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1 / 2)

第41章

王海燕故意用带着嫌弃和职责的语气叭叭叭地说:

“你这当爷爷的带孙女出去玩,也不给买点好吃的,就光让小夏干巴巴地看你跟老头老太太下棋?哪有这样当人爷爷的,这样可不是好爷爷,看看人家那谁家的爷爷……”

“爷爷没有不好,他对我最好了!”宁时夏再机灵,年纪也还小,哪看得出大人这样是真的还是在装。

在她心里爷爷对自己特别好,是好爷爷,听到大伯娘指责爷爷,宁时夏就着急了。

掏出包里的炸油馍给大伯娘看:“你看,给我买了炸油馍的!”

她护爷爷心切,宁达想阻止都来不及。

他既无奈又有点生气,这老大媳妇儿也真是的,竟然跟孩子耍这种心眼子,没个长辈的样子!

给孩子买点东西也非要知道,等知道了又要不高兴。

王海燕看宁达真给她买了东西,脸上笑容果然快挂不住了,觉得这老头是真偏心老三家的孩子,以前可没见过他给小春和丹萍买过这些。

她强撑着笑,用阴阳怪气的语调说:“哦哟哟哟,给你买炸油馍了呢,那挺好,大家都知道你爷爷对你最好了,可惜哟,就买一个,只能小夏自己吃独食了,你的哥哥姐姐们都吃不到。”说完就拿着小葱转身往屋里去了。

宁时秋听着大伯娘的话,心不断往下沉,又来了,才几天没听到这样怪怪的话,又来了。

他想替妹妹说她不会吃独食,她是个会分享的孩子,有好吃的很乐意给大家分的。

可是又想起以前发生过的类似场景,说怪话的大人们只是想欺负他们,从来不在意真正的他们是怎么样的,也不想听他们真实的想法。

解释几句,还会被大人说嘴巴厉害,顶嘴。

然而不等宁时秋说些什么,他妈妈已经开腔了。

“小夏吃得完就自己吃,吃不完就让你哥哥帮忙吃一点,大伯娘家的堂哥堂姐比你大十几岁,你没出生他们就吃过这个,可比你多吃好些年。

你年纪小,再吃十个八个,也不如他们吃过的多,以后长辈给你的东西就是你自己的,你想给别人分就给,不想给也没错。”

赵如月刚刚在旁边听着大嫂这话,也觉得心里很不舒服。

才三岁的孩子知道什么?孩子讨长辈喜欢是孩子的错吗?至于在孩子身上耍这种把戏?

看到女儿一脸迷茫不知所措的神色,赵如月怒上心头。

但又不想在女儿面前表现出来,只好压制住那股怒意,耐心哄孩子。

赵如月刚才说话的时候,没特地压住音量。

宁时秋很担心,妈妈说的话,好像是在反驳大伯娘,大伯娘最容不得别人反驳她。

大伯娘吵架特别厉害,她听到妈妈的话,会不会跑出来找妈妈吵架?

他妈妈那么温柔,很可能吵不过吵起来像泼妇一样的大伯娘。

谁知他担心的事情竟然没有发生,妈妈把妹妹哄好,就叫爷爷和他去吃午饭,然后抱着妹妹也进去了。

走到天井,遇到正在洗小葱的大伯娘,宁时秋悄悄瞄了她一眼,发现她好像没生气。

饭桌上遇到两个大人也像刚刚的事情没发生过一样,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让宁时秋十分摸不着头脑,很想不通到底怎么回事。

虽然有点早熟,但年纪阅历依然不够的他,不知道这就是大人的世界。

在大人的世界里,大人们最懂得如何戴上面具,维持表面的和平。

有些人前一秒还吵得天翻地覆,恨不得要杀了对方全家,后一秒也可能又勾肩搭背哥俩好,只是心里怎么想不好说。

王海燕强撑着作为长辈和大嫂的面子,实际上心里悔得要命。

她不住地懊恼,自己这一年在孩子面前当教导者当习惯了,遇上点事就喜欢指点一番。

居然忘了人家亲妈已经回来,不管人家孩子有什么毛病,人家亲爹妈在,哪轮得到她去指指点点?

王海燕越想越后悔自己这张嘴没个把门,让儿子跟老三去鹏城的想法实现不了,她又想让儿子跟着老三学手艺。

事情还没来得及提,就惹了老三媳妇儿不高兴,她要是从中作梗,这事怕是成不了。

王海燕愁得不行,又强撑着面子,不愿意说几句软话,想就这么糊弄过去,等时间久了,这件事淡了再提。

赵如月不知道她的心思,但分家的想法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急切。

吃过午饭,她跟宁绍明继续卖东西,昨天加上今天一天,袜子全部卖光。

围巾手套那些也只剩下大半袋。

赵如月都没想到街上的人购买力那么强,光是熟人跟熟人之间传消息,就把货卖得差不多了。

后面还有人听到消息来买袜子,但是已经买不着了。

这些人里有一部分只想买袜子,剩下一部分看到围巾、丝巾和手套价格实惠,没买到袜子也买了其中一件或者几件回去。

晚上趁着两个孩子跑出去玩还没回家,赵如月跟宁绍明说起分家的事。

“我觉得不能再耽搁了,你找个机会跟爸妈说吧,我们早点去订建房的材料,过完年马上开工建房。”

宁绍明听赵如月说了中午发生的事,跟她也是一样的想法。

“等明天东西卖得差不多,我就去跟爸妈说,让他们早点把分家这事办了,最好年前分好,我已经打听过建房材料的价格,水泥、河沙、砖头、石灰镇上能买到,也是相熟的人在卖,应该能给个优惠价格。”

“也就钢筋可能要去县城订,会多花点钱,不过我们暂时只建一层,就算面积大点,也用不了多少钢筋,建成之后不着急装修的话,只把门窗水电装好,晾干房子,很快就能入住。”

赵如月:“你心里有数就好,那我们带孩子去县城玩,就跟家里说去看订钢筋?”

要不然可能还得带别人家孩子去,赵如月可不乐意。

这个宁绍明也没意见,夫妻俩商量了一会儿,中午的时候说晚点来的大姑姐来了。

隔着老远就听到她的声音:“本来想下午的时候来,谁知道家里又有点事,拖到天都黑了才有时间过来,妈,你把肉拿进去吧,做腊肠还是做什么随你们。”

“今天提前拿肉来,年初二我就不给了哈,老三两口子呢?一年没见,我都怕走路上遇到他们认不出来。”

宁绍明站起来伸了伸筋骨,走出房间:“大姐,你说得也太夸张了,我又不是长相没定型的小孩子。”

“哟,”宁美婷绕着三弟看了一圈,用打趣的语气说,“我看也没夸张多少,出去一年,你小子壮实不少,人也白了,跟三弟妹站在一起不那么像块炭了!”

宁绍明:“你也不看看我儿子闺女长什么样,他们那么白,说明我也本来也白,就是以前要下地干活晒黑了!”

“得了吧,俩孩子这么好看,八成都是遗传弟妹的!”

赵如月恰好提了几袋东西出来:“姐,这是你家那份,正好你今天来,我也不用再跑一趟了。”

这些是给大姑姐一家准备的衣服。

以前家里穷,过年都紧巴巴的,大姑姐嫁的是镇上卖猪肉的人家,不缺肉吃,她知道娘家的情况,每年都会把初二回娘家才会带的肉,提前送回来。

老二一家的衣服,让婆婆给,是因为赵如月不喜欢跟二嫂打交道。

但她一直把大姑姐对家里的照顾记在心里,知道她会提前来家里送肉,就没让婆婆帮忙把衣服送去。

这会儿她拿出来的除了衣服,还有一袋分好的过年零食水果以及用礼盒装的干货。

宁美婷见到这么多东西,着实吓了一跳:“怎么给我拿那么多,不用给我这些,你们留着家里过年吃!”

“家里还有呢,”宁绍明越过她,直接塞给跟她一起来的两个外甥,“少平、少光拿着,别跟舅舅客气!”

莫少平和莫少光兄弟俩乐颠颠地包了满怀,也不管他们妈妈在旁边嚷嚷不许拿。

以前他们妈妈提前给外婆家送完肉,回家和过年亲戚一起吃饭时,总会有人私下嘲笑他们妈妈,或者不怀好意地直接问妈妈,今年有没有提前给娘家送肉,娘家又给了她什么回礼。

这次带回去那么多东西,看谁还敢嘲笑他们妈妈!

宁美婷收到东西,心里也高兴得很。

往年她初二回娘家,娘家人也会给她回一只自家养的鸡,一点糖饼。

可她帮衬娘家的更多,年前提前给娘家送肉,初二只带一点东西来,婆家人面上不好看,也不合规矩,她婆家人难免会不高兴。

今年可好,三弟把之前借她的钱还了不说,还按照肉价多给了钱,说今天带回来的肉算他买的,宁美婷不收都不行。

还给她家那么多好东西,今年她在婆家,也能扬眉吐气一回了!

宁绍明没跟大姐说自己准备分家的事,不过跟她解释了,今年是他一回来就忙昏了头,没能提前说,往后过年她就不用再提前给家里送肉了。

其实全家一起供二哥读书那些年,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很正常,可二哥工作后,他但凡回馈一点给家里,也不至于需要嫁出去的女儿提前拿肉回来给娘家撑场面。

这件事宁绍明不知道大哥和二哥是什么想法。

以前他们夫妻俩在他们这一辈里年纪最小,在家里话语权不高,家里这种事,他们无权也没有能力做决定,即使觉得丢脸也没办法改变。

现在快要分家了,他也有了回馈的能力,可不想再让姐姐因为这种事难堪。

不管别人以后如何跟大姐家往来,反正他是不愿意再收这提前送来的肉。

这天晚上,宁绍明睡前去了一趟父母的房间。

叶菁从厕所里出来,回房间的路上恰好看见,正悄悄想过去听听他们说什么,又有点犹豫。

结果她还在纠结,宁绍明已经出来了。

其实宁绍明也看到她了,只是大晚上静悄悄的,还没别人在场,他一个小叔子不好过去跟嫂子搭话,就装作没看到,径直走了。

等宁绍明走远,叶菁急忙回到房间。

她看向快要睡着的丈夫,很想把他摇清醒,又想起刚回来那天他们之间的争吵,这男人的心还是偏向他的父母兄弟。

最后叶菁还是没叫醒他。

她心想:等着瞧吧,你三弟已经偷偷去跟那老两口商量了,要不了多久,就能看到他们的真面目!

你也会清醒地认识到,谁跟你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第42章

第二天是集日,赵如月找来一个晾衣服的木架子,把围巾、丝巾全都挂到衣架上,又把衣架挂到架子上。

早上天蒙蒙亮她就起床,顾不上吃早饭,赶紧开门架子搬到门口。

他们榕溪镇周围,有像王海燕娘家那个村子一样,距离镇上只需要走半个小时,甚至十几分钟路程的村子。

也有需要走一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路程的偏远小村。

那些偏远村子里的人,每逢集日才会出来镇上买东西。

他们为了当天能在天黑前及时赶回家,需要早早到达镇上赶早市。

按照路程,天不亮就得起床,争取早上六七点到达镇上,在早市上买足家里需要的东西,中午再赶回家。

街上来买东西的人少了,赵如月想尽快把货清掉,今天要做的就是这些偏远村里人的生意。

东西拿出来,挂上一个写了价格的牌子,再让宁绍明弄个灯吊在屋檐上,照明外加吸引人。

宁家在偏远村子也有亲戚,往常亲戚们出来赶集日的早市,他们家都会提前准备一壶热茶或者热汤。

让亲戚们在家里喝口热乎的,歇歇脚再去集上逛。

今天赵如月让宁绍明多准备了一些茶水,还有一包一次性杯子。

不管是不是亲戚,只要过来看货,她都给人家倒一杯热茶。

镇上那些买衣服的店铺,目前很少有像她一样,把东西的价格标得明明白白,都是人家去问,店主才会说价格。

某些店主给熟人报的价格,跟陌生人也不一样,不懂讲价的人去买大概率会吃亏,尤其是不太常来镇上的人,有些甚至不敢主动去问价格。

以至于标价的有可能比不标价的贵点,他们也愿意直接买有标价的东西,反正大部分东西都有大概的价格范围,贵点也不会贵得太离谱。

赵如月把架子摆出来没多久,就遇上了这样的老乡。

人家话也不多说,喝了热茶,就问一句:“老板,同一种东西,不同花色,也都是这个价格?”

得到赵如月肯定的回答,人家选好喜欢的花色,直接就掏钱买下来了。

赵如月看她买的多,给抹了个零头。

这个客人还很高兴地说:“老板你做生意真实诚,抹掉的零头,够我的午饭钱了,以后你会一直在这里开店吧?”

赵如月说:“我这是年底清货,卖完就干别的了。”

那人还觉得很可惜,她很喜欢这样明码标价的老板,不然有时候去问了价格不买东西,会遭老板白眼,每次她都会难受得很长时间都不想来镇上。

赵如月趁机给自家还没影子的餐饮店做宣传:“我跟我老公年后会在石榴林那边建房子,开店卖吃的,你以后上街逛累了,可以去我们店里喝口热汤歇歇脚。”

“好好好,我到时候一定去!”

赵如月卖出去一单就跟人宣传一次,因为对客人态度好,这个宣传效果还不错。

他们家的店还没开,镇上和一些村子里,大部分人都知道年后镇上要开一家新的餐饮店了。

连宁时秋和宁时夏出门玩,也有一起玩的小伙伴甚至路上遇到的大人问到这事。

刚开始被问到还好,后面一个问题回答得太多,把他们都问烦了。

两个孩子干脆不出门,兄妹俩自己在家里玩。

今天一上午,赵如月昨天剩下的大半袋货就差不多卖完了。

只能下一条围巾和四双手套。

客人越来越少,赵如月干脆收了摊,剩下的这点东西留着自己用。

到今天,带回来的货算是全都卖光了,他们夫妻俩才能真正歇一口气,吊着半截的心也能落到实处。

扣掉运费和进货的本钱,还有留给自家人用以及送人的那部分,这一批货让他们赚了两万多,将近三万块钱!

赵如月喜滋滋地在房间里算着账,觉得现在的生活太有盼头了。

按照镇上建房的价格,这些钱,他们建两层楼都够。

只是主体建好,这些钱也会被花光光,别说装修,连买门窗的钱都没了。

所以他们让人决定只建一层平房,房子面积建得大点,以后可以跟老宅一样,隔成两个院子。

以后要是挣了钱,有继续往上建的需求,再加建第二第三层。

算好账,赵如月趁着下午镇上的农信社人少,抓紧时间把钱存好,这才完全放心。

她回到家,看宁绍明脸色不太好,疑惑地问:“怎么了?脸色那么差。”

宁绍明打起精神摇头说:“没什么。”

看出有事,但他不太想说,没跟她商量的事应该不是什么大事,赵如月就没追着问。

“那我去厨房喝口水,你看看今晚吃什么,昨晚大姐拿回来的肉,妈打算怎么处理?”

她这么一问,宁绍明脸色又更难看了点:“她说切出来三斤过年吃,剩下的十来斤做成腊肠。”

听到只留三斤过年吃,赵如月也不太高兴,往常大姐拿回来的肉,婆婆也是这么处理。

过年的时候吃一大家子吃三四斤肉,加上杀的鸡和菜园子里的菜凑一桌子。

剩下十来斤做成腊肠,但那些腊肠一般会让老二家带走大半。

往年他们没出钱,婆婆这么做,他们没有不高兴的立场,毕竟那些肉是大姐带回来孝敬爸妈的,家里谁想多吃点就自己买。

可今年的肉是他们花钱,家里其他人也没出钱,甚至离除夕只剩一天了,家里过年的东西依然只有他们带回来那些。

赵如月:“要不我去跟妈说说?孩子们都大了,吃得多,今年不做那么多腊肠了,过年这几天多煮几斤肉,让孩子们吃个过瘾。”

宁绍明想了想再次摇头:“算了,分家那事还没落到实处,闹出来不好看,最后一年了,暂时忍忍,大不了我们明天带孩子去玩,提前带他们吃点好的。”

“行吧,听你的。”赵如月今天心情好,也不想多纠结这种容易剪不断理还乱,会让她心情不好的事。

宁绍明出门了,她进厨房倒凉白开喝。

宁时夏不知道从哪儿钻出来,跟着她溜进厨房。

“妈妈,”宁时夏扯了扯赵如月的衣袖,“我知道爸爸为什么不高兴。”

赵如月惊讶:“你怎么知道?”

她举着手上的铁皮小青蛙:“爸爸跟二伯说话的时候,我在柴堆里捡玩具,他们没看到我。”

“你爸爸跟你二伯说完话就不高兴了?”

“嗯!”宁时夏重重点头,“爸爸想借二伯的摩托车去县城,他说回来会帮二伯给摩托车加满油,二伯不愿意,说那车的刹车有点问题,要拿去二伯娘的娘家,让她娘家的邻居帮忙修好才能骑,二伯骗人,我没过多久,就看到二伯娘的亲戚骑着那车载着家人,往大伯娘的娘家村子那条路开走了,爸爸也看到了。”

“原来是这样。”赵如月大概知道宁绍明气什么了。

如果他二哥明说那车答应借给别人,他不会多想,可说了刹车有问题要修,转头又有人骑着车带家人去村里走亲戚,说明他二哥撒谎,宁绍明不生气才怪。

“妈妈,你让爸爸别难过,”宁时夏发出豪言壮语,“以后等我有钱,给爸爸买四个轮子的,也给你买,四个轮子那个才威风,以后二伯来借车,我们也不借给他。”

赵如月毫不怀疑女儿这些话的真实性,别看她年纪还小,记性可好了,上辈子女儿真给她买过车,只是她不敢开,一直闲置,后来把那台车给外甥开了,把她闺女气得不想理她。

她轻轻捏了捏女儿红扑扑的小脸蛋夸道:“好,我闺女真有志气,不过你给你爸爸买就好,妈妈不会开。”

宁时夏:“妈妈学就好了呀,妈妈最聪明最厉害,肯定能学会!”

“妈妈不敢学,也学不会。”

“妈妈瞎说。”

“你怎么知道妈妈是瞎说的?”

“还没试过妈妈就说不会,不是瞎说是什么,一般我不乐意干才会说自己学不会,其实我可聪明了什么都能学会!”宁时夏对自己非常有自信,对自己妈妈也非常有自信。

“别人都说妈妈像我,嗯不对,我像妈妈,我这么聪明,妈妈肯定也聪明!”

“好好好,我闺女最聪明,妈妈还有事要忙,你找你哥哥玩去吧。”赵如月把闺女哄走,也真要忙别的事了。

她娘家三叔这一年对两个孩子很照顾,他们找他看看小病,拿点药,三叔都不收钱。

前两天刚回来,比较忙,没能上门探望还能理解,现在有空了,怎么也得去看望一趟他老人家。

不过她爸兄弟四个,也不能只去探望三叔,另外两个叔伯也要一同探望一下。

红包金额三个叔伯都一样,只是给三叔的礼要重几分。

赵如月在房间里收拾要给叔伯们的东西和红包时,宁绍明也缓过来了,进来看到她在忙这些,就知道她要做什么了。

他爸是独生子,他倒是没有亲近的叔伯要探望,只有同族的两个堂叔,但是那两个堂叔也只是他爸的堂兄弟,跟他关系已经有点远了。

本地的规矩,除非谁家里有红白喜事,不然关系比较远的亲戚,过年时一般不会互相送礼。

宁绍明又转身出去了,没一会儿一手牵着一个孩子回来,给孩子们把脸和手擦擦干净,又换上新衣裳。

两个孩子能穿新衣服高兴得很,宁时夏牵着妈妈的手一路蹦蹦跳跳,直到发现他们去的是三外公家,她才傻眼了。

以为爸爸还记着她说腿疼的事,真带她来看病,死活不肯进去。

还是赵如月三叔从屋里出来,哪怕他笑眯眯的,小孩在他面前也都不敢造次,宁时夏也是。

看到三外公,她才跟个小鹌鹑似的跟着爸妈进去了,发现不是带她来看病开苦药吃,她才又活泼起来。

探望了几个长辈,一家人推辞了赵如月几个叔伯的留饭,跟最后一个长辈告辞回到家,发现家里气氛有点严肃。

不但家里其他人全都在,连他们家以前所在生产大队的大队长,还有村委的人也来了。

第43章

一看这架势,赵如月和宁绍明不用人说,也明白了家里要做什么。

只是他们很疑惑,怎么老两口突然就愿意在年前分家了?

宁绍明晚上去找过父母,跟他们提起想在年前分家。

老两口当时没同意,说什么年前分家不好、不吉利,他们老两口最后一年当家做主,想一家子先团团圆圆过个年,分家的事年后再说。

宁绍明觉得有点遗憾,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今天他们却在自己一家出门走亲戚期间,一声不响地把大队长和村委的人叫来了。

“正好绍明两口子回来了,人齐了尽快开始吧,你们家这事好办,办完都不耽误回家吃晚饭。”说话的是他们以前所在大队,十一队的大队长梁文建。

现在虽然包产到户好些年了,但是镇上办事还是会按照大队来分派,大队以前的干事并入村委,依然负责自己大队的事宜。

分家这种事,不是自家说一句分家,再把放东西分一分就算完的。

分家还得办理分户,分户需要村委开证明,再到镇政府去办理。

还有水田、林地、山地这些农村人真正的命根子,以前只是大概分了分,没更名,正式分家后,也要跟宅基地一样,更名到新户的户主名下。

这些东西,分家的时候不分清楚,以后兄弟几个很容易吵架。

还有老人的养老问题,也要在分家的时候商量好,白纸黑字写清楚,以免以后有纠纷。

梁文建之所以说宁家的事好办,是他看多了镇上和大队里其他人家兄弟分家闹出来的事。

大部分人家会闹起来,要么是老人攒下的家底不够平分,要么是老人偏心眼,又想养老责任平分。

宁家看着穷,其实已经比大队里很多人家好多了。

至少梁文建印象里没见过宁家三兄弟,或者宁家的三个媳妇儿把家里矛盾闹到明面上来,让外人看笑话。

而且最重要的是,宁家老两口能攒下一个可以平均分成两个小院子的大院,还有一个面积不小的宅基地,算是给三个儿子都准备了房子。

分家的时候,要宅基地的儿子多分点钱,在房子方面,勉强算是对三个儿子都公平。

大队里和镇上多的是老两口生了好几个儿子,却只攒下一个院子,几个儿子里也没有哪个有出息,能自己申请宅基地建起新房子来。

结果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人的东西就那么点,谁都想要,谁都不服谁,那样的闹起来个个都跟他们哭诉自己日子难过,真的很让人头疼。

听到大队长的话,赵如月笑得客气:“梁叔难得来家里一次,哪能让你们饿着肚子就走,怎么也得留在家里吃顿便饭才行,你们聊着,我去做饭。”

反正该商量的她早就跟宁绍明商量好了,只要老两口不做得太离谱,她在不在影响都不大。

宁家其他人也纷纷出声,附和赵如月的话,劝来做见证的几个人留在家吃顿便饭,梁文建几人客气了几句才答应下来。

赵如月去厨房,王海燕也起身打算跟着去,反正她自己男人是长子,人又圆滑,儿女又长大了,在场看着,她家肯定不会吃亏。

她看老二媳妇儿那屁股像长在椅子上一样,动都没动一下,给叶菁使了个眼神,示意她们也该去厨房帮个忙。

叶菁假装没看到,不搭理她。

王海燕见状,疑心她会在分家的时候耍心眼,可自己都站起来了,再重新坐下去会显得太刻意突兀,王海燕只好提着心往厨房去了。

赵如月到了厨房,先给儿子二十块钱,让他骑车从后门出去,到小卖部买啤酒。

女儿刚刚没跟进来,让她爸抱着一起坐那儿听了。

小丫头机灵得很,要是宁绍明觉得有需要她的地方,还能让女儿悄悄来叫她。

赵如月在厨房里看了一圈,找到婆婆放肉的地方,那些肉还没被做成腊肠。

她拿起刀,刷刷两下,切下来一大块将近五斤的肉。

王海燕正好进来,看到她这么豪爽地切肉,吓了一大跳。

小碎步疾走过来,小声又紧张地问:“你怎么切那么多?这肉妈要用来做腊肠的,等下她看到,肯定数落你大手大脚,切个两三斤就差不多了!”

“两三斤也就勉强够我们自家人吃,今天要招待客人,哪能那么抠搜,而且……”赵如月瞥了外面一眼,“我们不吃,留着以后有多少能吃到我们嘴里?”

王海燕抢肉的手一顿,愣了一下,很快明白了赵如月话里的意思。

她立马放开手:“也是,老婆子就知道偏心她家老二,说做腊肠留着以后家里慢慢吃,结果每年都让老二一家拿去县城一大半!”

“你切吧,我不管了,”王海燕拿起旁边的菜篮子,“我择菜去,不过老婆子发现肉没了那么多,指定要不高兴,到时候我可不跟你一起背锅。”

赵如月笑了:“要背什么锅?大嫂你忘了,当初怎么说来着,过年过节要给过节费,谁想多吃肉也得自己出钱买,今年这肉可不是大姐送的,是我和绍明出钱买的,她不让吃可以啊,先把肉钱给我,也就是我跟宁绍明不想计较才没提。”

“那是,你们两口子今年挣不少钱,可不得大方点!”

王海燕开了个玩笑,又想起一件事:“当初说好在家吃饭,各家每个月要给伙食费,我们的伙食费,算在田地出产里了,以前老三去砖厂上班,地里的活能干也帮着干,每个月还把一半工资给妈拿着,老二两口子没有地,按说他们回来吃饭也要给伙食费,可他们貌似没给过,是不是?”

赵如月:“这我就不清楚了,他们不是不常回来?”

“呵,是不常回来,可一年回来的时间加起来,也有一两个月,而且他们哪次回来不搬米、搬菜、搬腊肉腊肠走?”

王海燕越想越觉得,这么多年算下来,自家真是亏大了:“他们两口子没有地,搬走的那些可不就是我们的,每次大米吃完了自己不买,还让老婆子找镇上拉客去县城的面包车给他们捎去,他们放假遇上农忙也不回来帮忙,吃倒是会吃!”

“现在才说这个有什么用?其实以前意识到了也没用。”赵如月说这话,也不是想打击大嫂,只是不想她脑子发昏在分家的当口跑出去闹。

王海燕想到以前是公婆当家,瞬间冷静下来:“是啊,不是自己当家,有意见也没用,闹出来,我家那口子反而站在他爹妈兄弟那边,我算是看清他了!”

她看一眼剩下的那些肉,眼珠子一转撺掇赵如月:“弟妹,要不把这肉全煮了呗?你们俩出的钱,便宜那俩,你不膈应啊?”

赵如月:“……”是膈应,但权衡利弊之后,这点膈应可以暂且忽略不计。

不过她想了想说:“要是妈问起来,就说是你的主意,你乐意的话,随你煮,我不心疼。”

“这……”王海燕有些犹豫。

赵如月:“肉是我出的钱,总不能我又出钱又背锅吧?”

“说就说!”王海燕一咬牙,“都分家了,怕他个球!更别说还有客人在,她好意思当着客人的面骂我?她真不要面子训人,她几个儿子肯定也要面子,会拦住她!”

赵如月放下刀,比了个‘请’的手势,自觉退居二线给她打下手。

王海燕雄赳赳气昂昂地抄起菜刀,先切出来半个巴掌宽,手指尖到手腕那么长的一小块。

然后把其余的肉切成差不多的大块,焯水。

又找出一些卤料,放料、放肉。

“全给它卤了,现在天气冷,卤肉泡在卤水里能放好几天,她也不能说过年没肉吃了。”

王海燕又指了指留出来的那一小块肉,得意地说:“看看,我连过年拜神的猪肉都留出来了,老婆子也不能拿没猪肉拜神来数落我。”

赵如月给大嫂比了个大拇指,不走心地夸:“厉害,你竟然连这个都想到了。”

“那可不,老婆子过年规矩多得很,拜神倒酒的顺序,有一点不对都要骂,倒酒的量多一点少一点也要骂,你忘了,有一年忘记留这块猪肉她气成什么样?”

过去那么久,赵如月还真忘了,不过这不重要。

现在特别讲究的规矩,后来轮到年轻人们长成了当家人时,可懒得讲究那么多,他们都是怎么方便怎么来。

老人们看着孙辈们做这些都是乐呵呵的,怎么做都夸,哪还有现在挑儿媳妇刺的架势?

后面热火朝天地做着饭,前面堂屋里,正在商量房子的分配问题。

叶菁和宁绍德两口子对视一眼,眼神又分开,紧张地盯着准备说话的宁达。

宁达清了清嗓子对梁文建说:“刚才梁老弟你也说了,我家的情况好办,房子按照规矩分,老房子砌一堵墙,分成两个院子,老大老二抽签,抽到哪边分哪边,老三分那个没起房子的宅基地,不过我们两口子的养老问题,我想换个不同的……”

“什么!?”叶菁控制不住地发出惊讶的声音,打断了宁达的话。

这老头子对房子的分法,怎么跟她那天偷听到的不一样!

宁达止住了话,心中惊疑不定,难道老二媳妇儿提早知道了他们老两口的打算,不愿意?

宁绍德对老婆惊讶的原因心知肚明,他赢了。

但顾不上得意,毕竟夫妻一体,被人知道他们为什么打赌,对他也没好处。

宁绍德忙找了个借口,帮老婆遮掩过去:“没事没事,她是看爸的意思好像是不想跟大哥家住,太惊讶了,爸继续说吧,不用管她。”

第44章

叶菁又惊又疑,顺着宁绍德给的台阶下来:“对对对,我是太惊讶了,爸你别管我,继续说。”

宁达看了黄秀华一眼,黄秀华这下也摸不准老二两口子的意思了。

她敢跟老头子商量,在分家的时候,提出换个不同的养老方式,也是因为她认为老二往常最孝顺她,最听她的话。

黄秀华在家当家做主惯了,以往在家里几乎是说一不二。

哪怕分家的事耽搁了那么多年,她做了那么久的心里准备,也依然不太能接受在自己还能下地干活的时候,跟着儿子儿媳过日子,在儿媳手底下讨生活。

那天晚上,老三来找他们老两口,说他愿意放弃老宅分成的小院子,改要那个空宅基地自己建房。

他们非常惊喜,恨不得马上答应下来。

可老三来得太突然了,他又想年前把分家这事办好。

养老的事,他们老两口还没商量好,只能先拒绝老三年前分家的想法。

今天老三一家子去走亲戚,黄秀华就趁机去试探了老二对自己的孝心。

老二的回答,让她觉得,但自己的想法能成,虽然并没有跟老二明说他们想换一种养老方式。

于是才有了今天下午请人来做见证分家这事。

宁绍明看看他爸,又看看他妈,也大概明白了,今天突然分家的原因。

既然他们在养老方面有不同的想法,只要他自己不吃亏,他就不管。

毕竟他心里对他妈是有点怨气的,他妈不乐意跟他们过正好:“爸,妈,你们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成不成的,说出来才好商量不是吗?”

宁绍德完全没意识到,今天他妈找他说那些话,不是觉得一年到头见到他的机会少,想跟他联络感情,而是想看他的态度。

也跟着说:“是啊,你们有想法就说呗,这时候不提出来,等事情定下,可不能后悔了。”

宁绍贤觉得无所谓,反正他的两个孩子已经长大,不但能帮忙干家里的家务活,地里的活也能帮得上忙,老人不跟他住,不给他家干活他也不介意。

黄秀华想了想那些早早仰仗儿子儿媳过日子的老太太,她们都过的什么日子。

越发坚持自己的想法:“那我就说了,在养老这方面,我们暂时不想按照老规矩来,现在我们还能下地,用不着儿子儿媳伺候,就不跟你们住了,你们偶尔有空来看看我们就行。”

宁绍德依然没反应过来,他还问:“那你们住哪儿?”

黄秀华听到他这话就是一惊,不由自主地看向宁达,老二这么问,接下来的话,她不敢说出口了。

宁达顾不了那么多,说都说了,干脆一股脑地全说完:“老二夫妻俩不常回老家,房子空着容易坏,我们暂时住在你们老家分到的那院子里,你们同意吗?”

“啊?”宁绍德懵了,“爸妈养老全由我来负责?”

按照规矩来分担父母养老问题,他爸该跟大哥家过日子,他妈跟老三家过日子。

作为老二,或者说作为工作地点不在镇上的那个儿子,只需要多给点养老钱,有空再回来探望一下,不用带着其中一个一起过日子。

当然,如果他和他老婆愿意带老人去学校宿舍里住,养老方式也不是不能改成,父母的其中一个跟他住,没分到父母的那个多给养老钱。

但宁绍德自己也不愿意,他爸妈在乡下生活的一些习惯,让他觉得带到城里被同事看到会很丢人。

反正不管怎么分,也没有把父母全都分到他家的道理。

宁绍德此时甚至想暂停分家,让他老婆把他老丈人和大舅子一家叫来,再重新讨论。

叶菁听到公婆的话,更是差点又惊叫出声,她死死地掐着自己手心才忍住了。

宁绍贤悄悄戳了戳宁绍明的胳膊,用眼神和表情示意他看看老二两口子,再看看老太太那副难过得要死的表情。

他用气音在宁绍明耳边悄声说:“看看,妈平时不是总说,她家二儿最孝顺?哈哈!”

宁绍明无奈了:“爸还没说完呢,你先别高兴太早,他说暂时住二哥的院子,‘暂时’你不知道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

很快他就知道了那是什么意思。

宁达看老二不说话,有些心凉,但也能理解。

他解释道:“我们的意思是,在我们还能动的时候,不用你们伺候,我们老两口自己过,地也留一点,我们自己种些够我们吃的粮食,等什么时候我们老得动不了了,再按照规矩,我去老大家,你们妈去老三家。”

他这话一说出来,老二两口子在心里狠狠松一口气。

不过轮到老大跳起来了。

“不是,没有这么分的,你们老两口还能干活的时候,给老二家种地供他们吃喝,到老了干不动,就来我家让我媳妇儿伺候?”

黄秀华听他说这话刺耳,气得狠狠拍了一下桌子:“你这是什么话,什么叫我们给老二家种地,我们的意思是,我们还能动的时候,不要你们养,我们自己种地养活自己,种出来的粮食,我们老两口自己吃,那不是就不用你们给了吗!”

宁绍贤冷笑:“得了吧,你们两个老的能吃多少?多出来的,还不是便宜老二家!”

“大哥你怎么能这么说爸妈!”宁绍德重新支棱了起来。

他指着宁绍贤骂他不孝:“爸妈难道没把你养大?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你儿子也成年了,过几年你都是能当爷爷的人,这点小孩子都懂的道理,你难道不懂吗?”

宁绍贤哼了一声:“你是个当老师的,嘴皮子厉害得很,我说不过你,但任凭你说破大天去,他们这个养老的方法,我也不同意!你有本事就把他俩都接到学校给你分的宿舍去,那我敬你是条汉子!”

事情的发展,让宁绍明也有些猝不及防。

他急忙趁着注意力都不在自己这边,让女儿悄悄跑去厨房叫他老婆来。

宁时夏一溜烟跑了。

瞥见她溜走的梁文建也挺想跑,刚刚还说按照老宁家的情况,分家这事好办呢,转头就打脸了。

谁能想到,问题没出在只拿到空宅基地,在他们这些外人看来,最容易闹起来的宁老三身上,而是出在宁家老两口身上。

他跟另外来作见证的几个人面面相觑,都认为这老两口真能折腾。

原本能顺顺当当地好好办下来的一件事,本来不用吵架伤感情,让他们俩折腾得兄弟俩吵起来了。

旁边宁老三也不劝,就这么坐着看他们吵。

看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宁家也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和睦。

宁绍明有个发小在村委上班,凑过来悄悄问他:“绍明,你不去劝劝你大哥和二哥?”

宁绍明摊手:“怎么劝?这是我能劝得了的事?除非我爸妈改变主意,要不劝了也是白瞎。”

“那你是个什么想法?那两个吵上头了,不好劝,我们想先了解一下你的意思。”

“我的意思?我没什么别的想法,反正我只愿意接一个跟我家住,不管是我妈还是我爸都成。”他心里确实对他妈有点怨言,但也没到不愿意给她养老的地步。

当然她自己不选择在他家养老,他也乐见其成。

那个村干部点头,表示明白了:“那就是,你比较赞同按照老规矩办事?”

“也不算吧,要是老人不想跟我住,想自己住我也不反对,反正离得又不远,他们有事我也能照应得到。”

“这……”村干部回到原位,把宁绍明的意思转达给梁文建和其他同事,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梁文建抽了口烟无奈道:“要是宁老三支持按照老规矩来,那老大老三两个对老二一个,我们还能用少数服从多数来劝,可他两个都不反对,这就有点难办。”

那边老大一个人跟老二两口子吵,这老两口在那一脸苦相,只一个劲地说别吵了别吵了,但对于养老方式,就是不松口。

老大说是吵不过他们当老师的,可他人圆滑得很,耍嘴皮子的功夫也不一般,以一对二一点没落下风。

甚至把老二媳妇气得拍了桌子。

厨房跟堂屋隔着天井,赵如月在厨房里听不太清堂屋里的声音,不知道他们吵到什么程度了。

她被女儿叫出来,走到宁绍明身边坐下,刚听宁绍明三言两语迅速说清楚事情原委。

就听到二嫂大喊一声:“你宁绍贤以为自己很厉害是吧!要叫人是吧!那我也把我娘家人叫来!真以为我娘家人是吃素的吗!”

赵如月想了想,顺势插了一句:“还要叫娘家人来?我娘家最近,叫他们来快得很。”

宁达和黄秀华一听,慌了。

老三昨天晚上可是跟他们说过,决定要空宅基地这事,他们夫妻俩还没跟他岳家人说,打算先斩后奏来着。

他们老两口生怕这事在没办成前,被老三他老丈人家知道,今天赶着分家,这也是原因之一。

找梁文建和村干部来,也是趁着老三两口子去走赵家的亲戚,赵家老两口没空悄摸去找的。

宁达赶忙对赵如月说:“不用不用,你二嫂气头上乱说呢。”

叶菁正要声明自己不是乱说,就被婆婆狠狠拧了一下手臂,疼得她差点叫出来。

这还是她嫁过来之后,第一次被这么对待。

想到自己刚刚跟人吵架的样子,越想越觉得这么跟人吵架实在太丢脸,还失了身份。

而且她明明是为了支持公婆,才跟宁绍贤吵架,婆婆还这么对她。

叶菁气得掉眼泪:“你们宁家的事,我再也不管了,我又不是没房子住,大不了不要这院子,以后再也不回来!”

第45章

“你看看你,说什么傻话呢!”宁绍德训斥了叶菁一句,然后转头对其他人说,“大家先聊着,我说说她,让她冷静冷静。”

急忙把叶菁拉回房间。

他认为现在父母很明显向着自己,可不能让老婆把事情搅和掉。

“你发什么疯!跟大哥吵架就吵,你对着我妈吼什么!”宁绍德跟叶菁打赌赢了,他自觉能压叶菁一头,张嘴就是指责。

但叶菁也不是好惹的:“你怎么不问问你妈干对我干了什么?”

她撸起袖子,让宁绍德看自己被婆婆掐的地方,那地方已经是一块青紫。

“你看看,这就是你妈干的好事!我帮他们老两口吵架,她倒好,老三媳妇儿一出来,她就猛掐我一把,不让我说话,怪不得老话都说隔辈亲,人家有了宝贝小孙子,你也得靠边站了吧!”

“你想多了,我妈肯定不是故意的,你也不动脑子想想,真叫娘家人来,你娘家人来得快,还是老三媳妇儿娘家人来得快?”

叶菁不服气:“她娘家人来得快有什么用?我哥现在职位可不低,怕她赵家!?”

她光顾着反驳宁绍德,完全忘了,自己之前是在和老大吵架,不是跟赵如月吵,赵如月娘家人来得快,也不会对她怎么样。

宁绍德还在那说:“别忘了,赵家全族几乎都在小桥街住着,她娘家以前在本地可是大族,不算上拐着弯的亲戚,只算同族,人数也多得很,还特别团结,你娘家有多少人?”

“他们还是本地人,你哥当官再厉害,在农村能拿人家本地人有什么办法?遇上地头蛇,他是条龙也得盘着!”

叶菁瞪着眼睛看他:“你敢看不起我娘家人?”

“你别一气头上就乱说行不行?我平时对你娘家人怎么样,你难道看不到吗?

倒是你,回来那天你怎么说我爸妈来着?这事你不会忘了吧?”

“我……”叶菁终于想起来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爸妈为什么又突然改变了主意,那天我真听到他们说话了!”

可事实摆在眼前,她此时甚至有点怀疑自己那天的记忆。

“总之现在我爸妈在分家这件事上,没有对不起我们,这个你得承认吧?”

叶菁:“……”很不想承认,但是不得不承认。

“是,我承认,然后呢?你想怎样?让我去给他们道歉,说我不该偷听吗?”

“我可没这么说。”他丢不起这个人!

“刚才你帮我爸妈说话就挺好的,我希望你等下出去跟我一直支持爸妈的想法。”

宁绍德说完,听到叶菁冷哼一声,不由提醒她:

“你别忘了,我们吃的米和大部分肉,全靠谁供给,你爸妈在镇上没有地,又都退休了,人走茶凉,他们在这方面帮不了我们,你又只是女儿,岳父岳母有好东西也是优先补贴你哥,以后我们想吃得跟以前一样好,还是要靠我爸妈。”

叶菁:“靠他们?真是笑话,我又不是没工资养活自己。”

宁绍德用手指捏起她肚子上一块赘肉晃了晃:

“别意气用事,你看看自己的身材,再想想你自己的食量,真自己买米、买肉,我们又多一笔支出,猴年马月才能攒到钱在县城买房?”

别看他们家双职工,两个人都有工资领,还只养着一个女儿,日子看起来过得很宽裕。

其实自家人知自家事,要不是家里吃的米和肉不花钱,他们想攒钱也攒不下来。

毕竟云山县是贫困县,教师工资不高,各方面的福利待遇跟大城市没得比。

他一个体育老师,也没法学其他科目的老师,给学生补课挣钱。

而他老婆是小学语文老师,按理说也可以给小学生补课,挣点外快。

可本地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怎么样,大部分家长都不会选择在小学阶段就给孩子补课。

甚至高中生家长找老师给孩子补课的都不多,很多家长眼皮子浅得很,宁愿让孩子初中毕业就去打工,早几年给家里挣钱。

僧多粥少,他老婆哪能竞争得过人家高中老师?

眼看有些同事在县城买了商品房,他们夫妻俩挣不到外快,只能想办法省钱。

“你还好意思说我,你自己吃得就少?”叶菁并不觉得自己胖有什么不好,别人想胖还胖不起来呢!谁见到她不夸她有福气?

宁绍德的想法跟他一样,他们夫妻俩体型都偏胖,谁也没嫌弃过谁:“我当然吃得也多,所以更要支持我爸妈提出的养老方式,不是吗?”

叶菁彻底冷静下来了:“我们闺女吃得也多,只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长个子竟然长不过老三家的小夏,难道老三媳妇儿家以前有什么方子,能促进孩子长高?”

宁绍德:“先别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你回答我,这次听我的行不行?”

叶菁:“行吧,我听你的,不过我不会再出头跟你大哥吵了。”

跟个泼妇似的,真丢人!

“吵架本来就用不着你,还不是你脾气太急一个没注意你就冲上去出头了,等会儿出去你别闹脾气给我扯后腿就行。

不管怎么说,我们三兄弟,我妈还是更向着我的,分家前,她特地找我聊过,当时我没反应过来,现在才想明白了,她是想自己过好在补贴我们的时候,不被老大家和老三家说嘴。”

宁绍德很感动于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谋划,在心里暗暗决定,以后有空一定多回来看望他们。

同一时间,堂屋里。

宁绍贤在言辞激烈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你们别劝我,我绝对不可能同意!就没见过那么偏心眼的老人!”

“反正我的态度就三个字:不同意!”

“要是他们老两口坚决不改,非要这么干,那以后他们老得动不了了,要人伺候了,爱去谁家去谁家,别来我家!我也不许我媳妇儿伺候他们!”

梁文建看宁绍贤那状态,不像能沟通的样子,只好又去找宁绍明,这回又多了个赵如月。

“你们两口子的意见呢?别再说都可以、都支持,那样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你们必须给出一个明确的意见。”

不等宁绍明开口。

宁绍贤又冲着这边嚷嚷起来:

“老三,你可要想清楚你跟谁是一边的,我们哥俩才是难兄难弟!老头老太太可没偏心过你!”

“当年你上初中的时候,成绩也不差,中考完明明能继续念书,老师都找到家里来了,结果他们为了供老二把钱花光了,轮到你屁都没有!”

“你体谅他们辛苦,自己说不想继续读了,等到要娶媳妇儿,你岳家嫌弃你学历低,差点连现在这媳妇儿都娶不着,这事你不会都忘了吧?得亏你那什么自由恋爱,自己找到对象了,要不然,靠他们老两口?你没准现在还在打光棍,跟他们一起给老二家当牛做马!”

“大哥……你别乱说。”宁绍明听他大哥胡咧咧听得一头黑线。

他那些话里,有些确实是真的,有些却夸大了。

“就是!”宁绍德夫妻俩出来,正好听到宁绍贤那些话,双方又对上了,“当初老三不读书,明明是因为爸生了重病,家里的钱全给爸治病了,才没钱继续供,你别什么都往我身上推!”

宁绍贤不屑指着宁绍德的鼻尖骂:“放你爷爷的狗屁!你敢说你当初学体育花了家里多少钱吗?学那个破体育,又要花钱去参加比赛,又要吃得好,那时候全家都瘦得跟那山上的猴一样,就你一个吃得脑满肠肥,活像猪精附身!

不然就你那破成绩,也配当老师?没误人子弟算你走了狗屎运!”

眼看兄弟俩吵得越来越凶,大有上演全武行的架势。

黄秀华狠狠地往桌上一拍,那桌上的茶杯都抖了几抖:“够了!都给老娘闭嘴!”

老太太平时脾气不太好,没少骂人,但她真生大气跟随便骂几句是不一样的。

现在这情况,相处那么多年,宁家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老太太很明显是真恼火了。

所有人被这一怒吼,吼得噤了声,堂屋瞬间安静得仿佛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声。

正当宁家三兄弟以为老母亲要火力全开,把他们全都骂个狗血淋头时。

却看到老母亲红了眼圈,一抹眼泪低声哭了起来。

宁绍明当即倒吸了一口气。

他母亲脾气火爆,嫁给他爸后,入了党,还当过他们大队的大队长,脾气硬得很,轻易不会向人低头,更别说哭。

他们从小被骂习惯了,真被她臭骂一顿,他们完全能适应良好。

可现在,曾经那么硬气的老太太哭了。

大家都不是铁铸的心肝,能看到亲妈哭还无动于衷。

宁老大闭上嘴、撇过脸梗着脖子不说话,但看神色,很明显,依然不愿意妥协。

宁老二凑过去安慰老太太,有关孝顺的好话说了一箩筐,却也没说要退一步。

梁文建几个再次看向宁老三。

宁绍明叹了一口气:“养老这事,我和我媳妇儿尊重老人的意愿。”

“老三,你!”宁绍贤不可置信地看向三弟,觉得自己被背刺了。

宁绍明示意他稍安勿躁:“大哥,你听我把话说完,我同意爸妈提出的养老方式,但有个条件,那就是,以后哪家照顾无法自理的老人,另外两家要按照市场工价,给照顾的人看护费,都不愿意照顾,那就请人照顾,看护费用平摊。”

宁绍贤听完一琢磨,觉得这主意不错:“要是这样的话,我同意!”

等老头或者老太太以后动不了了,来他家住着,他媳妇儿照顾,老二和老三要给他钱,相当于他们雇他媳妇儿照顾老人。

而且只要老人一直活着,这笔钱就一直有,白得一笔横财,哈哈!

第46章

跟宁绍贤的窃喜不同。

宁绍德听完脸色却不太好看,心里不由埋怨老三多事。

原本不管是按照老规矩给父母养老,还是按照他爸妈提出的养老方式。

等他们无法自理后,去谁家就是谁家负责伺候,他哪需要给什么看护费?

他家只需要在老人生病的时候,平摊医药费,偶尔回来探望一下就行。

最多每个月再给老人点生活费,但农村老人的生活费才几个钱?

梁文建看宁家老二脸色不对,抢在他说话前,笑着对宁家老两口说:“宁老哥,你觉得你家绍明的提议怎么样?我看他这一补充,你们老两口以后的养老更有保障了。”

宁达当然是非常满意的:“我也觉得好,老三这孩子,从小就懂得为父母着想,孝顺。”

人上了年纪最怕什么?当然是怕子女不孝、不管自己。

他们夫妻俩算计这么多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自己老了之后能过得更好、更自在!

宁达很想以后跟老婆子换换,让老婆子去老大家,自己去老三家。

可惜老婆子最疼小秋,不怎么喜欢老大家的两个孩子,也不喜欢老大媳妇儿。

以前家里是老婆子当家,老大媳妇儿不敢跟她呛声,以后可不一定了,老三媳妇好歹讲点道理,所以她肯定不愿意去老大家。

至于老二家,他们老两口从来没想过要去他家。

毕竟老二夫妻俩常年在县城,而他们老两口在镇上生活几十年,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更无法习惯县城的日子。

更别说老二只有一个闺女,以后老二夫妻俩的养老怎么办还不知道,哪能顾得上他们?

宁达看了欲言又止的老二一眼,转头问黄秀华:“你觉得呢?”

黄秀华擦掉眼角残留的眼泪,清了清嗓子说:“我当然也同意,接下来让他们兄弟三个商量吧,要是还不同意这个方法,那就别分家了,等我们老两口都死了再分!这种情况以前也不是没有。”

最偏向自己的父母都愿意,宁绍德再不乐意也不好再提出意见,毕竟这个方法也不是对他完全没有好处。

他父母结婚早,生孩子也早,现在还不到六十,而且身体健康,看起来还能干十来年的活,至少可以帮衬他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