的。”

“我们路上走得慢不累,才几个月不见你就瘦了, 多喝两碗鸡汤补补。”

沈临川笑着应了下来,他家夫郎一片心意, 这鸡汤炖得格外的鲜。

饭桌上几人说着话, 现在渭阳县一切太平,足以平安度过这个冬天了。

饭桌上还蒸了一些红薯出来,沈临川给他家夫郎剥了一个,“尝尝这渭阳县种出来的红薯,我吃着比咱家田庄种出来得还甜一些呢。”

周大也尝了尝, “确实不错,听说这边是一家种了一亩,能出来多少斤呀?”

“前几日刚着人统计了, 差得人家一亩地有个三千七八百斤,最好的一家一亩地有个四千八百斤,平均亩产有个四千二多些。”

“那不错了,这渭阳县的地倒是蛮适合种红薯的。”

沈临川嗯了一声,“今年种藤不够, 早早就知会下去了,那红薯各家要留些好的出来,可不能都给吃了,要不然明年可就没有种子了。”

周大喜欢听这些农桑上的事,他田间地头长大的,之前在开平县的时候还能带着个徒弟杀猪买肉,到了京城那边一道照顾着家中的铺子,好几年都没下地了,越发想得紧。

沈临川几人在说红薯的事,远在京城的景和帝也收到了余逢春送来的书信,一同过来的还有两筐子的红薯,上面说了这东西怎么吃,一亩地竟然能收上四千斤!

景和帝震惊不已,若是有了这红薯,那就能解决不少人吃饭的问题,景和帝当即就招了一些大臣过来品尝。

景和帝卖了个关子,没告诉那些大臣这是什么东西,按照他老师说得,让蒸出来了一些,还有一些陪着粥来煮,又弄了一些点心出来,卖相很好。

大臣们正在家吃着晚饭呢,这会儿天都要黑了,匆匆被陛下招了过来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今年可真是个多事之秋呀,一年接连出了不少的事,连谣言都出来,说是老天不佑景和帝。

这会儿匆忙被招见入宫,大家都以为那个地又出了什么大事呢,路上碰见了不由唉声叹气互相打听了起来,大家也都没问出来什么。

到了宫里了才知道是陛下请他们吃晚食,一连端上来几道没见过的菜,倒是和寻常宫宴上来的不大一样,而且看起来都是素的,更是弄得一帮子大臣一头的雾水。

景和帝心情极好,“朕今日得了个好东西,请各位都尝尝,看看有没有见过这东西的。”

一桌上弄得菜有生的有熟的,各位大臣盯着盘子里的东西看了又看尝了又尝,都没有知道是什么东西。

景和帝笑着问道:“这东西吃起来怎么样?”

“回陛下这东西老臣从来没见过,入口甜软,入粥做出来点心都是极好的。”

“宋大人说得是,陛下,不知道这是哪个藩属国进贡过来的稀罕东西?”

景和帝让人把竹篓抬了上来,“都看看这东西,不是藩属国进贡上来的,是渭阳县那边送过来的,叫红薯。”

一听见渭阳县这三个字,众位大臣心里都是一咯噔,今年渭阳县那边的事闹得最大,没想到这会儿还能进贡过来这种稀罕东西。

有人不满地说道:“陛下,现在渭阳县的县令不是那沈临川,渭阳县夏季刚遭了水灾,沈大人不想着安抚百姓,到想着弄这些奇巧的东西进贡给陛下,博陛下喜爱,这……”

景和帝摆了摆手,“不是沈临川贡过来的,是老师让人送过来的,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老师说叫红薯,是沈临川从外地引种过来的,今年渭阳县一家都种了一亩,一亩都收上四千来斤。”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殿上热闹了起来,你一句我一句,又纷纷围着那一筐子红薯看了起来。

“怎么可能,什么庄稼能收上这么多斤。”

“是呀,简直是闻所未闻。”

“陛下,这可是真的?那沈临川可有夸大之嫌?”

景和帝也从高台上走了下来,“老师亲自看着秋收的,老师说得,难不成你们怀疑老师信口雌黄?”

听说是余大人说的,众人这才信服了,“陛下,这简直是我们大丰的福祉呀!”

“是呀,有了这红薯,那老百姓就能少挨饿了。”

景和帝也很是高兴,“老师说了,这红薯藤蔓嫩的时候也能当菜吃,红薯晒干了还能磨成红薯粉,揉成窝头,收了红薯藤蔓也不浪费,磨成粉也能吃。”

“竟有这么神奇的东西,陛下,这红薯沈临川是从什么地方弄过来的?”

“老师说是沈临川偶尔在自家田庄上发现的,大批繁育了出来,今年渭阳县那边受灾,就全弄过去了。”

众人都称这是天佑大丰,跪下来口呼万岁,景和帝也坐在龙椅上握紧了龙头,今年各地流言四起,谁说天不佑大丰的,他景和帝也能做这中兴之君。

那沈临川果真是自己的福星,今年各地多有灾情,有了这红薯,老百姓能吃饱一些了,人口也上去,相应的税收也会上来,国库也能充盈了。

景和帝想起他的皇后,前一个月皇后诊出了身孕,这是天大的喜事,等明年秋日,他的皇儿就能出生了。

沈临川是个有功之人,自己也怜惜他,可惜了,为了钱家的事被贬了出去,景和帝想着三年后就把人调到京中。

景和帝连夜让户部派人驻到渭阳县,早日把这红薯推广开来。

第二天就让人往渭阳县那边赶,一同带过去的还有不少赏赐。

这些沈临川还不知道,余大人秋收过后就去三阳县那边游历去了,是带走了两筐红薯,说让人带回京城去了。

沈临川这会儿还在和他家夫郎亲亲热热说话呢,赶了半个月路了,歇息了一会儿就各自回屋歇息去了。

沈临川和周宁也带着两个小家伙睡觉去了,两个小家伙好久没和两个爹爹一道睡觉了,洗了小脚上了床就开始乱爬了起来。

沈临川和周宁收拾好也上来了,沈临川已经找了看孩子的嬷嬷,今儿头一日怕两个小家伙不适应,就打算让先和他们睡一块。

两个小家伙直往沈临川身上爬,别看现在还没两岁呢,但两个小家伙分量不轻,周小煜这个小混蛋更是一屁股坐在了沈临川的肚子上,差点把沈临川给坐吐了。

周宁板下了脸,“都过来躺好睡觉,谁要是在闹就出去和嬷嬷睡。”

周小煜啊了一声手脚并用爬到了被窝里,周晏晏也躺了进来,乖乖往周宁怀里一趴,“小爹,睡觉觉。”

“嗯,晏晏最乖了,我们睡觉。”

周小煜不乐意了,“我,乖!”

“再闹你就不乖,闭眼,睡觉。”

周小煜忙闭上了眼,沈临川两人躺在旁边一人哄着一个,没一会儿两个小家伙就睡着了。

两人也总算能说上一些话了,沈临川问了他们在京城这几个月可还好,周宁问了沈临川在渭阳县这边怎么样,不知不觉蜡烛都燃了一半了。

“把两个小家伙送嬷嬷屋里去吧。”沈临川提议道。

周宁有些不舍,“夜里会不会哭,刚换了地儿。”

“那就放摇篮里,给推一边。”

沈临川觉得挺好的,踩着鞋子下了床把摇篮给搬了过来,悄悄把两个崽子给挪到了里面,周宁失笑一声,没见过这么霸道的爹。

沈临川把人弄走高兴了,朝着他家夫郎扑了过去,“快让我抱抱,你都不知道你不在这,我夜里睡觉都睡不好的。”

周宁像哄两个两个小崽似的拍了拍沈临川的后背,“不早了,睡觉。”

沈临川蹭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家夫郎这套动作怎么这么熟悉,刚两人就是这么拍两个小崽子的,沈临川一头黑线,拉着人躺在自己怀里这才满意了。

好久没抱着他家夫郎了,沈临川闻着他家夫郎淡淡的澡豆味格外的满足,两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家夫郎身上是一股玫瑰花香味儿,分开好几个月了,那玫瑰花香味早就没了。

周宁身上火气大,现在早已入了秋,夜里睡觉得盖一床厚点的被子,周宁一来被窝里都暖和了起来。

沈临川闻着闻着下嘴啃起了他家夫郎的脖子,周宁不乐意地推了一把,“不许咬脖子,有印子。”

“不咬不咬。”

周宁刚有些困意被沈临川闹得又睡不着了,“睡觉,这几个月你辛苦了,别闹。”

“我就亲亲。”

沈临川也舍不得和他家夫郎胡闹,这一路赶来也辛苦了,沈临川抱着啃了半天,在一看他家夫郎早就已经睡过去了,沈临川失笑一声也吹了蜡烛。

一夜好梦,起来的时候两个小崽子还没起来呢。

沈临川吃了饭高高兴兴当差去了,连主簿都觉得今儿县令大人心情格外的好。

周宁来了之后日日给沈临川杀鸡炖汤,带过来的十来只鸡没过多久就少了一半,沈临川被补得一身火气,两个小崽子打包送到嬷嬷那睡觉,夜里就拉着周宁胡闹了起来。

入了秋之后沈临川就清闲了一些,沈临川还能有空和他家夫郎一道出去逛逛街吃吃渭阳县的美食,日子也过得舒心了起来。

没过久田庄那边沈家哥嫂就让人送了土仪过来,单是腊肉肉干这些都给弄了半车,鸡鸭鹅这些更是弄了不少,生怕沈临川他们在渭阳县这边吃不好,足足给拉过来了五大车。

沈临川都愣住了,“大哥大嫂这是恨不得把田庄给搬过来呀。”

周宁也想虎子小鱼他们了,“渭阳县离开平县近了不少,今年或许能回去过年。”

去年过年在京城没回去,两个小的年岁小,冬日又冷,两个小家伙快两岁了,周宁想着应该没事吧。

一同过来的还有一封家书,沈临川展开念了起来,上面都是沈家哥嫂问候,几个人问了一圈是否安好,还有虎子和小鱼单独写的信,说想小弟弟了。

沈临川嘴角带着笑意,“大哥大嫂还说今年要带着虎子小鱼来这过年!”

周宁也忙把信拿了过来,“真的?”

“真的,大哥说开平县离渭阳县近,冬日田庄上事少打算来这边看看两个小家伙,差不多腊月初就能过来了。”

周宁很是高兴,“大哥大嫂来了就好,要留他们在这住久一些才是。”

入冬之后沈临川工作就更清闲了一些,平日里做得最多的是审案子处理公文,田间地头暂时没有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