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当初先帝看乐子帮对方挡住了,不然,啧啧啧……
因为没有什么“衣带诏”,董承甚至都还没来得及串联他人,便被曹操给逮起来了。
虽然士人中不乏异声,但大体还是将这件事情归结为了权臣与外戚之间争权而已。
这事也算是大汉保留节目了,只不过之前好多权臣都是外戚,是跟天子扶持的宦官争。
刘备心里感知到了异样,却也只当事情就是如此,结果轮到他去给天子讲学时,对方一句“皇叔”直接把他都给叫懵了。
虽然按照辈分这么叫似乎没毛病,但这可是天子,而且之前都不这般叫,如今却叫了,这不是天子承认你的身份,这是天子有事要让你卖命啊。
再看看对方身后的刘姓侍中,以及一旁的“刘”姓士人,宫室里面的含“刘”量有些超标了昂。
尽管知道这里面可能有事,但刘备没有退缩。
对于别人,效力天子那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但是对于汉室宗亲而言,小宗护卫大宗,这是在维护祖宗基业。
自家人都不上,指望着外人上吗。
虽然有的时候自家人动作也不小,可肉烂在自己锅里跟被外人改朝换代可不一样。
刘备没准备退缩,却也不会坦然就让天子称呼皇叔。
如果对方是皇子,这般称呼便也就称呼了,可现在是天子了,你是老天的儿子,我是你叔叔,怎么着,我要跟老天你老大、我老二吗。
这样不好。
刘备推辞,刘协坚持了一次就顺着对方的意思换了称呼,顺便不忘夸赞一波真是我大汉的好宗亲,大忠臣。
称赞完之后,刘协眼眶一红,眼泪虽然没有立刻就流下来,但那股子悲伤是真的非常明显的展现出来了。
按来说,在这个刚刚被人“破获”一次的情况下,是不该立刻开启第二次的。
但他与曹操之间的脸面虽然面上不曾撕破,实际上已经是难以维系了。
不趁着这个时候来个“灯下黑”,越到后面希望越小。
刘协抬起袖子拭了拭眼角:“卿不知,董将军之死,实非曹司空所言。”
对于这事刘备亦是有所猜测,现在听到当事人之一要说实情,自然是做静听状。
然后刘备就听到了关于忠心耿耿的董承想要推动天子亲政,结果被野心勃勃的曹操以及为虎作伥的陆离发现并阻止的事情。
天子的话语倒也没有说的直白,但这个敌我立场是标注的足够明确的,绝对不会让人因为解能力不够而曲解的那种明确。
刘协也没说要怎么做,只先说了一句:“朕每每夜间辗转难眠,非思佳人,而是忆起董卓旧事,心中常怀不安。”
“天下对朕之正统颇有微言,外人难知其中曲折,只当朕为董贼废正统而立之,却不知当年皇考圣心默定之人确系为朕,只何进贪心不足,诸多士人为其所惑。”
刘协叹了一口气:“董卓虽颇多不恭,此番确系是拨乱反正。”
先是确定了自己的正统地位,然后刘协就开始借着正统皇帝的身份怀念历代先皇。
从最开始的高祖,到后汉再复大汉的光武,其中重点点了点霍光与王莽。
点完了这两个相当具有代表性的臣子后,再提起后面的诸多皇帝,那就很难略过皇帝跟权臣相争相斗的那些年。
刘协:“朕不惧曹司空有霍大司马之权,只惧对方有王莽之心。”
“非为己命,只若大汉失于我等之手,实不知九泉之下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说完这些,刘协眼中含泪,殷殷切切的望向刘备,似乎在寻求认同。
这种事情,作为汉室宗亲如何能够不认同呢。
刘备自然要站出来表态:“陛下但有所用,备自万死不辞。”
刘协连说几句“好”,走下去来到刘备身边。
刘备见到陛下都起身走过来了,自然不可能自己在那里坐着,也是跟着站了起来。
刘协握住刘备的手:“有卿等忠贞之士在,朕无惧也。”
无惧什么,自然是无惧曹操有王莽之心,亦无惧大汉“失于我等之手”。
不过这种事情只嘴上说是没有用的,具体在于怎么做。
都不用往远处看,近在咫尺的就有不少现成例子可以参考。
陛下你是准备我们如王子师刺杀董卓那般行事,还是准备像是在李傕、郭汜手下时那般,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第156章怒不可遏
刘备完成今日“讲学”便朝着宫外走去, 在宫门口迎面便遇上了在突击检查宫门守卫交接情况的陆离。
哪怕刚刚跟天子商议了相当要命的事情,此刻面对陆离,刘备也没有表现出丝毫异样之色。
在心素质方面, 经历颇多的刘备是真的有被历练出来的。
两人互相见礼, 一人继续做事,一人则是继续按照原定路线回家。
在擦身而过的那一瞬间,陆离心中微微一动,不由回身看向刘备离开的背影。
对方没有表现出什么不对,但他心里莫名有种奇怪的感觉, 总觉得好像有点不对劲。
难道是因为他后世有关昭烈的相关记忆,让他对刘备过于先入为主了,有事没事的都觉得对方有事?
陆离紧盯着刘备离开的身影, 对方似乎有所察觉,转身回视后正好对上了陆离看向他的眼神。
这要是在现代,微近视的陆离在隔着一段距离的情况下, 可能根本看不清楚对方的情况。
但此刻他对上那回视而来的眼睛, 将一切看的很清楚,对方的惊讶、疑惑与不解。
陆离没有任何被抓包的慌乱或者不自在,只是笑着对刘备点了点头,像是自己只是单纯看看而已。
两人都拿出自己的淡定跟对方演了一出若无其事, 至于彼此信没信,那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
如果想要刷历史改变程度,对司马家动手算是一种办法,对着刘备与孙权动手也是***一种办法。
如今刘备就在眼皮子底下, 曹操却始终不曾动手。
而孙权,现在孙氏集团的掌权人还是他哥哥孙策呢。
陆离清楚那边以后会给曹操造成的麻烦, 但现在这个情况下他们要是跑去打南边,以后孙氏那边确实不会成为曹操的麻烦了,他们或许会成为袁绍的。
敌方也好,己方也罢,如今总体目标没有任何偏移,也没有办法产生偏移,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接下来不可避免的是袁曹之间的对抗。
虽然历史上是魏蜀吴三分天下,但如今曹操是真的站在了台面上,另外两家还处于一个蛰伏状态。
至于蛰伏的最后是破土而出、一飞冲天,还是干脆利落的化作他人养料,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被所有人关注的袁曹双方,袁绍那边有个袁绍拖后腿,曹操这边也有个天子在搞事情,内部情况四舍五入一下总结为打平。
而要看外部情况的话,袁绍那边要防范边境胡人,曹操这边也得防一下南边的孙策,都不算是特别太平。
再看其他,袁绍那边兵多粮足,曹操这边有对方不买账的大义名分。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大多体会不到袁绍的坑人之处,体会过却还待在对方那里的不会往外宣传自家明公的不是,离开那里的就算宣传也容易被当成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人们对于袁绍的看法,正好印证了真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一至名言。
——在绝大多数人眼中,他们看到的袁绍是坐拥四州之地的北方霸主,妥妥的明主之相。
所以陆离其实并不意外有人会在袁绍与曹操之间更看好前者,他意外的是对方自己看好也就算了,怎么还要来拉着自己一起去呢?
是我站的还不够高,名声还不够大,所以你没有听说过我跟袁本初之间完蛋的有多彻底吗?
做出这种荒唐事的人是议郎吴硕,陆离如果前世认真研究了这段时期的历史,听到这个名字怕是要立刻往皇宫所在的方向看上一眼。
因为在历史中,对方正是衣带诏参与者之一。
陆离虽然因为前世的缺课没能在这方面先知先觉,但如今切实在参与这段历史的他很清楚对方的某个身份——董承的心腹。
你要说董承的心腹因为曹操杀了董承,所以准备去投靠袁绍,陆离是相信的,这件事合情合,完全不会让人觉得这有什么毛病。
毕竟这年头政治生涯如何很大程度上是跟上司挂钩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大汉官场有的时候还真的有那么点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意思。
像董卓那样对昔日拔擢自己的上司动手的人,那真的是相当相当少见。
此刻面对前来寻找自己的吴硕,陆离认为对方想要投靠袁绍没啥毛病,虽然他不可能就这样放任对方去就是了,毕竟谁知道董承有没有跟他说过什么,把他放出去不相当于给袁绍那边一个师出有名吗。
所以问题就是出在这里,他去就去了,为什么去之前还要来找陆离呢?
对方但凡不是脑子被马踢了,都不可能觉得陆离能够被他这一点都不打动人的言语劝动吧。
如果他自己一个人偷偷走,说不定还真的能够走掉。
可他偏偏来找陆离,跟狼人自爆一般说上这一大堆,难不成他觉得陆离拒绝了他就不好意思阻拦他了?
又或者他其实压根没想过要投靠袁绍,想要凭借着这个不靠谱的劝说被陆离“反向劝说”,顺势对着曹操投诚?
陆离:“议郎——”
未尽的话语截断于对方拔出的匕首,陆离并无防备,对方出其不意的动手,不可谓不占尽先机。
幸好对方不是什么久经沙场的老手,这年头虽然大家讲究一个文武双全,但也不是没有偏科生,眼前的议郎显然就更偏向于文士,武功方面欠缺了不止一点点。
也多亏陆离在成为卫尉之后,想着好歹要统领着不少人守卫皇宫呢,多少锻炼了锻炼,不然可能反应都反应不过来,直接就命丧当场了。
陆离会客的地方没有什么能让人绕着跑的大柱子,但有些许障碍物,以及外面守卫着一位孔武有力的壮士。
躲闪之间,陆离这个时候突然挺能解秦始皇的,虽然他的佩剑并没有对方的那么长,但这个机动性真的比不上匕首,尤其是两人之间距离太小了,但凡停下来拔剑,那个功夫已经足够对方将匕首送入陆离体内了。
石锤听到动静后迅速进来,他年纪或许大了,身手也比不上年轻时敏捷强大,因为这些年跟着陆离其实没有太多的对敌机会,也不存在什么经验的沉淀与积累。
但当他出手,就让人分分钟明白当年张角在混乱地区行走的底气之一为何。
如果非要说连吕布都要稍逊一筹,那就有些吹牛了,但虽然跟吕布那样的超级天赋型选手没法比,却也可称之为难得的猛将勇士了。
当鲜血从行凶者身上源源不断的涌出,在劫后逢生的大起大落之余,陆离心中忍不住为石锤感到可惜。
他有这样的能力却只寂寂无名的待在自己身边,哪怕陆离是那个被对方保护的人,都忍不住想要叹息这种资源浪费情况。
他不知道这是不是出于“吊桥效应”衍生而来的情绪,冷静下来后,他又很清楚自己的想法有多么的多余。
他从来不是做决定的那个人,张角也不是,石锤自己才是。
彼之蜜糖,我之砒霜,对方选择了自己的心之所向,陆离不过是他为心之所向应承下来的守卫对象而已。
陆离看着死不瞑目的刺客,以士人的身份行刺客之事,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上一个遇到这种事情的人是董卓。
他看着衣服上被溅上的鲜血,换了件衣服后立刻朝着司空府赶去。
是为恩主复仇,只不过欺软怕硬选择了自己,还是想要帮着什么别的人转移注意力呢?
刚刚在生死边缘上走了一遭的陆离,现在心脏冷硬的可怕。
他现在好像突然就解了为什么有些人会疑心病重,就拿他自己来说,经历了这么一遭之后,日后再有这般人要来见他,与他单独说事情,他怕是都不会如今日这般轻易应承了。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曹操眼看着陆离顶着一张冷酷又苍白的脸出现在自己面前,一时之间都有些惊住了,这是他从不曾见过的陆离。
曾经护送对方回乡祭祖时,陆离在路上遇到不法官吏之时尽管也是毫不留情,但冷酷伴随着的是愤怒、讥讽。
曾经先帝去后,陆离也表现过苍白,但苍白伴随着的是悲伤与茫然。
唯独不是现在这般,似是惊魂未定,又像是杀心顿起。
曹操上前握住陆离的手,触感冰凉且带着几分湿润,哪怕脸还努力板正着,可手似乎已经通过温度与汗水透露出足够的情绪。
曹操拉着他走入室内落座:“伯安怎这般?”
陆离反手握住了曹操的手:“明公,今日遇厄,险些再无相见之日。”
说着,从对方突然找到自己说有事要跟他讲,再到对方以邀请他一起投奔袁绍转移注意力,最后“图穷匕见”,陆离半点不曾遮掩的说出了自己遇刺的全过程。
好似后知后觉,又好似知晓如今真的安全了,陆离心中突然生出了无限的后怕。
这种害怕中带着人贪生怕死的本能,也带着几分延伸到后果上的巨大代价。
看起来他的死好像只是死了一个人,实际上他的死可能还牵连着一个世界呢。
这要是死在自己的莽撞下,死在自己的冒险中,哪怕是倒霉的死在战场上,被流矢射杀,陆离都能认了。
唯独这种,今日若真死在这种手段上,陆离真的死不瞑目。
现在行刺的人虽然已经被杀了,可这件事绝对不是死一个人就能算完的。
陆离说着自己遇到刘备感知到的异样,说着自己对这次刺杀的猜测。
而曹操早在听说刺杀之事后,便已是怒不可遏。
第157章放虎归山
陆离在智分析, 曹操却有些智不起来了。
他与陆离既是政治上的自成一体,又有私人方面实打实的交情,仅从这两方面来看, 对方的遇刺既是对他的一种挑衅, 又是一种私人情绪上的仇恨。
这件事情是陛下指使的也好,刘备运作的也罢,甚至是吴硕自己情绪上头想要帮董承报仇……
不管是哪一种,其中肯定又一层原因是对方选择了自己。因为选择了他曹孟德,所以便要遇到这种事情, 那自己在那群人眼中究竟是什么?
不期然的,曹操想到了当初父亲的那番话。
他们也是这般看待自己的吗,如今天下人都是这般看待他的吗?
曹操怒极之下重重的拍了拍大腿:“此皆因我而害伯安也!”
陆离感觉曹操看自己的眼神好像在看什么被牵连的无辜路人, 可真说起来,他可算不上是无辜,既然选择了一个阵营, 就要做好承受敌对阵营攻击的准备, 这种事情陆离还是很有数的。
陆离:“明公此言差矣,不招人妒是庸才,此次也非我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
这突如其来的瓜,倒是打断了曹操的怒火。
除去对方前二十多年在深山老林里陪着亲爹当孝子贤孙的时候, 陆离出仕后的经历还是挺透明的。
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难不成是之前在乐安郡杀豪强的原因里面不只是他们煽动百姓, 还包括着安排刺客?
曹操这么想着,便也这般问了,倒也不全然是吃瓜, 主要是刚刚经历了那么惊心动魄的一出,他想着帮陆离转移一下注意力。
虽然曹操久经战场, 可以说是见惯了生死之事,可有些事情见惯了不代表便能所当然的麻木,况且陆离这种被人当面刺杀的经历跟战场上那种还是不同的。
被问的陆离也不曾隐瞒:“是在乐安郡发生的,不过并非我为乐安郡守时的事情。”
“当年我为侍中之时,因关内侯一事与陛下起了争执。”
陆离此刻口中的陛下指的是刘宏,这事曹操也有印象,毕竟他们两人的不睦搞得可谓是人尽皆知,当初不少人都觉得他们俩算是完蛋了,官宦们更是高兴到就差写脸上了。
谁知道陆离回乡祭祖后,到了洛阳只见了陛下一面,俩人就立刻和好如初,甚至更上一层楼。
不过倒是没听说过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还遇到过刺杀的事情。
陆离跟卞氏之间的“缘分”,曹操也是知晓的:“那此刺杀是十常侍搞得鬼,他们选择的下手之人正是当时被我留下的那名女子。”
“当年对着熟悉的人不曾上当,如今倒是险些栽在陌生人之手,此我之傲慢也。”
天天看别人飘,今天突然发现自己其实也有点飘啊。
曹操觉得这事不是这样说的:“熟悉之人自知晓其习惯,有何反常之处更易察觉,陌生人则不然。”
当然了,这要是对陌生人避开了,反而被熟人背刺。
安慰的话就会变成——对陌生人自然怀有戒备,有何异常更易察觉,熟人则不然。
说白了,当一人个偏爱于你,你怎样失败,在他这里都是能够找到道与原因的。
反之,当一个人不再偏爱于你,你有怎样的道与原因,在他这里都只会失败。
如今陆离在曹操这里显然是前者,至于在刘协那里是不是后者……反正他从未当过前者。
分享了一个无人知晓的昔日旧瓜,两人的情绪都平静了下来,开始商讨起这件事情要如何处。
安静的处又或者大张旗鼓的处,各有其优缺点。
若是安静的处,不够解恨不说,也难以威慑他人。
可要是大张旗鼓的处,这事一个控制不好,不仅是陆离的舆论危机,曹操也讨不到好,甚至极有可能为袁绍那边的“师出有名”进行助力。
这件事情曹操摆出的态度是要看陆离这个受害者的想法,陆离看得出来,对方是真心的,哪怕他的想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原定计划,曹操也不准备让他“忍”过去。
陆离有的时候看起来肆无忌惮,但并非特别肆意妄为的人,他从来不会拿人命去给自己出一时之气。
陆离:“刺客已除,本也算不上是什么光彩事,无需张扬。”
陆离不愿意闹大,曹操却看得出来这是不愿意闹大之后产生连锁反应,而不是真的心里没气不想往大里闹。
所以他综合了对方的想法,小小的处了一下——夷三族了解一下。
不说乱世用重典,这种事情不从严从重的处,今天是陆离,明天是荀彧、郭嘉,后天便是他曹操。
对于这个结果,陆离没有说什么,他又不是不曾杀过人,至于这里面是否牵连无辜,乱世哪来那么多无辜呢。
便是无辜,该杀也不能放过的。
他宁愿一辈子愧疚难安,也不要一辈子提心吊胆。
曹操小小的处,引起了不小的反应。刘备等人得知这件事情,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吴硕去刺杀陆离,并非是他们安排的,也不是刘协的主意,还真的就是吴硕自己的想法。
如秦桧这般的人都会拥有朋友,董承自然也不例外。
吴硕作为在历史中在“衣带诏”这种要命的事情上,都能够被对方带上的存在,那是心腹中的心腹。
知遇之恩,有人让恩人以命相偿,也有人以自己之命去偿还恩人,吴硕便是后者。
董承被刘协交托事情的时候,对着刘协稍稍透露过些许,吴硕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刘协对着刘备交代事情的时候,也对着刘备稍稍透露了些许董承不曾用上的牌面,吴硕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刘备万万不曾想到,吴硕倒也确实不会背叛,只是也真的用不上了。
不只是用不上,对方这一出可谓是打草惊蛇。
虽然他并不准备行刺客之事,此偏邪小道,如何能够视同常一般肆意行事,陛下乃是大汉天子,总是这般不免移了心性。
况且曹操与董卓不同,董卓当年是面对讨董联盟没讨到好处,迁都本也有逃跑之嫌,失了当年威镇边陲的锐气,又傲慢之下对手下多有撒气之举,令吕布与其反目,手下也多有异样之声。
可曹操不同,他几战几胜,威望正隆。
对待刘协或许有几分不甚恭敬,但对待手下的文臣武将,那真的是没话说。
别说夏侯惇、曹洪等带着血缘关系的亲戚,其他投靠之人也颇受重用,对他不可谓不忠心耿耿。
吴硕愿意为了董承去行刺杀之举,曹操手下更不会缺少愿意为他效死之人。
而且他们根本不用行刺杀之举,直接便可佣兵而来,倒是不用怕重蹈李郭之事,而是真的要危在旦夕。
吴硕生前非万众瞩目之人,死后却让个许昌都因他之故为之一静。
刘备得到了来自曹操的约谈,陆离不清楚他们是不是去青梅煮酒论英雄了,不过应该不是,毕竟这个季节青梅早就下了,煮枣、煮葡萄倒是更有可能。
不提刘备心情如何,刘协心情就很不好。
吴硕来这一出是所有人都不曾想到的,而自从董承死后,宫里的董贵人不说日夜垂泪,但确实难有欢颜。
怀孕本就是个对母体消耗巨大的事情,再搭配上这种不好的心情,刘协都怀疑这个爹自己是当不成了。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没有一个能让他感到顺心。
伏皇后见到刘协这般愁眉不展,自是出言安抚,刘协没怎么被安抚到,不只是因为现状实在是让人放心不了一点点,还因为看到对方,他就忍不住想到了对方那个万事不沾的亲爹。
他倒也不至于想着吃软饭,可皇后之位给出去就换了个这个,简直比不上董承一点点。
许昌在曹操的雷厉风行之下,寂静却又并不慌乱,只是陆离怎么都没有想到,吴硕的三族都没了,刘备跟曹操吃了个饭好像就彻底与他无关了。
虽然这话听起来好像有些奇怪,毕竟吴硕事实实在在做了刺杀的事情,刘备这纯粹就是陆离在怀疑,并没有掌握什么切实证据。
但这事不是刘备无辜与否的事情:“那刘玄德心怀大志,明公何故一再放虎归山?”
这话属于程昱听了要点赞的类型,曹操都觉得这般的陆离有点程昱的形状。
这事已经不止一个人对曹操提过,甚至许多人都不止一次的提过,然而曹操就像是中了刘备的毒一般,真的就是对他一放再放。
虽然知道曹操有曹操的考量,这里面甚至还可能掺杂着天命,说不定就算曹操真的要杀人,刘备都能自己走脱,可这般在知晓未来的情况下眼睁睁看着对方放过日后大敌,陆离都想给对方剧透了。
实际上曹操还真的没准备放过刘备,他只是暂时没有处置对方而已。
然而等到程昱、郭嘉等人皆来劝说,曹操真的下定决心之时,刘备所居之地早已空无一人。
与之同时消失不见的,有几位曹操派去暗中盯着他的人,有几位许昌官吏,还有几位守卫城门的护卫。
在曹操的眼皮子底下,在众人带着怀疑目光盯着的情况下,他依旧收拢了这般多的人。
甚至可能不仅是对方主动收拢,还有人主动去投,刘玄德,倒真不愧是刘玄德。
陆离以为对方会去投靠刘表,谁知对方却直奔袁绍而去,而袁绍等待的师出有名,随着刘备的到来终于就位。
第158章信与不信
冀州邺城。
袁绍看着跑来投奔自己的刘备, 一时之间神色莫名。
不提对方之前跟着公孙瓒那一段,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袁术北上青州的道路就是被他给截断的吧, 对方怎么有胆子跑来投奔他的?
尽管袁术是个糟心的兄弟, 但到底也是他袁绍的兄弟,是在服软之后被他接纳的兄弟。
更不用说对方那一截断,断的不仅是袁术通往青州的道路,也一并断了传国玉玺来到袁绍手中的进程。
就这样一个情况,他没有找对方算账那都是因为对方没在眼前, 现在可倒好,自己送上来了。
带着这种疑惑,他从刘备那里听到了许昌的情况, 其中就包括了陆离的遇刺。
听到这个消息,袁绍还没有什么反应,他的谋士们不少就先在心里贷款“咯噔”上了。
别说跟他相处久了的谋士们, 就连只是听过一次“袁绍分析陆离座谈会”的刘备, 都做好了相关准备。
然而他们各自的准备似乎都准备了个寂寞,预想中的异常表现又或者是大谈特谈,一个都不曾出现。
袁绍看起来正经的不得了,但就是这般正经才更显得异常呢。
明公你刚刚是没有听清楚吗, 陆伯安遇刺了,就是那个你最为关注的陆伯安啊。
袁绍要是大谈特谈, 大家会忍不住感到腻歪,觉得明公你真有点没完没了的,能不能别天单方面情绪输出了, 这事传出去光彩吗。
但他现在不这么干了,都被对方搞出习惯来的众人也不免觉得正常, 明公你这般一反常态,是发生了什么我们不清楚的事情吗,谁刺激到你了?
袁绍觉得自己挺正常的,他反而认为自己的谋士们似乎有点不太行,战事当前,不好好思考怎么调兵遣将、出谋划策,天盯着陆伯安做什么。
怎么,多看他两眼是能够让我们不战而胜吗,一天天的不干正事。
谋士们:……
也幸好大家一个两个的都没有什么读心术技能,不然大战在即怕是内部要先互相不满一番。
刘备说了很多事情,但也有很多事情没有说,比如说少有人知的天子对他交代的事情。
如果说对付曹操是天子与权臣之间的权力争斗,且曹操如今到底是霍光还是王莽不曾明牌。
那么袁绍这边的情况就已经很明显的,对方明显跟袁术是亲兄弟的同时也真的是一路人,不臣之心表现的挺明了的。
这次但凡打败了曹操,怕是下一步就是自立称帝了。
刘备不是没有想过去刘表那里,但从他几次跟对方打交道的过程中,足够让刘备了解到对方守成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
而且真要说的话,刘表未必是保皇派。
在两者都不是保皇派的情况下,袁绍这边显然更有能力也更有进取心完成搅乱浑水的事情,同样也是袁绍这边更有可能在曹操索要下保住自己。
袁绍虽然一开始不解于刘备的投靠,但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值得对方投靠的地方,他素来是个拥有高配得感的人,从来只有别人配不上自己的份,万万没有自己可能不值得别人效忠的自卑想法。
而在接受了这份投奔后,袁绍对刘备相当大方的开了个空头支票,直接便要上表举荐他为徐州牧——如今徐州正在曹操的管辖范围之内。
虽然知道自己就是个幌子,这个徐州牧就算袁绍赢了都不一定会到自己手里,但画饼这种事情,在此刻讲究的就是一个敢画,一个敢吃,搞出一种大家已经成为自己人的氛围感来。
当然了,吃饼归吃饼,让他跑去徐州送死那是不可能的,真这么搞他何必来冀州呢,干脆在许昌坐着等就是了。
刘备看起来颇为感动的接受了这份来自明公的看重,给这场投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的动静是瞒不住的。
袁绍那边在点兵点将,曹操这边自然也不会落下。
袁绍那边出一篇檄文,曹操这边有天子诏书。
打嘴炮这种事情,曹操是真的一点都不带怕的,不说这边非常详细的掌握着袁绍的各种黑历史,就冲着天子在这里,舆论大义上他就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这份大义随着所谓的“衣带诏”之说在被打破,“衣带诏”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天子确实有过类似的想法,而且这种事情从来都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反正那边坚定说确有此事,自己这边坚决表示这都是对方在进行污蔑,谁都没办法取信于所有人,舆论战场上大家似乎打了个平手。
而因为这件事情,陆离这个卫尉在此次的留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东西就多了。
在天子的几番动作下,曹操虽然似乎没有做什么,但实际情况是刘协如今处于一个被监视的半软禁状态。
如果说之前的是一种带着讲道的软刀子逼人,如今的就是直接将刀子架在了对方身边人的脑袋上。
很简简单单的一个因果关系——只要陛下你动作,那这些人就死。
这话甚至都不是别人说的,而是陆离亲口告知刘协的,这放在他们之间,算是一种非常严重且直白难堪的撕破脸了。
对此,刘协感知到的背叛远胜曹操等人来说。
他尝试着给这件事情找原因,找到的原因是:“吴硕之事,非朕所指使。”
刘协觉得自己是真的倒霉,他父皇为天子时,都是别人帮他背锅,轮到自己了,反而是自己这个天子帮着臣子背锅,谁看了不说一句倒反天罡。
陆离一脸淡定,既不惊讶、也不怀疑:“臣知。”
刘协:“卫尉知晓,信否?”
陆离点头:“臣信。”
刘协看着他的反应,想要从那张波澜不惊的脸上找出真正的情绪波动,无果之下道:“卫尉骗朕,卿分明是不相信的。”
陆离总结刘协这番话,得出的结论却与刘协恰恰相反:“是陛下不信臣。”
况且这种事情本就是不需要解释的,尤其是作为天子,更不应该解释这种事情。
当年刘宏难道不知晓宦官对陆离的那些动作吗,但在最开始,他从来不会阻止又或者怎样,他只需要静静地等待着最有能力的人厮杀过后站到他面前。
而哪怕后面两人君臣相得到世人艳羡,对方也不会对自己曾经的冷眼旁观解释什么,更不会为了他抛弃那些宦官。他是天子,他是庄家,他是裁判,他从来不是那个需要解释的人。
见过天子并与其进行过“友好会谈”后,陆离朝着宫外走去。
回府的路上,远远便见到属于尚书令的马车从一旁经过,两人都看到了对方,却没有停下交流的意思,朝着对方点了点头便各自离去了。
对于陆离摆明立场的站曹操,曹操阵营中有一部分人心里是带着点对方是不是在反装忠的担心,但荀彧就从来不担心这个,他甚至都不怎么意外对方没有选择天子。
非要说的话,这一波在荀彧这里算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当初陆乔为了跟荀氏划清界限,信中可没少说大逆不道之言,荀彧便是无意下的知情者之一,这份无意下的知情,对当时年纪不大的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那样的父亲,当真会教出一个心向汉室的儿子吗,荀彧对此打了一个问号。
他从来不喜欢先入为主、迁怒于人,但陆乔实在是太令人意外的那种奇特存在,给年纪还小的荀彧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
曹操等人带兵出征后,也不知道是真的被陆离威胁到了,还是在等待这场战争的结果好见机行事,刘协那边也跟着安静了下来。
他安静了,陆离这边也能稍稍清闲些许。
当收到来自少府孔融的文会邀请时,陆离都不知道该说对方心大还是怎样,外面打着仗呢,你要开文会,认真的吗?
尸横遍野的背后从来不缺少歌舞升平,陆离在刘宏身边时就见识过,但他没想到孔融也有这个胆子搞这个,他哪里来的资本呢?
刘宏是天子,这么搞都搞得江山不稳,亲儿子如今皇位坐得窝窝囊囊、摇摇欲坠。
换成孔融,他是准备拿命来玩吗?
陆离没准备去,对方却专门上门来解释了这次的文会,说是要为朝廷寻找在野贤才。
这种事情陆离当年做侍中的时候做过,范围甚至是全国的,对方拿着这个说事,陆离只能说:“尚书令去我便去。”
他半点不遮掩自己不想揽事的意思,孔融都不由为对方的坦荡失语了一瞬。
知不知道什么叫做结党,知不知道什么叫做举荐拔擢之恩,知不知道什么叫做门人故吏,陆侍……卫尉,你怎么这么格格不入。
以前不是挺会的吗?!
邀请发到荀彧那里,面对寻找在野贤才这个由,对方倒是没有拒绝。
不说他本就在曹操那里一直干着人力资源的事情,曹操的招贤令一直不曾撤掉,如今对方不在许都,留守的荀彧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着曹操的态度,自然不能轻慢的对待有关人才的事情。
哪怕你参加一堆文会却找不到一个人才,那是他们素质不行,但你要是干脆不去,这所谓的招贤令就得让人打上一个问号了。
这边荀彧点了头,有言在先的陆离也不曾出尔反尔。
孔融这个少府做的如何先不说,办文会确实是办得像模像样的。
陆离一到,就在一众看向自己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一份格外“热烈”的。
第159章以色事人
陆离顺着自己的感知望了过去, 对方不曾闪躲,本人也足够显眼。
不说别的,就看周围空出一定距离的空白地带, 似乎就已经足够彰显他的特别了。
陆离知道他是谁, 祢衡——让梨之人的好友,历史上击鼓骂曹的实践者,从不会输在不会表达上的著名嘴炮选手。
二十多岁的青年搭配上胡子,看起来真的挺成熟的,可那股子似乎怎么都遮不住的恃才放旷、桀骜不驯, 又将这份成熟中和到了应有的年岁。
陆离也年轻过,他也有过二十出头的时候,但那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
尽管岁月厚待于他, 不曾让他三十来岁便看起来一把年纪,但到底跟二十岁还是没法相比的。
陆离不羡慕别人的二十多岁,因为他的二十多岁一直都是被人羡慕的存在。他也不想回到二十多岁的时候, 那里没有什么让人不舍眷恋的存在。
他一步步走到现在, 不就是为了能够坐在那里,笑着去看别人的二十多岁,而非挤在人群中与之相争。
祢衡看向陆离的眼神,激烈到好像已经隔空读完了八百字的作文, 陆离看向他的眼神却平淡到像是目中无人,又好似不屑一顾。
他不是多么傲慢的人, 但是在别人都已经将敌意展现出来的情况下,也没有必要给什么好脸色,他的好脸色没有那么不值钱。
跟温和却也存在距离感的尚书令相比, 今天陆离像是带着刺一般,美丽却又扎人。
短暂接触过的人不免感到诧异, 但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大多数人对此接受良好:没错了,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陆府君陆侍中陆卫尉的样子。
一个人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只看一眼很少能够直接看出来,但到底有多么美丽,却是非常直观的能够一眼看清楚的。
这年头不乏被包装出来的美人,世家豪强给自家孩子造势,好看也是很大的加分项。
再加上审美这种东西比较私人化,包装出来就算有人不买账,也能说你山猪吃不了细糠,跟俺们的审美不搭。
陆侍中当年“美”名传遍天下的时候,不少人还觉得这是不是包装,又或者是在拍陛下马屁,又或者是搞明褒实贬——他能被看重全是靠脸。
现在这么近距离一看,我的天,你长得是真的好牛逼啊。
因为西汉带的好头,大汉不管是男是女,审美都很多元化,尤其是众多男性,大家既能欣赏异性的美丽,也能欣赏同性的。
甚至因为欣赏异性不免带着几分风流,再加上同阶层的异性不好随便欣赏,大家反而***更多的是在欣赏同性的,甚至会为了进行某种评比与美化。
胡子长得好看,那是美髯公。
脸长得好看,那是美姿颜。
仪态特别好,那是风度翩翩。
甚至性格方面给人的感觉好,那都是温润如玉。
当年陆侍中名传天下的时候,一并隐隐传出的还有当代第一美男子的名头。
虽然当时见过他的人仅限洛阳与乐安郡,但因为本身的位高权重,再加上“背后资本”无人能比,这名头尽管称不上是公认,但还真的没有人跟他打擂。
毕竟那是陛下最看好的人,你非要推人出来跟他比美,怎么,你的审美比天子还要高级?
如今不少第一次见到陆离的,都不由想起了当年闻听传言的不信服又或者想像。
今天因为来参加文会,且并不算是主角,陆离没有特别认真打扮,只是穿了一身常服,比起官服焊在身上的那种板正,不免添了几分散漫。
大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散漫的同时又带着刺,陆侍中你是真的很好看哦。
部分曾经因为那句“人力有数”颇感刺挠的人,都觉得自己已经原谅了,实话实说嘛,咋地,你是黄帝不成,只有真的彻底不行的人才会耿耿于怀呢。
主要是他们就算耿耿于怀也没啥用,先帝在的时候奈何不了对方,先帝不在同样奈何不了,陆侍中你不会在是当代第一美男子的同时,还是第一幸运儿吧。
考虑到这次文会的目的之一是寻找贤才,也可以解为求职与招聘,大家在短暂的感叹了一些陆侍中美貌的名副其实后,更多的关注与精力都投放到了荀彧的身上。
直接上去自荐是非常少的,这年头大家还是都讲究一个面子与含蓄的,但凡不是没有出路了,一般不会搞得那么赤裸直白。
孔融适时抛出了文会的议题,好让大家有个展示能力的机会。
搞定了流程后,他迅速来到了好友身边,刚刚对方跟陆离之间的那一波眉眼官司他可是看得清清楚楚的,当时那个提心吊胆哦,生怕祢衡开口就骂。
他甚至能够想象到对方会骂什么,在有文采的同时,对方说话也是真的能够很难听的,而且他这位忘年交是真的能够做出这种不顾场面的事情来的。
但是被骂的陆伯安同样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只是想想后面可能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孔融就已经开始犯愁了。
幸好对方答应了自己会克制,这是真的没有骗自己啊。
因为祢衡身边空白地带面积不小,塞入一个孔融后看起来仍然有点空荡。
孔融好似无意的恰好站在了能够挡住祢衡看向陆离的地方,为此,在一众或朝前、或朝后、或朝左、或朝右的人中,个人是有点突兀的——他是斜着站的。
就此,也可以看得出来两人之间的友情是真的半点不塑料。
孔融够朋友,祢衡也不准备砸朋友的场子,他将眼神从被祢衡挡住的陆离身上,转移到了正在斑鸠翘尾巴以为自己是孔雀的众人身上。
这个时候孔融也不管什么结党、举荐拔擢之恩、门人故吏了,不是陆伯安就好。
荀彧在认真寻找不知道有没有的贤才,陆离虽然不准备干活,却不妨碍他看戏啊。
在见识过诸多人才之后,这些人确实不怎么够看的。
但是当年陆离在乐安郡“招聘”的时候,连这样的人都招不来。
人真的是由俭入奢易,腐败了腐败了。
小小谴责了自己一下,陆离就相当痛快的将自己原谅了,毕竟这都是投靠曹操的人才,跟他关系不大,没什么好腐败的。
陆离本以为这场文会就这样平安无事的结束了,谁知道话题说着说着,突然就从法治与教化方面,说到了“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
李夫人是这句话的实践者,但这句话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是吕不韦花钱托人去劝说当时太子宠爱的华阳夫人收养异人时说的话。
考虑到大家喜欢以夫妻之恩比君臣之义,这讨论似乎也没有多么偏题,但陆离就不明白了,你们看我干什么?
怎么着,这是想要当面输出?
虽然不知道话题偏移的发源地在哪里,但陆离下意识的看向了祢衡所在的地方。
被看的祢衡:?!
他这辈子活到现在,第一次被人这样冤枉,因为以前他都是实打实干的,算不上冤枉。
孔融都想要擦汗了,事实上要不是自己就站在祢衡身边,出现这种事情,他也忍不住想往对方身上看。
可问题就出现在这里,他会往对方身上看,是因为他清楚自家好友是个什么德行,但陆卫尉也往祢衡身上看,不会是一场眉眼交锋,就让对方看清了祢衡的刺头本质了吧。
看到那边的反应之后,陆离立刻意识到自己好像冤枉了人了,搜寻的目光瞬间变成歉意的,虽然只处于一个有却不多的状态上,但本来就是看了一眼的事情,这般也已经足够了。
奈何祢衡半点不买账,他可是憋了老半天了,现在好不容易逮着机会,还不是他主动挑衅的,此时不开炮,更待何时。
当然了,在炮火对准陆离之前,祢衡先开了一通地图炮热热场,无差别攻击一下在场的所有人,毕竟里面就包括着让自己背锅的存在。
祢衡:“诸君无需担忧色衰爱弛之事,本也无色,何来色衰,无色以事人,无爱亦无需忧虑爱驰。”
这通贴脸开大,就差直接告诉在场所有人:你们一个个长得都不咋地,就不必去忧虑这种美人才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众人:怎么还外貌攻击呢,你多冒昧啊。
大家都是有自知之明的,知晓自己没有美到陆离那个层次,但大家也都长得不丑,最差也不过是泯然众人的大众长相,搭配上腹有诗书气自华,也能称一声清秀,怎么就不能考虑色衰爱弛的事情了。
而且你要不要这么肤浅啊,大家是在用夫妻之恩比君臣之义,这个色衰也不是单纯在说脸啊。
有的人反应不够快,还在纠结表露在层面上的所谓外貌攻击。
但也有人听出了潜在的意思,他们在接着色衰爱弛说君臣上下之间辅佐的事情,对方说他们无需担忧这个,也是在说他们本事不够,压根不会被看重,自然不用担心什么色衰爱弛的事情了。
比起这般,这还不如是单纯攻击外貌呢。
陆离眼看着自己这还没有说什么,祢衡一通话直接就将全场的注意力与仇恨值都吸引过去了,我的天,突然感受到了曹操的快乐。
就是那种明明对方并不喜欢你,你也清楚这一点,对方甚至还准备攻击你,但你就是吃到了红利。
这样简直比纯粹的接受了帮助,还要让人感到占了便宜。
无意识帮忙还是看似敌对实则帮忙?
陆离:不确定,再看看。
第160章大将军
事实证明有些戏是不能看的, 有些瓜是不能吃的,有些好处也是不能占的,这不很快事情跑到自己身上来了。
微笑的弧度还没来得及在心中扬起, 笑容也还没来得及挂在脸上, 就先接收到了来自某人宣战般的注视。
哇哦,这是要轮到自己了?
陆离半点不带怕的,当年他也是在朝堂上一对多过的,虽然有输有赢,但他的赢绝对不是靠着陛下拉偏架作弊得来的。
实力选手, 不怕掰头。
祢衡:“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卫尉以为如何?”
说人家的缺点,招来了后患怎么办?卫尉你怎么认为呢?
该说不说的, 这话问得还挺应景的,对方这不刚刚就地图炮,炮轰了一群人的缺点吗。
陆离也清楚这里面存在的陷阱, 这似乎是在问得罪了这群人该怎么办, 也是在为接下来可能得罪自己做铺垫。
他现在但凡说什么君子、好人不能因为言语实话计较之类的话,接下来就相当于将自己给半封印了。
而如果他说不该随便说人的缺点之类的话,考虑到对方刚刚真的有点帮自己说话的立场在,又显得很得了便宜又不承认, 还反过来贬低的忘恩负义。
该说不说的,这喷子还挺有水平的, 不是单纯单向输出。
对方用孟子的话问,陆离的回答也借用了一句孟子之言:“言无实不详,言人之不善为真, 不善纳而成患,为人之骄狂难正, 言人之患为信口雌黄,此言者之过,患自招也。”
你言之有,别人找你麻烦那是对方的错误,你随口胡扯,活该人家找你麻烦。
陆离没有中计,祢衡一点也不意外,这要是这么点言语官司就立刻让对方慌了手脚,他就该怀疑当初对方是在跟宦官唱双簧了。
他在等待对方的反击,然而并没有什么反击……
说完了自己的答案,陆离没有继续给他抛话题,虽然不怕掰头,但是能不掰头还是不掰头的好,尤其是这种无意义的嘴炮行为。
陆离的不接茬对祢衡而言影响不大,他是要喷对方,又不是要跟对方交朋友,不需要对方多么配合。
在喷人这件事情上,从来不存在什么一个巴掌拍不响的说法,一个巴掌拍下去可响亮了。
祢衡:“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父辈之恩,可延于子乎?”
刚刚还在为对方那个地图炮而愤愤的众人,听到这话突然就安静了下来,什么叫做贴脸开大,对方这才叫贴脸开大呢,祢正平,你是真的很敢说啊。
有关陆离跟皇家的那些事,鲜少有无知者,虽然很少被直接摆到台面上,但大家暗地里都是有交谈的。
现在突然被直接摆到台面上来了,这个眼睛啊,控制不住的就要往对方身上看。
有些人虽然真的很讨厌,但这份讨厌施展到别人身上,就变成了一份好看的热闹。
反正真的把人惹恼了,人家也是跟祢衡算账,顺便还能帮着他们把刚刚被对方蛐蛐的仇恨一并报了。
好看,爱看,快打起来!
事实上听到这话,陆离真的很想要怼上一句:“尔非父,安知父愿延恩于其子。”
但这话就算是真话,也不适合拿出来对所有人说。
陆离只做出好似不曾听出对方所言父子为皇室父子,单纯就对方这句话进行回答。
陆离:“自可延之,父予救命,还子活恩,此方为恩义,恰如子贡受牛,善行得偿,方能使得人皆效之,风气亦可为之一正。”
祢衡:“若父有二子,恩当何还,仅一人乎?”
便是再迟钝的人,听到这里都该明白了。
陆离也不是站着挨打不还手的人:“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小人视之,啧啧难停,语盛乎圣人,自以为得道,实则得笑,君以为如何?”
真正有德行的人,掌握着道却不会去强迫他人,反而是那些呈口舌之利的人,说的比圣人还要多,自以为自己是什么主持公道的神,实际上就是笑话一个。
祢衡:“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1】
陆离笑道:“人难视己,君却不然,恰若蛇蛇,盘绕自见。”
攻击反弹。
祢衡:……
作为一个善于喷人的存在,祢衡常常在跟他人的言语交锋中打出暴击伤害,完成碾压式的胜利,其胜利甚至能够长效到让人生气到压根睡不着,半夜都要起来复盘一下自己发挥的为什么这般差劲。
当然了,绝大多数人压根复盘不出什么结果,再来多少次都是一个输。
但是在这场跟陆离的言语交锋中,他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复盘党,并且真的复盘出了结果。
这次的输出他没赢完全是因为自己的输出欲望太强烈了,对方说“君以为如何”的时候,他明明应该让对方不要顾左右而言他,把话题给拉回来。
可偏偏当时没忍住,先讽刺了一波,结果这一嘲讽,就让对方抓住了机会转移话题,等到再想要转回来的时候,已经失去主动权且过时不候了。
这要是强行非要转,就不免给人一种辩不过别人,就硬是要强行倒车的感觉。
所以这一波竟然败给了自己的嘴炮?!
不提祢衡如何辗转难眠,陆离这边也在暗自练习,努力捡起当年奋斗时期的巧舌如簧(划掉)能言善辩。
那个时候一个说不对,不仅仕途完蛋,性命都有可能不保。刘宏倒是不至于杀了他这个忠烈遗孤,但十常侍不是省油的灯啊。
当初他可是一人战一群,结果现在险些被小年轻给问住了,这不应当,一定是战斗少了所以技能退步了,陆离在大脑中一边翻看自己曾经背过的书籍,一边“摘抄好词好句”。
要是还有下次,一定让别人看看自己的真实实力。
许昌这边是打嘴炮,官渡那边却是实打实的刀光剑影。
比起原本历史上颇为一边倒的战力悬殊情况,如今的曹操比之袁绍虽有不如,却并没有不如到一个让人觉得闭着眼睛都能赢的地步。
而且比起原历史上一边跟袁绍对峙着,一边还要解决张绣、刘备等人,这次他就专注且从容多了。
本来因为吕布以及关羽张飞都在这边,在将领战斗力方面,曹操是远胜过袁绍的。
可现在吕布被安排着防备南边的孙策,关羽张飞则跟着刘备如今在袁绍那里,好好的优势直接没有了。
事实上要让戏志才说得话,这可不只是优势有没有的事情,还有着自己人分分钟变敌军的可能。
吕布实在是一个很好懂的人——他野心勃勃却又缺少大局观,容易被人诱惑也容易被动摇,最最重要的是,他有着能够完成这一切的能力。
只有前两者只会让人唾弃,可若是添上后者,就不免让人又爱又恨了。
对方现在就因为孙策挺生气的,既生气对方的大言不惭,也随着对方的大言不惭生出了对现状的不满意。
说白了,是跟创业成功的小年轻一对比,心态又有点不平衡了。
尤其是想到对方亲爹当年都不是自己的对手,如今自己混的却好像还没有对方的儿子好,要说他自己本事不济,那便罢了,可偏偏并非如此,这心态不就不稳当了。
这也就是戏志才当年没有直接参与那些事,要换成是陆离,非拉着吕布好好回忆一下当年对方明明也是败在过孙坚手中的那些情况。
虎牢关搭配上吕布确实难以攻克,可架不住董卓他呼叫吕布赶紧回去当护卫啊。
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也不可能真的就凭借一个人守住。
所以当初吕布的失败是有后勤与战略部署方面拖后腿的,但人家孙坚也曾被袁术那边的粮草拖了后腿,怎么就你这么多不服气呢。
戏志才关于吕布现状的书信送至曹操处,而陆离也因此迎来了新任务。
吕布不是对于现状不满意吗,行啊,给你升官,大将军如何?
至于原本的大将军袁本初,嗐,你现在都跟朝廷的正义之师打上了,怎么还能当我大汉的大将军呢。
陆离新的任务,便是持节前往吕布所在地,拜对方为大将军。
之前曹操将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时,朝廷是让任少府的孔融持节到邺城,拜袁绍为大将军的。
那是敌人的地方,拍了个不是自己人的存在,吕布这边属于自己地界,陆离便主动请缨。
收到消息的吕布喜不自胜,可陆离不觉得这事对于吕布而言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需知如今大将军一职的地位,是隐隐在三公之上的,不然袁绍也不会放着太尉不要,非要大将军一职。
吕布战时搞反复,这高位好似是安抚与妥协,实际上怕是来日自有一番账目要算。
曹操在这方面向来舍得,毕竟有些东西给得出,也收得回。
而这番账真的要算起来,吕布可算不上是无辜。
当陆离抵达如今对方的驻军地,眼看着某人喜笑颜开的迎上来,他都想要说一句:将军可知死期将至矣?
但这话真的说也不是现在说,不然吕布分分钟可能就直接反了。
到时候安抚不成反而加速了爆炸,陆离又不是来给曹操拖后腿的。
陆离看得出来的事情,戏志才自然也是看得明白的。说起来也是陆离不曾细细研究这段历史,不然他会意识到,戏志才已经活过他的死劫了。
两人对视一眼,对吕布这个情况都只想要摇头。
吕布的下属中也不是没有聪明人,甚至吕布本人偶尔还是有点急智的,可就算是这样,大将军一位足够阻挡许多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