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1 / 2)

第31章

赵如月两人带回来那么多东西,不仅宁家人震惊,连同一条街的邻居、住得近的亲戚都来看稀奇了。

“听说了吗?宁老三两口子发财了,带回来好几大袋东西!一起去看看不?”

“还用得着听说?我当时端着早饭在他们家门口,边吃边跟人唠嗑,亲眼见到宁老三招呼他家人搬东西进去的!早饭吃完了,回来放碗,正准备再过去看看。”

“还真是啊!走走走一起去!诶,那个谁,你老婆不是宁老三老婆堂姐么,你跟他是连襟啊!你不去看看?”

“去啊,我先回去叫我老婆,她前几天还念叨好久没见堂妹,等他们回来要好好聚一聚。”

一群人呼朋引伴的,仿佛要去看马戏。

赵如月娘家离得近,也有人去通知了她父母、哥嫂和姐姐姐夫。

不过他们想着,赵如月夫妻俩坐那么久的车刚回到家,肯定需要休息,也要跟亲家和孩子们好好说说话,就都没来。

宁家很快变得比菜市场还要热闹。

赵如月本来想先跟儿女好好亲近一下,给他们看看自己和宁绍明给他们买的滑板、自行车、零食,试试给他们买的衣服。

可上门看热闹的人源源不断,她不好好招呼,别人转头可能就背地里说他们家闲话。

之后还要卖东西呢,这些可都是潜在客户。

赵如月只好先把滑板和自行车拿出来,交给宁时夏和宁时秋,让他们俩出去玩,自己打起精神来应付邻居和亲戚们。

“绍明,这些买回来过年用的东西,你先搬到房间里放着,晚点我们收拾好再拿给爸妈。”赵如月指了指除开那五袋货之外的其他所有东西。

她指的那些不全是买回来过年用的,也就是找个借口这么一说,让宁绍明把这些全搬到他们房间里,省得别人乱翻。

宁绍明也明白,没傻兮兮地说出来有些不是年货,老婆怎么吩咐,他就怎么做。

等他把东西搬进去,赵如月已经利索地打开一个装袜子的袋子,满足前来围观的邻居和亲戚们的好奇心。

“其实也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赵如月拿出几捆袜子,“我们包车回来,正好有两个位置空着,我和绍明就想着,那位置空着也是白空着,平摊到每个人头上,大家也要多花钱,干脆去朋友亲戚家的厂子批了点货回来,要了那两个位置放货,想趁着年前东西好卖,试着卖卖看。”

她说着,把另外几个袋子口也打开了,让大嫂帮忙盯着点。

大嫂这人,毛病不少,赵如月是很讨厌她在自己孩子面前胡言乱语、搬弄是非,但她现在还不能跟大嫂翻脸。

因为在外人看来,他们夫妻俩出去打工,孩子留在老家,虽然说是让两个老人帮忙带,可还没正式分家,大嫂在别人眼里也是帮衬了他们的。

如果她一回来就跟大嫂翻脸,以后别人不敢在她面前说什么,却有可能背着她对她的孩子们嚼舌根。

另外,毛病多的人,也不代表她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大嫂当然也有她好的地方,那就是她分得清里外,还比较护短。

自家的东西,别人甭想在她眼皮子底下顺走一点。

自己这个妯娌,跟现在围着看热闹的人比起来,在大嫂眼里算是自己人,那妯娌的东西也算是家里的东西。

王海燕也确实是这么想的,另外她也想着,自己帮弟妹这么个小忙,没准能也从中沾到好处,那些东西肯定是要看紧了。

这不,好处马上就来了。

赵如月小声跟她说完,拿出来的那三捆袜子,直接就塞了两捆进她手里:“大嫂,你拿着穿,千万别跟我客气!”

剩下的一捆才分发给围观的女人,让她们轮流拿着看看质量。

“哎哟,这怎么好意思,”王海燕嘴上说着不好意思,手已经喜滋滋地接过那两捆袜子,“一捆得有五双吧?在街上买一双袜子至少要三块五,这么多袜子,要三四十块钱呢,我可不能白拿你的,等会儿拿钱给你!”

赵如月知道她是口是心非,说等会儿拿钱,真会给才怪了,她就是想占个口头的便宜。

东西给都给了,赵如月可不会在这方面吃亏:“一家人说什么给钱不给钱的,这里还有丝巾和手套,我给你挑红色好看的,过年戴着应应景!”

说着又打开另一个袋子,掏出放在上层,早就准备好的丝巾和手套,不由分说地全塞王海燕怀里。

继续说道:“我们这边不生产这些东西,运货过来远,进货价和运费比较贵,镇上那些袜子价格才卖那么高,我这是回来过年,顺道捎回来的厂家直批,运费还比别人低,价格肯定不会定那么贵的。”

有摸了半天袜子的急性子邻居,发现这袜子摸起来,比自己在镇上买的手感好很多。

听赵如月说她卖的价格会比镇上的便宜,立刻按捺不住追问:“你打算卖多少?我们邻里邻居这么多年,可要给个真正的实惠价!”

其他人也纷纷跟着问,完全没人提这些袜子的花色颜色问题。

甚至有些上了年纪的大娘觉得,那大红大绿的颜色好,比街上卖的那些喜庆。

赵如月顺势说出这些东西要卖的价格:“放心,我又不是做完这一单全家人就跑路了,往后还要继续当邻居,怎么也不会坑你们,不过只买一两双的话,肯定便宜不了多少,不到五双的,都是按照单价三块一双来卖。

但是买五双只要十块钱,十双只要十五块钱,不分大人小孩全都一个价,这样我方便算钱、找钱,毕竟我也不是专门做生意的,可没那么多零钱找零,你们要是买不了那么多,可以自己找人凑一凑。”

赵如月回来之前跟宁绍明大概地算过,他们回来的车费因为是包车,比去汽车站买票坐车便宜许多,一个位置才一百八十五块钱。

就算把他们两个的位置也算进成本里,哪怕全都以十双十五块钱的这个价格卖出去,只卖出一袋袜子也能回本,并且小赚。

有个大娘听到赵如月后面那几句,不解地问:“你们俩不是认识人有货源吗?年后不打算继续做这个生意了?”

赵如月笑道:“我的婶儿诶,哪能一直有这种好事,你看到这些袜子的花色没,红红绿绿的,全是圣诞节特供款,工厂生产的优等品!

这个节日城里人一年就过那么一次,我们运气好才捡漏到这些货,卖完就没有了,别说年后,就是明年这个时候也不会再有。”

大娘哪知道什么圣诞节,她只知道这袜子喜庆好看,还是优等品,还便宜!该下手时必须下手,错过就没有了!

这会儿屋里只剩下女人了,刚才一起进来看热闹的男人们,一看全是这些袜子、丝巾、围巾什么的就没了兴趣,也不耐烦继续待着。

宁绍明往房间里搬完东西一出来,那些男人立刻拉着宁绍明出去。

都想跟他聊聊他们在外面这一年遇到的事,最重要的是给他们介绍货源的那位朋友,以及那位朋友家开厂的亲戚。

有人明年也想出去打工,想问问宁绍明能不能带自己一起出去,给介绍个工作,要是能进熟人的厂肯定是最好的。

有人则是想知道他怎么走的大运,认识到那样的贵人。

这些人里,要么是跟宁绍明从小认识,一起长大,要么是看着宁绍明长大的,当然也有宁绍明看着长大的。

明明一年前,大家还是一样的小镇普通人。

但是一年后,宁绍明竟然认识了那么一个家里有亲戚开厂的朋友。

他整个人看起来也跟以前有点不一样,仿佛有点城里人那个味儿了。

这让不少人心里十分复杂,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堂屋里,赵如月已经开张了,几乎每个人打算买袜子的人都是十双十双地买。

本来过年就要给家里人添置点新衣服、新鞋、新袜子什么的,既然这里的质量好又便宜,当然不买白不买。

十双看起来有点多,但全家人分一分,每个人也就一两双。

要是家里人多,还像宁家这样没分家,买二十双回去也不够分的。

没带钱的赶紧回去拿钱,赵如月说袜子只有那两袋,卖完没有了,让不少人有一种紧迫感,生怕自己回来晚了买不着,回去拿钱都是小跑着的。

偏偏这些人在路上遇到熟人,还兴奋地跟人家说,赵如月这里有便宜袜子卖,让人家也赶紧去。

结果来买的人越来越多,一袋袜子几乎卖光,来的人才慢慢减少。

还有人卖了袜子,又看上了别的东西,问赵如月怎么卖。

那些东西赵如月还没分拣好,再加上坐车那么久,到家也没能好好休息,就要应付这么多人,实在是有点累了。

就跟她们说这些明天才卖,想挑好的明天记得早点来。

女人们买完东西,又聊了一会儿才慢慢散去,等宁绍明回来,剩下的人也走了。

宁绍明在外面应付那些来打探的男人也不轻松。

夫妻俩对视一眼,都感觉身体累、心也累,很想马上回房间躺下好好歇一会儿。

但是事还没完,父母哥嫂八成也有一肚子话等着问他们呢。

宁绍明正想趁大嫂拿赵如月送她的东西回房放,父母、大哥和侄子也还在外面没进来,跟赵如月说自己的想法,改改对家里的说辞。

门口忽然冒出两个小脑袋。

第32章

两个孩子看屋里只剩下自己爸爸妈妈,便小跑着进来。

宁时秋已经懂事了,好久不跟父母接触,又觉得自己是哥哥,是大孩子了,不能像小孩子一样跟父母撒娇,在他们面前还有点不好意思靠太近。

宁时夏一个三岁的小孩,没什么都不懂,所以完全没那些顾虑,一跑进来就黏在香香的妈妈身边。

她一手半抱半拖着滑板,一手抱住赵如月的胳膊,奶声奶气地问:“妈妈你累不累?”

赵如月下意识想跟上辈子孩子每一次问她类似的话时一样,回答:妈妈不累。

话没出口,她对上孩子天真的眼神,又想起每一次说自己不累,其实并不是真的不累,那些累也没有消失,只是被积累在她心里,越积越多。

直到某一天突然爆发,让孩子感觉到十分莫名其妙。

赵如月又犹豫了,对待这个原本再普通不过的问题,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一时间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回答才是对的。

如果说不累,会不会又重蹈上辈子的覆辙?

说累的话,又会不会走向另一个不好的结果

回家前一天晚上,困扰得她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问题,在这时候突然具象化,让她有些无措。

不过孩子只是年纪小,不是傻子,尤其是这孩子还很聪明活泼,很懂得观察。

没得到回答,宁时夏也不知道什么尴尬。

她无师自通,在询问没有得到答案之后,很快改成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判断:“爸爸妈妈看起来都累了,我和哥哥给你们铺了床,你们快去休息吧,等休息好再吃东西。”

宁时夏说完转头看向宁时秋:“哥哥这样行吗?爸爸妈妈才回来,刚才还干好久的活,最需要休息,不马上去吃早饭,奶奶应该不会生气吧?”

赵如月知道老一辈以及她这一辈的人,对于一日三餐,总是有一些固执的规律,很是看不惯年轻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拖延。

家里每天三餐必须吃,而且没有意外的话,吃饭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差不多。

一旦到饭点,做好饭,必须一叫马上来吃。

谁慢一点必然挨骂,也不许说等会儿再吃,更不允许说什么没胃口,说没胃口的都要被批成矫情。

宁时秋说:“我问过奶奶了,她说爸爸妈妈不管先吃早饭再休息,还是先休息再吃都可以,他们先休息其他人就先吃,提前把他们那一份留出来就行。”

宁时夏点点头,放下自己的宝贝滑板,牵起赵如月的手,又转头去牵宁绍明:“我带你们去休息!”

宁绍明想得没赵如月那么多,他满心欣慰又骄傲地想着:两个孩子真懂事,小小年纪就会心疼父母了,他的孩子果然是最乖巧、聪明、可爱、懂事、机灵的!

他把东西搬进房间的时候,床还没铺呢。

这两个孩子肯定是后来看他们都忙累了,悄悄进房间铺床给他们惊喜!

宁绍明空着的另一只手,牵起站在旁边巴巴看着的儿子,一脸感动地跟着老婆孩子往房间走。

赵如月完全没想到会是这个走向,那个问题,还不等她做出反应,他们已经被两个孩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她诧异地问:“你们俩学会铺床了?”

宁时夏骄傲地挺起小胸脯:“我跟哥哥早就学会了!”

大声说完这句,她声音又弱下去,小小声地:“就是我力气还小,一个人没法干,我就给哥哥和丹萍姐姐打下手,也帮上忙了。”

宁时秋补充:“对,妹妹跟我一起铺的床,还有丹萍姐也帮忙了,被子太重,我们扛不动,是丹萍姐帮着扛出去晒太阳的,枕头和毯子是我和妹妹晒的。”

为了请丹萍姐帮忙,他还提前答应丹萍姐,等爸妈把给他买的自行车带回来,下学期开学,每个星期日把自行车借给丹萍姐骑去学校,周五下午再骑着自行车去接她回家。

还要瞒着大伯家其他人,这样丹萍姐就能把坐车的钱攒下来当私房钱了。

不过这是他们的小秘密,他连爸爸妈妈也不会告诉。

赵如月人都换上睡衣、盖上被子躺床上了,才从恍恍惚惚中回过神来。

她闻着被子上被太阳晒过的味道,凑到宁绍明耳边轻声说:“我们家的两个孩子是不是太有主见了?”

还知道提前帮他们晒被子铺床,要是没两个孩子帮着干,肯定没人想起来帮他们做这些,得他们回来自己做。

指望公婆?这事完全不可能指望得上!

宁绍明回到家,彻底放松下来,沾着都快睡着了,听到她的话,迷迷糊糊地回应:“有主见不是好事吗?”

赵如月听了他这话,再结合上辈子在网上看到的,一些年轻孩子的言论。

脑子灵光一闪,觉得自己似乎抓住了什么窍门,但她身体和精神都很疲惫,想着想着也陷入了沉睡。

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好在睡前想的事她没忘记。

已经隐约有点知道,该怎么跟两个孩子相处了,首先就是不懂别乱教,毕竟上辈子不在他们身边的那些年,俩孩子自己也长得挺好,至于其他的……还得慢慢摸索。

夫妻俩起床后,开始收拾搬进房间的东西。

给双方父母的衣服、袜子、围巾、手套这些拿出来,分别放好。

再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红色塑料袋,把带回来的散装饼干、糖果、果冻,还有水果,每样拿出一些。

数着要分的亲戚数量,每家一份,一袋一袋地装好,确保每一袋里饼干、糖果、果冻、水果的数量都差不多。

他们这里外出打工回来,全都是这么给亲戚分东西,大家都一样,他们也不特立独行。

在老家,也没人觉得散装的饼干、糖果就不高级,毕竟老家本来就不是什么经济发达的地方,大部分人家都不富裕,往常想吃还吃不上。

每年过年的时候,谁家有外出打工回来过节的近亲,分到这么一份,家里没有亲戚出去打工、或者关系比较远,分不到的亲戚都会很羡慕分到的人家,因为分到这些,过年自家就不用再花钱买了。

两人分了一会儿,房门被打开,门口又露出两个小脑袋。

这次赵如月身心不累,脑子也清醒,见到孩子一点也不局促了。

看到他们,就笑着招手:“快来给爸爸妈妈帮忙。”

两个孩子听到妈妈说要自己帮忙,眼睛一亮,立刻推开门进来。

妹妹蹦蹦跳跳一马当先:“妈妈我们要做什么?”

哥哥小大人似的,走在后面,还知道顺手关上房门。

赵如月毫不客气地指挥两个‘小兵’:“小秋帮忙分饼干,小夏帮忙分糖,你们爸爸负责分果冻和水果。”

宁时夏快言快语地问了一句:“那妈妈做什么?”

赵如月听到女儿的话,心想,要是上辈子钻牛角尖的自己,恐怕会觉得女儿在抬杠,看不得她休息一会儿。

但她现在通透多了,孩子年纪那么小,真没什么复杂的心思,肯定是童言无忌想说什么就直接说出来了,大人千万不要多想,多想就是自找烦恼。

赵如月玩笑着说:“我是指挥官,专门指挥你们干活!”

果不其然,孩子根本没想太多,听到她这话,开心地鼓掌:“好耶!电视上指挥官最厉害,妈妈是家里最大的官,我听妈妈的!”

还学着电视里的样子,立正向她敬礼:“请长官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然后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开始数糖,一家人都被她逗笑了。

有了两个‘小兵’帮忙,还别说,速度确实快了不少。

东西分好,两个‘小兵’还意犹未尽。

赵如月想起回来之前,吴丽和黄文发给他们买的、让他们带在路上吃的东西。

她跟宁绍明都没吃多少,面包袋子里,各种面包小蛋糕还剩下大半袋。

超市的袋子里,几乎都没怎么动过,装盐焗鸡翅、盐焗鸡腿的袋子甚至一路上都没打开。

赵如月全拿出来交给两个孩子:“你们看看喜欢吃哪些,把喜欢的留下,等会儿我再分一部分出来,给你们妙妙姐和小德哥送去,再给你们堂哥堂姐也分一点。”

有零食!

这下连小大人宁时秋都忍不住,开心地跟妹妹一起原地蹦跶。

兄妹俩像拆盲盒一样,把三个袋子整整齐齐地一字排开,本来想点兵点将,点到哪个袋子就先打开哪个。

谁知装盐焗鸡的盐焗香味和肉香味太霸道,孩子们隔几天才能吃一次肉,肚子里油水不太足,完全无法拒绝肉的诱惑。

顾不上点兵点将,默契地一致看向那个袋子。

袋子一打开,那股味道更浓郁了。

宁时夏深深吸一口香味,咽口水的声音咕嘟地一下,挺大声。

她最爱吃肉,眼巴巴地看向赵如月:“妈妈,这个要给别人分吗?”

盐焗鸡翅和鸡腿都比较贵,买一点就要几十块钱,吴丽和黄文发也就是遇到了随手买了几个,总共没多少。

赵如月到底更心疼自己生的,看了看袋子里的数量,对两个孩子说:“你们能吃完就吃都吃了吧,面包多给哥哥姐姐们分一点就好。”

两个孩子又是一声欢呼,也数了数数量,你一个我一个地分,还要给爸爸妈妈也分。

宁绍明在酒店吃过不少回,也给赵如月带过很多次,两人都不馋这个。

他们看爸爸妈妈确实真的都不想吃,才两个人分好,开心地吃起来。

看着两个孩子啃肉啃得那么香,还小声嘀咕,说这个真好吃,上次吃肉已经是在三天前了。

夫妻俩听了感觉一阵心酸。

第33章

宁绍明出去打工之前,把分给他那些地里去年收的米,全存着没卖。

那么多米,供两个孩子吃到今年年底,也能剩下不少。

剩下的那些米,拿去卖也够孩子吃青菜的钱了。

也就是说,两个孩子在家吃的米和青菜,算是不花钱的。

他们寄回来的钱,只供两个老人和两个孩子花的话,他们每天肉都行。

可他的孩子却隔几天才能吃上一次肉。

宁绍明这心,又跟被针扎了一样疼起来,也不自觉地想起,以前跟老婆聊到分家时她说的话。

要是可以早点分家,选那块空宅基地,似乎也没那么让他难以接受了。

等两个孩子吃完盐焗鸡,又在那两袋东西里,选了自己喜欢吃的留下。

剩下的东西,赵如月拿了少部分,也就两个面包和一些薯片、蛋黄派、威化饼、奶糖之类的零食,装在小一点的袋子里,让儿子拿去给他堂哥堂姐吃。

大部分全都装进超市购物袋里,又拿出给吴丽和黄文发父母,还有他们两个孩子的袜子、围巾、丝巾、手套,打算给他们送去。

对宁绍命说:“你去厨房看看中午吃什么,我继续收拾房间,让小秋和小夏去把这些送了,吃过晚饭再去看看我爸妈?”

宁绍明点头站起来:“行,对了,不给文发家也带一袋分好的糖和饼干那些?”

“不用,等他们回来,这些东西肯定也要买不少,估计过完年都吃不完,而且我们那么多发小,给了文发家,给不给其他人家?”

听她这么说,宁绍明就没再坚持给,毕竟都是发小,也不好厚此薄彼。

宁时秋给堂哥堂姐送完东西回来,又接到任务,兴奋得完全没了小大人一样的稳重。

他立刻兴致勃勃地跑到前院,把自己的自行车到房门口:“妈妈,我可以用自行车载着东西送去!”

赵如月意外地看着儿子:“你已经会骑自行车了?”

“我提前借同学的车学过了。”

“那正好。”赵如月买的儿童椅翻出来,儿子说要骑车载着女儿去上学,她担心女儿太小,坐后座会后仰摔下去,就顺便把儿童椅也一起买了。

“我把儿童椅给小夏装上,等会儿让小夏坐后座,抱着一袋东西,另一袋装前面的篮子里,你慢慢骑,千万要小心路上的车。”

虽然现在老家路上连摩托车都不多,更别说汽车,可该叮嘱的还是要叮嘱。

宁时夏很想也滑着自己的滑板去,可街上有滑板的孩子极少,只有一个比她和哥哥都大的孩子有。

她之前借不到人家的滑板,没法提前学,所以现在还没学会,只敢蹲坐在滑板上,双腿拄着走。

只好无奈放弃用自己的‘交通工具’执行任务,坐上哥哥的自行车后座。

赵如月站在门口,固定好儿童椅后把女儿抱上去,让她抱好东西,别弄掉了:

“那个黑色的袋子里,还有一个红色的小袋子,里面装着给你们小丽阿姨娘家爸妈的围巾、手套和袜子,到了你们妙妙姐家,给他们东西的时候就说,这些东西他们爸爸妈妈都给过钱了,让妙妙把她妈妈给她外公外婆买的东西送去。”

两个孩子点点头:“记住了!”

黄文发家离他们家不远,骑自行车要不了五分钟就到了。

两个孩子稳稳当当地来到他家门口,却没进门,转而熟门熟路地冲着另一户人家喊:“妙妙姐!小德哥!”

喊了几声,黄妙妙姐弟俩果然从邻居家出来了。

“小秋小夏?你们找我们?”

黄圣德看到宁时秋的自行车瞪大了眼睛:“小秋,你爸妈真给你买自行车了?!”

“嗯!”宁时秋用力点头,心里有些小得意,“我早说过了,我爸妈肯定不会说话不算数,小夏的滑板也买了,不过要拿给你们的东西,不方便拿滑板,就没带来,你们想看的话,可以去我家看。”

黄圣德跑到宁时秋身边围着自行车团团转:“我想看!小秋,可以让我骑一下你的自行车吗?”

宁时秋还没骑过瘾:“等过几天吧,你们先拿东西。”

“小丽阿姨和文发叔给你们买的东西,让我爸妈捎回来,我妈说他们给过钱了,”宁时夏把自己抱着的袋子递过去。

然后指着前面车筐里的超市购物袋,口齿清晰地复述妈妈交代的话:“那个白色的袋子里是面包和零食,里面有一排娃哈哈,还有一瓶营养快线和一瓶可乐呢!”

她都尝过了,也特别喜欢喝来着,本来想全都留下,不过爸爸妈妈说先分给妙妙姐和小德哥一半,留一半就好,喝完改天再给她买,她就同意了。

宁时夏又指向刚刚自己抱着的黑色袋子:“这个黑色袋子里是围巾、袜子还有手套,里面还有个红色的袋子,我妈说让妙妙姐把红色袋子里的东西,给你们外公外婆送去。”

听到有好吃的,黄圣德又顾不上看宁时秋的自行车了。

他立刻上前搬出车筐里的超市购物袋:“哇,好重,幸亏我力气大!”

把袋子搬出来,黄圣德站在街上就想把袋子打开,拿零食吃,刚拆开袋子上打的结,手就被打了一下。

他们光顾着说话,谁也没注意到,一个老太太不知道什么时候从黄家出来,站在他们身边看了有一会儿了。

“奶奶你打我干嘛!”黄圣德搓了搓被打红的手,大声抱怨,“手都被你打红了,你看看!”

老太太一瞪眼:“活该!谁让你在大街上乱放东西,你看看地上,脏不脏?”

黄圣德看了一眼,没觉得有多脏啊,他平时还趴在地上跟朋友弹弹珠玩呢。

不等他说话,老太太已经抢先吓唬他:“早上放牛的路过,我看到有牛在这里拉屎了,你要吃牛屎?”

黄圣德有低头看地上,没看出来。

不过他知道一大早牛经过,一拉完屎,还热乎着冒着热气就会被人抢着铲走当肥料。

上午到现在,又有那么多人来来往往地走过,看不出来也很正常。

黄圣德成功被膈应到了:“我才不吃牛屎!我带回家去,家里的地板总干净了吧!”

老太太满意地点头:“这就对了。”这傻小子,没看到外面那么多小孩围着看呢,在外面拆吃的,不得给别人分点?

那可是捎回来的好东西,多少够分的?傻不傻!

老太太看着孙子把东西搬进家里,转头笑眯眯地问宁时秋兄妹俩:“小秋小夏去不去婆婆家玩?婆婆让小德哥给你们分糖吃。”

宁时秋摆摆手:“不了婆婆,我们家里也有,爸妈还在家等着我们回去吃午饭,我们先回去了。”

老太太也知道,他们爸妈回来肯定也给他们买。

但是两家孩子的父母关系好,孩子送东西来一趟,她说什么也得给他们兜里塞点吃的,才让他们走。

兄妹俩没办法,只好少少地一人拿了两颗糖,飞快骑车跑了。

他们走后,老太太回家,看过两个袋子里的东西,拿出那个红袋子,往里面分了一部分零食,才让黄妙妙给她外公外婆家送去。

不等她叮嘱孙子孙女,别出去到处宣扬家里有好吃的,黄圣德这小子得了好东西,已经拿出去炫耀一圈,屁股后面跟回来一堆小孩子。

老太太又赶忙把东西全拿到房间里藏起来了。

黄妙妙也一手拿着香甜的面包,一手提着红色的袋子,开心地边吃边往外婆家走。

她和她手上的面包,跟骑着新自行车的宁时秋兄妹俩一样,收到了一路上所有孩子羡慕的目光。

而这时候,宁家人除了住在县城教师宿舍的宁老二一家,其他人已经整整齐齐地围着饭桌坐了一圈,准备吃午饭。

宁时春把椅子拉到宁绍明身边坐下:“三叔,刚刚你让小秋给我的面包太好吃了,我还想吃,还有吗?”

赵如月没觉得什么,王海燕先受不了了。

她冲着贪吃的儿子翻了个白眼,觉得很丢人:“宁世春你几岁了?还跟着小孩一样跟人讨食,要不要脸?”

宁时春是真不觉得丢脸:“这是我亲三叔,自家人又不是外人,怎么就不能问了?”

“你还敢顶嘴!”王海燕伸手就要往儿子身上抽,她就没见过贪吃成这样的!

宁绍明赶忙拦了一下,打圆场:“没事没事,大嫂别打孩子,小春说的也有道理,我是他亲叔,没什么不能问的,面包而已,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孩子想吃就吃了,我记得应该还有,我让小秋去拿。”

他说着看向宁时秋:“小秋去看看还有几个,够分的话,给你堂哥堂姐都拿一个。”

宁时秋放下筷子,跑去房间带着两个面包出来,分别递给堂哥堂姐。

宁丹萍红着脸接过面包,宁时春却一脸得意,午饭也不吃了,说吃这个面包就行。

王海燕恨铁不成钢地瞪一眼洋洋得意的儿子,嫌弃地说:“还孩子呢,他们这一代,他是当大哥的,明年就十八了,还没个正行!”

她看了看坐在旁边一声不吭吃着饭的弟妹。

原本还想着小叔子夫妻俩混得好,年后托他们,带她这个快成年了,又不爱读书,中专、高中都考不上的儿子一起出去打工,给他找个好工作。

可儿子这个不稳重的死德行,让她怎么开口?

第34章

王海燕难得连吃肉都没胃口,满心琢磨该怎么再找机会跟小叔子夫妻俩开口。

然而接下来宁绍明扔了个响雷,惊得他们下巴都要掉了。

“我跟小月出去一年,存的钱够还债了,明年不打算再出去。”宁绍明脸色平静地说出这话,其他人却很不淡定,尤其是老大一家。

王海燕想让儿子出去给家里挣钱,自己跟丈夫留在家里盯着老家的东西,避免自家以后在外地,不知道家里有什么,分家的时候吃亏。

可宁绍贤看弟弟疑似遇到贵人,他也想出去碰碰运气:“你们俩不出去打工,两个孩子怎么办?”

宁绍明:“大哥你这话说的,我以前在家,兜里也没什么钱,两个孩子不是养得挺好?”

“那怎么一样……”宁绍贤觉得现在养孩子跟以前不一样,可他又没带过孩子,也不管孩子学习,具体怎么不一样,他说不出来。

还是王海燕补充:“现在的孩子讲究吃好穿好,读书也费钱得很,跟我们以前可不一样,要上什么兴趣班、补习班,你们不出去挣钱,以后小秋和小夏只能眼巴巴地羡慕别人家孩子,你俩不心疼啊?”

赵如月借着往嘴里送饭的动作,遮住脸暗地里撇嘴,继续去鹏城,自己孩子才要眼巴巴地羡慕别人家孩子呢!

宁绍明继续说:“我在鹏城学了手艺,在家干挣的可能不如去鹏城挣的多,但是肯定比以前什么都不会强点,养家没问题。”

“你学了什么手艺?”黄秀华和宁达老两口齐声问。

他们原本也不赞同三儿子两口子明年不去鹏城,可宁绍明有手艺又不一样了。

看看三儿媳娘家,以前有个老中医,她三叔继承了这门手艺。

自从改革开放,允许私人经营后,她三叔在家开个医馆,不用出门就能把钱挣了!

现在上了年纪,成了老中医,越老越吃香,还特别受人尊敬。

老赵家因为有这门手艺,发展出不少人脉,后代学医的也不少。

跟赵如月同辈的人里,只要愿意学,现在都有工作,有的在县城的医院当医生、护士,有的在镇上卫生院工作。

当初要不是赵如月实在对学医一窍不通,现在八成也能捞个铁饭碗端着。

本来按照分家的规矩,老宅分成的两个院子,要按着排行,先分给老大和老二。

轮到老三,要是家附近没有空地建房,就只能申请其他地方的空宅基地。

他们老两口为了让赵如月父母同意赵如月嫁过来,以后能沾点老赵家这方面的光,生生改了这个规矩,承诺把老宅分出来的一个院子给老三夫妻俩。

老两口当初也盼着赵如月哪怕当不了医生,至少也能当个护士。

再回她娘家找找关系,拉拔一下老三,最好夫妻俩都端上铁饭碗。

这样他们家三个儿子,老二、老三都端上铁饭碗,有编制成了干部,不能分农村的地,家里的地就可以全给老大。

到时候老二、老三有工作,老大有地,三个儿子都能过得滋润。

谁知赵如月学医是真不开窍,期盼中的铁饭碗打了水漂,赵家的关系没靠上,好处没到手,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跟老二夫妻俩说分房的事。

要是老三靠他岳家得了工作,他们老两口还能用这个当理由,逼着老二推让。

老二要不乐意退让,就让他给老三也找个工作,那样老二不想让也得让,因为他根本没人脉给弟弟安排工作。

现在老两口是左右为难,也不敢跟老三说他老丈人家靠不上,所以老宅不能分给他一半了。

分家这事只能一直拖着。

宁绍明根本不知道他父母的纠结,还以为是家里盖房的钱不够,才一直没分家。

他看向父母:“我在酒店上班,学了厨艺,等过了年,我想在家里空着的宅基地建个小平房,开个小店卖吃的。”

“干这个靠谱吗?你们想卖什么吃的?”王海燕觉得,他还不如去跟弟妹娘家三叔学中医,“我们镇上有钱人少,大家最多集日上街赶集的时候,去吃一碗米粉,买个包子、油炸糕,开店的平时生意都不怎么样,你别把打工辛辛苦苦挣的钱全赔进去了。”

宁绍明没回答她要做什么,只是说:“大嫂不用担心,我们心里有数,开店不会用到还债的钱,我们用这次带回来的货卖出去赚的钱。”

王海燕和宁绍贤还想劝他们,却听到老娘说:“你们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也是当父母的人了,不是小孩子,我们也不好多管你们。”

黄秀华听老三说想用空宅基地开店,说完那句话,看了老伴儿一眼,还想说什么,却没说出口。

王海燕夫妻俩转头看老爹,这老头也一个劲点头,什么都不说。

当爹妈的都没反对,他们只是当哥嫂的,也不好再劝,转而问起他们进货花了多少钱?想看看他们这些货能挣多少。

宁绍明回来之前,原本想跟家里人说,这批货的进货价比镇上那些低一半。

回来后他改了主意:“我们手头的钱,扣掉还债的那部分,没剩下多少了,也就够过年用,哪还有钱拿货?那些货是我们赊账拿的,等货卖完,得先把货款给厂家寄过去,挣的钱扣掉运费,再给我那个朋友分一半。”

“还要给别人分啊?”宁绍贤一听,兴趣顿时下降不少,“自己辛辛苦苦运货回来卖,别人啥都不用干就能分钱?”

光是想想他就觉得特别不爽,这不还是给别人打工么!老三两口子简直就是冤大头!

宁绍明:“话不能这么说,要不是有那个朋友,我也没拿货的门路,人家分一半利润,算是介绍费。”

“你们也太冒险了,万一货砸手上亏本,没钱给别人怎么办?赶紧把那些货卖掉,把钱给人家寄去!”黄秀华听得心慌,他们自觉一辈子都是老实人,最怕欠别人钱。

交超生罚款的钱,是借亲戚朋友的还好,知根知底可以慢慢还,也没利息。

欠不认识的人钱,他们生怕被人找上门要债,那可真是丢死人了!

宁绍明了解家里人想法,才找那么一个借口。

不过看他爸妈真被吓到,还是忙安慰道:“妈,不用担心,光今天早上,那些货就卖出去一袋了,而且这生意就这一回,那些东西也不会过期,卖不出去可以慢慢卖。”

黄秀华不住地念叨:“以后别干这种事了,开店也老老实实开,别乱来,也别跟人赊账。”

宁绍明:“知道了知道了,不会有下次了。”

吃过饭,赵如月把给家里人买的衣服拿出来让他们试试。

“真是钱多烧得慌,给孩子买就行了,怎么还给我们两个老东西买?”黄秀华嘴上嫌他们乱花钱,那习惯性板着的脸,却不自觉地带出点笑来,“我们都半截身子埋土里的人,哪用得着穿这么好的衣服。”

宁达乐呵呵地摸着自己那一份:“哎呀,这鞋可真不错,厚实,穿着脚肯定暖和,都是孩子们的心意,你用不着穿,我用得着,不穿都给我。”

黄秀华嫌弃地白他一眼:“女人的衣服,你穿出去也不怕人笑话!”

“怕什么,大冷天的,大不了我穿里面,外面再穿个罩衣,谁能看得出来?”宁达真伸手扒拉老妻的,“我看看,儿子儿媳把里面穿的保暖衣和外面穿的外套外裤都给买了,实在不行你留着外套外裤,把保暖衣给我穿,别人更看不出来了。”

黄秀华把他的手排开:“美得你,少穿出去给我出去丢人,谁说我不穿了!”

宁达哈哈笑起来:“看看你们老妈,明明喜欢得紧,还不承认。”

大家也跟着笑起来,气氛变得比刚才好很多。

王海燕看得眼热,没想到赵如月打开另一个袋子,拿出来四件外套递给了她。

“给我的?”王海燕有点懵地接过那四件衣服,她刚刚看到那个袋子,还以为那是赵如月给她娘家爸妈买的。

赵如月笑了笑说:“这是给你和大哥,还有小春丹萍买的,害怕买小了穿不下,我们特地买了大两号,回来看到小春和丹萍都长高不少,也不知道买大两号会不会还是小。”

这衣服给出去,好几年过年没买过新衣服的大嫂,肯定忍不出穿出去炫耀。

给了好处,以后谁也不能拿他们夫妻俩出去打工的时候,大哥大嫂在家帮着父母照顾她的两个孩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来说事了。

“小不了,他们俩光长个子没长肉,肯定能穿!”王海燕立刻让自己儿女试衣服。

他们夫妻俩也脱下旧外套,试新外套。

“看看,还有点大呢,”王海燕扯了扯袖子,“不过大点好,我们不长个的,能在里面多穿两件,他们还长个的,能多穿几年。”

因为一件衣服,王海燕觉得赵如月比以前看着顺眼多了。

她看赵如月身边还有一个袋子:“这袋子里的衣服是给老二家的?”

赵如月点头,顺势把衣服交给婆婆:“妈,我等会儿要回我娘家一趟,等二哥二嫂他们回来,麻烦你帮我把衣服给他们。”

黄秀华知道儿媳肯定也要给亲家送,自家也得了,她这会儿心里就没感觉不舒服:“好,他们现在在你二嫂娘家,今天小年,他们要回来吃小年饭,在那边吃过午饭肯定就要回来了,到时候我帮你拿给他们。”

把衣服分完,又拿了一袋糖果饼干果冻水果之类,过年用得上的东西出来交给父母。

赵如月和宁绍明带着孩子回房,准备一下就去赵如月娘家了。

原本他们预备拿出来的东西比现在更多。

可是回家后,宁绍明进厨房做午饭,发现家里除了过年吃的鸡,别的什么都没准备。

按照往年的习惯,过年的东西早该准备起来了。

宁绍明从厨房出来,就让赵如月少拿点:“家里三个儿子,还没分家,总不能过年的东西全让我们出,我们出完了,另外两个儿子出什么?什么也不出光吃么?

该孝敬的孝敬,该还的人情我们还,不该的,我们也不当那冤大头!”

第35章

赵如月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回娘家,两个‘小兵’骑着自行车在前面打头阵。

“外婆外公舅舅舅妈表哥表姐,我们来啦!”没到外婆家门口,宁时夏就大声喊人,“我爸爸妈妈也来啦!”

在门口跟邻居烤火盆打毛衣的陈芳妮坐直了身子,往他们来的方向伸长了脖子瞧,扬声回应:“小秋小夏来啦!你们舅舅在院子里编竹筐,家里的鸡今天下了好几个蛋,就等你们来呢,快去叫你们舅舅给你们做蛋炒饭吃!”

在城里,鸡蛋可能算不上什么稀罕的好东西,但在他们这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小镇,鸡蛋可以攒着换钱,补贴家用买些油盐酱醋。

所以蛋炒饭对于小孩子们来说,也是稀罕的吃食,难得吃到一次。

但是每次他们来外婆家,舅舅总会给他们做蛋炒饭吃。

说着话,赵如月也走近了:“嫂子别惯着他们,今天中午绍明煮了肉,他们俩可吃了不少,家里的鸡蛋留着给思芸和光伟吃。”

陈芳妮笑着说:“哪个规定吃了肉就不能吃鸡蛋了?小秋小夏爱吃这一口,我看着他们吃得多,心里也高兴。”

“就是!”宁时夏被爸爸抱着下了自行车后座的儿童椅,跑到舅妈身边,“舅妈最疼我了,我跟舅妈是一伙的!”

她说着从兜里掏出一把大白兔奶糖,塞给陈芳妮:“舅妈吃糖!”

然后不等陈芳妮说让她自己吃,她那小手已经又从另一个兜里,拿出一把水果糖。

给周围围着火盆坐的大婶大娘小媳妇儿们,一人发了一颗:“伯母婶婶阿姨们也吃糖。”

有个大娘接了糖故意逗她:“怎么给我们的糖,跟给你舅妈的不一样呀?”

孩子对待大人的问题,有时候会比较较真。

赵如月本来还担心别人这么随口逗逗,孩子不懂就会信以为真,觉得好心发糖,还被这么说,可能会不知所措、受到打击,以为自己做错了事。

谁知她闺女仰着一张笑脸,理所当然地回答:“当然啦,奶糖可是特地给我舅妈带的,舅妈对我那么好,最好吃的糖就得留给我舅妈吃!”

赵如月以前没注意过这些,现在留心观察,女儿这些举动,简直令她叹为观止。

有些人的社交能力,仿佛天生就是满级。

仅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周围一圈女人已经被她闺女收买完了。

一个个被逗得眉开眼笑,她嫂子更是对她闺女稀罕得不行,抱着亲了好几口。

宁时秋早已见怪不怪,淡定得很,自顾自找地方停车去。

爸爸妈妈去打工后,他们经常来外婆家吃饭,舅妈就是很喜欢妹妹。

有时候晚上也留他们在外婆家,跟外公外婆或者表哥表姐们挤着睡。

外婆家哥哥姐姐多,除了舅舅家的表姐表哥,小姨家的表姐表哥也在这里住着,宁时秋和宁时夏都觉得,住在外婆家,比在自己家里住开心多了。

赵鸿发听到声音,出来看了一眼,跟陈芳妮两人不愧是夫妻,见到宁时秋兄妹俩就说:“小秋小夏来了,吃不吃蛋炒饭?舅舅给你们做去。”

也不等他们回答,转身就往厨房去。

在厨房里,他鸡蛋都磕了,才想起来好像妹妹和妹夫也来了。

又转身出来招呼妹妹妹夫:“你俩也来了啊,外面冷,快进来坐,家里今天没烧火盆,三妹你自己拿火盆和柴去门口隔壁家的火盆借个火。”

说完又匆忙跑厨房做蛋炒饭去了,赵如月真是哭笑不得:“我现在回家,还不如两个小的受欢迎了。”

“那可不!”陈芳妮学着宁时夏的话,玩笑道,“我跟咱们小夏才是一伙的!对了,还没告诉爸妈你们来了,光伟!光伟!”

“干嘛?”赵光伟在对门邻居家看电视,听到他妈扯着嗓子喊,赶忙跑出来,生怕出来晚了挨骂。

陈芳妮:“快去菜地叫你爷爷奶奶回来,跟他们说你三姑三姑夫来了。”

赵光伟站在对门邻居家门口,头还往里转着眼睛认真地盯着里面的电视看。

听到他妈的话,转头过来,看到站在他家门口的三姑和三姑夫,忙打招呼:“三姑三姑夫你们来了,我这就去叫爷爷奶奶。”

赵如月拦住侄子,往他手里塞了两个蛋黄派:“拿去吃着玩,路过你大姑家顺道叫她来一趟。”

有零食吃,赵光伟乐得差点没蹦起来:“好,谢谢三姑!”

宁绍明没让赵如月去端火盆,放下手里的东西,自己去柴房拿了点柴和稻草放火盆里。

端着火盆到门口陈芳妮她们烤火的火盆里借火,也被大娘大婶们调侃,刚刚大舅子不是叫他点火盆,他也上赶着来点,可真是心疼老婆,他也只是笑笑。

宁绍明从小就知道,这些大娘大婶嘴巴厉害得很,他嘴皮子恐怕还不如自己闺女,跟她们唠他可唠不过,笑着装傻才是最适合他糊弄过去的方法。

赵如月则揣着手溜达到厨房,走到厨房门口就闻到了香味。

赵鸿发把鸡蛋炒熟,米饭炒散,放点盐炒炒,再加入酱油和葱花,那香味一下就霸道起来。

“真香啊,”饶是赵如月刚吃完饭没多久,闻到这味道也馋了,她打开碗柜拿了个小碗走过去:“哥,给我也盛两口尝尝。”

“多大了,还跟孩子抢饭吃。”赵鸿发嘴上嫌弃,手里接过碗的动作却格外利索,给赵如月铲了一锅铲蛋炒饭,还要再铲一铲。

赵如月忙说:“够了够了,一铲就够了,我们吃了饭才来的,现在上了年纪,可比不得小孩子吃得多,还饿的快。”

她分了一点,剩下的量再由两个孩子分,每个分的也不算太多,不怕他俩撑坏。

赵鸿发想起孩子们的食量,忍不住笑了。

那一个个小肚子跟无底洞似的,前脚吃完一顿,出去转悠玩两圈,后脚转头回来又饿了:“能吃是福,我们小时候想吃还没有,去叫小秋和小夏来吃吧。”

赵如月端着自己那小碗出去,喊两个孩子进来,他们果然还能吃得下。

一口接一口,孩子大口认真吃饭的样子,让大人们看了都不自觉露出笑来。

菜地离家不远,他们把蛋炒饭吃完,赵斌和邓细妹也跟着赵光伟一起回来了。

赵光伟一进门就往三姑身边凑,给她汇报任务:“三姑,我去大姑家跟她说了,大姑说她先去找天宝,等会儿跟大姑父带着天宝一起来。”

“知道了,我们光伟事办得不错,三姑给你个奖励。”赵如月打开带来的袋子,拿出一个盒子。

赵光伟瞬间瞪大眼睛:“哇——是四驱车!!!!”

电视上央视少儿频道最近正在重播《四驱兄弟》,街上几岁的小孩,不管男女都被四驱车迷得神魂颠倒。

赵如月给自己儿女买的时候,顺便也给娘家年纪跟儿女相仿的侄子和外甥也买了。

娘家的侄女和外甥女,比弟弟们年纪稍大点,她记得她们更喜欢给娃娃做衣服,就给她们买了娃娃。

赵如月把带回来的礼物发了一圈,成功晋升成为家里所有小孩最喜欢的长辈。

邓细妹看到女儿给家里孩子买了那么多玩具,还给他们买衣服,从里到外,从头到脚,甚至连丝巾、围巾、袜子、手套都有。

她有些担心地找了个借口,拉闺女回房间说悄悄话:

“你跟绍明出去挣钱也不容易,怎么买那么多东西?还债的钱够吗?不够的话,我跟你爸给你们的钱别再还给我们了,我卖菜也私下攒了一些,到时候就跟你哥哥嫂子说,你们已经把钱还了。”

“别别别,一码归一码,妈,你可别悄悄干这种事,现在我们兄弟姐妹感情多好,万一以后被我哥哥嫂子知道,不是影响我们兄妹之间的感情?”

赵如月拿出钱包:“你看看,还你们的钱我都带来了。”

邓细妹还想说不要,赵如月哪能不知道她,继续解释:“我买那些衣服和玩具全是批发价拿的,我跟绍明拿货回来卖的事,应该有人跟你们说了吧?”

“早上你堂姐如桃两口子经过,确实跟我们说了一嘴,”还有一些别的熟人,邓细妹懒得数出来,就没说,“他们还叫我们一起去看看,我们想着你们刚回来,要忙的事不少,没去跟着凑热闹。”

“我跟绍明带回来那些货是朋友介绍的门路,给你们买的衣服,给孩子们买的玩具也是,不过我们没做过生意,不敢把摊子铺得太大,就只拿了些袜子、丝巾围巾什么的回来,争取年前卖完好过年。”

赵如月隐去进货价之类不该说的,把事情解释清楚。

邓细妹终于放心了:“晚点我跟你去看看你们带回来的那些货,明天刚好是集日,我帮你带点货去集上卖。”

“你不是还要卖菜吗?”赵如月知道娘家除了种地,没别的收入,她爸妈种菜卖菜,多少能挣点钱补贴家用。

年节正是菜能卖得上价钱的时候,哪年菜价好卖得多,她爸妈靠卖菜还能攒下一些钱。

“卖菜什么时候不能卖?把你们的货卖完才是最要紧的。”邓细妹盘算着,要不拿一点货去亲戚朋友家走一圈,价格实惠,应该也能卖出去不少。

赵如月既感动又有些哭笑不得:“妈,菜可不比我那些货,我的货不容易坏,你的菜不趁着年前卖,年后菜价跌回去,菜也老了,还怎么挣钱?

放心吧,我今早刚回来没多久,货就卖出去一袋了,还有人约好了明天再来买别的,倒是有件事得请你们帮忙。”

“什么事你说。”能帮得上女儿,让邓细妹觉得更踏实,要不她得一直惦记着,女儿还回来的钱收着也不安心。

赵如月说:“吃过晚饭,想请你跟我嫂子去我那儿,帮我把货分拣一下,我大姐还得带天宝,就不叫她了。”

她确实需要人帮忙,宁丹萍未成年要早睡,婆家公公和大伯哥是老烟枪,宁时春也学了他们爱抽烟,浑身沾染烟味。

赵如月怕几个人分拣着又要抽烟,让货也沾上烟味,不想让他们碰那些货。

光靠她跟宁绍明,还有婆婆和大嫂分拣,得分拣到半夜去,明天还要早起卖货的,可不能熬那么晚。

第36章

母女俩说完话,赵如月把钱强行塞给母亲,立刻离开房间。

外面人多,邓细妹不好追出去把钱再塞回去给女儿,只好收下。

她们出来没两分钟,赵如月的大姐赵如艳,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周天宝也来了。

赵如月把给她们家买的那一份交给她。

她给娘家人买的衣服,跟婆家人一样,父母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包括围巾、手套、袜子都有。

其他人就没那么多了,衣服只有一件厚外套,女的还有丝巾或者围巾,外加手套、袜子。

男的除了衣服,就只有手套和袜子,因为进的那几袋货里,男款的围巾实在太少。

所有男的都送的话,根本不够分,赵如月干脆就都没给。

赵如艳听她们聊起晚上要去赵如月家,帮忙分拣货,表示自己也去帮忙。

她开玩笑地说:“要不然,我都不好意思收你那么多东西。”

赵如月抱着她的小儿子颠了颠:“你家天宝晚上不闹人了?”

“唉……”说到这个赵如艳忍不住叹气,也想起来自己晚上根本走不开,“这小冤家,白天谁带都行,晚上就只跟我,真是拿他没办法,要不让小梅和小菊去帮忙?她俩也收了你给的好东西,可不能光收东西什么也不干。”

家里三个孩子,她要交的超生罚款比妹妹更多,儿子也才两岁半,离不了人,又没婆婆帮衬,想出去打工都不行,也不放心让丈夫一个人去。

她家里比赵如月家还难,原本今年不打算给孩子买新衣服了,只给她们一人买一双新布鞋。

赵如艳知道,新年自家孩子看别人家孩子穿新衣服,肯定会羡慕。

可家里条件就不好,她也没办法,只能到时候跟孩子说说道理,让孩子体谅一下家里的困难。

现在三妹送的这些东西,真是送到了她的心坎上,这下不用担心新年不买新衣服,女儿们不高兴了。

周小梅和周小菊姐妹俩也在外婆家,听到妈妈的话,立刻点头应下:“我们晚上吃过晚饭就去三姨家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