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两难(1 / 2)

安三说:“不如我叫我的侍卫送去吧,我和哥哥一处走,侍卫白搭在这里,出去办办差事也好。”

李咎点头同意,就让安三的侍卫陪着去了。

芸娘得了两天假回家与家人商议此事,李咎这里却没闲着,滴灌的初代模型烧出来之后,李咎叫来小山,又从本地招了两个闲人一起测试效果。

李咎的简化版滴灌设备一共就三样:抽水吸水的源头、输送水管和滴头。这次的所有样品都是陶制品,将来若要大规模实装,水管可能需要更换为其他材料。

在南方,不用想了这水管直接改成竹管就完事了,在城阳府则不一定,城阳府不产竹子,若从南方运竹子来,只怕运费都比烧陶贵。

李咎先不去想这些,滴灌如果能做出来,烧陶就烧陶,贵就贵,能解决庄稼的用水比什么都重要。

滴头暂时用的是木质的,因为李咎也不确定孔径、长度做成什么样比较好,所以是找的木匠刨的几个各种数据的滴头一起实验,最后选定了再烧成成品。

安三亲自动手,帮着李咎组装了一套,把吸水的那头放在提来的一桶水中,从管子的一头吸一口,把水吸出来,再接上输水管,很快各式各样的滴头边就逐渐沁出了水渍。

安三看着滴头一点点地滴出水来,李咎似乎觉得这就够了,安三不禁奇怪,问道:“哥哥,这就能解决城阳府干旱的问题了吗?”

“缺水么,不外乎要开源节流,开源有水利,有凿井,有海水淡化,往远了说,一世都说不完。咱们这做的是节流。”

“为什么改成一滴一滴地浇水,就能节流呢?庄稼不还是要喝那么多水?”

“因为平时浇地,大多数水都被蒸发了或者被土壤吸收后蒸发了,蒸发,我教过,你懂吧?像城阳府这样干燥的地方,夏季还热,蒸发很旺盛,用滴灌可以节约五成以上的水分,这就是滴灌的意义。”

李咎把握不好这些出水量适合什么样的庄稼的用水需求,只能记个大概,然后把装置关了,让小山送去实验田放好,交代他们自己看着做对比。

能顺利出水,就是成功。

李咎让小山记下:“因为水里的杂质太多,滴水孔会很容易堵塞,要经常更换,最好安排人每天检查一次,水管也一样。”

小山老老实实记下了,安三下意识地心算了一下每天检查滴水孔和更换滴头所需要的的人力,皱着眉头问道:“如此,倒要一个整人工来检查这东西,虽然省了水,却多用了人,真的划算么?”

“这就叫短板效应了。城阳府,还有之前那几个村落,粮食产量上不去,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水只够浇一亩地,就算有足够种两亩地的人、种子和土地,最后也只能种一亩地。先把最缺的资源补上,再补其他的。对应到城阳府就是先补足水,再补足品种的缺陷,再补足人力的缺陷。说实话城阳府并不适合农业,特别不适合种粮食这样对气候敏感的作物,但是……”

李咎摇摇头,鲁东道想经商,下辈子吧。不过隔壁鲁西道可能还要更难一些,啧,难兄难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