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六日下午16点,成百上千的波兰骑兵突然开始向明军的两翼冲去。然而,被攻击的明军在行进中阵型依然丝毫不乱,步兵骑兵相互支援,这使得波军的冲锋立刻就变成了一场苦战。
但是明军显然也没有想到波兰骑兵居然这么多!在164师所在的左翼,第一线的一个步兵团在波兰骑兵的狂暴突击下,几乎被冲散!
波兰翼骑兵前赴后继的冲锋,使得该团始终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阵型,最终在翼骑兵猛冲之下,战线终于被突破。(该团团长在战后直接被撤职!)
好在,有了一线的步兵团的有效延迟,明军二线部队在受到攻击时,做出了有力的回击,并没有造成了任何的混乱。就连阵中的第7军军长李懋祖本人都挥枪打死了一名波兰翼骑兵。
如果斯特凡·恰尔涅茨基碰到的是一般的欧洲军队,可能波兰人已经取得了胜利。但是明军深入骨髓的三段击队列和大明帝国钢铁般的战场纪律再次挽救了明国人,明军虽然陷入一定程度的混乱,但并没有全军崩溃,而是很快便维持住了阵型。
这也和波兰骑兵遭受到的重大伤亡有关。即使斯特凡·恰尔涅茨基也不得不承认已经被削弱了很多的明军步兵火力(仓促间步兵团士兵只来得及射出一发铅弹)实在凶猛(三段击的威力,以及加装了刺刀的燧发枪,不管是远程还是近战,明军步兵并非没有一战之力,何况步兵手里还有手雷这种危急时刻杀敌一百,自损八十的“核武器”呢)。
这场混战没进行多久,参与突击的波兰骑兵部队伤亡就高达20%!考虑到战马的损失更加大,丧失战斗力的骑兵就更多。所以斯特凡·恰尔涅茨基眼看明军快速反应过来,准备对他所带的部队进行反包围,因此,他最终没能取得胜利,转而不得不撤了下来。
到了六月十七日,波兰国王约翰二世已经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失败了,大势已去。他实在没有信心能够凭借华沙,这座已经三百多年的老城堡能够挡住明军的火炮,除了撤退之外没有别的选择了。
只可惜,此时明军其余部队已经将包围圈不断缩小,波军也不可能就在明军眼皮子底下逃掉,所以出城作战的骑兵部队依然要不断发动反击以迟滞明军,以掩护国王以及波兰最后的主力部队退出战场。
如果波兰军主力一旦被全歼,那么明军就将彻底赢得这场战争。
即便如此,六月十八日的战斗,形势依然比预期要严峻的多。明军有条不紊的,以最大的宽度开始展开总攻,而波兰上万部队要从维斯瓦河唯一的一条大桥—斯拉斯科-达布罗斯基大桥撤退,难度可想而知。于是也许是波兰历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开始了,撤退的波军在大桥两侧大量拥堵,被明军大量杀伤。而明军一部也顺利夺取了大桥东端,并在东端设立了迫击炮阵地,如果不是害怕炮击会将桥砸毁,说不得明炮兵会好好收割一波还没来得及撤过去的波军。
此时,华沙城中尚有八千多士气低落的守军,城外斯特凡·恰尔涅茨基仍然有着一万两千多骑兵。波兰并非已经彻底失去了抵抗力。况且,立陶宛名将盖特曼拉季维尔,正率领两万余步兵从维尔诺城安全撤出,并通过了东普鲁士地区,正计划退回西普鲁士地区。而只要约翰二世发动国内贵族再次募兵,相信,有着800万人口的波兰,很快便能重新组织一支十余万的大军。
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波兰人最终以巨大的牺牲守住了斯拉斯科 - 达布罗斯基大桥的西头,并迅速关闭了城门,成功地阻止了明军顺势攻入城中的企图。
此时的华沙城内,一片混乱与恐慌。然而,约翰二世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立刻从华沙的其他三个陆路方向撤离。相反,他毅然决定留在城中,并在城中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宣言,誓言要誓死扞卫波兰的尊严。