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递梯子
邺城。
收到了一大堆关切信的曹操, 除了部分信件认真看了,大多信件都只是随意扫了一眼便放到了一边。
实际上那场刺杀最后造成的结果真的没有什么,有些信送得比较的, 信送来的时候, 那个小伤口都要彻底好了。
但结果不大是一回事,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则是另一回事。
其实这场刺杀并不复杂,不过是曹操夜里着了凉,找来医工看一下,结果对方打开自己的药箱突然就掏出了一把匕首。
当时真的很近的距离, 但因为曹操身手好,加上对方或许是因为过度紧张,表现的确实有点废, 再加上护卫立刻上前,最后一切有惊无险。
可是能够这般进入内室给他看诊的医工,绝对是要能力有能力, 要掌控有掌控, 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心腹了,不说全心全意的信任,但也确实是有一定信任值在的。
而且对方作为医工,明明有那么多手段, 却偏偏学荆轲,匕首上也不带毒, 好不容易能够近身的刺杀,搞得跟闹一样。
刺杀失败的医工当场自杀,去对方家中查看, 早已空无一人,更准确的说, 是没有一个活着的人了。
姿态各异的尸体,齐齐的将医工的所有家人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只从调查结果来看,这场刺杀其实并没有指向许昌,反而指向了荆州,倒不是荆州的陆离,而是荆州属于刘表的门客。
可是说真的,荆州刘表的门客能够跑到邺城来收买曹操的医工行刺,你还不如说是邺城原本的主人袁绍的门客来帮袁绍报仇呢。
抛开这个完全不能令人信服的调查结果,又突然出现了有关刺杀一事与许昌有关的谣言。
谣言一经出现就立刻传的沸沸扬扬,被抓住的绝大多数谣言散播源头都是当场自尽,而除掉了这些传播者,谣言也并未因此停下。
原因说来也简单,一方面是不少人想要借此试探曹操的心意,另一方面则是大家是真的有点相信这个说法的。
或许一切本也不是谣言,但不管是真是假,在这个时候,它都只能是谣言!
曹操看着已经结痂的伤口,边缘处如今已经微微翘了起来,这种伤口放在自己最开始在行伍中厮混的时候,属于压根都不需要处的那种。
可是现在,它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曹操再也不会让一个医工带着药箱,在毫无检查的情况下单独出现在自己面前了。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很容易被打破的,对于曹操而言,尤其如此。
跟文若达成共识的好心情都没能持续多久,就被一把来自药箱的匕首划了个稀巴烂。
虽然对外绝对是要辟谣,这种事情与陛下绝对无关,但曹操心里却忍不住想,这事真的是天子做的吗?
他清楚自己的转变,若是以前,天子这般做他真的会很难以接受,有种被背刺的感觉。
但现在不会有这种感觉了,取而代之的是审视,审视这场刺杀的背后蕴藏着的东西。
天子的态度,支持天子的势力,大家对汉室的想法,以及对***他的想法。
说起来,他至今仍然没有给陆离一个答案,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真的愿意一直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后吗?
其实在调查过程中,不少证据都或明或暗的指向了陆离。
但就算刚刚被还算信任的人背刺过的曹操,也没有因此便产生怀疑。
如果是伯安的话,怎么会这么容易被人查到呢?
当然了,也不能排除对方就是在利用这一点来反其道而行之,但曹操选择不信。
真要有这个心,多少机会可以进行呢,为什么非要选择这个时候。
就好像那位医工,多少机会可以选择呢,怎么偏偏选择在这个时候呢?
曹操想不明白,是有苦衷吗,会是被人威胁了吗,不管是哪一种,背叛就是背叛,或许本也不需要特别明白。
看了一眼从荆州那边送过来的信件,每一封都非常具有个人特色,都不用对字迹,也不用看写信人,只看一眼内容就能轻松辨认。
曹昂带着几分家书风格,吕布的看起来像是被人逼着写的客套话,充满着一股没有别的意思,单纯随大流跟你意思意思的感觉,而陆离的……
必须得承认,有的时候人看人真的会带上滤镜的。
很多人说陆离写作风格充满着很难评价到底有意还是无意的阴阳怪气,但曹操他有滤镜啊,他觉得吧,伯安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你们一个个的难道都是敏感肌吗,别天那么敏感。
但是现在,也不知道是滤镜暂时消失了还是心思稍微变化,总感觉久违的回忆起了当年被陆离阴阳怪气支配的感觉。
他,也不是一开始就对陆离拥有滤镜的。
将陆离的信件放下,曹操拿起了一旁的一份文书,别管一场刺杀牵连出了多少事情,最重要的还是强大自己。
两年灭孙刘,战事发展或许未必尽数如计划那般,但目标是很明确的摆在那里的,敌人也同样如此。
若是所有敌人都能这般直接明了的摆在台面上,那该有多好啊。
曹操短暂进行了一下不切实际的幻想,然后就将自己的经历投注于现实之中。
非要在这场刺杀中找一找好处的话,其实也不是没有好处。
比如说原本曹操还有点着凉,结果医工搞出了这么惊险的一幕,之前觉得不适的地方,被这么一刺激几乎消失殆尽。
仅从医疗结果来看,对方也算是在死前完成最后一单了。
————————————————————
襄阳。
或许是因为距离原因,在邺城造成不小轰动的刺杀事件,在襄阳只是引起了短暂的震惊,然后就被曹操送来的解释说明迅速摆平了。
真正意义上说,或许不能称之为完全摆平,毕竟这件事情不仅荆州刘表旧部被牵连进去,连陆离都没有逃过,但因为曹操对于这个调查结果并不信服,所以他们并没有多么困难的就从背锅的风险中解脱了出去。
是真的解脱了吗?
陆离心里清楚,事实未必当真如此。
交流是很重要的,解释是很有必要的,但它也并非什么时候都绝对有用的。
就比如这一次,陆离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曹操完全没有问的想法。
在没有人提出疑问、表现出疑惑的时候进行解答,那不叫解释,那叫自说自话,那叫多此一举,那甚至会被称作做贼心虚。
曹操是怎么想的,陆离并不清楚,但自己是怎么想的,陆离却是非常明白的。
荀彧有荀彧的骄傲,陆离难道就是一个无条件迁就别人的存在吗,他已经解释的够多的了,这个时候要是继续解释,人设都要崩掉了呢。
让自己看起来非常廉价,显然对于任务的彻底完成不存在任何助力情况。
这种遇到问题,一个不问,一个不说的情况,放到情感剧中,分分钟就要迎来一场大小虐,甚至可能成为be结局的导火索。
而放到权谋剧中,也容易出现双方“驴唇不对马嘴”,最后导致一些奋斗目标功亏一篑的惨淡结果。
但这是三国啊,嗯,往好处想,大家都是成熟的聪明人,应该出不了什么大问题……吧?
陆离看着自己最后一项任务的进度条,决定要将所有破坏成功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中。
这个时代,有人“奉天子以讨不臣”,而陆离如今正“挟儿子以说(shuì)父亲”。
被对方找来的曹昂:6
虽然要借着对方的儿子来传达消息,但这个消息怎么传才能显得自己没有那么主动,又让曹操可以欣然接受,又让曹昂不会觉得自己是纯粹在被利用,这里面还是有一番道在的。
陆离以对曹昂的关心作为开头,父亲遭遇了那样的事情,作为对方的长子,万一暗中的人也迁怒于你想着要暗中下手可怎么是好呢。
所谓的祸不及家人,在东汉可没有这个规矩,尤其像是曹昂这种已经出仕的家人,就更不在不受牵连的范围之内了。
怕对方不以为意,陆离还用自己曾经遇刺的事情作为例子。
比起曹操的遇刺,他的遇刺相对而言就要低调不少了,虽然曹操也为此动了刀子,但知道的人并没有太多。
毕竟当初刺杀他的是属于天子外戚一派的人,这事传出去不好听不说,还容易招人非议。
曹昂并不属于不知情者,当初他大父还为此念叨过,说什么这指不定是他们在那里自导自演,也就是对方没有玩过狼人杀,不然高低得大喊这是狼人自刀骗药。
可知道归知道,其中的具体细节可不会有陆离这个亲身经历者知道的多。
在那场刺杀中,陆离受到的情感伤害其实不大,因为他跟那人压根不熟。
对方不是凭借着彼此交情或者信任得以近身的,当时纯粹就是陆离毫无防备,完全没有想到刺杀会搞到自己头上来。
现在,他正在做的就是让曹昂提高警惕。
疑心病未必是什么值得提倡的好东西,全无防备同样如此。
被这般好生关切了一番,曹昂心里是动容的。
人有的时候得到了好的感受,便忍不住要回馈点什么。
有关荆州在这场刺杀中的尴尬地位,曹昂也不是全不知情的,他做好了出手帮忙的准备,结果陆离好似半点也没有用他的打算。
陆离坐得住,曹昂索性自己主动开口,不是他沉不住气,而是有的时候不需要那么沉得住气。
当儿子的,有的时候是需要有眼色的帮父亲与他的谋士递一下梯子的。
第262章又一年节
陆离有圆满的解决这一次可能存在的信任危机吗?
实话实说, 他并不清楚最后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因为评分的那个人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背叛之后,到底还能剩下多少信任, 或许对方自己都不清楚。
“至高至明日月, 至亲至疏夫妻”,君臣比之夫妻,或许还要更加疏远上一层。
年轻的时候好像总是有数不清的原则,凡事都想要讲究一个情投意合,但年纪上来之后, 或许也要学会凑活着过。
陆离擅长用沉没成本来拴住别人,但反过来,他也未尝不会被拴住。
就比如说现在, 不管是从年龄、地位、情感、任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他显然都不适合因为一点矛盾说不干便不干了。
年轻的时候随意选择,是因为知道自己还有无数的选择, 年轻的时候能够说放手就放手, 那是自信自己撂挑子之后会有人来主动寻找,但现在就不一定了。
有些吵架最后如果没有人低头,让低头的人变成自己,那以后可能就都要抬不起头来了, 所以不要让吵架吵到那个地步。
陆离牢记这一点。
曹操本也没有跟他吵,对方的怀疑也非常静悄悄, 甚至说不定人家完全没有多疑,反而是自己在多心。
陆离没有继续纠结这种事情,毕竟纠结也无用。
现在还不行, 但是等到任务完成,要是真的不能好好继续下去了, 那就踹了曹操回乐安郡养老吧,陆离在小本本上写好了退休打算,并真切希望能够有那一天。
不过考虑到死后要陪葬先帝的陵寝,或许在洛阳附近选择一个地方养老也可以。
想到这里,陆离忍不住笑了,心里那点不舒服突然就消失了许多。
真情假意在政治中是最不需要计较的东西,我们只需要关注彼此之间共同的利益就足够了。
现在的共同利益是什么呢,是百姓与天下,是以新换旧,他们都回不了头了。
陆离还好说,了不起就是失败后遗臭万年,也没有什么子孙后代会被自己牵连。
但曹操一个不成,九族尽灭都只是一个开头。
一想到这里,一些事情瞬间就看开了。
比起私情上的满足,果然还是公情方面的平稳要更加重要一些。
多心也好,多疑也罢,总好过因为思虑不周让自己掉到坑里去。
时间在准备的过程中流逝的很快,所有势力好似都不约而同的在安心发展,在等待着那场可能要决定无数人命运,决定王朝、决定天下走向的战争。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偶有摩擦,但都显得非常克制。
这份克制好似在无声诉说着“不曾准备妥当”,又好似在彰显着知晓隐忍准备之人不同于之前敌人的优越之处。
陆离带着历史滤镜,又或者说先入为主,本身就给了孙刘一个极高的评价。
别管后世有多少相关的玩笑话与调侃,作为三分天下的势力之二,若说他们是无能的,那么被他们阻挠了一统天下步伐的曹操难道会显得很有本事吗。
陆离做足了马上就要打硬仗的准备,但这也不妨碍他作为荆州州牧好好筹备年节相关事宜。
又一个年节到来了,今年看这个情形,显然是不可能跟曹操一起过的,倒是跟曹昂一起过的可能性极大。
毕竟都到了这个时候了,曹操也不知道是事情太多忙晕了头,还是就是没准备将曹昂交回去,反正是半点消息都没有的。
考虑到曹昂的养母丁夫人如今还好好的在曹**子的位置上待着,便是曹操忙忘了,对方不可能不提醒。
所以今年真的就准备将亲儿子仍在荆州过年了?
陆离有这个猜测,曹昂同样也有,这不都开始给留在邺城的妻儿写家书了吗。
陆离倒是没有偷看年轻人写信的想法,而是除非对方觉得陆离有什么不轨想法,想要瞒过他密报曹操,不然往返书信肯定是送到陆离这里一起寄出去的。
说起来也是难言,陆离当了这么多年单身汉,愣是没有被身边哪对夫妻喂过狗粮。
许是因为古人在这方面真的含蓄,也可能是因为在这个时代,有太多比相爱更加重要的事情。
其实这样也挺好的,毕竟陆离本人也没有吃狗粮的兴趣爱好。
现在大家都礼貌婚姻的模样,四舍五入一下这不就相当于大家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吗。
荆州部分公文单独算一份,陆离将曹昂的家书连同自己作为朋友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放在一起,准备等着吕布的信件送过来之后,就一起往邺城那边送过去。
话说回来,这都叫曹昂去委婉提醒了,奉先那边的信件怎么还没有送过来啊。
此刻去往吕布处的曹昂正坐在吕布下手,视线扫过对方面前摆着的纸张,上面如今一片空白。
也不知道该说吕布不拘小节,还是完全没有把他当外人,反正对方当着自己这个亲儿子的面,就直接说好像没什么可以给曹操写的东西。
自从跟曹操成为亲家之后,吕布明显在一些事情上收敛了不少,但或许吕布本人是什么守恒定律的忠实执行者,在有些事情上的收敛,伴随着的还有在某些方面的过度放松。
好在对方放松归放松,还没有放松到离谱的地步,再加上还有个愿意拉上一把的人,不然就吕布这样,曹昂这种小年轻都觉得这般做不太行。
多少人说陆伯安运气好,可是想想吕布能够凭借着这种性格一路走到现在,简直比陆离更像是幸运儿。
但凡运气差上那么一点点,这个时候坟头草都不知道几米高了。
这个时候催促是完全没有任何用处的,但是拿出陆离来却是很好用的:“岳父还不写吗,州牧还等着呢。”
吕布觉得曹昂也是挺有意思的,他明明是曹操的儿子,不拿着自己如今权势可谓第一的亲爹说事,反倒用陆离来压他。
这都是什么事啊,吕布心中不快的拿起了笔。
虽然对方的做法很离奇,但确实有用。
吕布都能想到,自己要是真的不写,将会迎来陆离如何的劝说与念叨。
人是美的,心是好的,但这一点也不妨碍语言听得令人暴躁。
伯安啊伯安,你说你好好一个人,怎么就偏偏长了张嘴呢。
态度堪称敷衍的写完了信,吕布晾了晾,待到上面的墨迹干透,立刻便将信装入信封之中,然后牢密封死,确定不会在送往陆离那里的时候不小心掉出来。
搞定了这个麻烦,面前还有另一个麻烦呢。
都说一个女婿半个儿,但对于吕布这种爹都杀了俩个的人,这“半个儿”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牌面。
他态度相对懒散的问起了年节的事情:“年节将至,子脩何日启程回邺城?”
曹昂道:“父亲安排我于荆州侯遣,如何能做小儿女状,今年应是留于襄阳与陆州牧一同,岳父可要同往?”
他这个邀请可不是自作主张,而是陆离在他来之前就跟他说过,可以问吕布一声,问问他过年的时候要不要过来一起。
对方本来就驻守在襄阳外,就算过来也不算是擅离职守,更不存在耽误军事的情况。
吕布看着真诚邀请自己的某人,却忍不住“哈”了一声。
倒不是说他不愿意去,而是觉得对方这个主人公架势有点奇怪,要知道你能够跟陆离一起过年,那是因为你是你爹的儿子,而我能够跟陆离一起过年,那是因为我是吕布。
曹昂没有别的意思,被对方在心中称赞运气好的吕布,却在感叹对方才是真的运气好,不说别的,就这投胎技术,绝了!
但他们对于彼此的评价要是让陆离知道,怕是要叹息出声的。
别看如今大家一个比一个混得好,可真要说的话,事实情况是他们三加在一起都凑不出一个幸运儿来。
能够看似幸运的活到现在,全靠逆天改命,不然别说一起过年了,大家只能一起躺板板,等着别人来祭祀。
而且从他们三人的情况来看,埋也埋不到一起去。
所以说大家能够聚在一起过年,简直是堪称奇迹的幸运,但要说本身的幸运,也就那样吧。
没有让陆离继续等下去,曹昂很快就带着吕布的信件回来了,一并带回来的还有吕布要跟他们一起过年的消息。
陆离本人没有家眷,曹昂与吕布也不曾将家眷带到这边来,所以一起过年的就他们三个人,而且其余两人还都是自己认识的熟人,陆离觉得这般对于i人而言真的非常友好。
陆离自己平日里饮食不太讲究,主打一个健康管饱就行,但是有个著名短句名为“大过年的”。
大过年的,自己虽然不至于突然就生出什么对于难以抑制的口腹之欲,但总得管吕布与曹昂一顿好的吧。
不过这种事情也不需要陆离亲力亲为,只需要吩咐下去就行了。
将所有的事情都准备好,考虑到如今荆州还处于一个战备状态,就算过年也不好放松太过的,陆离在准备酒水与不准备之间犹豫了不到一秒,就让人将酒水撤下去了。
曹昂年纪轻轻的,少喝点酒对身体好。
奉先年纪也老大不小了,该到了注意身体的时候了。
因为对于陆离足够了解,其他两人也没有任何失望或者扫兴的感觉,非要说有,只能说一切尽在意料之中。
你能指望一个会专门写文章提醒别人谨慎的人跟你放纵吗,反正吕布想象不出陆离那样的模样。
第263章曹操的选择
愉悦且充满欢欣的年节, 好似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这个时代的人们早早学会了珍惜每一刻难得的安宁,别管即将到来的会是怎样的狂风暴雨,至少此刻的平安是真切拥有的。
或许明年就没有办法这般聚在一起了, 或许明年要少上一两个人, 甚至可能明年大家一起在地下团聚,但他们此刻是团聚的,这就足够了。
陆离如今对于死亡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恐惧了,前提是在死之前他能够完成任务。
按照系统曾经说过的死亡后可以进行的选择,很显然死亡并非一切的结束, 这般一想,又突然对于生存多了几分渴望,毕竟他好像还没有做好去见某些人的准备。
有些事情嘴上说的不在乎, 心里好似很看得开,实际上到底怎么样,那真的是不堪言。
如果死后可以选择回到原本的世界或者留在这个世界的话, 陆离想了想, 只觉得哪个选择都很有坑。
前世的世界虽然好,但是没有什么可称之为羁绊的存在。
今生的世界羁绊虽然多,但相对的也很有可能要社死的。
陆离,一个还活着但已经开始思考死后如何见故人的超前穿越者。
虽然以他压根不用上正面战场的情况来看, 只要不是有什么绝世倒霉的情况发生,最先死的八成不会是他这个后勤工作者。
但想想自己这个一路不受待见的情况, 没准最后天命看到“大势已去”,恼羞成怒之下强行给自己来上一波“剧情杀”呢。
想要一个人死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倒霉到了极点, 喝口水说不定便呛死了。
什么事情能够提高气运来着,对了, 是功德。
话说回来,他现在有功德吗,有的话,有多少呢?
从这些年的经历来看,应该是有的吧,毕竟再也没有经历过那种平地走路都能掉坑里的倒霉事。
年节之后是新的一年,新的一年必不可少的是新的春耕筹备,一年又一年都是如此,循环往复的好似枯燥无味到足够让人生厌。
可实际上虽然年年都要忙春耕,但是年年要忙的春耕却都有不同。
就拿今年的来说,在经过一年的努力耕耘之后,荆州本地对于曹操阵营的归属感是上了一层楼的,除此之外,风雨欲来的趋势并没有多么隐秘。
经历过去年的战事后,不少人都做好了今年同样不会寂静的准备。
而且不同于去年围绕着益州展开的争端,因为益州牧刘璋本人的无能,去年的战争是相对零散的,像是几个人在围绕着桌子进行追逐战一般。
但今年的话,应该是撤掉桌子,更加贴近也是更加直接的短兵相接了。
孙权还是刘备呢?
交州当然也可以作为一个选项,但这般大张旗鼓的去对付不免有失风范,而且真想要交州的话,其实还是解决了孙刘之后再进行比较好,更容易不战而胜,性价比也更高一些。
同,凉州也是如此。
所以,孙权还是刘备呢?
虽然同时动手也不是做不到,甚至对着一方动手的话,另一方肯定不会袖手旁观,但总要分个主次不是吗。
不过从曹操那边的动向来看,对方显然不准备今年继续在春耕时期作战了,这不仅损耗自己这边的耕作发展,也连带着让敌人所在的地盘也无法好好耕作。
破坏敌人的后续力量确实很好,但这要是等到敌人的地盘变成自己的地盘,麻烦不全都是属于自己的吗。
这对付的又不是异族,内部的争端总是要有底线在的,不然不说别的,名声上就很不好听。
看样子能够度过一个没有人祸的春耕了,陆离心中想到。
嗯,算是一个好消息呢。
这一次,陆离没有给曹昂安排别的任务,而是带着对方从前期准备,到各种问题的预防与解决,以及在春耕过程中的选择性巡视,发现问题后的立刻处,可以说完完的带着曹昂过了一遍一州之地最高官员有关春耕的相关流程。
比起之前的各种使唤,这次是真的实打实的教导。
曹昂之前也不是没有见识过相关流程,他甚至有过实践经验,但陆离的这一套有些不太一样。
很多人其实都是在规则内做事,甚至有些事情嫌弃麻烦就直接用“差不多”糊弄过去,比如说规定的地方官员需要进行巡视,你巡视一天也算是巡视,甚至你出去巡视半天,也不能说你没有巡视,只巡视家门口不也同样算是巡视了吗。
而巡视过程中发现了问题责怪几句算是处,连责怪都不责怪,直接视若无物的也大有人在。
但陆离是在规则范围内做到了最好,不打一丝折扣不说,还犹有过之,巡视出问题来那也是真的谁的面子都不给,实打实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实干做派曹昂不是第一次见了,但每一次见到总会有新的收获。
就比如说对方的处手段,在荆州为州牧时的处,与在许昌进行巡视时的处,就完全不一样。
而且对方说是教导也是真的教导,有些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但是对方之前遇到过的问题,一些官员之间的潜规则甚至是阴私,真的半点不保留的就教了。
其实之前陆离对他就已经可称之为毫无保留了,但这一次的毫无保留似乎更上一个层次,对方就差手把手教自己怎么对付地方豪强了。
陆离一直以来都挺离经叛道的,但能够离经叛道到这个地步……似乎也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陆离的倾囊相授,让曹昂可谓是受益匪浅。
同时,他也注意到了这份倾囊相授背后的代价,在这个过程中,对方也在无声的对他倾诉着自己对于春耕的重视。
这种政治念的传承在很多人看来,是比政治举措还要重要一些的东西。
陆离现在无疑就是在做这种事情,但是他做归做,却好像并不强求一个结果。
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说,对方确实成功了。
又或者说,对方所应当的会成功,毕竟要是连最起码的春耕都不重视,曹昂别说是什么嫡长子,他便是曹操唯一的儿子,想要成为继承人都很玄乎。
有关春耕的教学结束,但陆离对曹昂的教学并未因此停止,他的这些经验不少都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得来的。
而被他摸的石头,有一些属于书本中的内容,有一些是前世带来的见闻,还有一些是在洛阳为侍中时跟在刘宏身边,地方官员面对中央进行表现时展露出来的东西……
他不会对曹昂说自己的认知是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他就是给对方提供一下属于自己的思路,顺便分享一下当初产生这种思路的心路历程而已。
如今乱世一来,大家不缺少勾心斗角,但根本上还是要看拳头大小的。
但之前,王朝将倾未倾的时候,陆离可是在权力中心好生见证了一番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勾心斗角。
也不怪刘宏偏爱十常侍多过士人,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到已经趴在大汉的身上吸血食髓,而士人群体的出处,不正是那一个个的地方势力吗。
或许其中也有忠君爱国的存在,但是刘宏不愿意相信他们比起家族更爱自己。
陆离举得都称不上是什么好例子,用在开国之初也绝对很不合时宜,但是历史总是循环往复的,有些时候发展着、发展着,就会发现又一次走上了老路。
真的不是陆离诅咒对方,或许曹昂用不到,或许曹昂的儿子也用不到,但到了曹昂的孙子那一辈,一切可就不好说了。
这个时候让曹昂学上点,对教育孩子的时候提上一嘴,有用的知识说不定就能这般传下去呢。
虽然学习跟做到是两回事,但总比想学都没得学,最后从别人身上学教训来得好。
看着自己的历史改变进程又多了两个9,陆离心里没有感到什么高兴,反而忍不住想要叹气。
这既是一个好消息,又称不上是什么好消息。
做了事情不让人知道,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当于没有做,但是这一次对于曹昂的教学,陆离却没有拿出来跟曹操表功的意思。
总不好让他们之间都是这种功利的东西,而且主动表功,有功也跟没功差不多了,许攸不就是一个生动形象的反面案例吗。
陆离用一个春耕筹备期与春耕时期完成了教学,要说完全没有留一手,那绝对是骗人的,总有些私心与涉及到自己的阴私是不好对外讲的,而且他们之间没有关系好到能够完全掏心掏肺的地步。
再一次确定,荆州真的是个好地方啊,而且或许是因为刚加入没多久还处于一个积极表现期,在个过程中没有遇到什么特别过分的事情,让陆离的一些教学因为缺少现实例子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陆离喜欢这种“遇不到”,要是以后永远都能遇不到就好了,可惜这事想也知道不可能。
能够这般长时间的教学,也是因为几方如今还都处于一个克制时期,而且眼见着,是真的准备克制完个春耕时期了。
这种克制对于百姓是一件好事,但也不完全是好事。
弹簧使劲往下压,是为了能够弹出的力道更大。
如今各方的隐忍,也正是为了接下来可能要拼尽全力的战争。
7月,在大部分地区的粮食收割完成之后,马蹄轰鸣在这片土地上响起。
是刘备还是孙权?
曹操给出了答案,是孙权。
第264章谁的问题
扬州。
自孙策横扫江东六郡, 治所便设在了吴郡的吴县,一方面是地位置优越,进可攻退可守, 另一方面也是更加靠北, 跟刘表将治所选择为襄阳道类似。
只不过刘表虽然将位置选的很有进取之心,实际上却没有任何进取作为,孙策倒是有进取的作为,然而架不住人死的早啊。
孙策死后,孙权继承了他的地盘, 但叛乱几乎跟得到一同到来。
周围的郡县瞬间从自家地盘,变成了可能不是自家的地盘,这种时候自然不可能放着还算稳固的大本营不待, 改换治所。
后面如果成功得到了江夏,孙权或许会改换治所,但这不是最后没能成功得到吗, 所以治所依旧是吴县。
作为更加强大的存在, 曹操近乎所应当的拥有选择权与主动权,而作为被选择的那一方,孙权这边也不是毫无感知的。
不说别的,想要打仗, 你总得调兵遣将吧,这种事情是很难瞒得过人的。
之前几次跟曹操交手, 虽然不敢说稳占上风,但也没有一触即溃,可这显然不能给孙权的部分手下们带来什么安全感。
有的时候,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心态看,往往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在孙权看来, 他们没有输,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曹操并不是什么绝对不可战胜的存在,他们也不是什么丁点胜算都没有的小可怜。
但是同样的事情,在某些谋士看来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不少人认为之前曹操没有对他们大胜特胜,那不是因为自身的绝对强大,而是因为曹操主要对准的压根不是他们。
但人家只是分一分心,都需要他们拼尽全力来对付,这差距难道还不够明显吗。
现在人家直接冲着我们来了,早点投降还能当个刘璋,硬抗到底,全家学习袁绍。
非常离谱的一点在于,孙权发现,有些人他们是真的有着一颗为他好的心在说这种劝降的丧气话。
什么明公你还年轻,大好未来在等着你呢,可千万不能带着一家子人较这个真。
孙权尝试解,孙权不能解!
你们也知道我还年轻啊,这要是选择了投降,我真的还能有什么大好未来可言吗?
如果为了最后的胜利,他其实不介意在过程中来点示敌以弱的手段,但是打着我们绝对胜利不了的念头直接投降,抱歉,我觉得我爹跟我哥哥会从地底下爬出来打死我的。
孙权对于这种“好心”敬谢不敏,但好歹还能勉强捏着鼻子认了他手底下就是有这种类型的“好心人”。
至于那些半点好心没有,纯粹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想要踩着他向上爬的人,抱歉了,我便是死在曹操手底下,也一定先把你们给送下去。
排斥投降派是一回事,清楚自己没有太大胜算也是一件非常现实的事情。
经过前几次交手,不说大家将对方都摸得门清,但也绝对不存在什么两眼一抹黑的情报空白。
尤其是两次孙权这边都没有让曹操顺利吃到好果子,该有的重视那是绝对不会缺少半分的。
强大本身就已经很令人无奈了,再去除掉骄傲与俯视,难缠程度再上一个台阶。
孙权一方如临大敌,而非常凑巧的是,曹操一方也有部分人如临大敌。
别误会,倒不是对孙权一方如临大敌,也不是对于对方不重视,而是有些敌人比对方更加强大,比如说他们司空隐隐冒头的傲慢。
孙权那边觉得曹操这边去掉了傲慢与俯视,真真正正的难对付极了。
但是跟曹操挨得近的人都发现了,他们家明公那一直以来跟自身成就完全不相符的谨慎,近日里有消失的痕迹。
倒不是说不能骄傲,真的一点骄傲都没有的话,这未免太不符合人性了,但是明公你就非要在这个时候骄傲吗,咱们等到胜利之后,那不是想怎么骄傲就怎么骄傲,干嘛非要在这个时候让本来可以一帆风顺的旅程平添波澜。
现在就很想念陆伯安了,之前对方天叭叭要戒骄戒躁的时候,不少人还不以为意,但这个时候眼看着曹操半点不觉得自己在骄傲,就让人非常想要将某个人形消除骄傲小喇叭给找***过来念叨念叨。
话说回来,司空近些日子似乎都没有念叨过伯安诶,要知道对方还有一个儿子“压”在那里呢,再加上之后的战事,荆州也是重要的粮草运输渠道之一,甚至极有可能成为战场,曹操的沉默似乎就带上了某种不太好的征兆。
这俩人闹矛盾了?
没听说啊。
但是明公你就算真的跟陆伯安闹矛盾,也没有必要什么都矛盾,就比如戒骄戒躁这一点,虽然是陆离的日常输出认知,但这也不是对方的专属。
你便是已经不再喜欢他了,也没有必要跟这种真搞什么恨屋及乌,不少人在心中暗自嘀咕。
有的人看出来了,有的人压根没有看出来,还有的人属于看的非常清楚的。
与其他人相比,郭嘉就是看的更加清楚一点的那一类。
而在这个类别里面掰着指头数一数人数的话,真的一只手都用不上。
曹操的骄傲并不全然是心态问题,还有身体方面的问题。
郭嘉不是专业学医的,但是也看得出来曹操有些火气旺盛,可以将其称之为上火了。
身体上的不适,很多时候就容易带动情绪上的变化。但这份不适又没有到达一个特别严重的地步,随之而来的变化便也有点潜移默化的感觉了。
这种变化,往往是最难解决的。
你首先得处好身体上的不适吧,然而之前因为医工刺杀闹得那一出,让曹操短时间内都不想要见到医工这种存在了,尤其是在身体情况不严重的前提下,对方八成是觉得这点小情况让他自己好就行了。
然而这种“觉得”,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身体原因影响心情况,再加上曹操本就被压着要谨慎压久了,又对陆离有那么点小意见,种种情况掺杂在一起,傲慢就这么恰好的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出来。
仔细扒一扒,好像全都是巧合。
可偏偏这么多的巧合这般巧合的撞在了一起,造就了一个对他们这一方非常不利的结果。
郭嘉忍不住想到自己最开始见到陆离时,那种种容易造就自己不喜欢对方的“巧合”。
天命,这难道就是天命?
郭嘉不信天命,他信事在人为,这与其说是天命要让曹操输,怎么不说是改朝换代之前给予的考验呢。
他信曹操不会输,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磕绊,这正是需要他们这些谋士存在的原因。
早就说了,与上位者交谈是一个技术活,从某些同僚的谈话结果来看,己方阵营中不曾掌握这门技术的似乎也不在少数。
又或者说,他们以前压根没有经历这种劝谏需求,所有的傲慢都在出现之前被陆离给察觉阻挠了,让其他人完全没有发挥的余地,更不用说积累经验了。
如今需要用到技能了,结果发现技能的熟练度还停留在最初,这不就尴尬了吗。
技能等级最高的陆某如今并不在这里,但郭嘉估算了一下,觉得自己的技能等级怎么也能保二争一吧。
之前都是陆离在那里压制,郭嘉找机会疏导,现在换成他来压制了,考虑到曹操如今的情况,似乎不应该提及陆离,可郭嘉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被曹操问在想什么的时候,郭嘉开口道:“往日行军前,伯安总多有挂怀,近日寂静,倒令人略感不适。”
真要说的话,近日可称不上是寂静,少了一个能说会道的陆伯安,多了一群说话没有那么好听的劝谏者。
曹操没有给郭嘉的这番话挑毛病的想法,曹操只是问:“奉孝可是也如那些人一般,认为我如今志得意满,骄兵易败?”
只听到曹操这句话的后八个字,郭嘉就能迅速明白为什么曹操看起来火气越发旺盛了。
有的时候真的很想要问问某些同僚,到底谁教的你们这般进行劝谏的?
有着这样的情况打底,再继续提陆离就是在拱火了,郭嘉立刻划掉原本的腹稿,开口回答道:“明公何出此言,嘉自是信明公此去可一如既往,胜利在望。”
曹操眉宇间隐藏的不耐与对抗稍显消退,本来在面对郭嘉的时候这种情绪就不多,现在一退那就更少了。
心情舒畅了,自己的问题一解决,就有心情关注别的问题了,比如说郭嘉此刻的欲言又止。
曹操:“奉孝有话何妨直言。”
郭嘉:“不怕明公笑话,都道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今眼看天下即将一统,嘉心中不免惶惶。”
“到底不是所有人都有明公这般一往无前,想来与嘉相同者不在少数。”
曹操闻言不由严肃了脸色,你要说他有问题,他会反驳我怎么会有问题,我能有什么问题,简直一派胡言!
但你要说其他人有问题,这就应该考虑怎么解决问题了。
毕竟打仗也不是靠着曹操一个人打,这要是底下人心里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解决不了,明晃晃是要影响战局的。
曹操越想越觉得郭嘉这话很有道,甚至这些日子其他人的喋喋不休,似乎都找到了一个原因。
巧妙转移问题的郭嘉,此刻还有话术不曾说完,但是看曹操的样子,或许等着对方主动说效果要更好一些。
只是明公,你真的宁愿相信所有人都有问题,都不愿意自省一下自己可能有问题吗?
第265章王炸
郭嘉意识到了曹操情况的棘手, 而远在荆州的陆离也并非对邺城的情况一无所知的。
有些时候,上面人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下面的行事。
陆离在这方面本就敏感,因为要对付的人是孙权一方, 心中的警戒线更是拉到了最大的敏锐指数, 自然没有错过邺城那边无意间流露出来的某种轻慢。
千防万防还是没有防住啊,陆离以为自己会为这个情况感到沮丧,可实际上半点没有,真要说的话,最大的感觉反而是一种尘埃落定般的释然。
这难道是曹操的错误吗, 不,这是人性的弱点,而曹操他是个人, 而不是什么设定好程序之后便不会出现问题的机器。
又或者说,就连机器都有出错的时候呢,更何况是人。
只是怎么偏偏出现在这个时候呢?
可是又好像就应该出现在这个时候。
一切带着种命中注定般的感觉, 又好似完全能够找到道解释的自然发展。
也就是陆离现在不在曹操身边, 不然对方的劝谏大军绝对人数+1。
真是让人不省心啊,孟德兄,何进、董卓、袁绍都在地底下看着你呢,你可长点心吧。
考虑到这三个人都被自己念叨了多少年了, 在这个时候继续念叨估计也用处不大,再好用的药物吃多了, 也要产生抗药性了。
但是没有关系,陆离还有一个杀手锏专门留着这个时候用呢。
可是……真的要用吗?
已经消失了不知道多少年的良心,突然就蹦出来开始彰显存在感了。
陆离还是准备用的, 但是要选择一个好时间才行,不能太, 要是输了之后再劝,那完全就是马后炮。
但是也不能太早,太早了的话曹操听不进去的。
话说距离产生美到底是谁说的,他怎么不补充一下,短暂的美之后就是真切的距离呢。
陆离算是了解当年十常侍想尽办法让自己升官离开侍中位置的原因了,距离有些时候真的会消磨好多东西啊,还会让很多原本张口就能解决的事情变得麻烦非常,毕竟这个时代又没有手机。
老曹在邺城搞事情,陆离眼前的小曹倒是兢兢业业不打折扣的帮他爹完成着战前准备工作。
陆离深感欣慰,老曹家的未来还是很有指望的。
明公,你真是年纪越大越不靠谱了。
需要留守后方的陆离不曾擅离职守,只是在估算着时间差不多之后,给被曹操丢过来任由自己差遣的曹昂派下了一个送信任务。
至于给谁送信,这还用猜吗,当然是给曹操啊。
看着曹昂带着信离开的背影,陆离有那么一瞬间想要叫住对方,想要……要回那封信。
或许他不该写的,那也许能够劝住曹操,但是对于有些人就过于不友好且不礼貌了。
我用他的失败来助力你的成功,然后用你的成功来助力我的成功,这真的是可以的吗,这真的合适吗?
阻止的话止于唇齿之间,或许早在写好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出了决定,如今这般倒是显得矫情了。
自出仕至今,已有二十年,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也许就算这次曹操失败了,他的历史改变进程也可以等到曹昂上位后想办法刷满。
可那个他都多大年岁了,再者说,一个二十年失败后,真的还能毫无芥蒂、毫无障碍的进行下一个二十年的尝试吗?
或许有些抱歉,但是我不后悔,陆离慢慢收回了自己有关那封信的情绪,低头看向了自己桌案上摆着的文书。
不后悔归不后悔,可是孟德兄,你要是最后赢不了的话,我真的死掉都不能瞑目!
毕竟真要说起来,那不仅是我的二十年,也是你的二十年啊。
————————————————————
看着前来送信的亲儿子,曹操先是看了对方一眼,确定亲儿子没缺胳膊没少腿的好好活着,然后视线就转移到了对方送来的信件上。
都不用将信件打开,曹操就对其中的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猜测。
类似的声音这些天他真的没少听,对此他只觉得奉孝说的没错啊,大家好像是有点过于慌张了。
非要说他骄傲,但是他到底哪里骄傲了,讲点道好不好。
他既没有跟何进那般深入敌营、孤身作战的想法,也没有如董卓那般骄奢淫逸、暴虐妄为,更不曾如袁本初那般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有任何的敷衍或者偷懒,对于那些劝谏者既没有关押也没有杀害。
曹操觉得这个世界上,简直没有比自己更加冤枉的人了。
考虑到陆离是那个从一开始就念叨的人,这次继续念叨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以解的事情,但问题在于曹操现在一点也不想听别人念叨自己,看也一样不想看。
但这到底是陆离送来的,一旁的亲儿子还一副胳膊肘往外拐,等着他看完最好给个回复,好带回去给陆离复命的样子。
曹操:我这个儿子看起来好不值钱的样子。
但要让陆离知道曹操如今的想法,他也很想说,如今劝谏你的人看你的想法,估计跟你当初劝说何进却半点不被采纳时的心态是一样的吧。
所以说人啊,总是容易长成自己曾经最为讨厌的模样。
而讨厌的人大多时候都不会觉得自己是令人讨厌的,并且偶尔也会流露出些许不那么讨人厌的样子。
曹操最终还是打开了那封信,他做好了面对老调重弹的准备,虽然每一次陆离都能将老调弹出新感觉,但听了这么多年也是够够的了。
曹操带着这种想法看信,却在信件展现在自己面前后,只是看了一眼,就将之前的想法尽数掀翻了。
如果位高权重的外戚,欺君罔上的逆贼,称霸一方的“诸侯”都没有办法作为例子给予你警醒,那么手握实权的天子呢?
曹操没想到,陆离会为了劝说自己提到先帝。
而正是因为这份不曾想到,所以在这种情况真切出现在自己面前之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真对待。
“……昔日先帝在时,常怀骄矜,傲之于大汉辉煌数载、遇难成祥,每提后事,亦信乎儿孙之能,前代种种,以为寻常,以至于今日。”
“明公如今所想,可是亦有心寄志于儿孙之身乎?”
这封信翻译一下,可以说是“刘宏版本”的《项羽论》了。
先帝还在的时候,常常以大汉过往历经风霜而不倒为底气,遇到事情也看得开,觉得便是自己这边解决不好,留给儿孙他们自会有办法的。
而人家那是真的“有前例可依”的,结果还是落得了如今的下场。
现在明公你这般行事,难道也是准备将自己的志向放到儿孙身上吗?
因为如今在现场就有一位亲儿子站在那里,曹操看完信忍不住看了他一眼。
长辈看辈总是不免带着一层滤镜的,而滤镜的情况也往往存在不同。
有的人看自己的孩子,那是怎么看怎么好,怎么看怎么对,怎么看怎么有。
而有的人看自己的孩子,哪怕对方已经是一个拥有孩子的成年人了,依旧不免会觉得对方仍然是个孩子。
曹操作为父亲,滤镜情况取了一个中间值。
虽然有些时候作为诗人的那一面不免感性,但有的时候也是能够智看待自家情况的。
客观一点评价,曹昂并不是什么让人不能放心托付的存在,也不是什么无能的孩子。
但同样客观一点评价,他比之曹操还是颇有不如的。
打天下与守天下是不一样的,虽然曹昂属于发展的比较均衡全面的那种,但是要让曹操放心,还是差了点东西的。
不,不对,怎么就开始往战败上想了呢?
曹操尝试拉回自己脱缰的想法,将一切拐回到之前的状态,可脑海中却不由浮现出先帝还在时的模样。
要说先帝的缺点,那真的是张口就能说出一箩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