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致和李咎两家正为黄家小姑娘的婚事头痛,城阳那里却先收到了皇后的书信。
巧不巧,皇后也提到了黄致家闺女的婚事。
黄致当时接了两个活儿,都作了极为详尽的图册交予陛下参详。
陛下得到那般详实认真有见地的地图,龙心大悦,便有赏赐下来。
后来在后宫皇后那里散步时,皇帝陛下想到城阳远在金陵,等铁路修得再多一些,来去就自由多了,就和皇后提起了黄致做图为铁路二期做准备的事,对他大加赞赏。
跟脚在金陵、把金陵的八卦当茶余饭后的点心听的淑妃就插了一嘴:“这个黄奉和,是不是写《西游记评注》的黄公奉和呀?”
皇帝陛下当时诧异地看她一眼:“你不仅看戏,还看书呢?”
淑妃如今年纪大了,脾气也大了,当即就翻了个不轻不重娇嗔似的白眼:“娘娘带着咱们看书哩,最近还学了《水经注释疑》。哎呀,陛下,您就说是不是吧!”
皇帝陛下也回她一个白眼,才说了声“是”。
淑妃便把那边的事儿盘了一盘,道:“果真是个好的,他儿子好像是在户部新开的税务司办事呢,派驻在岭北道,听闻很是得力。他闺女好似嫁在咱们三儿媳妇林家,人在云梦南道。现在他膝下还有一个没出阁的闺女,正是好韶华,文名学声动金陵哪!”
皇后娘娘心中一动,问道:“他闺女既然没出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哪来的名声呢?”
“黄家姑娘是大公主的女塾培养的一等一的才女,年纪小小的就给江南一些报刊写稿子,用的好好的笔名,不想被她舅家知道了说出去夸耀,这才让天下人都知道了。听说黄家姑娘后悔得不行,是被咱们大女婿劝了劝,才又继续写稿来着。说起来她是大女婿的义女,也就是大公主的义女了。”
皇后娘娘作恍然大悟状:“你这么一说,我就知道是谁了。康儿这个没良心的丫头,还写信来说过,很好的一个闺女儿,德才兼备,才貌双全,十分难得,让她和驸马都爱若珍宝。当时英姑娘还没出生吧,康儿和伯休还指望生个差不离的丫头,可巧,就成了。哎呦,这么可人的两个姑娘,还不知便宜了谁去。”
淑妃道:“那可不,英姑娘年纪小,又有大女婿瞅着,应该不成个问题。黄家丫头,可没这福气。”
皇帝陛下总算想到了淑妃和皇后埋的钩子上,英姑娘和黄元燚的婚事区别在哪?黄元燚能嫁皇室子弟,英姑娘不能啊!
皇帝陛下便让皇后给城阳写了封信,准备在京里给黄元燚说一门亲事。
他现在看黄致挺好,可惜黄致年纪大了,早有退隐之意,皇帝陛下亦不能勉强。
不过给黄致一个荣耀还是可以的,正好,他这儿老五老六都还没婚配呢,过两年采选,提前看好人,给老五或者老六当媳妇,没问题啊!
除了皇后的信,还有一封是秦王妃写来的。
三九这封信就家常得多了,详详细细写了当时后宫茶话会的情形,也牢骚似的写道北地水苦,江南人多有不服,鲈鱼霜雪肥,稻花十里香,还是家乡好等等。
李咎看不懂里头的意思,城阳就懂了,是说淑妃、皇后提到黄致家闺女这事儿和秦王夫妻没关系,他们没有为了拉帮结派就把黄家往皇室拉的意思。非但没有这个意思,他们还觉得黄家的事儿应该黄家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