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八,经过数天的精心筹备,吴三桂先是向城中的约翰二世送去了一封招降信。这封信言辞恳切,详细阐述了投降的好处以及继续抵抗的后果。然而,令吴三桂意想不到的是,这封信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约翰二世在收到信件后,不仅毫不犹豫地退回了吴三桂的亲笔信,还对送信的使者进行了严厉的呵斥。然而,尽管约翰二世费尽口舌,却无法对使者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因为这位使者根本听不懂波兰语。白瞎了他的一番表演。
面对如此局面,吴三桂明白招降已经无望,于是他果断地采取了下一步行动。他命令第200师将两百辆火箭炮车推到了维斯瓦河沿岸,这些火箭炮车整齐地排列在河边,仿佛是一只沉默的钢铁巨兽。
东城墙上的波兰士兵们远远地望着这一幕,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些巨大的火箭炮车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他们不知道这些车辆究竟意味着什么。
就在波兰士兵们傻愣愣地看着的时候,明军已经迅速完成了发射前的准备工作。随着一声令下,“啾啾啾”的声音响彻云霄,被斯拉夫人称之为“喀秋莎”的明军52式火箭炮瞬间喷发出熊熊火焰,6400枚火箭弹如同雨点一般倾泻而入华沙城。
刹那间,城中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和耀眼的火光让整个华沙城陷入了一片混乱。约翰二世此时才如梦初醒,他惊恐地看着这突如其来的地狱之火,意识到自己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抗这种力量。
城中的五万多波兰人也被这波“地狱火”吓得魂飞魄散,他们惊恐地尖叫着,四处逃窜。无数人开始了千里大逃亡,其中甚至包括原本视死如归的约翰二世本人。
随着波兰国王约翰二世的出逃,直接导致了八千多守军指挥体系崩溃。加上华沙城城墙简陋,仅中世纪遗留的低矮石墙,军队刚经受连场败仗,士气低落,且缺乏重型火炮。
此时的城中,由于波兰王室逃亡,城内贵族派系彻底分裂,部分妥协派主张投降,城中的防御决心彻底动摇。
少数市民和爱国贵族在老城广场构筑街垒,用小型火器和石块抵抗,但面对明军的百余门75毫米野战炮、二百门火箭炮持续轰击,这些许力量组成的防线迅速瓦解。
当日傍晚,夕阳如血,染红了半边天。明军渡河大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从城西和城南两处势如破竹地攻入了华沙城。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并没有遭遇大规模的巷战,城中的守军似乎早已放弃了抵抗。
原来,妥协派贵族们眼见大势已去,便毫不犹豫地打开了新城门,迎接吴三桂率领的明军入城。这些贵族们或许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财产,又或许是对波兰的未来感到绝望,总之,他们选择了与敌人合作。
吴三桂率领着明军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华沙城,街道两旁的市民们惊恐地看着这支陌生的军队。然而,吴三桂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在入城前就三令五申,严禁士兵们烧杀抢掠,要以安民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