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特么的不就是,沼气?
这是真的意外之喜了。
冬天不太适合沼气发酵,且大家忙着过节,新的小鸭子小鸡子小猪小羊还没开始饲养,李咎便没提,直到春耕最忙的那段时间过去了,炕鸡鸭的行家开始孵鸡鸭了,李咎才把沼气临时插课到学塾、技术站里,就从沼气开始讲发酵堆肥的技术。
沼气技术本身不是很难,不过稍微带点风险,李咎便要仔仔细细从压强、受力、发酵、温度各个方面都给人们上课上明白了才行。
沼气池可以补充燃料,降低人畜粪便对地下水源的污染,还能提高肥田的效率,实用性还不错。
现在一个村子配上两三个沼气池没有太大问题,大一点的村落甚至能建十来个,这些沼气池至少可以保证村子的祠堂、族学等承担公共职能的地方可以用上沼气作燃料,降低村民的公共支出。
这是养殖业还不够发达的情况,如果养殖业再配套着窜一窜,家家户户都用上小沼气池,也不是没可能。
沼气技术就涉及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发酵材料,不同的发酵时间和温度等各种条件。
之前的通识课上,地理、气候等基础知识早已普及了一轮,李咎再说岭南道的发酵材料主要是水稻秸秆、甘蔗渣等,适宜发酵的时间是三到十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夏季气温过高时关注发酵材料的消耗情况和注意保持湿度、酸碱度。而北边几道,冬季大概率是用不上沼气了,要注意的事别让沼气池干涸——甚至有许多地方全年高温天少,本身没有发展养殖业的潜力,秸秆还都粉碎还田了,根本就不适合开沼气。
如此从沼气池技术开始,讲完这一搭不同材料不同方法的堆肥发酵技术,又可分别延伸到各地因地制宜可以发展的行业。
李咎可以用沼气池作为案例,系统地演示技术站的运行。
顺便还能借沼气池技术普及的机会,把学生们组建的金陵各个村落的技术站给办实了,粮食、人手、职位全部安排妥当。接着就是从沼气池的研发开始,如何形成实验记录,如何转为可用教材,如何一级一级地往村落传授……全部细节都给实际操作了一次。
最效率的做法应该还有一个技术的效率检查,就是淘汰掉研发出来后实用价值不高或者成本和结果不匹配的技术。
但是李咎去掉了这一级操作,他觉得可以给这些聪明刻苦有追求的人多开几扇门,他应该多多信任这个年代的人的智慧。诚然有些技术的实用性一般,折腾到累死累活也就提高了一点点粮食产量,但是,如果有人能改良这个技术呢?如果这个技术换到别的地方就可以一飞冲天呢?如果这个技术是某个高级技术的前置开发技术呢?
李咎就这么大个视野,他如何敢用自己的经验去否决一个可能?就说这个沼气池吧,其实它也是个很快就会被淘汰的技术,它的产出不稳定还要投入人力维护,一但煤炭电力普及,沼气池立刻就会消失。但是它依然在部分地方有它的存在价值。
或者用蒸汽机做个例子,瓦特的蒸汽机才多少效率,后面多次改良革新之后的内燃机又是什么效率,能说瓦特的蒸汽机就不重要吗?如果有个类似的低效的前置技术在岭南道被发明,可是能改良它的人却在北海,倘若把这个前置技术给刷掉了,那么那个改良它的人要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它?
科技发展的探路人,必然要走一些弯路,必然要额外付出许多劳动,但是最终的结果一定不会让人失望。一代代试错的结果,会是无比庞大的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