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章】(1 / 2)

第 107 章 二圣临朝

殿试的结果将于十日后在含元殿上昭告天下。

顾宁熙征召八名翰林院学士,于宣政殿中一同阅看士子答卷。

二百余份策问,每一位士子的文章都有三至四位学士判定,力求公允。

顾宁熙每日守于宣政殿中,连日来一颗心尽数扑于此。

午间光景,又是半日的忙碌,御膳房已备好午膳。

翰林学士们用过膳,可在各自的厢房中休憩一个时辰,未时再继续评卷。

这十日里,八位翰林学士不得归家,宫中另行供给住处。每人单独一间卧房,禁军时而巡视,以防他们私下有何交集。

顾宁熙则抽闲暇回了一趟坤宁殿,阿姊已经在等她。

宫中三月的宫务顾宁婉如数处置妥当,最终的账目移交顾宁熙。

她拨了拨茶盏,道:“我这一份尚宫的俸禄,没有一分一厘是白得的。”

顾宁熙笑起来:“多亏了有阿姊。”

春闱过后她实在分身乏术,好在后宫风平浪静,她便暂且将宫务丢了出去。

“陛下不在吗?”

“他晨起去仁智宫了。”

顾宁婉点头,便可以在坤宁殿中多留一会儿。她道:“殿试快有结果了罢?”

“是啊,最快后日就能排出次序。”

顾宁熙留心着考生的籍贯:“此番入选的多数还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寒门士子人数不多,且殿试前的名次多靠后。”

科举考生来源有二,一为官学学生,即出自国子监、弘文馆与崇文馆;二为乡贡,由地方州府考核当地学生,合格后将他们送往尚书省参与礼部的科举考试。

其中官学学生占了九成以上,顾宁熙也曾是国子监出身。

官学学生大多家世不俗,依靠祖辈荫封,资质平平者也可入国子监读书,再占据一个科考名额。

为真正地选贤举能,由天观二年始,顾宁熙想逐步提升寒门士子在科举中的比例,打压世家大族,尽可能给有学之士一个公允的机会。

新的人才步入朝堂,大晋方能更欣欣向荣。

此路艰难,任重道远,绝非一旦一夕之功。顾宁婉道:“那便要先兴州学与县学。”

平民子弟总要有入学读书的良机,才能再谈科举。

户部能够拨付银两兴修学堂,地方州县也能筹措出银子。顾宁熙道:“不单要兴学,还要兴女学。”

昔年懿文皇后与姚皇后同办了惠文堂,专供女子读书。

惠文堂虽未成气候,却开了大晋先河,有例可循。

朝廷既要不拘一格录用人才,寒门子弟可以,女子当然也可以。

中原大地饱经战乱,数不清的男子战亡在前线,家中往往是他们的母亲与妻子下地耕种,撑起门庭。

正因如此,本朝民风开放,女子的地位更胜于前代。

朝中英才短缺,新的国之栋梁又何必只向男子中寻?

“阿姊可明白我的意思?”

女子能入学,当然也能科考。先从世家大族的女郎开始,顾宁熙同时好奇,不知寒门士子与世家大族的女儿,权贵们更能接受哪一方入朝。

女子走出后宅另博一番天地,纵然如今还如天方夜谭一般,但十年后、百年后,只要开始有女子能真正站上朝堂,后继者便会绵绵不绝,继往开来。

顾宁熙会为之努力,她相信她的长姊能为先导,顾宁婉亦信任着她。

姐妹二人相望而笑。

若非亲眼所见,他还是不愿相信素来在他们面前乖巧孝顺的幼子竟潜藏如此狼子野心,妄图挟持君父,犯上作乱。

“陛下,淮王殿下来向您请安。”

太极殿内,李暨恭敬通传。东宫被废,朝堂风云突变,陛下心情大起大落。李暨专门叮嘱太极殿上下,当差务必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今日的午膳陛下只用了几口,太医为陛下换了安神开胃的药方,日日都来为陛下请脉,望陛下保重龙体。

“就说朕睡下了罢,”明德帝暂不愿见淮王,“去告诉诚钰,让他多去陪陪他的母后与兄长。”

“是,陛下。”今日并非休沐,但趁午间悠闲,顾宁熙悄悄从昭王府溜出去一阵也无伤大雅。

表兄已经在茶楼等她,他才从西山兵营换防归来,这几日都在家中休息。

陆陆续续看了两月的宅院,他们已经选定了兴庆坊的一处院落。

原本他们一同凑了三百贯钱,但这个价位的宅院顾宁熙总没有挑到合心意的。原本想着将就先买一处,但商行的人近日带顾宁熙相看了这处新院子。房主南下经商周转不开,急于将宅子套现,统共三进的院落只要价四百贯。

这处宅子顾宁熙仔细看过两回,无论是从位置或是布局都挑不出瑕疵。不仅南北开阔,通透敞亮,西侧还连了一处小花圃。尤其顾宁熙检查过屋中的梁柱,用的木材都非常扎实,并不曾偷工减料。且这处宅子平日少有人住,没有太多磨损。

顾宁熙是工部出身,买房置产乃是行家,孟庭相信她的眼光。连商行的人都知道这位年轻的小郎君不好糊弄,不敢在她面前耍滑头,推荐过来的宅子都不错。

“与其用三百贯买一处两进的宅子,倒不如花四百贯选这座三进的院落。表兄觉得如何?”

顾宁熙拨着珠算盘,怎么看都是后者更划算些。

孟庭眸色温和:“依你便是。”对方开价四百贯,他们这些日子与房主反复议价,商行的人也从中斡旋。最后约定双方各退一步,三百七十贯。

顾宁熙和孟庭各自添了余钱,总共能拿出三百五十贯。

对面全要现银,且是一分都不肯再让的。顾宁熙掬了捧清水,知道又是顾宁铮那个草包在作怪。他惯爱使这种上不得台面的小手段,损人又不利己。

也是她自己行事有欠妥当,仗着今日不必当值,昨日睡得太晚了些。

看眼下这个时辰,昭王府中的宴席都快结束了。

顾宁熙揉了揉眉心:“先替我更衣吧。”他也不知今夜为何心绪不宁,闭上眼便是元乐酒醉的模样。

后半夜月光倒好,照亮了寝殿一角。

两日来送入昭王府中的寿礼都已造册搬入库中,寝殿北面的博古架上唯独新添了一样物件。

檀木所做的水车摆在中央最显眼处,二十三个小竹筒在机关推动下依序转开。

新升至最高处的竹筒,上面雕的是万回。这位能够预卜休咎、排难解忧,保护行旅之人回乡团聚的神仙,似乎也解答不了昭王殿下今夜的困惑。

“是,大人。”

要穿哪套衣裳顾宁熙昨日便已选好,吟月依她的吩咐,取来那套天青色绣折竹如意纹的锦衣。

顾宁熙在铜镜前自挽了发,束上一枚碧玉冠,簪了一支青玉竹节簪。

这支玉簪是及笄那年母亲替她簪上的,今日是第二次戴。

收拾妥当,顾宁熙仔细包好了给昭王殿下的生辰礼。临出屋子前,她又对着铜镜照了照。

皓日当空,顾宁熙抄近道预备从人少些的后门出府。奈何今日实在运道欠佳,都这个时辰了,竟然在花苑凉亭中遇见了对弈的祖父和父亲。

顾宁熙硬着头皮上前见了礼,宣平侯察觉到不妥:“怎么这个时辰在府上,昭王府的席散了?”

顾宁熙含糊道:“孩儿……有事耽搁了,三弟便先去赴宴了。”

宣平侯蹙眉,顾老侯爷拈了一枚棋子:“那便去罢,好生向昭王殿下赔罪。”

“是,孙儿明白。”

顾老侯爷开口,宣平侯当下自然不会再多说什么。只在顾宁熙离去后,他摇头道:“这也太没分寸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