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祠堂(1 / 2)

结果祠堂到底也没支棱起来,因为李咎和城阳还是要回京城去安家。虽则李咎老家在“青山城”附近,到底既没有祖坟,又没有族田,并不符合古人心理的“祖宅宗祠”所在。

且李咎将来回金陵扎根的可能性并不大,他的后人就更难回来了,即便要自建宗祠,也是建在京城更合适些。

李咎被人教明白了这些弯弯绕绕,也就没再继续盘这个。

春耕已然开始,又是技术站最忙碌的时节了。

去年一整年李咎都不在,主要课程全是通识课和类似“行政管理”的实际操作课,现在那些使者、学生,个个都能白手起家搭个框架来,还能摆平当地的地方豪族势力。

曾经大部分人都看不太上下里巴人的社会,如今也老老实实,愿意和佃农、苦力们坐着谈事儿。至于算账看账簿、查漏洞、查亏空,更是不在话下,基本完成了从空谈家到实干人的转变。

李咎的北行确实影响到了他们的进度,但是这也没办法。

他们倒没闲着,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开春,他们几乎走遍了金陵方圆三百里的地方,搭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技术站。

阴差阳错的,金陵治下的技术站体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只等这些使者学生换成正经任职的,就和李咎预想的不差什么。

从金陵技术站到各个村落,新技术和新知识传播通道非常明确,奖惩、收支、任免,全部有章可循。他们推广的第一代技术就是李咎因地制宜弄的堆肥技术。

堆肥技术早就已经在研究了,不过随着工匠和农夫不断研究,现在技术早就已经革新了好几代,并且逐渐演化出了不同效用的肥……虽然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至少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并且李咎在查阅他们的“实习记录”时,发现辛秀才提到在田间堆肥发酵时曾经出现过莫名其妙的失火事件,他后来又提了几次,都是在追查这种失火事件的成因。

起初辛秀才以为是当地村民中嫉妒或不满技术站的那小部分人蓄意纵火破坏,这在本地并不罕见,每个村子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害群之马,区别只在那个村子的村长里老族老和其他村民能不能管控住。

但是时间一长,辛秀才得到的结论是这还真不是人为的,而是无心之失。

他观察到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都在发酵堆旁边,并且伴随着明显的臭鸡蛋的气味,他逐渐产生了把这个现象和失火事件联系起来。

最后通过几次很危险的放火实验,联系通识课学到的分子的扩散和空气的组成等信息,辛秀才得出结论,发酵堆会产生一些奇怪的有臭味的可燃气体,遇到拿着火把赶路的人,或者遇到给别家送火源的人,就烧了起来。

万幸事发多在夏季,雨水十分充沛,到处都是潮湿的青苔和黏答答的树木,发酵堆又多数在空旷的地方放置,并在水泥砌成的池子里进行,发生这样的小火很容易扑灭。

辛秀才只是提醒各个技术站要小心这样的情况,特别是比较干燥的季节和比较干燥的地区,要千万当心走水。但是现代人李咎一眼看出来辛秀才说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