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完结(1 / 2)

第101章 完结 妈妈的香水味像印刷厂油……

复习班的挂钟滴答作响, 秒针紧紧追赶着分针,转眼间,日历便翻到了高考那天。江甜果把最后半截粉笔头放进铁盒, 轻轻拍了拍袖口的粉笔灰, 笑着说:“考试就像蒸馒头,火候没到可千万别揭盖。考完别急着对答案,就算蒸出个塌馒头, 后面几笼还得接着蒸呢。”

教室里顿时一片哄笑, 连窗台上冻蔫的绿萝叶子也跟着抖了抖。一个穿碎花袄的女人吸了吸鼻子,有些怯生生地问道:“江老师, 咱们真能考上吗?”江甜果从教案底下抽出准考证,塑料封皮在晨光中闪烁着微光, “咱们都是揉透了的面团,就等着上屉争口气。”

选科时, 江甜果报了文科。考场上, 她找回了久违的得心应手。考场设在市里,林寒松特意请了四天假来陪考。最后一科的交卷铃响起, 她随着人流走出考场,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那个穿着军绿色衬衫的男人。

“冷不冷?”男人的鼻头冻得通红, 显然已经等了好一阵子。

“还好。”她手里被塞了个软乎乎、热腾腾的东西, 是烤红薯。

“哪儿来的?”她小声问。

林寒松指了指旁边一条偏僻的巷子,“有人在里头卖, 一次揣三四个,零卖。”

巴掌大小的红薯, 花了五毛钱,这可真不便宜,不过人家有这胆子卖, 这钱就该赚。

林寒松撕下一块红薯喂给她,然后将报纸重新裹好,“拿着路上暖手。”

看着一块烤红薯在手里变冷,这是暴殄天物!

她咽下嘴里那口热乎乎、蜜一样香甜的红薯,一边留意着骑车的林寒松,一边轻轻拨开报纸。刚把红薯放到唇边,准备咬下一口时,男声带着风飘来:“路上冷,吃东西喝进风容易肚子疼。”

掐着点说出来的,也不知道他是听见了声音,还是提前料到了。江甜果动作顿了一下,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咬下一口。

自行车在快速前进中似乎慢了些许,她勾起唇角,吃饱喝足,把擦干净的手插进男人衣兜,紧紧抱住了劲瘦的腰。

回到家属院,江甜果刚进屋,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就被复习班的同学们团团围住,都是来找她对答案的。江甜果早有准备,每场考试结束后,她都会把记得的答案誊写下来。这会儿,她拿出笔记本,任由大家传看。

“原来数学最后一道选D,那我错了。”

“政治大题我没写你这一点,要扣几分啊?”

“完了,这个单词我蒙错了,全都没分了……”

对答案的结果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且忧的占大多数。毕竟这是十年来第一次高考,没有模拟卷,没有往年分数线参考,大家都担心自己考得太差,最后没学上。

“行了,别愁眉苦脸的,好不容易考完了,咱们得开心点儿。报志愿的时候再发愁也不迟。”江甜果安慰着。

于是,有人揪着她问报志愿的事,但政策还没下来,她回一句“不知道”,把人都打发走了。

考完试,江甜果和林寒松搬进了新收拾好的小独院。他们花了两天时间把东西搬过去,顺便邀请了关系亲近的几家,办了桌乔迁宴。

钱改凤是来吃席的,但早早来帮忙。她绕着屋子转了一圈,羡慕得直咂舌:“都是小独院,咋你家和别人家这么不一样呢?”

江甜果笑了笑:“你也没看我花多少心思。”

部队的小独栋本身建得不错,有些人家直接搬进去住,讲究些的,刷个墙、挂点帘子也就罢了。而江甜果家,墙刷得又白又均匀,玻璃也换了一遍,屋里的家具不是崭新的,就是擦得锃光发亮。窗帘和罩布都是她特意去市里百货商场挑的,色彩搭配得当,一眼看去就让人觉得舒服。

当然,最让人羡慕的还是屋里的大炕。今天要来客人,整个屋子烧得热乎乎的。

钱改凤越看越喜欢,甚至说:“让我留下来住两天吧,不用你管饭,我还帮你带孩子。”

江甜果笑着回应:“不带孩子也欢迎,我现在就给你收拾屋子去。”

钱改凤在林家的热炕上舒舒服服地睡了一晚,回家后越发努力地督促丈夫许卫国:“你这副团长都当好几年了,还不赶紧努把力?我也盼着住小独栋呢!”

——

考试结束二十多天后,家属院里突然来了一辆陌生的小轿车。车上下来一群人,喜气洋洋的,有的还带着相机,说是家属院里出了个市状元。

这都不用猜,肯定是江甜果。大家热热闹闹地去报喜,江甜果也很高兴,没想到自己能考这么好。

状元,而且还是市状元,头一回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头一回上报纸,她难得地露出几分拘谨。配合着领导发言、拍照、领奖金,还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记者们觉得内容不够,又采访了其他人。毕竟这可是恢复高考后市里的第一个状元,还是个女状元,谁不想多挖掘她背后的故事。

围观凑热闹的人瞅见记者问问题,一个个争着回答,想让自己也上回报纸。

“江甜果啊,她是我们军区附小的老师,平日里为人好,教书也负责,挑不出一点毛病。”

“对对对,复习班也是她带着我们复习的。小江老师可厉害了,要是有哪不会,她不仅能把题讲明白,还会把知识点梳理一遍。”

“还有,她的笔记也让我们随便看,写得特别好,真是帮了大忙!”

问了一圈,这位女状元简直神了,从人品到学习,从家庭到工作,哪哪都好。

热闹散去后,江甜果看着兜里留下的名片:“临城日报主编?”名片背后还有一行字,邀请她第二天到报社详谈。

第二天,她收拾得精神抖擞,随手拿了个笔记本就去了。她和主编在小会议室见面,里面还有一位中年女人。

主编热情地招呼道:“昨天太忙了,没好好和女状元聊聊,今天可得让我好好采访采访。”

两人聊了一会儿,旁边的中年女人拿出一份报纸问道:“这上面说你的笔记帮助了很多人。能说说你的复习思路吗?或者有没有笔记实物能让我们看看?”

江甜果把手里的本子翻到前面几页,推过去说:“这里有几页,如果需要更多,我下午再带过来。”

那女人接过本子,仔细翻看。主编也停下了提问。江甜果隐隐察觉到了什么,移开视线看向窗外。十几分钟后,女人终于看完了那几页内容。她伸出手,微笑道:“刚刚忘了自我介绍,我是市出版社的社长,刘慧。”

“刘社长好。”江甜果握住她的手,礼貌回应。

“江同志,你这次高考成绩非常优异,而且你的笔记很有专业性。目前我们出版市场在教育方面十分空白,你有没有兴趣合作,出版一套适用于高中生的教辅书?”

出书?江甜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您的意思是,让我做主编?”

她掐紧手心,努力抑制住内心的狂喜,但被幸运砸中的快乐还是让她晕乎乎的。

刘社长干脆地点头:“我打算依照你的笔记,做一本教材全面解析的教辅书。你复习的时候肯定也发现了,学生们的复习资料大多还是十年前的,获取来源不是油印就是手抄。这既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也不利于国家筛选人才。”

江甜果赞同她的想法,但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我觉得需要明确几个问题。首先,我一个人肯定无法兼顾文科所有科目的编写工作;其次,还要明确书籍的定位,我们的目标人群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其他?”

经过一番探讨,两人达成共识。江甜果负责英语和数学两个科目的教辅编写,书名暂定为《XX科目教材精讲》。讨论激烈,思维碰撞,转眼天都快黑了。

刘社长张罗着要用出版社的车送江甜果回去,但三人走出办公楼时,看到江甜果的自行车旁倚着一个高大的男人。

“我爱人来接我了。”江甜果脸上不自觉流露出幸福的笑容,和刘社长、主编挥手告别,踏上自行车,跟着男人一起离开。

“能来接她,她爱人挺配合工作的。”刘社长望着两人的背影,轻声说道。

——

“采访完了没?还用不用再跑一趟?”林寒松随口问道。

江甜果按捺了一路的激动情绪终于能说出来了:“不是采访,是找我商量出书的事,她想让我编写一套高中生教辅资料,我要出书当主编了!”

她说这话时正坐在餐桌旁,林寒松听见了,两个孩子也听见了。她们虽然不懂妈妈在说什么,但能跟着一起傻乐。

陈阿婆不可思议地先问了出来:“小江,你要出书?是真的吗?”

对这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太太来说,出书啊,那可是文化人里头的文化人才能做到的,在过去就算是举人老爷也不一定能出。而江甜果,看着也没长三头六臂,居然比举人老爷还强?

“当然是真的,我和市出版社的社长谈了一下午,具体细节大概商定好了,假不了!”

“乖乖,真是了不得呀!”陈阿婆看着她的眼神都变了,像是重新认识了这个朝夕相处的晚辈。

“那你安心写书,我们做好后勤工作,放心大胆地干!”林寒松也给予了全力支持。

接下来的日子,江甜果每天都沉浸在家人毫不吝啬的夸赞与全方位的支持里,身心愉悦,编写教辅的工作也格外顺遂。

找着空闲,她就揣着已编好的几章稿子,火急火燎地去找刘社长。当得到刘社长毫不保留的肯定与赞赏时,江甜果只觉前路一片光明,工作劲头更足了,进展愈发顺利。

一忙起来时间就过得飞快,这天家里来了几个人,都是复习班的同学,因为算着日子报志愿都快截止了,特意来找江甜果这个“明白人”拿拿主意。

可谁能想到,江甜果自己的志愿都还悬而未决呢。以她的分数,冲击最高学府也能上,就是可能录不到想要的专业。况且,现实的难题也摆在眼前:两个孩子尚年幼,正是需要母亲陪伴的时候;林寒松的工作稳定,短时间调动不了;再加上手头出版社的任务迫在眉睫,容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