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张松归来
自从在江夏一败, 刘备等人一边要躲避来自曹操一方的追兵,一边也要小心荆州的降曹势力,可别被人家抓住当成升职大礼包了, 最后他们一路撤到了益州巴郡。
因为一开始就打着主意要往益州走, 自然不可能不跟益州牧打招呼。
虽然刘璋那边不是立刻点头应允,但是从后续的一些回复来看,对方显然是有意接纳的,可不知道为什么,这份有意接纳迟迟不曾落到实处不说, 近来还有些不对劲的苗头在往外冒。
现在已经发展到不像是要接纳他们,倒像是准备用他们去当投靠曹操的探路石的阶段了。
这事吧,令人意外又没有那么意外。
尤其是在知晓益州遣人前去拜会曹操, 以及荆州有人前往益州游说益州牧之后,就更是如此了。
在刘备看来,陆离, 他其实真的很会劝人。
而且陆离的那种会劝人, 跟这个时代一般流程上的劝人还不太一样,他更加擅长另辟蹊径的同时又总能点到别人最为在意的那个点,用美好的话语装点利益本身,用足够的道德松绑修饰他人不愿面对的不堪一面。
换句话说, 你跟他谈权力,他跟你谈情谊, 你跟他说情谊,他又跟你讲利益,你跟他说利益了, 他又要劝你做人要有格局……
看起来似乎总是鸡同鸭讲,可偏偏对方就是能够讲到你的心里去, 有些话一旦入心了,就会忍不住跟着对方的节奏走,一跟着对方的节奏走了,那事情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呢?
根据刘备的观察与实际情况来看,还真的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不跟着对方的节奏走。
而且人家不仅让你跟着节奏走,还会给你台阶下,让你瞬间放下各种道德担忧、面子束缚,体体面面的就将一些含藏不堪想法的事情给办完了。
该庆幸对方不是亲自去的吗,不然刘备都怀疑刘璋现在早就不是简单的态度改变,而是直接荆州与益州两方联合包夹他们了。
陆离有他的本事,但刘备也不是无能的人,巴郡主薄就跟他透露了一下成都那边的消息。
玄德公,荆州派人过去说你坏话了,你可长点心吧。
刘备长心了,他真的长心了,他立刻就派人前去成都找人帮忙说话了。
别误会,不是诸葛亮,就算时局艰难,刘备也没有任何将宝贝随意乱用的想法。
反正现在就是陆离与刘备各自派出一位能言善辩者跑去找刘璋为自己发声,而刘璋与益州大多人在等着张松带着曹操那边的情报回来。
至于去往曹操处的张松在干什么,他正在暂时脱离益州别驾从事的位置,单纯以一位有能贤才的身份参加曹操专门面向他的招待会。
最后结果嘛,该说什么好呢,只能说松漂泊半生未遇明主,承蒙司空不弃,愿献益州以作诚意。
曹操:“我得子乔,更重于益州也!”
益州很棒棒,但子乔你是比益州更让人在意的贤才!
这话说得,让人听着更想要将益州给他了,不用推辞,这是司空你应得的。
哪怕这其中带着政治表演又如何呢,他愿意为我费心就已经足够好了,不然怎么不见他对别人表演这个。
在陆离与刘备较劲的过程中,曹操安坐邺城却取得了最大的成果——一位倒向他的益州核心官员。
算上对方的兄长,如今益州阵营已经有两位姓曹了。
可惜陆离如今还不知道这个好消息,他一边对着益州那边使劲,一边要小心防范扬州,还要注意交州的情况,给军队提供粮草供给与后勤保障,注意春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荆州本地的世家豪强保持一个不会让他们背后捅刀的友好关系……
人如果能够看得到活,那么你会拥有干不完的活,陆离深刻明白并践行着这个道。
但是他同样很明白人如果不会带团队,就会干到累死的道。
虽然这些事情一件件数起来好似多到看不到头,但是在找好帮手并且自身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陆离解决起来也没有特别困难,就是稍微累了一点而已,而且还是那种有方向的累,而不是那种不知道该怎么用劲的累,所以就还算可以。
出使曹操的益州代表团很快便踏上了归程,去的时候经过了荆州,回来的时候也没有改道。
张松好像还是那个张松,但是陆离明显感觉到了不一样。
这份不一样就不一样在,去的时候对方还是益州人,回来时已经是曹操的人了呢。
明公,这拉人能力不减当年啊。
又或者应该说,这份能力是越发厉害了才对。
人一无所有的时候,拉人更多要靠展现自身能力,画出利益大饼,以及不知道合不合对方口味的人格魅力。
但是随着一个人越走越高,地位与权力本身便已经是最好的能力证明与魅力体现。
美不美、惨不惨都是次要的,强不强才是永恒的主题。
陆离当时可是给自己营销过“美强惨”人设的存在,对这一套可了解了。
虽然张松已经都是自己人了,但对方显然没有任何“认亲”想法。
陆离表示自己很明白,事以密成,语以泄败,谨慎点是好事啊。
大家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这事好像就已经确定了一般。
事实上当然没有这么简单,这要是没有想到一起去怎么办,要是对方有意做出的假象又该如何,陆离不喜欢意会这种东西。
而曹操显然也很明白陆离这份谨慎,所以几乎跟对方前后脚的,自邺城而来的信件证实了一下这份意会。
自己人,真的自己人,伯安记得配合一下。
其实说是让陆离配合,这还真的不太好配合,跟对方关系过于密切的话,容易被人指摘张松已经被曹操收买了。
虽然这就是事实,但有些事实不到了合适的时间是不好摆到台面上来的。
毕竟你以忠心刘璋的属下身份去带着一副为了对方着想的面目劝人,与你早就已经投靠了别人,为了别人的利益来劝说刘璋放弃自己的利益,就不说这种难度会不会产生变化,本身给人的感觉也截然不同。
陆离索性将主动权交到“地头蛇”张松手中,暗示对方有什么需要自己配合的地方尽管说,绝对没有二话的。
这种友好的同僚氛围,让张松本就已经下定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一些。
益州的同僚氛围倒也不能说尽是勾心斗角,他跟法正就是很好的朋友,但你要说大家团结一心,你只看刘璋继任益州牧后自身内部闹出来的各种乱子,睁着眼睛说瞎话都很难说得这么瞎。
再看看他新选择的公司,不管是上司能力,公司底蕴,发展前景,还是公司氛围,那都是一等一的好,遇到这样的好单位就赶紧跳进去吧。
张松回到成都的路上一直在思索要怎么说服刘璋当韩馥第三,什么,你问韩馥第二是谁,大汉还有谁不知晓刘表当了韩馥第二吗?
刘·死不瞑目·表:……
张松说服刘璋的草稿在路上暗自打了一大堆,但等到他真的回到了成都,却发现这里的情况好似跟自己想象的有些不太一样。
张松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一回来怎么就接收到了来自上司及同僚的,一种类似看救世主or指路明灯的目光。
怎么,我投效曹操这事莫非你们都知晓了不成,咋的都是这么一个反应呢?
幸而大家都不是什么谜语人,张松本人也并非笨蛋,再加上旁边还有个实实在在的好友解说,张松立刻就明白自己现在拿的到底是什么剧本了。
该说不说的,明明不是事先安排好的,但是陆州牧这一手倒是帮忙打了个好配合。
张松立刻有了主意,开始说起了自己前往拜访曹操的见闻,以及刘璋等人最想要听的,曹操对于益州的态度与想法。
如果有的可以选,刘璋当然还是更想要在益州自己当家做主。
毕竟一个是看别人的脸色活着,一个是让别人看自己的脸色活着,但凡不是傻子,都应该知道要怎么选择。
可话又说回来了,怎么活着是有区别不假,但是活着还是死掉之间区别更大,所以若是事有不可为,这也不是不能变一变。
如今曹操还打着一个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旗帜,刘璋本该用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说事,表达一下自己对天子的忠心耿耿,我这么好的一个汉臣,曹司空你可不能来打我啊。
然而有关曹操是否会上进的风可以说是吹彻大汉大江南北,至少益州不曾消息闭塞到未曾耳闻,所以刘璋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还真的不好对着曹操说什么。
此刻面对出使曹操回来的张松,他也只带着几分干巴巴以及眼巴巴的问道:“子乔去往邺城可有见到曹司空?”
张松自然是表示自己见到了。
刘璋又问:“不知道曹司空对益州如何看?”
这个嘛,张松突然面带忧虑,深深地叹了口气。
这口气叹的,让刘璋后背发凉。
子乔,你这是干什么啊子乔,怎么还突然叹气了呢,你可别吓唬我啊。
虽然心里发毛,但刘璋面上还是稳住了的,声音中也不带有丝毫颤抖,只手心被汗水浸润而已。
刘璋:“子乔何故叹息?”
张松抬头看了几眼自己的同僚,好似自己接下来的话不适合让太多人听到一般。
可事实上如今坐在这里的都已经是益州核心成员了。
张松的目光最后落在了刘璋身上:“我为明公而叹。”
第247章刘备动作
张松的话让刘璋心中不由“咯噔”一声。
虽然这也属于谋士劝谏或者出谋划策前的标准式“恐吓语言”, 但是考虑到张松他是真的去见过曹操的,而曹操也真的有这个能力让益州集体一起为刘璋叹息,这“恐吓”就显得非常真实了。
刘璋:“子乔此言……”
“可是曹司空对益州有何指教?”
刘璋他不是那种面对危险会拍案而起, 大喊一声“大不了我跟他拼了”的人。
相反, 但凡有点商量的余地,他是很想要跟曹操商量着来的。
在刘璋看来,谈判还有很大的进行空间,大家没有必要动不动就掀棋盘。
虽然他不至于对着自己的一众下属表现自己这么没出息的一面,但聪明人谁看不出他看似云淡风轻背后隐藏的怯懦与退缩呢。
恐惧曹操其实没什么丢人的, 如今对方威名赫赫,大汉地界上真正意义上的最强。
但是明公你看看如今还居无定所的刘备,人家这么惨淡, 都敢跟曹操对着干,你怎么反而直接就往投降上谈判呢?
哪怕已经跳槽的张松,面对这般的刘璋, 心中第一时间闪过的念头, 都不是“太好了,我肯定能够帮着曹司空得到益州”,而是“这就是我曾经的上司,真的让人感到好丢人”。
丢人归丢人, 有这样的前任上司,对于自己接下来的目的还是很有帮助的。
张松没有开口就劝说刘璋对着曹操投降, 反而说起了投降曹操的各种坏处。
明公你如今是益州牧,一州之内任凭吩咐,可若是对着曹操投降, 以荆州为例,我们这群人可能会受到曹司空的重用, 可明公你最多也就是过上富家翁的日子而已。
这话其实不用张松说,刘璋自己也很清楚。
他看着忠心耿耿帮助自己谋划的张子乔,忍不住在心中感叹,没想到你脸虽然长得丑,但人还怪好的嘞,这么处处为我着想,以前竟然还因为你的外貌不太待见你,唉,简直太错误了。
刘璋:“子乔言之有,只是不知曹孟德得荆州之后,又将何往?”
他要是不立刻来打我,那我也不是非要立刻投降不可的,这益州牧还是能够多做上几年的。
有一说一,刘璋本来不该这么没有信心的,那曹操虽然强大,可他益州也自有地势可依,不能说完全没有胜算。
而且益州不仅有地利,也有天时在,他父亲临死前可是跟他说过的,“益州有天子气”。
这可不是什么路边骗子方士骗钱的说法,这是董扶,董公的谶言。
虽然他在益州待了这么多年,也没有任何成为天子的趋势,可这说不定只是时候未到呢,再等上一等,或许就能等到祖坟冒青烟了。
话说回来,你知道我家祖坟是什么吗,我家可是跟天子一个祖坟的!
刘璋刚刚开始幻想,就迎来了来自张松的冷水。
按照对方的说法,曹操显然是对益州有意思的,但是人家又说了,明公***咱们以命相博,未必没有胜利的可能,就算输了,好歹也充满骨气!
这话说的,让刘璋只想立刻收回自己有关对方是个好人的评价。
你说我投降会失去如今的权力地位,最多只能做个富家翁,所以就劝我不如去死?
这就是你的忠心耿耿吗,你是什么阎王谋士啊,专门索自家明公性命是不是。
刘璋心中那叫一个无语,只想说以后这种建议,你还是算了吧,骨气是什么很值钱的东西吗,我还不如去当富家翁呢。
心中思绪翻涌,刘璋也没有忘了对方说得曹操对益州有意思。
这具体是个什么意思,曹操那边有没有动兵打算,荆州那边还派人来了呢,刘备又要如何处置……
刘璋开口抛给自家谋士一堆问题,看起来是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样子,但是话里话外的意思明显就是投降的时间选择哪一天比较好,用什么姿势投降更容易获得优待呢?
明公,咱们要不再挣扎一下,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要跟着投降的好吗?
尤其是这般直接跟着投降的话,怎么向着未来新明公展现自己的能力呢,你是没有上升空间了,但是我们还有啊。
这俗话说得好啊,上赶着的最不是买卖了。
大家很想要给往投降道路上狂奔的刘璋踩一踩刹车,然而压根踩不住,反倒是刘备帮着踩了一脚。
刘璋看着收到的情报,忍不住揉了揉眼睛,这上面写的什么啊,我那么大一个巴郡怎么突然就成了刘备的了,刘备他有几个兵啊,他凭什么啊?!
虽然准确来说,刘备只得了大半个,倒也没啥区别了。
刘璋不解,刘璋非常不解。
现在倒是不用立刻思考投降曹操的事情了,毕竟他现在北边是张鲁,东边是刘备,曹操想要往他这边走,先跨越那俩人再说吧。
考虑到这一点,刘璋有那么一瞬间,心中莫名有点又气又高兴的感觉。
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福祸相依吗?
但是刘备到底是怎么得到巴郡的,刘璋想破了脑袋也没有想出来。
看看这份匆忙送过来的情报吧,这送过来的时候,那大半个巴郡都已经跟着刘备姓了。
那么大的一个郡啊,对方得到的速度也太快了些吧,完全让刘璋这里一点反应都来不及给,更不用说是什么资源运输了。
让我们来看看情报中,刘备到底是怎么得到巴郡的。
主簿?与刘备交好,这是内贼通敌叛变。
太守疏于防备,这是最高官员骄傲大意。
太守再
第一回合的交锋中被直接斩首,导致群龙无首,这是运气太差。
……
天杀的,到底是谁说刘备运气不好的,刘璋觉得这运气不好的人分明就是自己!
可就算是这样,刘备得到巴郡也非常不合。
如果刘备只得到巴郡大部分就停住还好说,可对方显然没有任何停下的打算,直接就奔着成都这边来了,俨然一副要夺取益州的架势。
刘璋虽然面对曹操的时候心里明白不能敌,但刘备在他看来算得上是哪个牌面上的人物,能够得到巴郡不过是运气好而已,难不成他以为自己还能次次都这般好运气不成!
荆州那边来的人说得对啊,这放任刘备进入益州,果真是引狼入室,话说当初都有谁为刘备说好话来着?
刘璋这边做好了防范准备,然而刘备一副要冲着他来的架势,结果最后实际上却奔着张鲁而去了。
这——
刘璋觉得刘备这人真是有病啊,不过这不妨碍他看着这俩自己都不喜欢的存在狗牙狗一嘴毛。
刘备那边地盘是突然得到的,兵力是以旧日残兵为主,比不得张鲁那边在汉中经营日久。
可是对方去的突然,也算是打了张鲁一个措手不及,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部分劣势。
现在但凡有个第三方势力掺和一下,基本上可以说是帮谁谁赢。
刘璋作为益州牧,显然是最合适的第三方。
然而这两方没有任何一方是他想要帮助的存在。
跟张鲁最开始是张鲁骄纵不愿听从他的,然后他干脆杀了张鲁的母亲与家室,张鲁又煽动一些人进行反叛,反正现在是血海深仇状态的。
至于刘备,刚刚夺走了他几乎一个郡的地盘,刘璋又不是什么健忘症,不至于刚刚发生过的事情转头就忘。
反正这俩人,对于刘璋而言算是将新仇旧恨都集齐了人,但凡帮了谁,对刘璋而言都是一件恶心事。
所以他当然是选择两不相帮了,不仅不帮,他还趁着双方打起来,开始夺回本该属于益州的地盘。
在你打我,我打你,他打我俩的情况下,益州成功乱成了一锅粥。
作为益州的好邻居,如今的荆州牧陆离见到这个情况,简直不要太高……太令人悲伤了。
人家益州牧好心收留你,却不曾想你竟然反客为主,恩将仇报,刘玄德你这可太不当人了。
曹操那边在张松回来后就有过军事方面的提前安排,虽然刘备得到巴郡的速度超乎大家想像,但是也概括在提前安排的可能性之中。
提前安排的部分,说的是如果刘备在益州动手,他们就以对方擅自聚揽私兵攻打地方为由,直接对着对方动手。
毕竟在曹操看来,个益州,刘备是最不确定的那个因素,也是最有威胁力的存在。
哪怕对方处于一个狼狈落脚的状态,曹操那边制定计划的时候,都是将对方划分到威胁因素中指定的。
现在看来,这显然制定的非常有先见之明。
事实上对于刘备得到巴郡最快接受的,甚至不是刘备那边切实行动并收获的一群人,反而是在荆州的陆离。
他都有诸葛亮了,他得到一个巴郡难道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吗?!
陆离也不是过度神化诸葛亮,而是刘备那边有诸葛亮的同时,也不乏可战之人。
不说关羽、张飞、赵云这几个后世几乎无人不知的,就说他手底下那些兵,那可算是跟着他南征北战好多年了,固然有众多战败情况,但是能够在众多战败中成功存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证明。
而且居安思危,居危亦思安,他们跟着刘备颠沛流离太久了,之前在江夏更是尝尽了无后方补给的忐忑,为了能够有一块地盘,不至于继续朝不保夕,那是真的会拼命的。
一方文武具备、军心可用,一方毫无作为,战备松散,两相对比,刘备那边要是不能赢,似乎才是需要让人怀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248章四方情况
荆州如今的文武分工是很明确的, 有关军事方面的事情,陆离负责管后勤相关。
倒不是说曹操认为陆离只能管后勤,而是陆离明显更加擅长管后勤, 而且在这方面拥有充足的经验。
相比较起来, 在行军打仗方面,陆离显然没有表现出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
这种没有不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纯粹就是完全没有机会去做,故而没有经验,而没有经验, 没有成败,自然也无从得出能力优劣的结果。
在这个时候,也差不多到了要求稳的时候了, 曹操不可能放着有经验的不用,去赌陆离到底是不是个被埋没的军事奇才,而陆离自己对自己知根知底, 也完全没有在这方面出头的想法。
大家彼此都对自己心里有数, 也都走自己最擅长的路,为所在阵营奉献着自己最大的力量,并且会从领头人那里得到应有的报酬,完全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正面循环之中。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公平二字, 这样的他们没有任何由不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可这个世界上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意想不到、天意难测倒是时时刻刻。
我们能赢吗, 我们会赢吗?
陆离以为自己会很忐忑,他以为自己会焦躁不安,他以为自己会日夜难眠, 可一切他以为的情况都不曾发生。
他就只是按部就班的将一切做到自己能够做到的最好,然后, 不是静待命运给出答案,不是期盼天命的垂怜,而是相信自己的同僚与老板不会令人失望。
他们从未让人失望过不是吗。
比起尽人事听天命,果然还是听人命更加好一些吧,陆离忍不住想到了自己前世看过的热血漫画,这也就是穿越到了历史频道,换成是热血频道的话,只要喊着友谊啊,羁绊啊冲上去,一般很难会输吧。
小小发散了一下思维,陆离又忍不住想要叹气了。
乱世非常不好的一点就在于,战争说开始就开始,完全不遵循避开春耕的种田规则。
虽然也能够解,毕竟战机转瞬即逝,打之前要先说一声的形式主义战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发展不下去了。
可是……
只能说幸好不是在荆州打,至于益州,先让刘璋头疼着吧。
不,考虑到对方那个做派,对方可能并不会感到头疼。
明明还不是曹操的地盘,陆离却已经忍不住开始贷款担忧上了。
那或许还不是曹操的地盘,但迟早会是的,实在很难不担心那群人将地方糟蹋的太过,之后收拾烂摊子都不好收拾。
毕竟陆离干得,真的是收拾烂摊子的活。
陆离在这边做着后勤保障,前方搅入益州大乱斗的主力目前是夏侯渊,而曹操正在准备赶来的路上。
刘璋那边原本是浑水摸鱼的一个状态——两方都不帮不说,还两方都要趁机偷偷摸摸打。
但是有张松在,刘璋那边很快就变成了准备配合着曹操打,说不定还能一步到位成为对方的自己人,然后让他继续做一州之主也不是没希望啊。
就算他这边官路断了,但他又不是没有儿子,子嗣的官路不断,这不就是往上走的一个象征吗。
考虑到曹操很可能要改朝换代,汉室宗亲怕是没有办法继续当下去了,做一做新朝的世家豪强也是一个不错的奋斗目标嘛。
刘璋这个汉室宗亲看得很开,他没有什么光复汉室的想法,毕竟天子都有子嗣了,就算绝嗣,这皇位也轮不到自己身上来不是。
况且天下汉室宗亲何其多,他们这一脉是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的后裔,真的是远到没有什么爵位或者封地可以继承的那种。
当初他亲爹靠着汉室宗亲的身份也没有谋得多么大的官职,后面主要还是靠着自己努力向上奋斗得到了一切。
这里面汉室宗亲的身份不能说没有起到一点帮助作用,但帮助作用确实没有那么大。
换到如今这个时候,汉室宗亲的身份反而成为了一种枷锁与危险。
反正刘璋没有非要对得起列祖列宗的想法,他也没有这个本事,他认了。
就这样,在刘璋的“认命”下,很神奇甚至可以称之为很荒诞的一幕出现了。
原本大家都以为接下来要么是曹操打扬州,要么是曹操打益州,结果现实情况是益州牧配合着曹操一起打汉中与刘备。
嗯,这场面谁看了不说一声长见识呢。
反正陆离也觉得挺长见识的,刘焉要是知道自己儿子是这么样子的一个儿子,也不知道当年还会不会据力争的非要在地方上设置州牧了。
哪怕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陆离依旧记得那场自己在朝堂上失败的辩论赛。
虽然说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有着陛下帮忙拉偏架的他妥妥的虽败犹荣,可陆离半点不这么认为,失败就是失败,不会有什么可光荣的地方。
更何况那一场失败带来的东西太多了,比如跟董扶之间的一拍两散,比如说直接意识到自己其实根本没有办法改变刘宏任何已经真切定下来的事情,再比如说他深刻明了大势难逆……
当年的胜利者刘焉没能活到现在,可是活到现在的陆离将一切记得明明白白。
不说别的,我就说汉室宗亲其实并没有那么可靠,你看如今应验了吧。
当年天下初乱的时候,看似最大的势力是袁氏两兄弟,可实际上当年的“汉室宗亲组”也不可小觑——兖州的刘岱、扬州的刘繇、幽州的刘虞、益州的刘焉、荆州的刘表。
但凡他们真的都心向汉室,这乱不乱的还真的不一定会怎样。
可惜他们半点没有团结的意思不说,有些人是能力不济,有些人是寿命不行,还有人属于一点上进心都没有。
唯一最有能力、有寿命,还上进心的那个,偏偏命途多舛,一路漂泊,这种事情任谁看了不觉得天命弃汉呢。
现在四方大乱斗,其中两方合作,而四方中有两方都为汉室宗亲,但他们并不是合作的那两方,嗯……
刘璋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虽然他们同为汉室宗亲,可实际血缘关系都远出八百里去了,
刘备也已经习惯了这种淡薄的亲戚关系,又或者说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因为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同为汉室宗亲的存在那里受到过照顾,当然了,他其实也没有这方面的意思。
就这么说吧,想当初公孙瓒跟刘虞不对付,他还是公孙瓒那边的人呢。
两位汉室宗亲都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倒是陆离这个外人忍不住感慨了一下。
但也就是一下而已,反正他也不可能跑去帮助哪个汉室宗亲,他们爱咋咋地吧,能够内部将自己全都送去见祖宗那就最好不过了。
大家各有各的立场,但张鲁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无妄之灾。
什么叫做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他这就是这样啊。
你说他好好的待在汉中招谁惹谁了,那刘备夺走巴郡往成都而去的时候,他还在心里为对方叫好呢。
结果刘备辜负了他,不是要去打刘璋吗,怎么突然跑来打他了,难道就没有人为我发声吗?
作为汉中的掌权者,五斗米教的当代天师,张鲁可不是刘璋那个废物,他在汉中经营日久,一手抓兵权,一手搞玄学,真真切切的政教合一、人心归附。
结果刘备倒是会选,不打刘璋反而跑来打他,怎么着,他在对方看来更像是软柿子不成?
张鲁虽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没准备像是刘璋面对曹操一般对着刘备投降。
打呗,咱们看谁先抗不住!
张鲁的优势——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张鲁的劣势——手下能征善战的将军完全比不上刘备。
他自己其实也是将军,但是跟他做宗教领袖的本事相比,军事方面的才能就有些不够看了。
这个时代宗教的凝聚力到底有多强,张角用几十万黄巾军,诸多暗中赞助的世家豪强、达官显贵交出了答卷。
但是缺少优秀将领会有怎样的结果,黄巾一年内战败也给出了展示。
人数多并不代表胜利,曹操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张鲁信心满满的迎敌,第一个照面就被打了一个灰头土脸。
想到那支擦着自己的头部盔甲射出的箭矢,昔日公认运气太差的刘备,如今俨然一副气运如虹的架势,好似前十几年的坏运气是在为此刻的强运进行积攒一般。
张鲁这个天师可不是什么装神弄鬼的面子货,他是有家学渊源在,且自身能力实打实摆在那里的。
但是他喜欢用这些来让别人屈服,不代表自己要为之拜服。
就好像那些天子们自称上天之子,可真要是老天发下什么旨意来,还真没有谁会听从。
运气如虹又如何,他张鲁难道是什么背运之人吗?
他迅速改变了策略,没有跟刘备那边硬刚,而是紧缩力量对关键地区尽心防守。
几个小县城的得失是不足为惧的,只要坚守住关键地点,就算那些小县城被人夺走了,以后也能顺利收回来。
但要是关键的关卡被人攻克,之后连带着周围一片地区都要失去控制。
张鲁或许不是什么军事奇才,但是这种基本的军事常识他还是很明白的。
那刘备不过刚刚得到巴郡而已,哪里有那个底蕴跟自己打消耗战呢。
刘备不足为虑,倒是刘璋与曹操那边,张鲁不由陷入了思考。
依照他对刘璋的了解,对方是个妥妥的软柿子,这要是对方向着曹操投降,自己这边可就麻烦了。
第249章与人相处
张鲁的顾虑并非没有道, 但也并非全然正确。
刘璋确实是他所了解的那种人不假,但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们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性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 人心同等, 就好像刘璋之前还想着要投靠曹操,甚至配合对方那边军事行动,现在却又有点变了想法。
曹操,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啊。
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叫做未知,最难战胜的敌人来自脑补。
而当想象中近乎无敌的敌人, 以一种人性化的正常模样出现在你面前,对比之下你不免发现他其实也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战无不胜、难以抵挡,那么想法产生一些变化应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吧。
刘璋现在就是这么一个状态, 虽然曹操那边的兵将展现出来的能力可以说领先益州不止一个等级,但是也不是那种一出现就立刻胜利的绝对无敌。
所以他似乎也不是必须要立刻投降的,拖一拖的话, 依照益州这边的地优势, 说不定能拖到曹**或者自己死呢。
至于自己真的这么拖,死了之后孩子可能不太好,比起孩子,刘璋还是更在乎自己好不好的。
儿孙自有儿孙福, 他们想要过得好,自己想办法努力去吧。
刘璋的变化没有逃过张松的眼睛, 刘璋本身就不是多么高深莫测的难懂人物,而且在益州这边,他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原本历史上, 因为他力劝刘璋连好刘备,想要帮助刘备成为益州之主, 被兄长张肃告发,死在刘璋手上。
但如今因为他选择的是曹操,兄长不仅没有任何告发的想法,反而一直都是一个帮助状态。
更不用说他还有聪明的好友——法正。
他们的朋友关系那可是实打实的,所以张松在自己跳槽之后,也没有忘记对着好友分享自己发现的优秀明公。
法正或许还没有彻底投靠曹操的想法,但这不妨碍他帮上朋友一把,曹操会不会是他想要的明公是未知的,但刘璋一定不是却是可以肯定的。
张松意识到刘璋的情绪变化,自然不会瞒着自己人,事实上能够被他划分为自己人的,也几乎没有笨到发现不了的人。
别说他们几个离着刘璋比较近的存在,甚至就连之前被陆离派遣过来当说客的人,都敏锐察觉到了刘璋对他态度的变化。
他是作为荆州,也可以说曹操阵营的使者过来的,之前刘璋对待他那叫一个客气,可如今就不一样了,不说别的,生活待遇上就下降了不少。
这改变的态度难道会是只针对他一个人的吗,他自认自己没有这么大排面。
大家把已知情况一对,瞬间就明了这位益州牧需要敲敲边鼓了,对方如今明显是心态摆不正了呀。
你说说,好好的双赢局面,干什么非要想不开的给自己开地狱模式呢。
州牧啊州牧,你继续这样闹下去的话,别说你儿孙未来不好过,你也很难好过的了,毕竟你视之为依仗的地优势,在有本地人当带路党的情况下,真的能够发挥作用吗?
要知道刘备得到巴郡,只是有一个主薄做了内应而已,现在益州内部的曹营势力,虽不敢说占据了半壁江山,但让刘璋失去半壁益州却也不是难事。
在刘璋开始在危险思想边缘大鹏展翅的时候,曹操已经抵达了战场。
本来对益州与扬州动手就在原本的军事计划之内,现在战机突然到了,那自然是要立刻跟上的。
虽然说到了如今这个时候,这种规模的战斗曹操已经完全可以坐在后方当指挥了。
毕竟如今摊子越铺越大,这万一领头人走了孙坚运,这可叫人怎么是好。
可这不是目标越来越大了吗,有些目标是需要有足够威望的,想要威望那就不能怕危险,所以有些事情到底还是亲力亲为更好一些。
而且现在这个局势已经不仅仅是益州的事情了,刘备、汉中、凉州,甚至扬州也很可能掺上一脚。
局势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今这个局势就得是曹操来主持大局,除了他之外别人都不行。
他不仅自己来了,还把自己的长子带来了,不过倒是没有让曹昂跟着他在战场上混,而是将对方往陆离这边一丢,俨然是一副要让对方跟着陆离处后勤的架势。
陆离跟曹昂有过共事经验,有过一起过年的经历,对方不仅做过他的属官,也是上司的儿子,甚至可能会是未来的上司……
一般来说,这种关系是有点不好掌握的。
跟对方过度亲近的话,未免让如今的上司多想,甚至对方都未必会多么喜悦,毕竟我亲爹还活着你就这么接触我,你以后能够对我真的忠心吗?
可过度冷淡的话,也是容易被记小本本的。
不过他们之间显然不是一般的关系,对方老婆还是他帮忙保媒拉纤的呢,本身关系在曹操的操作下已经很近了,就没有必要刻意在乎,真那样做了,反而让人多心。
陆离非常自然的指使着可能成为自己未来上司的干活,而曹昂对此接受良好,个场面合的同时夹杂着倒反天罡,但非常陆离。
他就是这么一个守规矩又不守规矩,在规矩范围内疯狂起舞,跳成一副完全没有规矩的形状,然后再在别人控诉他的时候,又将这些不规矩的外在拆分成一条条规矩应有的模样。
不过曹操这般安排,到底是担心父子二人被一锅端,还是打着将所有战争结束在他这一代,让自己儿子当个守天下的。
陆离认真的思考了几秒钟,然后就不继续思考了。
事实上按照他的任务来看,显然是在曹操这一辈结束战争更像是历史改变了,而真的拖到曹昂那一代去,这跟原本的三国又有什么大的区别呢。
话说回来,历史真的改变了的话,罗贯中再写就不好叫《三国演义》了吧,该叫什么好呢,《汉末演义》?《汉魏演义》?
短暂为伟大的家担忧了一下,陆离将需要做的事情放到了曹昂处的那一摞之中。
年轻人嘛,就是得多干点活。
别人说公司是我家这是牛马被资本家画饼,但是对于曹昂而言,公司真的是他家的,他不努力谁努力。
当然了,让对方干活归干活,该负的责也是要负责的。
总不能老板满怀信任的将自己的继承人交给你,结果你带着对方把事情给搞砸了。
跟陆离有过共事经验的曹昂,发现陆离比起之前好像又进行了全新的升级,个人不是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好像进入了到了一个从形式到心灵的一种升华性变化。
通俗点说,他像是悟了什么一般,个人都脱俗了不少。
搭配上那张本身就很脱俗的脸,曹昂觉得哪怕只凭借着这个卖相,对方都能够去汉中跟张鲁pk一下谁更像是宗教领袖。
作为从自家亲爹那里听说过陆离原始版本五年计划的存在,曹昂本以为自己会见到一个恨不得拿着鞭子催着你上进的陆离。
结果虽然对方活没少给安排,可给人的感觉却并非那种火急火燎的催促,反而快中有慢,带着种从容的速进。
比起上一次跟着对方干活,这一次陆离放手让他做的事情更多了一些,同时,监督的也更加紧密了一下。
对他似乎处于一个又非常放心、所以将很多事情交给他来处,又特别不放心,所以他处之后要检查一下的阶段。
曹昂没有因此心生不满,他清楚对方这是在负责任,而且与其说是对他不放心,倒不如说是陆离太在意了,所以不希望出现什么疏漏,也不希望这份疏漏出现在他的身上。
曹昂不是不知好歹的人,虽然他的年纪也不小了,如今也近而立之年,但是真要论这种应对大型战争的后勤统筹经验,自然是比不上陆离与荀彧他们的。
况且就算如他父亲那般有充足行军打仗经验的人,不还是会对帐下谋士问策吗,虚心求教的基本素质他还是拥有的。
虽然相处很愉快,但也会出现意见不合的时候,比如说在有关吕布的事情上。
对方是自己的岳丈是一回事,但对方态度不端正就是另一回事了,曹昂以为陆离这种会拽着他父亲念叨的人,对待吕布也不会例外。
却不曾想有些人真的会得到例外的溺爱对待,陆离不仅自己溺爱,还要拉着曹昂一起溺爱,说些诸如“你岳父他年纪大,你就让让他”这种奇怪的话语。
曹昂:……
但这份意见不合很快就结束了,因为曹昂发现看似溺爱的陆离,对吕布走的是给一颗甜枣再打一棒子的策略。
而这种策略有用吗,看吕布那个反应就清楚,那真的老有用的。
曹昂:学、学到了。
这种先通过拉偏架混成自己人,然后再以自己人的身份成功完成劝说的手段,也不是只有陆离一个人会用,但陆离用的格外有用。
在与人相处这方面,曹昂发现陆离真的可以称之为天才中的天才了。
他总是很擅长与人打好关系,与各种各样的人打好关系,甚至与一开始并不怎么喜欢他的人打好关系。
一般看到这种形容,很容易让人想到对方是在曲意奉承,甚至是放下身段的讨好,但陆离不是这样的,明明是他在跟别人打好关系,可实际过程中他又能让对方来为他付出。
太厉害了,端起水壶给对方倒水的曹昂心中想到。
第250章各方情况
现在战场主要是围绕着汉中进行的, 而汉中会成为主战场跟刘备的选择脱不开干系,有一说一,刘备这个选择也挺让人想不明白的。
毕竟真要打的话, 当然还是往西甚至往南要更容易一些, 可刘备却选择往北打汉中,不说汉中本就不容易打,就算真的打下来了,那不是直接就要跟曹操做邻居吗。
而现在这个时候跟曹操做邻居是什么下场,这应该不是一件让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所以一开始刘备跑来打刘璋, 刘璋是真心觉得他可能是得到巴郡之后猖狂了,可结果对方实际想要打的竟然是汉中,别说张鲁措不及防, 刘璋都没有想到。
不止是刘璋,最开始还有不少人都觉得他这是声东击西,打汉中什么的就是一个障眼法, 说不定大家一个不注意, 他就立刻拔营跑去打别的地方了。
结果好多场打下来,对方显然就是在认认真真打汉中,似乎没有半分骗人的样子。
可是为什么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不能说刘备毫无进展, 但是在诸多势力掺和进来之后,他显然已经不具备任何绝对意义上的优势了。
可他偏偏还在这里死撑着, 是前期沉没成本太高,以至于不舍得无功而返,还是确系有什么必胜的把握, 又或者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若是第一种, 放在别人身上也就算了,但刘备不应该是那种拿得起、放不下的人。
第二种的话,至少陆离现在还没有想到对方要怎么赢。
至于第三种,若是攻打汉中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又对应着哪里呢?
陆离没有对曹昂隐瞒自己对刘备的警惕态度,但曹昂真的不太明白:“为何是刘备?”
明明这场战场牵连进去的人不少,一开始是刘璋与张鲁,后面因为曹操带兵过来,凉州那边怀疑对方会不会打着对汉中出手的幌子来打他们,又或者打完益州那边再来他们这边转一转。
除此之外,扬州那边也有了动静,他们看到这边打起来了,想着趁机偷一波发展壮大一下自己,实在不行帮着削弱一下敌人也可以。
反正不管怎么看,刘备都是几方势力中最弱小的那个,可偏偏陆离空闲的时候,总是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揣摩刘备那边的情况。
不只是陆离,自己的父亲也非常在意刘备这个人。
因为有两位在看人方面可称之为权威的存在对刘备给予了肯定,曹昂也尝试着去寻找刘备身上的闪光点,但是该怎么说呢,真的没有找到什么特别突出,有别于所有人的优越之处。
而且有的时候是要从结果来看人的,一个人有着再大的能力,结果忙碌半生一事无成,这跟没有能力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毕竟曹昂也不是不懂行情的人,这年头追随人,要么图一个利益权势方面的有利可图,要么图一个他真的好爱我、我们志向相同的情绪价值,刘备那边后者倒是给的足,但是前者真的太欠缺了。
用陆离的话来说,没有粮草的战争,那就像是纸上比划的空想,是打不起来的。同样的,没有实际利益的情绪价值,那也是很难长久的。
毕竟跟你一场,什么都得不到不说,还总要让人往里面倒贴,这谁也不是想当冤大头的存在啊。
对于曹昂的疑惑,陆离的回答很简单:“除了时运不济,他又有何不如人之处呢?”
而且现在看,对方的短板都已经补上了。
从结果来判断一个人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什么时候才能算是有结果呢,死亡才是盖棺定论的结果,甚至有些时候人死了、事都还没有掰扯清楚呢。
只要人还活着,那就一切皆有可能,大器成的人又不是没有存在过。
刘备如今的成就,可算不得结果。
不过防备刘备归防备刘备,实际情况是如今更应该防备的是孙权,因为江东那边已经打过来了。
对方选择攻打的地点是江夏,是的,就是江夏。
而如今驻守江夏的是编练水军的蔡瑁,对于***这位,陆离实在不怎么放心。
事实上不只是陆离,曹操对于蔡瑁同样也没有那么放心。
他怎么也忘不了,对方是如何在形势大好,几乎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情况下,将刘备一行人与刘琦都给放跑的。
这第一印象先留下了一个不靠谱的印象,后面又还没有出现什么能够将第一印象补救回来的事情,如今他要是还能完全放心的让对方在江夏驻守,曹操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这份“心大”了。
曹操显然不是这么盲目相信的人,所以看似是蔡瑁独守江夏,实际上还有张辽在南边协防,吕布这边也随时都能去救一救。
这样一看的话,颇有种安排他一个人干活,还得配上两个擦屁股的人的既视感。
可这事反过来看,哪怕要配人帮着他处,还是安排他驻守江夏,那自然也是有原因在的,原因很简单——水兵。
而有关孙权那边为什么非要可着江夏使劲也很好解,一方面得到江夏的好处是大大的,不仅是地盘上的扩充,战略意义上也非常有利于他们沿江布防,切断曹操向南的管控,对荆州南边的郡县进行蚕食。
另一方面也跟如今的战局有关,得到江夏,可以助力孙权那边打通通往战场的路径,直接参与到这场争夺战之中,或许未必是要争夺汉中,但至少不会只能在一旁干看着。
不管是从当前局势,还是未来发展,江夏对于孙权那边而言可谓是军事必争之地。
而敌人最想要得到的,正是我们最需要守住的,对方得到江夏能有多少好处,他们失去江夏就会有多少坏处。
但陆离真的永远痛恨春耕时期开战的人,荆州有粮草储备不假,却也不足以支撑起这般情况下的多方作战,到了这个时候,后勤保证就不得不用上曹操更多地盘的储备了。
有关要跟荀彧那边联系的任务,被陆离毫不犹豫的交给了曹昂。
反正对方刚从那边过来,不存在任何陌生不是吗,而且他的身份本身也很具有代表性。
更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很好的立功机会,当然要帮着上司的儿子镀层金了。
陆离也是经历过经营名声的那个时代的,就连陆乔那般的人都能被安上个“欲离难离”的孝顺名声,曹昂这般实打实做事的得到功劳没有任何问题。
虽然曹操没有这般安排过,曹昂也没有表露过这方面的需求,有些要求或许没有明明白白提出来,但不代表不存在,聪明人要学会主动去做。
什么事情都等到别人明明白白说出来再去做,那就有点迟钝了。
至于主动去做会不会有弄巧成拙的可能性,这就要看你对实际形式与人心的把控了。
曹昂没有拒绝陆离的安排,也没有办法拒绝,他要是真的拒绝了,或许陆离会接受,但是亲爹回来知道了非给自己一顿军棍不可。
而且这种事情本身也没有什么需要拒绝的地方,曹昂很痛快的接下来任务。
哦,对了,还要在《陆离人际关系观察日记》中添上一句,他早就发现了,善于和别人处好关系的陆离,唯独跟荀氏颇有点不尴不尬的气氛在。
这种情况,让曹昂觉得陆离瞬间像个人了,真的所有人都喜欢的话,未免也太……太奇怪了一些。
有关他们两方关系不合的情况,其实有不少人都猜测是不是为了防止团结的过于紧密,以至于被自曹操猜忌。
毕竟任谁看,这俩人都属于那种非常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也不存在什么根本方向上的背道而驰,怎么看也不像是合不来的样子。
可根据曹昂的观察结果来看,他们的不合拍真的不像是演的。
虽然不合拍,却也不存在什么深仇大恨,就是单纯的比较冷淡而已。
而且陆离这次将沟通任务交给自己,可跟他与荀彧关系好不好没有关系,毕竟他们关系一直没有特别好,但是也一点都不影响他们好好合作。
荀彧那边看到对接人是谁,也并不感到意外,事实上早在曹操将曹昂丢到陆离那边去的时候,荀彧就想到这一点了。
毕竟是能够在先帝那里跟十常侍争宠还成功的人,在人情世故方面,陆离或许不会天天大搞人情关系,但绝对不会不懂。
而且有一说一,这般做也不只是人情世故,还有政治考量呢。
一般来说,在亲爹还活着的时候接触儿子是不好的,但陆离是老曹家可以一起过年的编外人员,自然是不一样的烟火。
陆离没有家族,没有妻儿,不存在任何为家人谋利的谋算,反而达成了某种特别的无欲则刚的境界,许多事情别人做是不合时宜,他做就是刚刚好了。
有的时候看着这个结果,都会让人忍不住想,陆离一直保持着孑然一身的状态,不会就是为了这个吧。
但这个想法其实没有多大的市场,宗族观念、后继有人在这个时代是深入人心的,君不见官宦都要扒拉出自己的血缘亲人来提拔照顾。
荀彧将一份比起跟陆离对接时要更加详细一些的文书派人送往曹昂处,陆离没有家族,没有妻儿,他却是有的。
有关曹操会不会上进,是要当伊、霍,还是王莽,荀彧看着自己腰间挂着的印绶,不由陷入沉思。
明公到底是如何想的,为何不来与我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