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京城来信(1 / 2)

这一次团圆是很热闹的,前头欢迎掌柜刘回家,人都没这么齐全。

尤家几兄弟还在孝期不便参加活动,特让傅贵儿和三郎夫妻代为参加。李咎考虑到尤家的特殊情况,还有三九在京里不能有一点行差踏错,因而金陵的一切都要低调处理,也就没往外说,关上门来自家人说说话吃顿好。除了交情很深的几家外,只有辛秀才、欧秀才两个被李咎强行拉过来一起吃席,别的泛泛之交、礼貌往来的那些就都没通知了。

这个冬天格外寒冷,秋收的日子比往年早,冬播的作物又特别容易死,除了早早建了大棚的那些人家,别处的冬播基本都停了。

农业配套的工业技术还不发达,就是这个结果。

这场宴会仍是开在侯府的花厅暖房里,众人体谅尤家几人的情况,并没有放肆喝酒庆祝,吃食选的是大雍版的“打边炉”,近似现代的火锅。

众人围着“打边炉”的锅子,各自挑一些喜欢的肉、菜下锅涮了蘸各种酱吃,边吃边各自叨叨些家常,气氛暖融融的。

吃到一半,恰遇着天降鹅毛大雪,把暖棚里春意盎然的花草木覆上了一层雪毯,也算是奇景。

这场雪从昨夜开始下,到上午方停。屋檐上、树枝上的雪积了寸深,地上的雪半化不化的,混着尘土一色泥泞不堪,好些养路队的人一大清早就出门扫雪铲冰。

这会儿天色刚刚转暗一点儿,雪又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半化不化的,堆在干干净净的石子儿路上,很快又攒下了薄薄的一层。这几日风也极大,吹起乌拉乌拉的,扬着树梢上屋檐上的雪吹出来又像是叠下了一层小雪一般。

只是这场宴会参会的人,都不觉得这场景好。景色虽然漂亮,一想到背后代表的减收和冷冬,大家就笑不出来了。

李咎依然年轻血热,只穿着燕居的袍子就敢到室外呆着。

辛秀才、欧秀才、傅贵儿自恃体壮,只额外多穿了一件氅衣,其他人毫无例外,都拥上了夹棉的大斗篷——还是木子衣铺出品的绗缝棉里子叠加各种不同的花样面子,有锦缎的,有皮子的,也有极为素净的手工毛呢面子,非常利落的线条,近些年刚刚在金陵流行起来。女眷们则人手一个手捂子,一个兜帽,就蹬在彩窗下赏景,除了性子活泼禀赋强壮的杨青娥,并没有人往外去。

辛秀才戴着一顶暖帽,披一件素面红毛呢斗篷,在溜溜滑的石子儿路上小心走了两步,叹道:“不知几人受寒矣。亦不知我能疗得几处冻馁?”

岳家小郎君笑道:“救一人是一人,李先生的鸡毛房不也开到了金陵城郊嘛。依稀记得祖父提过两句,李先生每年要维护好鸡毛房的秩序都得花上不少人手。”

实在是想混进李园的人太多了,李园又优先招那些无家可归的人,鸡毛房到现在依然是穷人过冬的去处,也是李园最优先考虑招人的地方,那些平时很难进园子的,就指望着借鸡毛房的东风了。

“治标不治本,也难。还是得靠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啊。”李咎哪里不想办,他是办不到啊。再说了,往后几千年能源照样是问题,又岂止是现在让人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