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是真真切切的天子,一言定人生死,喜怒左右天下大势的存在。
而且该说不说的,只看大汉的历史,人家的骄傲自信确实是充满依据。
如果曹操不是那个或许要结束这份骄傲的存在,看到这种内容都要忍不住一样心怀侥幸的。
可是现在,他脑子真的有一瞬间非常杂乱。
他有四百年的底蕴托底吗,他有个天下在握吗,他有士人全都人心归附、甚至捏着鼻子也只能选他的任性资本吗?
要说完全没有,那绝对是自谦过头了。
可你要说完全有,便是如今曹操有点膨胀,也说不出这种话来。
毕竟如果真的有的话,他哪里还需要出兵去攻打孙权,人家就该对着他纳头便拜。
听多了何进、董卓、袁绍之事,曹操是真的有些免疫了,而且他自信此刻的自己的比他们所有人都强大。
可是陆离拿出了先帝作为例子,这本身就是一个炸弹了,由陆离说出来,就更是王炸 。
我如今的行事难道当真有问题吗,甚至有问题到让陆侍中都拿出先帝来作为例子劝谏自己。
曹操一时之间不由哑然,也就是来送信的人是亲儿子,这要是换成陆离来送信,他一恐怕时之间都不知道该如何看向对方。
伯安,何至于此。
震惊的同时有着自省,还有着些许难以言说的欢喜,在伯安心中,我已经重过先帝了是吗?
之前那点小别扭几乎瞬间烟消云散,他从未怀疑过陆离跟那场刺杀有什么牵扯,他只是为大汉的“余力”不由心惊,不确定最后的答案会得到陆离怎样的反应。
第266章各方准备
陆离的这封信实在是取得了超乎寻常的好结果, 跟在曹操身边的郭嘉很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点。
能够达到这样的好效果,让郭嘉一并对信件的内容也有了基本的判断,这里面绝对不缺少陆离的本事, 但是内容本身绝对也足够令人惊讶。
而曹昂虽然是亲儿子, 但论起对亲爹的了解,比之郭嘉却还是要差上那么一点的。
他没有被曹操留下来,而是带着亲爹写好的回信再次回到了荆州。
未来王朝的继承人,难得正常继位的未来太宗陛下,日后在拉出自己的一系列曾任职务时, 认为非常有必要添加上信鸽一职。
什么长子、嫡长子、被视为继承人的亲儿子,有些时候也不过是某些亲爹跟自己谋士paly的一环罢了。
曹昂对于曹操的了解或许比不上郭嘉,但也并非全然没有, 而带着信件回到荆州之后,看着陆离收到信之后似乎放心了些许的样子,曹昂没有发表任何看法。
信鸽需要说什么, 信鸽只需要将信送到收信人手中就足够了。至于其他的, 那就是相信他们自有其道就好了。
一般来说,如曹昂这种半内定下来的继承人,在这种战争中大多是负责坐镇后方的。
打天下的父子组一般都是类似的套路,要么是亲爹在前面打仗、儿子坐镇后方, 要么是儿子在前面打仗,当爹的坐镇后方, 当然了,也有儿子与父亲一起在前面打仗的。
曹昂就不属于那种完全坐镇后方的人,一来后方有荀彧坐镇更加妥帖, 二来也是后方已经有一大家子在那里了,总得以防万一避免一下某种一锅端的情况吧。
而且真说起来, 跟着陆离在荆州,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坐镇后方了。
不过这一次,曹操对曹昂的安排倒不是继续跟着陆离在荆州这边搞后勤了,而是跟着荆州这边的粮草运输一起前往前线,之后负责看管粮草的工作。
这种工作虽然看起来一般不会有什么大功劳,但是出了事那一定是大差错,而且论功行赏一般都不急落下,非心腹之人难以担当。
可别忽视这个工作,当初袁绍就是因为重视不够,安排不够妥帖,以至于被人家以弱胜强。
陆离对于曹操对曹昂的这种安排没有发表任何看法,真要有看法的话,也应该是被一会儿安排到这里,一会儿又安排到哪里的曹昂有看法吧。
不过对方应该也是没有看法的,会有安排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看重与培养,这是好事。
孩子家长与孩子本人没有任何意见,陆离这个不过临时当过一段时间的老师的倒是有了那么一点点家长心态,在送别曹昂时不太放心的叮嘱了几句。
但也就是如此了,甚至只是如此陆离都分不清楚自己这到底是真心为之,还是提前刷一下可能成为未来老板的存在的好感度。
就好像他收到信之后在曹昂面前表现出来的放心,要论真假,假是多过真的。
其实曹操的多疑在陆离身上从来都不算怀疑错误,非要说的话,只能说怀疑的方向不太对。
心向汉室是假的,没有那么向着曹操却是真的。
对于改朝换代可能难以接受是假的,别有用心却是真的。
其实要是论迹不论心的话,陆离还真的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曹操的事情。
但或许是天意作祟,或许是曹操本身感知敏锐,反正对方是论迹又论心的。
而什么都要论的话,对于陆离而言实在是一件颇为为难的事情,毕竟别管看起来多么坦诚,他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事无不可对人言的人。
前世今生不可说,系统任务不可说,甚至就连自家被灭族背后的真相都是不可说的……
好在,一切很快就要结束了吧。
赢了孙权,得到扬州,刘备便是拥有诸葛亮,拥有交州的暗中帮扶又能如何,独木到底难支。
时势造英雄不假,但若是大势已定,便是英雄也只能徒叹奈何。
哪怕对方真的是天命之子,可曹操也不是什么天厌之人,所以明公,请你努力赢到最后吧,别逼着我求你行不行。
待在相对而言比较安全的后方,倒是不必担忧发生那种被流矢夺走性命的事情,但相对的,对于很多事情也只能看着、等着。
虽然对于战场的消息不至于一无所知,但消息免不了存在滞后性,有什么危机或者错误操作也没有办法第一时间发现并且解决。
但是想想赤壁之战造就的名场面不少,其中就包括了那句震耳欲聋的“若郭奉孝在”。
如今郭奉孝是真的在哦,好辛苦、好努力保下来的我的好友、你的好祭酒,明公你这都不赢的话,我真的要闹的。
陆离现在是真的有点焦虑在的,每天出门先迈哪只脚都要好好考虑一下,越发听不得如“4”这种不太吉利的数字不说,要不是担心影响不好,他都想要跳大神向上天祈祷了。
不过考虑到这个世界对他的不喜欢,要是他跳大神的话,说不定会适得其反呢,毕竟看到一个你非常讨厌的人在你面前又蹦又跳的,怎么都不可能带来好心情的吧,更不用说让对方心想事成了。
啧,虽然他算不上这个世界的“亲生孩子”,但某种程度来说,这个世界对他还挺像是他的亲生父母的,他说的是前世的那俩。
短暂回忆了一秒钟模糊不堪的前世记忆,陆离几乎没有任何停留的就将思绪拉回至今生,拉回到如今的战场之上。
现在该怎么说呢,双方还在一个分批布置兵力,对峙试探的阶段。
这个阶段不会持续太久的,所有人都很清楚这一点,而在这个阶段中得到的结果与反馈,极大可能影响之后的战事。
以兵力多寡来看,曹操这边不可谓不傲视群雄。
人都是双标的,之前打比自己强大的敌人,会想人数多寡并不能决定最终胜败,但现在打比自己弱小的敌人了,却只希望若是人数多寡可以决定最终胜败就好了。
而如今对峙双方情况如何呢?
曹操这边在收到陆离的来信后,那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孙权一方评价的“去掉了傲慢与俯视”。
可是孙权一方的情况就没有那么友好了。
一方面是势力内部的投降派有部分死不认输、屡屡相劝,另一方面则是扬州本地的世家豪强颇有点不愿意出力的架势。
原定历史上他们出工出力的是因为真的有盼头,孙权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与优势,赤壁一战更是人心大振。
可是现在不一样,孙权依旧是那个展现出能力的孙权,可曹操却也是超乎历史强大的曹操。
真要比的话,都不用说别的,孙权出生就已经了曹操将近三十年了。
有的时候一步了,步步都跟着。
孙权才承继父兄基业有几年呢,反观曹操,人家又兢兢业业的发展了多少年。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家地盘上出现的问题,别管是作为地主的孙权,还是作为此次战争指挥者的周瑜,对此都是有所察觉的。
能想办法吗?
当然能够想办法!
可说一千、道一万,这个时候胜利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办法。
可弱势一方面对强大者时,胜利本就不易追寻,更不用说在这个还存在“自家人”拖后腿情况的时候。
此刻曹操那边刚刚解决了由顶头上司带来的最大烦恼,孙权这边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烦恼,而刘备那边也不是多么一帆风顺的。
就拿这次曹、孙双方的战争来说吧,谁不清楚孙权要是对付完了,下一个八成就要轮到自己的事情呢。
如今因为双方地盘之间隔着荆州,曹操倒是不用担心出现什么派兵支援的事情,但是不能直接派兵支援,不代表不能间接着来。
就比如说你们双方在战场上要死要活的情况下,我派兵攻打其中一方,对于另一方而言何尝不算是一种派兵支援的手段呢。
在这种时候出手除了能够侧面帮一下孙权,对他们自己这边也是好处多多。
一来是在这个时候出手,不用面对曹操那边的最强战力,要是进展顺利,说不定还能扩大一下自家地盘。
二来也属于对周边战争地势的实地摸索了,这种工作在战争彻底到来之前做完,显然好过在战争开始之后临阵磨枪。
三来也是要考虑一下逃跑路线问题了,凡事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才有转变劣势的可能。
曹操那边那么强大了,一个骄傲都会让不少人认为不妥,更不用说他们这边本就相对弱小,要是还不能看清自己,那岂不是直接完蛋。
不过一般而言他们其实不用担心这个,毕竟现实情况就摆在这里,这种情况要是都能骄傲的起来,这心未免也太大了一些。
原本历史中虽然有强又弱,但最后格局维持在一个三足鼎立的三方势力,如今都在各自为战争做着准备。
而不属于这三方势力的剩余地方,也并未完全闲着。
比如说中了离间计之后陷入内斗的凉州,再比如暗中帮助过刘备的交州。
凉州如何争斗暂且不提,交州如今是一个观望状态的。
自家人清楚自家事,哪怕这些年在努力发展,但交州原本的基础实在是太差了,哪怕这些年一直都在发展,都比不上中原腹地催回后开始重建的发展速度。
所以如果这次曹操依旧赢了的话……
第267章石锤离开
“郎君很希望曹司空赢吗?”
明明是很平常的一天, 却因为一个人的开口突然就变得不一样了。
问出这句话的人是石锤,事实上陆离已经很久没有听到对方开口说话了,本身对方就不是一个喜欢言语的人, 后来更是沉默到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已经失去了言语的能力。
陆离从来没有问过对方为什么要这般沉默, 有些答案并不需要言明,只是看着那双眼睛就好似已经可以明晰一切,而陆离本身也不存在任何强迫对方言语的意图。
有的时候陆离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很奇怪,自己这个穿越者在一群土著中,反而是最不像是穿越者的那个, 其他人一个个都比自己更加格格不入、与众不同的样子。
他们好像天生就拥有对这个世界上自己看不顺眼的东西说“不”的能力与勇气,然后想尽办法改变一切,哪怕输个头破血流、身死魂灭, 也半点不会后悔。
反倒是自己,他会模仿、为伪装,会用漂亮且讨人喜欢的模样混入这个并不喜欢自己的世界中, 然后以不会伤害到自己为前提, 去尝试对自己看不顺眼的存在提建议。
建议不被采纳的话,陆离也不会想着要去跟谁同归于尽,就在规则里面扒拉扒拉,找出有利于自己的漏洞, 然后在其中大鹏展翅,努力让一切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靠近一点就好了。
虽然有些时候不可避免的会有极端的想法, 甚至还真的为了成功做过某些极端的事情,但陆离必须得承认,陆乔对他的评价一直都很对, 他就是一个好保守、好胆小的人诶。
现在面对石锤这种问题,他的第一反应是反问对方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毕竟他作为曹操这边的人,怎么会不希望曹操赢呢。
可是看清楚问这个问题的人是石锤,陆离做出了思考的模样,实际上他也确实在思考。
有些人的意义总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石锤。
一些陆离永远不会对曹操宣之于口的真相,却从一开始就属于他们两个全都知晓的“常识”。
他们未必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但因为相遇的时间足够巧合,再加上两人之间有一个能够牢固连结的存在,倒是迫有几分知根知底。
绝大多数人见到的都是已经成长起来的陆伯安,但对方见证过手忙脚乱的陆离,而很多特别且不好见光的事情,也都是对方帮着自己完成的。
现在,很特别的人问出了一个很特别的问题呢。
陆离没有给草率的给出答案,但他在深思熟虑后给出了一个与草率之下一模一样的答案:“是的,我希望他能赢。”
石锤没有对这个答案给出任何意见,只是非常质朴且纯粹的问道:“赢了之后呢,一切会变成怎样?”
有些话对着别人说会很崩人设,让人恍恍惚惚怀疑人生,但是对着石锤说就刚刚好了。
陆离有些放松的将手往桌案上随便一放,然后张口就是能够让外人听了怀疑他是不是疯了的言语:“赢了之后,或许就是改朝换代了吧。”
一切当然不会进行的那么快,但也差不多就是那样了。
他没有对石锤画大饼的说什么改朝换代之后一切就会变得很好很好,他反而智到有些残忍的分析着改朝换代之后会有的发展。
陆离:“改朝换代之后,只要不是立刻出现什么特别昏庸的君主,一般都是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结束乱世之后人心思定,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乱……”
“人们或许会度过一段比较好的时间,君主优秀一点的话,或许那段时间还能被称作治世甚至是盛世呢,但事情发展到一个足够鼎盛的阶段之后,就会开始走下坡路了。”
陆离看着石锤:“或许几代之后,一切又会变成如今的模样,然后各种各样的人出现,又一次改朝换代的戏码拉开帷幕……”
石锤同样看着陆离,在这一刻,他觉得对方好远,对方好像站在一个特别特别远的地方,因为足够远,所以才能做出这种仿佛在后往前看,足够简略却又足够深远的推测。
听起来一点都不美好,但听起来很真实。
石锤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失望,只是应了一声又问:“这样啊,没有办法让一切变得更好一点吗?”
他很自然的问着,就好像陆离真的能够给出一个答案,就好像不管陆离给出什么答案他都会选择相信。
陆离用不确定的说法说着确定的话:“会有的吧,只是需要等待的时间或许要长久一点,要等到一群很勇敢的人,然后跟着他们一起就能很好了。”
石锤:“要等多久呢?”
陆离在心中算了算:“一千七百多年吧。”
石锤眼看着就差能够给出一个有零有年岁答案的陆离,心中且喜且叹,郎君,你现在是装都不装了吗?
不过只需要一千七百多年就可以等到吗,明明只是一个最多也就活一百岁左右的人类,但石锤面对这个数字却有种陆离说的不是一千七百多年,而是十七天的感觉。
毕竟他曾以为永远都不会等得到那一天了,可是因为陆离的存在,却又忍不住抱着些许期待。
原来真的有那样一天啊,只需要等一千七百多而已,为什么还要等一千七百多年呢……
石锤看着陆离,好似在透过对方看到一千七百多年之后的情***况。
有的时候失去一些东西也会得到一些东西,当将语言尽数化作沉默的旁观,在本就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很多事情会变得无所遁形。
更何况,陆离对他本也没有什么防备,又或者说,对方有意敞开一切让他看。
可有些东西总是若隐若现,有的时候能够看到,有的时候又仿佛与周围的一切没有任何区别。
陆离是个学习能力很强,适应能力也不弱的人,这给石锤的观察增加了难度。
他本该继续沉默下去,本该继续看下去的,但或许已经没有时间了呢。
时间,有的时候那么漫长,有的时候又那么短暂。
石锤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很有数,他感觉得到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所以才会在此刻这般直白的进行询问,毕竟要是死后再次见到张角的话,对方问起他看出了什么,总不能给不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
都说欢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痛苦反而漫长,曾经跟着张角的时候,石锤从来不认同这种说法。
快乐的日子怎么会是短暂的呢,他明明清晰的记得自己与张角走过的每一片土地,他清楚记得自己如何看着对方帮助百姓,帮助他们找回求生的信念,帮助他们团结起来更好的生存,帮助他们将一切变成更好的样子……
那时候,每一天都是充实的,每一件事情都充满了意义与希望。
石锤不是一个多么有文化的人,但心底里好像有一支笔在镌刻所有的一切,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离开张角后,跟在陆离身边的日子同样可称之为波澜壮阔。
可不一样的,一切都是不一样的。
现在,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了,郎君这般聪明,想必也是看出了他的心思的,不然怎么这般知无不言,不然眼中怎么会有明了与伤感呢。
他知道陆离已经为自己选择了埋骨之处——汉帝陵寝之侧,他不会觉得这是什么背叛,只是他也已经选好了自己的埋骨之处而已,与对方决然无关。
虽然石锤很清楚,如果他留下来,死在陆离身侧,对方会将他的身后事安排的妥妥当当,哪怕要埋在张角死去的地方,对方也会帮着自己安排。
反而是自己这般离开,说不定还没有到达选择好的地方,就直接就地倒下,最后曝尸荒野。
但是郎君已经送走过很多人了,每一次石锤都能清晰捕捉到对方或直白显露、或隐忍不发的伤感,委实没有必要加上自己一个。
他们曾经因为一个人拥有了缘分,现在是缘尽之时了。
陆离没有说什么挽留的话,只是给对方准备好了离开需要的东西,石锤猜的没错,陆离看出来了,若非想要走,如何会开口问这些呢。
准确来说,对方这不能称之为离开,对方只是回去,回到自己心之所向的地方。
陆离给了对方出城需要用的东西,也吩咐了府上的人不要阻拦,甚至告诉他们没有必要在石锤离开的时候前来向自己汇报。
只是第二天,陆离习惯性的向着石锤平日里待着的地方望去,那里已经空无一人。
对方要去哪里,对方能够平安到达吗,陆离不知道,但他知道想走的人是留不住的。
算一算时间的话,对方算是陆离来到这个世界后陪伴他最久的人了,可对方死后他连上坟要去哪里上都不清楚。
陆离忍不住想到被各方势力收编的黄巾军,石锤永远不会被任何人收编,因为他是张角的死忠粉,而张角死了,所以永远不会在对方那里塌房。
真好啊,有一个人能够这般从始至终的忠诚于你。
陆离收回了自己的视线,毕竟一直望着空无一人的地方可没有任何意义。
当年对付袁术的时候,曹操是主攻力量,但孙策也没有完全闲着,最后袁术的地盘被双方瓜分。
不过实诚的说,当年曹操得到的地盘主要是豫州以及扬州北部,从繁荣程度来说,自然是最好的。
而孙策当时本身就已经在江东发展壮大了,蚕食的那一部分也不小,但相对而言确实要差上那么一点。
如今曹操攻打孙权,驻军地就在九江郡。
第268章内部平衡
虽然还未曾大规模交战, 但如今双方的情况给人的既视感还是很强烈的。
一方弱、一方强,两方同样刚。
有人明,有人暗, 偷偷在投降。
一切的一切像极了当初官渡对峙的双方, 但不同的地方在于,孙权像是曹操那般决不后退,曹操却不曾如袁绍那般自负犹疑。
要说孙权本人的优点,其实有不少,而镌刻在历史之中非常醒目的一点, 就在于他是一个很擅长制衡的上位者。
何谓制衡,简单一点说就是让双方或者更多的势力形成一种相互制约,但是也相对平衡的状态。
从某种角度来说, 这属于是君主的必备技能之一,只是有人技能点满,有人技能倒欠而已。
孙权毫无疑问就是将技能点的比较高的存在, 但这种技能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就是可以稳坐高台, 很多手段也不用做到太过决绝,甚至不用自己下场,完全可以高坐指挥。
但随着而来的坏处,不说别的, 就说用以制衡的存在一旦有一方失衡,并且无法立刻补充, 而好巧不巧另外一方是自己想要压制的存在,那事情就会有点麻爪。
不过孙权这边如今的情况倒是跟制衡无关,完全就是跟曹操的强弱对比过于突出, 以至于让人看不到什么胜利的希望罢了。
对比顶头上司,曹操与孙权算是各有优劣, 但曹操如今是如日中天,孙权却还在成长阶段,这一局算是曹操赢。
对比底层兵力,这个直接就是曹操那边肉眼可见的赢。
对比领军的将领,双方都不存在什么隐藏着的千年难遇的兵仙神将,大家都属于很有能力的存在,四舍五入一下算是平手。
而粮草后勤什么的,一边是只有一州之力其中还有人怀着别样的心思,另一边却是一切齐备、十州之力供给。
最后不能忘记最最重要的,在东汉诸多重要战争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心态,
别的不提,就最后一点,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还不知晓会有这场战争的时候,陆离就已经在为这场战争做准备了。
虽然不是努力的人就一定能够得到成功,但他这般努力能够得到如今的优势那并不是毫无原因的,没道会得不到一点回报。
现在回报也挺明显的,都不说在陆离看来最为明显的心态,时间、地点、人物,除了最后一点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其他两点变得简直不要太大。
毕竟原本他们之间打的那叫做赤壁之战,可现在赤壁早就是曹操的地盘了。
当然了,这属于是仅陆离一人可知的变化。
但其他人也不需要知道这些变化,他们直接看牌面就够了。而看牌面的话,如今双方差距就是那般明显,让人存不了任何的侥幸。
孙权身边,越来越多真心为他好的人有了别样的言语,或许是劝降,或许是劝说他早做别的打算。
他们会站在孙权身边,有的是来自父兄的遗产,有的是来自利益相关,但也不乏真心被孙权吸引,认为对方大有作为的存在。
可若天时不允,人力又为之奈何呢。
北方的争端结束的太快了,曹操前进的步伐迈的也太快了。
他们这边刚刚结束了内乱,进行了些许扩张,平稳发展了没有多久,就迎面撞上了这般的庞然大物。
若是再给他们十年,哪怕是五年,如今都不会这般近乎毫无希望。
防守从某种角度来说,当然要比进攻要从容些许,可内部混乱的声音让这份从容从一开始就添上了几分假色。
上下都不能一心,所谓的防守优势也不会有太大,毕竟你也说不准哪天自己城里面的某某就帮着曹操那边开城门了。
这个时代是存在年龄歧视的,年纪太小了不行,比如说如今已过弱冠,未及而立的孙权,在很多人看来就太小了一些。
但是年纪太大也不太行,就比如说刘表那种,谁知道他明天能不能起得来呢。
相比之下,曹操如今的年纪不算是最好的,但比之前两者确实更让人信服。
孙权就听到过不少有关年龄的声音,有些人是出于好心,有些人完全与好心无关,但是他们似乎都非常擅长将话说的特别阴阳怪气,让人怀疑这一批人是不是去陆伯安那里报言语课进修了。
什么:“那曹操不过是占了年岁优势,有了更多的时间,若是明公与他同岁,此刻如何还尚未可知。”
这句话本身好像也没什么问题,算是实话实说,往好处想,甚至带着点捧着孙权的感觉,可搭配上说话的人说话时的神态,就很难让人不往坏处里面解读。
往坏处里面解读,“若是与他同岁,此刻如何尚未可知”,可孙权实际上并不与对方同岁,这意思不就是在说如今的情况已经是可以预料清楚的了吗,这话听得孙权都想要一剑把对方给砍了。
有一个道想要说给所有人听,你如果不会说话的话,其实可以选择不说的。
正面战场因为以防守为主,孙权这边其实也没有立刻战败,但是意外不出意外的出现了。
又或者说,早有预料的背叛果然不出预料的出现了。
世家豪强有诸多的外号,比如说地头蛇,比如说人才库,比如说毒瘤,还比如说墙头草。
都说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这话当真是一点都不假。
至少别的不说,江东的世家豪强相当清晰的向着孙权展现了最后一种。
早说了孙权真的很擅长制衡,而擅长这个,也代表着他很擅长看出各方势力的轻重。
就好像往天平两端放置砝码一样,若是都不清楚重量如何,怎么能够让一切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呢。
本来一切都在孙权的掌控之中,但因为曹操这个外力的强势介入,失衡似乎就在眼前。
不,应该说失衡已经开始了。
如果他们能够势均力敌,甚至反败为胜,那群人会成为了他最大的支持者。
毕竟比起曹操身边已经几乎被占满的位置,自然还是孙权这里有更大的利益空间。
而且战乱进行到现在,世家在最乱的情况下稳住之后,如今反而是不希望战乱结束的。
战乱继续,几方混斗,那就是人才占据主导的市场,这家不行还有另一家可选,各方势力也要努力展现自己的优势来吸引人才。
可一旦战乱结束,供求关系就瞬间反转过来了。
因为你只剩下一个选择了,对方却有无数的选择。
如果可以,他们并不希望战乱结束。可若是孙权必败无疑,去曹操那边挤一挤也总好过日后无容身之处。
孙权太明白他们心里那点小算盘了,不仅是足够了解,也同样善于利用。
而现在,利用或许可以转变为毁灭。
真要做垫脚石,为什么是自己做他们的,而不是他们做自己的呢,千百年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说不定还要感谢自己帮忙除了一大害呢。
甚至都不需要千百年后,如今的曹操都该感谢自己,帮着他省了不少事情。
不过这种想法暂时还只是一个想法而已,不到万不得已,他并不怎么想要使用这种近乎同归于尽的手段。
他跟孙氏一些族人虽然不亲,但对于关系更近一些的亲人还是很亲近的,母亲,弟弟,姐妹,他虽然还没有儿子,但兄长有儿女在。
真的跟那些人同归于尽了,他大不了一死了之,可家族其他人该怎么办呢,指望曹操善待吗?
孙权看向桌案上的文书,其中不少都是劝降的言论,而且这种言论颇有几分愈演愈烈的架势。
因为自己之前说过主意已定,若是再有相关言论要以军法处置,所以很多人倒是没有明着说。
只是说一下如今军中的消耗,说一下士兵的伤亡,说一下战况的困难,然后问你一句:“明公如何看?”
如何看,将所有人困难都转化为不可能解决然后递给自己看,这是问自己如何看吗,这分明就是在对着自己说他们如何看。
语言是很精妙的一门学问,孙权一点也不欣慰的发现,自己手下许多人对于这门学问颇为精通,并且用这份精通来对付自己。
曾经历史中留下了劝学典故的孙权,此刻只恨不得这群人都是文盲。
但是人家也没有直接说投降,你要是因此杀人,不免给人一种你真的急了,看点真话就破防的感觉。
本来人心就不稳当,真这么干了,那真的分分钟在自己重击自己。
孙权看着自家的情况,只觉得这里一个漏洞,那里一个叛徒,所有人都想要与我为敌。
但因为他发现问题并努力在解决问题,这边的一切在曹操等人眼中,那就是仿佛很混乱,但是在混乱中又找不到什么明显能够突破的薄弱点。
曹操自己也经历过那种以弱战强的乱局,对于此刻孙权一方展现出来的一切最有体会,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却如历史上一般诞生了。
孙权倒是不知道曹操还说了这种话,毕竟对方是在营帐内跟自己的一群文臣武将说的,孙权要是有本事将探子插到那里去,他现在也不用这么烦躁了。
不同于曹操直接带兵压境,孙权这边是周瑜在前,孙权在后的情况。
倒也不是孙权不敢去前方,而是如今他们这边这个情况,他要是去了前面,没个人在后面看着,总感觉分分钟就要被断了后路。
孙权将一份文书处好放下,就听见外面又有人带着新消息过来了。
第269章刘备的动向
孙氏集团从孙策还在的时候, 就开始训练水军了。
而想要训练水军,除了士兵以外,还有一大必不可少的存在——船只。
毕竟他们这是正儿八经的历史频道, 训练水军可不是将他们练成轻功水上漂的那种水军。
而且都说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他们扬州那么大一条海岸线不利用起来的话,不是妥妥的资源浪费吗。
不管是从军事需求上还是从发展需要上,造船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造船这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非常烧钱的活计, 哪怕本身扬州就有着相关基础在,孙权也没少往里投人、投钱。
付出自然是有回报的,如今孙权手底下称第二, 没人敢实事求是称第一的水军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研究也不是全然一帆风顺的,有关海船就存在着一点技术障碍,换句话说就是研究的过程中在某个地方卡住了。
现在战争开始了, 资源自然是紧着战场上来的, 对于造船那边的投入就不免要停一下了。
谁知道就在这种情况下,那边竟然攻克了之前技术方面的难题出成果了。
孙权看着来找自己汇报好消息的人,明明应该喜悦的好事情,可他一时之间竟然有点难言。
所以我之前好吃好喝供着你们的时候, 你们死活过不去,现在资源撤回来了, 你们闲着抠脚,无意中就给过关了?!
虽然知道事情不是这么对比的,至少前面的付出哪怕没有得到结果, 但也绝对不是毫无意义的,可那种感觉就是很奇怪啊。
不过不管怎么说, 有进展总好过没有,有好消息就强过是坏消息。
只是自己这次要是守不住,这进展怕是直接给曹操做了嫁衣,想想就够气人的。
好消息还不止一个,据说他们已经在旧有的废置船只上进行尝试性改造了,颇有几分自主干活的牛马模样。
孙权隐约能够猜到他们的想法,这年头匠人有些时候是很有风险的,比如说帮忙设计墓地机关的,设计完有陪葬的风险。比如说如造船这种技术性工种,这万一要是孙权这边败了,心态一偏激打着不能让曹操占便宜的想法,也是极有可能将他们一波送走的。
一般来说,有着这种担心的话,这种时候应该表现的无能一点,而不是将自己的成果拿来报告给自己听才对。
可偏偏他们就是这么做了,难道是他们完全不懂其中的风险吗,这年头技术大多都是家传的,相关经验也不会落下,自然不可能不知道。
知道了却还是选择这般做……
你看看、你看看,这年头匠人都有报答之心,反观某些自诩有节义的士人,啧,孙权在心里对某些人指指点点。
虽然不可能在这个时候给那边光明正大的投资源,但孙权还是开了一下自己的小金库给了奖励,就当是奖励在一堆坏消息中他们给出的好消息吧。
孙权没有特别将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毕竟就算船真的造出来了,这个时候也不好投入战场上,这都不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完全就是给自己这边增加难度。
船也不是技术含量越高就越好的,船与人是需要经历磨合的,不然便是最好的船开过去,用的不顺手,那还不如旧船呢。
孙权对于所谓的新船没有什么太大的希望与期待,也没有太大的心思放在这种事情上,他将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战场上。
如今扬州的战场已经度过了短暂且充实的试探期,进入了短兵相接的状态之中。
与此同时,刘备那边也开始了自己的动作。
不过不同于孙权那边想要从容防守,碍于内部人心不齐压根做不到,曹操这边是真的在从容防守的。
作为荆州牧,陆离从来不是一个激进派,所以防守中从来不会带上来自州牧想要带着你们上进的别样任务,以至于本就从容的防守变得尤其从容。
但要让陆离形容这份近乎无欲无求的从容的话,一方面是他真的没有特别大的权益诉求,另一方面也是不准备用自己这个天厌之的运气去碰天命之子的,这万一产生什么奇怪的化学反应给自己这边增添难度,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上司的心态是会影响到下面的,虽然陆离对于军事没有绝对的指挥权,但他到底是荆州牧,几方驻地要是真的有进攻计划,是需要他进行一定配合的。
荆州方面的从容,让刘备一方的许多计划都胎死腹中。
在强弱对比明显的情况下,最需要针对的就是心态了,纵观东汉末年的以弱胜强,打得都是一个心态失衡,骄傲自满。
以曹操这边的情况来看,明明是最该骄傲自满的情况,可以说具备了骄傲自满所有的必备条件,可他们就是非常反常识的保持了近乎始终如一的谨慎与谦虚。
而这一切也并不是完全摸不着头绪的,东汉著名反骄倡谦代表人物陆离的存在让一切有了解释。
不过这种技能竟然是真的存在且能够被人掌握的吗,而且还用了这么久都没有失效,曹孟德怎么就这么好命呢。
若是陆离从一开始就拥有这种技能,说不定大汉都不会变成如今这样。
不过也搞不好是因为一切变成了今天这样,对方才掌握了这种技能。
很不公平的一点就在于此,很多时候教会你某样东西的存在,往往享受不到你的学习成果。
汉帝与他的外戚群臣让陆离看到了骄傲自满带来的恶果,然后陆离带着这份成果助力了大汉的灭亡。
这种外人看上一眼,都要脑补上一堆因果循环、恨海情天的东西,对于当事人本人来说,反而没有什么大的感触。
至少陆离很平静的等待着不出意料即将到来的成功,而不是充满愧悔的在那里一天三炷香。
事实证明,他所等待的确实正在一步步到来。
孙权的能力并不能改变战场上步步后退的现状,周瑜的本事也抵不住实打实的实力差距。
孙氏有着东汉最为强大的水军不假,却也没有强大到足够以一敌百。
他们沿着长江流过扬州的一段进行布防,可是因为江夏如今在曹操手中,这个防线是有着明显漏洞的。
这种时候,一味的在后方坐镇已经不足够了,孙权将自己的所在地向着战场前移些许。
一方面方便了自己快速接纳战场信息,另一方面也不至于让后方完全脱离掌控。
抛开孙刘双方的情况,曹操这边其实也不是全无问题的。
但众所周知的一个道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强,最大的矛盾诞生于失败,最大的麻烦则是心态上的傲慢。
考虑到曹操完全不属于这三者,所以他的问题也完全可以等同于几乎没有问题。
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陆离之前写信时跟他提过子嗣的事情,再加上见到了孙权这种别人家有本事的孩子,曹操对曹昂多了几分审视与考量。
这不属于陆离需要关注的问题,相比较而言,他现在更好奇刘备那边的动向。
交州或许是已经观望出自己想要的结果了,前不久遣人往荆州陆离这里送了一封信。
明明当初跟他们沟通的是益州,却往荆州送信,哪怕信里面的内容带着几分“表诚意”的感觉,陆离也不免觉得对方这事做的挺不地道的,暗藏着些许挑拨离间的嫌疑。
不过比起这个,更让陆离关注的,是对方信中所说的刘备派人往向南查探的事情。
向南,总不能他们是觉得自己可以在曹操得到扬州之前,先一步得到交州吧。
交州那地方该怎么说呢,倒也不是不好,但是你得到的付出与你得到后立刻能够应用的收获,是绝对不对等的。
交州为什么一直没有参与进东汉末年争霸的赛场之中,难道纯粹是因为地原因以及当权者不想吗,还因为这里的发展情况压根支撑不了这种野心。
那里不属于中原腹地,五六百年后还有诗人写“巴山楚水凄凉地”,而巴山楚水都比交州要靠北,这个开发程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真要比较的话,在乱世个大环境都比之太平年岁要倒退不少的情况下,交州反而因为大量战乱流离人员的涌入,加上占地者的用心治,比之战乱之前还要好上不上。
只这么一个情况,就足够令人沉默难言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如今割据交州的士燮有多得人心,是可想而知的。
再加上地环境原因,如今依附在士燮身边的士人跟当初依附刘表的可不同,刘表那是有条件但是没有心气,士燮属于已经在可以范围内做到最好了。
面对这种敌人,事情最好不要做绝,能招降还是以招降为主,不然到时候便是得到了交州,怕也是要大失人心的。
刘备若是图谋交州,这并不是什么明智之选。
可若不是交州,莫非是更南一些的地方吗?
如今的交州放在后世是广西、广东、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更往南或者偏一些的话,可就是老挝、泰国那边了。
交州已经算得上是大汉比较落后的偏远地区了,那些地方如何更不用提。
刘备到底是怎么想的,陆离都忍不住要怀疑是不是士燮写信诓他了。
不过若是刘备那边准备一切往最坏处打算,无法在汉土立足,想要向外耕耘,这倒也未必是什么坏事,可是真的会这样吗,这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绝对是一个特别荒唐的决定。
第270章如有天助
之前曹、孙几番交手足够让双方对于彼此情况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所以也没有搞什么盘外小花招。
又或者说,搞出来的盘外小花招都没有取得什么效果,索性便不将主要精力与期待放在这种事情上了。
现在, 双方都是带着无法投机取巧的实诚心态去打的, 战争是存在谋略不假,可因为双方都不存在什么能够在谋略上绝对压倒对方的存在,互相完成了各种见招拆招之后,战争进入了最朴素的状态。
朴素到什么程度呢,就这么说吧, 要是让陆离来打的话,他也是这么打的,而陆离的军事水平属于按部就班的那种平。
但是平与平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陆离的平属于真的平,如今的平属于“巧”与“巧”对对碰之下的不得不平。
双方一方作为进攻方天然要更加强势一些,另一方虽然相对弱小, 但是有守方优势加上水军水平高一些, 情况虽然不容乐观但也不至于立刻投降。
但谁都清楚,如果继续这样“平”下去,落败一方会是谁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
孙军营帐之中,气氛实在称不上积极向上。
谁都看得出来, 如果没有什么变数,继续下去的话他们妥妥是难赢的那一方。
营帐中气氛算不上好, 军中同样如此,气氛是会传染的,在你也不积极向上, 我也颇为惶恐的情况下,很容易就形成某种恶性循环。
如今营帐里面坐着的, 有可以为孙权效死的人,也不乏家中与本人都有他意的存在。
至于为什么这样的人也能坐在营帐中,事实上很多时候用的都不会全是纯粹忠诚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是稀少且珍贵的,更多的反而是可能没有那么忠诚,但是有所图谋且身后有所牵绊的人。
别管他们心里向着谁,家人都还在后面待着呢,或许他们可以投靠曹操帮助对方取得胜利,可孙权绝对也有本事自己完蛋之前先将他们一家子送下去。
当年董卓对袁氏搞得那么一出,给大汉留下了过于深刻的印象,四世三公的大家族都免不了,谁也不敢赌自己会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不过别管心里打着什么主意,能够坐在这里至少军事水平是都拥有的。
有本事的将军对于战争都是有一个粗略的感知的,他们会根据战场形势有种隐约的感觉,明白什么情况下是那种敌人看似强大实则弱点也明显,只要抓住就很容易攻破,也能感知到那些看似弱小但实打实难缠的敌人。
当然了,还有那种又强大又难缠的。
一般来说,按照东汉末年得志便猖狂的普遍规律,曹操应该属于第一种才对,结果对方非常反常的成为了最后一种。
多不公平啊,曹操面对的强敌都遵守了普遍规律,结果轮到他们应对曹操这个强敌了,对方就不遵守规矩了。
孙权一方对此不公平之事狠狠点了个踩,努力好久才达成这个结果的陆离疯狂点赞。
这种邪恶的、丑陋的,对人充满不友好的所谓规律,就是要坚决取缔,永不继续才对。
可惜不管曹操那边是欢欣鼓舞还是喜笑颜开,全都与周瑜他们无关。
周瑜环视一周,绝大多数的人好似很惧怕与他对上视线一般,或是提前低头,或是在对上之后立刻便带上了几分做贼心虚般的惶恐。
哪怕面上还是镇定的,但隔着一段距离周瑜都能看出其中的虚浮。
周瑜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所有人都清楚按部就班等待他们的结果不会好,那么想要出奇制胜极大可能是要用命去拼的。
你要说很有胜算,为了前途去拼命也不是不行,但这种近乎绝境的孤注一掷,赢了也最多就是在这一次打退敌人,那在许多人心中就有些过于不值得了。
人人心里都有一笔账,现在对于孙权这边的投入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写满了不划算。
有人在权衡利弊,也有人有效死之心。
此刻在营帐中存在这份决心的人,大都是昔日孙氏旧部。
他们与孙氏之间,不管是感情还是利益,都捆绑的死死的。
而这种情况具现化,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忠诚。
此刻面对来自周瑜的注视,他们不曾躲开半分,反而带着一种有事就选我,绝对没有半个不字的坚决,甚至还有人跃跃欲试准备主动请战。
哪怕不敢说我一出战便反败为胜,但至少提升一下士气也是好的。
继续这样下去,都不用曹操打败他们,也不用内贼出手,自己军队内部军心就散了。
周瑜没有落下每一个有着这种眼神的人,或许在他们四目相对的那一刻,眼中的情绪在此刻相似到如同在照镜子。
孙权是个年轻人,一个在很多人看来还不够成熟、不够令人信赖的年轻人,周瑜同样是年轻人,与他同龄的人在曹操阵营现在还大都属于小辈,都在那里磨炼着呢,可同样年龄的他已经统领着扬州的兵马、战船与曹操正面刚了。
这里面有周瑜自己的能力在,但也绝对脱不开来自孙氏兄弟二人的信任。
士为知己者死,在某些人那里或许是个笑话,但在周瑜这里从来不是玩笑。
没有多少胜算的情况下,明明投降是更好的选择,至少可以保有一条生路。
可是周瑜不想这样选,孙权也确实没有这样选,对方将兵将交付给自己,又何尝不是将命交给了自己。
对于这样的信任,周瑜永远不会选择背弃。
如果是真的想要提高士气,这个时候确实应该选择忠心耿耿的人更好一些,但周瑜做出的选择却并非全然如此。
周瑜拿出几份文书:“明公与我来信,只言后方有欲为蔡瑁之人,只他们有无蔡瑁之能不论,明公却非刘景升之辈。”
他也没有指名道姓,直接将文书扔进一旁燃烧着的火盆之中。
如今的天气还算不上寒冷,大家一开始看到火盆还以为是周瑜身体有什么不适,现在才知晓原来是做这个的。
他说了袭营的计划,然后混杂着进行了点名。
其中有板上钉钉不会背叛的人,也有自己一被点名就心里“咯噔”一声直接对号入座的。
周瑜:“自古功过之抵莫过于军功,此番允死不允降!”
聪明人都清楚,周瑜没有说允胜不允败,这是给自己人留后路,而所言语的允死不允降,则是要让某些人展现态度。
这种手段轻易是不能用的,一个***搞不好就容易弄得人人自危,笨蛋一点甚至直接自己将自己给玩完。
但周瑜显然不属于笨蛋行列,别的不敢说,至少军中某些内部骚乱平稳了下来。
袭营计划没有取得什么大的胜利,却也不存在什么大的失败。
不输,对于他们而言本就算得上是一种赢。
当陆离得到相关消息的时候,他们这边互相袭营都进行了好几波,一开始属于是试探情况,后面的才是打一个出其不意。
毕竟大多情况下,经历了几场正式袭营不成后,惯性思维下一般都会放松些许,觉得对方短时间内不会再来了,又或者是实在熬不住了,便是有心防备,身体也吃不消了。
无奈双方对此都非常有经验,谁也没有通过这种手段从对方身上捞到太大的好处。
双方都是手段尽出,你来我往之间精彩却有残酷。
精彩的是谋略与战术,残酷的自然是牺牲与死亡。
胜利的天平肉眼可见的在朝着曹操一方倾斜,而在这种时刻,孙权又收到了一个好消息——海船的改造成了。
就那么点人,真的就成了?!
孙权觉得这简直有些不真实,战场上没有太大的好消息,反倒是“造船厂”如有天助,捷报频传。
怎么着,难道他是一个入错行的天命之子吗,那他应该有的行当什么,造船厂老大吗?
海船与河船是有区别的,就算海船造的再好,这个时候也没有办法放到战场上使用不是,总不能最后让他战败后扬帆远航……吧?
嗯?
孙权感觉好像打开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要知道他一直重视造船,一反面是想要靠海吃海,一方面也有借助海洋绕开曹操向外开拓的想法。
如今这般,莫非当真是天意吗?
孙权忍不住冷笑一声,东汉可不存在什么海贼王的说法,曹操应有尽有,他跑到海里去赌一赌是能够成功着陆还是葬身大海?
孙权将这个想法抛到一边,但是鬼使神差般的,他没有让那群还在努力研究的人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