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大湾府16势(2 / 2)

有那么一两个村落,位置也不好,条件也不好,但是因为有个很聪明的说得上话的村长族伯,无论如何都没放弃粮食的底线,甚至还有人偷学了两江道技术站的一些七七八八的技术,抄了个不三不四,总还是让人欣慰的。

而村子流失的人口,没有意外,都去向了镇上、县城的工厂和作坊。

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机器一开日产八千,抽干了劳动力。因为垂直打击家庭经济单元,破产的农民也没有权力说不进厂。

最初时,为了抢购棉花、油料,这些厂子作坊很舍得掏钱。于是很多地方的农民就悄悄的违背政令,把自家的地改种了经济作物。而官府对此事视若无睹,朝廷的粮食耕作令沦为空文。

第一年种棉花的人尝到了甜头,第二年就有更多的农田被改掉了。很少有人能阻止这种逐利的行为,更多的人只会跟风。然而一旦为了钱改种了棉花,想再改回去就很困难了。

城里大量出现作坊的第三年,粮价奇高无比,官府突然严格地执行收粮政策。交不上粮的人家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借钱买粮,要么被抓走等家人来赎,而赎买的钱比买粮的价格还贵。九成九的平民之家因为这一场借钱买粮而破产,不得不出卖田地,或是举家抵给牙行。

这才是各个城镇里出现大量贫民窟、各个村落里田园荒废的直接原因。

确实从郡守、县令的政策执行上看不出什么问题,甚至还可以夸他们一句,前两年没有强制要求农民如数交粮食、同意他们用钱抵公粮,是行善政,还暗合了现在即将执行的新税制度。

可是李咎知道他遇到了当前低下的信息沟通效率前提下,最顽固的问题,便是聪明人总有办法把好事当坏事办了。这个问题在夏刺史和秦王的改革里也一定会反复出现。

不过在大湾府,这种“聪明”并不安全。

李咎是不惜得玩什么阴谋阳谋的,他一向只用“势”。张郡守多圆滑啊,法令之外的事一件都没办,可是他逆了“势”,这就是最大的把柄。

就拿整肃城里的环境来说,确实地方上一向存在宅子契约规定不明白、契书无备份、事实居住权远大于法定居住权、先修屋子住人后办契书证明的情况,所以张郡守下令把看不过眼的屋子全拆了,在法令上是合规的,他拆的都是契约书有问题的房子。至于拆了房子之后人去哪——不是都济贫处待着了吗?

再至于济贫处出现胡乱抓人凑数、强迫劳动、驱逐老弱病残致人死亡的情况的,那不是底下人执行太偏激了吗?和他这个郡守有什么关系呢?他甚至还下令提高了济贫处的待遇,他甚至还算是个好官不是?

张郡守就是典型的把规则玩得团团转的那种人,这种人聪明得过了头,又恰好没个良心。

和这种人讨论他犯了什么罪是没意义的,他根本就不留手尾。他和乡贤豪强的眉来眼去,钱也不会过他的手。他有自己的产业,经营得还不错,什么钱洗不出来呢?

不过现在是封建时代,意味着一切都以皇帝陛下的意志为转移。不犯法只是法律拿他没办法,却不代表皇帝陛下拿他没办法。

张郡守身为一个进士,一个父母官,治下多年人口无繁衍,政令执行不到位,税收年年负……这三条足够把他罢官一百次了,这就是“势”的意思。

最重要的是,不论张郡守再怎么圆滑,有一件事他滑不过去,那便是本地官仓的粮食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